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4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人間佛教理論原則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謝絕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2-8 02:17:51 |顯示全部樓層 |倒序瀏覽
人間佛教理論原則

  法與律的合一:印度大乘法的流布,受有本生談的影響,菩薩都是獨往獨來的,所以大乘法著重於入世利生,而略帶特出的偉人的傾向,不大重視有組織的 集團,這也許是大乘法晚期衰變的主因。然大乘經說:菩薩常與無數菩薩俱。依 龍樹說:「俱」,就是有組織的集合。原來,釋尊所創建的根本佛教,包含著兩 個內容:一、法;二、律。「導之以法,齊之以律」,這二者的相應協調,才是 佛教的整體。法,是開示宇宙人生的真實事理,教人如何發心修學,成就智慧, 圓成道果。法是重於顯正,重於學者的修證。律又有二類:一、止持,是不道德 行為的禁止。二、作持,是僧團中種種事項的作法,把這類事分類編集起來,稱 為犍度(聚)。出家的聲聞比丘,特別是人間比丘,過著集團的生活。修行、居 住、飲食、衣著,以及有關教團的事務,大家都是在一起,依律制而行的。佛世 的出家弟子,有團體的組織,於集團中自利利他。但當時的在家弟子,佛只開示 他們應怎樣的信解修行(也有戒律),卻沒有組織的團體。古代的政治,不容許 在家眾作有組織的活動。如孔門弟子,也是沒有固定團體的。但在佛法的流行中 ,顯然的重法而輕律。如聲聞乘的經(阿含)與律,約為四與一之比。而在大乘法中,大乘經有幾千卷(傳來中國的),律典卻等於沒有。即有小部的,也還是 附屬於經中。雖然說,律是佛制的,只可依著奉行,但律是世間悉檀,更著重於 時地人的適應呢!一分重律的,拘於古制,不知通變;而一分學者,索性輕律而 不談。有些人,但知發心,而不知僧團有什麼大用。不知自動發大心的,自尊自 勉,是難得的上根。一般中下根性,雖也要自己發心向上,但如有良好團體,教 育他,範圍他,勸勉他,實在是策令向上的無上方便。如佛世的聲聞出家行者, 雖也有動機不純正的,煩惱極重的,但一出了家,以經法開示他,以戒律調伏他 ,在大眾的攝導與折伏下,利根的當然迅速的了生脫死,鈍根的也可以漸趨涅槃 。用集團力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淨化內心的煩惱,是根本佛教的特色。後代學 者而尊律的,但知過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錢,而大都漠視僧團的真義。一分重禪 的──近於隱遁瑜伽的,或以佛法為思辨的論師,都輕視律制。不知佛法的流行 於世間,與世間悉檀的律制,有著最密切的闋係。律的不得人重視,為佛法發達 中的一大損失。所以人間佛教,必須本著佛教的古義,重視法與律的合一原則。出家的佛教,如忽視僧團的律制,必發生亂七八糟的現象,無法健全清淨。時代 與過去不同了,現在的在家學眾,也有了團體的組織。但少能注意到佛教團體的 特色,祗是模倣一般社團的組織形式,也還是不夠的。無論是弘揚佛法,或修學 佛法,只要是在人間,尤其是現代,集團的組織是極其重要的。人間佛教,以人 生正行修菩薩道,要把握這法律並重,恢復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於傳統的作 風,但知真參實悟,但知博究精研,於毘奈耶──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現 代修學菩薩行的,必須糾正這種態度,法律兼重,來契合佛法的正宗。

  緣起與空的統一:法律並重,是初期佛教的精髓。緣起與空,是中期大乘的 特色。緣起與緣起性空寂,『阿含經』已有說到,而且是作為佛法的特質,菩薩 道的特質的。但由於適應當時的一般根性──著重個人解脫,所以對緣起性空的 中道,僅是要約的開示,而還沒有廣博的開演出來。到了佛滅後四五百年,在大 眾及分別說系的化區中,興起的大乘佛教,才使緣起性空的中道,徹底的闡發無 遺。世間的一切事象:人物蟲魚,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什麼都各有他的特殊體性、形態、作用。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緣所生的法相,一切依因緣和合而幻現 。這幻現的緣生法,表現出他的無限差別相。個人的生死與解脫,道德的行為, 世道的治亂,一切無非緣起。世間的宗教者,哲學者,不能徹底正解緣起性空的 中道義,都在尋求宇宙最後的,或最先的實體,傾向到本體論,形而上的神秘領 域。佛所創覺的正法否定他,因為一切是緣起的,所以一切是性空──無自性的 ,「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涅槃」。事象與理性,如花的表裡一樣,形與影一樣 ,有表即有裡,有形即有影。一切法也是這樣,不能離相覓性,也決非從性體而 生事相。從性空看,一切是泯然一如的。從緣有看,因為緣起,所以性空;性空 這才所以從緣起。學佛的,有的偏重於事,著重法相的差別,於空平等性不信不 解,或者輕視他。這種見解,是不能與出世的佛法,尤其是與大乘法相應的,不 能成就菩薩道。又有些人,執著本性,空理,醉心於理性的思惟或參證,而不重 視法相,不重視佛法在人間的應有正行,這就是執理廢事。惟有依據緣起性空, 建立「二諦無礙的」中觀,才能符合佛法的正宗。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非但不相礙,而且是相依相成。世出世法的融攝統一,即人事以成佛道,非本 此正觀不可。既不偏此,又不偏彼,法性與法相並重,互相依成,互相推進,而 達於現空無礙的中道。但這是說易行難,初學者在處事契理的學程中,每每是不 偏於此,便是偏彼。但能以此現空無礙的正觀為思想基礎,從一切三業行持中去 實習體會,隨時糾正,終可以歸向中道。然這裡是說,學發菩薩心,學修菩薩行 ,應以佛的正見為本。不是封鎖在宗派的圈子裡,將後代的法性宗與法相宗,作 勉強的合一。在中道正見的根本上,與經論不相違背的,契理而契機的,融攝而 冶化一番,抉擇出人間佛教的正義。所以,這是超越宗派的,歸宗於佛本的。然 還有應該注意的:緣起與性空的統一,他的出發點是緣起,是緣起的眾生,尤其 是人本的立場。因為,如泛說一切緣起,每落於宇宙論的,容易離開眾生為本的 佛法,如泛說一切眾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間」,「即人成佛」的精意。

  自利與利他的合一:世間的凡夫,不能有純粹的利他,一切都是從自己打算 而來。專為私我打算,結果也不能有真正的自利。然在佛法中,聲聞乘重在斷煩惱,了生死,著重於自己身心的調治,稱為自利。這在離繫縛,得解脫的立場來 說,是不可非難的。聲聞乘著重身心的調伏,對人處事,決不專為私利而損他的 。聲聞賢聖,一樣的持戒,愛物,教化眾生,這與凡夫的自私自利,根本不同。 大乘指斥他們為小乘自利,是說他過分著重自心煩惱的調伏,而忽略了積極的利 他,不是說他有自私的損人行為。大乘道也不是不重視身心的調治(自利),只 是著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進程中完成,達到自利利他的統一。凡夫學大 乘道,以大悲心為動力,以普度眾生的悲心來廣學一切。經上說:「菩提所緣, 緣苦眾生」。眾生受無量苦,菩薩起無量悲行,所以大乘道是「以大悲為上首」 的。然發心利他,並不忽略自己身心的調治,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如 不解不行,不修不得佛法,既無智慧,又無能力,那怎能利他呢?所以為了要度 一切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等。如出發於悲心,那末 深山修禪,結七,掩關,也都是為了造就救度眾生的能力。所以菩薩的修學,與 小乘的出發於自利不同,一切是為了利他。如為眾生,為人群服務,作種種事業,說種種法門,任勞任怨,捨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禪定,學經法等,是間 接的利他。菩薩是一切為了利他,所以對身內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己 私有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就是得了優越的果報,也願與大眾共其利益。老 子所說的:「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就與大乘的心行相近。事情作好了,不當 作自己的;功德成就了,推向大眾去。功德的回向一切眾生,便是大乘利他精神 的表現。

  菩薩的自利,從利他中得來,一切與利他行相應。如持戒,即不妨害眾生; 習定而修慧發通,可以知根機而化濟眾生。大乘道的自利,不礙利他,反而從利 他中去完成。說到大乘道的自利利他,也不一定是艱難廣大的,隨分隨力的小事 ,也一樣是二利的實踐,只看你用心如何!如這塊小園地,執著為我所有的,我 栽花,我種樹,我食用果實,這就是自私的行為。即使是物物交換,社會得其利 益,也算不得真正的利他。大乘行者就不同了,不問這株樹栽下去,要多少年才 開花,多少年才結果;不問自己是否老了,是否能享受他的花果;也不為自己的兒孫打算,或自己的徒弟著想。總之,如地而有空餘的,樹而於人有益的──花 可以供人欣賞,枝葉可以乘涼,果可以供人摘了吃;或可以作藥,或可以作建材 ,那就去栽植他。但問是否於人有益,不為自己著想。這便是菩薩行了。行菩薩 道的,出發於利他,使利他的觀念與行為,逐漸擴大,不局限於個人、一家、一 鄉等。凡是於眾生、於人類有利益的,不但能增長自己末來的功德果報,現生也 能得社會的報酬。如上所說的小小利他功德,還能得現生與未來的自利,何況能 提高向佛道的精進,擴大利他的事業,為眾生的究竟離苦得樂而修學呢!所以凡 不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眾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趣向佛 果了。自利利他,同時成就。(印順導師/佛在人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喜歡喝點小酒,藉著酒後微醺,釋放心中的壘塊。有時太過了,就睡著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 12:3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