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秦淮墨客]大明英烈傳全集(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1
發表於 2015-8-23 09:34:16 |只看該作者
(110)第三十回     夢先帝駕船伺候 即君位殺戮朝臣



  當時程濟等九人,隨建文帝到後湖邊,正欲尋船渡去,忽見一個道士,駕著一隻船在那裏觀望,看見建文帝眾人走近,忙叫人將船撐到岸邊,自立在船頭上迎請建文、眾人上船。到了船中,建文坐下,就問道士道:“汝是何人?怎知我到此,卻艤舟相待?”道士跪下奏道:“臣乃神樂觀道士。前蒙太祖聖恩,賜名王昇。昨夜三更,夢見太祖萬歲爺,身穿大紅龍衣,坐在奉天門上,叫兩個校尉,將臣縛至御前,詰問道:‘汝為提點,職居六品,皆皇恩也,何不圖報?’臣應道:‘臣雖犬馬,豈不感恩,但愧身為道士,欲報無門。’萬歲爺道:‘汝既思報,明日午時,今上皇帝要親幸你觀中,你可艤一舟,至後湖鬼門外伺候。迎請到觀,便可算汝之報。汝能殷勤周旋,不致漏泄,則後福無邊;倘不奉吾言,定遭陰殛。今且赦汝。’因命校尉解縛臣,始驚醒。是以知陛下駕臨,故操舟伺候也。”建文聽了,感泣不勝。不多時,船到太平堤邊,一同上岸。道士王昇在前引路,君臣們散步隨行。走到觀中,時已薄暮。坐不多時,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查一查,共是二十二人。建文道:“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祇合藏之於心,不可宣之於口。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向後但以弟子稱師,師便尊矣,其餘禮節,一概勿拘,方便於往來。”程濟道:“師言是也。”眾人皆捨泣受命。程濟又道:“從亡,因眾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眾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跡,方不致人之疑。”建文道:“此言有理。”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此三人隨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馮、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號,往來道路,給運衣食。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眾,入宮救火。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皆稱赴火死矣。燕王不信,親於火中檢看。一時不見屍骨,再三查問,內官因撿出皇后的屍骨,指著道:“這不是?”燕王方纔信之,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谷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於六月十七日,親御奏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復周王橚、齊王槫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奸臣所惑,不為親親,然實係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蒞天下四載,天下咸稱其仁,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又揭齊泰、黃子澄等奸臣,榜於朝,以完其誅奷之案。因眾奸逃去,又懸賞格於朝,有能擒獲奸臣者,重賞加官。自賞格一懸,而用事於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尚書齊泰被執到京,永樂君問道:“汝今倘能遣張昺、謝貴來監朕麼?”齊泰無語,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麼?”亦命族誅之,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右副都御史練子寧,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陛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麼?”練子寧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兵部尚書鐵鉉,亦被擒至。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於朕何傷?”鐵鉉道:“人誰不死?死於忠,快心事也,勝於篡逆而生多矣!”因昂然反背立庭中,永樂令其轉面反顧,鐵鉉不肯,道:“無面目對篡逆也!”永樂大怒,令人去其耳鼻。鉉亦不顧,永樂愈怒,復令人碎分其體,鉉至死罵不絕口。禮部尚書陳迪,邢部尚書暴昭,皆被擒至,俱嫚罵不屈,同受慘刑而死。
  燕兵初破金川時,宮中火起,盡道上崩。方孝儒聞知,即??衰麻日夜號哭。及永樂君懸了賞格,鎮撫伍雲,將方孝儒繫了,獻至關下。永樂君見其衰絰,因問道:“汝儒者也,宜知禮。朕初登大寶,你服此衰麻,何禮也?”孝儒道:“孝儒先皇臣也,先皇遭變崩逝,孝儒既食其祿,敢不哭臨!至於殿下登大寶,孝儒不知也。”永樂默然,命繫於獄。左右侍臣問道:“方孝儒奏對不遜,陛下何不殺之?”永樂君道:“朕在北平發兵南下時,姚國師再三奏道:‘方孝儒好學篤行人也。金陵城下,文武歸命之時,彼必不降而犯上,懇求勿殺之。若殺之,則好學之種子絕了。’朕已應承,故今捨容之,姑命繫獄,以觀其後。”過了幾日,朝廷要頒即位詔於天下,命議草詔之人。在延臣子,皆說道:“此係大制作,必得方孝儒之筆為妙。”永樂因命侍臣,持節於獄中,召出孝儒。仍是衰麻而陛見,悲慟之聲徹於殿陛。永樂見了,親自降榻而慰道:“朕為此舉,初意本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奈何成王今不在矣,故不得已,而受文武之請,以自立。”孝儒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之子而輔之?”永樂道:“朕聞國利長君,孺子恐誤天下。”孝儒道:“何不立成王之弟?”永樂道:“立弟,支也。既支可立,則朕登大位,豈不宜乎?且此乃朕之家事,先生無過。若今朕既即位,欲詔告天下,使眾咸知。此豈小故,非先生之筆不可也,可勉為草之。”因命左右授以筆札。孝儒大慟,舉筆投於地下道:“天命可以強行,武功可以虛耀,祇怕名教中一個篡字,殿下雖千載之下,也逃不去!我方孝儒,讀聖賢書,操春秋筆,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永樂大怒道:“殺汝一身何足惜,獨不顧九族乎?”孝儒道:“義之所在,莫說九族,便十族何妨!”哭罵竟不絕口。永樂怒氣直沖,遂命碎磔於市,復詔收其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昔有人題詩,痛之道:
  一個忠臣九族殃,全身遠害亦天堂。
  夷齊死後君臣薄,力為君臣團首陽。
  永樂既殺了方孝儒九族,忽見欽天監密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文曲星犯帝座甚急,陛下當防之。”永樂聞奏,暗想:“降服之臣,何人可疑?”忽想起昔年袁忠徹細相景清之相,曾說他身矮聲雄,形容古怪,為人必多深謀奇計,叫我當防之。莫非是此人欲犯我!到明早視朝之時,群臣皆在,獨景清一人著緋衣。永樂愈疑之,遂命左右擒之,抄其身,暗藏短劍一口,欲以刺帝。永樂大怒,命擒出剝皮,實以草,繫於城樓上。一日,永樂駕過之,忽索斷,景清之皮,墜於駕前,行三步為犯駕狀。其神遂入殿庭為厲,永樂愈怒,命族誅之,并籍其鄉。
  當時忠臣被殺之外,還有侍郎黃觀。領朝命征兵上江,後聞得燕王已渡江正位,自恨大事已去,乃朝服東向再拜,拜畢投江而死。妻翁氏,在京師聞朝廷有旨,將給配為象奴,翁氏遂攜二女,亦投水死。翰林王叔英,徵兵廣德,聽得燕兵已入京城,暗想徵兵亦無用矣,乃沐浴其衣冠,望闕再拜,拜畢又書一聯道:“生既久矣,深有愧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地下。”書畢,自縊而死。妻亦縊死,女投井死。他如各省官員,并御史曾鳳韶,及臨海樵夫,盡節而死者,一筆如何能寫得盡?祇因永樂這一除異己之臣,有分教:
  柯校既剪,漸及根株。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2
發表於 2015-8-23 09:34:43 |只看該作者
(111)第三十一回     一時失國東入吳 萬里無家西至楚



  話說永樂既得了天下,又殺戮了一班異己之臣,遂封賞姚廣孝等一班佐命之臣,各各進爵,以酬其從前慫恿扶助之功。姚廣孝等既遭富貴,又各衣錦還鄉,報答有恩,以酬其塵埃拔識之力。後來姚廣孝終不蓄髮娶妻。一日奉命賑濟蘇湖,往見其姊。姊拒之曰:“貴人何用至貧家為?”不肯接納。廣孝乃易僧服往,姊堅不出,家人勸之,不得已出立中堂,廣孝即連下拜,姊曰:“我安用你許多拜?曾見做和尚不了;底是個好人”遂還戶內,不復見。廣孝賑濟事畢,入朝復命,未幾而卒,此是後話,不題。
  卻說建文一個仁主,同著二十二個忠臣,寄宿在神樂觀中,有如失林之鳥,漏網之魚,好不淒淒惶惶。到了次日,打聽得燕王奪了大位,改元永樂,懸賞格追求效忠於建文之臣,殺戮了無數。建文與眾人甚是心慌,建文道:“此地與帝城咫尺,豈容久往?可往雲南,依西平侯沐晟,暫寄此身;或者地遠,無人蹤跡。”史仲彬道:“沐西平侯駐紮地方雖遠,然受命分符,聲息與朝廷相通,豈敢匿舊君而欺新主?況大家聲勢,耳目眾多,非隱藏地也。”建文道:“汝所慮亦是,但沐晟既不可依,則此身將何所寄?”程濟道:“師毋過慮。既已為僧,則東西南北,皆吾家也。祇合往來名勝,以作方外之緣。倘弟子中,有家素饒,而足供一夕者,即暫駐錫一夕,亦無不可。”建文道:“汝言有理,吾心殊覺一寬。但居此郊壇之地,甚不隱僻,必速去方妙。”程濟道:“是,明日即當他往。”
  到了次早,牛景先與史仲彬商量道:“師患足痛,豈能步行,必得一船,載之東去方妙。”遂同步至中和橋邊尋船。原來這中和橋,在通濟門外,是往丹陽的旱路,往來車馬頗多,河下船隻甚少。二人立了半晌,忽見一船遠遠而來。二人忙走到岸邊,牛景先不等那船搖到面前,便大聲叫道:“船上駕長可搖船來裝載?”船上人回說道:“我儂船自有事,弗裝載個。”史仲彬聽見是同鄉聲音,忙打著鄉語道:“我是同鄉,可看鄉情面上,來裝一裝,重重謝你。”叫還未完,祇見那船早搖近岸邊,跳上兩個人來道:“哪裏不找尋老爺!卻在這裏!”仲彬再看時,方認得是自家的家人。因家中聞知京中有變,不知消息,差來打探的。仲彬與景先見船來的湊巧,不勝之喜。因吩咐船在橋邊,忙回觀報知,就請師下船,且往仲彬家暫住。師與眾弟子皆大喜。但恨二十二人不能同往,又未免惻惻。船中原議定葉楊兩和尚并程濟一道人與師四人,仲彬、船主自應隨侍,其餘俱使散走,總期於月終至吳江再晤。眾人聽了,各分路而去。
  史仲彬暗暗載師與弟子轉出大江,行了八日,方到吳江之黃溪。仲彬因請師入至大廳,盡率家人出拜。恐正居不靜,遂奉師住於所居之西邊一座清遠軒內。此軒一帶九間,前臨一池,後背一圃,樹木扶疏,花竹掩映,甚是清幽。師徒四人同居於中,頗覺快暢。過了三四日,相約諸弟子俱陸續到了,大家相聚甚歡。牛景先道:“弟前日過丹陽時,曾撞著一個老僧,見我匆匆而走,因笑道:‘前程甚遠,何用急走,徐行則吉。’弟想其言,深有意味,今欲棄去前名,改為徐行,以應僧言,不識可乎?求師指示。”師點頭道:“改名甚好,可以漸消形跡。”由此馮改稱塞馬先生,宋和改稱雲門生。趙天泰此時穿著葛衣,因說道:“我即以衣為名叫做葛衣翁罷。”大家相聚一堂,雖傷流落,卻也歡喜,建文道:“此地幽雅可居,又得眾弟子相從,吾即投老於此,何如?”仲彬道:“師若不棄布衣菜飯,弟子猶可上供。”程濟歎道:“世事豈能由人料定,且住兩月再作區處。”建文聽了,也不留意。
  不期永樂即位之後,名列奸臣者既已殺盡,乃查各處在任諸臣。暗暗逃去者共有四百六十三人,欲要拿來處分,卻又無大罪。到了八月,方降旨著禮部行文各府、州、縣,將逃去諸臣盡行削籍,不容復仕。有浩敕者,俱著追繳。史仲彬是翰林侍讀,受有誥命,該當追繳。早有人報知仲彬,仲彬一時不知詳細,祇道是走漏消息,心甚慌張,忙通知建文。建文也自著忙,因問程濟道:“你前日說‘世事豈能由人’,今果然矣。莫非朝廷不能忘情於我,知我在此,故先追奪仲彬的誥命,以觀動靜,恐還有禍及我。”程濟道:“禍害必無,師請放心。但既為僧,即如孤立野鶴,原不宜久住人間。況此地離宮闕不過千里,縱使朝廷忘情,亦不安也。”建文聽了道:“是。”即欲遠行。仲彬苦留道:“追奪仲彬誥命,未必為師。請暫寬一日,容再打聽。”建文祇得住下。
  到了次日,祇見吳江縣丞,姓鞏名德,奉府裏文書,著他至仲彬家追奪誥命。仲彬相見,問知來意,祇得捧出誥命繳上。鞏德收了又道:“有人傳說建文君在於君處,不知果有此事否?”仲彬聽了,假作喫驚道:“久聞建文君已火崩矣,如何得能在此?”鞏德便不再言,微笑而去。仲彬送鞏德去後,忙走來對建文痛哭,將鞏德之言說了,又道:“本欲留師久住,少盡犬馬之私,不意風聲樹影,漸漸追求到此,倘有不測,禍及於師,卻將奈何?”建文道:“事已至此,我明日即當遠行。但師弟相聚未久,又要分散,未免於心惻惻耳。”眾弟子聽了,俱各淚下。仲彬因命置酒,師弟作別,飲了半夜,說到傷心。鄭洽不禁歎息道:“臨天下,當以仁義稱至治,今天下誰不稱仁慕義,乃不能保其位。此何意也?”梁良玉流涕答道:“曹瞞篡漢,司馬懿篡魏,反儼然承統,此又何意?總之天難問理難窮耳。”程濟道:“得失乃天數,而篡自篡,仁義自仁義,千古原自分明,諸君何不察也?”郭節道:“這總難言,祇合聽之。且請問:師此行當往何地?不知何時方得再晤?”程濟道:“目今福星在滇中,弟子欲奉師至雲南。但雲南道遠,眾弟子難至。襄陽中,覽可以再晤。來春三月,當約會於廖平家。不知師意何如?”建文道:“所議甚善,即如此可也。”大家議定,方各就寢。
  到了次日,建文與兩個和尚,一個道人,竟往京中而去。其餘眾弟子,各各分散。建文師弟四人,行藏不甚怪異,在路中雖無人物色,但心中終有些懼怯。及到了京中,不敢從金陵城外過去,恐有人認得,惹是招非。四人算計,競買舟渡過了大江,望六合而來。到得六合,天色晚了,要往大寺去住,又恐有人認得,祇得就借一個草店裏歇宿。此時師弟四人,寂寂寥寥,在一間破屋內,喫了粗糲晚食,臥了稻草床鋪,也說不得。到次早起來,離了草店,因想往楚,沿江西行。在路曉行夜宿,受過了許多風霜勞苦,方纔到得襄陽。你道建文為何要到襄陽,來見廖平?原來燕兵入城時,建文意欲身殉社稷,卻念太子文奎年小,無處著落,偶值廖平入朝,知他忠義,遂悄悄將太子託付與他。廖平慨然受命,藏太子而出,差的當家人送回襄陽,故建文要來看看太子。及到襄陽,訪問廖平,不期廖平住在府前,正是眾人矚目之地。這日,忽然三個和尚,一個道人,突至其家,廖平出迎,似驚似訝,默然不語。竟邀入後堂去了。早有人看在眼裏。此時京中有人傳說建文帝不曾死,已削髮為僧,逃亡在外,朝廷遣人各處追求,一發動人之疑,故就有人來問廖府家人說:“前日那三個和尚,是何人?”家人報知廖平,廖平著驚,因暗暗與建文商議。建文道:“我此來祇為要看看文奎,今已見他平安,我心已放下。既此地有人蹤跡,我即去矣。”廖平道:“師間關到此,坐席尚不曾溫,怎忍就去?城中西北有一座西山,甚是幽僻,無人往來。我曾造個草庵在上,養兩個村僧照管。今屈師暫住於中,再打探消息。”建文見廖平情意殷殷,祇得應允,乘夜移到西山去住。
  早有兩個府役,將前日見三個和尚一個道人,到廖侍郎家,廖侍郎邀入後堂,不見出來,蹤跡可疑,恐是建文帝,悄悄報知知府。知府聽了著驚,遂打轎來見廖平,問道:“朝廷疑建文未死,出亡在外,部中行文書到各府、州、縣挨查,此事干係甚大。本府昨聞得府上有三個和尚一個道人來相投,不知是老先生甚麼親眷?故本府特來請教。”廖平聽了變色道:“老公祖此問甚奇!治生忝居司馬,豈不知法度,有甚和尚道人敢來投我?”知府道:“本府亦知無此事,因有人來報,不得不來請問。”廖平道:“既有人報知此事,糊塗不得,倒要屈老公祖暫住,可叫此人來,入去一搜,看個有無,方見明白。”知府見廖平說話朗烈,料想搜也無用,祇得打一恭道:“既沒有,轉是知府有罪了。”忙忙退回,又喚府役來問道:“這和尚道人你曾親眼看見麼?”府役道:“小人實實親眼看見。他侍郎人家,深房大屋,就搜也沒用。這和尚道人,料不曾出城,祇求老爺咐咐四門,添人防守,出入細查,他便插翅也飛不去。”知府大喜,即喚守門人來,吩咐嚴緊盤詰。祇因這一盤詰,有分數:
  錘碎玉籠,劈開金鎖。
欲知後事,待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3
發表於 2015-8-23 09:35:38 |只看該作者
(112)第三十二回     士卒奉命嚴盤詰 君臣熟視竟相忘



  卻說廖平見知府去了,又打聽得知府吩咐四門盤詰,心中還是一憂,祇得乘夜到西山報知建文。建文大驚,因問程濟道:“雀投羅,魚在網,卻怎生能脫去?”程濟道:“師自天而墜淵,亦非小事,安能不被一驚?若要保全,還要經歷幾難。此第一難也。”建文道:“後難且莫問,但不知今此一難,汝有何計,可以脫我否?”程濟道:“若無妙計,也不敢請師出亡,也不敢從師遠遁了。”建文見程濟說話有擔當,顏色方纔定了。廖平因問程濟道:“知府有心四門嚴緊盤詰,俗人還可改裝逃去;三個僧人,到眼即見,怎生隱藏,不知有何妙計?”程濟道:“他嚴緊盤詰,我自有設法,使他不嚴緊盤詰。”建文道:“既有設法,就可速行。”程濟道:“今日甲午,明日乙未,門奇俱不利。祇到後日丙申,門是生方,又正值丁奇到門,又遇天德,貴人在西,矣保無事。”算計定了,等到丙申前一夜,先吩咐備一隻小柴船,將三師藏伏其中,悄悄撐到西水城邊伺候。祇候岸上報捉住建文了,眾水軍跑去看時,就乘空而去。又吩咐草庵中一個僧人,叫他如此如此;又叫幾個家人,吩咐他如此如此。眾人俱領命去。
  等到丙申清早,自扮做一個鄉人,親到西城門邊來察聽。祇見城門一開,早有一個和尚,夾在人叢裏慌慌張張,往外亂闖。眾門軍是奉知府之命,留心要捉建文的。看見有和尚要闖出城,遂一齊上前攔阻盤問。那和尚見有人攔阻,忙轉身要跑。眾門軍看見有些詫異,忙捉住問道:“你是哪寺裏的僧人,莫非就是建文帝麼?”那和尚驚呆了,口也不開,祇是要跑。早有旁邊看的人說道:“這是建文無疑了。”這個人祇說得一聲,又有三四個一齊吆喝道:“好了,捉住建文,你們大造化,都要到府裏去領賞了!”眾門軍認了真,都來圍著和尚,連守水城門的軍也跑來,圍著要分賞,哪裏還盤詰那隻小柴船。那小柴船早已不知不覺撐出水門去了。
  建文脫了此難,方知永樂不能忘情,遂一意竟往雲南。在路上因問程濟道:“你既有道術,又有才智,我命你充軍師護李景隆兵北伐時,你為何半籌不展,坐看他們兵敗?”程濟道:“勝敗,天也!當其時,燕王應勝,景隆應敗,皆天意也!弟子小小智術,安敢逆天?使逆天而強為之,縱好亦不過為項羽之老亞夫,死久矣,安得留此身於今日,以少效區區。即今日之效區區,亦師之難原不至傷身,故僥幸億中耳。”建文聽了,不勝歎息。
  一日,行到夔州地方,見前面樹林裏,走出一個人來,建文道:“前面來的,莫非是馮麼?”程濟舉頭一看,說道:“正是。”遂上前叫道:“馮兄,我們師弟都在此。”馮忽然看見,又驚又喜。路上不便說話,就邀四人同往館中。到了館中,卻是一帶疏籬,三間草屋。廳上坐著十數個村童,因有客至,俱放了回去。大家坐定,馮方說:“自史家別後,回到黃巖岩,府縣見我是削籍之人,為朝廷所忌,凡事祇管苛求。我竟棄家來此,以章句訓童子為衣食計。祇愁道路多歧,無處訪問消息,不期天幸,恰逢於此。”建文亦訴說在襄陽廖平家之難,“我今要往雲南去,不知他曾被我連累否?我甚放心不下。”馮道:“師在,則廖平有罪;師既無蹤,則廖平自然無恙,又何慮焉?”因沽村酒獻師,大家同酌,草草為歡。住了三日,師弟四人方纔起身往雲南去。在路耽耽擱擱,直到永樂元年正月,方到雲南。
  果然雲南離京萬里,別是一天。人看見,祇知是三個和尚,一個道人,并沒別樣的猜疑。故師弟四人,放下心腸,要尋一個叢林為駐鍚之地。訪知永嘉是個大寺,遂往投之。那寺中當家的老和尚,叫做普利,看見建文形容異眾,又見兩僧一道,皆非凡品。又想起昨夜伽藍託夢,說明日午時,有個文和尚,乃是天降的大貴人,領三個徒弟,要借這寺中棲身,你可殷勤留他,若怠慢不留,定遭神譴。恰好今日午時,果然有師弟四人來投,說要借寓,當時就滿口應允,備齋款待。建文師弟四人,也安心在永嘉寺寄跡,按下不題。
  且說廖平自師脫去,門軍捉住他草庵和尚,解與知府。廖平雖叫人與知府辨明放了,卻紛紛傳說廖侍郎家窩藏建文帝。他著了忙,恐在家有禍,遂棄家隻身走出,要往雲南尋師。又恐不僧不俗,難以追隨,祇得向東而走。不期走到會稽,盤纏用盡,資身無策,竟自負柴薪上街貨賣,以給衣食。這事且不表。
  再說史仲彬與師分別之時,曾約明年三月於襄陽廖平家相會,時刻在心。一到正月盡,即起身往襄陽而來。至三月初三日,方到廖平家裏。細細訪問,方知廖平為前番之事,已將家眷移住於漢中,自家遁遁,不知何方,止留下僕人看屋,以待眾人來會。再問眾人:“曾有誰先在此?”僕人道:“止得牛爺在內。”仲彬忙入去相見,各訴別來之言:“但不知師曾到雲南也不曾?又不知今日之約,能踐也不能踐?”
  過了六日,忽見馮走來,相見時,細問行藏,馮說自家行遁在夔州教書,并路中逢師,要往雲南,留住三日之事。二人又問:“師到雲南,不知可有居停之地?又不知今日之約,復能來踐麼?”馮道:“自師行後,我不放心。正月中,即到雲南去訪看。喜得師已安居於永嘉寺中。說起今日之約,不敢來踐。恐舊事復發,故命我來,一者通知眾弟子,二者訪廖君消息,三者就約諸弟子,明年八月會於吳江,即便作天台之遊。”仲彬、景先聽了,放開心腸。又過了數日,眾弟子俱陸續來到,惟梁良玉不至。再細細訪問,方知已物故了,大家感傷了一番。說了師相約之話,方各各回去。惟牛景先留住在西山不去,馮仍回雲南,報知諸事。
  建文見廖平家中無恙,心中放下,但不知他行遁何處,未免有懷。及聽到梁良玉物故,不勝悲涕。自此無事,潛蹤匿影在永嘉寺,過著日子。到了永樂二年正月,建文想起吳江之約,便打點起身。此時馮已先告回,約於天台相會矣,止與兩和尚一道人相伴而行。知牛景先住在西山,要會他同往,故就往襄陽。訪知前知府已去,舊事無人提起,遂大著膽,竟到西山來見景先。景先忽見師到,歡喜不勝。建文竟先遣景先,到吳江報信,然後僧道們慢慢而來。將近四安,程濟道:“明日辰時,我師又有一難。我四人可拆做四處孤行,方不犯他之忌。若聚在一處同走,未免動人耳目。”建文聽了喫驚,忙問道:“此難得免麼?”程濟道:“不但今日可免,由此終身亦可免矣。但凡大難臨身,必身親歷方纔算得,若枉道避之,則違天命矣。本可不言,但恐臨事師驚,故先說破耳。”到了次日,程濟取出兩件襤褸舊僧衣,替建文穿在身上,又取一個瓦缽盂,叫他托了,裝做沿路乞食之狀。又囑咐道:“若有所遇,切不可驚張退避。”建文點頭。四人遂分四路而走,約於前途相會三人不題。
  單說建文聽了程濟的話,遂大膽從四安而來。走到市中,撞著一乘大官轎抬到面前,轎大街窄,走不得,祇得立在旁邊,讓官過去。那官轎中的官人,早看見了建文,遂白瞪著眼,將建文熟視。建文因受程濟之戒,便不退避,也瞪著眼看那官人。又恰值抬轎的立著換肩,彼此對看了半晌,方纔過來。你道此官是誰?原來是都給事胡熒,為人忠厚老成。永樂君因察知建文未死,出亡在外,欲待相忘,又恐他潛謀起義;欲要行文書各處搜求,又念他無家可歸;又感他屢詔不許殺叔,倘搜求著了,未免要受殺侄之名。故明敕他訪求異人張儠傝,卻暗暗命他察訪建文蹤跡,若有異謀,急召地方撲滅;倘安於行遁,便可相忘。故胡熒今日遇著建文,見他孤身襤褸,惻惻於心,故一字不問,讓他過去,又恐一時被他瞞過,故復往來湖湘十餘年,知其萬萬無他,直至永樂十七年,方纔復命道:“建文死灰矣,萬不足慮。”永樂信之,故後來禁網漸平,建文得以保身歸國,此是後話。
  且說建文見那官看得緊,未免心中突突。祇等那官過去,急趕到前邊,尋見兩和尚,與程濟說知撞見官府留心看他之事。程濟忙以手加額道:“吾師又一難過了。”建文道:“這員官,我有些認得他,卻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程濟道:“師尚認得此官,此官豈有不識師之理。識而不問,亦忠臣也。”建文點頭道:“恐人心不測。”遂急急入吳而來。
  至八月初九日,船到黃溪,天色將瞑,師上岸先行,兩僧一道收拾了衣缽,就隨在後。師到了仲彬家,因前往久路熟,竟突入前堂。原來仲彬自得了牛景先之信,便朝夕在堂等候。忽見師至,大喜,即款至後堂。不多時,兩僧一道也到。仲彬家酒是備端正的,隨即獻上。師大喜,遂欣然而飲。飲至半酣,忽向楊、葉、程三弟子道:“可痛飲此宵,我明辰當即去矣。”仲彬大驚道:“師何出此言,弟子望師,不啻飢渴,今幸師至,快不可言,即留數月,亦不滿願,奈何限於明辰,豈弟子事師之念,有不誠乎?”建文道:“非也。眾弟子之心,可表天日,可泣鬼神,何況於我。我欲速去者,因新主尚苛求於我也。我前日到四安,遇一冠蓋顯臣,見我注目細看,定然認得。彼雖一時礙於名分,不便作惡,歸必暗暗奏知朝廷。若明知我在,必然追求我。無處追求,必波及通臣之家。東南逋臣,第一要數汝,有禍自然先及汝。我之速去者,為汝計也。”仲彬道:“師若憂禍及弟子,弟子自甘之,請師勿慮。”建文道:“留我者,願我安也。我心惶惶,強留何益?”仲彬默然半晌道:“師即急行,亦須十日。”程濟道:“行止隨緣,何必諄諄斷定。”
  建文見仲彬留意殷勤,住了三日,至十三日,始決意往浙。仲彬亦請隨行,遂分兩路,師與四人一路,景先、仲彬一路。既至杭州,恐有人識認,遂悄悄住在淨慈寺內,暗暗與兩和尚一道人,以及景先、仲彬,流覽那兩峰六橋之勝,甚覺快暢。留連了二十三日,方渡造江去,要遊天台。不期牛景先忽然患病,不能從行,留在寺中養病,又不期師行後,竟一病不起,奄然而逝。祇因這一逝,有分教:
  往來漸獨,道路愈孤。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4
發表於 2015-8-23 09:36:05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三回     耶水難留再至蜀 西平多故遁入山



  話說建文渡過錢塘江,乃是九日。到了重九這日,方登天台遊賞。忽見馮約會了金焦、蔡運、劉伸,同走到面前謁師。大家相見甚喜,遂相攜在雁宕、石梁各處,遊賞了三十九日,方纔議別。蔡運不願復歸,也就祝髮,自號雲門僧,留住在會稽雲門寺。馮、劉伸、仲彬各各別去,建文依舊同兩僧一道,從舊路而回。
  一日行到耶溪,因愛溪水澄清,就坐在溪邊石上歇腳。建文忽遠遠望見隔溪沙地上,坐著一個樵夫,用手在淺沙上劃來劃去,就象寫字一般,因指與他三人道:“你們看,隔溪這個樵子的模樣,好似廖平。”三人看了,說道:“正是他。”程濟因用手遠招道:“司馬老樵,文大師在此。”那樵子聽見,慌忙從溪傍小橋上,轉了過來。看見大師,便哭拜道:“弟子祇道今生不能見師,不料今日這裏相逢!”建文扶他起來,亦大慟道:“我前日避難逃去,常恐遺禍於你。後馮來報知汝家無恙,我心纔放下。但不知你為何逃遁至此?”廖平道:“知府捉師不著,明知是我放走,無奈不得,卻暗暗申文,叫撫按起我做官,便好追求。我聞知此信,所以走了。”建文道:“我前過襄陽,打聽得知府已去任。汝今回去或亦不妨。”廖平道:“弟子行後,家人已報府縣死於外矣,今歸豈非誆君?”建文道:“汝若不歸,則流離之苦,皆我累你。”廖平道:“弟子之苦,弟子所甘,師不足念。但師東流西離,弟子念及,未免傷心耳。欲留師歸宿,而茅屋毫無供給,奈何奈何!”建文聽了,愈覺慘然,遂相攜而行,直送三十里,方痛哭分別而去。建文師弟四人,向蜀中而來。
  到了永樂三年,要回雲南,行至重慶府,覺身子有些不爽,要尋個庵院,暫住幾日,養養精神,方好再行。因四下訪問,有人指點道:“此處並無大寺院,惟有向西二里,有一村坊,叫做善慶里。里中有個隱士,姓杜名景賢,最肯在佛面上做工夫。曾蓋了一個庵兒,請一位雪庵師父,在內居住。你們去投他,定然相留。建文師弟聽了,就尋善慶里庵裏來。走到庵中,叫聲雪庵,雪庵聽見,因走出來,彼此相見,各各又驚又喜。你道為何?原來這雪庵和尚,是建文帝的朝臣,叫做吳成學,自遭建文之難,便棄官削髮為僧,自稱雪庵。恐近處有人知覺,遂遁至四川重慶府住下,訪知善慶里杜景賢為人甚有道氣,因往投之。杜景賢一見,知非常人,因下榻相留,朝夕談論,十分相契,遂造一間靜室,與雪庵居住。當日出來,與建文相見,各各認得,驚喜交集。建文道:“原來雪庵就是你。”雪庵道:“弟子哪裏不訪師?並無消息,誰知今日這裏相逢!”因以弟子禮拜見了,又與三人見禮。就請師到房中,各訴變後行藏,悲一回,感一回,又歎息一回。建文住了幾日,因見庵門無匾額,又見案有觀音經,因寫了“觀音庵”三個大字,懸於庵前。杜景賢聞知庵中又到了高僧,便時時來致殷勤。建文因住得安妥,便住了一年。直到永樂四年三月,方纔別了雪庵,又往雲南。
  到了雲南,建文問程濟道:“我今欲投西平侯沐晟家去住,你以為何如?”程濟聽了,默然半晌,方說道:“該去,該去,此天意也。”建文著驚道:“汝作此狀,莫非又是難麼?”程濟道:“難雖是難,卻一痕無傷,請師勿慮。”建文道:“事既如此,慮亦無用。但他一個侯門,我一個遊僧,如何入去與他相見?”程濟道:“若要照常通名請謁,假名自然拒絕,真名豈不漏泄,斷乎不可。我看這四月十五日巳時,開門在南,太陰亦在南,待弟子用些小術,借太陰一掩,吾師竟入可也。”你道建文為何要見沐晟?祇因這沐晟,乃西平侯沐春之弟。建文即位時,沐春卒,沐晟來襲爵,建文愛他青年英俊,時時召見,賜宴賜物,大加恩禮,有此一段情緣,故建文想見。這日聽見程濟說得神奇,不敢不聽。等到十五日巳時,果然見沐晟開門升堂,遂不管好歹,竟闖進門來。真也奇怪,就像沒人看見的一般,讓他搖搖擺擺,直走上堂,將手一舉道:“將軍請了,別來物是人非,還認得貧僧麼?”沐晟見那僧來的異樣,不覺心動。再定睛細看,認的是建文帝,驚得直立起來。一時人眾,不敢多言,祇說一聲:“老師幾時到此?”就吩咐掩門,叫人散去。將建文請入後廳,伏地再拜道:“小臣不知聖駕到此,罪該萬死!”建文忙扶他起來,道:“此何時也,怎還如此稱呼?此雖將軍忠不忘君之雅意,然禍患相關,卻非愛我,切宜戒之。”沐晟受命,亦作師弟稱呼,就留師在府中住下。
  不期此時安南國王胡低不靖,永樂差嚴震直作使臣,到雲南詔沐晟發兵往征。宣過了詔書,到第二日,要回朝復命,來辭沐晟,忽看見一個和尚走進去。沐晟便吩咐掩門,不容相見。此時建文做和尚,出亡在外的消息,已有人傳說在嚴震直耳朵裏,今日又親眼看見,怎不猜疑到此,遂趨近沐晟,低低說道:“犬馬之心,正苦莫申;今幸舊君咫尺,敢望老總戎曲賜一見。”沐晟聽了,假驚道:“舊君二字,關禍害不小,天使何輕出此言?”嚴震直道:“老總戎休要忌我,我已親眼看見。同是舊臣,自同此忠義,斷無他念。”沐晟暗想:“他看見是真,若苦苦推辭,恐不近人情,轉要觸怒。”祇得低低說道:“天使既念舊君如此,自同此肝膽,同此死生,但須謹慎。”遂入內與建文說知,隨引震直入見。震直入到內廳,看見建文一個九重天子,今為萬里孤僧,不勝痛楚,因哭拜道:“為臣事君不終,萬死,萬死!”建文亦泣道:“變遷改革,此係天命,舉國盡然,非一人之罪。今還戀戀,便足斷跡夷齊。但須慎言,使得保全餘生,則庶幾無負。”震直聽了,哽咽不能出聲,惟說道:“臣愧其無辭,但請以死,明心而已。”遂再拜辭出,歸到旅舍。忽忽如有所失,竟吞金而死。
  地方官見使臣死了,自然備棺衾收殮,申文上司。上司自然奏聞天子。沐晟聽知,暗暗與建文商議道:“震直一死,固是滅口明心之念。但死得太急,地方官奏報朝廷,朝廷未免動疑,又要苛求。雖昨日之見,無人得知。但府中耳目眾多,不可不防。況晟今又奉詔南征,師居此地,恐不穩便。”建文道:“汝言是也。”因問程濟,程濟道:“居此者,正師之一難也。今雖已過,自宜遠隱,以避是非。”師方大悟,遂別沐晟出來。又問程濟道:“出便出來了,卻於何處去隱?”程濟道:“隱不厭山深。弟子聞永昌白龍山,僻在西南,甚是幽邃,可到那裏,自創一居,方可常住。”建文道:“此言有理。”大家遂同至永昌白龍山,選擇了一塊秘密之地。此時因有沐晟所贈,賢能二和尚,遂伐木結茆,造成一座小庵,請師居住。
  到永樂五年七月間,住了一年有餘,雖喜平安,卻不抄不化,早已無布無食,漸近飢寒。程濟無奈,祇得出來四下行乞。一日行乞到市中,忽遇見史仲彬,兩人皆大喜,仲彬忙問道:“如今師在哪裏?”程濟道:“師如今在白龍山上,結茆為庵,草草棲身。你為何獨身到此?”仲彬道:“我非獨身。我因放師不下,遂約了何洲、郭節、程亨同來訪師。料師必在雲南,故相伴而來。因路上聞得朝廷遣都給事胡熒,往來湘湖雲貴,秘密訪師。故我四人不敢作夥招彰,夜雖約了同宿,當日裏則各自分行。這兩日,因我尋不著,正苦莫可言。今幸相遇,方不辜負我心。”說罷,就引程濟到寄宿之處,候何洲、郭節、程亨。三人齊歸了,與程濟相見過,算計夜行。此時是七月十八夜,月上皎潔,彼此相攜出門。上下山坡,坐坐行行,直行了二十餘里,方到庵前。天已亮了,程濟叩庵,應能和尚開門,看見仲彬四人,忙入報師。仲彬四人,亦隨入而拜於榻前,建文喜而起坐榻上。眾人問候了一番,各各淚下。隨即取出禮物獻上,建文一一收了。自此情興頗暢,因率仲彬等四人,日日在白龍山遊賞以為樂。住了月餘,四人要辭去,建文不捨。許何洲、郭節、程亨三人先行,又留仲彬住到永樂六年三月,方許其行。到臨行日,建文親送,痛哭失聲,再三囑咐道:“今後慎勿再來。道路修阻,一難也;關津盤詰,二難也;況我安居,不必慮也!”仲彬受命而去。建文在庵中,住過了兩年,乃是永樂八年。這兩年中,眾弟子常常來問候建文,不至寂寞。一日說道:“想我終身,祇合投老於此處。”程濟笑道:“且住過了一年,再算計也不遲。”建文驚問道:“為何住過一年,又要算計,莫非又有難麼?”程濟笑而不言。不期到永樂九年,地方報知府縣說:“白龍山庵中,常有不僧不俗之人,往來棲止,或歌或哭,蹤跡可疑。恐害地方,求老爺作主。”府縣聽了,竟行牌地方,叫將白龍山庵拆毀。祇因這一拆毀,有分教:
  困龍方伏地,驚雀又移巢。
不知後來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5
發表於 2015-8-23 09:36:54 |只看該作者
(114)第三十四回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志遜國終歸國



  話說地方看了牌文,立即將白龍山庵拆毀。建文大驚,急問程濟道:“你舊年曾說‘且住過一年再看’,今果住了一年,就被有司拆毀。你真是個神人!莫非還有大難麼?”程濟道:“即此就是一難。已過了,師可勿憂。”建文道:“難雖過了,而此身何處居住?”程濟道:“吾聞大理浪穹,山水比白龍更美,何不前往一遊。倘若可居,再造一庵可也。”建文大喜。師弟四人,收拾了,竟往浪穹。到了浪穹,登山一覽,果然山蒼蒼,林鬱鬱,比白龍更勝。兩僧一道見師意樂此,遂分頭募化,草草蓋造一庵。不消一月,早已庵成。建文安心住在庵中。不期到永樂十年二月,而應能和尚竟卒矣;到了四月,而應賢和尚亦亡矣。建文見賢、能兩弟子,一時俱死,大慟數日,不忍從僧家火化,遂命程濟並葬於庵東。過了月餘,無人相傍,祇得納一個弟子,取名應慧。到十一年九月,因應慧多病,又納個弟子,取名應智。到十二年十月,應慧死了,又納個弟子,取名辨空。到十三年四月,同程濟出遊衡山,聞知金焦、程亨、馮、宋和、劉伸、鄭洽、黃直、梁良玉皆死了,不勝悲傷,無意遊覽,遂回庵中。到十五年二月,又別築一個靜室於鶴慶山中,時常往來。忽雪庵和尚的徒弟了空,來報知,前一月其師雪和尚死了,建文大哭一場。自此之後,想起從亡諸臣,漸漸凋謝,常拂拂不樂。直到十七年四月,在庵既久,忽想出遊。又同程濟先遊於蜀,次遊於粵,後遊於海南,然後回來。到十九年十二月,不喜為僧,蓄起髮來,改為道士。到二十年正月,命徒弟應智、辨空,為鶴慶靜室之主,自與程濟別居於淥泉。到二十一年,建文又動了遊興,遂與程濟往遊於楚。此時二人俱是道裝,隨路遊賞,就在大別留住了半年有餘。到二十二年二月,因想起史仲彬,一向並無音信,就隨路東遊,按下不題。
  卻說史仲彬自戊子年謁師東還之後,日日還思復往。忽被仇家將奸黨告他,雖幸辨脫,卻不敢遠行。到今甲辰年,相間十七年,不知師音耗,心愈急切;又聞新主北狩,已晏駕了;革除之禁,漸漸寬了,遂決意南遊訪師,竟往雲南而來。一日行到湖廣界上,因天色晚了,住一旅店投宿。主人道:“客人來遲,客房皆滿,惟有一房甚寬,內中止兩個道者,客官可進去同住罷?”仲彬人房,看見兩個道人,鼾鼾床上,忙上前看時,恰一個是師,一個是程濟。歡喜不勝,因自通名道:“史仲彬在此!”建文與程濟夢中聽了,驚而躍起,看見仲彬,滿心歡喜。建文問道:“汝為何到此來?”仲彬道:“違師十七年,心中不安,故欲來問候。不知師將何往,又為何改了黃冠?”建文道:“我東遊正為思汝,改黃冠亦無他,不過逃禪,久而思入道耳。”仲彬又問:“賢、能二師兄,何不同來?”建文道:“他二人死已十餘年了。”仲彬聽了,不勝感傷。又說道:“師可知新主北狩回鑾,已晏駕於榆林川了?”建文聞言,喜動顏色道:“此信可真麼?”仲彬道:“怎麼不真?弟子從金陵過,聞人傳說太子即位,已改元洪熙矣。”建文聽說是真,因爽然道:“吾一身釋矣。”到了次日,即相率從陸路東遊。因偕行有伴,一路看山玩水,直至十一月,方到吳江,重登仲彬之堂。仲彬忙置酒堂上,程濟東列,仲彬西列,相陪共飲。忽仲彬有個從叔祖,叫做史弘,住在嘉興縣,偶有事來見仲彬,在堂下窺見,忙使人招出仲彬,問道:“此建文帝也,我要一見。”仲彬還打帳瞞他,說道:“不是。”史弘道:“你不須瞞我,帝在東宮時,我即認得了。後來我家當抄沒,若非天恩赦了,我死無所矣。不獨君臣義在,文恩主也!今幸瞻天,安敢不拜。”仲彬不得已,報知建文,史弘進拜堂下。拜畢,即命坐於仲彬之上,就說:“往日感恩之事,建文不勝感歡。”四人飲至夜深而止。
  住了數日,建文欲起身往遊海上,史弘道:“弟子纔得面師,不忍即別,願隨行一程,以表戀戀。”仲彬亦要隨行,建文不欲拂其意,祇得允了,遂行到了杭州。方辭史弘、仲彬回去,止同程濟渡過錢塘江,直到南海,禮過大士,方纔從福建、兩廣回到淥泉。此時已是洪熙元年六月。洪熙又晏駕,又是太子即位,改元宣德。建文聞知,說道:“吾心可放下矣。”
  到了宣德二年,建文又將髮剃去,復移居鶴慶靜室中。忽聞趙天泰、梁田玉、王資、王良皆死了,不勝悲慟。到宣德三年正月,又聞知史仲彬,為讎家訟其從亡之事,竟以此累死,又慟哭不已。到了十月,遊行漢中,遇見廖平之弟廖年,報知廖平已於元年,死於會稽山中。未死之前,曾寄書家中,叫將他妹子配與太子文奎為室。今已成親三年矣。建文聽了,又大慟不已。想起從亡諸臣,死去八九,竟神情恍惚,中心無主,又蓄髮出遊。自此以後,東西遊行,了無定跡。直到宣德八年,朝廷因奸僧李皋反,就下令:“凡是關津,但遇削髮之人,即著押送原籍治罪。”建文聞知,又還淥泉。到宣德十年,聞知何洲、蔡運、梁中節、郭節、王之臣、周恕又俱死了,心下更驚惕不安,因謂程濟道:“諸從亡皆東西死矣,我不知埋骨何所?”程濟道:“葉落還是歸根。”建文道:“可歸麼?”程濟道:“事往矣,人老矣;朝代已換矣,恩怨全消矣;天下久定矣,何不可歸?”建文自此遂萌歸念。到正統二年,又削髮行遊。
  到正統五年庚申,建文年已六十四,遂決意東歸。命程濟卜其吉凶。程濟卜完道:“無吉無凶,正合東歸。”建文遂投五華山寺,登梵宮正殿,呼眾僧齊集,大聲說道:“我建文皇帝也,一向行遁於此,今欲東歸,可報知有司。”眾僧聽了皆驚,忙報知府縣,不敢怠慢,因請至藩司堂上。建文竟南面而坐,自稱原姓名,道述往事:“前給事胡熒,名雖訪張儠傝,實為我也。”府縣不敢隱,報知撫按,飛章奏聞。不多時,有旨著乘驛道至京師。既到京師,眾爭看之,則一老僧也,詔寓大興隆寺。此時正統皇帝,不知建文是真是偽,因知老太監吳亮,曾經侍過建文,遂命他去辨視真假。吳亮走到面前,建文即叫道:“汝吳亮也,還在耶?”吳亮假說道:“我不是吳亮。”建文笑道:“你怎不是?我御便殿食子鵝,曾擲片肉於地,命汝餂喫,你難道忘了?”吳亮聽說是真,遂伏地痛哭,不能仰視。建文道:“汝不必悲,可為我好好復命。說我乃太祖高皇帝嫡孫。今朱家天下正盛,豈可輕拋骸骨於外?今歸無他,不過欲葬故鄉耳。”吳亮復命後,恐不能取信,遂縊死以自明。正統感悟,命迎入大內,造庵以居。厚加供奉,不便稱呼,但稱老佛。後以壽終,敕葬於北京西城外黑龍潭北一邱,一碑碑題曰“天下大師之墓”。因禮非天子,故相傳言之西山不封不樹。此時從亡二十二臣俱死,惟程濟從師至京,送入大內,方還南去,不知所終。程濟當革除時,與魏冕言志,魏冕道:“願為忠臣。”程濟道:“願為智士。”今從亡幾五十年,屢脫主於難,後竟致主歸骨,自稱智士,真無愧矣!後人覽靖難遜國遺編,不勝感憤,因題詩歎息道:
  風辰日午雨黃昏,時勢休教一概論。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柔遜國隱忠存。
  各行各是何嘗悖,孤性孤成亦自尊。
  反復遺編深悵望,殘燈挑盡斷人魂。


本書完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 07:4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