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2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歌仔戲[7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3-15 00:24: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歌仔戲的歷史
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

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由於曲調採自歌謠小調,且唱白皆使用閩南語白話,很容易被一般民眾所理解,因而,一時之間,便風行全省,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劇種。並流傳至大陸薌江流域一帶,及東南亞閩南移民聚集地區。

歌仔戲的「歌仔」二字,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歌仔戲這三個字,其實就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戲劇,也就是說它是以流傳於台灣民間的歌謠小曲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並以台灣閩南語演出的一種古裝歌唱劇。


 
歌仔戲的形成
錦歌原稱做「歌仔」,是很早就盛行在大陸漳州一帶的一種民間小調,是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每四句組成一段的一種民歌,由於是用方言俚語演唱,所以極其通俗的流行在農民及市民的業餘演唱之中,隨著大量的移民,自然而然的也傳到台灣,經過不少歌唱的改良和變化之後,最後轉變成有故事性的歌劇,並且依故事人物的類型分配角色,同時也受到其他大戲劇種的影響,增加了台步、身段、音樂、服裝、臉譜、而成為一種特有歌劇,宜蘭地區統稱之為「本地歌仔」。而大陸的「歌仔」,也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正名為「錦歌」。

綜合以上的介紹我們得到了一個對所謂歌仔戲形成的概念,那就是隨著大陸的移民,閩南鄉土歌謠「錦歌」和鄉土小戲「車鼓」也流入台灣各地。

而在宜蘭一帶喜歡唱歌的人特別多,大約距今約一百多年前,有來自閩南而擅長錦歌和車鼓的藝人,他們開班授徒,教出不少出色的弟子。於是在原來錦歌基礎上變化得更動聽、更適合演唱故事,於是風靡宜蘭,宜蘭人就把它叫做「本地歌仔」,但在宜蘭地區也被改用歌仔戲來演唱,於是當它參加在陣頭行列演出時就被稱作「歌仔陣」,雖尚屬小戲形式,然而歌仔戲已可以說粗具雛形。

粗具歌仔戲雛形的「歌仔陣」,當它在陣頭中停下來,以「竹篙趖」演出時,尚是「落地掃」的性質,雖然是演出像「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的故事,但仍取其滑稽詼諧的部分以維繫小戲共有的特色;而當它由平地廣場而登上高築舞台時,則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從此「歌仔陣」漸漸由平地轉移到舞台,演出劇情也由滑稽散齣而為全本戲,但音樂舞蹈大抵保持原來的樣子,這就是宜蘭人現在所稱的「本地歌仔」。「老歌仔戲」雖尚屬醜扮踏謠,但鄉土的歌仔戲至此可以宣告成立。


 
歌仔戲的成長
歌仔戲初期的演唱形式,是著重在自拉自唱式的說唱,或清唱形式,最後則演變成演唱形式。這種演唱形式,開始是很簡單的只有少數的幾個演員,主要的生、旦、丑,動作上只是走走四方部位,即在原來的清唱形式上,加上簡單的表演而已。

老歌仔戲在故事方面雖然已具有曲折複雜的大戲模樣,但舞台藝術則尚未脫離鄉土醜扮的階段,因此它可以說是介於小戲與大戲之間的過渡形戲劇,而使它趨向於成熟而為完整大戲形式的,則有下列三個主要因素:

●第一:上了野台表演的老歌仔戲,由於受到當時流行的大戲,諸如亂彈、四平、南管表演藝術的刺激,於是便開始向他們學習這些大戲的妝扮、身段、器樂、歌謠,於是老歌仔戲才開始提升舞台藝術而為大戲。

●第二:老歌仔戲成形之後,又不停的吸收各種民歌和戲曲音樂,由此來豐富歌唱的涵養,並壯大演出的內容。諸如「車鼓戲」、「亂彈戲」、「南管戲」、「褔州戲」、「平劇」等等不同的戲曲,皆吸收了不少的精華。另外在台灣光復前的歌仔戲有一大部分是哭調仔,其表現方式充分流露了異族高壓統治之下,無告無訴的悲苦心聲,但也因此成就了台灣早期歌仔戲的特色。

●第三:老歌仔戲之壯大發展為大戲,與其戲班之由子弟班而為職業戲團,同時由鄉下野台進入城市戲館演出有密切的關係。進入都市後的歌仔戲,漸漸現出它的新面目,這個發展,是由於適應都市觀眾要求,和劇種本身應運潮流趨勢所致,於是它利用各種吸引力,不僅在劇目內容上,由民間故事題材,擴展到歷史題材,同時在表演、音樂、排場、服裝和化妝方面,都從平劇方面吸收來應用,從此歌仔戲逐漸形成了各種條件比較完備的劇種,很快地在台灣各個鄉鎮流行起來了。


 
歌仔戲的轉型
有人說:「歌仔戲是台灣農業社會的土產」。因為在農業社會時代,一般民眾的娛樂活動極少,歌仔戲就在這種情形下,以通俗而大眾化的面目出現,無論哪一行業,哪一階層的人都可以不費力的看懂,聽懂,因而大受歡迎。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台灣已從農業社會急步向工業社會邁進,也使得原有的歌仔戲觀眾轉向電影、電視、廣播以及其他新興的娛樂節目,而原有的歌仔戲演員,也競相投入台語電影和西式歌舞的行列。於是守著歌仔戲行業的劇團,不得不作因應的措施,因此,歌仔戲也自然趨向於轉形與蛻變,考究它轉形和蛻變的情況,則有強化演出效果和走入廣播、電影、電視等四種方式。


 
 
 

資料來源:中華文化天地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3-15 16:40:17 |只看該作者
要見到真是少之又少了呀真是可惜耶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30 19:1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