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5-2-12
- 最後登錄
- 2025-10-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0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47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過去,醫師多依賴患者自述或表情、行為觀察來判定疼痛程度,如今AI技術正協助醫療團隊以更客觀的方式評估病患的不適狀況。
多國研究團隊近年相繼開發出可分析臉部表情、聲音語調、甚至生理數據(如心率變化、皮膚導電反應)的AI模型,這些系統能在病患言語表達受限時,提供準確的疼痛指標,在英國北部的Orchard Care Homes,護理人員長年用「疼痛評估表」觀察失智長者的狀況,但前品質總監Cheryl Baird說,這些勾選表格無法真正辨識痛楚,許多長者的不安與躁動被誤認為行為問題,結果被開鎮定劑,真正的疼痛卻被忽略。
2021年,機構導入澳洲開發的AI手機App PainChek。只要用手機鏡頭掃描臉部,AI就能從細微肌肉動作判斷疼痛程度。短短幾週後,藥物使用量下降、病房氣氛也更安靜。Baird說:「操作簡單又準確,幫我們發現過去沒看到的痛。」
目前PainChek已在三大洲獲准使用,完成超過一千萬次評估,幫助許多無法表達的病患得到正確治療。
醫界早就想「量」出痛感,從最早的線條量表,到現在0到10分的疼痛等級表,工具雖多,結果仍受情緒、文化與期待影響甚至只要相信自己用了止痛藥,就會覺得真的比較不痛。
當神經接收到刺激,脊髓中的「閘門」會依照大腦回傳的訊息放大或減弱痛覺。也因此,每個人的疼痛體驗都在身體與大腦之間不斷協商。而偏見也是問題:女性的疼痛紀錄在病歷中出現率較低,有研究顯示,黑人兒童骨折時取得止痛藥的機率也明顯較少。
除了PainChek透過臉部辨識外,科學家們也用腦電圖、心率和皮膚反應訓練模型,希望找出屬於每個人的「疼痛指紋」。最近研究甚至能以八成準確率分辨慢性疼痛患者與健康者。
錄自:TN科技島
|
-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