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2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46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忍辱是一種智慧?還是一種精神勝利法?——論富樓那尊者的思維模式
《金剛經》記載,佛陀在過去的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習忍辱時,就已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所以當遭到歌利王逼害時,他完全不生起瞋恨心,並且發心成道後來度化歌利王。假使仙人仍執有我等四相,就會生起極大的瞋心。由此可見,佛教的忍辱,是無我智慧的實踐,並非是一種阿Q精神。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無我的智慧是遙不可及的,在尚未證得這種智慧之前,我們如何於生活中實踐忍辱呢?本文將從佛陀與富樓那尊者的對話,來說明忍辱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思維方式。
學習凡事往好處看
某日,富樓那尊者來到祇樹給孤獨園,禮請佛陀為他說法,令他能夠了脫生死,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佛陀於是為富樓那尊者開示,指出在六根與六境對應的當下,能夠不貪不繫不喜,便能漸趨涅槃。佛陀說完法後,便問尊者打算要去哪裏?富樓那尊者想了一下,然後回答佛陀,將會前往西方的輸盧那國遊行教化。
輸盧那是古印度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那裏的民眾生性兇惡、十分輕躁、喜歡辱罵他人。佛陀於是問尊者:「假如那些兇惡的民眾辱罵你,你會怎麼辦?」富樓那尊者不假思索回答:「世尊!我不介意。如果輸盧那國的民眾辱罵我,我會這樣思維:『幸好他們只是辱罵我,並沒有動手打我、沒有用石頭擲我。』」
佛陀問富樓那尊者:「假如那些兇惡的民眾動手打你,用石頭擲你呢?」富樓那尊者回答佛陀說:「世尊!倘若那些民眾動手打我,用石頭擲我,我會這樣思維:『輸盧那人真善良,他們只是動手打我、用石頭丟我,沒有用刀杖傷害我。』」
尊者話音剛落,佛陀旋即再問尊者:「假如輸盧那民眾用刀杖傷害你,你會有甚麼反應?」富樓那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用刀杖傷害我,我們這用思維:『輸盧那人真好,只拿刀杖傷害我,但沒有殺我。』」
「倘若輸盧那人真的殺了你,你會怎麼辦?」佛陀繼續追問尊者。富樓那尊者回答:「世尊!假如輸盧那民眾真的殺害我的話,我會這樣想:『輸盧那民眾非常善良,只用了一些力氣,就令我這個朽敗的色身得以解脫。』」
佛陀聽後甚為讚嘆,說道:「太好啦!富樓那比丘!你的忍辱之道修習得很好,你已有足夠的能力前往輸盧那,去度化當地的民眾了。」富樓那尊者辭別佛陀後,便離開了舍衛城,前往西方的輸盧那國教化民眾。當尊者抵達輸盧那時,他首先為五百名在家眾說法,接著建立了五百間寺院,寺內有各種供養僧眾的物資。三個月後,富樓那尊者具足了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並在那裏進入了無餘涅槃。
在佛陀層層追問之下,富樓那尊者仍然表露出無畏、堅毅的弘法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中,尊者仍能找到喜悅和感恩的事情;即便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尊者亦不以瞋恨心,去回應那些傷害他的人。佛陀稱這是忍辱的修習。
在面對惡劣的情景,富樓那尊者之所以有會異於常人的反應,可能與尊者如何認識世界有關。一般人會認為,我們所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外在世界,是經由感官與外境「直接」接觸而產生的認識。事實上,在認識外境時,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個相似外境,以及相似的感官,而我們是透過這兩者——相似的外境、相似的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的。簡言之,我們所見到的、所接觸到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而是這個世界的表徵。當我們察覺到這一點時,對於外在的一切就不會那麼在意。我們甚至可以說,外界的情境並非決定自身喜樂的關鍵,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解讀、認識外境,又如何創造內心的世界。
糞坑中的青青草原
營造內心的世界,有利於我們身心的福祉,尤其是在艱難的環境下。多年前,《讀者文摘》曾刊載過在古巴前總統卡斯特羅政權下一名政治犯的自傳。當卡斯特羅取得政權後,這位政治犯便被囚禁起來。由於卡斯特羅對他恨之入骨,下達命令要「特別招呼」他,不要讓他死得那麼痛快,要讓他發瘋而死。
卡斯特羅將他關在井裏,井口加蓋鐵支,防止他逃出來。每天獄警會從井口潑大小便、吐痰、製造噪音刺激他,存心希望讓他在這種惡劣、污穢的環境下,飲恨而終。
被關進監獄的那個星期,這個人非常痛苦,幾乎快要發瘋。不過某天,他忽然間想到:「不行!假如我因內心不平衡、瞋恨而發瘋,豈不是中了他的計?」為了令自己的內心找到平衡,他每天都觀想著蔚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原、花園、光明、清淨⋯⋯他就是靠這樣的觀想令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的。
半年之後他依舊正常,卡斯特羅無計可施,只好將他關到普通的監獄。當這個人從井裏放出來時,他的身上已結了一層厚厚的糞垢。由這個例子來看,一個人能夠活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這麼久,而能夠保持心境健康,不全然由他所處的環境導致的,很大程度是他的內心世界造就的。如果不懂忍辱,能夠及時轉念,保持智慧的觀照,恐怕這名政治犯不出一個月已經崩潰發瘋,含恨而終。
雖然我們無法證得如同富樓那尊者的境界,但假如能懂這種轉念的思維模式,起碼可讓我們的內心於生活中能保持平靜。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