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16-3-3最後登錄2025-10-30主題查看積分14654閱讀權限250文章7741相冊1日誌21
 
     
 
                                              狀態︰
離線   | 
| 別名:黑鯊
 英名:Silky shark
 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Müller and Henle, 1839)
 
 
   
 形態特徵:
 紡錘狀體型,軀幹稍長,尾基底上下方各具一凹漥。頭部稍寬扁,吻部扁平中長。口列為弧形;
 口閉時不露齒,上頜齒側扁呈三角形,邊緣具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下頜齒基底寬齒尖窄而直立。
 眼圓具瞬膜;噴水孔缺如。2背鰭間具隆脊,第一背鰭相較其他白眼鮫類較小而圓,
 但遠大於第二背鰭,其起點遠在鰭內角之後;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
 胸鰭大呈鐮刀形,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長,後緣凹入尾椎軸上揚,上葉長下葉短,
 其後段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各鰭與體同色,體背呈暗灰、灰褐或藍灰色,腹部灰白。
 
 生態習性:
 主要分布於近岸及外洋中表層水域,有雌雄魚性別分開棲息的現象,小型個體通常分布於較近岸水域,
 而成熟個體可移動到較外洋水域;本種游泳能力強,移動速度快,可追逐魚類及頭足類等並以其為食,
 偶爾攝食大洋性甲殼類動物。最大體長可達350公分(全長),成熟體長約為230公分(全長)。
 平滑白眼鮫為胎生,一胎可懷1-16尾胎仔,剛出生之幼魚體長範圍為55-87公分(全長)。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三大洋各溫、熱帶水域,一般在南北緯30°間沿近海及外洋水域,是最常被混獲的鮫類之一。臺灣東北及東部海域經常可見其蹤跡。
 
 IUCN 瀕危等級列為CR (極度瀕危):
 平滑白眼鮫在公海上經常以鮪延繩釣或美式大型圍網漁獲或混獲,且捕獲數量龐大,過去是全球三大魚翅交易物種之一。
 在我國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終年可見,但以冬季為盛漁期。其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肉製品;
 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提煉魚油;剩餘物可製成魚粉。本種為公海上最常見的鯊魚物種之一,
 其捕獲率及族群改變量在過去常被忽略,近年注意到並對本種進行評估時發現其過去三世代內的族群量已減少47-54%。
 近年更被區域性漁業組織,如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 在2012年、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在2014 年,將本種列入禁捕名單。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