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6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中華民國漢陽步槍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軍武十字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5-23 23:38: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4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24 01:09 編輯










 

 

 

 

 

 

 

 

 

漢陽八八式步槍,又俗稱「漢陽造」或「老套筒」,由清末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Gew88步槍,是中華民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

在清末的新軍一直到抗日戰爭、剿匪戰爭都是中華民國軍隊的主要步槍槍型之一,作為制式步槍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華民國軍隊的代表性輕武器裝備之一。

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採用無煙發射藥小口徑(較當時彈藥口徑而言)步槍彈,配用子彈為七九口徑圓頭彈,槍身下有外露彈倉,用5發漏彈夾裝填,由於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Gew98步槍將其取代。

基於清政府的洋務官員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




故從1896年開始,最初為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推動在湖北建立的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的前身)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第一年生產了1千3百支步槍。

八八式步槍槍管外部有一套筒,因此俗稱「老套筒」;因為漢陽兵工廠是八八式步槍最主要的生產廠,所以也俗稱為「漢陽造」。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

一直到民國33年中華民國兵工署生產主力改為中正式步槍,此型步槍在中國(中華民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華民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漢陽兵工廠在1904年對八八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去掉槍管外部套筒;1910年又進一步改進,增加槍管上護木,將直立式表尺改為固定式弧形表尺。

在清朝末年雖然清廷一度希望將其停產改制元年式步槍(毛瑟1907式步槍的授權生產版),但是因經費不足此計畫並未執行。而漢陽造步槍也就逐漸生產並配發至兩湖新軍並持續生產到民國時代。

民國元年引發辛亥革命導致清政府垮台的武昌起義中,湖北新軍就裝備漢陽八八式步槍。根據漢陽兵工廠生產記錄:1910年『湖北兵工鋼藥廠歷年及宣統元年造成撥解實存各項軍火表冊』記載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產總數為七密里九口徑所謂的「毛瑟」步槍121974支;馬槍(全長為955mm)8062支。

民國初期,由於北洋政府並未進行造槍機具更新,因此漢陽兵工廠仍持續製造八八式步槍,南京金陵兵工廠在此時更改設備製造八八式步槍。

之後由於軍閥割據一方,機具更新不但不可能,連生產槍枝的經費也無著落,有時因無力添購材料直至停工,又加上連年戰亂,因此兩間兵工廠的步槍生產處於時開時停的階段;直到民國17年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與南京之後兩廠生產才逐漸穩定,仍作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據槍上序號推算,1910至1932年初產量為46萬支。

國民政府雖一度希望將生產漢陽造的步槍機具改造為製造中正式步槍,但是隨後民國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使這項計畫延後,金陵廠與漢陽廠也因抗戰內遷後方,在內遷的過程中漢陽兵工廠(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槍廠遷往重慶,後來生產步槍的機具移交給遷到重慶的第二一廠(金陵兵工廠改組後代號),使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生產集中在單一廠區。

民國28年復產,改稱為漢式七九步槍。鞏縣兵工廠步槍部門被炸毀後中正式步槍的產能大幅下降,因此在抗戰時期漢陽八八式步槍仍在軍中佔有重要地位,二一廠的漢陽八八式步槍持續生產到民國33年,廠內機具才完全修改為製造中正式步槍後才告停產。戰時在重慶的第二一廠生產了207164支。七九口徑圓頭彈到抗戰結束仍有大量生產。由於數量龐大且耐用因此仍持續在剿匪戰爭中使用。




漢陽造的缺點

漢陽造步槍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武器,它雖然誕生於清末,但無論精度,射程,威力都並不明顯弱於二戰期間其他主力步槍,是一款槍界的元老霸主。
只是由於漢陽造誕生的時間過早,部分技術老化,導致存在一些弱點。
1.    漢陽造步槍使用的是圓形彈頭。
這種彈頭在當時算是最先進的子彈,但在稍後已經被更先進的尖彈頭取代。尖彈頭也是一戰二戰的主要步槍子彈,這種彈頭精度更好,威力更大。不過,因為漢陽造步槍設計之初就是針對圓彈頭,所以根本無法更換為尖彈頭。如果強行使用尖彈,很可能造成炸膛這種嚴重故障。所以漢陽造只能使用老式子彈。圓彈最大的問題,在於初速低,他的初速大約是尖彈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這樣造成威力射程都較小。
自然,這種子彈在400公尺內的各方面參數和尖彈頭大體一樣,實戰中看不出什麽區別,影響不大。除非你作為狙擊槍使用,那就區別大了!話雖如此,這也畢竟導致抗戰時期,國軍被迫裝備兩種步槍子彈,大大增加了後勤的難度。

2.    漢陽造採用漏夾。

所謂漏夾就是裝填時把整個彈夾都裝入彈倉,射擊完了以後,彈夾的底座才彈出。這種漏夾不能說好或者不好,但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導致彈倉不能散裝子彈。也就是手工一發發的把子彈裝入彈倉是不可能的!而且射擊中途無法裝彈,必須等彈夾所有子彈打完才行。
後來的毛瑟步槍基本都用橋夾,這種橋夾無需把彈夾底座,也填入彈倉,所以沒有以上的缺點。比如你將全部5發子彈打了4發,敵人就撤退了。如果使用橋夾,你還可用散裝的4發子彈填進去,把彈倉裝滿。但使用漏夾就不可能,你必須把剩下1發子彈全部打完,等到漏夾的底座彈出以後,你才可以重新裝彈。

不過,漏夾也並非不可取,二戰期間美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使用的就是漏夾,如果漏夾有巨大的問題,自然不可能用在M1步槍上,也不可能成為美軍的制式裝備。

3.    漢陽造的退殼鉤問題。
退殼鉤是退子彈殼的主要零件,漢陽造的退殼鉤由於技術比較陳舊,導致比較脆弱。短期時間用個七八年一定沒有問題,如果使用10年以上或者射擊強度非常大,就容易老化失去彈性。這對於老套筒特別明顯,因為老套筒只要能夠用到抗戰中,普通使用超過35年,退殼鉤早已老化。所以一些老套筒經常出現退子彈問題,也是真實的歷史,不是虛構。

除了以上的缺點以外,漢陽造就沒什麽問題了。漢陽造步槍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武器,他雖然落後三八式步槍一代,落後中正式步槍兩代,但就士兵作戰來說,並不明顯亞於這兩種步槍。
漢陽造無論射程,威力,精準度,重量,養護簡易程度,耐用性,都很能滿足實戰需要。
在德國,它的改進型毛瑟1898步槍和毛瑟K98也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

漢陽造的使用

漢陽造的使用歷史非常長,從清末開始,他幾乎參加了所有的中國華民戰爭。
早在清末時期,漢陽造步槍開始列裝清軍。
由於初期生產數量不足,漢陽造誕生以後,只有小批量參加了庚子事變,沒起到什麽作用。

1900年,義和團之亂,光緒和慈禧太後出京逃避,張之洞撥湖北槍炮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三千枝,步槍子彈五十萬發,運往陜西。這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隨後滿清屈膝投降,沒有大規模的對外作戰,所以只有內部的戰鬥。

1907年,滿清政府決定編組新式陸軍,全國變為三十六鎮,也就是三十六個師。當時湖北省編有2個鎮,後來又改為1個鎮(第8鎮)又1個協(21混成旅)。這些湖北的部隊所有的步槍都是漢陽造,全部是本省生產的。

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就是著名的漢陽造步槍。民國元年10月10日晚上,革命軍在武昌起兵,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取軍火庫,獲得漢陽造步槍2萬支。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就是中華第一槍漢陽造。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軍閥混戰中,漢陽造就成為一種最主要的步槍。他的產量有幾十萬只,而且也非常耐用。往往一桿槍用了20,30年,一直用到抗戰。期間,這桿槍的主人已經換過無數了。這些主人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死打傷,就是退役回家,當然,前者遠遠多於後者。

在軍閥混戰期間,由於漢陽造數量多,堅固耐用,子彈又是自產,生產數量也大,所以普遍裝備各派系軍閥部隊。

到了抗戰爆發時,幾乎全國省軍隊,包括中央政府軍也大批裝備漢陽造。
不過,根據一些回憶錄表示,也有一部分中央軍或者軍閥士兵,對漢陽造,尤其是老套筒並不滿意。當然,這主要的原因不在槍本身,而在於使用年代實在太長了。

漢陽造尚且可能是20年代生產的,到了抗戰也不過使用了10年。但老套筒則一定是清末生產的,能夠用到抗戰,至少在30年以上。一桿步槍使用這麽長時間,加上士兵普遍不會細心保養槍械,槍的情況可想而知,一般都是破爛不堪。所以,在抗戰期間,除了裝備很差的川軍,西北軍,馬家軍,其他大部分軍隊已經絕對不再使用老套筒,也淘汰了一部分使用年代太長的漢陽造。這些淘汰的槍械,多裝備二線部隊,或者裝備民兵。

只是由於後來武器彈藥吃緊,又被迫從二線部隊和民兵手上收繳了一批老式的漢陽造,再次送到一線部隊。
可以這麽說,新式的漢陽造步槍,重量,可靠性,維護性都絲毫不亞於高於它一代的三八式步槍(日本三零式步槍和漢陽造是同時代),射程和精準度略遜於三八式,但在實戰中幾乎看不出來。而漢陽造的威力,則遠遠強於三八式,這是在實戰中顯而易見的。

而且,漢陽造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它是國造步槍中,唯一可以在肉搏戰中和三八式步槍抗衡的。德造M1888刺刀座原設在頭箍的側面,考慮到槍身平衡,漢陽造將其改在下方。其刺刀為單刃偏鋒,有 護手鉤,外觀及長度與日本30年式刺刀相仿,但槍管套環較日式的大。

漢陽造槍身長達 1 250mm,刺刀刀身長近400mm,在抗戰時中國國軍所用 的中正式、Vz24等步槍中,是惟一一種在白刃格鬥時長度能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相抗衡的步槍。不過,漢陽廠刺刀產量很低,在1895~1909年間,共生產 了21000余支“漢陽造”,卻只造了2310把刺刀,刺刀仍需從國外大量采購,因此,“漢陽造”大多配用的是較短的雜式刺刀。這也是抗戰爆發以後,政府沒有完全取消漢陽造的生產線轉而生產中正式,反而繼續大量生產漢陽造的主要原因。

在淞滬會戰,川軍的一些老套筒,由於使用時間太長,膛線磨光,子彈出膛超過200公尺就不走直線。更有甚者,使用的子彈也不過關,多是土制子彈,火藥擊發以後燃燒不完全,加上沒有膛線的槍膛,實戰期間幾乎等於獵槍,只能在近距離使用,楊森的川軍上去頂了幾天,就是因為武器彈藥實在太差,正面頂日軍傷亡就超過三分之一,到從上海撤下來的時候,連傷兵也不到一半人。

其實,漢陽造雖然不錯,但相比最新式的中正式而言,每一項性能都遜一籌。兩種槍,雖然口徑都是7.92公釐,卻是一個尖彈一個圓彈,子彈也不能通用,加大後勤供應的難度。按照常理來說,應該全面停止漢陽造的生產,轉而生產更先進的中正式。
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正式和漢陽造各有各的生產設備,各有各的熟練工人。如果把漢陽造的生產停止了,也無法轉而生產中正式,反而失去每年幾萬只的漢陽造產量。
於是,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生產,讓漢陽造一直生產到民國33年。即使是這樣,漢陽造的產量也遠遠不敵列強們。漢陽造半個多世紀一共才100萬到110萬的產量。而蘇聯,德國,美國的主力步槍產量全部超過1000萬支。就算是日本,在二戰短短幾年內,也生產了300萬支三八式步槍,還有50多萬支其他步槍。
可以看到,當年的軍工生產能力和列強相比,完全是天差地別!

而當時國軍在抗戰期間,平均每年僅能生產不到8萬支步槍,而戰損步槍僅僅民國28年就高達19萬支,預計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經損失了55萬支。一般認為,開戰以前,國軍裝備步槍總數也就是100萬支,也就是說,到了民國30年(1941),戰前一半的步槍已經損失掉了,而每年還有近10萬支步槍的缺口,4年就是40到50萬支。
如果再加上部隊從200萬擴大到400萬需要的另外至少100萬支步槍,缺口就要高達150萬左右。
這個缺口怎麽辦?一是進口,二是上面說的,將二線部隊和民兵步槍搞上來用。
進口步槍不可靠,貨源隨時可能中斷,而且也需要大量外匯,錢從哪裏來?更慘的是,當時饑不擇食,有什麽要什麽。法國,蘇聯,美國,英國步槍都來,口徑就有七八種,子彈供應又是大問題。國軍的彈藥本來也就嚴重不足,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經過戰爭的消耗,一線部隊的裝備極速下降,連步槍也不足了。
以宋希濂的德械36師為例,進入上海前,步槍裝備嶄新的中正式和德國進口毛瑟步槍5000多支,兵力近萬。經過淞滬會戰消耗,到了南京時候僅剩3000支!南京保衛戰結束以後,只剩1000多支,雖然經過幾次補充,在武漢會戰結束時,由於經過多次傷亡過半的激戰,不但36師老兵所剩無幾,步槍剩余只有幾百支,最初的新式步槍全部損失,換上來的都是漢陽造了。
到了抗戰結束時,36師雖然經過多次擴充,步槍數量使用在2000左右。實際上並不是不想撥給他槍械,實在是給不出來,國軍軍火倉庫已經搬空了!

因為統計資料匱乏,確定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是比較困難的事。根據後來的槍上序號推算在民國27年漢陽兵工廠遷廠之前漢陽八八式步槍製造數量大約是超過87萬支。由此推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超過了100萬支。直到抗戰結束,美軍已經全面裝備了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德軍甚至裝備了自動步槍STG44,而中國(中華民國)呢?至少還有三分之一的國軍士兵,仍然背著半個世紀發明的手拉單發步槍漢陽造甚至老套筒作戰。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3 + 5 親傳圖片與精彩影片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中華民國是國家~!!
中國大陸是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蘇聯的藩屬~!!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5-26 17:12:18 |只看該作者
真滴打戰...
那這種難槍出來打戰...
真滴是完玩了....
出來當炮灰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11:4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