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國外千年岩壁藏有中國漢字,專家看後熱淚盈眶:這下證實了!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昨天 21: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千年岩壁藏有中國漢字,專家看後激動不已。(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漠北的風,已經吹了將近兩千年。從東漢鐵騎奔馳草原,到今日牧民抬頭望見山巒,那塊岩石上的《封燕然山銘》漢字石刻,成了穿越時光的鑰匙。當真跡自歷史迷霧中現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段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與文明的對話。中國專家在讀懂這些文字的瞬間,甚至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這是跨越千年的證明。


意外的發現


1990年夏天,蒙古國杭愛山突降陣雨,兩位牧民趕羊途中躲進一處懸崖下。雨過天晴時,陽光斜射在岩壁上,他們驚訝地發現表面有著工整的紋路,與自然裂縫截然不同。

「這是文字!」其中一人喊出。方方正正的筆畫,既不像蒙古文,也不是西里爾字母,卻帶著古樸莊嚴的氣息。消息傳開,考古專家趕到現場,當泥水被擦去,一個個漢字赫然出現在眼前。那一刻,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文字究竟刻於何時?又記錄了什麼?由於當地對漢文史籍的研究有限,他們決定向中國學者求助。




牧民驚訝發現岩壁上有「文字」。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破解千年謎題


2014年,內蒙古大學齊木德道爾吉教授接到消息。當他看見照片時,立刻注意到「燕然」、「竇憲」等關鍵字,這與《後漢書》中的「封燕然山」記載不謀而合。

僅憑幾個模糊的字跡,要在浩瀚典籍中找到答案,幾乎難如登天。但教授與團隊沒有放棄。他們放大影像,逐字比對,並從《後漢書》《資治通鑑》以及班固的文風中尋找線索。

漸漸地,一個大膽的推測浮現:這或許就是失落近兩千年的《封燕然山銘》。


中蒙聯合考察


2017年,中蒙兩國學者聯手組成考察隊,跋涉於泥濘山路,最終親眼見到那塊石壁。岩石高近一米,寬約一米三,佈滿深淺不一的刻痕,在陽光下閃耀著古老的光澤。

經過細緻辨認,260餘字中成功讀出了220字。終於,在比對多方史料後,專家確認:這正是東漢文學家班固所撰寫的《封燕然山銘》真跡!

消息傳出,學界震動。報刊以「千年燕然勒功石刻重現人間」為題進行報導,考古學家一致認為,這填補了漢匈關係史的重要空白。


《封燕然山銘》的歷史意義


那麼,為什麼這塊石刻如此重要?它背後是一段關乎民族存亡的故事。

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最終在燕然山大破匈奴。這一戰結束了數百年來的邊境動亂,匈奴作為獨立勢力逐漸退出中國歷史。

隨軍的班固受命撰文,將戰功刻於燕然山,以彰顯漢朝威德。《封燕然山銘》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後漢書》的準確性,更確定了燕然山即今日蒙古國杭愛山,為歷史地理研究劃下關鍵的一筆。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象徵。「勒石燕然」不僅是軍功的記錄,更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見證了文明的交融與人類對和平的追求。




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最終在燕然山大破匈奴。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結語


《封燕然山銘》漢字石刻,讓我們看到歷史的重量與文化的延續。這些漢字,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記憶。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身處何地,民族的凝聚力與文化的力量,始終能將散落天涯的華夏子孫緊緊連結在一起。



資料來源 : 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720715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7 17:2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