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7-2
- 最後登錄
- 2025-7-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92
- 閱讀權限
- 100
- 文章
- 463
- 相冊
- 2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我們驚嘆於ChatGPT 寫出的散文、Stable Diffusion 畫出的圖、語音助理的語速語調……但它們依然無法像人類一樣,擰開一瓶礦泉水,或者把地上的蘋果撿起來。
這不就是一種「智慧錯置」嗎?
我們正進入一個奇妙而矛盾的時代:AI的「腦」越來越像人,但「身體」還像一台機器。
不過,這一切,正在改變。
人工智慧的三波:從感知、生成到推理
黃仁勳最近在一次訪談中講述了AI發展的四個階段。他沒有講“未來會怎樣”,而是告訴我們:“未來已經開始,只是我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
他將AI的歷史,分成三波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甚至是即將到來的浪潮:
第一波:感知AI ——讓機器看得見、聽得懂
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大賽上橫空出世,它的背後,是NVIDIA GPU的運算力和深度學習架構的爆發。
這是AI歷史上的「哥白尼時刻」──人們第一次看到:不靠人類手工提取特徵,也能辨識影像,比人類更準。
這波浪潮讓「感知」成為現實——電腦視覺、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理解突飛猛進。 AI不再是只能下棋的規則機器人,而是真正「能看、能聽、能懂」的助手。
第二波:生成式AI -讓機器說得出、畫得出
到了2020年代,感知不再稀奇。 AI開始「表達」:從GPT-3到ChatGPT,從DALL·E到Sora,AI不僅能理解,還能創造。
我們進入了「文字到萬物」的時代——文字能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甚至代碼。 AI第一次被賦予「表達的能力」。
而這,也讓AI走出實驗室,走向大眾。
第三波:推理AI-讓機器能思考、有邏輯
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是「推理AI」浪潮。
你可能已經在用ChatGPT的「思考鏈(Chain of Thought)」功能,它會一步一步分解問題,推演邏輯。這不只是“說得漂亮”,更是**“會思考”**的表現。
黃仁勳指出,這波AI最大的特徵,是:具備「常識」和「步驟性思考」。
它甚至能自己查論文、分析文檔,然後得出結論。這使得「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目標,第一次不再遙不可及。
但真正的智能,還缺一條腿:行動力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
你對AI說:“請把桌子上的咖啡遞給我。”
在今天,這句話對ChatGPT毫無意義——它不會移動,不知道「咖啡」在那,也不會明白「遞」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
因為今天的AI,還不懂「世界」。
AI缺乏「物理常識」:不知道重力為何物、也無法理解「物體會移動但不會瞬移」。這些看似簡單的“常識”,其實是人類在嬰兒期就學會的知識。
所以,第四波浪潮,正在醞釀。
下一波浪潮:物理AI的覺醒
黃仁勳預言,下一波AI浪潮將是“物理AI”——AI不只懂語言、不僅會推理,它還要“下得了地”,能與現實世界互動。
這種AI將擁有:
物理直覺:知道物體有慣性、有摩擦、有因果;
運動能力:可操控機械手臂、移動機器人;
感知與回饋迴路:能即時處理視覺、觸覺、空間等資訊。
我們看到的Boston Dynamics機器人、Tesla的Optimus、Figure 01機器人,正一步步走向這個目標。
AI的最終進化,是從“想得清”到“做得到”
人類的智能,從來不是只有腦袋,還有身體。
黃仁勳說:「所有這些能力的集合,將讓我們迎來下一波浪潮——機器人。」
他口中的“物理AI”,正是將腦力與體力合而為一的智能新形態。那將是AI的「從人類大腦到人類行動」的躍遷。
思考:
如果AI真的有了身體,那些產業會先被改變?那些工作最難保留?
面對未來的物理AI,我們該培養什麼樣的新能力? (或許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與價值判斷」?)
真正的智能,不只是“知道”,而是“做到”。
錄自:鉅亨網
|
-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