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府城粧佛業的發展小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11-6 01:24: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府城粧佛業的發展小史

「工藝」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內涵與文明深度與廣度,是源自於人類生活上的實務需求,顯示著每個族群的經濟基礎、社會習俗和自然環境的狀況,進而反映出住民的生活態度、理想願景、祈福解厄等心理意識,工藝美術所代表是民族文明之蘊涵,每個地區和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工藝文化,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

臺南市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追溯歷史從荷蘭時期,經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都以臺南府城為中心,再向外發展,從不同祖籍地渡海來臺的居民,以原鄉神明建立廟宇及祭祀圈,發展街境組織,建構出以漢人為主的群體社會,府城舊城區內廟宇林立,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其中蘊藏豐富運用木雕、刺繡、彩繪、剪黏、泥塑、錫器及交趾陶等技藝所製出的傳統藝術作品,包括碑碣、匾額等,及各式宗教科儀的祀神用品,如神佛像、神轎、供桌等。

「一府、二鹿、三艋舺」,意指臺灣開發史中先後開港的三大城市。開港的繁榮,吸引著郊商的聚集與不同祖籍地渡海來臺的居民,商賈逐漸增多,商店民宅櫛比林立,以原鄉神明建立起廟宇及祭祀圈,街境與廟宇建構出以漢人為主的群體社會,於是臺灣政治、經濟、地域由南往北逐漸發展開來。

明清以降大量的移民潮也把原鄉的信仰與民間工藝攜入臺灣。隨著移民的社會動盪不安到經濟穩定和在臺灣的拓展安定下來,人民對宗教信仰的心靈依賴與需求日增,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由於他們來自於大陸,後人稱之為「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至臺灣工作,工作結束後立即返回「唐山」,也有些就在臺灣定居下來。兩者都留下各種雕刻成品,皆承襲了閩粵的風格,亦開展了技藝支系的綿延。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藝師,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或追溯其祖師,大多來自這三個地方,神像尺寸都不大,落在佛尺6~8吋。

到了日治時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在日統治期間實施的現代美術教育與西方美學的薰陶,開啟了臺灣藝術教育環境,融入西方美學的概念,一代大師黃土水的作品「釋迦出山像」,便在此時崛起,對臺灣傳統神像雕刻界造成深遠的影響,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思考溶入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從日治昭和9年(1934)《臺南市商工案內》記載之佛像製造業共有7家粧佛店,分別是佛西國、承西國、西方國、來佛國、西佛國、小靈山(以上屬泉州派)、人樂軒(屬福州派),七家裡佔有六家是泉州派,只有一家是福州派,當初的版圖幾乎都是泉州派的天下,泉州派的師徒傳襲方式,都是父子相傳,作工講究慢工出細活,單價較昂貴,以家族企業方式來經營,相當的保守。

歷經70年的歲月流逝,加上時代的進步,後代子孫如沒有興趣與意願繼續承接下來,都面臨到後繼無人的問題。相對福州派的粧佛店,雖然當時只有一家,但師徒傳襲方式採用開放普傳,價格平實,講究交貨迅速,徒弟學成之後就出來創業,一批批藝師在府城開店或往南部去發展分枝散葉,一時蔚為風潮,粧佛派系的工藝版圖逐漸逆轉,目前泉州派的佛店已所存無幾,福州派的佛店則分佈各地。

▍臺南本土派的誕生──閣派──金芳閣

金芳閣之陳金永(1934-1997,又名金泳,漳州人),原為台南市知名的糊紙師傅,以作工精巧細緻聞名全國,尤擅彩繪與用色,後轉行粧佛業,綜合泉州福州二派之優點,再自我摸索與磨練並重皮面的裝飾與彩繪,廣招門徒,逐漸在台南市闖出名號,並傳習許多徒弟而自成一派「閣派」。於民國六十六年就有裡面的藝師曾應飛(首位)出去開業,金泳師還都幫他取店號為「唐華閣」,陸續有鄭賢仁的「唐賢閣」、黃德勝創立的「唐興閣」、關廟張營開的「唐峰閣」、郭文吉的「唐南閣」、承接師父招牌「金芳閣」的錢炳堯、許文明的「金明閣」、永康陳世偉的「金唐閣」、蔡明宗的「唐岳閣」、杜牧河的「喜灣雕塑」由於作工精美品相極佳,頗獲好評,「閣派」神像雕刻也在府城的粧佛業佔有一席之地。

首席弟子黃德勝藝師,1955年出生於安平王城西,小時候就對美術方面有興趣,1968年國小畢業後就被父母帶入「金芳閣」糊紙店,追隨陳金泳師傅學習糊紙技藝,後來師傅感於自己花心思的作品,無法保存下來,實感可惜,遂轉行作粧佛雕刻,他也追隨老師一起學習成長,並融合泉州福州二派之特色,而成為屬於自己台南的一派。目前杜牧河藝師與黃德勝藝師都屬閣派系統,皆被登錄為市定傳統藝術保存者。

自民國76年底,政府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交流重新開始,由於國內所得與藝師工資逐漸提高,中國挾著低廉的工資與物料成本,許多生意基於價差與成本的考量,吸引國內的業者往大陸方面發展與進口,也讓靠密集勞力生產的傳統工藝受到相當嚴重的打擊。

目前臺南粧佛業市場也受到區分,競爭激烈的民權路一段的粧佛街一帶,神像單價普遍不高,變成臺灣與中國的神像兩種一起陳列,要單價便宜的就選大陸貨,要好一點的就以臺灣的工藝來做,也有折衷的方案,為節省材料的成本,引進大陸的粗坯,再施以臺灣的細坯工藝,加上臺南人對於宗教類之器物與神像之講究與要求,要求客製化與品質較好的,講究臺灣工藝的也不在少數,在臺南市場神像單價較高的業者,神像的藝術性都屬高水準的,他們的生意也都很好,代表人物如啟村雕塑的陳啟村、喜灣雕塑的杜牧河、唐興閣的黃德勝、金唐閣陳世偉、輝寶軒的林秋銘、唐岳閣蔡明宗……等。目前舊台南市約有40家的粧佛店,約有100人以此為業,消費市場卻呈現金字塔型的消費型態,藝術水準在中上層級的藝師都應接不暇。

從2006年起網路傳播的力量(從部落格到臉書),造就了本土藝術作品重新的受到重視,藝師的作品透過網路迅速的傳播,吸引了全省各地宮廟神壇與新世代的年輕人的目光,造就一些傳統藝術業重現生機,像粧佛、泥塑、刺繡、銀器、紙帽、神轎神椅等木作、鑲嵌鑼鈿(茄苳入石柳)、剪粘、彩繪等類,再加上政府對文化資產的重視,像目前臺南市的工藝師中,目前已有王永川(神轎製作)、許漢珍(廟宇大木)、潘岳雄(彩繪)、蔡天民(粧佛)、林貞鐃(粧佛)、黃德勝(粧佛)、陳南陽(茄苳入石柳)、陳啟村(木工藝)、廖慶章(彩繪)、杜牧河(泥塑)、陳三火(剪粘)、嚴訓祥(繡黼)、王蘭貞(繡黼)、洪銘宏(糊紙)、高啟舜(神明紙帽)、郭春福(銀帽)等藝師被臺南市政府肯定,登錄為傳統工藝美術類保存者。台灣很多指標性的工藝師都在台南,台南保存了很多傳統工藝最完整的工序與技術,且在傳統中不斷的再求精進與創新,成為台灣傳統工藝的精品重鎮。

神像收藏化,神像被當成藝術品來收藏並奉祀祭拜,是台南地區這10餘年來當代粧佛工藝的一種趨勢,代表藝師的工藝價值被消費市場的肯定,由於屬於客製化的東西無法量產,消費者需多發一些時間來等待,台南區一些名家作品,動輒要排上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交貨,是時有所聞,價錢費用也逐漸水漲船高,也讓工藝師更精進於本業,能多發一些心思在藝能上的琢磨與提升。神像是屬傳世之用,有好作品消費者也甘願等待。

(本文摘引自謝奇峰〈府城粧佛業的現況與發展〉,非完稿,原文預將發表於「物質民俗與產業: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17/5/20-21@靜宜大學),如有學術引用需求請見出版全文。)

來源:民俗亂彈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7 02:5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