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士林學派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7-18 00:22: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士林學派

方濟會和道明會為教會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典型的代表是興起了“士林學派”。在說“士林學派”之前,先說說中古全盛時期的教育和大學的興起,方便大家對“士林學派”的興起及發展的情形有所認識和瞭解。

前面提到過早期中古的文化中心是修道院,每一座修道院都設有學校,這是西元第七到第十世紀之間,西歐僅有的教育機構,因而有“歐洲心靈堡壘”的稱號。到了第十世紀,修道院學校逐漸的衰落,除了少數例外,大部份都已經變成了訓練修士們的專科學校,對一般社會沒有直接的影響,起而代之的是主教座堂學校。十二世紀初,法國就有五十多所主教座堂學校。而1179年,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時,更命令每一個教區應該設立一座學校。無論修道院學校或主教座堂學校,目的都是在訓練教會的人才,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也就依照這樣的目標來規定,聖經和教父們的作品是主要讀物,傳統的“三文”和“四藝”也是重要的教材,統稱為“自由教育”。借著學校教育,古典文藝的某些部份才得以流傳下來,就因為這緣故,中古學者對古典文藝,當然也就只有零星的、片段的知識了,但是,他們求知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一旦有新的史料被發現,他們的後代就能繼續發揚光大了。例如,到了十二世紀時,有了有別於第五世紀波其武所翻譯有亞裡斯多德的舊邏輯之稱的“新邏輯”出現於世,“辯證學”成了大學的主科,以及“土林哲學”的興起,也由此開始。十二世紀以後,許多希臘文與阿拉伯文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四藝”也受部份學者的重視,不過,當時的大學已經被辯證、法律、醫學所佔據,科學的研究乃被拒于大學的門外。我們可以這麼說,十二世紀以前,西方學術的中心,先是修道院學校,繼之的是主教座堂學校,十二世紀以後,學術的中心移到了大學,大學呢,是由主座堂學校蛻變而來的,我們可以說,教會學校是中古文化的搖籃。十二世紀的文藝復興最大的貢獻是促成大學的產生。各大學的精神和組織,直到現在還有部份被保留了下來。由於邏輯的普遍受歡迎,以及羅馬法的被重視,許多主教座堂學校,在一些著名學者的領導下,逐漸演變成為大學。中古大學的興起,應該這麼說,是自然演變成的,並不是根據法規而創立的。

第一所享有大學之名的學校是,義大利沙萊諾地方的醫學院,但是實際上,第一所中古大學的美稱,應該屬於義大利的波隆那。這所大學除了法律之外,還沒有人文和神學的研究科目。而中古的大學之冠,應屬法國的巴黎大學,巴黎大學是由聖母主教座堂學校和兩所修道院學校組合而成。從十二到十四世紀,歐洲各地,包括現在的英國、日爾曼、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波蘭、奧地利、匈牙利等國的境內,都已經有了大學的設立,因此,到這時候,大學已經成了歐洲的正式教育制度和學術中心了。十二世紀末葉,歐洲的大學擺脫了主教、修道院以及政府的管轄,而由教師和學生自動組織學人或師生協會,為的是保障學術的自由和經濟利益,以團體的力量來對付地方教會和政府當局的控制,排除不合格的教師,或對付過份苛求的地方百姓,各地的大學或是獲得皇帝,或是得自教宗所頒示的獨立自治的特權,還有的,獲得教會的資助作為大學的基金,例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波洛格納大學,以後的大學,大都是由王公們所創,但是總有教宗的贊助。

隨著大學的興起和托缽修會的崛起,開始了中古神學的春天,也就是所謂“士林學派”時代。從神學的著作與理智的造詣而言,十三世紀可以和西元四百年左右的教父時代相媲美。中古時代的學者們最大的興趣在於哲學和神學,因為教會內的學者們對自己的信仰,願意找出一套合乎理性的解釋,加以融會貫通,使它成為一種完整的學問,這就是所謂的神學。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先建立一個哲學體系,因為這種工作,是在學校裡展出來的,因而就有“士林哲學”或“經院哲學”之稱。“士林哲學”的興起,導源於希臘哲學的著作,尤其是亞裡斯多德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在十二世紀以前,西方學者所知道的亞裡斯多德,不過只是第五世紀波其武所翻譯的舊邏輯,以及散見於其他書本中的零星文字,但是到了十二世紀的末葉,幾乎所有亞裡斯多德的著作,都先後翻譯成了拉丁文。除此之外,重要的阿拉伯哲學作品也有了拉丁文的翻譯本,這對沉默已久的西方思想界,確實是一個強烈的刺激,不單單只是知識領域的擴大,而且對獲得知識的方法也有了新的進展。在一個還不知道用實驗來治理學問的時代,亞裡斯多德的“演繹法”,成了獲得新知識的法寶,只要有幾個被認為是真確不變的大前提,許多新結論都可以因此而發現,或推翻舊的結論,同時啊!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解釋的難題,也可以用邏輯來解釋或消除。還不足于此,某些學者甚至認為,自然界的知識固然可以用邏輯方法來發掘,連教會內屬於超越自然界的啟示,也可以用邏輯的方法來解釋。十二世紀的中葉,“邏輯”可以說是最最熱門的學問,當時不僅出了許多有名的學者,也發生了許多激烈的爭辯,其中最為突出而又最為狂傲的,要數彼得•亞掊拉。是他推動了研究“邏輯”的興趣,也是由於他的教學,使巴黎成為著名的學府,我們封他為“士林哲學”的鼻祖。他在歷史上之所以佔有地位,是因為,他是一位走在時代尖端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寫了一本名為《是與非》的邏輯習題之類的課本。彼得•亞培拉從聖經和教父們的著作中,收集了正與反兩方面的言論,來說明158條有關神學的論題,讓讀者自己去推敲、去下結論。亞培拉編寫《是與非》這本書的原意,是要啟發學生,對問題應有懷疑的態度,提出新的問題,然後設法求得解答。在亞培拉以後的學者,也開始採用這種《是與否》兩面的教學研究法。他的得意門生彼得•隆巴德師承亞培拉,寫下了第一本神學教科書。“士林哲學”大師聖多瑪斯•亞奎那的名著《神學大全》也採用了正反方式,所不同的是聖多瑪斯•亞奎那自己為自己所標出的每一個問題寫下結論,並且加以證明,同時又根據各方面的理論,來推翻反面所持的理由,使閱讀《神學大全》的人能知所抉擇。

從亞培拉開始,用邏輯來解釋基督宗教的信仰之後,12、13世紀的神學家和哲學家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協調信仰和理智?”這兩者之間有著何種關係呢?因為,擺在這班學者眼前的,一邊兒是天主的啟示真理,人的理智固然可以設法理解,而有的就根本不能理解,卻萬萬不能加以懷疑;而另一邊則是非基督教的哲學,尤其是希臘的和阿拉伯的哲學,是人自己運用理智所獲得的真理。但是,其中的某些理論和教會的信仰之間,顯然有很大的出入,可是信仰和理智都源自一個造物主。兩者之間不應該有矛盾存在的,既然如此,那麼又怎麼來解決這表面上的矛盾呢?換句話說,理智和信仰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來協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有了一套哲學體系的出現,這也就是所謂的“士林哲學”。因為這些學者是用哲學來解釋信仰,他們既是神學家,也是哲學家,在“士林哲學”中,神學和哲學是分不開的,他們之間,由於傳承的不同,而形成了三大派別。第一派我們稱它是“奧斯定派”,以聖安瑟爾摩為代表,他們所堅持的原則是“我信,所以我才能瞭解。”理智、信仰之間應有先後之別,信仰第一,理智第二,因而在解釋神學問題時,理智必須接受信仰的指示,才能免入歧途。

第二派,稱為“亞弗洛伊斯派”。亞弗洛伊斯是回教“摩爾”哲學家和科學家。他注解亞裡斯多德的作品,被翻譯成拉丁文後,對西方教會的神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亞弗洛伊斯的學說,以及經過他翻譯注釋後的亞裡斯多德的哲學,和教會的信仰有很大的出入。信仰基督的“亞弗洛伊斯學派”認為,信仰和理智原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知識範疇,彼此不相往來,既是如此,所謂理智和信仰之間的矛盾就根本不存在,那麼,兩者之間也就不需要調和了。信仰和理智是可以共存的,雖然兩者不能調和,但是,畢竟都是真理,所以,沒有必要去追求它們之間不調和的原因。

第三派,稱為“多瑪斯學派”,這個學派是以聖多瑪斯•亞奎那為代表。“多瑪斯學派”認為,信仰和理智,都是達到真理的兩種不同的方式。信仰和理智既然是從同一個真理的根源,也就是天主而來,那麼,兩者之間絕對不能有真正的矛盾,如果有矛盾,那也不過只是表面的、人為的,而解答這種表面的和人為的矛盾,正是“士林哲學”的任務之一。聖多瑪斯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教會的教義做了一個系統化的綜合,他所寫下的《神學大全》就是系統化綜合的具體表現。他儘量採用古希臘,尤其是亞裡斯多德的哲學,來說明理智和信仰的調和,信仰和理智之間不僅沒有矛盾,相反的,信仰是指引著理智,使得理智不致陷於入歧途,而理智則有助於我們更容易接受信仰。《神學大全》幾乎成了“士林哲學”的聖經,而“多瑪斯學派”因此也就成為“士林哲學”的主流。聖多瑪斯的成功,得力于前輩學者不少,尤其是他的老師大雅爾伯為最大。和聖多瑪斯同時的著名神學家是聖文都拉。文都拉則強調意志的重要,理智次於意志,因此他的神學偏重於神秘主義。在“士林哲學”中,有所謂以聖多瑪斯為首的“道明會派”和聖文都拉所代表的“方濟會派”,即是因此而來。大雅爾伯、聖多瑪斯、聖文都拉三個人代表了“士林哲學”的黃金時代,三個人也都先後執教於巴黎,巴黎也就成為十三世紀“士林哲學”的重鎮。到了另一位方濟會士真福董思高之後,“士林哲學”開始逐漸衰落。

“士林學派”對教會的貢獻,以及“士林學派”對當代信仰生活的衝擊都是非同小可的。“士林學派”是沒有國族限制的,或許可這麼說,中古學術,若去掉“士林學派”,那麼它完整的統一性,也就不存在了。但是,我們不能說,中古的文化完全被教會所縱攬和控制。而實際上,在學術範圍內,教會並沒有承攬領導的責任。與其這麼說,還不如說中古的學術文化,是以宗教精神為基礎的,除此之外也別無其他文化了。“士林學派”的方法,無非是把推理邏輯應用到教會的啟示真理上,而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各種科學,使得科學知識根據事實而分門別類。神學的資料都是來自聖經的教訓和紀實,或是蘊藏在教父們的權威性著作之中,或是在教會的諭令規章中所表達出的信仰生活。這些個神學資料,到了中古時代,經過“士林學派”學者們的努力,已經有系統的編成要理問答或辯論性的文字,比方說:“天主是誰?基督又是誰?何謂教會?人如何才能得救?”他們還把有關信德方面的詞彙收起來,諸如:“本性、超性、恩寵、聖事、罪惡、救贖等等的名詞兒,都給了它們在神學上的定義。這麼一來,不但沒有改變信仰的奧秘,而且,還因為定義的劃分,有了超理性與反理性的界限,使得信友們對所信仰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舉個例子,教會一直相信聖母是天主所特別揀選,蒙受特殊的恩寵,但是,為了確定無染原罪的真正意義,必須先把原罪,以及原罪和救贖工程的關係,加以徹底的研究才行。這些例子,說明“士林學派”解決了許多的神學問題,但是,並沒有能夠解決一切的問題,留給了以後的神學家們研究的空間。關於“聖母無原罪”的問題,已經由13世紀的學者們仔細的研究推敲過。董思高這位方濟會的“士林學派”的神學家,曾經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最後被教宗欽定為信德的道理,還得等待幾百年後才能實現呢!若是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士林學派”的話,那麼中古的“士林學派”它缺乏批評研究的可能性,他們缺少人類語言含義和語意變遷方面的,有系統的、歷史的,尤其是哲學的知識;再有一點,則是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的研究和發現都不足,以至於造成了在神學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這當然是有待後世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了。無論如何,“士林學派”對當時而言,大大的充實了教會內部的精神生活,他們把聖事的一般概念置於一旁,但卻闡明了聖事的施行態度及有效條件,也為聖體聖血的本質變化,下了明確的定義,給予教友們精神生活上莫大的衝力。西元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時,用聖體聖血本質變化的道理,將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下了永久的定義。這次大公會議也規定了信友,每年至少告解一次,在復活節領一次聖體。不久以後,信友們對聖體龕裡的聖體中耶穌的敬禮,蔚然成為一種風氣,藉以表達對聖體的敬愛之心,這在古代是沒有的。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11:3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