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證悟初果的方法--法增比丘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12-3 10:52: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老奸是誰 於 2017-12-3 17:22 編輯

我今天貼一篇南傳佛法如何修行證果的文章,供養論壇各位師兄,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其實理趣都是相同的,同一個世尊對不同根性的眾生開演的方便法門不同而已。期待各位師兄都能在法增比丘的開示下獲益。南無阿彌陀佛!


----------------------------------我是分隔線----------------------------------------------------------------
正確的方法才會有成果  

學佛的人要知道,佛說我們就像病人,既然病了那就要看醫生,醫師有很多,佛是所有醫師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醫師診斷病人,他會很仔細的觀察病人,馬虎不得,要找到正確的病因,是季節變化?是風寒?是吃錯食物?是疲勞損身?或外因傷害等等。然後問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資料,才能開正確的藥劑給病人服用;是要針炙?要發汗?要瀉?要吐?或服藥?或動手術等等。當醫師作了正確的診斷,才採取正確的醫療方法,開正確的藥給病人,並要確定病人的病不再復發。而病人一定要服藥,才可能會複元,若是不按照醫師的吩咐訂時服用,或根本不服用的話,那病人是不會痊癒的。

同樣的道理,修行要能夠成功,要有成果,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果,頭腦絕對不能糊塗。許多人學了很多年,還在那團團轉,有些貪瞋癡比以前還嚴重,根本找不到正道,也不能證果,就是因為沒有正見正思惟法義,沒有用正確的方法修行所致。


在【雜阿含271經】裡佛說;「善哉!低舍(Tissa),今當說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
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
。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舍左從右前行;
復有坑澗渠流,復當舍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舍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癡凡夫。
其知路者,譬如來,應(供),等正覺!前二路者,謂眾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法。
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
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坑澗渠流者;謂瞋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也。
城者;謂般涅槃。(離狐疑不善法八邪道)

佛告低舍:佛為大師!為諸聲聞所作已作,如今當作哀湣悲念,以義安樂,皆悉已作。
汝等今日,當作所作。當於樹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為座,善思正念,
修不放逸,莫令久後,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世上有些修行人,雖然遇到善知識和聽聞正法,但是因為狐疑和邪見,起不正思惟,產生邪執,執取戒禁和儀式;或追逐五欲,行放逸事,以邪欲修行,而走上八邪道。
有些則因為善根(宿世波羅蜜)不足,遇到邪師,聽了邪法,而走上八邪道,比如阿闍世(Ajāntasattu)王就是一例,因此遇到坑澗、渠流及叢林,到不了涅槃城!死後下了地獄。

道諦裡的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戒、定、慧三學,與三十七菩提分法[1]是密切聯繫著的。
為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在【相應部.道相應】裡佛陀舉出八種理由:  

(一)
為了遠離貪欲(Kāma)[2];
(二)
為了斷諸結(Samyojanāni)[3];
(三)
為了永斷隨眠(Anusaya)[4];
(四)
為了遍知行路(指修道Magga)[5];
(五)
為了滅盡諸漏(āsava)[6];
(六)
為了現證明解脫果(Phala);
(七)
為了智見(Paññā);
(八)
為了無取般涅槃(Nibbāna)。

     要修習八支聖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在【相應部.道相應】裡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一) 善友(善知識引導);
(二) 戒具足(持戒圓滿);
(三) 志欲具足(願證果);
(四) 我具足(正命,正念);
(五) 見具足(正見);
(六) 不放逸具足(精勤);
(七) 如理作意具足(正思惟,正觀察)。
     這些是修習聖道的先要條件。

邪見行邪道  
在【南傳法句經】 70偈裡有一個故事:閻浮車因為邪見邪思惟的緣故,而採取修苦行,
他白天一腳獨立,張開大口,並騙人說他永遠不用睡覺,和以空氣為食。
晚上他則躺在地上睡,他的邪思惟使他以為吃糞可以清淨自己,因此每夜他以糞為食。

佛陀以天眼觀察知道他的波羅蜜成熟,能夠證果,就去找他,閻浮車對來訪的世尊,
把他住的山洞讓給佛陀過夜。當夜諸天神來向佛頂禮問訊,閻浮車看了很驚訝,
次日向世尊問明真相,他很是欽佩佛,並向佛說他苦行了五十五年都沒天神找過他,
佛於是就指出他修行的錯誤,並向他開示佛法,閻浮車聽完後就證了阿羅漢果,並加入僧團。
  
     迦葉三兄弟帶領了一千個徒眾拜火修行,修到皮膚焦黑,面色枯黃,
結果長期修行,一事無成,只是三盲領導著一千個盲愚的人,以邪精進盲目不知所向。
佛陀來到他們修行處,降伏了噴火的毒龍後向他們開示【一切都在燃燒經Āditta Pariyaya Sutta】;

在經中佛說:「梵行者啊!一切都在燃燒!是什麼在燃燒呢?
眼在燃燒、色相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在燃燒。
它是如何點燃起來呢? 我宣示它是由貪欲、瞋恚、愚癡、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點燃起來。
  
梵行者應如是觀;聖弟子于眼生厭、於色相生厭、於眼識生厭、眼觸生厭、眼觸生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識、意觸、意觸生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生厭。生厭故遠離,遠離故解脫,解脫故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自知不受後有。」他們聽完後都證得阿羅漢果。  

世上的人們身受了這麼多苦,但到修行時還沒學乖,遇到惡知識,聽到邪法,起邪思惟,
結果因為邪見邪思惟的緣故,以邪法邪精進去修,執著六根門及六根所觸的境界不捨,
耗盡精力與時間,毫無成果!

在眾多的善法裡,唯有一法能使人迅速到達解脫境,這就是精勤不放逸,
未生的惡法不令生起,已生的惡法迅速滅除,未生的善法能令生起,已生的善法速令增長。
世間凡夫俗子,整天為俗務所累,心繫於眾多人事應酬,及維生之計,
以及浪費時日於電視娛樂,尋找美食,飲酒賭博,聽歌跳舞,一天天的過去,
人漸漸的老去,不知死之將至。實在是可悲!

世上的人們都在日夜祭祀各種的天神,為了祭祀供奉,甚至造了眾多殺業。
他們不論順境或逆境,都在向神明禱告,祈求平安吉祥,但幾乎沒人會想,
這些天神也是貪瞋癡跟人一樣的嚴重,他們一樣會死。佛在未涅槃前,
有善根的眾天神尚且從天上下來向佛求教,因為他們知道佛的偉大,是大智大覺者。
天神們雖然壽命極長,在死的時候,會出現五衰耗之相:
頭上花萎,衣裳垢穢,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眾天女遠離)。
我們在這裡生死了好多世,天神看我們的生命就像我們看昆蟲一般,朝生暮死,實在可憐!  

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是應親近智者,詣沙門僧伽,適時聽聞法,請教於佛法,和易受教這幾項,
這在【吉祥經】裡佛陀曾經開示過。佛說的入道修行次序是:
(一) 親近善士
(二) 聽聞佛法
(三) 如理思惟
(四) 法次法向(依循正確的修道次第)。  

這是極羅輯性的指示。因此漢譯的【吉祥經】裡指出: 「欲求吉祥福,當信敬於佛!
欲求吉祥福,當聞法句義!欲求吉祥福,當供養眾僧,戒具清淨者。是為最吉祥!」
這就是皈依三寶的意思,這是世上最吉祥的事!

初果成就四不壞淨  
在【雜阿含844經】裡舍利弗問尊者阿難,一個修行人要斷除幾法,
才能得須陀洹果[7](Sotapanna),不墮惡趣,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上人間往生[8],
達到究竟苦邊。阿難答說:聖弟子;

(一)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二)於法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法不壞淨。
(三)於僧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僧不壞淨。
(四)於惡戒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聖戒。

若是修行人能斷四不信住:也就是對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四不信完全斷除。
成就四不壞淨(四樂意住):也就是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佛所制訂聖戒。
那麼這個人,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佛記說這個人得須陀洹果,
不墮三惡趣,決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間往生,達到究竟苦邊。

這在【雜阿含851經】裡也稱為“法鏡[9]”,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見自己,自己印證自己。
(同《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樂意住。)  
這也叫做“入流分” 或“預流”或入於八聖道流,即是從親近善士、聽聞佛法
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而能成就上述的四不壞淨(【雜阿含843經】)。

「諸比丘!聖弟子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故。
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三菩提。」(【相應部.蘊相應109.7】)  
在【長阿含經】仞利天品裡佛指出:「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
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爾。比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
若有人修行善法,(正)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比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  

世人皆欲天神保佑,只要天天皈依,就有數十天神守護;若再守五戒行十善業,
就能得百千天神護佑;這不是最吉祥的事嗎?
若成就四不壞淨,證得初果,就連人間的轉輪聖王乃至眾天神都望塵莫及!
這是因為他們都還有很嚴重的貪瞋癡,還不能斷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的苦難,還不能在七世以內解決生老病死苦!

初果斷三結  
一個修行人若是明白了八難八非時[10],決定修行達到解脫的話,應該如何修呢?
【中阿含.食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
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輾轉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
護諸根→護戒→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輾轉具成。
因此四不壞淨與入流分是每一修行人的先進階。
  
解脫道裡的四雙八輩行者是: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
這些是從果位上來看行者所分的。
須陀洹至阿那含的行者必須斷五下分結(疑、戒禁取、身見、貪、瞋),
阿羅漢必須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悔、我慢、無明)。

我們的苦乃是因為不能如實明瞭世間的真相,被色相所迷惑,執著於身體是我,
再延伸到其它一切與我的身體有關的事物上,當接觸到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時,
執著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見),而數起貪瞋癡等惡念。
這種種我欲、我想、我慢、我見。使我們從無始以來被繫縛住,
產生種種的煩惱,有漏,障礙,熾燃,憂,悲,惱,苦,這就是五陰熾盛苦。
  
若是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
        在【雜阿含6經】中佛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
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
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
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
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世間人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
心裡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
我們觀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對這色、受、想、行、識五蘊愛喜呢?
因為愛喜的緣故,我們才於苦不得解脫。所以對苦,自己的、他人的,
必須要能知道,見得到,明白它。我們因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顛倒心去做,所以佛才說我們喜愛苦。
若能修到知苦,還要進一步離於苦的根源,心中對色相不起欲貪,要離於對色相的欲貪,
這即是所謂離於色執取蘊(心中生起對色相的種種愛戀執取),心才能解脫於對色相貪愛所起的苦。
  
在【入阿毗達磨論】裡提到我們的煩惱有七隨眠:即是欲貪、瞋、有貪(執取生存的貪)、無明、
慢、疑、見。欲貪與有貪可歸納為貪,而成六隨眠。
【俱舍論】把見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而成十隨眠。
  
須陀洹道須斷五下分結(Samyojanāni)的疑、戒禁取、身見三結或三隨眠(Anusaya),
這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隨信行與隨法行的行者[11])。
他們的修行著重於戒學,定、慧學次之。若是僧尼,於細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則隨悔,
如此隨順於梵行而學戒。須陀洹道要斷的三結都是與邪見有關,
我們必須看清楚修道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抓准主要的來對治,才能見效。

斷第一個煩惱:疑結  
疑(vicikīcchā)是指對三寶的疑惑,即不信佛、法、僧三寶,不受三學,
不信過去與未來世,不信因果業報的道理,對緣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
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要對治疑惑的三步驟是:
一,是要知心生疑惑;
二,是以法治疑惑;
三,是要確實知道疑惑解除後於將來不再生起。  

1. 知疑  
修學的人應思惟所遇到的善知識,行為端正嗎?戒定慧學如何?言行一致嗎?
等方面,然後聽他講的道理,再比較觀察,對善知識的疑是有必要的,這對接下來的修行關係重大。  
對佛法的疑惑主要是懷疑三寶、過未現三世、業報、能否證果等。
在【雜阿含715經】中世尊說:「何等為疑蓋食(原因)?有三世,何等為三?
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
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這是針對三世的疑惑。它是很嚴重的,因為它是邪見的關係。可惜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
卻對指正他的人起排斥的念頭,浪費口舌於無利益的辯論。  

在往後的修行路上,心中所生的疑惑會是很多的,有時能夠問人或自己解除,
有些就連善知識都解決不了,要自己慢慢修,過一段日子,慢慢解開疑結。
我們要知道,證阿羅漢果的人是很少的,若他/她是僧尼,因為出家戒的關係,
是不會對人宣佈的。若他/她是在家眾,他/她看到出家眾都默而不宣,他/她會向人宣佈嗎?
宣佈了又有誰會相信呢?  

2. 破疑  
依【相應部.覺支相應】所舉的有四種破疑法:即是疑時思惟對證
(1) 依善不善法,
(2) 呵責無呵責法,
(3) 劣勝法,
(4) 黑白法等;來如理思惟佛法,以防止新的疑惑生起,並滅除現有的疑惑。
此外,用以下六種方法也能消除疑惑:
(1) 精通佛法;
(2) 向有修學者詢問有關佛、法、僧的問題;
(3) 透澈瞭解戒律;
(4) 對佛、法、僧的真實性建立信心;
(5) 結交善知識;
(6) 討論有助於滅除疑惑的適當言論。  
根據【雜阿含715經】裡佛說:「何等為疑蓋不食(不生起)?
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  
初修行者若不能修定也無妨,雖然禪定時純淨的心對觀禪有幫助。
觀照因果的法則是要明白造業與果報的關係,這樣能對緣起法有些認識,
當一個人對緣起法瞭解後,就能對三寶,緣起法與生死輪迴的疑惑消除掉。
這是須陀洹道要斷的三結之一。當一個人徹底斷除了疑惑,他會知道涅槃是有的,
佛陀是證悟的聖者,也知道佛所宣示的法是真實的,戒的確有必要也必須持守,
八聖道是去向涅槃之道,也相信世上有修行人,以及有證悟的賢聖僧。  

3. 無疑  
依上述的十種方法消除了疑惑,一個行者心裡不生疑惑,並於未來永不生起。
就算會生起,行者也能依正確的方法消除疑惑。

斷第二個煩惱: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戒禁取結是一種惡見,邪見心所,它可與惡見合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結之一,屬於見隨眠。
行者的惡見使它從想執取蘊延伸為色執取蘊。
若人相信並執著於宗教的儀式,或某種形式的修行法,認為這樣做有能力排除障礙並淨化自己,
戒禁取結就生起。印度教徒在這方面尤為顯著。
在【經集】小品第二章【葷腥經】中佛說:「魚、肉(指以魚肉祭拜),齋戒、裸體、削髮、
束髮、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
所有這些都不能淨化一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執。他們誓願執取於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訂立的),
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長髮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
執著於誦梵文咒語或巴利文的經文、修行的祭典與儀式如拜火、火供、殺牲畜來祭祀、
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鴦鳩摩羅(Angulimala)的邪修行等。
衣著的禁戒,由誓願執取於某些邪戒而得清淨,由誓願執取於某些禁例而得清淨,
由誓願執取某些禁戒而得清淨的種種顛倒執著。

邪見是許多學佛者的要害,因為當他們的心轉向修道時,他們依世俗的想法來行道
,而不是依聖道的正見與正思惟配合來修行。
因此生起諸多邪見邪思惟,以邪精進執取某種外表形式的邪道法來修行。
上面所提的閻浮車與迦葉三兄弟就是戒禁取。
這些修行人以雜香塗身,作咒說,作鬼神事,預卜吉凶,不離五蓋[12]塵勞,
為惡不善法擾亂心志,少知,不多聞,誹謗如來,執持邪道。
就像魚在少水小泉中,被捕魚人以羅網捕捉不得出於生死。

佛對向他詢問的迦羅摩人說(【增支部卷一.迦羅摩經】):
(1) 不可聽信他人多次口傳的。
(2) 不要盲從傳統。
(3) 不要妄聽謠言。
(4) 不要肯定經書所記載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羅輯的。
(6) 不要依賴哲理。
(7) 不可單憑常理或外相。
(8) 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為真。
(10) 不可考慮因為這沙門是我們的導師。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2), (4), (5), (6), (7), (8),  (10)的七條。
戒禁取結的對治主要是靠正思惟,依正思惟生起正見。依下面五種方法能消除戒禁取:
(1) 精通佛法;
(2) 向有修學者詢問;
(3) 透徹瞭解戒律;
(4) 結交善知識;
(5) 討論有助於滅除戒禁取的適當言論。

斷第三個煩惱:身見結  
身見結可依下列幾種方法破除。  
觀察身的生滅
身見是色執取蘊,為何稱為取蘊呢?因眾生起了邪見,執取五蘊是我。
這“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取蘊”是對五蘊作有漏的執取。
執取(upādānā)有四種:‘欲取’是對欲樂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邪惡之見;
‘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宗教儀式或苦行能導致清淨和解脫;和‘我論取’是執著身見(sakkaya-ditthi)。  
向初果聖者要解決的是對身體的執取。

對治色蘊的邪執,在【大念處經】中記載佛言:「如是,或於內身之觀身而住;
又於外身之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又於身,觀滅法而住;
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

尚又對於智識所成(智慧)及憶念所成(正念),
皆會“有身”(只是身而己,不是我自身)之思念現前(建立正念)。
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觀照內身,自己這身體,它由父母精血合成,在母胎九月成熟後才生出來,這色法是會生滅的色相;
自己的受、想、行、識是心,它叫名法,它們也是因緣組合而生的,也是會生滅的。

觀照外身是對於自己的親人家眷,朋友仇人等進行觀照。
凡夫因為缺乏智慧,對親眷等人會生起十四種不善心所[13]如貪愛,瞋恨,妒嫉,驕慢,邪見等煩惱。
但聖者觀照彼等之名色,明白他們是由因緣而生,因此會得到同樣的結論,
那即是無常(變異,組合,壞滅之法),苦和無我。
向初果聖者只要先把身體是我的錯誤觀念改正過來,知道它們只是名色法而已,自心才能淨化。

凡夫執著於生存及生存的因素,為脆弱的東西所擺佈,
對於一切色、聲、香、味、觸等迷人可愛的東西,他們生起欲望,
把變幻無常的事物當成真實,當這些事物變化或消失時,他們陷入痛苦。因此這些人一再受生。

在【雜阿含109經】裡,舍利弗依二十種情況來探究五蘊。凡夫對色蘊的執取有四:  
(一)‘色是我’;是把內色身和外色身當做我。
(二)‘異我’;是把受、想、行、識當做我,色身是我所有。
(三)‘我在色’;是把受、想、行、識當做我,色在受、想、行、識之中。
(四)‘色在我’;是把受、想、行、識當做我,受、想、行、識在色中住。

其它十六種情況是依受執取蘊、想執取蘊、行執取蘊、識執取蘊各四種;
以觀照‘是我’,‘異我’,‘我在’,‘在我’來探究。每一種情況探究的結論必須是否定的。

此外,舍利弗教誡說,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對色執取蘊來作44種觀察,知道一切無常,一切是苦,一切空,一切非我。  

我們常遇到周圍的人死去,但我們從不用這機會來觀察,也從來不去想將來我也會死去。
因為不能如實觀照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
就產生貪欲,瞋恚,癡與邪見等煩惱而造種種惡業,結果為業所驅使在六道輪迴不已。
依上述舍利弗所教的有系統的去觀察,起邪思惟時馬上就對付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萬行,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同證寂滅菩提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7-12-3 10:53:08 |只看該作者
認識身是四大種的組合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分析,色法有二十八種。
分為“四界”或“四大種色”,即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
以及二十四種“所造色”,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命根、
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
色老性、色無常性和食色。

四大種色也叫元素色(mahābhūta),因它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小到微塵,
大至山嶽等的所造色(upādāya rūpa)都來自於四大元素。色法為四大所造的說法原是佛說的。
本意是指具有堅、濕、暖、動的性質的色法。

(1)地界(pathavī)
        地界巴利文有擴展意,它的特相是硬,作用(味)是其它元素與所造色立足處,
現起是接受,近因(足處)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體裡地界較多的有二十個部分。
佛在【大羅睺羅經】中對羅睺羅說:「(何為地界?羅睺羅!)任何屬於個人的物體,
可捉摸者,是執取的對象,
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膈膜、脾、
肺、胃、小腸、大腸、糞、腦及任何外邊的地界,堅固的,是執取的對象,
這些是個人的地界,及任何外邊的地界,只是地界而已。
依現觀與正智慧,非我所、非我、無靈魂。若見到真相,智者厭離它們,厭離地界。」

(2)水界(āpodhātu)
        水界令其它色法黏在一起,以免分散,特相是流動或溢出。
作用是增長其它俱生色法,現起是把同一色聚裡的諸色法黏在一起,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體裡水界較多的有十二個部分。
佛在【大羅睺羅經】中對羅睺羅說: 「何為水界?羅睺羅!它有內水界,及外水界。內水界,流動的,
是執取的對象,膽汁、痰、膿、血、汗、淋巴、淚、腸液、口唾、鼻涕、胃酸、尿、
及任何外水界,流動的,是執取的對象,這些是個人的水界,及任何外邊的水界,只是水界而已。
依現觀與正智慧,非我所、非我、無靈魂。若見到真相,智者厭離它們,厭離水界。」

(3) 火界(tejodhātu)
        火界的特相是熱或冷,作用是使同一色聚裡的其它色法成熟,現起是不斷提供柔軟,
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體裡火界較盛的有四部分:老化之火、發燒之火、消化之火、體內的火。
佛在【大羅睺羅經】中對羅睺羅說:「何為火界?羅睺羅!它有內火界,及外火界。
內火界,熱的、溫暖的、是執取的對象,老化的火、熾熱的火(發高燒)、吃喝嚼嘗消化的火、
以及任何個人體內的火,熱的、溫暖的、是執取的對象,這些是個人的火界,
及任何外邊的火界,只是火界而已。依現觀與正智慧,非我所、非我、無靈魂。
若見到真相,智者厭離它們,厭離火界。」

(4)風界 (vāyodhātu)
        風界是移動及壓力的元素,特相是支援,作用是導致其它色法移動,
現起是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體裡風界較盛的有六部分:上行風、下行風、出入息、肚風、腸風、體內風。
佛在【大羅睺羅經】中對羅睺羅說:「何為風界?羅睺羅!它有內風界,及外風界。
內風界,推動的、鼓脹的、是執取的對象,上行風、下行風、肚腸風、出入息、
以及任何個人體內的風,推動的、鼓脹的、是執取的對象,這些是個人的風界,
及任何外邊的風界,只是風界而已。依現觀與正智慧,非我所、非我、無靈魂。
若見到真相,智者厭離它們,厭離風界。”
佛陀教羅睺羅的方法是依照下列的次第觀修:

(1)觀照五蘊依十一種情況(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美、醜、遠、近)皆是無常和無我;
(2)觀照色蘊是五界(地、水、火、風、空),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無我;
並以此修定及不為苦樂受所動。

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是用來對治貪欲的最主要法門,它能起大悚懼,培養起正念與正智,
獲得如實知見,調伏心中的欲火、我慢等煩惱,而使心獲得清涼與安樂,
並能使心進入禪定境界,於現法樂住,最後證得聖果。

四界的十二相;那即是地界有硬、粗、重、軟、滑、輕相,水界有流動與黏結相,
火界有熱與冷相,風界有支持與推動相。
每一特相都可從頭到腳觀察到,觀照時在身中找到這四界,以及無論身體在任何的姿態中找到這四界。
比如用手按頭顱知道它是硬的,用舌頭在口腔內左右伸吐時知道它是滑的等,小便時知道尿水流出,
發燒的時候知道身體會發熱,腸胃裡有風的時候知道風的推動或擠壓。
這些都是身體裡物質界的純物理現象。

在禪坐觀照時應該掌握觀察四界的方法,靜靜觀察身體的四界,看到只有四界,找不到身體,
有情,有生命的,或有我。比如觀察發時,知道發生於頭上,它就好像一個蟻丘上生了草,
蟻丘不知草生在我上邊,草也不知我生在蟻丘上,同樣的頭也不知發生在我上邊,髮也不知我生在頭上。
觀察骨和肉時,就好像路旁涼亭橫樑上的塵土,橫樑不知我被塵土黏著,塵土也不知我黏在橫樑上,
同樣的,骨骼不知被肉黏著,肉也不知它黏在骨骼上。

因此這樣觀照身體,分析身體而能得到結論,這些地界的毛、髮、骨、肉等只是身體的某些部分,
它無思念,無記,空,非有情,而只是觀察它是堅硬的地界。
身體的水、火、風界也如是觀照。

思惟出離以破欲貪
欲是三毒之首,四漏之首,七隨眠中的兩個,十結中的三個,不可以輕待。
貪欲久習的結果就形成習氣,
比如貪色,貪淫,貪吃,貪玩樂,貪飲酒,貪錢財,貪利得,貪名,貪贊許等等;它加強我慢之心。
這些貪欲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和方式生起,眾人往往不能察覺,而不知不覺地落入貪欲的魔爪中。
我們已經習久為常,絲毫不覺得它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修行者要學會觀照,凡是我們眼所看到而喜愛的事物,那即是眼得到甘味;
在那個時候就要觀照這些事物的無常、苦、會變壞的道理,因為這些是眼的患難;
一個修行人要能夠制止自己不起欲貪,欲貪起時要以正法對治,使我們的心能舍去欲貪,
這即是眼的出離;其它根門也如是修。

在【中阿含. 漏盡經】中佛陀教我們七種斷漏、斷煩惱、和止憂戚的方法:
(1)有漏從見斷;依正見而斷除煩惱。
(2)有漏從護斷;依守護六根門而斷除煩惱。
(3)有漏從離斷;依離於惡知識、惡處所而斷除煩惱。
(4)有漏從用斷;依看待事物的正當用途而斷除煩惱。
(5)有漏從忍斷;依忍耐苦而斷除煩惱。
(6)有漏從除斷;依除去貪瞋癡之念而斷除煩惱。
(7)有漏從思惟斷;依正思惟而斷除煩惱。
貪欲還得用無常觀,不淨觀,緣起法等來斷除,要用許多信、勤、念、定、慧的力,
來作有效的對治,但是向須陀洹聖者是辦不到的。

以三法印觀照:
(1)無常觀破邪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常’,共三十法以破‘邪見’。
我們的邪見,乃根源于不能知道無常的真理。
因此才會執取六根門是我,六境為我所享受之境;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
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無常。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2)苦觀破身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 ,依正知正見它們是‘苦’,共三十法以破‘身見’。
我們的身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苦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
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苦。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3)無我觀滅我隨見
每一根門以五法(根、境、識、觸、受) ,依正知正見它們是‘無我’,共三十法以破‘我隨見’。我們的我隨見,乃根源於不能知道無我的真理。眼、色相;耳,音聲;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觸覺;意,想法;及緣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識、六觸、六受等等;都是緣生緣滅法,無有我。

對治方法是常靜下心來觀照它們。

其它方法:
(1)把從小到大的相片依時間排在地面上,觀察身體是不是一直在變化,
它是不是每一年在變,每一個月在變?
實際上它是天天時時刻刻在變,觀照這一直在變易的身體,它是誰呢?
觀察每一張相片,凝視每一張相片,並問自己那個人去了那裡?
必須直接得到答案,心中要能明白那個人已變了,它不是我!
然後用鏡子看自己,思惟這個人,將來又會變成另一個樣子,現在它是誰?心中要能知道它不是我。
若是當作是我的話,從頭開始再觀照。   

(2)觀照若身體是我的,為什麼它卻從媽媽的肚子生下來呢?若是生出來的,怎會是我呢?
媽媽未生我之前,我是什麼模樣?我在那裡呢?佛也從他的媽媽的肚子生下來,佛已滅了。
佛去了那兒呢?每一個人都不想死,為什麼他們不能繼續活著?這會死的身體是我嗎?這般反復的觀照。

(3)觀照身體的毛髮有它的細胞組織,皮也是,肉也是,骨也是,內臟也是;
這些細胞組織都是自生自滅,自己做不了主,天天飲食,給這些細胞組織帶來營養,
這個身體才能生存,要是缺少了一種元素,它就出問題了。觀照這身體會是我或我的嗎﹖
若身體是我,我應該能夠令它永遠健康、生存,能嗎?

(4)觀照若我是名+色的組合,名法有八十九種,色法有地+水+火+風的四大組合,
共有二十八種色法,是三十二身分的組合,是四十二身分的組合,那我在那一個部分呢?
身體各個身分都互不知道,我會在那互不知道的部分嗎?我會在心中嗎?我會在腦裡嗎?

(5)在修四威儀的行、住、坐、臥時,觀照走時是腳自己要走,還是另有一個人叫它走?
為什麼右腳要先走?為什麼左腳不能先走?
然後觀照自己的色法與名法,觀照到底色法是我,或名法是我?若色法是我,名法就不是我。
若名法是我,色法就不是我。怎麼會有兩個呢?走時為什麼一定要去心中要去的地方?
為什麼不能走向心中不想要去的地方?觀照為何走累了要坐下來休息?晚上為何要睡覺呢?
如此在任何場所任何威儀中觀照身體。

(6)上廁所時看見臭穢不堪的糞便排出時,觀照這會是我的嗎?
若身體是我的,糞便也應是我的,那我應該能夠忍住,讓它留在體內,這能嗎?
那為什麼會有糞便呢?為什麼要吃飯呢?
若它是我的身體,應該不須飲食,不須睡覺,不須穿衣來禦寒,不須房舍,不須去上班賺錢維生等等。

(7)若能修習安般念到三禪,修完後,依上述的方法觀照身體。
若修到四禪更容易,因為四禪時對身體的感覺已消失,心很純淨,更適於觀照。

(8)觀照身體的呼吸,它是依賴呼吸才能生存,既然它要依賴呼吸才能生存,
它根本不能自立存在,它怎會是我的呢?此外它還要依賴食物和水才能生存,要維持它生存的條件太多了。
若身體是我或我所有,它怎麼須要依賴這麼多的條件才能生存呢?

(9) 常守護六根門。
在【雜阿含255經】中摩訶迦旃延對婆羅門說:「善哉,婆羅門!問不守護門,是如法問,
今當為汝說不守護門。

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14]、慧解脫[15]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

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
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10) 正確明白五蘊真相。佛在【雜阿含265經】中將五蘊比喻為: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為什麼這樣比喻呢?佛說:「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
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
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我怎麼沒想過它竟然是這樣的呢?唉!苦啊!我應怎麼做才能快點開悟呢?
佛教的方法是很多,不需個個都用,但結合不同方法來儘快證悟是絕對沒錯的。

驗證
行者應能自己驗證是否證了初果。這裡提供幾點作為參考;

(1)佛說:「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 向內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證知。」所以我們應信佛說的話,並親自以實修來證明不謬。

(2)初果的聖者是法眼淨者,因此對三寶深信不疑,相信因果,謹慎言行,戒行嚴密,少欲知足,能常向內觀照諸名色法,以正法斷除煩惱。
(3)能遍觀察名色法生起之緣,即懂得觀察四食[16]和四識住[17]。
(4)當行者證得初果,就會自動轉去斷除五下分結的其餘兩個煩惱,即貪和瞋。

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萬行,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同證寂滅菩提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7 00:1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