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1
發表於 2015-9-12 15:20:17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



  卻說廣西巡撫沈秉坤,系湖南善化人,聞湖北早起義師,湖南亦告獨立,長江下游,大半響應,廣西雖處偏隅,勢不能免,不如由我倡起,免受黎軍壓制。當下召文武各官,密謀獨立。藩司王芝祥、提督陸榮廷,首先贊成。再開諮議局會議,通過多數,遂舉沈為廣西都督,改撫署為軍政府,諮議局為議院。司道府縣,暫仍舊貫。原有軍隊,統稱廣西國民軍。組織粗定,秉坤願任北伐事,將都督印信,讓與王芝祥、陸榮廷,自挈家眷回籍。臨行時有留別父老書,說得纏綿愷切,小子也無暇詳述。廣西獨立,較江蘇尤舉動文明,沈秉坤功成即退,尤為難得。

  只廣東尚無獨立消息,王芝祥因唇齒相依,意圖聯絡,遂發電勸粤督張鳴岐,兩三日未接複音。又過了好幾天,始探得廣東也獨立了。原來廣東自鳳山炸斃後,早有人提倡獨立,因粤督張鳴岐,模稜兩可,忽願獨立,忽又不願獨立,弄得軍民各界,無從捉摸。遷延一日,聞粤西趕先起義,大眾始忍無可忍,各到諮議局開會,決議用和平手段,要求獨立。仍推張鳴岐為都督,提督龍濟光為副手。當下辦就印信公文,送到督署。不意署中已空無一人,張鳴岐不知去向,轉送與龍濟光。濟光因張督不到,亦不願就任,於是改推革命黨人胡漢民為都督。時胡漢民甫離湖北尚未到粤,由恊統蔣尊簋暫代。胡到後,乃將都督印信交出。廣東獨立的音信,尚未北達,安徽獨立的音信,先已南來。安徽居長江下游,巡撫叫作朱家寶。朱是幕府出身,人品素來圓滑。他起初還首鼠兩端,嗣為軍民所迫,不得已任為都督。後來安慶稍有變亂,朱縋城出走,大眾請九江分府馬毓寶蒞任,人心乃安。

  此時東南一帶,只有南京及福建兩處,尚未反正。南京由各省聯軍進討,福建恰乘機響應,新軍統制孫道仁,與諮議局副議長劉崇佑,聯絡興師,先照會總督鬆壽,另立新政府,所有閩省政務,應歸新政府施行。再照會將軍樸壽,迫駐防兵繳出軍械火藥。兩壽統是滿人,鬆壽猶豫未決,樸壽偏決意主戰。民軍聞他不允,遂出占各署,鬆壽仰藥自盡,樸壽飭滿兵對仗,恃於山為根據,開炮轟擊民軍。民軍偏冒險登山,前仆後繼,竟將滿兵殺退。樸壽還不肯罷手,親率滿兵來攻漢界,螳斧當車,不自量力,戰到結果,弄得一命嗚呼。兩壽不壽,惟滿人殉主,不謂無名,後人作史,書法應在陸鍾琦上。滿兵既無統帥,只可繳械投誠,當下推孫道仁為都督,受印懸旗,與各省大致相似,不必細說。
  只這位攝政王載澧,迭接警耗,正似啞子吃黃連,有說不盡的苦楚。老慶也不勝著急,默念東南半壁,盡付烏有,所恃山東、河南,尚無變動,京畿總還保得住。不意來了一個急電,系山東巡撫孫寶琦,奏請獨立,不覺魂魄飛揚,幾致暈倒。獨立二字,形諸奏牘,更屬聞所未聞。看官!你道是何故?因孫撫乃慶王兒女親家,老慶總道靠得住,陡接此奏,正是事出意外。哪裡曉得孫撫恰也有苦心,他受軍民脅迫,不好力拒,又不便贊成,無策中想了一策,陽允軍民設臨時政府,暗中把苦情奏達清廷。老慶未曾詳閱,險些兒幾被嚇煞。嗣經復電細問,方曉得孫撫意思,倒也少慰。

  無如警報又逐漸到來,山東煙台商埠,真個獨立,這還是一隅小事。至接到海軍各艦歸附民軍的消息,又是不勝駭愕。原來清軍艦退出鄂境,懸著白旗,擬順流行至九江,偷過青山炮台,迨抵田家鎮,該鎮開空炮示警,清軍艦無都督護照,不敢停泊待驗,乃重複折回。惟鏡清、保民、楚觀、江元、江亨、建威、通濟、楚同、楚泰、飛鷹、楚謙、虎威、江平及張字號魚雷艇,共十四艘,竟沿江而下,直達鎮江。看官!你道十四艘兵艦如何能暢行無阻呢?相傳是鏡清船上,有幫管帶陳復,與同志劉樾、劉勛名、楊砥中、常光球等三十餘人,響應民軍,暗中聯絡,是以途中無阻,竟一律開往鎮江。鎮江是時,亦已與蘇州相應,推林述慶為都督,聞陳復已至,派員接收,至此清軍艦十失六七,只海容、海琛、海籌、湖鶚及魚雷艇等,孤立江心,不復成軍。提督薩鎮冰,見大勢已去,另乘大通輪船,避往上海。那時海容、海琦、海籌三艦長,除效順民軍外,無他良法,遂向九江馬都督處投誠。馬都督毓寶,自然歡迎。接見後,置酒款待,彼此盡歡。惟海容艦長喜昌,海琛長榮續均,系滿人,辭職回裡,馬都督各給洋五六百元,派人送滬去訖。

  只老慶急上加急,每日電促袁世凱到京。袁大臣在途,請足疾假,咳嗽假,逗留又逗留,至緩無可緩,方率兵兩大隊,冠冕堂皇的到了京都。這也是步步為營之計。京中官民,聞袁大臣到來,相見恨晚,就是攝政王載澧,亦蠲除宿怨,極誠迎迓。兩下相見,立開軍事會議,袁大臣先將議和不成的情形,說了一遍。攝政王皺著眉道:「鄂軍既不肯議和,看來只好主戰。」袁大臣道:「主戰亦是,但沒有軍餉,如何是好?」此時慶王在座,百忙中想出一法,乃是孝欽太后留有遺積,現在隆裕太后手中,要攝政王入宮支取。袁大臣竭力贊成,當由攝政王入見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方寵幸太監小德張,又是一個李蓮英。安排水晶宮裝設,想步孝欽後後塵,不幸福氣淡薄,革命黨舉事武昌,竟致四方響應,不可收拾。攝政王屢次進陳,已是愁悶得很,忽又要支取內帑,弄得無詞可答,只有珠淚雙垂。攝政王也相對而泣,哭了一場,總是無法可施,勉強取出若干萬,交付攝政王,由攝政王交給袁大臣。袁大臣遂組織內閣,選了幾個有名的人才,請旨頒布道:

  梁敦彥為內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

  這道旨意,頒發下來,滿擬人才畢集,挽救時艱。誰知有一半不肯出山,有一半供職清廷,也上表力辭,不願擔任危局。升官發財,人之所欲,何圖此時,反相枘鑿?袁大臣再請任各省宣慰使,選出幾位耆碩,去當此任,偏偏又無人應命。且聞吉林、黑龍江,各設保安會,奉天也雜入革命軍,舉黨人藍天尉為都督,消息日惡一日。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楨,又召集浙滬蘇寧各軍,攻打南京。江督張人駿,將軍鐵良,及提督張勛,雖尚服從清室,與徐紹楨等相抗,究竟城孤兵少,四面楚歌,免不得向清廷乞救。袁大臣至此,亦憤悶的了不得,他想民軍氣燄逼人,總不肯就我羈勒,能戰然後能和,射人必先射馬,欲想處處兼顧,勢有未能,不如力攻武漢,殺他一個下馬威,令他見我手段,方才逞志。洞見肺腑。遂將內帑運至鄂中,令馮、段兩統領,奮擊漢陽。

  馮、段二人,接此命令,果然格外效力,親率全軍赴漢陽,鄂軍方面,由黃興督師,兩下連戰兩晝夜,清軍先挫。梅子山一帶,為鄂軍所占。嗣清軍潛渡漢江,改服鄂軍衣裝,各持白旗,來襲美娘山。鄂軍不及預防,還道是武昌遣來援軍,至清軍前隊登山,見人輒斲,方曉得系清軍偽充,連忙對仗,已是不及。惡鬥了半日,清軍越來越眾,炮火越猛,鄂軍死傷千餘人,只好把美娘山棄去,退至龜山。清軍乘勝追至,被鄂軍一陣殺退,不意龜山方幸保全,雨淋山又聞失守。惱了這班敢死隊,糾眾進攻,冒死上登,竟將雨淋山奪回,並乘間渡江,擬占劉家廟。才至漢口,清軍突來,戰了一仗,不分勝負。清軍退至歆生路,兩下收軍。越宿,清軍又拔營齊出,群往雨淋山,用全力爭漢陽。那時兩軍已連戰五晝夜,雨淋山的鄂軍,只道清軍已退,令招來新兵把守。新兵未經戰陣,驟見清兵如蟻而來,嘩然四散。清軍遂據雨淋山,突聞山下槍炮齊發,由清軍俯視,只見來勢勇猛,正是鄂軍裡的敢死隊。清軍也怕他驍悍,膽已先怯,勉強下迎,畢竟敢死隊以少勝多,又將雨淋山奪去,並奪得清軍機關槍兩尊。翌日黎明,兩軍統帥,都親自督陣,大戰於十里鋪。自辰至午,清軍炮火甚烈,鄂軍不能取勝,方收隊休息。忽後面大起炮聲,回頭一望,乃是清軍全隊,猛力撲來。民軍前後受攻,任你什麼敢死團也是不濟,只好退歸漢陽。這支清軍,如何在鄂軍後面?看官聽著!待小子敘明。原來漢陽城外有扁擔山,系全城保障,山上有一員炮隊管帶,姓張名振臣,系張彪的兒子,張彪遁去,振臣尚在,黃興未曾察破,被他勾通清軍,竟將這山奉送。復賣囑黑山、龜山、四平山、梅子山的炮弁,把炮閂除去,並將地雷火線絕斷。霎時間,清軍四路分攻,守山的將士,放炮炮不響,爇線線無靈,徒靠著血肉之軀,與槍彈相搏,哪有不敗之理?眼見得四座峻嶺,被清軍陸續占去。為一張振臣,幾致全軍皆沒,可見用人不可不慎。

  這時候的漢陽總司令黃興,早回城中,敗兵入城,猶待總司令宣佈軍號,以便防守。誰知待了許久,杳無音響,到總司令府謁問,只剩了一間空屋,室邇人遠,弄得大眾面面相覷,城外又鼓聲大震,清軍齊來薄城。城中已無主帥,不由的軍心大亂,紛紛出城。等到武昌聞警,發兵來援,全城已為清軍佔領,還有什麼效力?但見漢陽城外的人民,奪路奔逃,渡船如蟻,飛向武昌駛去。溃軍也雜民中,爭船而走。軍械輜重,漂流江面,不計其數。這皆由黃司令之力。黎都督聞漢陽已失,不禁歎惜道:「我道這位黃司令,總有些能耐,不料懦弱如此。」忙出城撫慰兵民,並言:「黃司令已往上海,去集援軍,計日可至。漢陽雖失,盡可無慮,武昌有我作主,總要拚命保守」等語。兵民聞言,方覺心安。於是續派軍隊,沿江分駐,上自金口,下至青山,皆立柵置炮,日夜嚴防,武昌才算穩固。
  馮、段兩統領,既得漢陽,即向清廷告捷,且擬指日攻復武昌,清廷王大臣,又相慶賀,獨這袁總理心中,恰另有一番計畫。此公渾身是計。正籌躇間,又來了三道警電:第一道是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奉清命去攻山西,被麾下週符麟、吳鴻昌等刺死,袁見了尚不以為意,因吳祿貞是革命黨人,命攻山西,乃由軍諮使良弼發議,明是以毒攻毒,此次見刺,安知非從良弼授意,當即將電文擱過一旁。第二道是四川獨立,端方在資州被殺,其弟端競,亦遭慘戮,不由的太息道:「端老四何苦費了數萬金,賣個身首異處,真不值得。」不如公固遠甚。亦將此電擱起。第三道是南京危急萬分,火速求援。這電文映入袁總理眼簾,恰瞧了又瞧,默想片時,竟取出兩箋,各書數字,交左右至電報處拍發。一電系寄往南京,說急切無兵可援。明明是叫他棄城。一電系寄往漢陽,說是暫且停戰。明明是有意講和。
  馮、段兩統領,向來尊信袁公,自然停兵勿進。獨南京張人駿等,接到袁電,未免有些怨恨。張勛更暴躁得很,還要與民軍爭個雌雄。那時攻打南京的徐紹楨,因出戰不利,退回鎮江,改推蘇督程德全為海陸軍總司令,出駐高資。程遂召集各軍司令官,帶兵前進。寧軍總司令,仍是徐紹楨,鎮軍總司令,就是林述慶,還有浙軍總司令朱瑞,蘇軍總司令劉之杰等,會集部兵三萬餘人,一齊殺去。南京清提督張勛,確是能耐,督率十八營如狼似虎的防軍,前來對壘。交綏數次,聯軍未見勝仗,反傷了無數士卒,嗣經濟軍統領黎天才,率兵六百餘人,來攻南京。黎素以勇毅聞,見各軍相率逡巡,勃然大憤,即慨請先行,請浙軍司令官朱瑞,派兵為後應。當下進攻烏龍山,下令首先登山者,賞銀千元。軍士聞令踴躍,爭先搶占。清軍不能支,立被占住,再攻幕府山。下令如前,一聲吶喊,猛力前進。清軍馬步隊,方在炮台上瞭望,見民軍來勢洶湧,行動如飛,台兵不慌不忙,也不開炮,竟下來歡迎,請天才登山。天才檢點將士,共四百餘員,咸請:「我輩湘人,不願與同胞為難。」天才大喜,登山遙望,正與城內獅子山相對。獅子山也有炮台守兵,頗有整肅氣象,驀聞獅子山開炮轟來,天才頗為一驚。旋見射來的炮彈,都落山外,不覺動疑起來,問明降軍,方知獅子山的守兵,亦係湘人,彼此同心,不願轟擊,所以隨便開放。天才也令炮兵停擊,竟分兵去奪下關。下關炮弁何明焕,度勢不支,有心反正,遂懸起白旗,以示降順。天才喜出望外,把下關兩座炮台,一律收入,復會合蘇浙聯軍,往攻孝陵衛。張勛親率部將三員,分四路出城迎敵,聯軍奮力齊進,擊斃張軍千餘名。張勛知不可勝,退入朝陽門,負嵎死守。
  只張勛有個愛妾,芳名小毛子,生得嫵媚動人,秦淮河畔,無此麗姝,白下城中,群推絕色。佳人配悍帥,尚嫌非耦。那張大帥好勇性成,生死恰付諸度外,惟瞧著這蔽月羞花的簉室,未免生愁。小毛子以張勛威望素著,起初倒也不怕,只教張勛固守﹔尋聞險要已失,孤城坐困,也覺得懮慮起來。美人顏色,易致憔悴,怎禁得起連日警耗,漸漸腰圍瘦損,華色枯凋,張勛見她形容,也無心戀戰。張人駿、鐵良等,毫無成見,凡事都由張勛作主,張勛要戰,不得不戰,張勛要逃,不得不逃。張勛一面求救清廷,一面令小毛子收拾細軟,派得力兵隊,潛護出城。過了兩日,接袁總理復電,無兵可援,不禁懊悔道:「大家坐視,獨我奮力,我也無此耐煩。」會聯軍又奪天保城,張勛遂與張人駿、鐵良密商,不如帶兵北上,徐圖後舉,此時且與聯軍議和。張、鐵無計可施,遂允勛議。
  當下擬定四大綱,令部將胡令宣,出城請和。蘇軍司令劉之杰,接閱和款:一是不得傷人民生命,二是不得殺旗人,三是准張勛率兵北上,四是准令張人駿、鐵良北上。劉之杰瞧畢,對胡令宣道:「這事我不能作主,須稟報總司令處,方可定議,你且回城候復!」胡令宣唯唯去訖。次日由總司令答復,允他三條,獨張勛北上條不許。張勛怒吼上馬,再擬背城借一,經張人駿、鐵良勸阻,勉過一天。翌晨正擬出發,忽報四城火起,聯軍已進攻南門、神策門、太平門、儀鳳門,及獅子山炮台。張人駿、鐵良兩人,避至日本領事館,乞他保護出城。張勛令部兵白旗出迎,自己恰括盡庫款,從旁門走脫。等到聯軍入城,早已虛若無人了。張大帥有人有財,毫不吃苦。南京光復,因程督不能離蘇,公舉鎮軍都督林述慶,為南京臨時大都督。適值黃興到滬,擬集聯軍援鄂,在上海開會,由各省代表推他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正是:

  鬱之益久, 發之益光。

  師直為壯, 我武孔揚。

  小子著書至此,已九十九回了,下文只有一回,便要完卷。看官且再拭目!閱那結末的第一百回。

  「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這兩語正可移贈袁公。遲遲出山,又遲遲入京,處危疑交集之秋,尚屬從容不迫,其才具已可概見。漢陽一役,明以示威,得漢陽而失南京,正袁公之所以巧為處置也。從字句間體察之,可以覘袁大臣之心,可以見著書人之識。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2
發表於 2015-9-12 15:21:05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卻說黃興既受了大元帥的職任,正擬派兵援鄂,忽聞清廷降旨,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停戰在即,因此從緩。這袁大臣恰委任尚書唐紹儀,作為代表,南下議和。唐奉命至漢口,先由駐漢英領事,轉告黎都督,黎不便力拒,允與熟商,當由雙方暫時停戰。唐紹儀進見黎都督,交換意見,議了兩天,黎以黃興在滬,已任為大元帥,一切取決,當就上海開議。於是唐紹儀又從漢口乘輪到上海來,是時上海各代表,已公推博士伍廷芳為外交總長,議和事亦委他主持。會議地點,就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廳。兩下列座,除兩大代表外,尚有參贊數員。晤談後,各取委任書交閱,互驗屬實,然後討論和議。議至四點多鐘,伍代表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唐代表瞧這四條,不便承認,只答稱須電達內閣,方可定奪,當下散會。看官!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簡直是要將清室河山,歸還民國,清廷王大臣,焉肯即日允從?袁大臣自然不能代允,但欲峻詞拒卻,必致決裂,弄得戰禍綿延,終非良策。恰是兩難。想了又想,只好把君主民主兩問題,熟詳利害,復電唐代表,令他再行辯駁。唐紹儀乃續約伍廷芳,申議兩次,伍廷芳決立民主政體,方可休兵,彼此幾至決裂。當由德領事出為調停,德領事名婆黎,系上海各領事的領袖,他奉駐京德使命,有意排解。遇開領事團會議,招集英美法日俄五領事,詳述意旨,五領事自然樂從。那時德領事即將意見書,交與伍、唐兩代表,其文云:

  駐紮北京德國公使館,曾奉本國政府訓令,向各議和使陳述私見。德國政府,以為中國如果繼續戰爭,不特有危於本國,並有危於外人之利益安寧。現德國政府,依舊嚴守中立,但不得不盡義,為私交上之忠告。願兩議和使設法將戰事早日消滅,從兩造之所自願者,辦理一切事宜,有厚望焉。

  伍、唐兩代表接書後,只得共表同情,再事磋商。會聞山東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由清軍佔領。清廷一方面,似乎有些生色。嗣由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歸來,滬上各民軍代表,個個歡迎,一片舞蹈聲,喧呼聲,與吳淞江水聲相應,熱鬧的了不得。過了兩三天,各代表遂開選舉大總統會,投票選舉。啟箱後,孫文票數最多,應任為大總統。續舉副總統,是黎元洪當選。大眾遂歡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隨由各代表通電各處,於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號,組織中華臨時政府於上海,建號中華民國,即以此日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是民國一大紀念,故大書特書。孫文赴南京受任,火車上面,遍插國旗,站旁軍隊林立,專送孫總統上車。由滬至寧,每到一站,兩旁皆列隊呼萬歲。午後抵南京,國旗招展,軍樂悠揚,政學軍商各界,統來站相迎。駐寧各國領事,亦到來迎接。各炮台,各軍艦,各鳴炮二十一門,表示歡忱。別開生面。孫總統下車後,改坐馬車至臨時總統府,早有黃興、徐紹楨等,站著左右,迎迓入內。是晚即在公堂行接任禮,各省代表,與海陸軍代表,齊呼「中華民國萬歲」,聲振屋瓦。代表團報告選舉情形,請臨時大總統宣讀誓詞。孫文即朗聲宣誦道:
  顛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讀畢,由代表團推舉景帝召,捧呈大總統印信,由孫總統接受如儀。各代表又推徐紹楨讀頌詞,讀後,孫總統答稱:「誓竭心力,勉副國民公意。」大眾更歡呼而散。孫總統遂立中央政府,為行政總機關,中央設參議院,各省設省議會,為立法機關。並提議改用陽曆,交參議院公決。參議院議員,暫以各省代表充選,即日通過改歷議案,以十月十三日為正月一日,並為中華民國紀元,通電各省公佈。又議定政府制度,暫仿美國成制,不設總理,但設各部總次長如下:

  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鍾瑛、次長湯薌銘,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和,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民軍聲燄愈張,遂創議北伐,傳檄遠邇。各省踴躍起應,連一班女學生,也想大出風頭,組織北伐隊。這也可以不必。上海名優闊妓,都借著色藝,募捐助餉,似乎直搗黃龍,指顧間事。各洋商見時勢危急,恐礙商務,遂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早日改建國體,妥定大局。先是攝政王載澧,因袁大臣已任內閣總理,自己無權無勇,正好借此下台,辭退監國重任。經隆裕太后允准,令他仍醇王爵號,退歸藩邸,不再預政。此後一切政務,都責成總理大臣。至保護幼帝的責任,歸太保世續、徐世昌。此旨頒後,全副重擔,都肩在袁總理身上。袁總理倒也不怕。有大受才。惟南北和戰事宜,所關重大,且迭接南方各電,不得不與清皇族會商,遂奏請隆裕太后,開御前會議,把民軍提出各條,令皇族自行酌奪。皇族多半反對,袁總理再電唐紹儀,徵求意見。紹儀復稱應速開臨時國會,解決政體。袁總理復轉達皇族,皇族仍是不從。唐遂辭職,議和事由袁總理自行直接。

  會四川省殺了總督趙爾豐,新疆省殺了將軍志銳,甘肅省殺了總督長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獨立起來。袁總理未免著急,仍奏請隆裕太后,如前代表唐紹儀議。太后躊躇未決,袁總理也奏請辭職,願退居間地。急得太后束手無策,只好溫詞慰留。袁總理仍是固辭,太后復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臘,還有什體虛名虛位,可以籠絡袁總理。袁復懇切上表,不願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后只得再與老慶商議,要他至袁總理邸第,竭力挽留。袁乃辭封就職,再與伍廷芳往返電商。奈民軍得步進步,先爭論國會地點,兩方辯駁的電文,差不多有數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將國會一說擱起,定要清帝退位,才肯干休。山窮水盡,奈何奈何?

  斯時清廷已無兵無餉,勢難再戰,只得由隆裕太后出場,再開御前會議。皇族等統已垂頭喪氣,隆裕太后也垂著兩行酸淚,毫無主見。獨軍諮使良弼抗聲道:「太后萬不能俯允民軍,愚見決計主戰。」只你一人主戰,如何成事?太后道:「兵不效力,餉無從出,奈何?」良弼道:「寧可一戰而亡,免受漢人荼毒。」皇族見良弼非常決裂,恰也膽大起來,隨聲附和。會議仍然無效,過了兩三日,袁大臣出東華門,遇著炸彈,未被擊中,恰拿著刺客三名,偏偏這良弼從外歸家,突被炸彈擊斃。拿住刺客,據供是民黨彭家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家珍當時受戮,無從細詢。自是清皇族個個驚慌,逃的逃,躲的躲,哪個還敢來反對遜位?在鄂統領段祺瑞,復聯合北方將弁四十二人,電請遜位。隆裕太后不得已,授總理大臣袁世凱特權,電告民國代表伍廷芳,商議優待清室條件。彼此又辯論數日,適值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贊和議,於優待清室事,恰主張從厚,才得磋商定局。袁總理稟明隆裕太后,且再請皇族議定。隆裕太后含淚道:「他們都已擁資走避了,剩我母子兩人,還有何說?你去擬旨便是。」言畢,痛哭一場。袁大臣卻要暗笑。還是袁總理勸慰數語,才行退出。隨即擬定三道諭旨,入呈太后瞧閱。太后只得鈐印御寶,鈐寶時,兩手亂顫,一行一行的淚珠兒,流個不休,隨把諭旨交與袁總理。袁總理也即署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第一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恊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恊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第二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復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週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

  欽此。

  (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圓,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 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舊。(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私權及公權,與國民同等。(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在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至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吾民之苦衷。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憍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勸誡,毋曠職守,用副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欽此。

  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臨時大總統孫文,因袁世凱推翻清室,有功民國,至此點眼。特把大總統位置,完全讓與。大眾亦多半贊成。於是內閣總理袁大臣,遂任民國第二次臨時大總統。至若副總統位置,當南京會議時,曾推黎都督元洪,不復再選。從此「帝德皇恩」的字樣,一概刪除。回應首回起筆。這位隆裕太后,自宣佈共和後,寂居宮禁,抑鬱寡歡,至次年冬間,積成脹疾,奄奄而逝。上諡為孝定景皇后,清室事從此了結。全部《清史通俗演義》,亦就此告終。

  統計清自天命建號,至宣統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小子於此書告成後,擬再從各省光復起,至袁總統謝世止,把民國歷年大事,演成小說,陸續出版,以供諸君續閱。但現在筆禿墨乾,腦枯力敝,只好休息數天,與諸君期諸他日。諸君少待,還有幾句俚詞,作為全部小說的尾聲:

  清自攝政始, 復以攝政終。

  順治推早慧, 宣統亦幼聰。

  孝莊與孝定, 權位毋乃同。

  得國由吳力, 遜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復, 天道如張弓。

  寄語後起者, 為國應效忠!

  努力懲覆轍, 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貴, 何苦效乃翁?

  此詩歸結全書宗旨。
  民國成立,自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始。孫中山以二十載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謂非有志竟成之舉。惟推倒清室,則實自袁項城成之。袁之才具智術,實出民黨諸人上。而慶王弈劻、攝政王載澧,以及滿廷諸皇族,更無一足與袁比。袁固亂世之雄哉!若隆裕太后之決計主和,下詔遜位,雖出於中外之逼迫,不得已而使然,然較諸固執成見,貽害生靈者,殆有間焉。著書人或詳或略,若抑若揚,皆斟酌有當,非漫以鋪敘見長,成名為小說,實侔良史。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


本書完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 08:0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