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梁寶池里下馮村人(今山西運城解州),身材魁壯,年輕時練就一身好功夫,為人抱打不平,俠義心腸。
關帝在歷史是一位忠貞不二、義薄雲天的歷史英雄,他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分不開,成為江湖義氣的典範,是人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關帝以忠信取財,關帝殉職之後,其忠義事蹟被宣揚流傳,受歷代建廟加封職銜,故此祂俱有司命祿,治病除災、驅邪辟惡,庇護百姓等等功能,而商賈敬仰關帝忠信之心,做生意的大多奉祀關帝。
武財神關帝
古今所奉的關武財神像造型很多,現今多以赤面鳳眼,五柳長鬚,頭戴金冠,身披龍袍〈或蟒袍〉,腳穿長靴,右手提刀,左手劍指,兩腳開弓步,儀態威武。
製造材料有:紙製畫像、金製、銅製、銀製、瓷製等。
關帝之封號
歷代封號:「前將軍」、「漢壽亭侯」「壯繆侯」、「義勇武安王」、「顯烈王」、「忠義公」、「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蕩魔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協天護國忠義帝」、「忠義神武靈佑仁威顯護國保民精誠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等。
道教尊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道教將趙玄壇、靈官馬元帥、關帝、溫瓊合為四大天將,在建醮祭典中常設四將神像;道士請神作法時,亦會請此四將到壇。
儒教稱為「文衡聖帝」。 佛教奉為「蓋天古佛」、「伽藍菩薩」。
俗稱「關帝」,「關公」,「山西夫子」,現代亦有人稱「關二 哥」。
關帝神誕(農曆):六月廿四日 九月初九(飛昇誕)
關帝典故:
《三國演義》載:東漢末年,黃巾造反,天下紛亂,群雄乘勢爭霸。
關羽、劉備、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誓共生死,以漢室劉備為首,共招義軍,爭霸天下。
官渡之戰,曹操分兵東征,大敗劉備,混亂中各自失散,關羽為保劉備的兩位夫人而被俘,曹操賞識關羽的為人,誠意招降,更以上賓禮侍,曹操封關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又用各種計謀誘之,但關羽不為所動,更侍機掛印封金,星夜單騎護送二位嫂子逃奔,過曹五關、斬曹六將,千里追尋義兄劉備。
劉備有文臣武將幫助,在軍事上獲利而建立蜀國,自封為漢中王,形成魏、蜀、吳三國鼎足之勢。
曹操知悉劉備自封為王,領兵攻打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關羽奮力抗曹,水淹七軍斬擒曹將,大敗曹軍而名揚天下。
赤壁一戰,曹操兵敗,關羽奉令在華容道上埋伏重兵收拾曹操,但關曹相遇之際,關羽有感曹操昔日知遇之恩,不顧軍令狀,義釋曹操。
關羽鎮守荊州,東吳都督魯肅佈下圈套在臨江亭設宴,邀請關羽赴會,埋伏刀斧手,欲向關索討荊州,若不成便下手殺之。
關羽明知是「鴻門宴」,為不辱蜀國之威,慨然赴會,在席上亳無懼容,當談及「劉備借荊州」,魯肅要劉備交還荊州一事,關羽據理力爭,令敵方無言以對,巧破東吳之暗計,更以神威震懾眾人,留下單刀赴「鴻門宴」之美名。
但一次,關羽攻打樊成,在途經麥城之地不幸中伏,被敵將呂蒙所擒,關羽凌死不屈慘遭梟首。
傳關羽死後,忠魂不散,怨氣沖天,晚上騎著赤兔馬四處遊蕩,大喊:「還我頭來---!」。
後來,關羽遇仙人勸化怨氣才得以散去。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挂財神像,希冀財神保祐以求大吉大利。
平常也有一些酒樓飯店,常供財神或者供關公的,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關公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
關公本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史書裏的關羽只是從“將”變成“侯”,並未變成一個神。
根據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關羽是個亂世英雄,長著一臉絡腮鬍須,作戰很是勇猛。
他與劉備“誓以共死”,不買曹操的帳,“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
後因荊州戰事失利,關羽死於現在的湖北安遠一帶。
關羽的一生中,被封過兩次,一是在為曹操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還有一次是在死後被蜀國追謚為“壯繆侯”,但當時所有的史料都沒涉及他是神。那麼,關羽究竟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
大概在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
據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係”(《全唐文》卷六六四)。
另據史載,關羽蜀漢時封前將軍,漢壽亭侯。
關羽封地為劉蜀漢壽地,在今四川境內。
亭侯為漢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
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後屢次加封,明萬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順治元年定祭關帝之禮。
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乾隆二十三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清朝文獻通考·郡祀考上》)
到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令人驚嘆。
朝廷的統治者如此熱心,自然也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熱情。
唐代時,關羽在民間被人
關帝神誕(農曆):六月廿四日 九月初九(飛昇誕)們稱之為“關三郎”,“關三郎”是做什麼的呢?
其任務就是監督寺廟裏的和尚而已。
宋代,人們對關羽的關注表現在了修建關王廟上,關王廟在當時慢慢成了一道風景。
在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公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
也許是覺得這樣對關公還不夠重視,人們於是又另讓關公再司“財神”一職。
於是在清朝,關公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
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
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借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
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于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
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
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裏建築關廟。
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倣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
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傚,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其實,中國的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
關羽只是財神中的“武財神”,代表“誠信”。
除了關羽,中國古代還另一些財神。
南宋時期民間出現的“財神紙馬”,應是財神的原初形式。
文財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來,如比幹、范蠡;武財神當然由武官演化而來,如趙公明、關公。
即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幹、范蠡,,“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
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幹、趙公明代表“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