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1
發表於 2015-9-12 15:15:28 |只看該作者
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



  卻說清廷會議這一日,軍機大臣世鐸、榮祿、剛毅、王文詔、啟秀、趙舒翹皆到。天色將明,太后獨御儀鑾殿,垂詢開戰事宜。榮祿含淚跪奏道:「中國與各國開戰,原非由我啟釁,乃是各國自取﹔但圍攻使館,決不可行,若照端王等主張,恐怕宗廟社稷,俱罹危險。且即殺死使臣數人,也不能顯揚國威,徒費氣力,毫無益處。」太后怒道:「你若執定這個意見,最好是勸洋人趕快出京,免至圍攻,我不能再壓制義和團了。你要是除這話外,再沒有別的好主意,可即退出,不必在此多話。」榮祿叩頭而退。啟秀由靴中取出所擬宣戰諭旨,進呈慈覽。太后隨閱隨語道:「很好,很好!我的意思,也是這樣。」又問各軍機大臣是否同意?軍機大臣不敢異言,都說:「誠如聖意。」

  太后乃入宮早膳,約過一二小時,復御勤政殿,召見各王公。光緒帝亦到,候太后轎至,跪接而入。端王載漪、慶王弈劻、莊王載勛、恭王溥偉、醇王載澧、貝勒載濂、載瀅,及端王弟載瀾、載瀛,並軍機大臣,六部滿漢尚書,九卿,內務府大臣,各旗副都統,黑壓壓的擠滿一殿。飯桶何多。但聽太后厲聲道:「洋人此次侮我太甚,我不能再為容忍。我始終約束義和團,不欲開釁,直至昨日看了外交團致總理衙門的照會,竟敢要我歸政,才知此事不能和平解決。皇帝自己承認不能執掌政權,外國何得干預?現在聞有外國兵艦,駛至大沽,強索大沽炮台,無禮已極,如何忍耐得住?諸下大臣等如有所見,不妨直陳!」言畢,坐待了好一歇,不見有什麼奏請。太后又側視光緒帝,問他意見。光緒帝遲疑良久,方說:「請聖母聽榮祿言,勿攻使館,應即將各國使臣,送至天津。」言至此,仰瞻太后容貌,已是略變。太后後面站著李蓮英,好象護法韋馱,威稜四射。光緒帝不禁震懾,回看各王公,正對著端王眼光,彷彿如惡煞神一般,非常兇悍,嚇得戰戰兢兢,急回臉稟太后道:「這乃最大的國事,不敢決斷,仍請太后作主。」做這種皇帝,實是可憫。太后不答。

  時趙舒翹已升任刑部尚書。當即上奏,請明發上諭,滅除內地洋人,免作外國間諜,洩露軍情。太后命軍機大臣斟酌復奏。於是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依次進諫,統說:「與世界各國宣戰,寡不敵眾,必至敗績。外侮一入,內亂隨發,後患不堪設想,懇求皇太后皇帝聖明裁斷」等語。袁昶並言:「臣在總理衙門當差二年,見外國人多和平講禮,不致干涉中國內政。據臣愚見,請太后歸政的照會,未必是真。」這句話,正打動端王心坎,即勃然變色,斥袁昶道:「好膽大的漢奸,敢在殿中妄說!」隨又向太后道:「老佛爺肯聽這漢奸的說話麼?」太后命袁昶退出,並責端王言語暴躁,不應面辱廷臣。面辱不可,擅殺其可乎?隨命軍機頒發宣戰的諭旨,電達各省,又令榮祿明白通知各使,如願今晚離京,即應派兵保護,妥送至津。各王公陸續退出,只端王及弟載瀾,尚留殿中,奏對多時,大約是密陳戰術,外人無從聞知,小子亦無從臆造。
  只許、袁二公自退朝後,又聯銜上奏,極陳拳匪縱橫恣肆,放火殺人,激怒強鄰,震驚宮闕,實屬罪大惡極,萬不可赦。請責成大學士榮祿,痛行剿辦,並懸賞緝獲拳匪首領,務絕根株,然後可阻住洋兵,削平巨患。正是語語剴切,言言沈摯。奏上後,好似石投大水,毫無影響,此外都作仗馬寒蟬﹔許、袁二公不勝焦灼,方擬續上諫章,忽聞外省督撫,亦通電力阻,因此暫行擱筆,再探宮廷消息。

  看官!你道外省督撫,是哪個最識時務?最矢忠忱?待小子一一表來:原來這時的山東巡撫毓賢已調任山西,後任便是袁世凱。世凱知拳匪難恃,決意痛剿,只因端王等袒護拳匪,不好違背,他卻想了一個妙法,札飭屬吏,略說:「真正拳民,已赴京保衛宮廷,若留住本省,練拳設壇,必是匪徒冒托,應立懲無赦!」於是山東省內文武各官,日夕搜捕,所有拳匪,死的死,逃的逃,不到數日,全省肅清。此公恰是多材。還有兩廣總督李鴻章,老成練達,他自中東戰後,調入內閣,做個閒官,因見溥儁入嗣,端王專權,宮中必生亂端,將來左右為難,不如討個差使,離開宮禁,免致牽連。天緣湊巧,兩廣總督譚鐘麟開缺,他正好乘機運動,果然得旨外放,補授粤督,權勢自然不弱。此公恰是多智。又有一個總督張之洞,文採風流,善觀時勢,朝野想望豐彩,也算是總督中的翹楚。此公實是狡猾。這三省外,最忠誠的要算兩江總督劉坤一。劉系湖南人,洪楊亂時,曾隨曾左彭楊諸人,屢立戰功。曾左彭楊,次第病歿,單剩他管轄兩江,與李伯相同為遺老。光緒帝未遭廢立,全虧他倡議保全,這番聞拳匪肇亂,已經憤激萬分。一日,正在簽押房閱視文書,忽由京中傳到電報,急忙譯出,低聲讀道: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准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遵我約束,詎料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凶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我國赤子,仇怨鬱結,人人欲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

  讀至此,不禁失色道:「這等亂民,還說他是義勇,真正奇怪!」隨又讀道:

  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歸伊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體淪肌,祖宗憑依,神祇感格,曠代所無。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讀到這句,又大驚道:「阿喲!不好了!竟要同各國開戰麼,這事還當了得。」隨即停住讀聲,一目瞧下:

  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衛社稷。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乾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凶燄,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臨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泄神人之憤,朕實有厚望焉!欽此。

  閱畢,歎息一會,即令辦理折奏的老夫子,先擬電稿,後擬奏折,統是力阻戰事,次第拜發。一面分電各省督撫,詳詢意見,經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復電,都說:「拳匪難恃,不應開戰,已發電諫阻。」劉制軍稍稍放心。忽聞大沽炮台失守,羅提督榮光逃回天津,警報如雪片相似,擬再上書極諫﹔適前川督李秉衡,奉旨巡閱長江,亦電復到來,大致與各督撫相同,接連又來了北京電報,譯出後,又有一道催辦兵餉的上諭。其辭道:

  昨已將團民仇教,剿撫兩難,及戰釁由各國先開各情形,諭李鴻章、李秉衡、劉坤一、張之洞矣。爾各督撫度勢量力,不欲輕搆外釁,誡老成謀國之道。無如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數十萬,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與洋教為難,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只合徐圖挽救。奏稱:「信其邪術以保國」,似不諒朝廷萬不得已之苦衷。爾各督撫知內亂如此之急,必有寢食難安,奔走不遑者,安肯作一面語耶?此乃天時人事,相激相隨,遂至如此。爾各督撫勿再遲疑觀望,迅速籌兵籌餉,立保疆土。如有疏失,唯各督撫是問!特此電諭。

  劉制軍覽到此諭,料知朝廷已執意主戰,非筆舌可以挽回,就使屢次諫爭,也是無益。但北方已經開仗,各國兵艦,必陸續來華,將來游弋海面,東南亦必吃緊,牽動全局,塗炭生靈,在所不免。當下左思右想,苦無良策,正躊躇間,接各國領事來文,都是:「中外開釁,禍由拳匪,洋人在華,仍求保護」等情。劉制軍忽然觸悟,想出一個保護東南,為民造福的法子來。虧得有此一著。隨即電達各督撫商議大計。又由東南各督撫回電,極力贊成,遂由自己倡首,聯合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三總督,與各國領事開議,東南一帶,決不開戰,洋人亦不得無故侵擾。各國領事,統言:「須請命政府,猝難定約。」巧值聯軍統帥英提督西摩爾,簡率輕軍,自大沽進攻楊村,被董軍及拳匪擊退,中國嘩傳大捷。外人確遭小挫,各國領事,未免驚心動魄,遂竭力慫慂政府,與中國東南各督撫定約。此約一定,東南才得安枕。到了後來議和的時節,還可援為話柄,這也是東南不該遭劫,中國不應滅亡,方得此救國救民的好督撫,主持大計,這且按下慢表。各省獨立之機,亦未始不萌芽於此。且說各國兵艦,自齊集大沽口後,即索讓炮台,提督羅榮光婉詞拒絕,洋兵即開炮轟擊。羅提督不能守,奔回天津。是時天津一帶,統被拳匪蟠據,山東拳匪,為巡撫袁世凱驅逐,亦相率到津,勒民供給,兼索官餉,稍有不從,肆行擄掠。並至紫竹林租界,殺人放火,見有洋行洋房,立即焚毀﹔並四處張貼俚詞,語多不倫不類。有「天兵天將,八月齊降,重陽滅盡洋人,神仙歸洞」等語。此等無稽之言,大半為小說所誤。各國聯軍統帥西摩爾,登陸馳援,帶兵不多,遇著大股拳匪,及董福祥部下甘勇,略開戰仗,死了幾個洋兵,西摩爾以寡眾不敵,當即折回。在津拳匪,越發興高采烈,似乎洋人已被他滅盡。總督裕祿,連忙奏捷,朝旨格外褒獎,賞拳匪及甘軍銀子各十萬兩。自是兵匪聯結,搶奪不休,只有聶提督士成,素嫉拳匪,飭部眾不得袒護,拳匪亦仇視聶軍。當戰事未開的時候,聶軍門駐紮蘆台,保護鐵路,拳匪擬把鐵路燒燬,正在傾澆煤油,沿軌放火,不料聶軍門猝至,勒令解散。拳匪佯為聽令,乘聶不備,挺刃而起,猛撲聶軍。虧得聶軍素有紀律,結陣自固。拳匪四面圍攻,一匪首猱上電桿,執旗指揮,被聶軍門望見,開槍遙擊。初擊不中,再擊,正中匪首股中,顛踣地上。遂有軍門親衛躍馬而出,刃及匪首腰際,匪首隨僕隨起,連受數刃,仍不見斃,衛卒亦驚為神﹔迨至下馬追及,猛斲匪首項領,領始隨手而落,才知拳匪實無異術,不過與江湖賣藝,稍知運氣者相同,這是拳匪真本領。隨即攜首返報。拳匪見首領被殺,連忙逃遁,已被聶軍擊死數百人,拳匪遂恨聶不置。

  後來大沽失守,聶奉旨赴津防守,途遇拳匪,各持刀奔至,急馳入督署﹔拳匪亦直入署中,指名硬索。裕祿先為剖辯,繼為緩頰,復邀聶與匪首相見。匪首尚欲挾聶至壇,聶堅持不往,匪首悻悻而去。自此聶軍每為拳匪所戕,訴諸裕祿。裕祿陽出排解,暗中恰上疏彈劾,朝命革職留任。聶軍憤無可泄,會馬提督玉昆,隨宋慶來津防守,聶入馬營訴苦。馬玉昆道:「君斯時疑謗交乘,只有直前赴敵一法,若能勝敵,原是最妙,否則馬革裹屍,也算是以身報國的大丈夫。是非千古,聽諸後人。今欲與拳匪爭論,實是無益。九重深遠,呼籲無聞,請明見裁察!」聶聞言,亦料得進退兩難,只好謹遵友教。會聞洋兵又鼓勇殺來,勢如破竹,將薄天津城下,遂與母太夫人訣別,命護衛親校,送太夫人回裡,彷彿周遇吉別母。並揮將弁使去。將棄跪請效命。聶軍門不禁淚下,隨道:「我死是分內事,汝等進不死於敵,退必死於匪,既死還被通洋的惡名,汝等何必隨我俱盡?」將弁仍不肯去,隨聶出營。行了數十里,遇著洋兵前鋒,聶已自知必死,當先衝敵,將校隨上,勇氣百倍,互擊了四五時,敵已少卻,戰頗得手。不防後面喊聲大起,槍彈齊飛,聶軍道是洋兵掩襲,回首一望,乃是頭裹紅巾,腰紮紅帶的拳匪,急呼將校道:「汝等殺退拳匪,自行逃生,我死於此便了。」將校牽著馬韁,乞軍門回營,軍門用刀將馬韁割斷,衝入敵陣,身中數彈而亡。洋人嘉他勇敢,不忍傷屍,聽部卒負歸。拳匪反挾刃相向,意欲捽屍萬段,方足泄忿。幸虧洋兵趕上,擊退拳匪,始得全屍歸葬。朝命還說他:「督師多年,不堪一試,殊堪痛恨!姑念他為國捐驅,著加恩開復處分,照提督陣亡例賜恤!」這正是冤枉到底呢。

  聶軍已敗,只馬玉昆統率數營,扼守京津車道,並令拳匪恊力對敵。洋兵節節攻入,拳匪跳舞而前,一遇槍炮,立即反奔,反致衝動官軍。官軍還要讓他歸路,否則拳匪且倒戈相向,因此官軍越加困難。會馬軍統帶草笠,拳匪指為洋奴。屢向裕祿嘵嘵,欲與馬軍開仗,裕祿與馬軍門婉商數次,不得已將草笠除去。馬軍門亦憤恨異常,與洋人交戰,常拚命相爭,願隨聶軍門於地下。洋兵見他奮勇,倒也懼怯三分。一日,馬軍又與洋兵對壘,酣戰多時。馬軍前仆後繼,一往無前,把洋兵逼還租界,正擬乘勝追逐,忽東南風大起,暴雨驟下,馬軍被雨撲面,不能開目,反被洋兵順風轟擊,大半傷亡,只得退回原地。自聶軍門陣亡,善陣善戰,要算馬軍門部下,亦謹守軍法,臨敵不避,非義不取,洋兵推為中國名將。這次敗挫,全因草笠不戴,無從蔽雨,致為洋兵所乘,傷斃甚眾。不特軍門痛恨拳匪,即將校也辱罵不止。時宋慶已奉旨節制各軍,聞馬軍敗退,已知津城難守,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復檄馬軍退守北倉,防洋兵北上。馬軍奉檄退守,洋兵遂進薄津城。宋慶本是無能,中日一役,已是可鑒。

  裕祿不勝驚慌,忙請拳首商議守禦,拳首還說:「不妨,已遣神團守護城南,定可無慮。」裕祿深信不疑。至死不變,強哉矯!拳首自去,次日召集匪黨,托詞開城出戰,一出了城,哄然四散。洋兵趁這機會,攻入城南,裕祿尚在署中,恭候義民捷音,忽由巡捕入報,洋兵已經入城。裕祿起身便逃,耳中但聞一片槍炮聲,嚇得心膽俱裂,馳出北門,逕投馬營。只羅榮光已先服藥自盡,天津既陷,聯軍大振。日本兵最多,計萬二千人,俄兵八千人,英美兵各二千五百人,法兵千人,德兵二百五十人,奧兵一百五十人,意兵最少,只五十人。適德國統領瓦德西,復率德奧美軍繼至,聯軍遂改推瓦德西為統帥,長驅北向。

  宮廷中屢聞驚耗,軍機大臣,還不敢據實奏聞,只端王仗膽入奏道:「天津已被洋鬼子占去,都是義和團不肯虔守戒律,以致戰敗。現聞直督裕祿,與宋慶、馬玉昆等,退守北倉,洋鬼子頗占勢力。但北京極其堅固,鬼子決不能來。」太后怒道:「今晨榮祿上奏,據言前日外國照會,現已查出,乃是軍機章京連文衝捏造,你同啟秀唆使,現在弄到這個地步,你有幾個頭顱,敢這般大膽?」端王連忙叩頭道:「奴才不、不敢!」太后道:「我今朝才曉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兒子即位,你好監國,這等癡心妄想,勸你趁早罷休!我一天在世,一天沒有你做的,放小心點,再不安分,就趕出宮去,家產充公。象你的行為,真配你的狗名!」端王名載漪,乃是犬旁,所以有如此云云。端王自用事以來,從沒有太后呵斥,此番是破題兒第一遭,俯伏在地,只是磕頭。由內監奏聞太后,報稱甘軍統領董福祥求見。太后厲色道:「叫他進來!」董入內跪下,太后道:「你好!你好!從上月起,已來奏過十多次,都說圍攻使館的勝仗,為什麼到今朝還不攻破呢?」董福祥答道:「臣來求見,正為這事。臣聞武衛軍中有大炮,若攻使館,立即片瓦不留,臣向他索取幾回,榮祿立誓不肯借用。並言老佛爺即使有旨,也是不從。請老佛爺速即罷斥榮祿!」太后大怒道:「不許說話!你是強盜出身,朝廷用你,不過叫你將功贖罪,象你這狂妄樣子,目無朝廷,仍不脫強盜行逕,大約活得不耐煩了。快滾出去!以後非奉旨意,不准進來!」董謝恩趨出,太后命速召榮祿,內監奉旨而去。

  太后見端王尚是跪著,亦令滾出。端王出宮,正值榮祿趨入,端王在外探聽消息,約有兩三小時,方聞榮祿出來。當由內監密報,太后令榮中堂速辦禮物,送與使館,並要他轉飭慶王,前往慰問。又命調李鴻章補授直督,由榮中堂擬旨電發。連忙回頭,已經遲了。端王道:「迅雷不及掩耳,真是出人意外。」那密報端王的內監道:「還有許侍郎、袁京卿二人,又上疏參劾各大臣,聞連王爺亦被劾在內」。端王聞言,不禁氣衝牛鬥,大聲道:「都是這班漢奸,蒙蔽太后,所以太后痛責我們,我總要殺死了他,才見老子手段。」次晨,已由軍機處發出奏稿,端王不待瞧畢,便請徐桐、剛毅、趙舒翹、啟秀等密議,定下計策。徐桐等方去,忽報李秉衡進謁,即由端王迎入,談論間頗為款洽。端王又密囑周旋,李秉衡應命而退。原來李秉衡應詔勤王,一入北京,把從前袒匪的故態,又流露出來。太后召見時,稟稱:「願自赴敵,決一死戰。」太后喜甚,大加信任,因此端王托他臂助,秉衡即密奏:「許、袁二人,擅改諭旨,從前太后頒發各諭,於待遇洋人事件,殺字統改為保護字樣,專擅不臣,應加誅戮。」太后又勃然怒髮,斥為趙高復生,應加極刑。這語一傳,端王不待奉旨,便令刑部尚書趙舒翹,拿許、袁二人下獄,絕不審訊,即於次日押赴市曹,令刑部侍郎徐承煜監斬,兩公都以直諫得禍。袁公文學治術,尤稱卓絕,所上奏本,統系袁主稿。後人有詩三章弔之云:

  八國聯兵竟叩闕,知君卻敵補青天。

  千秋人痛晁家令,曾為君王策萬全。

  民言吳守治無雙,士道文翁教此邦。

  黔首青衿各私祭,年年萬淚咽中江。

  西江魔派不堪吟,北宋新奇是雅音。

  雙井半山君一手,傷哉斜日廣陵琴。

  欲知二公臨刑情狀,請看官續閱下回。


  拳匪亂起,京津塗炭,八國聯兵,合從而來,猶逞其一時意氣,憤然主戰,真令人不可思議。中東之役,以一敵一,尚且全軍覆沒,乃反欲以一服八耶?就使拳匪果有異術,亦未便輕於嘗試,外人並未嘗與我啟釁,而我乃毀教堂,戕教士,甚至圍攻使館,甚且殺害公使,野蠻已甚,無一合理。證諸有史以來,從未聞有此背謬者。聶、馬二軍門,良將也,以仇匪而致敗,聶且甘心殉難。許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諫而致禍,同罹慘刑。丹心未泯,碧血長埋。誰為為之,以至於此?或謂東南督撫,不奉朝命,徒令一隅開戰,致陷孤危。是不然。中國孱弱久矣,寧有以一服八之理?且幸得此督撫之反抗,始得障護東南,保全大局,再造之恩,殊不在曾左下。故吾謂清之亡,實皆自滿人使之,於漢人無尤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2
發表於 2015-9-12 15:15:51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



  卻說許、袁二公,被刑部飭赴市曹,刑部侍郎徐承煜,系徐桐子,比乃父還要昏憒,至是奉端王命,作監斬官,既到法場,叱褫二公衣。許侍郎道:「未曾奉旨革職,何為褫衣?」承煜不能答。袁京卿道:「我等何罪遭刑?」承煜道:「你乃著名的漢奸,還要狡辯甚麼?」袁京卿道:「死也有死的罪名。我死不足惜,只是沒有罪證。汝等狂愚,亂謀禍國,罪該萬死!我死之後,看汝等活到幾時?」又轉語許景澄道:「不久即相見地下,將來重見天日,消滅僭妄,我輩自能昭雪,萬古留名。」說著,兩邊已是拳匪環繞,拔刀擬頸。袁京卿亦厲聲道:「士可殺不可辱,我輩大臣,自有朝廷國法,何煩汝等動手?」言至此,號炮已發,二公從容就刑。忠臣殉國,諫草流傳,參劾通匪各大臣,已是第三次奏章。第一疏已略見上文,第二疏是請保護使館,萬勿再攻﹔第三疏尤為切直,小子不忍割愛,錄出如下:

  奏為密陳大臣信崇邪術,誤國殃民,請旨嚴懲禍首,以遏亂源而救危局,仰祈聖鑒事:竊自拳匪肇亂,甫經月餘,神京震動,四海響應,兵連禍結,牽掣全球,為千古未有之奇事,必釀成千古未有之奇災。昔咸豐年間之發匪捻匪,負嵎十餘年,蹂躪十數省,上溯嘉慶年間之川陝教匪,淪陷三四省,竊據三四載,當時興師振旅,竭中原全力,僅乃克之。至今視之,則前數者為手足之疾,未若拳匪為腹心之疾也。蓋發匪捻匪教匪之亂,上自朝廷,下自閭閻,莫不知其為匪。而今之拳匪,竟有身為大員,謬視為義民,不肯以匪目之者。亦有知其為匪,不敢以匪加之者。無識至此,不特為各國所仇,且為各國所笑。查拳匪揭竿之始,非槍炮之堅利,戰陣之訓練,徒以「扶清滅洋」四字,號召群不逞之徒,烏合肇事,若得一牧令將弁之能者,蕩平之而有餘。前山東撫臣毓賢,養癰於先,直隸總督裕祿,禮迎於後,給以戰具,傅虎以翼。夫「扶清滅洋」四字,試問何從解說?謂我國家二百餘年深恩厚澤,浹於人心,食毛踐土者,思效力馳驅,以答覆載之德,斯可矣。若謂際茲國家多事,時局艱難,草野之民,具有大力,能扶危而為安,扶者傾之對,能扶之即能傾之,其心不可問,其言尤可誅。臣等雖不肖,亦知洋人窟穴內地,誠非中國之利,然必修明內政,慎重邦交,觀釁而動,擇各國中之易與者,一震威稜,用雪積憤。設當外寇入犯時,有能奮發忠義,為滅此朝食之謀,臣等無論其力量何如,要不敢不服其氣概。今朝廷方與各國講信修睦,忽創滅洋之說,是謂橫挑邊釁,以天下為兒戲。且所滅之洋,指在中國之洋人而言,抑括五洲之洋人而言?僅滅在中國之洋人,不能禁其續至。若盡滅五洲各國之洋人,則洋人之多於華人,奚啻十倍?其能盡滅與否,不待智者知之。不料毓賢、裕祿,為封疆大吏,識不及此。裕祿且招攬拳匪頭目,待如上賓,鄉里無賴棍徒,聚千百人,持義和團三字名帖,即可身入衙署,與該督分庭抗禮,不亦輕朝廷羞當世士耶?靜海縣之拳匪張德成、曹福田、韓以禮、文霸之、王德成等,皆平日武斷鄉曲,蔑視官長,聚眾滋事之棍徒,為地方巨害,其名久著,土人莫不知之,即京師之人,亦莫不知之。該督公然入諸奏報,加以考語,為錄用地步,欺君罔上,莫此為甚。又裕祿奏稱:「五月二十夜戌刻,洋人索取大沽炮台屯兵,提督羅榮光,堅卻不允,相持至丑刻,洋人竟先開炮攻取,該提督竭力抵禦,擊壞洋人停泊輪船二艘。二十二日,紫竹林洋兵分路出戰,我軍隨處截堵,義和團分起助戰,合力痛擊,焚毀租界洋房不少。」臣詢由津來京避難之人,僉謂擊沉洋船,焚毀洋房,實屬並無其事。而我軍及拳匪,被洋兵擊斃者,不下數萬人,異口同聲,決非謠傳之訛。甚有謂:「二十日洋人攻擊大沽炮台,系裕祿令拳匪攻紫竹林先行挑釁」等語。此說或者眾怨攸歸,未可盡信,而誑報軍情,竟與提督董福祥,詐稱使館洋人,焚殺淨盡,如出一轍。董福祥本系甘肅土匪,窮迫投誠,隨營戰力,積有微勞,蒙朝廷不次之擢,得有今職,應如何束身自愛,仰答高厚鴻慈?乃比匪為奸,形同寇賊,跡其狂悖之狀,不但辜負天恩,益恐狼子野心,或生他患。裕祿屢任兼圻,非董福祥武員可比,而竟昏憒乃爾,令人不可思議。要皆希合在廷諸臣謬見,誤為我皇太后皇上聖意所在,遂各倒行逆施,肆無忌憚,是皆在廷諸臣欺飾錮蔽,有以召之也。大學士徐桐,索性糊塗,罔識利害﹔軍機大臣恊辦大學士剛毅,比奸阿匪,頑固性成﹔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啟秀,膠執己見,愚而自用﹔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居心狡獪,工於逢迎。當拳匪甫入京師之時,仰蒙召見王公以下,內外臣工,垂詢剿撫之策。臣等有以團民非義民,不可恃以禦敵,無故不可輕與各國開釁之說進者。徐桐、剛毅等,竟敢於皇太后皇上之前,面斥為逆說。夫使十萬橫磨劍,果足制敵,臣等凡有血氣,何嘗不欲聚彼族而殲旃。否則自誤以誤國,其逆恐不在臣等也。五月間,剛毅、趙舒翹奉旨前往涿州,解散拳匪,該匪勒令跪香,語多誣妄。趙舒翹明知其妄,語其隨員人等,則太息痛恨,終以剛毅信有邪術,不敢立異,僅出告示數百紙,含糊了事,以業經解散覆命。既解散矣,何以群匪如毛,不勝獮薙?似此任意妄奏,朝廷盍一詰責之乎?近日天津被陷,洋兵節節進逼,曾無拳匪能以邪術阻令前進,誠恐旬日之間,勢將直撲京師。萬一九廟震驚,兆民塗炭,爾等作何景象?臣等設想及之,悲來填膺,而徐桐、剛毅等,談笑漏舟之中,晏然自得,一若仍以拳匪可作長城之恃,盈廷惘惘,如醉如癡。親而天潢貴冑,尊而師保樞密,大半尊奉拳匪,神而明之。甚至王公府第,聞亦設有拳壇,拳匪愚矣,更以愚徐桐、剛毅等。徐桐、剛毅等愚矣,更以愚王公。是徐桐、剛毅等,實為釀禍之樞紐,若非皇太后皇上,立將首先袒護拳匪之大臣,明正其罪,上伸國法,恐廷臣僉為拳匪所惑,疆臣之希合者,接踵而起,又不止毓賢、裕祿數人。國朝數百年宗社,將任謬妄諸臣,輕信拳匪,為孤注之一擲,何以仰答列祖列宗在天之靈?臣等愚謂時止今日,間不容髮,非痛剿拳匪,無詞以止洋兵。非誅袒護拳匪之大臣,不足以剿拳匪。方匪初起時,何嘗敢抗旨辱官,毀壞官物?亦何敢持械焚劫,殺戮平民?自徐桐、剛毅等稱為義民,拳匪之勢益張,愚民之惑滋甚,無賴之聚愈眾。使去歲毓賢能力剿該匪,斷不至為蔓延直隸,使今春裕祿能認真防堵,該匪亦不至闌入京師。使徐桐、剛毅等,不加以義民之稱,該匪尚不敢大肆焚掠殺戮之慘。推原禍首,罪有攸歸,應請旨將徐桐、剛毅、趙舒翹、啟秀、裕祿、董福祥、毓賢,先治以重典,其餘袒護拳匪,與徐桐、剛毅等謬妄相若者,一律治以應得之罪。不得援議親議貴,為之末減,庶各國恍然於從前縱匪肇釁,皆謬妄諸臣所為,並非朝廷本意。棄仇尋好,宗社無恙,然後誅臣等以謝徐桐、剛毅諸臣。臣等雖死,當含笑入地。無任流涕具陳,不勝痛憤惶迫之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小子統觀清朝奏議,諂媚居多,切直很少,就使君相有失,也是亂拍馬屁,不是說欽佩莫名,就是說莫名惶悚,哪個犯顏敢諫呢?許、袁二公,彈劾當道,不避權貴,老虎頭上抓癢,雖被老虎吞噬,究竟直聲義膽,流傳千古,好算替清史增光了。端王殺了許袁,又想漢尚書徐用儀、滿尚書立山,及學士聯元,也是與我反對,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也把他除滅。只有榮祿得寵太后,不好妄動,暫且寄下頭顱,再作計較。不論滿漢,一概斬首,很是妙法。當下密囑拳匪矯詔逮捕,將徐用儀、聯元、立山三人,次第拿到,送刑部獄。徐用儀居官四十多年,謹慎小心,遇事模稜,本沒有甚麼肝膽,此次因拳匪事起,恰也忍耐不住,誰知竟觸怒權奸,陷入死地。聯元本崇綺門下士,起初亦鄙塞不通,嗣因女夫壽富,與言歐美治術,始漸開明,至是因反抗端王,疏劾拳匪,亦同罹禍。立山內務府旗籍,任內府事二十年,積資頗饒,素性豪侈,最愛的是菊部名伶,北裡歌伎,都下有名伎綠柔,與立山相暱,載瀾亦暱綠柔,紅粉場中,惹起醋風。且載瀾雖封輔國公,入不敷出,所費纏頭,不敵立山,妓女見錢是血,遇著有錢的闊老,格外巴結,載瀾相形見絀,挾嫌成恨。與許袁二公相較,亦有優劣。立山死後,門客星散,獨伶人十三旦,往收屍首,經理喪事。立尚書生平得了這個知己,也不枉做官一場。奚落立山,亦諷刺門客。

  端王殺了五大臣,餘怒尚未平息,暗地裡還排布密網,羅織成文。到了七月初旬,聞報北倉敗績,裕祿退走楊村,隨又報楊村失陷,裕祿自殺,端王雖然著急,心中還仗一著末尾的棋子。看官!你道是哪一著殘棋?原來李秉衡奏請赴敵,朝旨遂命他幫辦武衛軍務,所有張春發,陳澤霖各軍,統歸節制。李秉衡出京督師,端王日盼捷音,誰料李秉衡到河西務,用盡心力,招集軍隊,張春發、陳澤霖等陽聽調遣,陰懷攜貳。洋人日逼日近,官兵轉日懈日弛,恁你愛戴端王,有志滅洋的李秉衡,也是沒法,只好服了毒藥,報太后、端王的恩遇。秉衡一死,不但張、陳各軍,紛紛溃退,就是各路武衛軍隊,也四散奔逃。還有這班義和團,統已改易前裝,大肆搶掠。可憐溃兵敗匪,擠做一糟,百姓不堪騷擾,反眼巴巴的專望洋兵。洋兵到一處,順民旗幟,高懸一處。百姓雖乏愛國心,然非權奸激變,亦決不至此。

  七月十七日聯軍入張家灣,十八日進陷通州,二十日直薄京城。榮祿連日入宮稟報太后,太后自悔不及,只有對著榮祿,嗚嗚哭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榮祿道:「事已至此,請太后不必悲傷,速圖善後事宜!」太后止淚道:「前已電召李鴻章入京議和,奈彼逗留上海,不肯進來,反來一奏,說我議和不誠,硬要我先將妖人正法,並罷斥信任拳民的大臣。他是數朝元老,還作這般形態,奈何,奈何?」說著,即檢出李鴻章原奏,遞交榮祿。榮祿接著瞧道:

  自古制夷之法,莫如洞悉虜情,衡量彼己,自道光中葉以來,外患漸深,至於今日,危迫極矣。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都,毀圓明園,文宗出走,崩於熱河,後世子孫,固當永記於心,不忘報復﹔凡我臣民,亦宜同懷敵愾者也。自此以後,法並安南,日攘朝鮮,屬地漸失,各海口亦為列強所據。德占膠州,俄占旅順、大連,英占威海、九龍,法占廣灣,奇辱極恥,豈堪忍受?臣受朝廷厚恩,若能於垂暮之年,得睹我國得勝列強,一雪前恥,其為快樂,夫何待言!不幸曠觀時勢,唯見懮患之日深,積弱之軍,實不堪戰,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以卵敵石,豈能倖免?即以近事言之,聚數萬之兵,以攻天津租界,洋兵之為守者,不過二三千人,然十日以來,外兵之傷亡者,僅數百人,而我兵已死二萬餘人矣。又以京中之事言之,使館非設防之地,公使非主兵之人,而董軍圍攻,已及一月,死傷數千,曾不能克。現八國聯軍,節節進攻,即得京師,易如反掌。皇太后皇上即欲避難熱河,而今日尚無勝保其人,足以阻洋兵之追襲者。若至此而欲議和,恐今日之事,且非甲午之比。蓋其時日本之伊藤,猶願接待中國之使,如今日任田拳匪,圍攻使館,犯列強之眾怒,朝廷將於王公大臣中,簡派何人,以與列強開議耶?以宗廟社稷為孤注之一擲,臣思及此,深為寒心!若聖明在上,如拳匪之妖術,早已剿滅無遺,豈任其披猖為禍,一至於此?歷覽前史,漢之亡,非以張角黃巾乎?宋之削,非以信任妖匪,倚以禦敵乎?臣年已八十,死期將至,受四朝之厚恩,若知其危而不言,死後何以見列祖列宗於地下?故敢貢其戇直,請皇太后皇上立將妖人正法,罷黜信任邪匪之大臣,安送外國公使至聯軍之營,臣奉諭速即北上,雖病體支離,仍力疾冒暑遄行。但臣讀寄諭,似皇太后皇上仍無誠心議和之意,朝政仍在跋扈奸臣之手,猶信拳匪為忠義之民,不勝懮慮!臣現無一兵一餉,若冒昧北上,唯死於亂兵妖民,而於國毫無所益。故臣仍駐上海,擬先籌一衛隊,措足餉項,並探察列強情形,隨機應付,一俟辦有頭緒,即當兼程北上,謹昧死上聞!

  榮祿瞧畢,呈還原奏,便道:「李鴻章的奏折,恰也不錯。現在欲阻止洋人,只好將袒護拳匪的罪魁,先行正法,表明朝廷本心,方可轉圜大局。」太后默然,忽見瀾公踉蹌奔入,大聲叫道:「老佛爺!洋鬼子來了。」言未已,剛毅也隨了進來,報稱有洋兵一隊,駐紮天壇附近。太后道:「恐怕是我們的回勇,從甘肅來的。」剛毅道:「不是回勇,是外國鬼子,請老佛爺即刻出走。不然,他們就要來殺了。」太后遲了半晌,才道:「與其出走,不如殉國。」榮祿道:「太后明見很是。」太后道:「你快去收集軍隊,準備守城,待我定一會神,再作計較。」榮祿應命退出。載瀾、剛毅亦退。

  是日召見軍機,接連五次,直到夜半,復行召見。光緒帝亦侍坐太后旁,等了好一會,只剛毅、趙舒翹、王文韶三人進來。太后道:「他們到哪裡去了,想都跑回家去了。丟下我母子二人不管,真是可恨!」剛毅道:「洋兵已經攻城,皇太后皇上不如暫時出幸,免受洋鬼子惡氣!」太后道,「榮祿叫我留京,我意尚在未定。」剛毅道:「洋鬼子厲害得很,聞他帶有綠氣炮,不用彈子,只叫炮火一燃,這種綠氣噴出,人一觸著,便要僵斃,所以我兵屢敗,兩宮總宜保重要緊,何苦輕遭毒手。」何不叫拳匪前去抵敵?太后道:「照此說來,只好暫避。但你們三人總要跟隨我走。」三人齊聲遵旨。太后復向王文韶道:「你年紀太大了,我不忍叫你受此辛苦,你隨後趕來罷!」王文韶道:「臣當盡力趕上。」光緒帝聞言,亦開口道:「是的,你總快快盡力趕上罷!」太后又語剛毅、趙舒翹道:「你們兩人會騎馬,應該隨我走,沿路照顧,一刻也不能離開!」二人又唯唯連聲。太后令他退出,整備行裝,候旨啟行。三人才退,宮監來報洋鬼子已攻進外城了,太后忙回入寢宮,卸了旗裝,喚李蓮英梳一漢髻,太后平時最愛惜青絲,烏雲壓鬢,垂老不白一莖。相傳同治年間,李蓮英曾得何首烏,獻入太后蒸服,因有此效,每當梳洗,必令蓮英篦刷,蓮英做了梳頭老手,每日不損太后一發。又善替太后裝飾,向例宮中梳髻,平分兩把,叫作叉子頭,垂後的叫作燕尾,蓮英為太后梳成新式,較往時髻樣尤高。油光脂澤,不亞玄妻。淡淡點綴,已見慈禧後性質。這時改作漢髻,太后尚顧影自憐道:「詎料今天到這樣地步。」當下叫宮監取一件藍夏布衫,穿在身上,又命光緒帝、大阿哥,及皇后瑾妃,統改了裝,扮作村民模樣,隨召三輛平常騾車,帶進宮中,車夫也沒有官帽。眾妃嬪等,統於寅初齊集,太后諭眾妃嬪道:「你們不必隨去,管住宮內要緊!」又命崔太監至冷宮,帶出珍妃。珍妃到太后前,磕頭請安。太后道:「我本擬帶你同行,奈拳眾如蟻,土匪蠭起,你年尚韶稚,倘或被擄遭污,有損宮闈名譽,你不如自裁為是。」珍妃到此,自知必死,便道:「皇帝應該留京。」太后不待說完,大聲道:「你眼前已是要死,還說甚麼?」便喝崔某快把她牽出,叫她自尋死路。光緒帝見這情形,心中如刀割一般,忙跪下哀求。太后道:「起來,這不是講情時候,讓她就死罷,好懲戒那不孝的孩子們,並叫那鴟梟看看,羽毛尚未豐滿,就啄他娘的眼睛。」光緒帝向外一顧,見崔太監已牽出珍妃。珍妃還是向帝還顧,淚眼瑩瑩,慘不忍睹。我且不忍讀此文,況在當局?不到一刻,崔監回報,已將珍妃推入井中。一個凶到底,一個硬到底。光緒帝嚇得渾身亂抖。太后道:「上你的車子,把簾子放下,免得有人認識。」光緒帝上了車,太后令溥倫跨轅,自己亦坐入車內,放下簾子,叫大阿哥跨轅,令皇后瑾妃亦同坐一車。又命李蓮英道:「我知道你不大會騎馬,總要盡力趕上,跟我走。」始終不忘老李。蓮英應命。太后復飭車夫,先往頤和園,倘有洋鬼子攔阻,你就說是鄉下苦人,逃回家去。車夫唯唯,天尚未明,三輛騾車,已自神武門出走,只端王載漪,及剛毅、趙舒翹,乘馬隨行。途中幸沒有洋兵攔阻,一直到頤和園,太后等入園坐了片刻,略用茶膳。外面又有太監來報,洋鬼子追來了。太后忙率著皇帝等,上車急奔。

  行了六七十里,日已西斜,還沒有吃飯的地方。又行數里,到了貫市。貫市是個荒涼市鎮,只有一個回回教堂,有幾個回子居住。太后見天色將晚,便令車夫向教堂借宿,回子還算有情,慨然應允。進了教堂,便飭車夫覓購食物,怎奈貫市地方,尋不出什麼佳點,只有綠豆粥一物,由車夫買了一大盂,呈上兩宮。太后、皇帝等人,見了這物,既是齷齪,又是冰冷,本想不去吃它,怎奈饑腸轆轆,沒奈何吃了一碗,勉強充饑。這等美味,應該叫他一嘗。教堂中本沒有被褥等件,太后又不說真名真姓,哪個來侍奉老佛爺,到了夜間,隨地臥著,只太后睡一土炕,忍凍獨眠,朦朦朧朧的睡了一回。比寧壽宮況味何如?光緒帝寤不成寐,輾轉反側,未免自言自語道:「這等況味,統是義民所賜。」太后偏偏聽見,便嗔道:「你豈不知屬垣有耳麼?休要多嘴!」翌晨早起,出了教堂,又坐著騾車趕路。接連三日,尚無官廳,統是隨便歇宿,無被無褥,無替換衣服,也無飯吃,只有小米粥充饑。直到懷來縣,縣令吳永,起初未得報告,毫無預備。忽聞太后到署,手忙腳亂,連朝服都不及穿著,即由便衣跪接,迎入署中。太后住縣太太房,皇上住簽押房,皇后住少奶奶房。太后至房中,手拍梳頭桌道:「我腹饑得很,快弄點食物來吃!無論何物,都可充饑。」吳大令哪敢怠慢,囑廚子備了上等菜蔬,雖不及宮中的美備,比途次的粗茶稀粥,何止十倍?這時李蓮英早到,太后急命他改梳滿髻,梳畢進膳。正大嚼間,慶親王弈劻及軍機大臣王文韶趕到。太后極喜,並分燕窩湯賞給,且道:「你們三日內所受困苦,大約與我等相同,我等已狼狽不堪了。」慶王、王文韶,謝過了恩,太后命慶王回京,與聯軍議和。慶王支吾了一會,太后道:「看來只好你去。從前英法聯軍入都,虧得恭王弈訢,商定和議,你也應追效前人,勉為其難罷了。」慶王見太后形容憔悴,言語淒楚,不得已硬著頭皮,遵了懿旨,在懷來縣休息一天,即告別回京。後人有詩詠兩宮西狩道:

  宮車曉出鳳城隈,豆粥蕪蔞往事哀。

  玉鏡牙梳渾忘卻,慈幃今夜駐懷來。

  欲知兩宮西狩詳情,及京中議和略狀,統在下回表明,請看官再行續閱。

  本回兩錄諫草,一為許、袁二公文,一為李伯相文。當時宮廷昏憒情狀,兩諫草中已備載無遺,閱者讀之,不能不為慈禧咎。迨聯軍入京,倉猝西走,猶必置珍妃於死地,然後啟程,婦人情性,輒蹈偏端,愛之則非常寵幸,雖為所播弄,至身敗名裂而不恤﹔惡之則非常痛恨,當艱難困苦之遭,且出一潑辣手段,殄絕私仇,以泄昔時之忿。故牝雞司晨,惟家之累,古人有深戒焉。西走之時,三日薄粥,一飽難求,曾不足以示罰,冥冥中殆隱有主宰,不欲因此斃後,必俟瓦解土崩,而後促登冥箓歟?天道無憑若有憑,葉赫亡清之讖,其信也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3
發表於 2015-9-12 15:16:22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



  卻說兩宮西狩,京城已自失守,日本兵先從東直門攻入,佔領北城,各國兵亦隨進京城,城內居民,紛紛逃竄。土匪趁勢劫掠,典當數百家,一時俱盡,這北城先經日兵佔據,嚴守規律,禁止騷擾,居民叨他庇護,大日本順民旗,遍懸門外。可為一歎。各國兵不免搜掠,卻沒有淫殺等情,比較亂兵拳匪,不啻天淵。紫禁城也虧日兵保護,宮中妃嬪,仍得安然無恙。滿漢各員,也有數十人殉難。聯元女夫壽富,慷慨賦詩,與胞弟仰藥自盡。大學士徐桐,也總算自縊。承恩公崇綺,偕榮祿同奔保定,住蓮花書院。崇綺亦賦絕命詩數首,投繯畢命。榮祿先取崇綺遺折,著人馳奏,自己亦趕赴行在。太后聞崇綺自盡,甚為傷悼,降旨優恤。等到榮祿趕到,兩宮已走太原,召見時,先問崇綺死時情狀,既殺其女,焉用其父?慈禧之意,無非一順我生逆我死之私見耳。然後議及善後計策。榮祿答道:「只有一條路可走。」太后問是哪一條路?榮祿道:「殺端王及袒拳匪的王公大臣,以謝天下,才好商及善後事宜。」太后不答。總是左袒。光緒帝亦獨傳榮祿入見,囑他快殺端王,不可遲緩。榮祿答道:「太后沒有旨意,奴才何敢擅行?皇上獨斷下諭的時候,現在業已過了。」滿口怨憤,難為光緒帝。

  太后僑居太原,山西巡撫毓賢,慇懃供奉,太后也不加詰責,還道他是忠心辦事,只是要瞞中外耳目,不得不推皇帝出頭,頒發幾句罪己話頭,並令直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會同慶王弈劻,與各國議和。李伯相雖是個和事老,但到這個地步,要與各國恊議和局,正是千難萬難,所以卸了廣東督篆,行至上海,只管逗留,等到聯軍入京,行在的詔旨,屢次催逼,不得已啟程北上,由海道至天津,由天津至北京。但見京津一帶,行人稀少,滿目荒涼,未免歎息。大有箕子過殷之感。既到京中,慶王弈劻先已在京,兩人商議一番,遂去拜會這位瓦德西統帥。

  瓦德西自入京後,占居儀鑾殿。當時聯軍駐京,多守規則,惟德軍較為狠鷙,苛待居民,留守王大臣,哪個敢去爭論?甚且肆筵設席,供應外國兵官,把自己的姨太太,請出侍宴,巴結的了不得,廉恥喪盡。德軍益任意橫行。就中有個名妓賽金花,借色迷人,居民倒受了好些厚惠。賽金花原姓傅名彩雲,籍隸皖省,年十三,僑居滬上,豔幟高張,里門如市。洪學士鈞,一見傾心,慨出重金,購為簉室,攜至都下,寵擅專房。旋學士升任侍郎,持節使英,一雙比翼,飛渡鯨波。英女皇維多利亞年垂八十,雄長歐洲,見了彩雲,亦驚為奇豔,曾令她並坐照像。青樓尤物,居然象服雍容。學士卸任後,載回京邸。相如固然消渴,文君別具琴心,兩三俊僕,替學士夜半效勞,學士作了元緒公,於心不甘,於情難捨,懮瘵而死。彩雲不惜降尊,竟與洪僕結成膩友,既而私蓄略盡,所歡亦,仍返滬作賣笑生涯,改名賽金花。蘇人公檄驅逐,轉入津門,徐娘半老,丰韻依然。會值瓦德西統軍過津,心喜獵豔,得了賽金花,很加寵愛。大清的儀鑾殿,作了德帥的藏嬌屋。帳中密語,枕畔私盟,瓦將軍無不俯從。賽金花乘間進言,願為京民請命,因此瓦帥嚴申軍法,部勒各軍,京民賴以少靖。王大臣的姨太太,反不及一淫妓,可愧可丑!後來聯軍撤回,賽金花仍入歌樓,虐婢致死,被刑官押解回籍。既知保民,何故虐婢?婦女究竟難恃?瓦將軍返國,德皇聞他穢行,亦加嚴譴,這也不在話下。尤物畢竟害人。
  且說慶王、李相拜會德帥瓦德西,瓦德西頗為歡迎。李相又曾與瓦德西會過,彼此握手,歡顏道故。及談到和議,瓦德西亦曾首肯,不過說要與各國會議。慶王、李相又去拜會各國公使,各公使接見後,主張不一,嗣後與瓦帥恊議,先提出兩大款:第一條是嚴辦罪魁,第二條是速請兩宮回京。兩條照允,方可續議和款。慶王、李相只得電奏行在,太后猶豫未決。各國聯軍,因未見複音,整隊出發,攻陷保定,旁擾張家口。慶、李急得沒法,一面飛電報聞,一面再晤瓦帥,極力勸阻。瓦帥擁豔尋歡,恰還無意西進,只要求速允前議。偏偏慈禧太后,聞聯軍從北京殺來,越奔越遠,竟由太原轉趨西安。臨行時接著慶、李電奏,勉強敷衍,毓賢開缺,又命大臣擬諭一道,電復北京,其詞云:

  此次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縱庇拳匪,開釁友邦,以致貽懮宗社,乘輿播遷。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責,而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亦亟應分別重譴,加以懲處。莊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均著革去官職!端郡王載漪,著從寬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嚴加議處,並著停俸!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著交該衙門嚴加議處!恊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著交都察院交部議處,以示懲儆!朕受祖宗付托之重,總期保全大局,不能顧及其他。諸王大臣等謀國不臧,咎由自取,當亦天下所共諒也!欽此。

  這道上諭,明明是袒護罪魁,並沒一個嚴刑重罰。各國公使,不是小孩子,哪裡肯聽他搪塞,就此干休呢?慶、李二大臣,宣佈電諭,各使臣當即拒絕。慶、李不得已,再行電奏。是時兩宮已到西安,剛毅在途中病死,得全首領,要算萬幸。又接慶、李奏牘,方將端王革職圈禁,毓賢充戍邊疆,董福祥革職留任。這諭頒到北京,各使仍然不允,慶、李兩大臣,因屢次遷延,一年已過,只好遵著便宜行事的諭旨,決意將各國提出兩事,逕行照允,然後商訂和議。議了數次,聽過了多少冷話,看過多少臉面,方才有些頭緒,共計十二款,錄下:

  一 戕害德使,須謝罪立碑。

  二 嚴懲首禍,並停肇禍各處考試五年。

  三 戕害日本書記官,亦應派使謝罪。

  四 污掘外人墳墓處,建碑昭雪。

  五 公禁輸入軍火材料凡二年。

  六 償外人公私損失,計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九年償清,息四釐。

  七 各國使館划界駐兵,界內不許華人雜居。

  八 大沽炮台及京津間軍備,盡行撤去。

  九 由各國駐兵,留守通道。

  十 頒帖永禁軍民仇外之諭。

  十一 修改通商行船條約。

  十二 改變總理衙門事權。

  以上十二大綱,經雙方議定,由慶、李電奏,預請照行。太后到此,無可如何,即命兩人全權簽定草約,隨又降懲辦罪魁的上諭道:

  京師自五月以來,拳匪倡亂,開釁友邦,現經弈劻、李鴻章與各國使臣在京議和,大綱草約,業已畫押。追思肇禍之始,實由諸王大臣等,昏謬無知,囂張跋扈,深信邪術,挾制朝廷,於剿辦拳匪之諭,抗不遵行,反縱信拳匪,妄行攻戰,以致邪燄大張,聚數萬匪徒於肘腋之下,勢不可遏。復主令鹵莽將卒,圍攻使館,竟至數月之間,釀成奇禍。社稷阽危,陵廟震驚,地方蹂躪,生民塗炭。朕與皇太后危險情形,不堪言狀,至今痛心疾首,悲憤交深。是諸王大臣等信邪縱匪,上危宗社,下禍黎元,自問當得何罪?前經兩降諭旨,尚覺法輕情重,不足蔽辜,應再分別等差,加以懲處。已革莊親王載勛,縱容拳匪,圍攻使館,擅出違約告示,又輕信匪言,枉殺多命,實屬愚暴冥頑,著賜令自盡!派署左都御史葛寶華,前往監視。已革端郡王載漪,倡率諸王貝勒,輕信拳匪,妄言主戰,致肇釁端,罪實難辭,降調輔國公!載瀾隨同載勛,妄出違約告示,咎亦應得,著革去爵職!惟念俱屬懿親,特予加恩,均著發往新疆,永遠監禁,先行派員看管。已革巡撫毓賢,前在山東巡撫任內,妄信拳匪邪術,至京為之揄揚,以致諸王大臣,受其煽惑,又在山西巡撫任,復戕害教士教民多名,尤屬昏謬兇殘,罪魁禍首。前已遣發新疆,計行抵甘肅,著傳旨即行正法!並派按察使阿福坤監視行刑。前恊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袒庇拳匪,釀成巨禍,並曾出違約告示,本應置之重典,惟現已病故,著追奪原官,即行革職!革職留任甘肅提督董福祥,統兵入衛,紀律不嚴,又不諳交涉,率意鹵莽,雖圍攻使館,係由該革王等指究,難辭咎使,本應重懲,姑念在甘肅素著勞績,回漢悅服,格外從寬降調。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於載勛擅出違約告示,曾經阻止,情尚可原,惟未能力爭,究難辭咎,著加恩革職,定為斬監候罪名。英年、趙舒翹兩人,均著先行在陝西省監禁!大學士徐桐、降調前四川總督李秉衡,均已殉難身故,惟貽人口實,均著革職,並將恤典撤銷!經此次降旨後,凡我友邦,當其諒拳匪肇禍,實由禍首激迫而成,決非朝廷本意。朕懲辦禍首諸人,並無輕縱,即天下臣民,亦曉然於此案之關係重大也。欽此。

  過了數日,已是新年,行在雖停止慶賀,隨駕的王大臣們,總不免有一番忙碌。忽又接到北京電奏,說是各國使臣,還嫌懲辦罪魁,處罰不嚴,應酌請加重等語。於是英年、趙舒翹也不能保全了,當下賜令自盡。又有啟秀、徐承煜於京城被陷時,不及逃避,被日本兵拘住,囚禁順天府署中。慶、李兩全權密奏,啟、徐俱國家重臣,與其被外人拘戮,不如自請正法,還得保全主權。太后允奏,命慶、李照會日本兵官,將兩人索回,行刑菜市口。啟秀還神色自若,轉語日本兵官道:「中日本唇齒相依,同文同種,與他國異,自悔從前錯誤,鹵莽從事,此後望貴國助我中華,變通治法,漸圖自強,我死亦感德了。」日本兵官倒也好言勸慰。只徐承煜已面如死灰,口中還極稱冤枉。可記監斬許、袁二公否?啟秀向承煜道:「你還要說甚麼?我兩人奉旨就刑,不是洋人的意思,死亦何怨?」言畢,即由劊子手動刑,霎時身首異處,算是袒護拳匪的結果。毓賢在甘肅正法,臨刑時尚自作挽詞一聯道:

  臣死君,妻妾死臣,誰曰不宜?最堪憐老母九旬,孤女七齡,耄稚難全,未免致傷慈孝治。

  我殺人,朝廷殺我,夫復何憾?所自愧奉君廿載,曆官三省,涓埃莫報,空嗟有負聖明恩。

  後人說毓賢居官時,操守廉潔,聲名頗盛,死後貧無一錢,也沒有一件新衣,足以備殮,可惜為攘夷一說所誤,至於庇護拳匪,倒行逆施,終至首領難保,身死邊疆,這真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有一善可錄處,著書人總代為表揚,即此可見公道。

  兩宮西幸,已將一年,袒護拳匪的罪魁,死的死,殺的殺,或遣戍,或奪職,已是不留一個。只日夜隨侍太后的李蓮英,依然無恙。駕出走時,卻也有些害怕。後來和議告成,還恐洋人指名坐罪,因此中外各官,力請兩宮回鑾,蓮英尚從中暗阻。嗣聞洋人索辦罪魁,單上不及己名,慶王又密函相告,力保無事,李總管幸逃法網,權勢猶存,阻止回鑾的計畫,才行作罷。惟京中財產多半遺失,也就慫慂太后,催解貢銀。太后本是個嗜利婦人,料得聯軍入京,私積已盡,正思借此規復,既為太后,還要私產何用?遂聽了李總管言,竭力搜括。李總管樂得分潤,中飽了若干萬兩,方與兩宮一同還京。回鑾以前,先把大阿哥廢黜,復將徐用儀、立山、許景澄、聯元、袁昶五人,追復原官。又命醇親王載澧赴德,侍郎那桐赴日本,遵約謝罪。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出六部上。此外如保護洋人,改易新政,旁求賢才的上諭,亦接連下了幾道。各國見清廷悔禍,命將聯軍撤回,只酌留洋兵一二千人,保護使館。太后聞京中已經安靖,復得最好消息,宮中儲藏的寶物,亦未被掠去,遂決意回京。

  溽暑已過,正值秋涼,太后挈著光緒帝等,由西安啟蹕,騶從極多,沿途供張,備極完美。比北京出走時情形,大不相同。行未數程,聞報全權大臣李傅相鴻章病歿,太后下旨優恤,除各省曾經立功的地方,許立專祠外,並在京師准立一祠,賜諡文忠,備極榮典。命王文韶繼任李職,商訂和約未了事宜。兩宮在途中行了兩三月,無甚可紀,直到冬季,始至北京,接見各國公使及公使夫人,都是慇懃款待。太后此時,頗欲引用賈誼五餌三表的法子,駕馭洋人,其實大錯鑄成。外洋各國,非匈奴比,五餌三表之法,實用不著。只恨自己未習洋文,一切應酬,不便直接,未免心中怏怏。可巧來了兩個閨媛,本是旗員女兒,隨父出洋好幾年,能通數國語言文字,至此歸國入覲,做了宮中招待員,把一個癡心妄想的西太后,喜歡極了。看官聽著!待小子報明兩位閨媛的姓名。這兩閨媛,系同胞姊妹,一名德菱,一名龍菱,乃是曾任法欽使裕庚的女公子。裕庚系滿洲鑲白旗人,字朗西,由軍功洊封公爵,他曾出使日本,又使法國,使節所臨,眷屬亦都隨著。此時正卸任回國,入覲太后,太后聞他二女秀慧,遂當面傳旨,令飭二女至頤和園陛見。當由裕夫人帶領二女,遵旨入園。德菱、龍菱從未到過頤和園中,此次隨母入覲,自然格外注意。但見園中廣敞異常,所有佈置,都是異樣精彩,目不勝睹。第八十三回中,已將園中景致,大略敘明,故此處不復復敘。既到仁壽殿外,由太監導入殿側耳房,陳列著紫檀桌椅,統是雕鏤精工,壁上懸著各式自鳴鐘,短針正指到五點五十分,母女三個,少憩片時,旋有李總管到來,居然穿著二品公服,戴著紅頂孔雀翎。太監亦闊綽至此,不亞當年魏忠賢。裕夫人頗有些認識,即挈女起迎,那總管也笑容可掬,與裕夫人談了數句,無非是循例寒暄,及太后就要召見等語,語畢即去。二女問明裕夫人,方知這位翎頂輝煌的總管,就是赫赫有名的李蓮英。隨後又有幾位宮眷,導他母女三人出了耳房,經過三重院落,到了正殿,殿額上大書樂壽堂三字,應八十三回。殿內立著婦女數人,大約年輕的居多。就中有一位旗婦,裝束略異,且髻上戴著金鳳凰,與別人更覺不同。裕夫人瞧著,認得是光緒皇后,正欲入殿請安,忽見數宮女護著太后,從屏後出來,到了寶座間,將身坐定。後面踱出李總管,即傳旨陛見。當下裕夫人率同二女,趨蹌入殿,一例拜跪報名,由特旨叫他起立。太后略問一番,裕夫人一一答述,太后又仔細瞧那二女,不覺生愛,起握二女手道:「你兩人煞是可愛,難為這裕欽使,生就這粉妝玉琢的兩女兒。你兩人可願在此伴我麼?」兩女本伶俐得很,即欲跪下謝恩。太后便道:「不必拘禮,你肯遵我的意旨,叫我做老祖宗,晨夕侍著,我就喜歡你了。」兩女連聲遵旨。太后復命皇后等,與她們相見,母女三人,先請過皇后的安,嗣與各宮眷一一行禮,這等宮眷們,無非是各邸的郡主,相見後,太后復囑皇后道:「你可引他母女們,入內玩耍,我且到朝房一轉,再來與他們敘談便是。」皇后唯唯聽命,太后即舉步出殿。殿外早已備著露輿,俟太后上輿後,前後左右,統是很體面的太監,簇擁而去。這位李總管蓮英,本與太后時刻不離,至此隨著同行,更不必說了。微詞。皇后以下,恭送太后上輿畢,即引裕家母女三人,轉身入內,閒談消遣,至太后回園後銷差。未幾太后回來,賜母女三人午餐,午後復賞她們聽戲。太后最愛的是梆子調,與德菱姊妹,談論腔調的好處。德菱姊妹,不敢不隨聲附和。其實一片征聲,已寓亡國之音,後人有詩歎道:

  潑寒妙樂奏昇平,南府新開散序成。

  不是曲終悲伴侶,似嫌激征雜秦聲。

  未知德菱姊妹,曾否在園侍奉,且看下回分解。


  中外議和,訂約十二款,不必一一推究利弊,即此四百五十兆之賠款,已足亡中國而有餘。原約賠款計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九年償清,息四釐,子母並計,不啻千兆。此千兆巨款,盡由中國人負擔,以二三權貴之頑固昏謬,釀成莫大巨禍,以致四萬萬人民,俱凋瘵捐瘠,千載以後,不能不歎息痛恨於若輩也。載漪以下,黜戮有差,其實萬死不足蔽辜。閹豎李蓮英,且安然無恙。孔子言婦人為難養,況可使之屢次臨朝,庇護此肉不足食之狐鼠耶?迨回鑾以後,不能悔過圖強,且反欲援五餌三表之計,駕馭洋人。當時賈長沙猶徒托空言,無當實用,況如近今之外洋各國,其智識遠出匈奴上乎?至如裕家二女之入園,本屬無關得失,但就微論著,可見慈禧後之心,無非為便嬖使令起見。國已危矣,臥薪嚐膽且不暇,尚愛他人之希旨承顏,自圖快活耶?德菱姊妹,尚有學問,非李蓮英妹比,故未聞有濁亂宮禁之弊,否則不入嬖幸傳者幾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4
發表於 2015-9-12 15:16:48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



  卻說裕朗西夫人,及德菱姊妹,陪著太后,足足一日。俄見夕陽西下,天也將瞑,太后方命裕家母女回家,並囑她即日來宮。裕夫人不好違拗,自然連稱遵諭。臨別時,太后又賜她衣料食物等件,母女叩首謝恩,不必細說。母女回家後,即把入覲情形,及太后促召入宮的意旨,與裕庚說明。掌上雙珠,雖不欲使離左右,無如煌煌懿旨,不敢有違,只得略略收拾,指日入宮。光陰似箭,倏忽兩天,裕夫人仍率領二女,入宮覲見。太后見她遵旨前來,愉快得不可言喻﹔叫人家好兒女入宮當差,使之無暇事親,恐非以孝治天下之道。當下引她到仁壽宮右側房內,命她住著,所有應用各物,都叫宮監置備﹔惟衣服被褥等,已由裕家母女,隨身帶入。太后令裕夫人指導宮監,隨意安排,自己帶著德菱姊妹入宮,隨即囑咐德菱道:「看你聰明伶俐,恰是我一個大幫手。聞你通數國方言,倘有外婦入覲,你可與我做翻譯。平日無事,好與我掌管珠寶首飾。我這裡宮眷雖多,看來都不及你呢!」德菱復奏道:「老祖宗特恩,命臣女當這重差。只恐臣女年齡尚稚,更事無多,萬一有誤,反致辜負天恩,還請老祖宗俯鑒微忱,令臣女退就末班,學著辦事便是!」太后笑道:「你亦何用自謙,我看你不致荒謬,你且試辦數天,再作處置!」德菱只得謝恩受職。太后復顧龍菱道:「你年紀較輕,可跟著你姊,隨便辦事。」龍菱也謝過了恩。此時光緒帝適來請安,德菱欲趨前行禮,轉思太后在前,恐於未便。至光緒帝趨出,德菱隨著出來,循例謁駕,不料被太后覺著,已大聲呼德菱名。德菱連忙走入,雖未遭太后斥責,仰見太后面上,已含有怒容。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從此德菱格外小心,一切舉止,都是三思而後行。

  一住數日,忽報俄使夫人勃蘭康覲見,太后即令德菱迎賓,自己帶著李總管,至仁壽堂受覲。光緒帝也總算與座。德菱引著勃夫人,到了殿中,行覲見禮,太后亦起與握手。兩下寒暄數語,統由德菱傳譯。勃夫人又與光緒帝行禮,光緒帝亦答禮如儀。太后下了座,引勃夫人入宮,敘談片刻,又命德菱導她去見皇后。周旋已畢,即令賜勃夫人午餐,由眾宮眷陪食。席間略仿西式,每人都設專菜。德菱奉太后命,坐了主席,慇懃款待,與勃夫人宴飲盡歡。席散後,勃夫人復進謁太后,謝了宴,由太后賜她寶玉一方,勃夫人謝了又謝。慈禧後之意,以為優待西婦,可以聯絡邦交,不知外人所欲,並不在此,豈區區宴賜所能籠絡耶?待勃夫人去後,太后語德菱道:「你隨父出使法國,並不是俄國,為何恰懂俄國語言?」德菱道:「俄語本不甚解,但俄人亦慣操法語,所以尚堪應對。」太后道:「你與勃夫人所說,統是法國語麼?」德菱道:「多半是法國語。」太后道:「勃夫人的裝束,也總算華麗了,但我恰不甚喜歡西裝。她滿身不著珠寶,總覺裝潢有限。我生平恰最愛珠寶呢,可惜西幸一次,喪失甚多。目下只剩下數百盒,你應與我收管方好。」愛珠寶不愛才德,總不脫婦女習氣。隨起身道:「你且跟我來!」
  德菱遵旨隨著,偕太后入儲珍室,但見室內箱櫥林列,左首標著黃簽,是珍藏內府的秘笈,右首標著紅簽,是供奉老佛的珠寶。太后命宮監取鑰,叫德菱啟視右櫥,櫥開後,裡面都是金鑲玉嵌的盒子,大小不一,有長有方。盒外只標著號碼,不列物名。第一盒奉命取出,啟視盒內,貯有精圓的明珠,晶瑩的寶石,光芒閃閃,統是無上奇珍。第二盒又奉命取視,乃是珠玉紮成的飾物,蟲魚花草,色色玲瓏。第三四盒,系瑪瑙珊瑚等類,光怪陸離,無不奪目。第五六盒藏著簪環,第七八盒藏著釵釧。鏤金刻玉,美不勝收。看到第十盒,方覺金飾居多,珠玉較少。太后語德菱道:「這十盒算是上選,餘外亦無甚足觀了。若非庚子之變,何止於此!」誰叫你信端王,誰叫你用拳匪?言下有懊喪狀。虧得德菱伶牙俐齒,婉婉轉轉的勸慰幾句,太后方從這十盒內,揀了兩三件佩物,懸在身上,隨令德菱藏盒扃櫥,尋復向德菱道:「拳匪的亂事,外人總道我暗中作主,其實統是載漪那廝的主張。到了聯軍入京,我初意是願殉社稷,經剛毅等力勸出京,方才西幸,途中受了無數苦楚。及次年回京,差不多換了個世界。我累年積蓄,被洋人攜去不少,我想洋人也好知足了。未必!目下我國新敗,元氣難復,只好與洋人略略周旋,我的心中,總不甚相信洋人,洋人所制的器械,我國或不及他,洋人所講的政教,難道我國果不及他嗎?」可見回鑾以後,所行新政,全不由衷。德菱正思回答,忽有宮監踉蹌奔入,報稱榮中堂已出缺了,太后驚愕道:「我昨日尚差宮監探視,聞他還不甚要緊,如何今日就死?咳!他死後,哪個還有象他忠誠?」言至此,竟似鯁在喉,撲簌簌的垂下淚來。太后一生,多仗榮祿保護,無怪聞死垂淚。德菱不好不勸,只得稟請道:「老祖宗慈體,亦請保重,祈勿過傷!」太后道:「你哪裡知我的苦衷,他是我患難與共的大臣。」德菱不敢再勸,由太后淒惋許久,方見太后吩咐道:「今日你也疲乏了,你可隨意出外,不必侍著!」德菱聞此數語,恍似皇恩大赦,退回自己的房中去了。這位老祖宗,實是不易侍奉。

  次日太后臨朝,由內務府遞上榮中堂遺折,太后即啟視道:

  為病處危篤,恐今生不能仰答天恩,謹跪上遺折,恭請聖鑒事:竊奴才以駑下之才,受恩深重,原冀上天假以餘年,力圖報稱。追思奴才起身侍衛、咸豐十年,國勢岌岌,內則奸臣蓄謀不軌,外則英法聯軍,佔據京師,宗廟震驚,宮駕出狩,駐蹕熱河。奴才備位侍從,文宗顯皇帝聖躬不豫,漸至彌留,奴才乘間進言於皇太后,發覺鄭、怡二王之陰謀。及聖駕賓天,奸王僭稱攝政,圖謀不軌,皇太后身處危險之中,有非臣下所忍言者。幸上天佑助,皇太后沈幾默運,宗社危而復安。自此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叛亂削除,昇平復睹,奴才蒙恩升任內務府大臣。當穆宗毅皇帝賓天之際,皇太后親命奴才迎請皇上入宮,以社稷重大之事,付之奴才。受命之下,惶悚感激,易可言喻!奴才雖竭盡心力,豈能仰報於萬一耶?其後受任步軍統領,觸犯聖怒,七年之中,閉門思罪。皇上親政,復蒙慈恩出任西安都統,既而仍回原職。光緒二十四年,皇太后皇上鑒於國勢之弱,決意彩行新法,以圖自強,皇上召見奴才,蒙恩簡任直肅總督,命以破除積習,勵行新政。孰意康有為借口變法,心懷逆謀,致為新政之阻。皇上誤信誇誕之詞,一時之間,偶虧孝道,親筆書諭,言變法之事,為皇太后所阻,又謂皇太后干預國政,恐危國家,對於奴才,數動天威,幾罹斧之誅。奴才密見皇太后,陳述康黨逆謀﹔皇太后立允奴才等所請,再出垂簾,以迅雷之威,破滅奸黨。光緒二十六年,諸王大臣昏愚無識,尊信拳匪,蒙蔽朝廷,雖以皇太后之聖明,不免為其所動,直至宗廟淪陷,社稷阽危,竟以國家之重,輕徇妖術,奴才屢請皇太后睿識獨斷,不蒙信納,數奉申斥,懮懼無術。四十日中,靜候嚴罰。然皇太后仍時時召奴才垂詢,雖聖意未能全回,而得稍事補救,各國公使,不致全體遇害,故事過之後,時荷天語感謝。自西安回鑾之初,即將肇禍之王公大臣,分別定罪,漸次改革庶政,不得急激,期臻實效。兩年以來,改革已不少矣。聖駕回京,如日再中,東西各國,亦均感皇太后之仁慈。奴才自去年以來,舊病時發,勉強支撐,兩月之前,請假開缺,蒙皇太后時派內侍慰問,賞賜人參,傳諭安心調理,病痊即行銷假,思意疊沛,無奈奴才命數將盡,病久未痊,近復咳嗽喘逆,呼吸短促,至今已瀕垂絕之候。一息尚存,唯願皇太后皇上勵精圖治,續行新政,使中國轉弱為強,與東西各國並峙。奴才在軍機之日,見朝廷用人,時有人地不宜者,此乃中國致弱之源。奴才以為改革之根本,尤在精選地方官吏,及顧恤民力,培養元氣之一端。皇太后皇上深居九重之中,閭閻疾苦,難以盡知,擬請仿行康熙乾隆兩朝出巡之故事,巡行各省,週知民情。奴才方寸已亂,不能再有所陳,但冀我皇太后皇上聲名愈隆,得達奴才宿願,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謹將此遺折,交奴才嗣子桂良呈請代遞。臨死語多世繆,伏祈聖鑒赦宥!奴才榮祿跪上。備錄遺折,可見以上各回之錄榮祿事,無一虛誣。

  太后覽遺折畢,即諭王大臣道:「榮祿一生忠誠,庚子亂時,尤為盡力。現在不幸病故,須格外優恤方好!」慶親王弈劻在側,便奏請賜陀羅經被,及賞銀三千兩治喪。太后點著頭,並道:「據他功績,應否入賢良祠!」慶王連忙贊成。太后又道:「應派親王前去祭奠否?」慶王又奏稱應派。於是派恭王率領侍衛十人,前往致祭,此恭王乃弈劻子,看官莫誤作弈劻。並令禮部擬諡,隨即退朝。越日,由禮部擬上諡法數則,太后即圈出文忠二字,復再賜祭席一桌,並命將榮祿事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在任一切處分,均予開復,並賞其子以優等襲職等語。太后待遇榮祿,好算是始終盡禮了。句中有句。

  過了多日,太后把憶念榮祿的哀思,漸漸減殺,愛仍往頤和園,遊覽自娛。一年容易,又是春宵,園中花木盛開,太后遍邀各國公使眷屬,入園遊宴。美公使康格夫人,作為外眷的領袖,還有美參贊韋廉夫人,也隨著前來。此外如西班牙公使佳瑟夫人,日本公使尤吉德夫人,葡萄牙代理公使阿爾密得夫人,法參贊勘利夫人,英參贊瑟生夫人等,聯翩踵至,隨身各帶女眷,黑踏踏的聚集一堂,先行了覲見禮,然後到別宮賜宴。宴畢,統在園中遊覽一周。大眾推康格夫人作了代表,至太后處道謝。康格夫人帶著一個女子,生得細腰綽約,身態苗條,太后瞧著,覺得她俏麗絕倫,遂欲問她姓氏。當由康格夫人代答,德菱傳譯,叫作克姑娘,乃是個女畫士。太后問她能否寫真?又經德菱與克姑娘談了一會,然後詳稟太后,說是:「寫真系克姑娘慣技,她正欲繪就慈容,送到路易博覽會去。」太后躊躇半晌,方道:「她既欲繪我肖像,叫她緩日前來便好。」德菱把這語傳達,然後兩人興辭而去。

  太后便語德菱道:「我朝舊例,帝後的像,須俟萬歲千秋後,方可照繪。今克姑娘欲為我畫像,我又不便當面回覆,如何是好?」德菱道:「現在世界開通,越是聖明的帝後,越得肖像流傳各國,俾作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的肖像,幾乎傳遍地球,如老祖宗福壽雙全,何妨破例一繪!」太后聽到此語,方有些高興起來,無非喜諛。便道:「既如此,且擇個吉辰,令她來繪。」當即取出歷本,選了一個黃道吉日,飭人至美使館,通知克女士。屆期克姑娘入宮,對太后行禮畢,即請太后端坐開繪。太后此時已服盛裝,肅容上坐,約數刻鐘,見克姑娘並不開手,專睜著綠色的眸子,向太后呆瞧。太后語德菱道:「她眈眈視我,何故?」德菱道:「外人繪像與華人不同,外人落筆,先就神情上注意,所以繪成後,格外生色。聞她是畫中名手,臨池審慎,無怪其然。」確是游過外洋,見多識廣,故言之了了。太后道:「照汝說來,待她畫成,費時不少,我恰是不耐久坐的。」德菱道:「待臣女與她商量,或者可簡便一點。」當下與克女士商議,傳述太后的意思,克女士頗能體會,格外遷就,每日臨繪一小時,繪至兩星期才罷。及呈與太后,果然眉目如生。與拍照相似。太后很是喜歡,命賞千金。古人千金買骨,慈禧後獨千金買容。誰知懮喜相尋,一喜之後,又是一懮。宮監報到消息,說是日俄將要開戰,把東三省作交戰場。東三省是中國幅員,如何被外人作為戰場?太后又未免焦勞。

  這日俄開戰的事情,從何而起?小子先將原因表明。原來拳匪擾亂時,黑龍江將軍壽山,阿附端王,立意排外。適俄兵入黑龍江,欲假道黑龍江省城,至哈爾濱保護鐵路。哈爾濱在省城西南,系滿洲鐵路的中心點,壽山非但不允,反出兵去攻哈爾濱,一面厲兵秣馬,反由受琿城侵入俄境。自討苦吃。俄人正苦無隙可乘,得了這個好機會,遂磨拳擦掌,分三路進發。東路由琿春,中路由三姓,兩路趨援哈爾濱。西路陷愛琿,擊斃副都統鳳翔,並將中俄交界的屯駐旗人,統驅入黑龍江,進攻齊齊哈爾。即黑龍江省城。壽將軍束手無策,只有一條死路,還可走得,遂仰藥自盡,俄軍合趨吉林,轉向奉天,所至蹂躪。清兵及官吏,無一敢抗,東三省幾盡歸俄人掌握。奉天將軍增祺,鑒了壽山覆轍,遇著俄兵,事事聽命。俄兵陸續增添,多至十八萬人。等到北京議和後,俄使特別要挾,擬把東三省利權,一概取去。李相不從,俄使多方恫喝,強迫李相簽押。東南督撫及士紳,聯電力爭,英日兩國,也有違言,李相氣憤成病,竟至不起。東三省事,暫從緩議。

  至光緒二十八年,始由慶王弈劻,大學士王文韶,與俄使雷薩爾,訂交收東三省條約。東三省的俄兵,限十八個月內,分三期撤退。此約定後,總道俄國如約撤兵,誰知俄國狡猾得很,第一次屆期,只略略減退幾名。第二次屆期,俄兵一個不去,反在吉林增加兵額,中國不敢詰責。那時虎視東業的日本國,與英國密訂攻守同盟,又聯合了美國,勸清政府急開放滿洲,作為各國通商場,免得俄人壟斷。清政府就將此言照會俄使,俄使百計阻撓,俄兵又遷延未撤。於是日人不肯坐視,自與駐日俄使,直接會商,硬要俄國撤兵。俄使不允所請,竟致兩國決裂,於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宣戰,把遼東作了戰場。

  看官!你想這女掌男權,統轄全國的慈禧太后,女掌男權,統轄全國八字,正是西太后的好頭銜。焉有不耽懮之理?立召滿漢王大臣入宮,面議這事。當時滿大臣領袖,要算慶親王弈劻,漢大臣領袖,要算孫家鼐、瞿鴻璣。各人談論多時,議定了一個良法,奏聞太后。太后道:「東三省系祖宗陵寢所在,關係甚大。汝等議定這麼計策,可保陵寢無礙麼?」慶王道:「俄日戰線,想必不惹著陵寢,當可無虞。」太后道:「且電問各省疆吏,是否贊同?」慶王遵旨,即命軍機處擬電拍發。隔了一天,各省將軍督撫,多覆電贊成,復由慶王匯稟太后,太后就令擬好諭旨,頒發出去。諭云:

  日俄兩國,失和用兵,朝廷軫念彼此均系友邦,應按局外中立之例辦理,著各省將軍督撫,通飭所屬文武,並曉諭軍民人等,一體欽遵,以篤邦交而維大局,勿得疏誤!特此通諭知之!欽此。

  這道諭旨,乃就萬國公法,援引局外中立一條,做了火燒眉毛的擋牌。兩客交鬥於門內,主人反作鼾睡,也是千古奇聞。復諭令駐紮俄日兩國的欽使,咨照他外部,宣佈中立意旨。俄國沒甚答覆,只日本恰聲請中國仍須防守,由駐日楊欽使電聞。太后遂派馬提督玉昆帶兵十營駐山海關,郭總兵殿輔帶兵四營,駐張家口,復令駐日楊欽使,與日本鄭重交涉,凡東三省的陵寢宮殿,及城池官衙,人命財產,交戰國不得損傷。戰後無論誰勝,東三省的主權,仍應歸中國云云。日本總算應允,然後酌定全國中立章程,及遼東戰地界限規則,頒布中外。

  不到幾日,遼左方面,鼓聲鼕鼕,炮聲隆隆,日俄兩國的海陸軍,竟開起戰仗來了。太后甚注意日俄戰事,每日飭人採購西報,叫德菱譯呈。開戰的起手,是海軍交綏,仁川的俄艦,統被日軍擊沉。旅順口黃金山下的俄艦,又遭日軍轟沒。嗣後乃是陸軍對壘,日軍入遼東半島,連敗俄兵,九連、鳳凰、牛莊、海城等處,次第被日軍佔據。太后向德菱道:「俄大日小,不意反為日敗。」德菱道:「行軍全仗心力,不論眾寡。日人此番打仗,上下一心,聞得男子荷械從軍,婦人盡撤簪珥,充作軍餉,所以臨陣無前,屢次獲勝。」太后點頭,隨又道:「日勝俄敗,遠東尚可保全,我的懮心,到也可消釋一二了。」恃人不恃己,何足解懮?言未已,外面又遞進西報,由德菱譯出,呈與太后。太后接著,不覺驚異,正是:

  優勝劣敗,弱肉強食。

  國運靡常,所視惟力。

  欲知太后驚異緣由,試看下回自知。

  慈禧後之喜諛好奢,曾見近今印行之《清宮五年》記,原書即德菱女士所著。本回第節錄一二,而慈禧後之性情舉止,已可概見。拳匪之亂,聯軍入京,為慈禧後一大懲創,至回京以後,不思發憤圖強,猶戀戀於珠寶首飾,寶非所寶,不亡何待?榮祿為慈禧一生之忠僕,榮祿死而慈禧失一臂助,恤典特優,固無足怪。惟遺折中有精選官吏,及顧恤民力,培養元氣等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胡不力行之耶?至如日俄之戰,禍仍胎自拳亂,清庭不敢袒俄,又不敢袒日,僅守局部中立,坐視關東之橫被兵革,未由保護,天下之痛心疾首,孰逾於此?當時或有以日人仗義,出於抗俄,為中國幸者。夫日本何愛清室?又何愛中國?不過報宿憤,爭權勢。昔俄以索還遼東抗日本,今日本遂亦以迫還關東抗俄,要之皆利我之東三省耳。觀此回不能無恨於拳亂,並不能無憾於慈禧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5
發表於 2015-9-12 15:17:19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



  卻說德菱譯出的新聞,乃是日韓特訂條約。韓國疆域,由日本政府保護,一切政治,亦由日本政府贊襄施行。太后閱畢,便道:「韓國就是朝鮮國,當日馬關條約,曾迫我國承認朝鮮自主,為何今日要歸日本保護呢?可見外國是沒有什麼公法,如此過去,朝鮮恐保不住了。」何不切唇亡齒寒之懼?正在驚愕的時候,慶王弈劻,忽入宮稟報,俄艦逸入上海,由日使照會我外務部,迫令退出,現在雙方交涉,尚未議妥,因此入奏太后。太后道:「現聞日勝俄敗,一切交涉,總須顧全日本體面為是。」慶王道:「據奴才愚見,誠如聖訓。」太后道:「我國雖弱,究竟是個獨立國,也不宜令俄艦逸入,壞我中立。你去飭知外務部,電令南洋大臣,速迫俄艦出口!」慶王遵旨退出。太后復自語道:「外人論力不論理,遼東戰局,究不知如何結果,京師相距不遠,未免心寒。早知日俄有這番爭端,不如暫住西安,稍覺安逸呢。」德菱在旁,也不敢多談。

  當日無別事可記,到了次日,京中謠言不一,盛傳兩宮又要西幸。有一個汪御史鳳池,竟信為實事,做了一篇奏疏,阻止西巡,待太后臨朝時,率爾上陳。太后閱畢,怒道:「日俄戰事,我國嚴守中立,京城內外,一律安堵,為什麼我要西巡?這等無稽之言,如何形入奏牘?」遂向慶王弈劻道:「速叫軍機處傳旨申飭,嗣後如有謠言惑眾,應著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五城御史,一體拿辦!」誰叫你想念西安?慶王唯唯遵諭,自然令軍機處照旨恭擬,即日頒發。這也不在話下。

  過了一年,日俄戰事,還是未息,中國總算沒有出險,不過將各省官職,裁並了好幾處,且廢制藝,試策論,興辦京師大學堂,把新政辦了好幾樁。又派商約大臣呂海寰,與葡使新訂商約二十條,出使英國大臣張德彝,與英外部會訂保工章程十五條,約中大旨,無非是保護兩國工商,彼此統有些利益。只駐藏大臣有泰,恰來了一道緊急公電,報稱英將榮赫鵬入藏,與藏官私自訂約,請朝廷速與交涉,於是外務部又要著忙。是謂急時抱佛腳。原來日俄未戰的時候,俄人曾南下窺藏,密遣員聯絡達賴,令他親俄拒英。達賴頗被他運動,陰與英人齟齬。從前光緒十九年,清參將何長榮,與英使保爾,訂定藏印條約,承認亞東開關,許英人通商。亞東在西藏南境,毗連印度,此約訂後,英人嘗從印度入境,至藏互市。達賴偏同他反對,種種掯阻,英商未免吃苦。只因俄人暗中袒護,英政府也未便發難。會日俄戰起,英政府乘機圖藏,令印度總督,遣將榮赫鵬率兵深入。榮赫鵬遂帶了英兵三千,印兵八千,廓爾喀兵三千,及工兵二千,長驅北向,攻入藏境。看官!你想這腐敗不堪的藏民,哪裡能敵他紀律森嚴的英將?達賴不知厲害,竟召集一班番官,向釋迦佛前,祈禱了好幾次,居然仗著佛力,令番官一齊出來,與英將接仗。兩下對壘的時光,相距還差數百步。那英兵的槍炮,已是撲通撲通的亂響,藏官不知何故遭瘟,都是應聲而倒。想是佛來接引,令往西方享福,故無病而亡。前隊既斃,後隊自然逃走。英將率眾追趕,自江孜北進,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及到拉薩,這位主持佛教的達賴喇嘛,早已聞警遠颺,逃到庫倫去了。何不請韋馱保護?達賴一遁,城中無主,還虧噶爾丹寺的長老,仗著膽出迓英軍,與他講和。英將榮赫鵬,遂趁勢恫喝,迫他立約十條,不由寺長不允。簽約後,方經駐藏大臣有泰探悉,電達清廷,清外務部茫無頭緒,由尚書侍郎,會議一番,定出一個主見,仍復電令有泰就近開議。
  這位有大臣,本是個糊塗人物,他當英藏開戰的時候,未嘗設法勸解,等到兩造定約,木已成舟,還有何力挽回?況且英將榮赫鵬,已奏凱回去,再與何人商議?當下召到噶爾丹寺長,令他抄出密約,仍行電達,並奏稱達賴貽誤兵機,擅離招地,應革去封號。身任駐藏大臣,坐令英兵壓藏,不知應革職否?清廷知他沒用,也不去依他奏請,只令外務部討論約章的利害。侍郎唐紹儀素來研究外交,遂指出約中的關礙。原約共有十條,最要緊的是除前約亞東開埠外,更辟江孜、噶大克為商埠,此後是印度邊界,至亞江噶三處,藏人不得設卡,須添英員監督商務。所有英國出兵費用,應由藏人賠償五十萬磅。償款未清以前,英兵酌留春丕,俟償清後方得撤回。還有一條定得更凶,乃是藏地及藏事,非經英國照允,無論何國不得干預。看官試想!西藏是中國領土,兵權財權,統歸駐藏大臣管轄,此次英藏私自立約,有無論何國不得干預的明文,是全把西藏占奪了去,哪裡還是中國的管轄權呢?唐侍郎指出此弊,外務部堂官,自然著急,當據實奏聞,並保薦唐紹儀為全權大臣,赴藏改約。唐使至藏,照會英國,派員會議,辯論了好幾年,英員堅執不允,直到三十二年,英始承認中國有西藏領土權,允不占並藏地,及干涉藏政,此外不肯改易。唐侍郎也無可奈何,只得將就畫押。這是後話。

  且說日俄交戰,已是一年,俄國的海陸軍,屢戰屢敗,日本戰艦,進陷旅順口,奉天省城,也被日本陸師占住,俄人尚不肯干休,竟派波羅的海艦隊,大舉東來。波羅的海,在歐洲北面,系俄國西境的領海,他要從西到東,繞越重洋,路有一萬八千里。今日到某處,明日到某處,早被日人探悉。就是艦隊中一切情形,日人也耳熟能詳,因此養精蓄銳,預先籌備。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俄艦遠道而來,艦中人已疲乏得很,兼且未諳路徑,未識險要,貿貿然駛到日本海,即使有通天手段,一時也用不出。況日本系三島立國,四週都是海峽,海峽裡面,正好設伏,掩擊俄艦。他聞俄艦將至,料必從對馬海峽駛入,暗集水師,密為佈置,不怕俄艦不墮入計中。這俄艦也防著險要,無如勢不能避,只好闖入對馬峽。一入峽中,四面八方的日艦,統行駛集,把俄艦困在垓心,你開槍,我放炮,一齊動手,弄得俄兵防不勝防,御不勝御。惡龍難鬥地頭蛇,打了一仗,被日兵殺得大敗虧輸,戰無可戰,逃無可逃,只得束手歸降,做了俘虜。日俄戰事,雖與中國大有關係,然究與中外開戰不同,故敘筆概從簡略。

  日俄勝負已決,於是美國大統領羅斯福,出來調停,勸日俄休兵息戰。俄人此時,因鞭長莫及,不能再事調兵,日人以俄國究係強大,遷延非計,得休便休,遂各允了美統領的佈告,各派公使到美國會議,就樸子茅斯作會議場。日使小村氏,提出要索各款共計十一條:第一條是索償戰費﹔第二條是承認朝鮮主權﹔第三條是要俄國割讓樺太島﹔第四條是旅順大連灣的租借權,要讓與日本﹔第五條是俄國撤退滿洲兵﹔第六條是承認保全清國領土,及開放門戶﹔第七條是哈爾濱以南的鐵路,亦須割讓﹔第八條是海參崴的幹線,應作為非軍事的鐵道﹔第九條是竄入中立港的兵艦,當交與日本﹔第十條是限制東洋的俄國海軍﹔第十一條是沿海州的漁業權等,亦應歸與日本。這十一條款子,經俄使槐脫抗議,所有賠償兵費,割讓樺太,中立港竄入軍艦的交與,及限制俄國海軍四大問題,概不承諾。再四磋商,方允將樺太島南半部,讓與日本,餘三條一概取消。日本亦總算承認,和議遂成。東三省的俄兵,才如約撤退,領土權交還中國,惟路礦森林漁業邊地,各項交涉,仍日日相逼,清廷不敢不允。從此北滿洲為俄人的勢力圈,南滿洲為日人的勢力圈,名為中國的東三省,實則已歸日俄的掌握了。總是中國晦氣。

  自日俄戰爭後,中國人士,統說專制政體,不及立憲政體的效果。什麼叫作專制政體?全國政權,統歸君主一人獨斷,所以叫作專制。什麼叫作立憲政體?君主只有行政權,沒有立法權,一國法律,須由國會中的士大夫議定,所以叫作立憲。日本自明治維新,改行新政,把前時專制政體,改作君主立憲,國勢漸漸強盛,因此一戰敗清,再戰勝俄,俄國政體,還是專制,終被日本戰敗。自是中國人的思想言論,驟然改變,反對專制的風潮,日盛一日。這是中國人慣技。慈禧太后雖然不願,也只得依違兩可,與王公大臣,商定粉飾的計策,停止科舉,注重學堂,考試出洋學生,訓練新軍,革除梟首凌遲等極刑,並禁刑訊。復派遣載澤、紹英、戴鴻慈、徐世昌、端方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啟行。臨行這一日,官僚多出城歡送,五大臣聯翩出發,才到正陽門車站,方與各同寅話別。忽聽得豁喇一聲,來了一顆炸彈,炸得滿地是煙硝氣,五大臣急忙避開,還算保全性命。大幸。載澤、紹英,已受了一些微傷,嚇得面色如土,立即折回。

  看官!你道這顆炸彈,從哪裡來的?說來又是話長,小子略略敘述,以便看官接洽。原來康梁出走時,立了一個保皇會,號召同志,招集黨徒,散放富有貴為等票,傳佈中外。在外遊學的學生,與充工販貨的僑民,倒被他聯絡不少。獨有一個廣東人孫文,表字逸仙,主張革命,與康梁意見不同。他童年時在教會學堂肄畢,把平等博愛的道理,印入腦中,後來又到廣州醫學校內,學習醫術。學成後,在廣州住了兩三年,借行醫為名,結識幾個志士,立了一個秘密會社。嗣因同志漸多,改名興中會,自己做了會長。李鴻章未沒時,他竟冒險到京,訪到李寓,與李談了一回革命事情。李以年老為辭,他遂回到廣州,湊集幾個銀錢,向外國去購槍械,竟想指日起事。事不湊巧,秘謀被泄,急航海逃至英國。粤督譚鍾麟,拿他不住,探聽他遁至外洋,飛電各國公使,密行查拿。駐英使臣龔照璵,誘他入館,把他禁住,虧得從前有位教師,是個英國人,名叫康德利,替他設法救出。自此以後,這位孫會長格外小心,遍遊歐美各國,遇有寓居外洋的華人,往往結為好友。有幾個志士,願入黨的,有幾個富翁,願助餉的。他住在海外,倒也不愁穿,不愁吃,單愁革命不成,欲想回國,又恐怕自投羅網,只得時常與同志通信。有廣東人史堅如,與中山是莫逆朋友,結了幾個黨人,要去借兩廣總督德壽的頭顱。不料德壽的頭顱,保得很牢,反將史堅如的頭顱,借得去了。這是革命流血第一個志士。嗣後又有湖南人唐才常,想在漢口起事,佔據兩湖,又被鄂督張之洞查悉,拿獲正法。才常死後,廣東三合會首領鄭弼臣,受孫文運動,願聽指揮,發難惠州,又遭失敗。過了一年,湖南人黃興,在長沙密謀革命,亦被泄漏。黃遁走日本,嗣又潛回上海,邀了同志萬福華,刺殺前桂撫王之春。福華被拿,黃亦就獲,經問官審訊,黃無證據,始得釋,乃航海東去。浙江人蔡元培、章炳麟,在上海組集會社,開設報館,鼓吹革命。四川人鄒容,又著了一冊《革命軍》,被江督魏光燾聞知,飭上海道密拿。元培走脫,章、鄒二人被捉,鄒容在獄病故,章炳麟幽禁數年,方得釋放。到光緒三十一年,湖商人胡瑛,湖北人王漢,謀刺欽差鐵良,尾至河南彰德府,無隙可乘,王漢憤極,將手槍對著自己胸前,一發而斃。胡瑛料知無成,亦遁往日本。歷歷寫來,簡而不漏。接連又有五大臣出洋事,惱動了一位志士吳樾。樾系皖北桐城人,生得慷慨激昂,自命為暗殺黨先鋒,他與五大臣毫無私仇,只為了排滿主義,挾著炸彈,潛身進京。這日聞五大臣乘車出發,他先在車站坐待,等到五大臣陸續入站,將上火車,就取出炸彈,突然拋去。五大臣到底有福,未遭毒手,那僕役們恰死了好幾個。誤中僕役,恰難為一顆炸彈。當下大起忙頭,由全班巡警,分路搜查,竟不見有可疑人物,只火車外面,有好幾具屍首,仔細檢查,除被炸的僕役外,有一血肉模糊的屍骸,粗具面目,恰沒有人認識,復將衣服內一一檢查,懷中尚藏有名片,大書吳樾姓名,名下又有皖北人三字,烈士徇名。大眾料是革命黨中人物,彼此相戒,幾乎風聲鶴唳,杯弓蛇影。鬧了月餘,始漸平靜。徐世昌、紹英不願出洋,清廷只得改派了尚其亨、李盛鐸。五大臣駕艦出遊,自日本達美國,轉赴英德。考察了數國政治,吸受些文明氣息,遂從外洋擬了一折,把各國憲政大略,敘述進去。差不多如王荊公萬言書,結末是請速改行立憲政體,期以五年。中國人的熱心。這奏折傳達清廷,皇太后尚遲疑未決,至次年七月,五大臣回國,由兩宮召見數次,他五人各暢所欲言,說得非常痛切。太后也為動容,遂於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頒發預備立憲的上諭道:

  朕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自開國以來,列聖相承,謨烈昭垂,無不因時損益,著為憲典。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危,懮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簡派大臣分赴各國,考查政治。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護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博彩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於黎庶。又兼各國相師,變通盡利,政通民和,有由來矣。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項法律,詳慎釐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諭士庶人等,發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勿以私見害公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預備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欽此。

  這篇諭旨,在清廷以為空前絕後的政策,其實紙上空談,連實行的期限,尚且未定,已可見慈禧後的粉飾手段了。當下派載澤等編纂新官制,停捐例,禁鴉片,創設政務處及編製館等,似乎銳意維新,不涉空衍。並命慶親王弈劻為總核大臣,這慶親王仰承慈眷,把懿旨格外凜遵,不到幾日,就將京內外官制,核定崖略,具折奏陳:徒改官制,擺成一個空架子,究於國家何益?內閣軍機處,暫仍舊貫,把六部改作十一部,首外務部,次吏部,次民政部,次度支部,次禮部,次學部,次陸軍部,次法部,次農工商部,次郵傳部,次理藩部,每部設尚書一員,侍郎二員,不分滿漢,都察院改為都御史一員,副都御史二員,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太常光祿鴻臚三寺,並入禮部,國子監並入學部,太僕寺並入陸軍部,這算是京內官制的改革。各省督撫下,設布政、提法、提學三司,交涉紛繁的省分,增交涉使,有鹽省分,仍留鹽法使,或鹽法道與鹽茶道,東三省設民政、度支兩使,代布政使職任。又裁撤分巡分守各道,添設巡警勸業二道,分設審判廳,增易佐治員,這算是外省官制的改革。換湯不換藥,何足醫國。官制粗定,復開憲政編查館,建資政院,中央立統計處,外省立調查局,並派汪大燮、於式枚、達壽三大臣,分赴英德日三國考察憲法。正在忙碌時候,忽報革命黨人趙聲肇亂萍鄉,清政府方道是宣佈立憲,可以抵製革命,誰知革命黨仍舊橫行,免不得意外懮慮。嗣聞萍鄉縣已經嚴防,黨人無從侵入,有幾個已拿下了,有幾個已槍斃了,只主張起事的趙聲,恰遠颺得脫,遍索無著。有人查得趙聲履歷,乃是江蘇丹徒人,表字伯先,系南洋陸師學堂第一次畢業生,與吳樾很是投契。吳樾未死的時候,曾遺書趙聲,有「君為其難,我為其易」的密約。趙聲也有贈吳的詩章,小子曾記得二絕云:

  淮南自古多英杰,山水而今尚有靈。

  相見塵襟一瀟灑,晚風吹雨大行青。

  一腔熱血千行淚,慷慨淋漓為我言。

  大好頭顱拼一擲,太空追攫國民魂。

  清廷聞萍鄉已靖,又漸漸放心,不意御史趙啟霖,平白地上了一折,竟參劾黑龍江署撫段芝貴,連及農工商部尚書載振,又惹起一番公案來,看官欲明底細,請向下回再閱。


  光緒之季,清室已不可為矣。外則列強環伺,以遼東發祥地,坐視日俄之交爭而不能止,西藏服屬二百年,又被英人染指,剝喪主權。外交之失敗,已不堪問。內則黨人蠭起,昌言革命,紛紛起事,前仆後繼,子房之椎,勝廣之竿,皆內溃之朕兆。內外交迫,不亡可待?清廷即急起圖治,實行立憲,亦恐未足固國本,樹國防,況徒憑五大臣之考察,數月間之遊歷,襲取各國皮毛,而即謂吾國立憲,已十得八九,不暇他求,其誰信之?本回依事直書,而夾縫中屢寓貶筆,是固所謂皮裡陽秋者耶。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6
發表於 2015-9-12 15:17:58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



  卻說農工商部尚書載振,系慶親王弈劻子,他因慶王執掌朝綱,子以父貴,曾封鎮國將軍及貝子銜。自官制改更,把工部易名農工商部,就令他作為部長。一介貴公子,只可管領花叢,如何能主持實業?少年顯達,倜儻風流,前時未任部長,嘗悅妓女謝珊珊,招至東城餘園侑酒,備極媟褻。御史張元奇曾專折奏參,說他為珊珊傅粉調脂,失大臣體。折上留中,慶王心中似乎過不下去,令封閉南城妓館,盡驅諸妓出京。鶯鶯燕燕,紛紛逃避,也算是紅粉小劫,奈振貝子最愛賞花,遇著這般禁令,暗中未免埋怨。正是太殺風景。虧得境隨時易,舊事漸忘,兩宮寵眷,較前益隆。公子竟冠部曹,美人復來都下。一班裊裊婷婷的麗姝,漸集京津。內京有個楊翠喜,破瓜年紀,嫵媚動人,又生就一副好歌喉,專演花旦戲,登台一唱,滿場喝采,且將戲中淫媟情狀,描摹得惟妙惟肖,頓時哄動都人。振貝子聞這豔名,哪得不親去賞鑒?相見之下,果然名不虛傳。那楊美人本藉此為生,晤著這般闊老,位尊多金,年輕貌秀,自然格外巴結。一醉留髡,願諧白首。好一出賣胭脂。振貝子雖然應允,但總不免有些顧忌,未便遽貯金屋。忽被黑龍江道員段芝貴聞知,竟替翠喜贖出歌樓,充為侍婢,獻進相府,喜得振貝子心花怒開,忙替他運動一個署撫缺,報他厚德。不料河南道監察御史趙啟霖,竟聞風上疏,劾他私納歌妓,並參段署撫夤緣親貴,物議沸騰。在趙御史恰也多事,慈禧後不得不派官調查。醇親王載澧、大學士孫家鼐等,奉派查辦,把振貝子巧為開脫,只將「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八字,做了回話手本。官場通病。趙啟霖遂以謊奏革職,只這位揣摩迎合的段署撫,已先時撤去重差,未由復任,也算暫時倒運。案結後,言路大嘩,慶王又令振貝子具疏辭職,奉旨雖准他開缺,恰仍溫語褒獎,說他年富力強,才識穩練,有此本領,故善作護花鈴。仍應隨時留心政治,以資驅策。那時都御史陸寶忠、御史趙炳麟等,還是不服,上了寬容台諫一折。

  蒼蠅碰石廊柱,終究是不生效力。
  振貝子一場趣案,既瓦解冰消,他的兄弟載搏,也有好花癖性,訪豔藏嬌,成為常事。此次見阿兄無累,格外放膽做去,偏來了一個蘇寶寶,與搏二爺有些因果,合做露水姻緣。寶寶別號情天樓,幼時本騃稚愚笨,不甚出色。乃姊叫作媛媛,在上海操賣淫業,名盛一時,寶寶私心豔羨,極力模仿乃姊,巧為妝飾。到了十四五歲,居然盡態極妍,一個黃毛丫頭,竟變成了盛鬋丰容的麗女。還有一樁媚骨柔聲,超出乃姊上。乃姊因妒成嫉,橫加摧折,同胞尋仇,系中國人恒態,無怪蘇媛媛。寶寶發憤為雄,偏離了阿姊,獨張一幟。只因時運未至,操業不能稱心。可巧有一老妓從北京回來,見了寶寶,視為奇貨,即挈她北上。時來運轉,遷地果良,竟結識了一個搏二爺,彼此定情,你貪我愛,這一段風流趣史,流傳都中,報紙上又為他誇揚,一傳十,十傳百,連他老子弈劻,也都聞知,把他嚴詞訓責。搏二爺無可奈何,只得忍痛割愛,暫避譏嘲。過了數月,舊性復發,又與一個名妓洪寶寶結不解緣,搏二爺專愛寶寶。與阿兄適成匹敵,真個是難兄難弟。當時某酒樓有題壁詩四絕,很有趣味,第一首云:

  翠鈿寶鏡訂三生,貝闕珠宮大有情﹔

  色不誤人人自誤,真成難弟與難兄。

  第二首云:

  竹林清韻久沈寥,又過衡門賦廣騷﹔

  轉綠回黃成底事,誤人畢竟是錢刀。

  第三首云:

  紅巾舊事說洪楊,慘戮中原亦可傷﹔

  一樣誤人家國事,血脂新化口脂香。

  第四首云:

  嬌癡兒女豪華客,佳話千秋大可傳﹔

  吹皺一池春水綠,誤人多少好姻緣。

  這四詩所指,即詠女伶楊翠喜,名妓洪寶寶事。後來御史江春霖,又劾直隸總督陳夔龍,及安徽巡撫朱家寶兒子朱綸,說陳是慶王的乾女婿,朱綸是振貝子的乾兒子,朝旨又責他牽涉瑣事,肆意誣蔑,著回原衙門行走。時人又擬成一副諧聯云:

  兒自弄璋爺弄瓦,

  兄會偎翠弟偎紅。

  這聯傳誦一時,推為絕對。正是一門盛事。只台諫中有了二霖,反對慶邸父子,免不得惱了老慶。江春霖籍隸福建,趙啟霖籍隸湖南,此時漢大學士瞿鴻璣,與趙同鄉,老慶暗怨趙啟霖,遂至遷怒瞿鴻璣。肚疼埋怨灶司。滿漢相軋,漢相敵不過滿相,已在意中。待至運動成熟,竟由惲學士毓鼎出頭,參劾瞿鴻璣四大款:什麼授意言官,什麼結納外援,什麼勾通報館,什麼引用私人,惱動了慈禧太后,竟欲下旨嚴譴。幸而查辦大臣孫家鼐、鐵良等,代瞿洗釋,改大為小。這瞿中堂算得免斥革,有旨以「開缺回籍」四字,了結此案。二霖扳不倒,老慶一鼎已足壓雙木,可見清廷敝政。

  自是全台肅靜,樂得做仗馬寒蟬,哪個還出來尋釁?這慈禧太后恰清閒了不少,每日與諸位宮眷,抹牌聽戲。戲子譚鑫培,是伶界中泰鬥,專唱老生戲,入園供直,相傳譚演《天雷報》一劇,唱得異常悱惻,居然空中應響,起了一個大霹靂,時人因稱他作譚叫天,太后呼他為叫天兒。叫天兒上台,沒一個不表歡迎,所以京中人都著譚迷,幾乎舉國若狂。當時肅親王善耆,任民政部尚書,在宗室中稱是明達,也未免嗜戲成癖。先時與叫天兒作莫逆交,得了幾句真傳,竟微服改裝,與名伶楊小朵,合演《翠屏山》,善耆扮石秀,楊扮潘巧雲,演到巧雲斥逐石秀時,楊斥善耆道:「你今天就是王爺,也須與我滾出去!」聽戲的人,有認得善耆的,都為楊伶捏一把汗,偏這善耆毫不介意,反覺面有喜容,所以譚叫天亦極口稱贊,說是可授衣缽,惟他一人。官場原是戲場,肅王曠達,何妨小試。

  一班梨園子弟,正極承慈眷的時候,忽一片駭浪,發自安徽。一個管轄全省的恩巡撫,被一候補道員徐錫麟,手槍擊死。這警電傳到北京,嚇得這位老太后,也出了一回神,命即停止戲劇,匆匆回宮,連頤和園都不敢去。「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想清宮情景,也如唐宮裡差不多哩。小子聞那道員徐錫麟,系浙江紹興人,曾中癸卯科副貢,科舉廢後,在紹興辦了幾所學堂,得了兩個好學生,一姓陳名伯平,一姓馬名宗漢,嗣因自己未曾習武,復赴德國入警察學堂,半年畢業,匆匆回國。適他表親秋女士瑾,也從日本留學回家,秋女士的儀表,不亞男子,及笄時,曾出嫁湖南人王某,兩人宗旨不同,竟成怨偶。不意天壤間乃有王郎。她即赴東留學,學成歸國,至上海遇著徐錫麟,談起宗旨,竟爾相同,無非是有志革命。當下徐錫麟創設光復會,叫陳、馬兩學生做會員,自任為會長,聯絡各處同志,結成一個小團體。既而偕秋女士同回紹興,把前立的大通學校,認真接辦,注重體操,隱儲作革命軍,嗣接同鄉好友陶成章來書,勸他捐一官階,廁入仕途,以便暗中行事。錫麟深以為然,他家本是小康,又經同志幫助,湊成了萬餘金,捐了一個安徽候補道,銀兩上兑,執照下頒,錫麟領照到省,參見巡撫恩銘,恩撫不過按照老例,淡淡的問了幾句。錫麟口才本是很好,見風使帆,引磁觸鐵,居然把恩撫一副冷腸,漸漸變熱。官場中的迎合,虧他揣摩。傳見數次,就委他作陸軍小學堂總辦﹔旋又因他警察畢業,兼任他做巡警會辦。他得了這個差使,盡心竭力,格外討好,暗中恰通信海外,托同志密運軍火,相機起事。恩撫全然不知,常贊他辦事精勤。不想兩江總督端方,來了密電,內稱革命黨混入安徽,叫恩撫嚴密查拿。恩撫立傳徐錫麟進見,示他譯出的電文,錫麟一瞧,不由的吃了一驚。這電文內所稱黨首,第一名就是光漢子,幸下文沒有姓名,還得暫時瞞住,佯作不解狀,從容對恩撫道:「黨人潛來,應亟加防備,職道請大帥嚴飭兵警,認真稽查!」恩撫道:「老兄辦事,很有精神,巡警一方面,要托老兄了。」錫麟應聲而別,回寓後與陳、馬二人密商,主張速行起事,先發制人,是年已是光緒三十三年。錫麟擬趕辦學堂畢業,請恩撫到堂,行畢業禮,乘間刺殺恩銘。議定後,遂備文申詳,定於五月二十八日行畢業禮,經恩撫批准,錫麟即密招黨人,屆期會集安慶,內應外合,做一番大大的事業。誰料到二十八日外,忽由恩撫傳見,命他改期。錫麟驚問何故?這一驚比前更大。恩撫說二十八日,系孔子升祀大典,須前去行禮,無暇來堂,所以要提早兩日。錫麟躊躇了一會,只推說文憑等件,都未辦齊,恐不能提早。恩撫微笑,半晌才道:「趕緊一些,便好辦齊,有什麼來不及哩!」錫麟觀形察色,未免有些尷尬,不好再說。恩撫已舉茶辭客,錫麟回寓,又與陳、馬二人密議多時,統是沒法,只得拚了性命,向前做去。到了二十六日,錫麟命在學堂花廳內,擺設筵席,預埋炸藥,俟恩撫到堂,先行請宴,索性連巡撫以下各官,一概炸死,以便發難。辰牌時候,司道等俱至堂中,恩撫亦乘轎到來,由錫麟一一迎入。獻茶畢,恩撫便命閱操,錫麟忙回稟道:「請大帥先飲酒,後閱操!」恩撫道:「午後有事,不如先閱操為便。」便傳集全堂學生,齊立階下。恩撫率司道坐堂點名,忽走入學務委員顧鬆、請恩撫就座少緩。錫麟聽著,疑顧鬆已知密謀,遂不管好歹,從懷中取出炸彈,向前拋去,偏偏炸彈不炸。想是司道等不該死。

  恩撫聽見響聲,忙問何事?顧鬆接口道:「會辦謀反。」說時遲,那時快,恩撫面前,又是一彈飛至。恩撫忙把右手一遮,剛剛擊中右腕,這顆槍彈,是馬宗漢放出來的。錫麟見未中要害,竟取出手槍兩支,用兩手連放,擊射恩銘。恩銘受了數創,最厲害的一彈,穿過小腹,立即暈倒。文巡捕陳永頤忙去救護,一彈中喉,又復斃命。武巡捕德文,也身中五彈,頓時堂中大亂。恩撫手護軍將恩銘背出,恩銘尚未至斃,一聲呼痛,一聲叫拿徐錫麟。藩司馮煦,帶了各官,越門而逃,錫麟忙叫關門,奈被顧鬆阻住,竟放各官出門。錫麟大憤,執了馬刀,趕殺顧鬆,顧鬆欲逃,被陳伯平開了一槍,了結性命。錫麟見各官已去,與陳、馬二徒脅迫學生多名,趨占軍械所。城內各兵,已奉藩司命圍攻,錫麟命伯平守前門,宗漢守後門,內外轟擊了一回,被官兵攻入,擊死陳伯平,捉住馬宗漢,單單不見徐錫麟。就近搜查,到方姓醫生家,竟被搜著。冤家相遇,你一手,我一腳,把錫麟打至督練公所。當由藩司馮煦,臬司毓鍾山,坐堂會審。錫麟立而不跪。馮煦厲聲喝道:「恩撫是你的恩帥,你到省未幾,即委兼差,你應感激圖報,為什麼下此毒手?且有同黨幾人?」錫麟道:「這是私恩,不是公憤,你等也不配審我,不如由我自寫。大丈夫做事,當磊磊落落,一身做事一身當,何容隱諱?」馮煦道:「很好。」便命左右取過紙筆,令他自書。錫麟坐在地上,提筆疾書道:

  我本革命黨大首領,捐道員,到安慶,專為排滿而來。滿人虐我漢族,將近三百年,綜觀其表面立憲,不過牢籠天下人心,實主中央集權,可以膨脹專制力量。滿人妄想立憲便不能革命,殊不知中國人之程度,不夠立憲。以我理想,立憲是萬萬做不到的。若以中央集權為立憲,越立憲的快,越革命的快。我只拿定革命宗旨,一旦乘時而起,殺盡滿人,自然漢人強盛,再圖立憲不遲。我蓄志排滿,已十餘年,今日始達目的,本擬殺恩銘後,再殺端方、鐵良、良弼,為漢人復仇,乃殺恩銘後,即被拿獲,實難滿意。我今日之舉,僅欲殺恩銘與毓鍾山耳。恩撫想已擊死,可惜便宜了毓鍾山。此外各員,均系誤傷,惟顧鬆系漢奸,他說會辦謀反,所以將他殺死。爾言撫台是好官,待我甚厚,誠然。但我既以排滿為宗旨,即不能問滿人作官好壞。至於撫台厚我,係屬個人私恩,欲殺撫台,乃是排滿公理。此舉本擬緩圖,因撫台近日稽查革命黨甚嚴,恐遭其害,故先為同黨報仇。且要當大眾面前,將他打死,以成我名。爾等再三問我密友二人,現已一並就獲,均不肯供出姓名,將來不能與我大名並垂不朽,未免可惜,所論亦是。但此二人皆有學問,日本均皆知名,以我所聞,在軍械所擊死者,為光復子陳伯平,此實我之好友。被獲者,或系我友宗漢子,向以別號傳,並無真姓名。此外眾學生程度太低,無一可用之人,均不知情。你們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斬了,全身砍碎了,均可。不要冤殺學生,學生是我誘逼去的。革命黨本多,在安慶實我一人。為排滿故,欲創革命軍,助我者僅光復子、宗漢子兩人,不可拖累無辜。我與孫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我自知即死,因將我宗旨大要,親書數語,使天下後世,皆知我名,不勝榮幸之至!徐錫麟供。

  寫畢,擲交公案。藩臬兩司,已得實供,復聞恩銘已死,便商議一番,擬援張汶祥刺馬新貽案,懲辦錫麟。一面電奏北京,一面將錫麟釘鐐收禁。隔了兩天,京中復電照辦,並命馮煦署理皖撫,馮煦即命將錫麟挪出正法,復剖胸取心,致祭恩撫靈前。刑已減輕,如何仍此慘酷?復將馬宗漢訊問得供,亦推出梟首。又傳電浙江,查辦徐氏家屬,浙江巡撫張曾敭,接著此信,忙飭紹興府貴福遵行。錫麟父徐梅生,向來守舊,曾告錫麟忤逆,至是到會稽縣自首。縣令李端年調查舊卷,果有梅生控子案,遂不去逼迫,只飭交捕廳管押。錫麟弟偉,正去安徽訪兄,被馮署撫拿住,供稱與兄意見不合。今欲到表伯俞巡撫處省視,路過安慶,順道訪兄,不意被拿,兄事實不知情。馮撫察無虛語,又因他供與湘撫俞廉三有親,未免袒護一點,遂把他減輕罪名,監禁十年。只紹興府貴福,本系滿人,格外巴結,不但將徐氏家產,抄沒入官,並把大通學堂,也勒令封閉﹔並令差役入內檢查。適值秋瑾女士,偶憩校中,差役不由分說,竟將她拿入府署,給她紙筆,逼令供招。秋瑾提筆寫一「秋」字,經堂下令她寫下,她又續書六字,湊成了一句詩,乃是「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語。貴福道:「這句便是謀反的意想。」不知所據何典?所引何律?遂夤夜電稟張撫,說是:「秋瑾勾通徐錫麟,謀叛已有實據,現在拿獲,應請正法!」張撫聞有謀叛確證,復電就地處決。可憐這位秋女士,被至軒亭口,憤無從泄,竟爾受刑。同善堂發棺收殮,以免暴骨。那貴福既殺了秋瑾,復令兵役到處搜查,忙亂了好幾日,查不出有革命黨蹤跡。兵役異想天開,遇著居民行客,任意敲詐,連禿頭和尚,天足婦人,統說他是徐秋二人黨羽,得了賄賂,方才釋手。約有一兩個月,兵役已經滿意,始復稱沒有革命黨。貴福照稟張曾敭,曾敭電達安徽,並奏報北京,才算了案。杭紹的百姓,只有三魂六魄,已嚇去了一半。至民國光復後,方把徐氏家產發還,並將秋女士遺骸改葬西湖,碣書鑑湖女俠秋璿卿墓。璿卿即秋瑾表字,鑑湖女俠,乃秋瑾別號。後人有輓徐志士並秋女俠對聯兩副,頗覺可誦:輓徐志士一聯云:

  鐵血主義,民族主義,早已與時俱臻﹔未及睹白幟飄揚,地下英靈應不暝。

  只知公仇,安識私恩,胡竟為數所厄?幸尚有群雄繼起,天涯草木俱生春。

  輓秋女士一聯云:

  今日何年?共諸君幾許頭顱,來此一堂痛飲。

  萬方多難,與四海同胞手足,競雄廿紀新元。

  皖浙事方了,粤省又有會黨起事,正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清室江山,總要被他收拾了。待小子下回再敘。


  立憲之偽,於改革官制見之。官制雖更,而一班絝袴少年,以涂脂抹粉之手段,竟爾超升高位,欲其改良政治也得乎?迨御史攻訐,老羞成怒之弈劻,不知整飭家法,反令遷謫言官,甚至同寅大僚,亦受嫌被黜,周厲監謗,不是過也。徐錫麟謂越立憲的快,越革命的快,斯言實獲我心。疆吏趨承上旨,加以慘戮,激之愈烈,發之辦愈速。徐死後僅閱五年,而鄂軍發難,清社墟矣。

  書有之:「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信然!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7
發表於 2015-9-12 15:18:23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



  卻說粤東西兩省,自洪楊蕩平後,尚有餘黨孑遺,當時雖幸逃性命,本心終是未改,隱名韜姓的圂了幾年,聯絡幾個老朋友,免不得又來出頭。什麼三點會,三合會,統是藏著洪天王的姓,想與洪天王復仇。革命黨人,利用這班會黨,密與通信,叫他起事,因此廣東韶平縣的會黨,攻黃岡恊鎮衙門﹔惠州府的會黨,謀變七女湖﹔欽州的會黨,也聞風踵起,攻陷防城。只是烏合之眾,終究不能濟事。革命黨聯絡會黨,也太覺拉雜。官兵一出馬,兩三仗便把會黨擊敗,四散逃走。清廷以為癬疥微疾,不足深慮,獨直督袁世凱,以內懮外患,交迫而起,奏請實行立憲。鄂督張之洞,以各校學生,日趨浮囂,好談革命,奏請設存古學堂,冀挽頹風。一促維新,一擬存古,看似兩岐,實是同一般用意。清廷遂召兩督入京,統補授軍機大臣,另下詔化除滿漢畛域,令內外各官條陳辦法。當下各官吏應詔陳言,有說宜許滿漢通婚,有說要實行立憲,籌定年限。慈禧太后,倒也無乎不可,遂改考查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叫他按年籌備。憲政編查館諸公,遂提出九年的期限,擬自光緒三十四年起,至四十二年止,將預定各事,陸續辦齊,按年列表,上陳慈鑒。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奈何?奉諭:「逐年籌備事宜,照單察閱,統是立憲要政,必須秉公認真,次第推行」云云。宮廷中的意見,總道是諭旨迭下,可以銷弭隱禍,籠絡人心,徒托空言,何濟於事?偏偏民情愈奮,民氣益張。蘇浙兩省,為了滬杭甬鐵路,決議自辦,拒絕英國借款﹔山西人為了外人開礦,有失利權,決立礦務公司,力圖抵制﹔安徽又開鐵礦大會,恊爭江浙鐵路借款,並力請自辦浦信鐵路﹔廣東人因外務部許稅司管理西江捕權,會議力爭。這一樁,那一件,都來與政府交涉。軍機處的王大臣,及各部堂官,忙得日無暇晷,磋磨又磋磨,調停復調停,方才敷衍過去。

  忽聞廣西鎮南關,又有革命黨攻入,奪去右輔山炮台三座。有旨切責桂撫,令他指日克復。桂撫連忙調兵派將,運械輸糧,與革命軍對壘。官兵的餉械,陸續前來,革軍的餉械,只是孤注。相持了好幾日,革軍已是械盡糧空,沒奈何仍走外洋。桂撫遂上折報功,有幾個有運氣的將士,升官蒙賞,又沐了好些皇恩。這些甜味兒也要吃完了。
  勉勉強強過了一年,已是光緒三十四年了。過年的時候,宮中照例慶祝,又有一番熱鬧。初十日是皇后千秋節,除太后皇帝外,眾人統向皇后祝壽。元宵這一日,花燈絢彩,煙火幻奇,宮中復另具一番景色。不意日本公使,來了一個照會,內稱粤海關擅扣汽船,侮辱國旗,要求外務部賠償損失,嚇得外務部瞠目結舌,正擬拍電去粤,粤省的大吏,已有電文傳到,照電譯出,系日本汽船二辰丸私運軍火,接濟民黨,由粤海關查出,搜得槍枝九十四箱,子彈四十箱,當將二辰丸扣留,卸去日本國旗。外務部據事答復,偏偏日使不認,硬要同清廷嘔氣,彼此舌戰了一回,日使竟取出強權手段,欲以武力對待。外務部無如彼何,只好事事應允,釋船懲官,賠款謝罪,才算了結。強國有公理,弱國無公理,可為一歎。粤民大憤,擬停止日貨交易,日使又強迫外務部,令粤督嚴禁,中國人虎頭蛇尾,五分鐘熱心,不久即消滅淨盡,日貨仍充塞街中了。我同胞聽著。

  那時西陲的廓爾喀尼泊爾兩國,恰遣使入貢,達賴喇嘛,前次避入庫倫,至是聞英藏案結,回至西寧,亦上表入覲。太后特旨嘉許,命地方官優禮相待。到京後,賜居雍和宮,加封為誠順贊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徒事羈縻,不足以服達賴。會太后誕辰將至,便留達賴替他祝壽,自己暢游頤和園萬壽山,圖個盡歡。大約自己亦知不永。到了萬壽期內,城內正街,裝飾一新,宮中設一特別戲場,演戲五日,這是拳匪以後第一次盛典。達賴喇嘛亦帶領屬員,向太后叩祝,外國使臣,各遣員祝賀。只光緒帝已經抱病,不能率王大臣行禮,但於萬壽日早晨,由瀛台至儀鑾殿,勉強拜祝。太后見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亦未免動了慈心,命太監扶掖上轎,令帝回入瀛台。是日下午,太后挈後妃福晉太監等,泛舟湖中,天氣晴和,湖光一碧,太后老興勃發,命妃嬪福晉等,改著古衣,扮做龍女善男童子,李蓮英扮韋馱,自己扮觀音大士,拍一照相,留作紀念。七十餘年的歷史,統作幻影觀可也。游至日暮,興盡方歸。歸途中涼風拂拂,侵入肌骨,又多吃乳酪蘋果等物,竟至病痢。翌日尚照常理事,批閱奏折多件。又越日,太后皇帝都不能御殿。達賴聞太后染疾,呈上佛像一尊,稟稱可鎮壓不祥,應速往太后萬年吉地,妥為安置。太后喜甚,病幾少瘥。翌日仍御殿,召見軍機大臣,命慶王送佛像至陵寢。慶王聞命,遲疑一會,才奏稱:「太后皇上,現皆有病,奴才似不便離京。」太后道:「這幾日中,我不見得就會死,我現在已覺得好些了。無論怎樣,你照我話辦就是。」慶王不敢違旨,始奉佛像去訖。次日,太后皇帝同御便殿,直隸提學使傅增湘陛辭,太后道:「近來學生,思想多趨革命,此等頹風,斷不可長。你此去務盡心力,挽回末習方好。」言下頗為傷感,傅增湘應令趨退,太后即宣召醫官入內診病。

  自是光緒帝不復視朝,太后亦休養宮中,未曾御殿。御醫報告兩宮病象,均非佳兆,請另延高醫診視。軍機處特派員請慶王速回,一面增兵衛宮,稽查出入,伺察非常。慶王接信,兼程入京,一到都下,聞光緒帝病重,太后已擬立醇王子溥儀為嗣,當下入宮謁見太后。太后即向慶王道:「皇上病重,看來要不起了。我意已決,立醇王子溥儀。」慶王道:「就支派上立嗣,溥倫是第一個應繼,其次還是恭正溥偉。」太后道:「我意已定,不必異議。從前我將榮祿的女兒,與醇王配婚,便等她生下兒子,立為嗣君,報榮祿一生的忠心。榮祿當庚子年防護使館,極力維持,國家不亡,全仗彼力。那個主張攻使館,請太后下一轉語來。今年三月,曾加殊恩與榮祿妻室,現已飭迎醇王子溥儀入宮,授醇王為監國攝政王了。」慶王聞言,暗想木已成舟,無可再說,便道:「太后明見,想亦不錯。」太后又道:「皇上終日昏睡,清醒時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或醒著,可將此意傳知。」

  慶王便轉至瀛台,到光緒帝寢榻前,但見光緒帝雙目睜著,氣喘吁吁,瘦骨不盈一束。榻下只有一兩個老太監,充當服役,連皇后瑾妃都不在側,未免觸景生悲,暗暗墮淚。當時請過了安,光緒帝亦兩淚含眶,便有氣無氣的向慶王道:「你來得很好!我已令皇后往稟太后,恐不能長侍慈躬,請太后選一嗣子,不可再緩。」慶王便婉述太后旨意,光緒帝半晌才道:「立一長君,豈不更好?但不必疑惑,太后主見,不敢有違。」到死還不敢批評太后,驚弓之鳥,煞是可憐!慶王道:「醇王載澧,已授為監國攝政王,嗣君雖幼,可以無慮。」光緒帝道:「這且很好,但我,……」說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來。慶王連忙勸慰,便道:「皇上不必愴懷,如有諭旨,奴才當竭力遵辦。」光緒帝道:「你是我的叔父行,不妨直告。我自即位以來,名目上亦有三十多年,現在溥儀入嗣,還是承繼何人?」慶王聞了此語,倒也躊躇了一會﹔想定計畫,才道:「承繼穆宗,兼祧皇上。」光緒帝道:「恐怕太后未允。」慶王道:「這在奴才身上。」言未畢,太監報稱御醫入診,當由慶王替光緒帝傳入。醫官行過了禮,方診御脈。診罷辭退,慶王亦隨了出來,問御醫道:「脈象如何?」御醫道:「龍鼻已經煽動,胃中又是隆起,都非佳兆。」慶王問尚有幾日可過?御醫只是搖頭。

  慶王料是不久,便別了御醫,逕稟太后。太后道:「各省不知有無良醫,應速征入都方好。」還要良醫何用?慶王道:「恐來不及了。」太后道:「你卻去叫軍機擬旨,如有良醫,速遣入診,我也病重得很。」慶王退出。還有宮監們旁構讒言,說皇帝前數日,聞太后病,尚有喜色。太后發怒道:「我不能先他死。」小人之可惡如此。是日下午,太后聞報帝疾大漸,便親至瀛台視疾,光緒帝已昏迷不省,太后命宮監取出長壽禮服,替帝穿著,帝似乎少醒,用手阻擋,不肯即穿。向例皇上彌留,須著此禮服,若崩後再穿,便以為不祥。太后見帝不願穿上,便令從緩,延至五句鐘駕崩,是日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太后、皇后、妃嬪二人,及太監數人在側。太后見帝已崩逝,匆匆回宮,傳諭降帝遺詔,並頒新帝登基喜詔。慶王聞耗,急趨入宮,見遺詔已經謄清,忙走前瞧閱道:

  朕自衝齡踐阼,寅紹丕基,荷蒙皇太后幬育仁慈,恩勤教誨,垂簾聽政,宵旰懮勞,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欽承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三十四年中,仰稟慈訓,日理萬機,勤求上理,念時勢之艱難,折衷中外治法,輯和民教,廣設學堂,整頓軍政,振興工商,修訂法律,預備立憲,期與薄海臣庶,共亨昇平。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災,凡疆臣請賑請蠲,無不恩施立沛。本年順直東三省,湖南、湖北、廣東、福建等省,先後被災,每念我民滿目瘡痍,難安寢饋。朕躬氣血素弱,自去歲秋間不豫,醫治至今,而胸滿胃逆,腰痛腿軟,氣壅咳喘諸證,環生迭起,日以增劇,陰陽俱虧,以致彌留,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攝政王載澧子溥儀,入承大統,在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仰慰慈懷,欽承付托,懮勤惕厲,永固邦基。爾京外文武臣工,其清白乃心,破除積習,恪遵前次諭旨,各按逐年籌備事宜,切實辦理!庶幾九年以後,頒布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佈告天下,咸使聞知。

  慶王瞧畢,便稟太后道:「新皇入嗣,是否承繼穆宗?」太后道:「這個自然。吳可讀曾至屍諫,難道竟忘記麼?」慶王道:「承繼穆宗,原應該的,但大行皇帝,亦不可無後,應由嗣皇兼祧。」太后不應,慶王再請,太后且有怒容。慶王叩頭道:「從前穆宗大行,未曾立嗣,因有吳可讀屍諫。現今皇上大行,若非籌一兼顧的法子,仍如穆宗無嗣,安得沒有第二個吳可讀,仍行屍諫故事?將來應如何對待,還乞太后聖裁。」太后被他駁住,才忍著性子道:「你去擬旨來,待我一閱。」慶王即起,取紙筆,草擬遺詔道:

  欽承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降旨,皇帝生有皇子,應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今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澧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兼祧之制已定,光緒帝才算有嗣。最感激的,乃是光緒皇后。慶王等退出,時已夜半,太后才得安寢。次日尚召見軍機與皇后攝政王,及攝政王福晉,談論多時。復用新皇帝名目,頒一上諭,尊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太后,其時尚談及慶祝尊號,及監國授職的禮節。到了午膳,太后方飯,忽然間一陣頭暈,猝倒椅上。李蓮英等忙扶太后入寢宮,睡了好一歇,方才醒轉,令召光緒皇后、攝政王載澧,及軍機大臣等齊集,咐吩各事,從容清晰。並云:「病將不起,此後國政應歸攝政王辦理。」隨令軍機大臣擬旨,大略如下: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諭,以醇王為監國攝政王,稟承予之訓示,處理國事。現予病勢危急,自知不起,此後國政,即完全交付監國攝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須稟詢皇太后者,即由監國攝政王稟詢裁奪。

  看這道上諭,可見慈禧後愛憐姪女,與待同治皇后,大不相同。不但愛憐姪女,且暗蓄那拉族勢力。慈禧後叮囑既畢,喉中頓時痰壅,咯了幾口,休養了好一會。軍機大臣,尚未趨退,當下命草遺詔。軍機擬詔畢,呈慈禧後,慈禧後還能凝神細閱,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又命軍機加入數語,才算定稿。到了傍晚,漸漸昏沉,忽又神氣清醒,諭王大臣道:「我臨朝數次,實為時勢所迫,不得不然。此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須嚴加限制,格外防範!尤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故事,可為殷鑒。」說到末句,已是不大清楚。臨終時偏有此遺囑,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喉中的痰,又壅塞起來。面色微紅,目神漸散,隨即逝世。時僅兩日,遭了兩重國喪,宮廷內外,鎮定如常,這還是慈禧一人的手段。越日即傳佈遺詔道: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顯皇帝冊命,備位宮闈。迨穆宗毅皇帝,衝年嗣統,適當寇亂未平,討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捻交訌,回苗俶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后,同心撫視,夙夜懮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謨,策勵內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諫,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內懮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前年宣佈預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機待理,心力俱殫,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年二月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致彌留。回念五十年來,懮患迭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衝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內外諸臣,尚其恊心翊贊,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謨,有厚望焉!喪服二十七日而除,佈告天下,咸使聞知!

  遺詔既下,準備喪葬典禮,務極隆崇。加諡曰孝欽顯皇后,諡光緒帝為德宗景皇帝。越月,嗣皇帝溥儀即位,年甫四齡,由攝政王扶掖登基,以明年為宣統元年,上皇太后徽號曰隆裕皇太后,並頒攝政王禮節,及覃恩王公大臣有差。

  京中一弔一賀,方在熱鬧得很,忽報安徽省又起革命風潮。大眾還道徐錫麟復生,驚疑不定,後來探聽的確,方知發難的首領,乃是炮隊隊官熊成基。成基因徐錫麟慘死,心懷不平,適值前炮營正目范傳甲,與錫麟乃是故交,錫麟死時,曾對著屍首,慟哭一回,被撫院衛隊撞見,飛奔得脫。是時聞兩宮崩逝,遂潛至安慶,運動熊成基起事。成基應允,密召部下營兵,宣告革命。部眾倒也贊成,當即編成命令十三條,定於十月二十六日頒布。處置既定,又暗約弁目薛哲在城內接應。屆期十點鐘,炮營內全隊俱發,先至陸軍小學堂,破門而入,直趨操場軍械室,取得槍桿﹔又至火藥庫,奪了子彈,正想長驅入城,不料城門已是緊閉。成基還待薛哲接應,等了許久,毫無影響,遂在沿城小山上架炮轟城。連放數炮,城不能破,反被城上轟擊過來,死傷部眾數十人。正在著忙,忽聞長江水師,已奉江督端方命令,來救安慶,成基料知事泄,便率眾向西北遁走。途中解散部眾,隻身獨行。沿路記念范傳甲,不知如何下落。行到山東,適遇一位好友從安慶來,兩下相敘,才知范傳甲謀刺大吏,未成被獲,已是就義,不禁涕淚交橫。友人復勸他遠走遼東,免被緝獲,成基應諾而去。

  到了宣統二年,貝勒載洵,出使英國,賀英皇加冕,道出哈爾濱,成基想把他刺死,偏偏載洵的衛隊,布得密密層層,孑身無從下手,只得眼睜睜由他過去。不過成基心總未死,擬乘載洵回國,再行著手。一面聯絡石往寬、喻培倫二人,做了臂助。無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載洵從原路歸來,成基方與石、喻二友,執著手槍,拚命入刺,哪知槍還未發,已被巡警捉住。三個人拿住了一雙半,解到吉林,由巡撫審訊,三人直供不諱,眼見得性命難保了。軍官也要革命,雖不中,不遠矣。

  這且擱下不提,單說皖亂已平,江督端方,即報知攝政王,攝政王稍覺安心。只光緒帝曾有遺恨,密囑攝政王,攝政王握了大權,便想把先帝恨事,報復一番。正是:

  遺命不忘全友愛,宿仇未報速安排。

  畢竟所為何事,且從下回敘明。


  慈福太后之歿,距光緒帝崩,僅一日耳,後人嘖有煩言,或謂光緒帝已崩數日,宮內秘不發喪,直至嗣皇定位,慈禧復逝,因次第宣佈。或謂光緒帝之崩,實在太后臨終之後,守舊黨人,恐光緒帝再出親政,不免於禍,遂設法置諸死地。以訛傳訛,成為千古疑案。予考中外成書,於兩宮謝世,並無異論,是則悠悠之口,不足為憑。著書人據事敘錄,末嘗羼入謬論,存其實也。獨慈禧太后兩立幼君,至於光緒帝崩,復迎立四齡幼主,入宮踐阼。意者其尚望延年,仍行訓政歟?否則為光緒後留一地步,維持葉赫族永久權勢,而因有此舉也。後人曾有詠宮詞云:

  納蘭一部首殲誅,婚媾仇讎筮脫弧。

  二百年來成倚伏,兩朝妃後姪從姑。

  即是以觀,葉赫亡清之讖,不特應於慈禧後一人之身,隆裕後亦與焉。皖中革命,先徐後熊,影響及仕途軍界,清之不亡無幾矣。隆裕後尚無亡國之咎,不過慈禧當國數十年,天人交怨,特假隆裕以泄其忿耳。慈禧考終,不及見遜位之禍,慈禧其亦幸矣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8
發表於 2015-9-12 15:18:49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



  卻說攝政王載澧,因記起光緒帝遺恨,亟圖報復,遂密召諸親王會議。慶王弈劻等,都至攝政王第中,由攝政王取出光緒帝遺囑,乃是的確親筆,朱書五個大字。慶王弈劻瞧著,便道:「這事恐行不得。」攝政王道:「先帝自戊戌政變以後,幽居瀛台,困苦的了不得,想王爺總也知道。現在先帝駕崩,遺恨終身,在天之靈,亦難瞑目。」言畢,面帶淚容。慶王道:「畿輔兵權,統在他一人手中,倘欲把他懲辦,以致禁軍激變,如何是好?」故抱含蓄之筆。攝政王嘿然不答。慶王又道:「聞他現有足疾,不如給假數天,再作計議。」攝政王勉強點頭。看官,你道光緒帝恨著何人?遺囑內是什麼要語?小子探明底細,乃是「袁世凱處死」五字。一鳴驚人。原來戊戌變政時,光緒帝曾密囑袁世凱叫他赴津去殺榮祿。袁去後,榮祿即進京稟報太后,照應八十七回。太后再出訓政,把帝幽禁終身,不能出頭。你想光緒帝的心中,如何難過?能夠不引為深恨麼?榮祿本系太后心腹,光緒帝還原諒三分,只老袁奉命赴津,不殺榮祿,反令榮祿當日赴京,那得不氣煞恨煞?榮祿死後,老袁復受了重任,統轄畿內各軍,權勢益盛。太后復格外寵遇,因此光緒帝愈加憤悶。臨危時,聞胞弟載澧,已任攝政王,料得太后年邁,風燭草霜,將來攝政王總有得志日子,所以特地密囑。攝政王奉了兄命,趁這大權在手,自然要遵照施行。可奈慶王從中阻止,只得照慶王的計畫,從寬辦理。那老袁亦得著風聲,便借足疾為名,疏請辭職。攝政王便令他開缺回籍,他即收拾行李,竟回項城縣養痾。攝政王因老袁已去,將端方調任直督,保衛京畿。

  宣統改元,半年無事,隆裕太后在宮娛養,免不得因情寄興,想揀個幽雅地方,閒居消遣。適大內御花園左側,有土阜一區,很是爽敞,向由堪輿家言,不宜建築。隆裕後性頗曠達,破除禁忌,竟飭工匠在土阜上興築水渠,四圍濬池,引玉泉山水回繞殿上。窗櫺門戶,無不嵌用玻璃,隆裕太后自題扁額,叫作靈沼軒,俗呼為水晶宮。土木初興,中元復屆,太皇太后梓宮,尚未奉安,隆裕記念慈恩,特飭造大法船一隻,用紙紮成,長約十八丈有零,寬二丈,船上樓殿亭榭,陳設俱備,侍從篙工數十人,高與人等,統穿真衣。上設寶座,旁列太監宮女,及一切器用,下面跪著身穿禮服的官員,彷彿平日召見臣工的形狀。中懸一黃緞巨帆,上書「普渡中元」四大字。船外圍繞無數紅蓮,內燃巨燭,都人推為巨制。統是民血,何苦如此?攝政王用皇帝名致祭舟前,祭畢,將大法船運至東華門外,敬謹焚化。一時男婦老幼,都來觀集,歎為古今罕見。這項報銷,聞達數十萬金。過了兩月,奉安屆期,前三日間,又焚去紙紮人物,駝馬器用等,不可勝計。
  奉安這一日,車馬喧闐,旌旗嚴整,簇擁著太皇太后金棺,迤邐東行。攝政王載澧,騎馬前導。隆裕太后率領嗣皇及妃嬪人等,乘輿後送。兩旁都是軍隊警吏,左右護衛,炫耀威赫景象,幾乎千古無兩。極盛難繼。全隊向東陵進發,東陵距京約二百六十多里,四面松柏蓊蔚,後為座山,與定陵相近。定陵就是咸豐帝陵寢,從前由榮祿監陵工,只東陵一穴,共費銀八百萬兩,這場喪費,比光緒帝喪費,要加二倍有餘。光緒帝梓宮奉安,較早半年,彼時只費銀四十五萬兩有零。太后奉安,費銀一百二十五萬兩有零。相傳攝政王曾擬節省糜費,因那拉族不悅,沒奈何擺了一場體面,不過國庫支絀,未免竭蹷得很,這也不必細表。

  單說隆裕太后到了東陵,下輿送窆,忽見旁邊山上,有一攝影器擺著,數人穿著洋裝,對準新太后拍相。隆裕太后大怒,喝令速拿,侍從忙趕將過去,拿住洋裝朋友兩名,當場訊鞫。供稱係奉直督端方差遣,隆裕太后勃然道:「好膽大的端方,敢這麼無禮,我定要把他懲辦!」隆裕當時,很欲效法慈禧。送窆禮畢,憤憤回京,即命攝政王加罪端方,擬將他革職拿問。還是攝政王從旁婉解,極稱:「端方已是老臣,乞太后寬恕一點。」於是罪從末減,定了革職回籍,才算了案。端既革職,王大臣們,方識得隆裕手段,不亞乃姑。只端方素愛滑稽,最好用聯語嘲人,同官中被他侮弄,未免銜恨,見了革職的諭旨,也很為暢快。小子曾記得端方有二聯語,趣味獨饒,一是嘲笑同官趙有倫,一是嘲笑同官何乃瑩。二人姓名,也是天然對偶。趙有倫系京師富家兒,目不識丁,賴他母舅張翼,提拔入資郎,累得闊差,至充會典館纂修。一塊沒字碑,看作藏書麓,已未免遭人謗議。趙又出了千金,購一妓女為妾,偏偏他大婦是個河東吼,立刻攆逐,不得已賃一別舍,居住小星。大婦又偵悉趙謀,禁趙自由出門,歸家少遲,輒遭詬誶。端方遂做了一聯,嘲笑有倫云:

  一味逞豪華,原來大力弓長,不僅人誇富有。

  千金買佳麗,除是明天弦斷,方教我去敦倫。

  又代著一額,乃是「大宋千古」四字。有倫聞知,還極口稱贊。每出遇人,常詡詡自述,嗣經好友替他講解,方絕口不談了。何乃瑩曾官副憲,性甚頑固,戊戌政變,規復八股,由何所奏,後因袒庇拳匪革職,何本庚辰翰林館改部,簽分工曹。妻室某氏,因何失翰林,大發雌威,何無言可答,直至長跪榻前,方蒙饒恕。既入工部,往拜某尚書,具贄百金。

  某尚書嫌他禮薄,呵斥備至,端方又撰一聯道:

  百兩送朱提,狗尾乞憐,莫怪人嫌分潤少。

  三年成白頂,蛾眉構釁,翻令我作丈夫難。

  清例,翰林七品戴金頂,改為部曹,已成六品,例戴白頂。

  額曰:「何若乃爾」。這兩聯確是有味,但滑稽談,容易肇禍,所以同僚中也常嫉視。此次遣人至陵前攝影,亦太兒戲,所以觸怒太后,竟致革職。若長此革職回籍,倒也安然,可惜還想做官,終至身死西蜀。

  端方去後,京中沒甚大事,忽然間又到殘冬。只京中雖是平安,外面恰很危險。英法日俄諸國,各訂立關係中國的密約。俄人增兵蒙古,英人窺伺西藏,法人覬覦雲南,中國大局,危迫萬分,滿廷親貴,還是麻雀叉叉,姨娘抱抱,妓女嫖嫖,簡直是癡聾一樣。是年各省已開諮議局,輿論以速開國會,縮短立憲期限,為救亡的計策,遂推舉代表,齊赴京師,要求速開國會,至都察院遞請願書。都察院置不理,竟將請願諸書擱過一邊。各代表又遍謁當道,竭力陳請。旗籍亦舉了代表,加入請願團,都察院無可推諉,始行入奏。奉旨因不及籌備,且從緩議。各代表無可如何,只好紛紛回籍,擬至次年申請。翌年,朝鮮國又被日本併吞,國王被廢,亞東震動。各省政團商會,及外洋僑民,各舉代表,聯合諮議局代表議員,再赴北京,遞呈二次請願書,清政府仍然不允。

  於是革命黨人,密謀愈急。

  粤人汪兆銘,曾肄業日本法政學校,畢業後,投入民報館,擔任幾篇報中文字。原來民報館正是革命黨機關,報中所載的論說,無非是痛詈清廷,鼓吹革命。兆銘在此辦理,顯見得是個同志。他聞得載澧監國,優柔寡斷,所信用的,無非叔姪子弟,已是憤激得很,會民報館又被日本警察干涉,禁止發行,兆銘決計回國,乾這革命的事業。他想擒賊必先擒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離了日本,潛赴北京,並邀同志黃樹中,同至京內。樹中在前門外琉璃廠,開了一爿照相館,做了僑寓的地點,每日與兆銘往來奔走,暗暗佈置,幸未有人窺破。約過數月,忽有外城巡警多人,圍住照相館,警官似虎如狼,趨入館內,搜緝汪兆銘、黃樹中。汪黃二人,料知密謀已泄,毫不畏懼,立隨巡警出門,到了總廳。廳長問明姓名,二人便直認不諱,由總廳送交民政部。民政部尚書善耆,坐堂審訊,先問兩人姓名,經兩人實供後,隨問地安門外的地雷,是否你兩人所埋。兩人直捷應聲道:「確是我們埋著。」善耆道:「你埋著地雷何用?」兩人答道:「特來轟擊攝政王。」渾身是膽。善耆道:「你與攝政王何仇?」汪兆銘答道:「我與攝政王沒甚仇隙,不過攝政王是個滿人首領,我所以要殺他。」善耆道:「本朝開國以來,待你漢人不薄,你何故恩將仇報?」兆銘大笑道:「奪我土地,奴我人民,剝我膏血,已經二百多年,這且不必細說﹔現在強鄰四逼,已兆瓜分,攝政王既握全權,理應實心為國,擇賢而治,大大的振刷一番,或尚可挽回一二。詎料監國兩年,毫無建樹,中外人民,請開國會,一再不允,坐以待亡。將來覆巢之下,還有什麼完卵?我所以起意暗殺。除掉了他,再作計較。」善耆本號曠達,聽了此言,也似有理,便道:「你們兩人,必分首從,究竟那個是主謀?」黃樹中忙說「是我。」汪兆銘怒對樹中道:「你何嘗主張革命?你曾向我勸阻,今朝反來承認,為我替死,真正何意?」回頭對善耆道:「主謀的人,是我汪兆銘,並非黃樹中。」樹中也說:「是我主謀,並非汪兆銘。」善耆見他二人爭死,也不禁失聲道:「好烈士!好烈士!」又向二人道:「你兩人果肯悔過,我可赦你不死。」兩人齊聲道:「你等滿親貴如肯悔禍,讓了政權,我死亦無他恨。」善耆不能辯駁,令左右將二人暫禁,自己至攝政王第中,報明底細。攝政王道:「地安門外,是我上朝的出入要路,他敢在此埋著地雷,謀為不軌,若非探悉密謀,我的性命,險些兒喪在他手,請即重辦為是!」善耆道:「革命黨人,都不怕死,近年以來,梟首剖心,也算嚴酷,他們反越聚越多,竟鬧到京中來了。依愚見想來,就使將他立刻正法,餘外的革命黨又至,辦也辦不完,還是暫從寬大,令他感我恩惠,或可銷除怨毒,也末可知。」攝政王道:「難道汪、黃兩人,竟好釋放麼?」善耆道:「這也不能,且永遠監禁,免他一死。」攝政王點頭,善耆退出,便令將汪、黃送交法部獄中。法部尚書廷杰憤憤道:「肅王爺也太糊塗,奪我權柄,饒他死罪,是何道理?」命司獄官揀一黑獄,將汪、黃釘了鐐銬,羈黑獄中。

  不言二人在獄受苦,且說革命黨聞汪、黃失敗,又被拿禁,大家都是悲憤。趙聲,黃興,一班首領,仍擬集眾大舉,先奪廣東為根據地。原來廣東是中國富饒的地方,兼且交通便當,所以革命黨人,屢次想奪廣東,立定腳跟,漸圖擴張。無如廣東大吏,防備嚴密,急切不得下手,只好相時而動。暗中從南洋辦到二十多萬金,購到外洋槍藥炸彈,因恐路中有人盤查,專用女革命黨,運入廣州,租了房屋,藏好火器。門條上面,統寫某某公館,或寫利華研究工業所,或寫學員寄宿舍。又把各種文書,如營制餉章軍律札符安民告示,保護外人告示,照會各國領事文,取締滿人規則,預先屬草。籌備了好幾月,已是宣統三年,清廷方開設資政院,贊成縮短立憲期限下,旨以宣統五年為期,實行開設國會,並令民政部飭國會請願團,即日解散。請願團尚欲繼續要求,當由清廷下令驅逐,如再逗留,還要拿辦,各代表踉蹌出京。大廷專制,物議沸騰,革命黨以為機會已到,公推黃興為總司令,招集義友,約於宣統三年四月朔舉行。

  適值粤人馮如,在美國學造飛行機,竣工回國,往見粤督張鳴岐,自言在美國學制飛艇,已二十多年,現更自出心裁,造成一艇,能升高三百五十尺,載重四百餘噸,此番回國,已將飛機運歸,準備試驗。張督即命馮如再往海口,載回飛艇,擇日試演。這個消息傳出,省城官紳商民,爭欲先睹為快。馮如擇定日期,擬於三月初十日,在燕塘試放。屆期這一日,遠近到者數萬人,紅男綠女,絡繹途中,真個是少見多怪,哄動全粤。廣州將軍孚琦,系榮祿從姪,聞得燕塘試演飛機,亦想一廣眼界,當下坐了綠呢大轎,排仗出城。清制,將軍不能擅自出城,孚琦欲廣目界,違制私出,只道清廷無由遙制,誰知冥官偏不留情。一到燕塘,張督等統已出場,相見畢,彼此坐定。霎時間飛艇上升,越騰越高,但聽得大眾驚詫聲,鼓噪聲,談笑聲,鬧成一片。不但百姓齊聲喝采,連大小文武各員,也稱為奇物。孚琦更為快慰,只因身任將軍,有守城責,不便多留城外,便起身辭了各官,先行入城。甫至城門口,忽聞轟的一聲,孚琦探頭出望,巧巧一顆子彈,飛中額上。可謂一廣額界。孚琦慌忙大喝道:「有革命黨,快快拿住!」這話一說,反把手下親兵,嚇得四散,連轎夫也棄轎遠走。孚琦正在驚慌,那槍彈還是接連飛來,憑你渾身是鐵,也要洞穿,彈聲中止,放彈的人,跳躍而去。適值張督等回來截住,刺客一時不能逃避,槍彈又未裝就,即被兵警擒住。這時才去看孚將軍,早已鮮血淋漓,全無氣息,轎子已打得七洞八穿,玻璃窗亦碎作數片。廣州府正堂,及番禺縣大令,忙飭轎夫抬回屍首,一面押著刺客,隨張督等一同進城。張督立飭營務處審訊,刺客供稱:「姓溫名生財,曾在廣九鐵路做工,既無父母,又無妻小,此次行刺將軍,係為四萬萬同胞復仇。今將軍已被我擊死,我的義務盡了,願甘償命!」問官欲究詰同黨,溫生財道:「四萬萬漢人,便是我同黨。」問官又欲詰他主使,溫生財道:「擊死孚琦是我,主使也就是我,何必多問!」視死如歸。問官得了確供,便向督署中請出軍令,立刻用刑。

  溫生財既死,官場中格外戒嚴,紛紛調兵入城。黃興等聞這消息,頓足不已,大呼為溫生財所誤。當下秘密會議,有說目下未便舉動,且暫時解散,再作後圖。獨黃興主張先期起事,提出三大理由:

  第一條是說我等密謀大舉,不應存畏縮心。

  第二條是說大軍入城,有進無退,若半途而廢,將失信用,後來難以作事。

  第三條是蓄謀數年,惹起各國觀瞻,若不戰而退,恐被外人笑罵。

  眾人聞這三條理由,恰是確實情形,不得不舉手贊成,遂決計起事。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官場也微悉風聲,防守越嚴。黃興謂束手待斃,不如冒險進取,遂於是日下午六點鐘出發,他們先想了一個計策,著敢死團坐了轎子,向總督衙門內,一直抬入。管門的人,還道他是進見總督,不敢上前攔住,那敢死團已闖進衙門,便亂擲炸彈,將頭門炸壞,擊斃管帶金振邦。敢死團復向二門搗進,直到內房,並不見有總督,也不見有總督家眷。原來總督張鳴岐,聞風聲緊急,早將家眷搬在別處,只有自己留住署內。是日聽得衙門外面,槍聲大作,忙令巡捕探悉。巡捕未出內室,外面已報革命黨進衙,不免心慌意亂,虧得巡捕扯住了他,從室中走上扶梯,開了窗,正是當鋪後牆,他兩人即攢出窗門,越過當鋪後簷,逕入當鋪中。眾朝奉認得張督,自然接待,張督不暇安坐,急令朝奉引出偏門,三腳兩步的,走入水師統領署內。水師統領李准,已聞督署起火,正擬調兵救護,忽報張督微服前來,便迎進花廳,作揖才罷,張督即令發兵拿革命黨。李准請張督暫住書室,自己忙調動城內防營,速救督署,復親自上馬出衙,趕至督轅前,見營兵已與革黨酣戰。黨人氣燄很盛,槍桿統是新式,看看防營中人,有點抵擋不住,李准大喝一聲,催各兵竭力向前,能獲住黨人一名,便有重賞。那時眾兵聽見有賞二字,爭先殺敵,黨人雖拚命死戰,究竟寡不敵眾,有幾個中彈死了,有幾個跌倒地上,被拿去了,漸漸的剩了數十人,只得望後退走。李准帶了營兵,追向前去,到了大南門,又遇著一隊黨人,混戰一場,黨人又死了一半,四散奔逃。李准見四面統有火光,複分營兵為數隊,向各處兜拿。火起處不得赴救,總教要路攔住,不使黨人逃竄,就算有功。所以黨人無從得利,次日清晨,還有黨人一大群,去奪軍械局,又被營兵殺退。營兵到處搜索,黨人無路可走,竟擁入米肆中將米袋運至店口,堆積如山,阻住營兵。營兵搬不勝搬,槍彈又打不進去,正在沒法,李准下令,用火油澆入店中,燒將起來。可憐黨人前後無路,多被燒死。這日黨人死了無數,城中損失,恰不甚多。因黨人不肯騷擾居民,見有老幼婦女,嘗扶他回家,就是街中放火,也不過是搖惑軍心的計策,往往自放自救。到了四月朔日,城中已寂靜無聲了。那時張鳴岐已回到督署,將捉到黨人若干名,一一審訊。黨人統是慷慨直陳,無一抵賴。張督便命一半正法,一半收監。旋由同善堂內檢點各處屍首,向黃花岡埋葬。後來經黨人自己調查,陣亡的著名首領,約有八十九人,姓名錄下:

  林 文 林覺民 林尹民 林常拔 方聲洞 陳與桑

  陳更新 陳汝環 陳文波 陳可均 陳德華 陳 敏

  陳啟言 陳 福 陳 才 馮超驤 馮仁海 馮 敬

  馮雨蒼 劉六湖 劉元棟 劉 鋒 劉鍾群 劉 鐸

  李 海 李 芳 李雁南 李 晚 李 生 李海書

  李文楷 徐滿凌 徐培漢 徐禮明 徐日培 徐保生

  徐廣滔 徐沛流 徐應安 徐钊良 徐 端 徐容九

  徐鬆根 徐廉輝 徐茂苗 徐培深 徐習成 徐林端

  徐進台 羅 坤 羅 俊 羅 聯 羅 乾 羅仲霍

  石經武 石慶寬 榮肇明 勞 培 馬 侶 馬 勝

  周 華 韋雲卿 梁 緯 喻紀雲 龐 鴻 龐 雄

  何天華 王 明 姚國梁 宋玉琳 饒輔廷 餘東鴻

  日 全 雷 勝 黃鶴鳴 杜鳳書 蕭盛躋 游 禱

  秦大誘 伍吉三 郭繼梅 洗 選 程耀林 葛郭樹

  黎 新 吳 潤 彭 容 廖 勉 江繼厚

  這八十九人內,有七十二人葬在黃花岡,只黃興,趙聲,及胡漢民,李燮和數人,總算逃出香港,才免拿獲。趙聲恨事不成,病癰而死,與黃花岡諸君相見地下,這是廣州流血大紀念。民國紀元,當三月二十九日,為黃花岡志士週年期,上海某報,曾有一副輓聯云:

  黃花岡下多雄鬼,五色旗中弔國殤。

  廣州流血後,水師提督李准,得了黃馬褂的重賞,清政府也以為泰山可靠,越加放心。從此陽說立憲,陰加專制,不到數月,又想出一個鐵路國有的計策,闖出一件大大的禍事來了。欲知後事,請看下回。

  攝政王載澧,監國三年,未聞大有失德,而國勢日危,實由於變亂已深,不可救藥。故謂亡清之咎,專屬攝政王,我不敢信。但必以攝政王可告無罪,亦豈其然?當其監國之始,嚴譴袁端二大臣,似覺剛克有餘,乃其後太阿倒持,政權旁落,叔姪子弟遍要路,無一干濟才,但惟是貪婪淫欲,掊克為生,是豈恐其亡之不速,而故速其亡耶?誰秉國政,顧任其驕縱若此?革命黨人乘機騷動,一敗而清廷相慶,再敗而清廷益相賀,三敗四敗,而清廷且自以為無恐矣。抑知敗者愈奮,勝者愈驕,革命革命之聲喧傳海外,雖欲不亡,不可得也。故廣州一役,人為革黨悲,吾為清室懼,天奪之鑒而益其疾,覘國者於此決興亡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9
發表於 2015-9-12 15:19:16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



  卻說清政府聞廣州捷報,方在放心,安安穩穩的組織新內閣。慶王弈劻,資望最崇,作為總理,自不消說。漢大臣中,如孫家鼐、鹿傳霖、張之洞等,先後逝世,只有徐世昌,歷任疆圻,兼掌部務,算是一位老資格,遂令他與那尚書桐,作為內閣總理的副手。內閣以下,如外務、民政、度支、學務、吏、禮、法、陸軍、農工、郵傳、理藩各部,統設大臣、副大臣各一員,從前尚書、侍郎的名目,悉行改革。凡舊有的內閣軍機處,亦一律撤去。又增一海軍部,命貝勒載洵為大臣,並設軍諮府,命貝勒載濤為管理。洵、濤統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丰姿原是俊美,可惜胸中並沒有軍事知識,只仗著阿兄勢力,占居樞要。一對繡花枕,好看不中用。各省諮議局聯合會上書,略稱:「內閣應負責任,不宜任懿親為總理,請另簡大員,改行組織。」折上,留中不報。聯合會再上書續請,方接復旨,據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干預!」頓時全國大嘩。

  還有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倡起鐵路國有的議論,慫慂攝政王施行。中國的鐵路,自造的只有三四條,餘外多借外款建築,甚且歸外人承辦。光緒晚年,各省商民,知識新開,才聽得借款築路,由外人監督,連土地權也保不住,於是創議自辦,把京漢、北京至漢口。粤漢廣東至漢口。兩大乾路,集款贖回,又由四川到漢口一線,亦由川漢商民,自行興築,這也是保全鐵路的良策。偏偏這位盛大臣宣懷,要收歸國有,難道果有絕大款項,能買回這鐵路麼?據盛大臣奏章,說是:「川粤鐵路,百姓無錢續辦,不如收為國有,借債造路。此路一成,償了外債,還有盈餘。」說話似乎中聽,其實只好去騙攝政王。除攝政王外,若非與盛大臣串同舞弊,簡直是騙不進的。盛大臣是常州人,他家私約幾百萬,也算是中國一個富翁。他的錢財,多半從做官來的,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好知足,還要做什麼郵傳部大臣?還要想什麼鐵路國有的計策?無如他總想不通,看不破,家中的姨太太,弄了好幾十個,費用浩大,揮金如土。他的子弟們,又是浪吃浪用,不肯簡省,累得這位盛老頭兒,還不能回家享福。他運動了一個郵傳部缺分,本是很好,可奈晚清路航郵電各局,多抵外債,進款也是有限,他從沒法中想出一法,借鐵路國有的名目,去貸外款幾千萬,一來可以敷衍目前,二來有九五回扣,可入私囊。等到外人討還,他已早到棺材裡去了。就使壽命延長,尚是未死,借主是清朝皇帝,與己無涉,中人勿賠錢,樂得眼前受用。攝政王視事未久,不甚曉得暗中弊端。慶親王弈劻,總教有點分潤,也與盛大臣一樣想頭,此倡彼和,居然把盛大臣原奏,批准下來。這段文字,寫得淋漓盡致。
  盛大臣遂與英美德法四國,訂定借款,辦粤漢川漢鐵路。外人正想做些投資事業,一經盛大臣與他商議,把路作押,自然謹遵台命。那時盛大臣又想出辦法,把從前川粤漢的百姓已垫路本,統作七折八扣的計算,從中又好取利若干,而且不必還他現錢,只用幾張鈔票,暫時搪塞,便好將百姓的路本,取作國用,一舉數得,真是無上妙法。誰知百姓不肯忍受,竟要反抗政府。咨政院也奏請開臨時會,參議四國借款。各省諮議局,直接申請,要請政府收回鐵路國有成命。盛大臣一概不理,且慫慂攝政王,下了幾道上諭,說甚麼不准違制,說甚麼格殺勿論,百姓看了這等話頭,越加氣惱。川人格外憤激,開了一個保路大會,定要與政府為難。川督趙爾豐,與將軍玉昆,將川中情形,聯銜上奏。這時盛大臣已有二三百萬回扣到手,哪裡還肯罷休?巧值端方入京,運動起復,費了十萬金,得著一個鐵路總辦的缺分。盛大臣本幫他運動,所以同他商議,要他去壓制川民,就可升任川督。端方利令智昏,居然滿口答應,要去送掉老命了。草整行裝,立即啟程。行抵武昌,聞川民鬧得不可開交,商人罷市,學堂罷課,不覺暗想道:「趙爾豐如此無能,一任民人要挾,如何可作總督?」遂夤夜擬一奏折,叫文稿員繕就,翌晨出發,奏中極說:「趙督庸懦,須另簡幹員」,大有捨我其誰的意思。嗣得政府復電,令他入川查辦,端方遂向鄂督瑞祐,借兵兩隊,指日入川。此時可算威風。

  川督趙爾豐,本是著名屠戶,起初見城內百姓,捧著德宗景皇帝的牌位,到署中環跪哀求,心中也有些不忍,因此有暫緩收回的奏請。旋聞端方帶兵入川,料是來奪飯碗,不禁焦急起來。欲利人,難利己﹔欲利己,難利人。兩利相權,總是利己要緊。人人為此念所誤。忽外面傳進了一紙,自保商榷書,列名共有十九人,他正想把這十九人傳訊,那十九人中,竟有五人先來請見。爾豐閱五人名片,是諮議局議長蒲殿俊、副議長羅綸、川路公司股東會長顏楷、張瀾、保路會員鄧孝可,不由的憤憤道:「都是這幾人作俑,牽累老夫,非將他們嚴辦不可!」遂傳令坐堂。巡捕等茫無頭緒,只因憲命難違,不得不喚齊衛隊,立刻排班。趙屠戶徐踱出來,堂皇上坐,始喚五人進見。五人到了堂上,瞧這情形,大為驚異。但見趙屠戶大聲道:「你五人來此何為?」鄧孝可先發言道:「為路事,故來見制軍,請制軍始終保全。且聞端督辦帶兵入川,川民惶懼的了不得,亦乞制軍奏阻。」趙屠戶道:「你等敢逆旨麼?本部堂只知遵旨而行!」願為滿奴。這句話惱動了蒲殿俊,便道:「庶政公諸輿論,這明是朝廷立憲的諭旨,制軍奈何不遵?況四川鐵路,是先皇帝准歸商辦,就是當今皇上,亦須繼承先志,可容那賣國賣路的臣子,非法妄為嗎?」觀此可知川民捧景帝牌位之用意。說得趙屠戶無言可駁,益發老羞成怒,強詞奪理道:「你等欲保全路事,亦須好好商量,為什麼叫商人罷市,學堂罷課?你等心猶未足,且聞要抗糧免捐,這非謀逆而何?」殿俊道:「這是川民全體意旨,並非由殿俊等主張。」趙屠戶取出自保商榷書,擲示五人道:「你們自去看來!這書上明明只書十九人,你五人名又首列。哼哼!名為紳士,膽敢劫眾謀逆,難道朝廷立憲,就可令你等叛逆麼?」五人瞧著,尚思抗辯,趙屠戶竟喝令衛弁,將五人拿下。衛弁奉令來縛五人,忽聽大門外一片嘩聲,震動天地,望將過去,約不下千人。頭上都頂著德宗景皇帝神牌,口口聲聲,要釋放蒲羅等。惹得屠戶性起,命衛隊速放洋槍,這令一下,槍聲四射,起初還是開放空槍,後來見百性不怕,竟放出真彈子來,把前列的傷了數名。大眾越加動怒,反人人拚著性命,闖入署中。正在不可開交的時候,虧得將軍玉昆,飛馬前來,下了馬,挨入督轅,先撫慰民人一番,然後進商趙屠戶,勸他不要激變。屠戶鐵石心腸,還是堅執一詞,玉昆不待應允,竟命將蒲羅等五人,釋了縛,隨身帶出,又勸大眾散歸、大眾才陸續歸去。

  趙屠戶憤猶未息,竟奏稱亂民圍攻督署,意圖獨立,幸先期偵悉,把首要擒獲﹔嗣復聯絡鄂督瑞澂,迭上奏章,說如何擊退匪徒,說如何大戰七日,其實不過用兵監謗,與鄉間百姓鬧了兩三場,他便捕風掠影,捏詞陳奏,想就此冒點功勞,可以保全祿位。川民自保,趙督亦自保,勢已分裂,如何持久?鄂督瑞澂,聞川省議員蕭湘,由京過鄂,潛差人將他拘住,發武昌府看管。原來蕭在京時,曾反對借債築路,瑞澂把他拘禁,無非巴結政府,與趙屠戶心計,彼此一律。看官!試想民為國本,若沒有百姓,成何國度?況且清廷已籌備立憲,凡事統在草創中,難道靠了幾個虎吏,就可成事麼?大聲疾呼。清政府閱趙督奏折,還道川境大亂,仍用前兩廣總督岑春暄,前往四川,會同趙爾豐辦理剿撫事宜。岑意主撫,行到湖北,與鄂督商議,意見相左。又與趙爾豐通信,爾豐大驚,想道:「既來了端老四,又來了岑老三,正是兩路夾攻,硬要奪我位置。」奪他位置,其患猶小,將來恐不止此,奈何?連忙寫了復書,婉阻岑春暄,說是日內即可肅清,毋庸勞駕等語。岑得書,也不欲與他爭功,便上書托疾,暫寓武昌,借八旗會館,作為行轅,這是宣統三年八月初的事情。

  轉瞬間,已到中秋,省城戒嚴,說有大批革命黨到了,春暄還不以為意。後來聞知總督衙門內,拿住幾個革命黨,他也不去細探。至十九夜間,前半夜還是靜悄悄的,到了一兩點鐘時候,忽聽得有劈劈拍拍的聲音,接著又是馬蹄聲,炮聲,槍聲,嘈雜不休。連忙起牀出望,外面已火光燭天,屋角上已照得通紅。方驚疑間,但見僕人踉蹌走來,忙問何事?僕人報稱:「城內兵變。」春暄道:「恐怕是革命黨。我是查辦川路,僑居此地,本沒有地方責任,不如走罷。」使命僕人收拾行裝,挨到天明,自己扮了商民模樣,只帶了一個皮包,挈僕出門。到了城門口,只見守門的人,臂上都纏著白布,他也莫明其妙,混出了城,匆匆的行到漢口,趁了長江輪船,逕回上海去了。倒也清脫。

  原來這夜的擾亂,正是民軍起事,光復武昌的日子。是歷史上大紀念日。鄂督瑞澂,未出仕時,在滬曾犯拐騙珠寶案,公廨出票拘提,他即遁去。後來不知如何鑽營,迭蒙拔擢,相傳與澤公有葭莩誼,因此求無不應。他本識字無多,肄業的肄字,嘗讀作肆音,士人傳為笑柄。此次擢任鄂督,除逢迎政府外,別無他能。八月初九日,接到外務部密電,略說:「革命黨陸續來鄂,私運軍火,並有陸軍第三十標步兵,作為內應,聞將於十五六日起事,宜速防範」云云。他見了這種電文,飛飭陸軍第八鎮統領張彪,分佈軍隊,按段巡查。督署內外,佈滿軍警,又命文武大小各官,不得賞中秋節,連自己亦無心筵宴,日夜不得安枕。過了十五六兩日,毫無動靜,方才有些安心。十七日晚間,始與妻妾,補賞中秋,大家格外歡樂。宴畢,十二巫峰,任他遊歷,也總算是樂極了。樂極以下,便是生悲。翌日,接到荊襄巡防隊統領沈得龍電文,說:「在漢口英租界拿獲革黨劉汝夔、邱和商兩名,已著護軍解省。」瑞澂將電文交與巡捕,令頒發營務處,俟劉、邱兩人解到聽審。次日,又接張彪電話,說:「在小朝街拿革黨八人,內有一女革黨,叫作龍韻蘭,又有陸軍憲兵隊什長彭楚藩,內通革黨,亦已查出拿下。同時在雄楚樓北橋高等小學堂間壁洋房內,拿獲印刷告示繕寫冊子的革黨五人。」接連又接到關道齊耀珊稟,說:「洋房公所吳愷元,於漢口俄租界寶善裡內,捉到秦禮明、龔霞初二名,並搜出炸彈、手槍、旗幟、印信、札文底冊、信件甚多。」剛在一起一起的舉發,外面又解到革黨楊宏勝一名,說在黃士陂千家街地方小雜貨店內,捉了來的。瑞澂被他鬧昏,咐吩巡捕道:「如有革黨解到,不必瑣報,總叫暫收獄中,我索性總審一堂,盡行將他正法,免得耽懮。」巡捕應聲而出。是晚督署內復查出炸藥一箱,有教練隊軍兵二人形跡可疑,拿訊時,果然由他運入,立即梟首。十九辰刻,瑞澂坐了大堂,審訊革黨,有幾個直認不諱,把他正法,有幾個尚無實供,仍令收禁。

  審訊已畢,適張彪到署,瑞澂把搜出名冊,交他詳閱。並說:「名冊中牽連新軍,應即嚴查!」張彪告別回營,便飭將弁向各營查詰,營兵人人自危,遂密約起事,一火燒熟。定於十九夜間九點鐘後,放火為號,一齊到火藥局會齊,先搬子彈,後攻督署。可憐瑞澂、張彪等,尚在睡夢中。是晚月色微明,滿天星鬥懸在空中,聽城樓更鼓,已打二下,忽然紅光一點,直衝九霄。工程第八營左隊營中,列隊齊出,左右手各系白巾,肩章都已扯去。督隊官阮榮發、右隊官黃坤榮、排長張文瀾等,出營阻攔。大家統說:「諸位長官,如要革命,快與我輩同去!」阮黃諸人,還是神氣未清,大聲喝阻。語尚未絕,槍彈已鑽入胸膛,送他歸位。當下逐隊急趨,遇著阻擋,一律不管,只請他吃彈子。到了楚望台邊,有旗兵數十人攔住,被他一陣排槍,打得無影無蹤,遂撲入火藥局內,各將子彈搬取。此時十五恊兵士,已齊集大操場,隨帶彈藥,同工程營聯合,去攻督署。適遇防護督署的馬隊,阻止前進,兵士齊叫道:「彼此都系同胞,何苦自相殘殺?」倘令長存此心,何患國家不治?馬隊中聽得此言,很是有理,遂同入黨中。於是分兵三處,一向鳳凰山,一向蛇山,一向楚望山,各將大炮架起,對著督署轟擊,霎時間將督署頭門毀去,各兵從炮火中,奔入督署,找尋瑞澂,誰知瑞澂早已率同妻妾,潛逃出城,到楚豫兵輪上去了。轉身去尋張彪,也與瑞澂同一妙法,逃得不知去路。虧得會逃,保全老命。

  各兵擁集督轅,天色漸明,大眾公推統領,倒是齊聲一致的,願戴一位黎恊統。亂世出英雄。這黎恊統名元洪,字宋卿,湖北黃岡縣人,從前是北洋水師學堂的學生,畢業後,嫻陸海軍戰術,中東一役,黎曾充炮船內的兵目,因見海軍敗沒,痛憤投海,為一水兵救起,由煙台流入江南,適值張之洞為江督,一見傾心,立寫「智勇深沉」四大字,作為獎賞。嗣張督調任兩湖,黎亦隨去。及張入京,未幾病逝,黎仍留鄂,任二十一混成恊恊統,為人溫厚和平,待士有恩,所以軍隊無不樂戴。眾議既定,都奔到黎營內,請出黎恊統,要他去做都督。黎公起初不允,旋由大眾勸迫,才說:「要我出去,須要聽我號令:第一條,不得在城內放炮。第二條,不得妄殺滿人。此外如搶劫什物,姦淫婦女,搗毀教堂,騷擾居民等事,統是有乾法律,萬不可行!諸位從與不從,寧可先說,免得後悔。」大眾齊聲遵令,遂擁著黎公到諮議局,請他立任都督,把諮議局改作軍政府,邀議長湯化龍,出任民政。

  部署漸定,遂發了密令,命統帶林維新帶兵去襲漢陽。林統帶連夜渡江,襲據了兵工廠,隨向漢陽城進發。漢陽知府,不待兵到,早已遠颺,正是不勞一炮,不血一刃,唾手得了漢陽城。旋又分兵過河,占住了漢口鎮。漢口有各國租界,當由鄂軍政府,照會各國領事,請他中立,並願力任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各領事見他舉動文明,也是欽佩,遂與軍政府聲明中立條約三件:

  一 是無論何方面,如將炮火損害租界,當賠償一億七萬兩。

  二 是兩方交戰,必在二十四點鐘前,通告領事團。

  三 是水陸軍戰線,必距離租界十英里外。

  鄂軍政府一一承認,遂由各國領事團,宣佈中立文,並與軍政府訂定條約,凡從前清政府,與各國約章,繼續有效,此後概當承認。賠款外債,照舊擔負,各國僑民財產,一概保護。惟各國如有陰助清政府,及接濟滿清政府軍械,應視為仇敵。所獲物品,盡行沒收。雙方簽定了押,遂由鄂軍政府,撰布檄文,傳達全國。其文道:

  中華開國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 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檄曰: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況以神明華冑,匍匐犬羊之下,盜憎主人,橫逆交逼,此誠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漢遺裔,弈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爾東胡,曾不介意。遂因緣禍亂,盜我神器,奴我種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廟堂皆豕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歎。群獸嘻嘻,羌無遠慮。慢藏誨盜,遂開門揖讓,裂棄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歸,重以破棄。是非特逆胡之罪,亦漢族之奇羞也。幕府奉茲大義,顧瞻山河,秣馬厲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勢未集,忍辱至今。天奪其魄,牝雞司晨,塊然胡雛,冒昧居攝,遂使群小俱進,黷亂朝綱,鬥聚金璧,以官為市,強敵見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額。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則復有偽收鐵道之舉,喪權誤國,劫奪在民。憤毒之氣,鬱為雲雷。由鄂而湘而粤而川,扶搖大風,卷地俱起。土崩之勢已成,橫流之決,可翹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漢族復興之會也。幕府總攝機宜,恭行天罰,懼義帥所指,或未達悉,致疑畏之徒,遇事惶惑,僻遠諸彥,莫知奮起,用先以獨立之義,佈告我國人曰:在昔虜運方盛,則以野人生活,彎弓而鬥,睒目舚舌,習為豺狼,是以索倫凶聲,播越遠近。入關之初,即擇其強梁,遍據要津,而令吾民輸粟轉金,豢其丑類,以制我諸夏。傳且九葉,則放誕淫侈,夤緣苟偷,以襲取高位。枯骨盈廷,人為行屍,故太平之戰,功在漢賊,甲午之役,九廟俱震。近益岌岌,祖宗之地,北削於俄,南奪於日,廟堂闃寂,卿相嘻嘻,近貴以善賈為能,大臣以賣國相長,本根已斬,枝葉瞀亂。虎皮蒙馬,聊有外形。舉而蹴之,若拉枯朽,是虜之必敗者一。昔三桂啟關,漢家始覆,福酋定鼎,益因緣漢賊,為之佐命。稍浴漢風,遂事羈縻,維時中邦,大勢已去,義士竄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遂被迫脅,反顏事仇,漸化腥羶,遂忘大義,合薰於蕕,以逆為正,孑孑貪夫,時效小忠。虜遂奄然高踞,驕吸民脂,浸淫二百年,漢族義師,屢蹷不起,爰及洪王,幾復漢土,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彥,倒行逆施,遂使虜危而復安,久留不去,此實孝孫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長也。方今大義日明,人心思漢,觥觥碩士,烈烈雄夫,莫不敬天愛祖,高其節義。雖有縉紳,已污偽命,以彼官邪,皆輿金輦璧,因貨就利,鄙薄驕虛,毋任艱巨。虜實不競,漢臣復匱,盲人瞎馬,相與徘徊,是虜之必敗者二。邦國遷移,動在英豪,成於眾志,故杰士奮臂,風雲異氣,人心解體,變亂則起。十稔以還,吾族巨子,斷脰決腹者,已踵相接。徒以民習其常,毋能大起,虜遂起持其間,因以苟容,遷延至今,乃以立憲改官,詐為無信,借款收路,重陷吾民,星星之火,乘風燎原。川湘鄂粤之間,編戶齊民,奔走呼號,一夫奮臂,萬姓影從,頹波橫流,敗舟航之,是虜之必敗者三。昔我皇祖黃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唐虞繼世,三王奮跡,則文化彬彬,獨步宇內,煌煌史冊,逾四千年。博大寬仁,民德久著,衡之西歐,則遜其條理已耳。先覺之民,神聖之冑,智慧優渥,宜高踞土疆,折衝宇宙,乃銳降其種,低首下心,以為人役,背先不孝,喪國無勇,失身不義,潛德幽光,望古遙集。瞻我生身,弔景慚魂。返性則明,知恥則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則漢族之當興者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有至尊,是曰人權。平等自由,樂天歸命。以生為體,以法為界,以和為德,以眾為量。一人橫行,諡曰獨夫,涼彼武王,遂有典刑。滿虜僭竊,更益驕恣,分道駐防,坐食齊民,厚祿高官,皆分子姓。脅肩諂笑,武斷朝堂,國土國權,斷送唯意。束我言論,遏我大群,擾我閭閻,誣我善良,鋤我秀士,奪我民業,囚我代表,殺我議員,天地晦盲,民聲銷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復我自由,還我家邦,則漢族之當興者二。海水飛騰,雄強參會,弱國孱種,夷為犬豕。民有群德,朝有英彥,威能達旁,乃競爭而存耳。惟我中華,厄於逆虜,根本參差,國力遂糜。虜更無狀,魚餒肉敗,腥聞四布,遂引群敵,乘間抵隙,邊境要區,割削盡去,拊背扼吭,及其祖廟,臥榻之間,鼾聲四起,耳目蔀覆,手足縶維,遂使我漢土堂奧盡失,民氣痿痺,將破碎顛連,轉饜封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廓而清之,駿雄良材,握手俱見,萬幾肅穆,群敵銷聲,則漢族之當興者三。維我四方猛烈,天下豪雄,既審斯義,宜各率子弟,乘時躍起,雲集響應。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獲丑,以奏膚功。維我伯叔兄弟,諸姑姊妹,既審斯義,宜矢其決心,合其大群,堅忍其德,綿系其力,進戰退守,與猛士俱。維爾失節士夫,被逼軍人,爾有生身,爾亦漢族,既審斯義,宜有反悔,宜速遷善,宜常懷本根,思其遠祖,宜倒爾戈矛,毋逆義師,毋作姦細。維爾胡人,爾在漢土。爾為囚徒,既審斯義,宜知天命,宜返爾部落,或變爾形性,願化齊民,爾則無罪,爾乃獲赦宥。幕府則與四方俊傑,為茲要約曰:「自州縣以下,其各擊殺虜吏,易以選民,保境為治。又每州縣,興師一旅,會其同仇,以專征伐,擊殺虜吏。肅清省會,共和為政,幕府則大選將士,親率六師,犁庭掃穴,以復我中夏,建立民國。」幕府則又為軍中之約曰:「凡在漢胡苟被逼脅,但已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問。其在俘囚,若變形革面,願歸農牧,亦大赦勿有所問。其有挾眾稱戈,稍抗顏行,殺無赦﹔為間諜,殺無赦﹔故違軍法,殺無赦。」以此佈告天下,如律令。

  又有一闋興漢軍歌,尤覺得慷慨異常,小子備錄於此,以供眾覽道:

  地發殺機,中原大陸蛟龍起,好男兒濯手整乾坤﹔拔劍斲斷胡天雲。復我皇漢,完我自由,家國兩尊榮。樂利蒸蒸,世界大和平,中外禔福樂無垠。好男兒!撐起雙肩肩此任!

  鄂軍一起,清廷大震,立命陸軍部及軍諮府,派兵赴鄂,欲知誰勝誰負﹔請至下回表明。


  盛宣懷為亡清罪魁,實足為民國功臣。鐵路國有之策不倡,則爭路之風潮不起,鄂軍即或起義,其成功與否,尚未可知,故謂盛為民國功臣可也。趙端諸人,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之流,清無此人,烏乎亡?民國無此人,烏乎興?然則趙端諸人,其亦皆民國功臣耶?鄂軍之起,實自天怒人怨致之。檄文一篇,說得淋漓酣鬯,足為吾華生色。而本回敘事,亦氣勢蓬勃,抑揚得當,是固皆好手筆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0
發表於 2015-9-12 15:19:46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



  卻說清廷聞武昌兵變,即派陸軍兩鎮,令陸軍大臣蔭昌督率前往,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歸節制調遣。一聞鄂耗,即派陸軍大臣前往,勢成孤注,可見清政府之鹵莽。又令海軍部加派兵輪,飭薩鎮冰督駛戰地,並飭程允和率長江水師,即日赴援。一面把瑞澂、張彪等革職,限他剋日收復省城,帶罪圖功。種種諭旨,傳到武昌。黎都督元洪,恰也不慌不忙,只分佈軍隊,嚴守武漢,專待北軍到來,一決雌雄。從容佈置,便見老成。有弁目獻計軍政府,請拆京漢鐵路若干段,阻止北軍前來。黎都督道:「我軍將要北上,如何拆這鐵路?目前所慮,只患兵少,不敷防禦,現擬暫編步兵四恊,馬隊一標,炮隊兩標,工輜隊各一營,軍樂隊一營,權救眉急。」於是出示招兵,不到三日,已有二萬人入伍,遂令各隊長日夕操練,預備對壘。復出一翦發命令,無論軍民人等,一律翦辮,把前清時候的豬尾巴,統行革去。翦辮是第一快事。當下擇定八月二十五日祭旗,立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標幟,屆期天氣晴明,黎都督率同義師,誠誠懇懇的禱了天地,讀過祝文,然後散祭。大家飲了同心酒,很有直搗黃龍的氣勢。

  是日聞北軍統帶馬繼增,已率第二十二標抵漢口,駐紮江岸。清陸軍大臣蔭昌,亦出駐信陽州,海軍提督薩鎮冰,復率艦隊到漢,在江心下椗。雙方戰勢,漸漸逼緊。黎都督先探聽漢口領事團,知已與清水陸軍,簽定條約,不准毀傷租界。租界本在水口一帶,水口擋住,裡面自可無虞,清水師已同退去一般。黎都督就專注陸戰,於二十六日發步兵一標,赴劉家廟,布列車站附近。是時張彪軍尚在此駐紮,鄂軍放了一排槍,張軍前列,傷了數十人,隨即退去。鄂軍也不追趕,收隊回營。

  次日,鄂軍複分隊出發,重至劉家廟接仗,那邊仍來了張彪殘兵,與河南援軍會合,共約一鎮,載以火車。鄂軍隊裡的督戰員,是軍事參謀官胡漢民,令軍隊蛇行前進,將要接近,見河南軍猛撲過來,氣勢甚銳,漢民復下一密令,令軍隊閃開兩旁,從後面突開一炮,擊中河南兵所坐的火車頭,車身驟裂。河南兵下車過來,鄂軍再開連珠炮,相續不絕,慌似千雷萬霆,震得天地都響。兩下相持了數點鐘,河南兵傷了不少,方嘩然退走,避入火車,開機馳去。一剎那間,又復馳了轉來,不意撲塌一聲,車竟翻倒,鄂軍乘機猛擊,且從旁抄出一支奇兵,把河南兵殺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看官!這河南兵去而復回,明明是出人不意,攻人無備的意思,如何中途竟致覆車呢?原來河南兵初次退走,有許多鐵路工人在旁,倡議毀路,以免清軍復來。當時一齊動手,把鐵軌移開十數丈。河南兵未曾防備,偏著了道兒,越弄越敗,懊悔不迭。這便是倒灶的影子。至傍晚兩軍復戰,清軍在平地,鄂軍在山上。彼此轟擊,江心中的戰艦,助清陸軍,開炮遙擊,約有二小時,鄂軍隊中發出一炮,正中江元炮船,船身受傷,失戰鬥力,遂駛去。各艦亦陸續退出,直至三十里外。翌日再戰,各艦竟遁回九江去了。清水師雖是無用,亦不至怯敵若此,大約是不願接仗之故。
  至第三次開戰,鄂軍復奪得清營一座,內有火藥六車,快槍千支,子彈數十箱,白米二千包,銀洋十四箱,以及軍用器物等,都由鄂軍搬回。第四次開戰,鄂軍復勝,從頭道橋殺到三道橋,得著機關炮一尊。第五次開戰,鄂軍用節節進攻法,從三道橋攻進灄口。清軍比鄂軍,雖多數倍,怎奈人人解體,全不耐戰,一大半棄甲而逃,一小半投械而降。陸軍大臣督兵而來,恰如此倒臉,真是氣數。

  自經過五次戰仗,鄂軍捷電,遍達全國,黃州府,武昌縣,淝陽州,宜昌府,沙市,新堤,次第響應,豎滿白旗。到了八月三十日,湖南民軍起義,逐去巡撫餘誠格,殺斃統領黃忠浩,推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只焦達峰是洪江會頭目,冒托革命黨人,當時被他混過,後來調查明白,民心未免不服,暫時得過且過,徐作計較。同日,陝西省亦舉旗起義,發難的頭目,系第一恊參謀官,兼二標一營管帶張鳳翽,及三營管帶張益謙,兩人統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一呼百應,攻進撫署。巡撫錢能訓,舉槍自擊,撲倒地下。兩管帶攻入後,見錢撫尚在呻吟,倒不去難為他,反令手下扶入高等學堂,喚西醫療治。其餘各官,逃的逃,避的避,只將軍文瑞,投井自盡,全城粗定,正副兩統領,自然推舉兩張了。

  餘誠格自湖南出走,直至江西,會晤贑撫馮汝騤,備述湖南情形,且敘且泣。馮撫雖強詞勸慰,心中恰非常焦灼,俟誠格別後,勞思苦想,才得一策,一面令布政使籌集庫款,倍給陸軍薪餉,一面命巡警道飭役稽查,旦夕不怠,城內總算粗安。偏偏標統馬毓寶,舉義九江,逐去道員保恒,及九江府樸良。九江系全贑要口,要口一失,省城也隨在可虞,不過稍緩時日便了。銅山西奔,洛鐘東應。

  此時各省警報,紛達清廷,攝政王載澧,驚愕萬狀,忙召集內閣總理老慶,恊理徐世昌,及王大臣會議。一班老少年,齊集一廷,你瞧我,我瞧你,面面相覷,急得攝政王手足冰冷,幾乎垂下淚來。老慶睹此情形,不能一言不發,遂保薦一位在籍的大員,說他定可平亂。看官!你道是何人?乃係前任外務部尚書袁世凱。攝政王嘿然不答。老慶道:「不用袁世凱,大清休了。」用了袁世凱,大清尚保得住麼?攝政王無奈下諭,著袁世凱補授湖廣總督。又有一大臣道:「此次革黨起事,全由盛宣懷一人激變,他要收川路為國有,以致川民爭路,革黨乘機起釁,為今日計,非嚴譴盛宣懷不可。」於是盛大臣亦奉旨革職。過了兩三天,袁世凱自項城復電,不肯出山。內閣總理老慶,又請攝政王重用老袁,授他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陸各軍,並長江水師,統歸節制。又命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均歸袁世凱調遣。袁世凱仍電奏足疾未愈。樂得擺些架子。攝政王料他紀念前嫌,不欲再召。忽由廣州來電,將軍鳳山,被革命黨人炸死。鳳山在滿人中,頗稱知兵,清廷方命任廣州將軍,乘輪南下,既抵碼頭,登岸進城。到倉前街,一聲奇響,震坍牆垣,巧巧壓在鳳山轎上,連人帶轎,搗得粉碎。臨時只有一黨人斃命,聞他叫作陳軍雄,餘皆遁去。攝政王聞知此信,安得不驚?沒奈何依了老慶計策,令陸軍大臣蔭昌,親至項城,敦請袁世凱出山。那時這位雄心勃勃的袁公,才有意出來。時機已至。蔭昌見他應允,欣然告別,返至信陽州,趁著得意的時候,竟想出一條好計,密令在湖北軍隊,打仗時先掛白旗,假作投降,待民軍近前,陡起轟擊,便可獲勝。湖北帶兵官,依計而行,果然鄂軍不知真偽,被他打死了數百人,敗回漢口,把劉家廟大智門車站各地,盡行棄去。蔭昌聞這捷音,樂不可支,忙電奏京都,說民軍如何溃敗,官軍如何得勝,並有可以進奪武漢等語。攝政王稍稍安心。

  嗣聞瑞澂、張彪,都逃得不知去向,遂下令嚴拿治罪。其實鴻飛冥冥,弋人何篡,攝政王也無可奈何。默思川湖各地,必須用老成主持,或可平亂,來不及了。遂命岑春暄督四川,魏光濤督兩湖。岑、魏都是歷練有識的人,料知大局不可收拾,統上表辭職。那時只有催促這位老袁,迅速赴敵。老袁至此,始從彰德裡第動身,渡過黃河,到了信陽州,與蔭昌相會。蔭昌將兵符印信,交代明白,匆匆回京復命。卸去肩子了。

  這位袁老先生,確是有點威望,才接欽差大臣印信,在湖北的清軍,已是踴躍得很,磨拳擦掌,專持廝殺。總統第一軍的馮國璋,又由京南下,擊退民軍,縱火焚燒漢口華界,接連數日,煙塵蔽天,可憐華界居民,或搬或逃,稍遲一步,就焦頭爛額。更可恨這清軍仗著一勝,便姦淫擄掠,無所不為。見有姿色的婦女,多被他拖曳而去,有輪奸致死的,有強逼不從,用刀戳斃的。就是搬徙的百姓,稍有財產,亦都被他搶散。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忽有鄂軍敢死隊數百人,上前攔截,清軍視若無睹,慢騰騰的對仗。不意敢死隊突起奮擊,如生龍活虎一般,嚇得清軍個個倒退。還有後面的鄂軍,見敢死隊已經得勢,一擁而前,逢人便殺,清軍逃得快的,還保住頭顱,略一遲緩,便已中槍倒斃。這場惡戰,殺死清軍三千五百多名,在漢口華界的清軍,幾乎掃蕩一空。有在街頭倒斃的兵,腰中還纏著金銀洋錢,哪裡曉得惡貫滿盈,黃金難買性命,撲通一槍,都伏維尚饗了。可為貪利者作一棒喝。

  清軍還想報復,不意袁欽差命令到來,竟禁止他非法胡行,此後不奉號令,不准出發。各軍隊也莫名其妙,只好依令而行。原來袁世凱奉命出山,胸中早有成竹,他想現今革命軍,且萬萬殺不完的,死一起又有一起,我如今不若改剿為撫,易戰為和。只議撫議和的開手,也須提出幾條約款,方可與議。當下先上奏折,大旨是開國會,改憲法,並罷斥皇族內閣等件,請朝廷立即施行。攝政王覽了此奏,又不覺狐疑起來。正顧慮間,山西省又聞獨立,巡撫陸鍾琦死難。陸鍾琦係由江南藩司升任,到任不過數月,因陝西已歸革命軍,恐他來襲邊境,遂派新軍往守潼關。新軍初意不願,故設種種要求,有心激變。陸撫恰一一答應,新軍出城而去。次日偏又回來,闖進撫署,迫陸撫獨立。陸撫說了一個不字,那新軍已舉槍相向,待陸撫說到第二個不字,槍彈立發,適中陸胸。陸子亮臣,系翰苑出身,曾遊學外洋,至是適來省父,勸父姑從圓融,誰意禍機猝發,到署僅隔宿,竟見乃父喪軀。父子恩深,如何忍耐,即取出手槍還擊。此時的革命軍,還管著什麼餘地,順我生,逆我死,眾槍齊發,又將亮臣擊斃。陸撫父子殉難,雖是盡忠一姓,心跡尚屬可原,故文字間獨無貶筆。再擁進內署,把陸撫眷屬,復槍斃了好幾人。撫署已毀,轉至藩臬兩署,擁藩司王慶平、提法使李盛鐸至諮議局,迫他獨立。兩司不從,被禁密室,另推恊統閻錫山為都督。錫山受任後,婉勸李盛鐸出任民政,盛鐸乃允。只王慶平執意如故,由錫山釋放使歸。

  山西省的警信方來,江西省的耗音又至。江西自九江兵變後,省城戒嚴,勉強維持了幾天。紳商學各界,組織保安會,將章程呈報撫署,請馮汝騤做髮起人,馮撫倒也承認。嗣軍界亦入保安會,請馮撫即舉義旗,馮撫不允,於是各軍隊夜焚撫署,霎時間火光燭天,馮撫自署後逃出,匿入民房。藩司以下,亦皆走避。革命軍出示安民,方擬公舉統領,適馬毓寶自九江馳至,由各界歡迎入城,當於教育會開會,以高等學堂為軍政府,仍舉馮汝騤為都督。汝騤聞這消息,料軍民都無惡意,遂出來固辭,乃改舉恊統吳介璋任都督,劉起鳳任民政長,汝騤交出印信,挈眷歸去。馬毓寶亦返九江。江西獨立,最稱安穩。

  這時候的雲南省,也由恊統蔡鍔倡義,與江西省同日獨立。雲南邊隅,次第為英法所占,是年英兵復占踞片馬,滇民力爭不得,未免怨恨政府,兼以各省獨立,軍界躍躍欲試,遂由恊統蔡鍔開會,召集將弁,同時發作,舉火為號。第一營統帶丁錦不從,被他驅逐,隨攻督署,迫走總督李經羲,即改督署為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各軍搜捕各官吏,拿住世藩司,因他不肯降順,一槍結果了他的性命。只李督在滇,頗有政績,經各軍搜出後,蔡鍔獨優禮相待,勸他為民軍盡職。李督心有未安,情願回籍。蔡鍔不便強留,由他攜眷回去。可見做官不應貪虐,到變起時,尚得保全性命。且因督署總是老衙門,舍舊謀新,將都督府遷至師範學堂,會同起事諸人,組織各種機關,並電各州縣即日反正。不到數日,雲南大定。

  這數省的電音,傳至攝政王座前。正急個不了,內廷的王公大臣,又紛紛告假,連各機關辦事人,十有九空。老慶、載澤等並沒有法子,還是各爭意見,彼此上奏,願辭官職。貝勒載濤,也辭去軍諮大臣的缺分,弄得這個攝政王,呆似木雕,終日只是淚珠兒洗面,到無可奈何之際,不得不請老慶商量。老慶只信任一個袁世凱,便把內閣總理的位置,一心讓與袁公,且勸攝政王概從袁議。攝政王已毫無主意,遂授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叫他在湖北應辦各事,佈置略定,即行來京。越重任,越將清社送脫。一面取消內閣暫行章程,不用親貴充國務大臣,並將憲法交資政院恊議。資政院的老臣,先請下詔罪己,速開黨禁,然後好改議憲法。攝政王惟言是從,下了罪己詔,開了黨人禁,方由資政院擬定憲法大綱十九條,擇定十月初六日,宣誓太廟。可奈各省民氣,日盛一日,憑你如何改革,他總全然反對。

  上海的製造局,系東南軍械緊要地,九月十三日,被革命黨人陳其美,率眾攻入,復占了上海道縣各署,公舉其美為滬軍都督,吳淞口隨即起應,遍懸白旗,寶山縣亦即光復。滬上人民,歡聲如雷。正在相慶,貴州獨立的電報,亦到滬瀆,說是巡撫沈瑜慶以下,盡行驅逐,現舉楊藎誠為正都督,趙德全為副都督,全境安謐等語,滬軍政府越覺歡躍,立派軍士五十餘人,至蘇州運動軍營,共建義旗。各軍官一律應允,夤夜出發軍隊,齊集城下。十四日天明時,城門一開,各軍魚貫而入,逕至撫署喧呼革命。蘇撫程德全,仗膽登堂,問他來意。各軍齊請程撫獨立。程撫沒法,只好贊成,但飭軍隊勿擾百姓。各軍大呼萬歲,即在門外連放九炮,懸起江蘇都督府大旗。至十五日,蘇城內外,就遍懸白旗,程撫居然改做都督,選紳士張謇、伍廷芳、應德閎等,分任民政、外交、財政等事,並截斷蘇寧鐵路,派兵扼守,以防南京。江蘇系官長獨立,真是不血一刃,較江西尤為快利。

  江蘇既定,滬上復遣敢死隊到杭州,浙撫增韞,正焦愁萬分,每日召官紳會議,紳士以獨立二字為請,增撫總是不從。至敢死隊到杭,密寓撫署左近,約各營乘夜舉事。於是筧橋大營的兵士,入艮山門占住軍械局,南星橋大營的兵士,入清波門占住藩運各署。敢死隊懷著炸彈,猛撲撫署,一入署門,第一個拋彈的首領,乃是女志士尹銳志,聞她系紹興嵊縣人,嘗在外洋遊學,灌入革命知識,此次挈她妹子銳進,同來效力。首擲炸彈,毀壞撫署,衛隊及消防隊不敢抵敵,統行入黨。急得增撫避匿馬房,被黨人一把抓出,拖至福建會館幽禁。藩司吳引孫等,一律逃去。未及天明,全城已歸革命軍佔領,推標統周赤城為司令官,以諮議局為軍政府。臨時都督,舉了童訓,童訓自請取消,另舉前浙路總理湯壽潛。湯尚在滬,由周赤城派專車往迎。只杭州將軍德濟,尚不肯投順,幾乎決裂,兩邊要開炮相鬥,幸海寧士民杭幸齋,至滿營妥議,方才停戰。等到湯督到杭,復與滿人訂了簡約:

  (一)改籍,(二)繳械,(三)暫給餉項,徐圖生活。滿人料不可抗,唯唯聽命,自是全城遂安。浙江獨立,也算迅捷,且有女志士先入撫署,尤為特色。後來增撫等人,都由湯都督釋回。

  長江流域各省,多半光復,只湖南都督,改推議長譚延闓。焦、陳二人,被革軍查出違法的證據,將他梟首,復槍斃焦黨數名,稽查數天,仍歸平靖。回應上文。只駐紮信陽的袁大臣,奉了回京組閣的諭旨,先遣蔡廷乾、劉承恩到武昌,與黎都督議和。黎都督定要清帝退位,方肯弭兵。經蔡、劉二員再四商榷,終不見允,只得回覆袁大臣。袁大臣見議和無效,默默的籌畫一番,復召馮、段二統領,密議辦法,將軍事佈置妥當,才擬啟程北上。成算在胸,可南可北。袁未到京,宣誓太廟的日期已至,攝政王率領諸王大臣到太廟中,焚香爇燭,叩頭宣誓。誓文云:

  維宣統三年十月六日,監國攝政王載澧,攝行祀事,謹告諸先帝之靈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來,列祖列宗,貽謀宏遠,迄今將垂三百年矣。溥儀繼承大統,用人行政,諸所未宜,以致上下暌違,民情難達,旬日之間,寰逼紛擾,深恐顛覆我累世相傳之統緒。茲經資政院會議,廣彩列邦最良憲法,依親貴不與政事之規制,先裁決重大信條十九條。其餘緊急事項,一律記入憲法,迅速編纂。且速開國會,以確定立憲政體,敢誓於我列祖列宗之前。

  隨即頒布憲法信條十九條。

  一 大清帝國之皇統,萬世不易。

  二 皇帝神聖,不可侵犯。

  三 皇帝權以憲法規定為限。

  四 皇帝繼承之順序,於憲法規定之。

  五 憲法由資政院起草議決,皇帝頒布之。

  六 憲政改正提案權,屬於國會。

  七 上院議員,由國民於法定特別資格公選之。

  八 總理大臣由國會公選,皇帝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推舉,皇帝任命。皇族不得為總理及其他國務

  大臣,並各省行政官。

  九 總理大臣受國會彈劾,非解散國會,即總理大臣辭職,但一次內閣,不得解散兩次國會。

  十 皇帝直接統率海陸軍,但對內使用時,須依國會議決之特別條件。

  十一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緊急命令外,以執行法律,及法律委任者為限。

  十二 國際條約,非經國會議決,不得締結。但宣戰構和,不在國會會期內,得由國會追認之。

  十三 官制官規,定自憲法。

  十四 每年出入預算,必經國會議決,不得自由處分。

  十五 皇室經費之制定及增減,概依國會議決。

  十六 皇室大典,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十七 國務員裁判機關,由兩院組織之。

  十八 國會議決事項,由皇帝宣佈之。

  十九 第八條至第十六各條,國會未開以前,資政院適用之。

  頒布以後,在清室已算讓到極點,與民更始。可奈民心始終不服。兩廣、安徽、福建等省,又次第舉起獨立旗來,正是:

  人意難回天意去,民權已現帝權終。

  看官欲知後事,請至下回再閱。


  鄂師一起,四方響應,中國之不復為清有,已可知矣。蔭昌、薩鎮冰輩,率全國之師,對付一隅,屢戰未捷,是豈皆蔭、薩二人,韜略未嫻,不堪與黎軍敵耶?周武有言:「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觀於清末,而古人之言益信。至若載澧攝政,僅二年餘,此二年間,亦非有大惡德,但以腐敗之老朽,癡呆之少年,使操政柄,猝致激變,載澧亦不得謂無咎焉。迨各省告警,雲集響應,始有宣誓告廟之舉,晚矣。故本回只據事直書,而瓦解土崩之狀,已令人目不勝接,徒有浩歎而已。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8 15:2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