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楊慎]隋唐兩朝志傳通俗演義(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1
發表於 2015-7-21 14:15:35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回     薛仁貴箭射飛刀



  蓋蘇文右臂中箭,得黑思迷救回。仁貴見箭射中,放心趕來,後面寶林領兵亦來掠陣,殺得遼兵大敗,退走數十里。只聽得唐軍鑼聲大振,仁貴恐後軍危急,慌回來。原來是鄂國公恐二人有失,特地鳴金收軍。仁貴回問有何事故,敬德曰:「吾見蓋蘇文智勇雙全,雖然中箭,恐其中有詐,故急收軍。」
  仁貴曰:「若不收軍,已被吾斬此人矣。」仁貴懊不已,收軍下寨。卻說蘇文歸寨拔去弩箭,血流不止,右臂青腫,不能舉動。
  黑思迷心慌,與眾將商議曰:「主將損其右臂,安能拒敵,遼之將士,十損八九,不如退軍回安市將息。」遼裨將史苑曰:「斯言正合吾意。」遂與入帳,問蘇文箭瘡。見蘇文坐於帳上,覺有疼痛之意,蘇文問:「汝等欲說何事?」史苑曰:「為見元帥右臂傷損,但恐臨敵不便,目今遼兵勢弱,唐兵勢大,欲議班師,退回安市將息,定良策以御之。」蘇文曰:「唐取此城,只在目下,吾若退去,彼必長驅大進;汝等且協力共守,待吾瘡愈,自有主意。」蕭地虎曰:「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為弱。此去扶桑國,與吾國王極善,吾等且宜據守險阻,求戰不出,遣一人從小路直入扶桑求救,許以和親,扶桑必起兵以襲其後,卻以正兵擊之,無有不克矣。」蘇文從其計,即時遣使入扶桑。
  原來扶桑國王號曰齊天可汗,有三員猛將,原是三兄弟:長曰天鵲王元龍,封為太保;次日天關王元虎,封為都尉;末曰元鳳,封為駙馬。元鳳青眼黃髮,身長一丈,銅身鐵骨,使開山大斧,重一百斤,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年蓋蘇文遣使將書齎金珠到國,先見天鵲王與天關王,送了禮物,隨即引使見國王,說高麗差人求救,欲退唐兵。可汗問曰:「此事如何?」
  天鵲王曰:「高麗許以和親,以退唐兵,理合依唯。」國王便與元虎、元鳳商量了,盡起軍馬,去救高麗。元龍與兄弟說此事,起兵十五萬,軍器多是弓箭短槍、鐵蒺藜、流星錘等項,遂辭國王,三人領兵前來迎敵。
  哨馬報入唐營,世績聽知扶桑國動兵,問帳下誰敢當此一陣,秦懷玉、尉遲寶林願往,世績曰:「雖然汝二人要去,終是路逕不熟。」世績喚吳黑達吩咐曰:「汝素居此地,可作鄉道引路,撥五萬兵與二人同行。」
  先說秦懷玉引兵前進,行了數日,早與扶桑兵相遇。懷玉引百餘騎上山坡看時,見番人排著弓箭槍刀,便如叢林一般。
  懷玉心中無破敵之策,回寨與黑達、寶林商議。寶林曰:「未知番兵虛實,來日見陣便可知也。」次日把軍分為三路:懷玉在中,黑達在左,寶林在右,三路兵隨進發。但見皂雕旗漫山塞野而來,當先盡是馬軍。去群馬中,元鳳駙馬左手執大斧,右手持聚獸牌,腰帶雙刀,騎如龍馬,衝突而來。懷玉招三路軍兵竟進。忽番軍分為兩門,元鳳打動降聚獸牌,中間放出無數猛獸、麒麟、獅子,口皆吐火,煙燄滔天,如潮而進。唐兵大敗,黑達、寶林先退,懷玉在軍中被扶桑兵一裹,直圍入西北角上去了。
  懷玉在陣中左衝右突,不能得出,猛獸湧並而來,唐兵你我不相顧,懷玉望山谷內尋路而走。看看天晚,但見飛虎旗一簇猝風而來,當先那員將手持大斧,厲聲大叫:「小將休走!
  吾乃駙馬天罕王也。」懷玉終是膽寒,架隔不住,縱馬望山谷逃走,卻被元鳳趕到,一斧砍來,懷玉躲過,回身馬卻著斧,那馬便倒,懷玉落地,掙起看時,只見張亮與長孫無忌二人,親自從山後湧出。無忌拽滿雕弓,射一箭,正中元鳳左臂,救了懷玉,元鳳亦自收兵。懷玉二人同歸寨內,寶林、黑達接著,對二人說:「此軍無計可破,我守住寨柵,你二人去請元帥用計破之。」
  三人來見世績,備說此事。世績遂喚薛仁貴曰:「汝識破軍之法?」仁貴曰:「扶桑異人,惟務使一勇之力,豈知孫吳之法乎?吾若出陣,只一箭便能成功也。」正說間,人報遼兵搦戰,仁貴憤然而起,提戟驟馬,直至陣前。扶桑國天關王元虎引軍出迎,與仁貴交馬,戰上二十餘合,仁貴佯輸敗走,元虎追趕將及,被仁貴回身背射一箭,正中元虎面門,墜落馬下。
  仁貴跳下馬來,梟其首級,復上馬出陣前搦戰。
  卻說哨報遼營,駙馬元鳳知元虎敗死,遂引兵挺斧,持聚獸牌,驟馬而來,大罵:「仁貴,吾誓殺汝以報元虎之仇!」
  仁貴見來,先囑咐軍人:「此賊銅身鐵骨,刀劍不能刺,箭射不能入;又有聚獸脾,難以破敵,只可以計,如此如此誘之。」遂挺戟立馬陣前,厲聲喝曰:「汝這野賊,欲來與我共決雌雄,不見元虎之死乎?」元鳳曰:「汝乃黃口孺子,尚敢多言,只能殺元虎,焉敢當我乎?」遂挺斧直劈仁貴,仁貴持戟來迎,兩馬相交,戰上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元鳳按住手中斧,正欲打動聚獸牌,忽然半空中一群鴿鳥飛過,響聲嘹亮,仁貴大喝一聲:「元鳳野賊!看吾射下鴿來。」元鳳仰首看望,被仁貴單射一箭,正中元鳳咽喉而死。
  原來此等異人,全身銅鐵,不能砍傷,惟三寸咽喉,氣通肺腑。仁貴囑下軍人放起鴿來,元鳳有勇無謀,不知是計,舉頭仰望,故被仁貴射之。是時天鵲王元龍在陣內,見二弟皆被仁貴射死,也驟坐下馬,手持丈八蛇矛來戰仁貴。不五合,仁貴拖戟便走,元龍兜住馬,倚了槍,取箭射之,被仁貴用戟連撥,皆落地下。元龍連射三箭皆不中,綽了槍,奮力趕來。比及趕到,被仁貴一箭射中面門,應弦墜馬而死。遼將史豬兒隨後趕來,一刀砍下,仁貴施放不迭,弓箭皆棄,閃過寶刀,生擒史豬兒歸陣,復取了戟,從坐下馬殺過對陣。扶桑兵素聞仁貴之名,又見如此英雄,誰敢交鋒,馬到處喝聲:「陣開!」
  皆紛紛亂走,曳曳倒退。仁貴匹馬單戟,衝入遼兵陣中,無人敢敵。後人曾有詩云:
  百萬貔貅跨海征,白袍仁貴顯威名。
  直須箭射二兄弟,藐視遼兵一習輕。
  宋范菊軒贊仁貴云:
  凜凜身材蓋世雄,扶持唐主定遼東。
  能降海外煙塵路,盡在天山三箭中。
  世績見仁貴大勝,後面率唐兵一掩,扶桑國兵大敗,逃回本國而去。世績、仁貴收軍回寨,世績謂仁貴曰:「汝之英雄,夷夏馳名,今日陣前連射三將,殺得銅身鐵骨異人,世之罕有。」仁貴曰:「一者天子洪福;二則總管虎威,小可功績,不足稱述。」遂差人解史豬兒來見帝,帝喝令斬之。
  總評:遼兵大敗,卻求救於扶桑國主。原來其國有猛將兄弟三人,俱銅身鐵骨,負萬夫不當之勇,前來迎敵,雖懷玉、寶林亦不能破,獨仁貴奮然而起,每發一箭,或中其面門,或中其咽喉,皆應弦而死。然則扶持唐主,定遼東者,吾不曰貔貅百萬之力,而曰白袍一箭之功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2
發表於 2015-7-22 04:21:49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一回     高麗王輿櫬出降



  當日帝見仁貴殺敗遼兵,大喜,遂重賞之。帝曰:「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為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原來蓋蘇文知救兵敗亡,諸營已失,半夜棄城奔逃高麗去訖。唐兵遂得了白岩城諸寨。蘇文來見高麗王藏,言救兵戰亡,失了白岩城。王藏大怒,欲斬蘇文,蘇文曰:「臣再乞一軍,前去搦戰,必斬唐將;如不勝,願斬頭與主公階下責令。」蘇文上馬,引二萬軍離高麗,復求拒敵。
  卻說薛仁貴勸世績進兵,績言不可,仁貴曰:「某乞一軍,前去哨路。」世績即令仁貴引五千騎望安市上來,正迎蘇文,兩軍擺開,蘇文遣獨孤奇出馬,與仁貴交鋒。戰不兩合,一戟刺於馬下,蘇文自輪刀出與仁貴鬥三十合,又敗而回。帝知仁貴已敗蘇文,即時催軍,直抵安市下寨。蘇文見勢危,和眾將放火,盡燒倉庫、房屋、城郭,是夜三更,引眾開南門而走,帝令眾將追之。
  卻說蘇文正走之際,忽然一彪軍截斷去路,為首唐將李思摩,與蘇文交鋒,戰不數合,秦懷玉軍又到。蘇文勢孤,不能擋抵,奪路歸高麗國來。
  時遼兵皆被唐兵殺盡,只有一百餘騎後隨。又殺一陣,只剩得十數騎,來到高麗城下,叫開門時;唐兵至近,城上高麗王藏與眾臣見蘇文到,大罵曰:「篡國逆賊,皆汝誇強,強惹大唐人馬御駕親征,掃奪遼東社稷。今又損兵,不能退敵,要汝何用?」喝令軍士亂箭射下,蘇文回馬持刀,待取路望扶桑國而走。行不到一舍之地,樹林之中,一軍閃出,為首大將薛仁貴,攔住去路。蘇文人困馬乏,不能擋抵,回頭便走。
  忽然見一將從山坡下轉出,乃吳黑達,曰:「蘇文到此,何為不降?」蘇文尋思後有唐兵到此,別無去路,只得下馬請降,引來見帝。帝怒:「此賊毀罵朕躬,為臣不忠,後去必反,留之無益。」喝令五馬殉之,分其屍首,催兵進攻其城。
  王藏知蘇文被誅,城上豎起降旗。次日大開城門,君臣面縛,左右同扶輿櫬,出北門十里來降。唐大軍已到,見王藏君臣伏道,國人香花燈燭,迎門而接,車駕入城,帝詔安民,設宴作賀。仍令王藏為高麗之主,奉唐正朔,年年入貢,歲歲來朝,不敢侵犯。帝令薛萬徹等招諭敕勒諸部,其酋長皆喜,頓首請入朝歸服。後人有詩曰:太宗當日自親征,率領貔貅百萬兵。
  仁貴功成皆仰德,懋功誰敢與齊名。
  遼煙影裡旌旗現,麗國城中鼓樂鳴。
  自是遐方驚破膽,令人千古說英聲。
  帝將高麗一應事務,盡委王藏。長孫無忌日:「今陛下親提人馬,跨海而來,收復高麗,既以歸順,何不設官置吏,一同王藏守之。」帝以問世績,世績曰:「留外則當留兵,留兵則無所食。今留兵傷折甚多,父兄死喪,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禍患,不可以留人也。且高麗累有廢立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終不相信,今不留人,不留兵,不運糧,自然安矣。」帝曰:「卿言甚當。」遼人皆用金珠寶貨耕牛戰馬拜送,帝以資軍用,後歲進貢,終身不反。
  高麗已定,帝詔令班師,王藏率大小官員,及遼兵拜送。
  車駕離了高麗,歸至營州,詔令戰死士卒骸骨歸葬於聊城,仍令所在官司具太牢,帝自作文以祭之。及祭,放聲大哭,情動三軍,知者莫不垂淚。
  卻說前軍哨馬,報稱太子率文武百官前來迎接聖駕,今已至近。帝聽聞,乃從飛騎三千人先馳入臨渝關,路遇太子,父子二人相見,不勝喜悅。太子遂進一套新衣與帝換上。原來帝初離長安,發定州之時,親用手指御褐袍謂太子曰:「待征東回日,見汝乃換此袍耳。」故帝在遼左,雖盛暑流汗,亦不肯換。至是,太子進上新衣,帝乃換之。當日諸軍擄得高麗之民。
  一萬四千口,安集於幽州,將以賞軍。帝愍其父子夫婦離散,乃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錢布贖之為民,於是歡呼之聲,三日不息,果然鞭敲金凳響,人唱凱歌聲。駕入長安,文武遠接一百里之外。帝歸朝,設太平筵宴,賞勞三軍,出征將士有功者,各個加封。
  當日君臣正飲酒間,忽見正西方一顆星,其大如斗,流光射人。帝大驚曰:「哀哉痛哉!其為禍也大矣。」眾官慌問其故,帝曰:「此太白星也。吾前者武德九年,太白經天,使吾兄弟相競,今又晝見,朕知其為凶兆,不知有甚驚報。」急令太史令李淳風卜之,淳風曰:「臣掌司天,但有災福,不敢不奏。此卜應在女主昌民間,乃不利之兆。更臣昔得異人傳授秘記,其中所載已往未來,陰陽禍福,無不應驗。有云大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帝曰:「陰陽果實,汝深明天文之道,預知吉凶先後遠近,盍與朕明言之。」淳風曰:「臣仰觀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宮人,不出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帝曰:「疑似者皆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已往,若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
  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帝曰:「朕有一計,不費半毫之力,使暴狠之人,不能為害。」淳風請問其計,帝曰:「臨期便見。」
  次日,設宴宮中,大會眾臣。酒行數巡,帝曰:「近者征遼,皆賴汝眾之力,雖行賞賜,竊知其中多有官品名字相同者,因被濫叨,未得盡善。今日斯宴,專為封賞而設,汝等眾臣各言小名,使朕知之,另行賞賜。」時有左武衛將軍李君羨不知是計,自言臣名「五娘」,而官稱、封邑皆有「武」字。帝大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邪?」遂以事誅之。蓋帝疑秘記所言之故也。史官有詩云:
  秘記傳聞女主昌,太宗宵旰謹堤防。
  不知晨牝生宮掖,空殺將軍李五娘。
  原來帝有宮人武媚娘,方年十四。貞觀十一年,帝已納為才人,不知應在此人身上,只疑秘記云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語,見聞李五娘名字,恐為後患,特令殺之。
  卻說武媚娘名,並州文水人也。都督士蒦之女。其母夢妖狐據腹而生,顏色絕美,故小字稱為媚娘。聰慧能守性,復忌克。幼年有胡僧見而異之曰:「此女他日當王天下。」父母秘愛之。年十二三,太宗選為宮人,悅其色美,數臨幸焉。及笄,升為才人,寵幸無比,冠絕後宮。
  總評:扶桑救兵敗亡,蘇文焉得不棄城而走,卻又再乞一軍以搦戰,則不識進退存亡之道矣。高麗君臣伏道而來降,不已遲哉。
  至班師而路遇太子進換新衣,其猶不忘曩日手拈褐袍之言乎。
  征遼已定,雖有太白之經天,秘記之所載,竊謂其不必疑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3
發表於 2015-7-22 04:22:18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二回     褚遂良叩頭流血



  是時帝苦於痢疾,一臥不起。太子人侍,不離左右,見武氏扶帝於臥榻,極其妖態,太子悅慕其貌,將欲私之,彼此以目送情,而未得其便。未幾,太子起身往廁,武氏捧水跪進,太子灌手以水灑之,武氏遂吟曰:「未得君王寵,先沾雨露恩。」太子大喜,知其有意,遂與武氏交會於宮門小軒,極盡繾綣。
  武氏執御衣而泣曰:「妾雖微賤,久侍至尊,欲全殿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倘他日嗣登大寶,置妾身於何地邪?」太子與之誓曰:「俟官車晏駕,即冊汝為后,有違此言,天厭絕之。」武氏曰:「出語無憑,當留表記。」太子即解碧玉寶帶付之,武氏頓首拜謝。史官有詩云:
  不顧人倫正分名,等閒一見便淫烝。
  高宗百二山河主,遺臭千年污汗青。
  自是之後,二人往來,略無間阻。至是太宗病篤,太子事之,曲盡其敬,或累日不食,發有為之變白者。太宗泣曰:「汝能孝敬如此,吾復何恨!」適值長孫無忌、褚遂良二人入宮視疾,太宗曰:「正欲召汝二人囑咐後事。」無忌日:「陛下何發此言?願陛下永保悠久,眉壽萬年,使臣等有所瞻仰。」
  太宗曰:「實天命也,非人力所能為也。朕縱橫天下三十有餘年,賴卿等成其大業。今病勢沉困,料已難逃,今以天事囑汝二人。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則吾死無憾矣。」言訖,淚流滿面。二人亦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天下之望。」太宗以目視太子,謂之曰:「無忌、遂良皆有十倍英才,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二人若在,汝勿憂慮天下。」太子嗚咽泣下:「願父皇將息龍體,萬壽無疆。」二人泣拜於地曰:「臣等庸才,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太宗曰:「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朕今沒矣,勿令讒人間之。汝諸大臣,朕不能一一囑咐。」言訖帝崩,年六十八歲,貞觀二十三年六月下旬也。史官贊云:
  唐之太宗,號為英主。
  偃武修文,肅清海宇。
  麗泉贊云:
  唐室興來三百年,開疆展土賴群賢。
  世民若不施英武,安使隋朝授李淵。
  靜軒詩云:
  鼓行西入振關中,半載成功孰與同。
  漢來以下多英主,更有誰人及太宗。
  唐李華《太宗烈頌》:
    高祖受天命,誕興太宗,成天之命。帝煬昏逾,黎人毒痛,甚爇熟於爐,甚溺於涂,以號以呼,呼天無辜。高祖謂太宗:爾必有天下,爾其訐謨。太宗稽首,恭受天命,臣請滌除,張我師,撫四國,剪薙群慝。鼓一方:三方震驚,默昭其靈,隨顧而平。我負我乳,我安我成,以奉君父,以臨天下。任忠孝文武。建禮章樂武,我雖明德,諫則納汝,時維帝降祐之。自古明後,莫如我德我勛。唐無疆,天子之無疆,本太宗之體命。
  是時,太尉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四人一面舉喪,一面冊立太子治為高宗皇帝。諡父為太宗皇帝,諡母長孫氏為文德皇后。封長孫無忌為太尉,李績為司空,於志寧為太子詹事,褚遂良為左僕射,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游擊大將軍,其餘文武,各有封贈。改元為永徽元年,大赦天下。
  時帝欲納武氏而畏人議己,乃諷武氏出居感業寺,為尼數月,帝幸寺行香,因載之以歸,納之後宮,遂得拜為昭儀。
  卻說武氏既得立為昭儀,遂與王皇后、蕭淑妃爭寵。武氏每俟王后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交結,由是王后及淑妃二人動靜,武氏熟知其事,每於帝面前告報,進讒言間絕之。正值武氏生女,才及數日,王后用手抱弄戲之。及王后出,武氏輒自將女私扼殺之。不移時,帝來宮內,武氏假為笑容,令帝發被視之,則女已死。武氏大驚,放聲而哭,慌問左右之人,皆言皇后適來此處。帝大怒曰:「后起嫉心,殺吾愛女,合得甚罪?」武氏因自泣下,數皇后之罪。后不能自明,帝由是陰有廢立之意。武氏泣訴曰:「陛下尊居九五,獨不念玉帶之記乎?」
  帝曰:「汝勿憂慮,朕將立汝為后,只恐大臣不從,如何?」
  武氏曰:「陛下為萬乘之君,既已許諾,何懼一介之臣乎?」
  帝曰:「汝言亦是。」
  本日退朝,乃召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於內殿。
  四人商議,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宮中一事。聖上主意既決,若逆之必死。太尉,元舅也,司空,功臣也。不可使聖上有殺元舅功臣之名。遂良起地草芥,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之重,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乎!」世績聽言,乃稱疾不入。遂良遂與無忌等先入內殿見帝。帝曰「今召卿等,別無所言,為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朕欲廢后而立昭儀,卿等以為何如?」遂良對曰:「陛下聖鑒錯矣!皇后乃名家之女,先帝曾為陛下六禮所聘,先帝臨崩之時,執陛下手謂臣等曰:『朕之佳兒佳婦,咸以付卿。』言猶在耳,不敢忘也。皇后未聞有過,陛下何以廢之?陛下必欲立后,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且武氏經事先帝,人所共知,天下耳目不可掩也。萬代之後,謂陛下為何如?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意,罪當萬死。」遂良奏罷,乃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臣歸田里,骸骨得葬林下,臣之幸也。」武氏在簾中聽聞,大呼曰:「何不撲殺此獠,更待何時!」帝大怒,急令引出,便欲斬之。未知性命如何?
  總評:無忌、遂良有十倍英才,正可托孤之臣也。太宗囑咐以大事,誠知人矣。及太子治即位,卻納武氏為昭儀,繼欲立昭儀而廢后,且王后未聞有過武氏經事先帝,天下人所共知,萬代而下謂帝為何如主?此遂良叩頭流血而以死諍也。顧命之重,其無負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4
發表於 2015-7-22 04:22:44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三回     武氏殺王后蕭妃



  帝欲斬遂良,無忌慌告曰:「陛下暫息天威,聽臣一言:遂良受先朝顧命,為國元勛,今日雖當死罪,不可加刑,望陛下權記過,後以功贖之。」於志寧亦再三哀告,帝怒方息,遂良拜謝而退。
  是時,眾大臣退朝,議論紛紜,嗟歎不已,皆不敢奏。獨有中書令來濟上表曰:「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擇禮教名家,幽閒令淑,副四海之望,稱神祗之心。漢成以婢為后,卒使社稷傾淪,惟陛下察之。」帝見奏,拂袖而起,走至宮內。次日,李績入見,帝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后,遂良固執以為不可。
  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績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帝曰:「卿言當理,但朕心猶豫不決。」適值衛尉卿、許敬宗外入,帝以前事告之。敬宗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且欲易其婦,況是天子,立一皇后,何預眾人之事而妄生異謂乎?」帝點頭大喜曰:「獨卿金石之論,正合其理,朕即從之。」乃下詔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麗泉讀史至此,有詩云:
  蹇蹇王臣既匪躬,直臣真有比乾風。
  笏還螭陛心終赤,額叩龍墀血任紅。
  威鳳無情迷國紀,聚麀有語亂宸聰。
  聖朝厚賜春秋祀,千古重昭社稷臣。
  時永徽五年冬十月朔,文武官寮引僕射於志寧、太史令李淳風等直入內殿見帝。李世績曰:「伏睹武氏自入宮以來,備全四德,恪守三從,越古超今,雖周之姜原后妃,無以逾此,果有聖儀之表。群臣會議,今日吉辰,伏望陛下宜立為后,上合天心,下順人意,則陛下祖宗幸甚。」帝聽奏,遂令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草詔,立武氏為后。詔曰:
    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朕昔在儲貳,常得侍從嬪嬙之間,未曾迂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賜朕,事同政君,可為皇后。
  是日,李世績齎丹詔璽綬諸後宮,武昭儀受之。次日,武氏上表謝恩,其略有云:「陛下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二人面折廷爭,乞加褒賞。」帝覽罷,即以表示二人。韓瑗等見表大懼,瑗奏曰:「臣不願在朝,乞骸骨歸葬田里。陛下不失為聖主,使臣得盡餘年則善矣。」帝曰:「汝勿驚怖,朕無害汝之心。武后見忤,可承顏順之,自保無事矣。」瑗曰:「全賴陛下天威,臣得沾寸祿,為子孫營計,死亦無憾,願施犬馬之報,雖冒湯赴火,亦所不辭也。」帝乃令瑗與來濟入宮謝罪,遂得無事。
  卻說中書侍郎李義府請曰:「既以冊立昭儀為后,可以今王后、蕭妃安置何地?」帝聞奏默然,沉吟半晌。武氏乃令囚后妃於別院,即日便行封號鎖閉,左右嚴守,非有宣喚,不得入宮。懿旨了當,拜舞謝恩,滿朝眾臣,無不傷感。後人觀此,有詩歎云:
  王后蕭妃何失寵,皆因唐主不能平。
  若非武氏居皇位,怎使後人受戮刑。
  二后妃含淚向別院而去。
  是日,百官朝武氏於蕭儀門,世績請武氏謝皇天后土,武氏方欲拜下,忽然起一陣怪風,飛砂走石,對面皆不相見,將燈燭盡皆吹滅,把武氏驚倒於地。眾侍救,半晌方醒。數日後,病稍安,盡將手下妃嬪一一厚賞,左右之人無不感德。
  卻說王后、蕭妃囚於別院,日夜憂悶,衣服飲食,盡皆缺少。帝朝夕亦自思念不已,恐武后見怒,不復敢言。至是一日,帝私到別院,令從人先已報知,帝又親自呼之。后妃在內聞言,遽然而出,與帝內外隔語。王后泣對曰:「陛下別來無恙?憶昔與陛下同衾共枕,不覺今已久矣。妾自奉事,小心謹慎,示嘗敢怠,陛下何忍一旦棄妾,受此孤冷?若念昔日夫婦之情,使得見天日,妾之父母雖居九泉之下,亦感德矣。」帝曰:「汝勿憂慮,朕即有處置,不日來取汝入宮去矣。」言罷,二人相別。原來早有人報知宮中,武后大怒曰:「二人怨望,今殺之有名矣。」時李義甫為武后腹心,后遂喚之帶武士十人,來殺后妃。當日王后與蕭妃正在別院嗟歎,宮女來報李義甫至,后妃大駭。義甫執鴆酒與后妃曰:「炎陽天氣,武后特上壽酒。」二人泣曰:「汝亦吾臣,何相逼如是邪?」義甫曰:「壽酒勿疑。」王后曰:「我有何罪,令飲此酒?」義甫怒曰:「懿旨差來,安敢有遲?」呼左右持短刀白練於前日:「三般寶物,隨汝自請。」后曰:「願汝見憐二人性命。」義甫叱曰:「此事難免,宜自早決。」后乃向前,頭觸義甫大罵:「帝無道昏君,棄妻寵妾,冊立賤人,到有今日之禍。皇天有靈,亦不祐汝,不久此位皆隨滅矣。」與蕭淑妃相抱而哭。義甫喝曰:「武后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邪?」蕭妃亦罵:「汝等助此賤人為事,必當滅族。」義甫大怒,喚武士絞死王后,以鴆酒灌殺蕭妃。史官有詩云:
  王后離宮再不收,蕭妃素練係咽喉。
  高宗妃后皆身喪,千載令人怨未休。
  義甫還報武后,后命斷去手足,投酒甕中。后曰:「吾今令此二嫗得以酩酊大醉,再不復醒矣。」隨使人梟下首級,拖出城外埋之。自此威權出人主之右,帝每視事,則后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得預聞,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帝時感風眩,目不能視,百司奏事,后獨臨朝決之。改元龍朔二年春正月,帝與武后同御含元殿,正在議論政事,忽報邊關表奏,鐵勒九姓諸部入寇,其鋒甚銳,宜早定計御之。帝聞奏大驚,畢竟如何迎敵?
  總評:王者立后,必擇禮教名家、幽閒貞淑,以付四海之望,遂良豈以昭儀為可哉?不謂有如李世勛者,而亦曲意逢之也。至武氏謝拜皇天后土之日,天變昭然,何不知省?卻又鴆王后而殺蕭妃,吾謂皆帝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故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5
發表於 2015-7-22 04:23:14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四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鐵勒乃外夷國名,九姓者,九部落也。曰藥蘿葛、曰胡崛葛、曰啒蘿勿、曰貊歌息紇、曰阿勿嘀、曰葛薩、曰斛唱素、曰藥勿葛、曰溪邪勿,分為九姓部落,共居突厥。地廣人稠,掠取於民,致倉盈滿,遂議推稱可汗,大會九姓。藥蘿葛酋長曰:「吾聞昔日晉石勒一牧奴耳,能創數十年趙之基業。今大唐武后為政,高宗老弱,國中鼎沸。吾等九群人馬雄健,打入唐境,應天順人,散居中國,各登九五,爾諸酋長,各宜效忠貞之力。」眾莫敢對,溪邪勿酋長出曰:「不可,昔日西秦符堅侵晉,雄兵百萬,被謝玄五萬之眾八公山下一戰破之。今雖雄壯,未若西秦之盛,唐主雖弱,兵強將廣,又得正朔,此事決不可行。」
  時有一人,姓雷名植,乃藥羅葛部下一謀士也。雷植進曰:「近來鳳皇鳴於銅山,麒麟現於北野,又聞圖讖云:『代唐當涂高也。』正應大王入中國滅高宗為可汗,天與弗取,反受其殃,宜速舉兵可也。」九姓酋長聞言,咸曰:「植言是也,正可從之。」於是九姓之人歃血,共立藥羅葛盟主,皆聽約束,商議起兵,欲來奪唐天下。
  帝聞消息,乃封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薛仁貴為副總管,二人出師,兵起三十萬,糧草輜重一千餘輛。行軍之次,宴於內殿,酒行數巡,帝謂薛仁貴曰:「古人善射,有能穿七紮者。若養由基,尤得百步穿楊之法。餘人不足惜,現聞汝昔征遼,一射五人,今日試以五甲射之,看汝能否?」仁貴曰:「此為將分內事,何足為奇。」遂取硬弓一張,令軍士於三百步外立一旗竿,以鐵甲五副相疊,懸於竿上。仁貴連放三箭,射透五甲。帝大驚曰:「卿之雄健,真神人也!古今罕有。」
  隨令左右取金甲一副賜之。仁貴拜謝。是日出師,帝率百官送於北門之外。仁泰、仁貴再拜辭帝而行,但見旌旗蔽野,劍戟如銀,沿道之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迤邐望鐵勒進登。
  卻說邊關探知消息,飛報入九姓,近臣奏曰:「探馬飛報唐遣鄭仁泰、薛仁貴率領大軍三十餘萬出玉門關,使秦懷玉為前部,兵至天山至急。」九姓問誰可為將以敵唐兵,忽一人應聲而出曰:「今唐兵入境,臣請引本部將校,乞眾大王親撥九姓之兵,為國家出力,乘此打入唐國,臣萬死無恨也。視之,乃藥羅葛部下首將葉護也。極是驍勇。酋長即命葉護為總督元帥,調九姓諸部軍馬前去迎敵。時有葛薩部下駙馬鄧剛二諫曰:「葉護雖勇,不曾經大陣,今付以大任,恐非所宜也。更兼唐國鄭仁泰、薛仁貴二人智勇雙全,非久熟韜略者不可與敵之。」葉護叱之曰:「駙馬莫非結連唐兵,欲造反也?吾自幼習學兵書,深知用兵之道,汝何欺我乎?吾不生擒鄭仁泰等回見酋長,誓不回軍。」鄧剛二等皆不敢言。於是葉護九姓,星夜到祁連山調遣九部軍馬二十餘萬來敵唐兵。
  當日仁泰商議進兵,探馬回報九姓差葉護為總督元帥,盡起大軍,前來拒敵。前軍尉遲寶林進曰:「探聞葉護原一獵戶,勇而無謀,可與寶林精兵五千,直取路出磧北過,循鐵嶺而東,當駱駝谷而投北,不過十日,直抵銀城。葉護若聞寶林至,必棄城而去,橫門邸閣與散民之居,足可以為食也。彼九姓聚眾而來救之,尚二十餘日,而總管卻從天樂谷大驅士馬而來,則突厥一舉而可定也。」仁泰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以為九姓無英雄人物而欺之,倘有人進言從山僻以軍截之,非但令五千人受苦,亦大傷銳氣也。決不可用。」寶林曰:「總管若從大路而去,彼大合九姓之兵,於路拒敵,則徒廢生靈,何日而服九姓也?」仁泰曰:「吾從關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而進,無有不勝。」遂不用寶林之計,差人令秦懷玉進兵。
  卻說葉護有二弟,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次曰葉誠,末曰葉譚,有此二弟,更兼九姓戰將皆雄偉之士,引本部人馬取路夾迎。前至天山相遇,兩勢下各自佈陣。番兵擺開,門旗下葉護出馬,二弟列於兩傍,厲聲大罵:「反國之賊,敢侵吾境!」秦懷玉縱馬挺槍,大怒而出,單搦葉護交鋒。次弟葉誠挺槍與懷玉交戰,戰上五十餘合,不分勝負。葉護大怒,一騎馬、一口刀來助葉誠,兩個夾攻懷玉,懷玉全然不懼。末弟葉譚見二兄戰懷玉不下,也驟坐下馬,輪手中兩口日月刀,三個圍住懷玉。懷玉倒拖槍便走,三人奮力趕來,比及趕到,正值黃昏左側,忽然四邊喊起,火炬齊明,當先一員大將持戟勒馬而出,大呼曰:「你認得唐白袍大將薛仁貴否?」葉護兄弟遂棄了懷玉,來與仁貴交鋒。仁貴戰三人,精神倍長。葉護驚曰:「吾聞此人流於象州,已死久矣,不想尚在。」
  正鬥之間,寶林、來濟分兩路殺到,葉護軍馬首尾不能相顧,大敗,兄弟衝開路,引敗兵走。仁貴趕去,卻得裨將羅陀麼軍出,救了葉護兄弟,因此仁貴方回。葉護等回見酋長,說中仁貴之計。薩葛部酋長大怒,乃自統大軍,來與仁貴對陣。
  探馬報來,薩葛部酋長軍到了。仁貴便上馬,引餘軍就天山前擺開。薩葛全副金盔金甲,坐下騎雪白馬,手中使大桿刀出陣。
  看了仁貴持戟躍馬,在陣前往來搦戰,薩葛便欲自戰。馬後一將許如臯曰:「折枝焉用大斧,不必大王有勞虎威,吾斬仁貴之首,如拾芥耳。」縱坐下馬,輪手中開山大斧,直取仁貴,仁貴挺戟來迎。戰不三合,刺死如臯於馬下,便拍馬挺戟來刺薩葛。薩葛慌欲走入陣去,馬未到陣,被仁貴一箭射中咽喉,應弦墜馬而死。對陣中裨將羅陀麼持戟與弟羅天祐二人躍馬並出,仁貴不戰,詐敗而走。二人疑仁貴力乏,飛馬趕來。比及趕到,被仁貴連射二箭,二人皆中面門,墜馬而死。後面驅兵掩殺,九姓之兵又折一陣,退十餘里下寨。
  諸部眾商議,斛唱素部酋長曰:「吾等本無戰心,皆因葉護所為。今薛仁貴連發三箭,即殺三人,真神人也。唐兵勢大,吾等雖勇,烏合之眾,難與為敵,不如舉眾投降,可保軍民之難。」九姓從之,使一大臣姓於名執罕,直至唐營見鄭仁泰。
  仁泰准降,分賓主而坐。仁泰問執罕軍事,執罕對答如流,仁泰喜之,欲留軍中聽用。仁貴曰:「不可,此人九姓之魁,今幸已降,速宜斬首,何故用之,以長其惡也?」仁泰曰:「彼尚十萬之眾,何斬一人?直須降服其心,自然平矣。」仁貴曰:「此等恃其路險峻,不服王化,今日雖降,明日復反,吾欲盡誅以絕後患。」尉遲寶林曰:「九姓種類不一,人面獸心,反覆無定,若不盡誅之,終為國家大患,請總官詳察之。」仁貴曰:「汝足知吾肺腑也。吾正欲如此,皆合我心。」遂將斬之。
  且看後事如何?
  總評:鐵勒九部人馬,前來天山挑戰,元帥葉護兄弟三人雖勇,其能當我白袍上將乎?觀其三箭連發,三人應弦而殞,素部酋長敢不舉眾投降,以求免君臣之難哉!第舉十萬而盡坑之,則仁貴、寶林之過計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6
發表於 2015-7-22 04:23:44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五回     廢中宗武后專權



  當時番兵請降者專候將令,人已解甲,馬已離鞍。仁貴密遣秦懷玉領兵五千,去天山十里、地名淯水,掘下土坑,深數十丈。次早令將士大驅人馬,將降兵引去,推落坑中。可憐十萬之眾,皆被土掩而死。仁貴歎曰:「吾雖有功,於己必損壽矣。生靈塗炭,吾之過也。」九姓將帶軍馬盡數坑之,只走脫了葉護兄弟。後人有詩云:
  仁貴行兵征九姓,天山果在須臾定。
  雖然為國有功勛,屈死夷人十萬命。
  仁貴親帶數百輕騎,往間道抄出磧北,擊其餘眾。正遇葉護兄弟三人,逃奔突厥,俱被仁貴執之,押赴唐營。仁泰悉令斬之,九姓遂定。仁泰下令班師,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大兵還入長安,仁泰二人進朝,拜見闕下而言曰:「臣不能速平九姓,使陛下旦夕懷憂,臣等之罪也。」帝大喜,設太平筵宴,重賞三軍。
  卻說帝自定九姓之後,四海清平,前後八年,在後殿無事。
  當夜閒行,仰觀天文,忽然失驚曰:「將星失位,主亡一將,此是凶兆。」次早急出前殿,謂近臣曰:「朕仰觀星象,見將星失位,聽聞李世績沾病在牀,不知如何?」言未絕,忽報世績府下一子來見陛下。帝愕然曰:「茂功休矣!果然應在此人身上。」其子入拜於地,哭曰:「臣父昨夜已命絕矣!」眾者大驚,帝歎曰:「世績安國大才,先朝老臣,今亡,使國家失一棟樑,朕失一股肱矣!」於是下詔,諡李世績為將軍貞武侯,敕葬長安城內,立廟四時享祭。績死年八十,總章二年秋八月下旬也。其追諡詔曰:世績昔從帝,功跡既著,朕以壯年,累瀕艱險,賴持忠順,濟於危難。夫諡所以敘元勛也,謹按諡法,有謀善斷曰貞,戰勝攻取曰武,故特賜大將軍貞武侯,主者施行。
  史官作世劫廟贊云:
  開國功勛大,興邦名譽彰。
  降唐賜姓李,啟魏獻黎陽。
  義膽包身體,忠心並日光。
  流芳青史冊,應是與天長。
  又詩贊云:
  百萬貔貅對陣衝,西除東蕩掃群凶。
  唐朝若戰全身者,惟有曹州徐茂功。
  世績為將,有謀善斷,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於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將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臨事選將必察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或問其故,勛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閨門雍睦而嚴,其姊嘗病,績已為僕射,親為之煮粥,風回斷其鬚鬢,姊曰:「僕妾多矣,何自苦如此?」績曰:「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已老,績年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至是寢疾,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曰:「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已八十,豈非命邪。
  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士求活?」一旦,忽謂弟名弼者曰:「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孫,蕩覆無餘。
  吾有此子孫,謹能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自是不復更言。
  是時弘道元年,褒武縣奏曰:「當日卓午,從天降下天神,身長三丈餘,腳跡長尺二,白髮蒼鬚,戴黃巾,著黃裳,手持黎杖,口稱是民主,今來報汝:天下換帝,立見太平。自此於世中行走三日,忽然不見。」此時十二月,帝聽知此事,回到宮中,忽然中風,便不能言。次日病危,喚平章事裴炎、劉景先及諸大臣入宮,見帝不言,以手指太子而崩,時冬十二月壬子也。宋孫甫評曰:高宗為人,沉靜寡默,足有可稱,然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卒使妖后斲喪唐室,貽禍邦家,可歎也夫!
  帝崩後,百官舉哀。裴炎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可立太子登了大位,然後殯葬。」於是百官止哀。是日,太子名顯者即位,號稱中宗皇帝,改元為嗣聖元年。尊太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立妃韋氏為皇后,大赦天下。次年,中宗欲以后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以為不可,中宗怒曰:「我便肯以天下讓與韋玄貞有何不可,而惜一侍中邪?」炎聽言大懼,乃入宮奏知太后,欲謀廢立之事。太后從之,至是選定朔旦,太后令帝升乾元殿,大會文武,但有不到者,下令斬首。是日皆到,列於班次,太后謂眾臣曰:「少帝闇弱,全無威儀,不可以掌天下,可以廢之。」帝曰:「我有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遂令李義甫將交天策文宣讀,策文曰:高宗不幸,倏然已棄天下。嗣子承紹,海內仰望太平;而帝天資輕浮,威儀不格,甫在喪幃,忘哀如故,凶德彰著,淫穢發聞,今又欲以天下輕付外人!豫王旦聖德偉茂,規矩儼然,豐下允上,堯國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抱岐嶷之性,有成周之美,聲譽羨稱,天下所聞。宜洪大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盧陵王,皇太子還政,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義甫讀策已罷,太后叱左右扶中宗下殿,解其璽緩,北面長跪,稱臣聽命。中宗號哭,百官慘然。太后召豫王旦登殿,群臣皆呼萬歲。禮畢,太后囚盧陵王於別所,隨侍惟宮女二人,月給糧食。諸臣下毋得輒入,違者夷三族。可憐中宗,二月登基,至九月被太后廢之。
  太后所立豫王旦,即睿宗也。遂立睿宗長子永平王成器為皇太子,廢中宗之子重照為庶人。
  是年甲申歲,大赦天下,改元文明。朝廷改事,悉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聞。太后臨朝稱制,又改元為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太后兄之子武承嗣請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后從之。次年夏四月,太后乃遷中宗於房州,又遷於均州。時諸武佈滿朝廷,恣橫用事,唐之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自此下詔,頒行天下。時英公李敬業為柳州司馬,陰蓄不臣之心,每欲舉事,未有其由。當日聽知中宗被廢,武后當權,便欲起兵,未知勝負如何?
  總評:世績有謀善斷,戰勝攻取,諡曰貞武,此高宗之所以敘元勛也。中宗以太子嗣位,四海仰望,而武后當權自恣,卻廢為盧陵王,則其毒害朝廷亦甚矣。時諸武用事,而唐之宗室寧不人人切齒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7
發表於 2015-7-22 13:48:02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六回     李敬業起兵匡復



  李敬業,李世績之孫也。當日在柳州,聽知武后廢帝自立,怡然大喜曰:「吾事濟矣。有此機會,不可錯過,何不以恢復為名,舉兵討賊,於中取事,在此一舉,但無助力之人。」暗思中郎將魏思溫,此人素抱大才,亦曾舉謀,今失職在家,怨望已久,以書達之,必來相助,大事定矣。遂修下密書一封,令人星夜齎來見魏思溫。思溫得書開讀,其書曰:武后欺天廢主,人不忍言;立廟追祖,神亦不祐。公今見貶失職已久,如不聽聞,豈丈夫之志哉!敬業今集兵練馬,欲圖掃清王室,未敢輕舉。公先朝舊臣,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書不盡言,請乞照察。
  思溫看罷,尋思無計,將書放於幾上,正在沉吟,未及收下,忽駱賓王猝至。賓王素與思溫極厚,逕入裡面坐定,見幾上書封宛然,賓王遂取視之,大駭曰:「汝通賊為亂,吾當出首!」思溫泣拜曰:「君若如此,吾等休矣!」賓王曰:「吾食唐祿,今雖失職,爭敢負之。吾欲助兄一臂之力,共殺武族。」思溫曰:「兄有此心,國之大幸。」賓王曰:「侍中唐之奇、都尉杜求仁是我心腹之人,失職已久,怨望日深,吾令同力討賊,必能順我。」思溫曰:「兄有此心,若得如此,國之大幸也。」正商議間,家童入報,唐之奇、杜求仁相探。思溫曰:「此天助也。」叫賓王室後權避,思溫出接。入坐定,之奇曰:「武氏用事,唐室將危,君懷恨否?」思溫曰:「雖有沖天之志,無翼難飛,空懷怨恨。」杜求仁曰:「可惜無權,若有人舉事,吾必助力,誓殺國賊。」之奇曰:「與國家除邪歸正,死亦無怨。」駱賓王從室後出曰:「汝等欲殺武氏,作滅門事邪?」之奇怒曰:「是何言歟?吾非怕死之人,寧為李氏鬼,不作武氏臣,不似汝賊之無志也。」思溫慌告曰:「吾等正為此事,欲見二公,今天所賜,願必酬矣。」遂出敬業之書令觀之。二公下淚,即取白絹一幅,四人書名押字,歃血為盟,死生不負所約。唐之奇曰:「事不宜遲,可速為之。」眾皆散去。
  次日,思溫改裝,與四人迳投柳州,來見李敬業。
  卻說敬業在柳州,朝夕懸望,是日與弟敬猷共議舉兵,遺書思溫已久,不見回報,此事未知下落。敬猷曰:「武氏滋蔓極廣,安能盡誅?倘機不密,必有絕族之禍,兄細詳之。」敬業曰:「汝安知朝廷之大事?」正議間,魏思溫等至。相見已畢,敬業告曰:「今唐帝被廢,武后專權,武諸子弟,佈滿朝廷,為惡害民,天下切齒,志欲匡復,恨力不足耳。知公等朝廷大臣,失職怨望,故奉書來哀告耳。」思溫曰:「吾有心久矣,思無效力之人。既司馬有大志,吾等各施一臂之力。」敬業大喜,置酒張筵。駱賓王曰:「楊州頗有錢糧軍馬,宜先據之,以為霸基。」敬業曰:「汝言正合吾意。」商議已定,遂發矯詔,馳報楊州,先將長史殺之,開其府庫,赦出囚徒,然後召集義兵,豎立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旬日之間,得勝兵十餘萬,復稱嗣聖元年,敬業自稱匡復上將。
  卻說故太子名賢者,初為太后所廢,徙於巴州,後被將軍丘神績逼賢自殺。時死未久,敬業乃遍求貌似太子者,置於軍中,云太子不死,逃命至此,令敬業等起兵。駱賓王乃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李敬業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廷之嬖。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鹿。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室,委之以重任。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今敬業奉太子賢□□□□兵,誓欲迎立中宗,剿戳諸武,夙興勤王之師,直抵長安闕下,匡復帝室,拯救生靈。檄文到日,各宜知悉。
  檄文去後,商議進兵之策,李敬猷曰:「今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互相推讓,駱賓王曰:「思溫足智多謀,可為盟主。」思溫再三推讓,眾皆曰:「非公不可為也。」思溫方應允。
  是日,行至揚州郊外,建白旌黃旗,對天立誓,思溫焚香再拜而言曰:「唐室不幸,武氏專權,廢主自立,淫亂宮闈,天下不平,神人共憤。今思溫等舉興大義,來討武賊,凡在同盟,齊心戮力,以盡臣子之節;倘有背盟違誓者,天人共誅。唐祖有靈,同照肺腑。」
  誓畢,眾皆歃血為盟。思溫升帳而坐,各施禮罷,兩行列坐。敬業行酒數杯,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天下,勿以強弱計較。」思溫曰:「汝等推我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各宜遵守法度,勿得違犯。」眾皆曰:「惟命是聽。」敬業曰:「吾弟敬猷總督糧草,應付諸營,勿使有缺。」敬猷曰:「謹從兄命。」
  當日敬業請計,思溫曰:「司馬今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宜抵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薛仲璋曰:「吾觀金陵乃興王之地,有長江之險,足以為固。
  不如先取常、潤二州,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萬全之策也。」思溫曰:「不然,今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聞公舉事,皆蒸麥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欲先自謀立巢穴,以為安身之計,則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乎?」
  敬業聽言,乃領兵先來攻潤州。
  卻說武后升殿,近臣奏曰:「柳州司馬李敬業謀反,結連朋黨舉兵,意欲犯闕,潤州告急。」太后宣大將軍李孝逸至而問曰:「探馬報來司馬李敬業作亂,起兵欲入長安,今如之何?」孝逸奏曰:「臣盡心竭力,剿除賊寇,以報陛下。若不獲勝,即當萬死。」太后大喜,設宴待之。次日,人報敬業之兵甚急,太后排鸞駕送李孝逸出師。孝逸集諸將聽令,定議先鋒之職。
  且看舉著誰人?
  總批:中宗被廢,武后擅權,凡當時陰蓄不臣之志者,咸得以匡復借口。彼魏思溫等皆先朝舊臣,失職已久,見司馬之書,孰不願效一臂之力。作檄文以佈達諸郡,此駱賓王之所為也。太后見之,亦以為大才。如此,而豈可使之流落不偶,蓋其明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8
發表於 2015-7-22 13:48:57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七回     李孝逸兵敗敬業



  監軍魏元忠曰:「某領一軍,直抵臨淮,如有失誤,當該處斬。」孝逸曰:「吾遍觀諸將之中,能當先破敵者,只有汝也。汝即據守臨淮,卻非上將之職也。汝當與吾破敵當先若何?」元忠曰:「元忠素抱忠義,欲盡心竭力報國,今大將軍肯托重職,萬死不辭。」孝逸曰:「太后已盡心於我,我欲倚仗於君,君必欲與吾同志。」元忠大喜曰:「唯命是聽。」
  於是,命魏元忠為先鋒,總督諸軍,其餘諸將分道征進。
  行了數日,大軍進至都梁山,前軍來報:李敬業之兵屯下阻溪,離北不遠。元忠請計於孝逸,孝逸曰:「只一把火,叫燒了李敬業大半人馬,教他先中了這條計,雖然潤州亦難屯紮。」喚諸將聽令,遂差魏元忠帶一千人,各將布袋去阻溪上流頭埋伏,用布袋袋上磚土,拒住阻溪之水。到來日三更已後,只聽下流頭人馬嘶喊,此是敬業兵敗,急去取布袋。放水淹之,卻順河殺將下來接應。
  元忠聽計去了,孝逸又喚副將曹應詔:「可引一千軍去阻溪邊渡口埋伏,敬業兵被淹,此處水勢卻慢,人馬必從此處逃命,你可乘勢殺來接著。」曹應詔領兵去了,孝逸又喚李車:「你可引軍三千先取蘆荻乾葦,放在潤州近城人家屋上,各處隅頭裹角上卻暗藏流黃、燄硝引火之物,來日是昂日雞值日,黃昏左側,必有大風起,此處人煙稀少,便差人帖起文榜告示,居民無問老小男女,限只今退往新城暫居,不可自誤。敬業兵到此不仁,必傷害百姓。一連差十數次人催趕便行,來日敬業等必入城中安歇,令李車將三千軍先用火槍、火箭、火炮放入城中去,火勢大作,城外吶喊,只留東門叫走,你卻在東門外伏定。敗軍亂竄,不可攔截,只顧攻擊他。敗軍無心戀戰奔走,必得全功。天明會合陶龍、李德二將,收軍便回新城,不可違誤。」李車聽令去了,孝逸再喚樊忠、郝敬:「你二人可帶一千軍,一半紅旗,一半青旗,去潤州城外三十里風鳴坡前擺開,青紅旗號混雜。如敬業兵一到,郝敬一枝紅旗走在左,樊忠一枝青旗走在右,他疑必不追趕,卻分兵去城西南北角上埋伏,只望城中火起,便可進兵趕敗軍,然後卻來阻溪上流頭接應,時刻休誤。」二人去了,孝逸親自登高望之。
  卻說李敬業、敬猷自為前部先鋒,引兵十萬、戰將數員,又有一將姓韋名超,極有膽力。其眾等望潤州進發。日當早午,來到鳳鳴坡相近。探知前面離城多少路,有識者答曰:「只有三十里。」即令探馬數十匹先行,望見坡前人馬擺開,拍馬報前面依山旁嶺、一簇人馬盡行打青紅旗號,不知多少。韋超叫把皂旗一招,三千軍一齊向前。郝敬、樊忠分為兩隊,青紅旗各居左右,二色旗不離,隊伍不亂。韋超叫扯住馬,叫休趕,左右曰:「為何不趕?」韋超曰:「前面必有伏兵,你們只就這裡扎住,我自去稟先鋒。」韋超一騎馬來見敬業,稟復前事。
  敬業曰:「豈不聞兵法有虛實之論?此是疑兵,必無埋伏,可速進兵追之。」韋超再回坡前,提兵直入其左,遍於林下追尋不見。此時紅日厭厭墜西,韋超卻欲進兵入城,只聽得山上大吹大擂,超引兵看時,只見山頂上一簇人,其中一把傘蓋著李孝逸與數將在山上飲酒。韋超看見大怒,尋路上山,小狹路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只聽山後喊起,韋超來尋廝殺,天色昏了,敬業叫去搶潤州安身。眾兵四門突入,並無阻當,又不見一人,敬業曰:「此必勢窮,就帶百姓連夜走了。眾兵權且安歇,來日進兵。」眾人各自饑餓行乏,都去奪屋造飯。
  敬業、敬猷、韋超、魏思溫、杜求仁在衙內安身。初更後狂風忽起,把門軍士飛報火起,敬業曰:「火是眾人造飯不小心違漏,不可驚動。」說未了,南門、西門都來報火起,敬業急令眾人上馬,時早滿城火著,上下通紅,照耀如同白日,喊聲大起。後來史官有詩云:
  烈火西焚敬業旗,將軍孝逸虎爭時。
  交兵不用揮長劍,已挫群凶十萬師。
  敬業叫將士冒煙突火搶路,說道:「東門無埋伏。」敬業衝出東門,門上飛火滾煙,軍士逃出,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且說敬業才脫得火危,背後李車軍馬趕殺各軍,自要逃命,哪裡肯回身廝殺。撞著郝敬,又殺一陣。到四更左側,人困馬乏,一大半軍焦頭爛額,卻好走到河邊,人馬都下河吃水。水不過尺,人馬皆在河內鬧起,上流頭魏元忠望見潤州城火起,約莫時分已到,只聽得下流人馬喧鬧,催軍一齊掣起布袋,水勢望下流一衝,人馬皆溺於內。敬業引眾將望水勢慢處,奪路來到阻溪渡口。喊聲大震,一軍攔路,乃是曹應詔引軍從下流頭殺將上來,截住敬業,掩住韋超,交鬥到三十餘合,超不敢戀戰,奪路走脫。未知後事如何?
  總評:李敬業兵屯阻溪,孝逸用魏元忠策,先擊敬猷□,進擊敬業,因風縱火,敬業大敗,孝逸追斬□□□□曰:「天下安危,在此一舉,使敬業敗,而武氏愈安,何益於唐哉?」胡氏譏其不待賈而沽也。有以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9
發表於 2015-7-22 13:49:27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八回     婁師德唾面自乾



  當日敬業大敗,魏思溫等皆已死亂軍中。敬業帶領敗殘人馬走至許谷,時人皆饑倒,馬皆走乏,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行,其苦不可勝言。前面行不到十里,軍馬不進,敬業問為何,回報曰:「前面是山道崎嶇,早辰下雨,坑塹內水積不流,泥陷馬蹄,不能前進。況又轉出十里,便是大海。」敬業大怒曰:「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泞不敢行之理?」傳下號令,叫老弱中傷者在後慢行,強壯者搶土束柴,搬運草廬,填塞道路,各要即時行動。」敬業恐後軍趕來,欲自輕騎走入於海,乃差大將王那相、韋超二人斷後。
  行至漕丘,軍皆饑餓,行不上馬。敬業命前面暫住,造飯再行。軍人聽聞,便就山邊揀乾淨處埋鍋造飯。飯才半熟,軍人爭相奪食,紛紜不一。敬業勢弱,遂自結束輕騎而去,遙看海際。那相後面謂韋超曰:敬業兄弟以匡復為名,看其所為,希金陵王氣,真是叛逆,非成立之人。今兵敗勢弱,輕騎先去,必逃於海上,使我等後面抵死。」超曰:「彼只以己身為重,視我等如草芥矣。」那相曰:「敵軍在後,大海在前,吾等死無地矣。」韋超曰:「我棄敬業而歸若何?」那相曰:「非丈夫也。不顯英雄,未若殺敬業而獻之,吾等全身遠害。」超曰:「此言甚當,但恐不能及之,可即速行。」二人勒馬趕上,敬業、駱賓王只在前面不遠,見二人馬趕來到,卻欲問之,馬已至近,那相手起一刀,斬敬業於馬下,韋超一槍刺死駱賓王。
  比及敬猷輪刀來迎,不防杜求仁背後一刀砍敬猷為兩段。史官有詩云:
  唐室誰人說可征,無謀敬業枉行兵。
  當時不用思溫策,致使身亡一身輕。
  王那相、韋超、杜求仁各持首級唐營投拜。孝逸大喜,准其來降。隨即遣魏元忠領兵捕獲餘黨,悉皆斬之,下令班師。
  兵入長安,孝逸獻上敬業等首級。太后加封孝逸官職,重賞三軍,眾臣皆來朝賀。
  卻說太后自除敬業之後,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給馬供食,使詣行在,但是農夫樵人,皆得召見,或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蠭起。
  時有魚保家者,請鑄銅為匭,以受天下密奏。其器一室四隔,上各有竅,可入而不可出。太后從之,遂欲殺戳宗室。是時,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皆高祖之子也。
  越王李貞、虢王李風,太宗之子也。元嘉之子李詵、元軌之子李緒;鳳之子李融,靈夔之子李藹,貞之子李衝,此數人在宗室中皆以才行著有美名,太后深嫉之,數人內不自安,密有匡復之志。
  一日,太后欲盡收宗室誅之,元嘉之子李撰大怒曰:「想吾高祖,苦爭血戰,成一統天下不易,今為賤婦所廢,欲滅吾等,若不先發,死期近矣。」遂詐稱皇帝璽書,分告諸王,令各起兵,約日取齊。當日李衝募得精兵五千餘人,起自博州,先擊武水,降之。次至莘邑,邑令馬玄素閉門拒守,衝因風縱火,焚其南門,風回軍退,眾懼而散。衝還走博州,為守門者所殺。正值太后遣將軍丘神勛擊之,兵至博州,李衝已死,官吏出迎神勛,神勛以其與衝同謀,盡皆殺之。李貞亦舉兵於豫州,太后遣將軍趨崇裕討之,又命張公輔為諸軍節度,削貞、衝二人屬籍,更姓虺氏。貞發屑縣兵五千人,使汝陽丞裴守德將之,拒戰而敗,遂與守德皆自殺。
  初,諸王往來相約結束未定,而衝獨先起兵,惟貞狼狽應之。諸王知覺,皆不敢發,無兵接應,故致敗亡。原來李貞將起兵之時,遣使告知趙環。環之妻常樂長公主,公主謂使者曰:「李氏危若朝露,諸王先帝之子,不捨生取義,欲何須耶?大丈夫當為忠義鬼,無為徒死也。」及貞等兵敗,太后欲悉誅諸王,遣監察御史蘇珦按之無驗,太后召珦詰之,珦抗論不回。
  太后曰:「卿乃大雅之士,朕當別有任使,此事不必卿也。」
  遂又遣周興按之,於是收元嘉、靈夔、詵與常樂公主於東都,迫使自殺。罪連親黨,當坐者六七百家,當藉沒者六千餘口。
  太后仍遣張光輔收捕元軌、緒、融等一並殺之。自是太后恣行殺戮,但是唐之宗室,中外畏之,甚於狼虎。
  當日太后升殿,與眾臣正議事間,忽報一大臣率百姓詣闕上表,不知何意。眾視之,乃侍御史傅遊藝也。遊藝奏言:「陛下自即位以來,功過三王,德高五帝,雖古之賢妃聖后無以逾此。今又景星慶雲,每現乾象,請陛下改國號曰周,賜中宗姓為武氏,以從人望,實社稷之大幸。」
  太后聞奏大喜,是年九月朔旦甲子,遂御則天樓上,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后尊號曰聖神皇帝,以豫王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立皇太子為皇孫,封武承嗣為魏王,封武三思為梁王,凡武宗族皆封郡王。此時唐之宗族殺戮殆盡,遂封傅遊藝為右玉鈴衛大將軍,封武攸寧為納言,封婁師德同平章事。師德為人寬厚清慎,犯而不較。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之際,師德謂曰:「吾兄弟榮寵過甚,人所疾也。將何以白兔?」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之面,某持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正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而汝拭之則逆其意,而重其怒矣。夫唾不拭自乾,當笑而受之耳。」弟曰:「謹受教。」至是師德為相,遂薦狄仁杰於太后。其疏曰:臣聞堯登社稷,慶會明良;舜用阜陶,四方風動。殷周雖有高宗昌發之君,猶賴傳說呂望之阻。竊見太原狄仁杰,出自並州,英姿挺特,行包九德,才兼四科,觀變歷微,占天知地。
  闡弘道奧,同史蘇、京房之倫;德量謀猷,有伊呂、管晏之任。
  誠大唐之柱石、社稷之元龜,宜加拔擢,使登台司,上順三辰,下敘五品,以致休征之應。
  太后讀罷疏文,大喜曰:「卿薦賢為國,必得其當。」遂從師德之請,亦封仁杰同平章事,而仁杰驟然入相,實不知是師德之請,而師德又不以顯言之。仁杰每遇朝廷有事,剖決如流;事不容情,當面諍之。於是,眾人皆有懼怯之心。至於接見師德,亦頗輕之。太后覺之,謂仁杰曰:「師德亦知人乎?」仁杰對曰:「臣當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太后曰:「朕已知之,卿乃師德所薦,以此觀之,亦可謂知人矣。」仁傑出而歎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乃輕衣小帽,至婁府面謝往過。師德曰:「吾見公剛直,所言不偏,能為國安民,吾故薦公,必能匡復唐室,實為公忘私也。」仁杰曰:「非太后所言,臣何知之。」師德備酒款待而別,自此之後,二人相善如初。
  是時,太后御殿聽政,雖年已近八十,而淫亂無節,後宮日易男子數人。嬖臣張昌宗、張易之二人用事,時人或譽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蓮花。」內史楊再思曰:「不然,乃蓮花似六郎耳。」詠史詩云:
  牝雞聲裡紫宸空,幾樹飛花滿地紅。
  當代媚娘居北闕,一朝天子遇東宮。
  椒房倡亂由張氏,社稷中興賴狄公。
  人事耒形先有數,至今追憶李淳風。
  是時,后姪武三思營求為太子,太后猶豫未決,正值狄仁杰入朝,太后以實告之。仁杰曰:「昔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三子托陛下,陛下今欲移與它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姪之與母子孰親?陛下若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立姪則未聞姪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惟陛下詳之。」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杰又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何者不為陛下家事?
  況元首股肱,義同一體,臣今備位宰相,豈得有所不預知乎?」太后曰:「卿之斯言,甚合朕意,今已悟矣。」於是,即日遣人迎還中宗,復為太子,居於東宮。故元人有詩云:「一語喚回鸚鵡夢,九霄奪得鳳凰還。」其以此耳。太后當以季秋出梨花,以示宰相,欲誇其祥瑞,杜景倫獨曰:「季秋草木黃落,而此花獨與之抗,陰陽不和,咎在臣等,請黜之。」太后曰:「真宰相才也!」
  是時,太后淫心愈盛,乃遍選天下男子之強健者,入宮侍寢,少不如意,即捶殺之。狄仁杰乃薦薛敖曹者,太后□□□□□□□極盡淫樂,雖白晝亦無間焉。敕封敖曹為如意君,賜賚甚厚。當時有詩嘲之云:
  六六巫峰會雨雲,九重穢德日彰聞。
  顛鸞倒鳳恩情洽,錫爵之封如意君。
  時值衝龍元年春正月,太后沾疾危駕,張昌宗居中用事,宰相張柬之欲謀誅之,無計可施。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少卿桓彥范、司馬袁恕己數人,柬之謂曰:「來日老夫賤降,片時少敘,眾大夫就舍下小酌,幸勿見阻。」眾官皆曰:「必來添壽。」當日就後堂設宴,公卿皆到。
  柬之視之,皆唐朝舊臣,心中暗喜。酒至半酣,柬之舉杯相勸,遞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面前,柬之曰:「今某非賤降之日,要與眾官聚合,恐機漏泄,故推賤降。吾意將軍富貴,誰所致者?」多祚泣曰:「皆太帝也。」柬之曰:「既唐舊臣,受國重恩,今太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將軍不思報太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若有用某之處,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柬之曰:「太后疾篤,吾等欲討內亂,汝肯相助?」多祚曰:「某雖不才,願助一臂之力。」柬之曰:「若得如此,社稷之大幸也。」原來,柬之先與長史楊元琰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廢立之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至是柬之為相,引元琰為羽林將軍,時亦在座。柬之謂曰:「君頗記昔日江中之語乎?」元琰曰:「某嘗憶之於心,安能忘乎?每欲舉事,因無效力之處,今日肯任重用,萬死不辭。」柬之曰:「汝肯盡心竭力,今日之計,非輕授也。」元琰曰:「敢不從命!願施一臂之力。」
  數人正在商議,忽報安撫大使姚元之自靈武至都,逕來相探。桓彥范自相謂曰:「此事濟矣。」柬之曰:「諸公少待,吾暫見便到。」柬之出,接入廳上,眾人依次相見,邀至後堂具飲。柬之遂以其謀告之,元之曰:「即公等有匡扶社稷之心,某安得不效犬馬之力。」柬之頓首拜謝。
  總評:武氏之禍,古所未有也。張柬之等第知反正覆位,而不能以大義,處非常之變,為唐討罪人也。夫武樂集眾惡於身,兵既入宮,當先舉太子復位,即以武氏至唐宗廟數其罪,而廢為庶人,賜之死,而滅其宗族,然後足以慰在天之靈,雪臣民之憤,為社稷計者,聲罪致討之義,可勿知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0
發表於 2015-7-22 13:49:56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十九回     千騎奔斬李多祚



  元之曰:「既已定計,雖死不辭。」此時太子居在北門,柬之引眾謁見,密陣其策,太子即許之。
  次日,玄暉、彥范乃與左威將軍薛思行等全副披掛,帥羽林軍五百餘人直至玄武門,先遣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王同皎詣東宮迎接太子。同皎直至北門,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多祚入內,收捉易之,易之引昌宗從後出來,與多祚相殺。多祚提劍直取易之,易之慌走,多祚趕至廡下,轉過羽林將軍李湛,一刀把易之砍翻,剁頭而出。昌宗正欲來迎,被多祚掄起一刀,亦斬昌宗於廡下。眾兵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喊聲鼎沸。太后驚起,問曰:「誰人反亂,如此擾攘?」多祚等對曰:「易之、昌宗謀反,臣與楊元琰、王同皎等奉太子令盡已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
  此時太后見了太子,不覺潸然淚下如雨。太后曰:「乃是汝邪?
  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太子對曰:「謹從陛下之命。」桓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於陛下,今年齒已老,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亂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太后曰:「朕正欲如此,但恐其昏弱,難以視政。」崔玄暐曰:「陛下早傳位太子,以承唐統,則人心自安,眾亂自息。」太后曰:「卿乃朕自擢用之人,亦在此相助邪?」玄暐曰:「臣非相助,隋唐野史今日此舉,實所以報陛下之大德。」於是即下詔收張昌期等,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梟首天津橋南,收其餘黨韋承慶、房融、崔神慶,皆下獄死。太后制命太子監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遣使宣諭諸州。
  次日,太后傳位中宗,文武百官皆來朝賀,拜舞闕下,咸稱萬歲。遂遷太后於上陽宮,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復改周為唐,大赦天下。於是唐朝人物燦然復新,未幾旬日;太后亦崩於內殿,年八十一歲,衝龍元年夏六月也。僭位前後二十一年。
  宋孫甫評曰:武后乘唐中衰,攘竊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縉紳,其禍慘矣。
  史官詠武氏云:
  天運循環有定然,怎叫女主立多年。
  只因廢帝專權後,致使傳言武則天。
  麗泉詠武氏云:
  唐朝武氏勝佳兒,今古推來女主稀。
  自寵二張居禁內,千年遺臭播華夷。
  卻說安樂公主,帝之女也,嫁事武三思之子崇訓。時有上官儀之女名婉兒者,出入掖庭,辨慧能文,明羽吏事,為武后所深愛。自聖歷以後,百官表奏,多令婉兒參決,皆得明理。
  至是帝復位,又使專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三思每與之私通,故婉兒得寵於武氏;婉兒又嘗薦三思於韋后,帝遂與三思圖議政事,無大小咸取決焉。忽一日,帝使韋后與三思雙陸,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三思習成嬌態,每狎逾禮,遂得與韋后通,由是武氏之勢復振。
  卻說韋后以太子名重俊者非己所生,每深惡之。時上官婕妤因與三思有私淫之故,每下制敕,必推尊武氏。駙馬武崇訓又叫安樂公主奏帝,請廢太子,太子由是意懷憤鬱,乃與將軍李多祚等,矯制發羽林兵同殺武氏,袒臂一呼,相從三百餘人,殺武三思、武崇訓於其第;再引兵自肅章門斬關而入,直扣閣上來殺上官婕妤。
  帝聽知大驚,慌與韋后並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皆登玄武門樓以避。眾兵洶湧而來,帝正在據著閣檻,厲聲謂千騎曰:「汝等皆是朕宿衛之土,何為從多祚反邪?若能誅斬反者,勿患不富貴。」於是千騎奔前,遂斬多祚,梟其首級,餘眾潰散,太子亦為左右所殺。帝詔令將太子首級獻於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梟之朝堂,官屬皆不敢近。忽人報曰:「有一人解衣裹著太子之首而哭。」帝大怒曰:「士庶皆不敢近,何人敢如此也?速喚武士為朕擒來!」須臾,武士簇至。眾視之,乃永和縣丞寧嘉勖也。帝勃然叱之曰:「太子不孝,謀為叛逆,汝為唐臣,世受重恩,不思協力同心輔政,何為太子而傷悼乎?」嘉勖曰:「太子亦陛下子也!但今日所為,自尋其死,臣安得不哭乎?」帝遂貶嘉勖為陳州刺史。士大夫聞太子死,嘉勖被貶,盡皆流涕。靜軒有詩云:
  諸武專權肆不仁,東宮謀反竟忘身。
  若非多祚施謀計,誰帥兵來斬佞臣。
  是時,安樂公主見駙馬崇訓被誅,欲為夫報仇,無計可施,乃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共謀,使侍御史冉祖雍等誣奏豫王旦及帝妹太平公主,稱言二人與重俊通謀。帝聞奏大怒曰:「賊子之輩,亦敢如是!」遂使御史中丞蕭至忠鞫其反狀。至忠泣曰:「至難得者,兄弟也。陛下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想王昔為皇嗣,固請以天下讓與陛下,累日不食,陛下奈何疑之?」帝怒稍解,遂止其事。
  當日韋皇后淫亂無度,丑聲著聞,帝雖亦自知,恐人議論,故隱而不言,惟朝夕每懷抑鬱,怏怏而已。忽報監軍燕欽融上表,奏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混亂人倫,有失君人之望。尚書宗楚客圖危社稷,有欺君之罪,皆當黜之。帝聽奏,當面詰之,欽融對曰:「陛下內亂,眾所咸知,不能明正典刑,思欲治國,其可得乎?願借尚方劍,先斬臣首,次斬二人,以謝天下,則陛下得為聖主,臣得為忠臣矣。」欽融對答如流,抗言不屈。帝大怒,即將欽融斬之,由是韋后驚懼。又值安樂公主欲為駙馬報仇,無由可達,思惟皇后臨朝,以己為皇太女,得伸其志,於是二人合謀進毒餅餤,令宮女獻上。帝食之,遂崩於神龍殿。可憐中宗中毒,死於妻女之手,年五十五歲。先為母武后廢為盧陵王,居房州十四年,賴張柬之等進還復位,才五年而已。史官有詩云:
  韋后立謀太不仁,肯交毒死丈夫身。
  中宗早聽欽融語,何用朝堂斬鑒臣。
  韋后秘不發喪,內外無有知帝已崩。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儀商議,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太子,韋后親自臨朝聽政,睿宗只得參謀政事。宗楚客與眾大臣謀曰:「不可。睿宗於韋后嫂叔之分,不相通問,若聽朝之際,何以為禮?」百官請問其計,宗楚遂率諸宰相上表,請罷睿宗政事,方可發喪。於是,皇后攝政,太子即位,時年十六,稱為殤帝,改元景龍元年。
  至秋七月朔,文武官寮引尚書宗楚客、葉靜能入內殿來見皇后。
  楚客奏曰:「伏睹國太自臨朝以來,德布四方,仁可越古超今,雖古聖后無以過此。群臣會議,宜遵武氏故事,以韋子弟領南北二軍,革去唐命,改立國號,則國太祖宗幸甚。臣等議定,今乃奏知。」韋后大喜曰:「卿言甚當,可與群臣從長商議。」
  卻說睿宗之子封臨淄王、名隆基者,罷為潞州別駕。時歸京師,見韋后攝政,殤帝即位,忿然大怒,暗思:「天下者,吾父之天下也。今被韋后侵奪,效武后行事,吾實恥之,作何計較,取還吾父,方顯大志。」乃陰養才學之士,密謀匡復社稷。遂自微服,與折衝劉幽求等入苑中藏之。至夜二更左側,忽見一天星宿,散落如雪,幽求大驚曰:「天意若此,時不可失。」於是,二人領眾提劍,自福順直入羽林營,暫諸韋之典兵者,持首以徇諭眾臣曰:「韋后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汝等當共誅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厲聲一呼,羽林軍士皆欣然聽命。畢竟還是如何?
  總評:臨淄舉事,不白相王,其志本欲自取,特不敢言耳。大事已定,幽求宜請於相王,以神器歸臨淄,則太平之亂無自生矣。
  它日聞變登樓,然後畀付,父子之間,交□□□。幽求勇能堪亂,而智不燭微,惜哉!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6 23:5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