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一貫道的殊勝-權實互顯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無恥近乎勇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3-12 01:29: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貫道的殊勝-權實互顯

不清楚的人,會以為師尊、師母都沒有說,沒教咱們什麼,其實,這就是實法,因為可說的是離開本來,不是實法了。當機一指,悟者自悟,了者自了,不再說什麼,當下若不能體會,只好從教乘經典再去研究,去證明,所以,求道時沒有告訴你這是什麼。由此可知,可說的都是權宜方便,是對治法。佛講經時,權法和實法互顯,尤其在楞嚴經中更是明顯,有時候坐著默然,不說一句話,有時候舉手,這就是用實法,看尊者能不能領會,若不能領會才開始說法,這個巧妙處,對一貫道法能清楚者就能領會,默然和舉手都是可以讓咱們體會本來面目。由此咱們可以清楚,法主要是引咱們本有的自心本性,使眾生開佛知見,闡明一佛乘,法華經云:〔唯有一佛乘,羊鹿設方便。〕一佛乘就是白牛車,白牛車就是咱們的本心本性,羊鹿是權法,是二乘或三乘,是方便說法,一佛乘就是咱們所謂的一貫。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無論在言說或無言說,都是要顯實相,楞嚴經中,阿難尊者本有的真性不敢承擔,妄想心不敢去掉,故陷在矛盾中。其實整部經的主旨,是要讓人能心境不二,卽真卽妄,卽妄卽真。以前老前人慈示,只講經中精華的,有代表性的幾句,只要能清楚這幾句,整部經要說什麼,都已經清楚了,譬如,道德經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先給予定義,而第二章以後就是要說明這個定義和宗旨。金剛經也是一樣,第一章是表示佛法沒離開世間法,這是當機示範,沒說什麼,接著整部經所說的就是要證明實法。

每部經都是要闡明一貫的意義。在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就是要找本心,而心一定和境配合才會顯現,初學時不清楚可把心和境分開講,但最終是不能分的,宗乘就是不把心和境分開。修學的過程,一定要學過教乘,才堪接受宗乘,所以,才說今生能得道,都是前世修來的。最後,釋迦佛對尊者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使其領受真不離妄。而現在修道的人卻都想棄妄歸真,認為這些妄想都是假,若是棄妄又何處找真呢?所以,才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因為真妄不能分,譬如,身色是妄非真,但是真性卻不離假的,要不然,釋迦佛借色身做什麼呢?沒有假無法顯出真的,也無法應用,所以,卽妄卽真,卽真卽妄連貫起來,不能分開。要找佛性,你不用找,能說話一定有佛性存在,佛在身軀.此色身就是佛,離開色身沒佛可說,只要有一項就必然兩項皆具,不必兩項都去說明,所以才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故修學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上來修。離開這些事情,也沒有真的可修,世間的事情雖都是妄,但離開這些妄之後,如何去證明真呢?譬如,如何去證明你的脾氣好?如何去證明你是如如不動?有些人看經後,執著經文,說他現在已達如如不動的境界,這是嘴巴說的如如不動,這是還沒遇到因緣,若是遇到時,就不能如如不動了。事實上,真正如如不動是在動中去證明出來的,能在聲色中去證明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咱們一定要知道學經的意義,楞嚴經的卽真卽妄,卽妄卽真就是一貫,咱們師尊師母所傳的當機一指就是要完成過去五教聖人,於經典、文字上無法完成的事情,故由當機直示,此時機未萌,緣未起,一念也無,真妄不二時直不本來,若能領會的人,就是達到過去教乘所說的一貫,要不然,就必須再學。在佛教的很多經典中,最特出的是楞嚴經和法華經,故古德云:〔開悟楞嚴,成佛法華〕,雖是如此,但佛講法華經時,卻仍有五千阿羅漢感覺沒道理,不相信而退席,這就是層次的問題。雖然,每一部經典都有其特色的地方,但宗旨卻都是一樣為了證明一貫的。

我們尚可舉些例子來參考,當初達摩祖師來中國,只帶一部楞伽經。楞伽經是佛在楞伽山向他方世界的菩薩講解的,楞伽經中所說的是一百零八非,這個非乃是說世間沒有絕對的,眾生非眾生,佛非佛,眾生若是固定的眾生,則不能成佛,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名辭,會變的。在楞伽經中,對於破外道,說的最多,其主要也是強調三世諸佛皆從第一義出,第一義就是不二法門,和一貫是同樣的意義,字不一樣而已。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見如來。〕這種也是互顯,假使相是虛妄,則離這些相時,如何見如來?所以說,一切經典都是權法,〔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法師在講經時,是不是在聲?在色?若不是聲不是色,是什麼呢?故這些經文是對執著聲色的人而說的,這是方便法,雖在聲色中不能見如來,但離開聲色亦難見如來,如來不是在寫中看出來的嗎?不是在講中看出來的嗎?不是在想中看出來的嗎?所以,才說沒有心的地方就不用修了,沒有聲色如何說個〔如來〕呢?在應用時有〔如來〕,〔如來〕就是有無一貫,假使沒有應用,沒有聲色時,有什麼〔如來〕可說呢?在佛的世界,根本不必說你是佛我是佛,因為有眾生才有佛可說,好比在男人的世界,根本不必說你是男人我是男人。所以,離開聲色沒如來可說,一切法都是隨機隨緣所說的,因學人執著聲色,故說離開聲色,才能見如來。法是因人所設的,經典是死法,學經的人應該要能清楚經義,否則很麻煩。譬如經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夀者相〕,假使有人請講經的師父慈悲,若沒人相沒我相,那麼講者是誰?聽者又是誰?你看那時候,要怎麼說呢?所以,一定要超出空和有才能找到答案,否則,一說出來就是聲色。金剛經第一品是顯示佛法沒離開世間法,到第三十品,佛說一合相,佛對須菩提說一合相者,卽是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一合相了,一合相是超出語言相、文字相和緣心相的。經中又說,現在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也不是,到底那一也才是呢?很簡單的答案是此三心之外就是咱們的本心。要如何悟呢?就是從咱們師尊師母的一指當機下悟入。過去曾請示老前人慈悲,假使過去心不是,現在心不是,未來心也不是,那麼從師尊師母的一指悟入,可以嗎?老前人說可以。若是對師尊師母這一指不清楚,你再說什麼都不是,絕對無法契合。金剛經主要也是說一合相,一合相和一貫,一指的意義沒有差別。

心經云:〔色卽是空,空卽是色。〕色空不二就是一貫,色空不二就是顯示一貫。

以圓覺經來說,若對於師尊師母這一圈一點能清楚,則圓覺的意義就清楚了。〔○〕是圓〔•〕為覺,就是要說這個道理而已,而師尊師母在空中當機示範,沒留絲毫的形跡,這是表示體用合一。

維摩詰經的主旨又是什麼呢?因釋迦佛的弟子多數執在二乘,棄有執空,不能行中道義,所以,藉著維摩詰居士示疾,於佛弟子問疾時,經由維摩詰居士,使他們回小向大,棄小乘進入大乘。最後,於引證不二法中,有三十二位的菩薩用言語來闡明不二,而維摩詰居士則以默然來表示不二的意義,不二就是一貫。

引用這些經典,主要是讓諸位明白師尊師母是要完成過去經教未完成的事情。在各宗教中,佛教的經典最多,但再多也沒超過這個意義,其立教的宗旨就是萬法歸一,也就是要使眾生回復本來面目,本來所具有的一貫。釋迦佛睹明星開悟之後,他感嘆的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點就可證明佛闡教說法的目的,是要使眾生回復本來面目。

儒教一樣是要闡明一貫的真理,如論語里仁篇,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夫子曰:〔唯〕。這是很巧妙,這是當機,〔唯〕和禪宗的〔喝〕是同樣的道理。孔子的道是以一理去貫通的,一理就是心,是性,心和性都一理的別名。同時,孔子問子貢曰:〔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也。〕子貢曰:〔然也,非與。〕孔子曰:〔非也,吾道一以貫之。〕這很明顯就是發揚本具一貫之理,而非是向外學來的。

上次提到,〔釋家從此絕宗風,儒家得法至道通〕,將來咱們也是行儒家的道。過去前輩也慈悲說,儒家將來會復興,將來的時代,修道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乃是在家出家,而儒家的道就是提倡一貫,這點就可證明師尊師母是要完成五教聖人未完成的事情。對這個若清楚,對於經教就能轉,就能活用,咱們若還不能清楚,就借經教去悟,悟出師尊師母一指的意義,這樣學經才有價值,要不然,經學得愈多,知愈多,懂愈多,識見分別愈發達,對於真正的道卻反而悟不出來。

中庸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就是〔○〕,〔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節就是〔•〕。從經典中體悟出來,並和師尊師母一指妙法合起來,咱們就有自信,不管以後如何的演變,自己才能作得了主,才不被權法轉。現今三期普渡,師尊師母以一指妙法喚醒眾生的本來面目,是諸天神聖所共同護持的,是最完整的法,再沒有更玄、更妙、更直接的法了。師尊師母已經指給咱們了,剩下修證的事情,就靠自己了,別人幫不了的,到任何地方都要修的,既然要修,又何必跑來跑去呢?因此,對師尊師母的宗旨必需要清楚,則修道這趟路也就能走到底。如六祖壇經云:〔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否則,變成以訛傳訛,自己眼瞎又牽著別人走,或別人說真就以為是真,跟著走,自己必需知道真,才能分清楚真假,方不被人瞞。所以,身為一貫道弟子,最先應對一貫清楚,清楚之後,就有了宗旨和目標,生活就朝這個目標走,始終如一,一定可達到目的地。

道德經更是明顯來表達一貫的意義,下篇第一章中,〔有無同觀〕,有和無不可分成二,就是要能有無一貫。第二章才說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有善就有惡,這是相對的法,譬如,雙腳未動前,沒有前後之分,一動就有了。心沒動時,沒有天堂地獄,但一動就有了,心念一出,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前就是後。所以,一動時,咱們就要注意了,有二是爭鬥的開始,取捨的開始,是非的開始,善惡的開始,分別的開始,愛恨的開始,二就是生死的根源,超出二就能脫離生死。修學人要做到超出二,把二調成一,就如,照相時調焦距一樣,調整一致,目標清楚,照出來才會好看一樣。咱們修學的目的是把對待、生死的二調成一,二是眾生痛苦,生死的根源。但要解脫生死亦從二法中去證明出來,譬如,有二才有是非,若能從是非中不受是非影響,你才能說是超出是非的。〔事〕的方面必定有二,但〔體〕則不二,事是隨緣生滅,在生滅中才能體會不生不滅的〔體〕,於六塵中離開六塵,事理不二,如此才是真正一貫的妙用。

道家所立教的宗旨是抱元守一,同樣是以一為宗旨,而基督教和回教,大都是用比喻,或是順從主的方式,但宗旨和目的也是一樣的,由此就知道,過去的聖人佛祖,以言語聲教講經,來闡明一貫的真理,而師尊師母則以超越聲教、言語文字,於當機下,來示現一貫,若能達到萬法歸於一貫,這就叫做自心的收圓,所以,師尊師母教咱們收圓是從心做起的。

以上所引證各經教的意義,是要證明所有的經典,其目的都要要闡明一貫的真正意義。若能領會師尊師母當機一指不在文字上,便能貫通一切經典。咱們修學的目標主要是放在身心一貫,以一貫的宗旨來自修自悟自證,如果能自肯承擔,相信得下,就能明白一貫道法的殊勝。

來源:慈 聲 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昨天的今天是昨天,明天的今天是明天,那今天的今天是那天?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6 21:0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