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2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解冤釋結科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懇辭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發帖狂人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8-16 00:17: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解冤釋結科

解冤釋結科為道教與佛教經常舉行的科事,在科名中明白標出「冤結」的,主要來自道教的度生與度亡儀式。由於儒釋道三教面對人際關係的怨與寃,基於思想意識的差異,因而出現不同的因應態度,也各自形成解決的方式。尤其佛道二教為了實踐教義,面對芸芸眾生之間存在的怨氣與寃情,佛教以宣揚教義進行化解,因而在許多講經中闡述其道理;而道教則以民族宗教體悟華人的性情,則出現許多解決怨結與寃結的儀式,借由宗教實踐進行象徵性的解除。二教所根據的教義各自不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了宋元時期後都針對解寃,各自提出比較具體的闡述和解除方法,而後影響至今,在臺灣還保存於民間社會,想要借由宗教解決這些寃結,可說符合現代人在精神上所需求的宗教療癒。

華人社會被認為具有家族的集體性,且家族與家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人際網絡複雜故人情困擾也特多,彼此之間的怨氣或寃情如何解決,儒釋道三家均需認真面對:從先秦孔子被問到這些恩怨問題時,就理性地表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篇》),後來影響了歷代的儒家,都採取理性主義的態度解決仇怨的糾葛。佛教既是從印度傳入中土,基於因果關係而有報應説,早期佛教引介悔過説和報寃説,後來因應漢地的需求也有懺悔解寃法門。尤其宋元以後佛教的懺儀愈來愈普遍,借由儀式中的誦念而有深入的影響:如有名的《慈悲水懺》就在七種懺悔心之中,第五就是寃親平等心:「謂於一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平等救度,當以此心,普為懺悔也。」就是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化解冤親,契合佛教的宗教旨趣。

佛教教義在中國社會借由通俗化,就如心、空的奧義有助於疏解人性的執著,這些悟道所得即採取諸般因緣説法,如《十六大羅漢因果識見頌》即表明面對善惡是非的化解之道,就是採用譬喻語言先勉勵人「廣開心量無邊際,世界山河盡總容」,而後針對寃仇之念的執著,有一個巧妙説法:「無是無非無所著,常令心等太虛空;賜汝法橋濟阻厄,賜汝法綬解讎寃;厄度寃消無所繫,使汝法身歸自然。」即面對眾生經常執著於是非,導致滋生煩惱、冤讎,故強調心量大可以總容、太虛空可以容納,並使用法橋和法綬兩個隱喩:前者為了「厄度」,後者則可「寃消」。為何法綬可以解讎寃?就隱含了讎寃之所以會纏扭成結,即是世間法而非法綬、法身。

佛教對於消解讎寃之結,除了講經說法外,就是彰顯誦經、稱揚佛名的功德力,尤其淨土宗流行之後,特別凸顯持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在講經中一再強調,在許多例證中如《唯心集》,就強調「作福兼念佛,如筏渡迷津,則悲智齊融。」就是念佛的功德可渡迷津,故勉勵勤加精進的簡便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解脫寃親」。同樣的在《龍舒增廣淨土文》中也強調:時時誦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大誓願就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在淨土法門中相信阿彌陀佛誓度眾生,故宣揚持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現世可以消災解寃,增福保壽。」類似至心念佛、念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從明清以後成為佛教在民間的普遍信仰,也從早期的報寃觀轉變為解寃思想,呼應了社會中眾生所關懷的信佛需求。

在傳統的三教中,道教為何被稱為民族宗教?解寃的教義和儀式實踐正是明證:就是面對人際之間的諸般冤仇,從生前到死後如果不能解除,縱使死後也會引起陰訟牽連,就是死後仍會訟告作祟,因而導致人鬼之間不得安寜,即需舉行科儀、使用符文,才能解釋冤結,使得陰鬼昇仙、陽世均安。這種科儀一概稱為「解冤釋結」,所謂寃結含括人所有可能犯的:所已犯、所未犯,故舉行儀式既為生者,也為亡者,成為一種本土的罪感文化。道教創教就著重「首過」儀式,由祭酒在天地水三官大帝前呈上手書,懺悔一己的罪過,並及於一家的累世先祖,祈求諸神鍳察並寬諒,以此消除內心的冤結、罪結。

在道教形成以前,就在東漢期《太平經》既已使用「冤結」兩字,認為道生德養的太平世,即為無冤結的世界;道教傳承漢代以來的承負、注連思想:相信一人與一家為共同體,個人也與祖先相互牽連,有福就蔭及後世,有災殃也傳予後人,從生前到死後均需解除人世所有的冤結。故在六朝到唐代形成的各種齋法,其中都強調死後必須舉行解結儀式,唐末五代杜光庭在《道教靈驗記》中就記載:修設黃籙齋的目的就是為亡者解冤、或懺悔宿冤,如《無上黃籙立成儀》就表明早、午、晚的三朝行道,正是為了解除宿罪,以免前冤未除而後罪重結。這種死後解除宿冤的思想,到宋元時期既出現題名「解冤」的經典,如《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也遺存於出土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系統通知:簽名被屏蔽。請速依下列順序辦理更新,1.退出系統;2.重新登入;3.更新資料。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7 06:5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