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16-3-3最後登錄2025-10-30主題查看積分14654閱讀權限250文章7741相冊1日誌21
 
     
 
                                              狀態︰
離線   | 
| 別名:飯匙鯊、龍紋鯊
 英名:Bottlenose wedgefish
 學名:Rhynchobatus australiae (Whitley, 1939)
 
 
   
 形態特徵:
 體呈菱形狀,吻長且扁平,往前突出,體長大於體寬,尾部與軀幹不易區分,外型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5鰓裂腹位。
 口裂中央明顯彎曲突起,齒型為平滑菱形狀。噴水孔特大緊貼於眼後方。背鰭2枚,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
 尾鰭後緣凹入,分為上下葉,上葉稍大於下葉。體呈黃褐色;具1對眼點於胸鰭基部,白點於背部、腹側淡灰;
 體盤背部川字型排列之灰白色瘤狀突起短而不達尾端。
 
 生態習性:
 棲息在沿近岸大陸棚水域水深不超過60公尺的軟質砂泥底或近珊瑚礁,其活動力不強,以底棲的甲殼類及軟體動物或是小魚為食。
 最大體型可達約300公分(全長),雄魚約在120公分(全長)達到性成熟,雌魚則為約155公分(全長)達到性成熟。
 南方龍紋鱝的生殖能力較弱,為卵胎生,一胎可孕有7-19尾胎仔(平均約14尾),出生體長在46-50公分(全長)之間,世代間隔時間約為15年。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從莫桑比克到索羅門群島,到泰國、菲律賓、臺灣、日本、澳洲等海域。
 在臺灣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由於本種與吉打龍紋鱝(R. djiddensis ) 在外部型態分類上的描述非常相近,而導致本種在地理分布上仍有待確認。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CR (極度瀕危):
 本種因背鰭為"白翅",被魚翅交易市場認定為高級魚翅,且由於肉質美味,肉經燻製後味佳,大型個體頗具經濟價值。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底刺網,少數由一支釣、延繩釣或定置網捕獲,由於過去在印度西太平洋沿岸國家被大量捕撈,
 許多地方已發現本種族群量大量減少甚至消失的狀況,雖然澳洲水域提供本種作為庇護所的環境,但本種在過去初步估計三個世代(45年)的族群量下降了80%以上。
 華盛頓公約(CITES)2019年將琵琶鱝屬種類(Glaucostegus spp.)及鱟頭鱝科種類(Rhinidae)列入附錄II。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