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5-30
- 最後登錄
- 2025-10-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15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25-10-19 21:59 編輯
印度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DRDO) 將被查獲的大陸地區PL-15飛彈技術整合到 阿斯特拉Mark-2飛彈中
印度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ia)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DRDO) 已將繳獲的 大陸地區 PL-15E 飛彈的關鍵技術整合到
「阿斯特拉 / Astra」Mark-2 飛彈計畫中——此舉或將改變南亞的空戰平衡,並推動印度 自主研發的超視距空對空飛彈
(BVRAAM) 與「流星 / Meteor」飛彈和 AIM-260 JATM 等西方系統相抗衡。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DRDO) 將繳獲的大陸地區 PL-15 空對空飛彈的核心技術整合到其自主研發的「阿斯特拉 / Astra」
Mark-2 項目中,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或將重新定義印度的區域空中力量平衡。
根據當地報道,這枚繳獲的飛彈是 2025 年 5 月在 「辛多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 中 繳獲的一枚未爆炸的 PL-15E 飛彈,
它為印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使其能夠深入了解世界上最先進的超視距空對空飛彈 (BVRAAM) 之一。
從緊湊型主動電子掃描陣列 (AESA) 雷達導引頭到雙脈衝高超音速推進系統和乾擾時自動導引邏輯,PL-15 代表了大陸地區
飛彈工程的技術。
透過整合這些技術,印度的「阿斯特拉 / Astra」Mark-2 將獲得革命性的升級——射程更遠、抗干擾能力更強,並有望與「流星」
和 AIM-260 JATM 等西方系統相媲美。
將 PL-15 衍生技術整合到印度的「阿斯特拉 / Astra」Mark-2 中,標誌著一個罕見的戰場回收逆向工程案例的成功案例。
這枚未爆炸的 PL-15E 飛彈是在「辛多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期間從旁遮普邦的一片田地中回收的,現在被認為是印度
自「卡吉爾戰爭 / Kargil War」以來最有價值 的國防情報發現之一。
「辛多爾行動 / Operation Sindoor」本身是在 2025 年5月 「帕哈爾加姆 / Pahalgam」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發起的,該襲擊
造成 查謨 (Jammu) 和 克什米爾 (Kashmir) 地區。
印度的報復性打擊使用了「布拉莫斯 / BrahMos」巡弋飛彈和「狂暴 / Rampage」空對地武器等精確導引武器,在96小時內
摧毀了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
據報道,在激烈的空中對決中,巴基斯坦的 JF-17 Blo /ck III 和 J-10C戰鬥機(裝備大陸地區 製造的PL-15E超視距空對空飛彈)
對印度空軍前線的 “飆風 / Rafale” 戰鬥機、蘇愷-30MKI戰鬥機 和 “幻象 / Mirage” 2000戰鬥機進行了長程攻擊。
伊斯蘭堡 後來聲稱,至少有五架印度飛機(包括「飆風」戰鬥機)在對峙中被擊落。
然而,其中一枚飛彈發生故障,但完好無損地落在了印度 旁遮普邦 (Punjab) , 霍希亞爾普爾 (Hoshiarpur) 附近,這為印度 國防研究
與發展組織(DRDO)的工程師 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詳細研究 大陸地區 "最先進"的超視距空對空飛彈。
與印度飛彈不同,PL-15E 缺乏自毀裝置,因此其推進器、導引頭和電子零件幾乎可以完好無損地回收。
這項幸運的疏忽成為了印度科學和情報界的戰略金礦。
導彈技術轉移的新標桿
PL-15 由大陸地區空基飛彈研究院設計,是目前最先進的長程超視距空對空飛彈之一。
該飛彈的大陸地區共軍型號射程估計超過 200 公里,而 PL-15E 出口型號的射程約為 145 公里,旨在使大陸地區的
殲-10C、殲-16 和殲-20 戰鬥機在首次攻擊中取得決定性的優勢。
大陸地區 PL-15 的標誌性特徵是其微型主動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這項技術先前僅限於 AIM-120D 和「流星 / Meteor」等西方頂級
飛彈使用。
此導引頭具有出色的抗干擾能力,即使在複雜的電子戰 (EW) 環境中也能夠主動識別目標。
它配備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能夠在超過 5 馬赫的高超音速下持續高速推進,從而為飛彈的高空攔截提供更持久的最終能量。
此外,PL-15 還整合了乾擾自導(HOJ)功能,使其能夠追蹤並摧毀電子戰發射器——這是對西方乾擾戰術的致命打擊。
對於印度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的科學家來說,這些零件代表著寶貴的洞察,可以讓他們了解大陸地區當局 如何在飛彈小型化、
雷達整合和電子彈性方面取得快速進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