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從馬丁五世到利奧十世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7-28 07:11: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從馬丁五世到利奧十世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和經過的情形,特別強調了在會議中,借著輿論的力量和大公會議的功能,宣佈解除了當時存在的三位教宗的職務,接著在1417年,另外選出教宗馬丁五世,結束了西方教會從1378年以來,長達四十年的分裂局面。今天,我們就為您介紹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以後的列代教宗,當然,第一位要介紹的是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選出的馬丁五世。馬丁五世在任的時間是從1417年到1431年。他就任教宗職位時,年紀只有二十五歲,不但有魄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強韌的耐性。這位新教宗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安定教會,領導教會回復到正常的生活,同時還要重建羅馬,因為羅馬是真正的教會領土中心,這個中心卻被疏忽了好幾個世紀。而馬丁五世出身羅馬的高隆納大家族,嚴肅又敏感,為了達到剛才提到的雙重使命,馬丁確實是一位恰當的人選。他知道如何運用離間的方法,讓那些支持“大公會議學說”的人自相攻擊。

依照康士坦斯會議的規定,教宗馬丁五世在比薩召集會議,會議開幕以後不久,因為受到米蘭的獨裁者威斯康底的威脅,又把把會議遷移到錫也納。支持和反對“大公會議學說”的兩派之間,一直不斷地有衝突,經過一年的爭辯,錫也納會議自然也就不歡而散,這也是教宗所希望的,他希望這種會議不再產生作用。錫也納會議雖然最後是不歡而散了,但在解散之前,大會還是規定,七年後的1431年召開會議,教宗國裡不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希望會議能夠如期在巴塞耳召開。不過,馬丁教宗卻在大會開幕之前去世了。有關巴塞耳會議的經過,我會在介紹下一位教宗歐傑尼時的情形。

再回過頭來看看馬丁五世上任後的情形,在義大利方面,首先承認早先一直與教廷為敵的那不勒斯皇后若安娜。至於教皇國,當時已經全部落在義大利軍官布拉秀的手裡。教宗設法使他為教廷服務,委任他治理波洛那。這一步棋,促使教皇國又回復到中古的狀態。所謂中古的狀態,就是由許多自立的封主、城市和行省組合而成,具有非常複雜的權利和義務的制度。我們大概可以這麼說,馬丁第五恢復了過去雅伯諾茲樞機在十四世紀中期所建立的秩序。教宗馬丁在1420年回到了已經殘破不堪的羅馬。為了再度繁榮羅馬,教宗宣佈1425年為聖年,給羅馬帶來了許多的朝聖者,不過要讓羅馬再度恢復昔日五萬居民的盛況,就還得再等上一百年。教宗馬丁五世在他的任內,任命了一批相當優秀的樞機,協助教宗治理教廷。

1429年教宗與西班牙半島上阿拉貢王國的亞爾豐索第五簽訂和約,清除了教會大分裂時所遺留下來的困難。巴塞耳會議開幕之前,教宗馬丁五世英年早逝。新選出的教宗是原籍威尼斯的歐傑尼四世,他是教宗額我略十二的侄子,也是一位奧斯定會的隱修士。他的任期是從1431年到1447年。歐傑尼四世登基時,教廷又傳出凶兆,首先是在達烏斯地方,和異端胡斯派作戰的十字軍慘遭失敗。其次,歐傑尼四世和前任教宗的家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如果您還記得的話,前任教宗馬丁五世是出身有權有勢的高隆納家族。此外,歐傑尼決定要解散已經開始籌備的巴塞耳會議。歐傑尼的疑懼之心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他的這項舉動,反而把會議導向了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分裂局面。馬丁時代奉命出任巴塞耳會議主席的柴撒裡尼樞機,忠誠地勸告教宗歐傑尼四世,要他謹慎處理。可惜,忠言逆耳,歐傑尼仍然一意孤行地,以人數不足為理由,宣佈解散會議。樞機和主教群都不願意屈從教宗歐傑尼的決定,於是自行重新公佈康士坦斯會議的宣言,一致申明大公會議的權力高於教宗。而義大利高隆納家族、米蘭的腓力普威斯康丁,以及布拉秀等人的勢力,更加把義大利的政治環境攪弄得愈發得不利於教宗歐傑尼。歐傑尼只好撤回解散大公會議的命令,但是他堅決不接受教長所公佈的宣言。米蘭的公爵開始在羅馬策動反教宗的革命,羅馬共和國又再度在義大利出現。歐傑尼逃往佛羅倫斯,途中群眾竟然用石塊攻擊他。而在巴塞耳的教長們,看見教宗如此無能,更加地憤怒,因此替教宗頒佈了徹底革新的公告,取消一切徵稅和其他屬於宗座的收入。巴塞耳的教長一廂情願地以為,教宗已經被他們所控制。而精明能夠的樞機主教又控制了這種混亂的情況,維持了羅馬和教宗國的秩序。這個時候,正巧又有東羅馬的使臣來覲見教宗,要求教宗重新召開會議。教宗的威權因此大幅提高,教宗就以巴塞耳這個地點對希髒人不方便為理由,宣佈大公會議遷到法拉拉。這項消息對於在巴塞耳的教長來說,真是晴天霹靂,忠於教宗的樞機全都趕往法拉拉,留在巴塞耳的,就企圖阻撓教宗。但他們所維持的會議已經不是合法的大公會議了。他們甚至還選出了取名為菲力克斯第五的教宗來和歐傑尼教宗相互對抗。巴塞耳的會議繼續開了十年之久,但是參加的人愈來愈少,到1449年時,也就無聲無息地結束了。教宗歐傑尼四世離開羅馬九年以後,又再回到了羅馬。

歐傑尼四世的繼承者是尼各老五世,他在位的時間是1447年到1455年,尼各老五世出身中產階級,父親是一位醫生,教宗在少年時進入卡都西會修道,不久,到波隆那大學就讀。由於經濟困難,他替富家子弟補習功課以維持生活。晉升神父以後,他擔任尼古拉斯阿貝迦底樞機的私人秘書。阿貝迦底樞機在法拉拉佛羅倫斯會議中,曾經扮演過最具權威的角色,而尼各老也是在這個期間展現出他的學識和才華,得到了教宗歐傑尼四世的賞識,獲得任命繼承阿貝迦底去世後的波隆那城主教。不久之後,教宗派他代表教廷出使日爾曼,同時升他為樞機。歐傑尼四世去世後,他就被選為教宗,他也是第一位被人稱為文藝復興教宗。尼各老五世即位時,正是西歐各國走向民族國家的時期,中古基督教共和國的大同理想已經沒落,而羅馬教宗也已經沒有能力以“世界統治者”的身份,領導國際政治了。義大利半島呢,這時也深深陷於所謂的“政治馬賽克”的局勢中,王國、公國、共和國、城邦等組織紛紛獨立,彼此之間不僅各自為政,而且還弱肉強食,造成空前未有的混亂局面。教皇國身處其中,除非運用智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否則大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教宗尼各老五世有鑑於此,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政治活動。一方面為的是確保教皇國獨立,一方面維持半島的政治現狀,以避免遭到當時的強國日爾曼及法國干涉。教宗尼各老開始讓羅馬教廷直接投身於義大利政治,前後有六十年之久。教宗尼古老的政策相當成功,在他親自策劃下,1454年的羅提和約結束了威尼斯和米蘭之間的長期戰爭。不久以後,佛羅倫斯也參加了羅提和約。簽訂羅提和約不僅給義大利半島帶來了長達四十年的和平,而且還為分裂的義大利,指示出一條可行的政治路線,朝向所謂的“邦聯政治”邁進。

教宗尼各老五世以及他的繼承人,全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當然,他們的邦聯觀念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由教宗來領導,這樣的觀念其實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政治。所以羅馬教宗都深深陷入自己所製造的陷阱中。而且是愈陷愈深,到頭來根本就無法自拔,這倒是教宗尼各老五世代所始料未及的。尼各老顯然對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沒有多大興趣,對教會的攻革只是掛在口邊說說,絲毫沒有具體的事實表現。不過,天主似乎給了他足夠的啟示,希望讓他覺悟,擔任“教宗”這個職位,需要擔負什麼樣的使命。有一位他最寵信的學者史提芬波卡諾,也許是受到古典文藝的影響太深了,竟然計畫燒毀梵蒂岡,劫持教宗,重建羅馬共和,實行革新。幸虧陰謀提早曝光,史提芬波卡諾被逮捕,判處了重刑。這件陰謀揭發之後不到幾個月,更不幸的事發生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在土耳其人的手中。這兩件事應該給尼各老重大的啟示了,那就是,過份地推動文藝活動和不顧一切地投入政治,都不是身為教會最高領袖的份內事。可惜教宗尼各老五世一直到死,始終沒有瞭解這一點。

教宗尼各老被稱譽為文藝復興教宗,下面就介紹一些他在這方面的貢獻。教宗尼各老五世對推動文藝始終不遺餘力,他任用第一流的藝術大師來美化梵蒂岡;為了要建造更雄偉的聖伯多祿大教堂,他竟然下令把原來君士坦丁在第四世紀所建造的大聖堂予以拆毀。這種破壞古跡的行為,曾經受到後世嚴厲地批評。他在學術方面的貢獻則一直受到後世的肯定和稱讚。像舉世聞名的梵蒂岡圖書館就是在他手中創立的,他不惜以重金收集希髒羅馬古典文藝的手抄本,還重金禮聘當代有名的學者翻譯希髒羅馬的古典名作,像亞裡斯多德的形上學、修辭學和倫理學、荷馬的史詩,許多希髒教父的名作,如巴西耳、金口若望、歐瑟比等人的作品,也都翻譯成拉丁文。教宗尼各老五世還命人翻譯聖經。不過,尼各老身體多病,限制了他的精力和時間,他的全部翻譯計畫因而無法完全實行。但是經由他大力提倡,開了風氣之先,文藝的氣息也就日益興盛,羅馬教廷因而也成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推動中心。教宗尼各老去世的時候,梵蒂岡圖書館的藏書就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冊,這也是他留給後世最尊貴的學術遺產。

教宗尼各老五世去世後,接替他的是西班牙籍的加里斯督三世。他之所以被選為教宗,一來是因為他己經是一位高齡七十七歲的老人,二來他是外國人,是羅馬奧耳西尼家族和高隆納家族都可以接受的人物。他在位的時間是1455年到1458年,約三年而已。他最最感到迫切的任務是呼籲組織十字軍去對抗那不斷向西發展的土耳其人,但是以十字軍來實現“基督教共和國”的年代早已過去,西歐各重要國家又都忙於自己國內的問題,無暇去兼顧遙遠的東方問題。東方問題佔據了加里斯督全部的注意力,推動文化自然就被忽視了。他下令停止尼各老五世已經開始的美化梵蒂岡工程,將所節省的經費移作建造軍艦,對付土耳其人,不過,他對教宗尼各老所任用的人文學者,仍然十分慷慨,教廷還是這班學者活動的中心。他對教會沒有令人興奮的貢獻,卻因著他濫用親戚而給教會留下了深感悲痛而又頭痛的歷史。

前面已經介紹過四位教宗,他們是馬丁五世、歐傑尼四世、尼各老五世和加里斯督三世,下面介紹繼任他們職位的幾位教宗。首先,介紹碧嶽二世,他繼加里斯督三世榮登伯多祿的寶座,他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人物,西元1458年到1464年是他的任期。他的過去波瀾壯闊,他曾經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早年就讀於錫也納大學,專程到佛羅倫斯學習希臘文,對古典文藝很有心得,他在年輕時所寫的詩詞和散文就已經在文壇上傳誦。他參加過巴塞耳的大公會議,替對立的教宗菲力克斯五世服務過,曾接受詩人最高的榮譽象徵“月桂冠”,也一度在維也納大學講授古典文學,對日爾曼的人文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他是歐洲聞名的人文主義者、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者,也是維也納協約締結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西元1445年,他突然看破紅塵,擺脫了官場而決心獻身給教會。教宗歐傑尼四世赦免了他當年參加過分裂運動的行徑,第二年他晉升司鐸,從此一帆風順,步步高升,1447年就升了主教,兩年後調任故鄉錫也納的主教,1456年升任樞機,兩年後被選為教宗,消息傳出之後,歐洲各地的人文學者都額首相賀,深慶得人,一時之間,奔赴羅馬、希望獲得一官半職的人絡繹於途。可是,碧嶽二世並不是恣意揮霍、任意用錢的人,由於組織十字軍對抗土耳其人急需用錢,他不得不減低無謂的費用,對文藝的支持也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但是他自己卻在公餘之暇從事寫作,他是唯一留下自傳的教宗。這本自傳提供了研究當代政治和社會的重要史料,他的書信活潑生動而又富有人情味。他是一位詩人,一位歷史學家,他也會畫畫,他注重教育,在他任內先後創辦了三座大學,他還計畫編寫一本世界地理,可惜只完成了亞洲部分。碧嶽二世不僅是一位人文學者,而且也是一位富有機智的政治家,在這一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促使法王路易九世廢除了在教會分裂時期所訂的法規。半胡斯派的波希米亞王喬治也派遣使節向教宗碧嶽二世表達服從的意願。他又屈服了裡米尼的暴君,不過他並沒有能夠完成他的主要目標,也就是組織歐洲聯盟的十字軍抵抗士耳其人。

碧嶽第二甚至還宣佈召開曼都亞會議,並且親自前往,但是參加的人寥寥無幾,所獲得的僅僅只是口頭的承諾而已,反應相當冷淡,只有威尼斯提供了少數的船隻做為點綴而已。他決定不再等候王侯們的支援,親自組織十字軍,希望這樣會給王侯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但是所有的人都試著勸阻教宗,何況教宗當時的健康狀況很差,病勢已重。然而,他不聽勸告,竟率領著一支雜湊而成的軍隊和抱持懷疑態度的神長們,離開了羅馬。到達安哥納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1464年八月,威尼斯的船隻姍姍來遲,教宗只能讓人扶他到視窗,看了看從威尼斯開來的船艦。第二天便溘然長逝。和他同行的人,在他死後都紛紛返回自己的地方。

繼任碧岳二世職位的是教宗保祿二世,任期是從西元1464年到1471年,他是出生於威尼斯的教宗歐傑尼的外甥,因為在羅馬建立了美輪美奐的威尼斯宮而留名千古。他是個老好人,與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以後的及與他以前的五位教宗相比,他就顯得平庸多了。從他擔任教宗開始,教廷內增加了世俗的氣氛,在他以後的承繼者任內,這種世俗化的傾化幾乎使教廷和整個教會瀕臨毀滅。他本人對人文運動不太熱心,教宗尼各老五世時的波卡諾事件給他的印象還很深刻。他認為過分地強調古典時代的外教文藝,對基督信仰可能有不利影響,同時,他也看到了過去的歷代教宗所引進的學者當中,有些人不僅是思想有問題,連他們的私生活也不盡合乎教會的原則。而實際上,當時的教廷裡面和羅馬學院裡的不少學者,也太囂張,太不滿現實了,這就證實了保祿二世的憂慮不是多餘的。學者中的柏拉底那和賴多斯等人,不只崇拜羅馬共和時代的文藝,而且還以恢復各種古代的宗教儀式為己任。他們顯然想建立一個宗教大綜合來代替耶穌基督的宗教。賴多斯甚且還自稱為大司祭,同時他們還經常地歌頌羅馬的共和政體,當時的羅馬人已經經驗過像哥拉黎恩吉之類的革命,或者之後的波卡諾事件,對他們來說,這些學者的言論很可能會產生很不良的政治後果。事實也果真如此,柏拉底那和賴多斯也真的正在醞釀政變,企圖推翻教宗的政權,達到他們的政治改革目的。

教宗保祿二世先發制人,下令封閉羅馬學院,並且把柏拉底那、賴加斯等領袖人物逮捕下獄。雖然後來問題圓滿解決,保祿二世卻落了一個“反人文運動”的惡名,柏拉底那所寫的教宗傳,對保祿二世的批評,始終強調保祿二世是一位反人文主義者,一直到近代,史學家才逐漸替教宗洗清了這個惡名。的確,保祿二世並不是一位人文學者,再加上教廷的經濟拮据,他也未曾大力支持文藝,不過,他對傳播文藝的印刷事業卻相當注意。1466年,日爾曼的印刷專家孔拉德薛橫漢和亞諾德巴拉茲來到了義大利,在蘇比雅穀設立印刷廠,第二年,教宗保祿二世就曾邀請他們到羅馬開設第二家印刷廠,又在梵蒂岡添設了出版部。他還對收藏古代的錢幣碑刻很感興趣,對後來的羅馬博物院貢獻不少。

說起羅馬博物院和梵蒂岡圖書館,我們就不能不想到繼承保祿二世的教宗西斯篤四世。他的任期是從西元1471年到1484年,他是利古立亞人,出身寒微,早年進入方濟會,在升任樞機以前,原是方濟會的總會長,可以說是一位無可譴責的虔誠司鐸。在教宗任內,他回然表現了傑出的統治才能,也表現了他個性上極大的弱點。他是一位學者,也是文藝復興的熱心保護人,在保祿二世任內被排擠的人文學者,又大受重用而側身於教廷。他重用當代藝術大師,並且設置了梵蒂岡官方畫家。西斯篤四世建造了到現在還保存著的聖神醫院、平民聖母堂、和平聖母堂,以及有藝術之宮稱號的西斯汀大教堂。這座教堂始建於1473年,到1481年完工,也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大師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的天才表現。在教宗的慘澹經營下,梵蒂岡圖書館的藏書增加到了三千五百多冊,比起教宗尼各老第四的年代,足足多了三倍。同時在他的任內,正式成立了羅馬教廷檔案處。西斯篤本人又好藏古物,並且開放展覽梵蒂岡的珍藏品,供人參觀,因而榮獲羅馬博物院創始人的頭銜。前任教宗保祿二世在位時,有鑒於羅馬學院被反對者控制,策劃發動政變,便下令關閉羅馬院,西斯篤則將內部人事改組之後,重新開放,四方學者又再度雲集,羅馬學院因而成了學術界的堡壘。所以教宗西斯篤四世真不愧是一個文藝復興教宗。

在神學的歷史上,教宗西斯篤四世欽定了兩項有關聖母瑪利亞始胎無染原罪的教義,而名留千古。因為他本人也特別敬愛聖母瑪利亞,所以他把那有藝術之宮稱號的西斯汀教堂奉獻給聖母瑪利亞。教宗西斯篤四世像一般公侯一樣,具有給予、揮霍、開恩、不知節約的個性,結果,他把所有的東西給了所有的人,而他給自己的修會“方濟會”過多的特恩,以致於當代人對這件事有些不滿。同樣的,他向各方面頒佈大赦。我們知道,按照教會的慣例,蒙受大赦的人必須向教會奉獻相當的金錢,西斯篤四世廣頒大赦令,很容易被誤會成是一種金錢交易。何況,那個時代的教會所得到的獻金不完全應用在純粹的牧靈事業上。在這方面,這時代的教宗和教廷的責任感也日益消退,而另外一方面,教宗西斯篤四世不顧教會的利益和立場,和各國的王侯簽下了非常不智、充滿危機的協約。其中最最不智、也最為冒險的是,教宗給了王侯們指派主教的特權,又允許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幾乎變成政府的工具。如此一來,以後的教宗繼承者為了維護教會的權威而煞費苦心。此外,很不幸的,教宗西斯篤四世又讓自己失落在小小的義大利各邦的政治迷宮裡。在他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角色是:除了羅馬的高隆那、奧西尼兩大家族的長期紛爭之外,還有那不勒斯、米蘭、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城邦的紛爭,衝突的地區常常變更,政治的聯盟也常常變換。大部分的時間,教宗是聯合那不勒斯以攻打美迪奇,有的時候,他也和那不勒斯為敵。教宗置身在這種紛擾不寧的政治圈裡,聲望大受損失,一般民眾不再尊敬仰慕他,不再視他為教友的慈父,只把教宗當做是義大利王侯中的一份子,甚至更不是信友心目中強有力的王侯。

西斯篤聞名於教會的歷史,給教會帶來莫大的損害,除了剛才提到的,還有一個更大的損害,那就是,他任用自己的侄子、外甥,又提拔自己的親戚。在教廷來說,任用親人原是由來已久的陋習,加里斯督三世任用侄甥,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而到了西斯篤四世時,更是變本加厲,教宗的羅弗來家族,一時之間都變成了王侯貴卿,在他的十一個侄甥當中,有五位當上樞機、一位當上宗主教、兩個成為那不勒斯王的女婿、一人娶了烏比諾公爵的女兒,另一個娶了米蘭公爵的女兒,還有更離譜的,一個十六歲大的侄孫也被封為樞機。這些侄孫中,竟然沒有一個是以賢德出眾對教會有所貢獻,而當上樞機的,在六位當上樞機的侄孫當中,最能幹的是求良諾,他也就是後來的教宗朱利二世。我們知道,他並沒有善守潔德,其中更有一位名叫彼德利亞裡歐的樞機,生活放蕩,而且最後死於荒淫浪蕩中。

在全部的教會歷史中,沒有一個像西斯篤這樣利用職權來提拔親戚的,在他的任內,許多年長又優秀的樞機相繼去世,他居然以不可思議的懦弱和貪婪,選了一群平庸無能、年輕又有墮落傾向的人物,代替那些優秀的樞機。西斯篤選擇的樞機中竟然包括了惡貫滿盈的佛朗脫的兒子若望,同時他的侄甥樞機和聲息相通的樞機聯合,組織了西斯汀樞機團,控制了整個教廷的行政,教宗明知他們不法,也無可奈何。貪污、買賣神職等陋習又再死灰復燃,使羅馬教會陷入於空前的腐敗,他的侄甥為了擴展各自的權力和土地,從事各種不法的行為,教宗不但不加以阻止,還往往以貴為教宗的神權,來打擊侄甥的政權。像這種為教會利益以徇私情,十足表現了這個時代羅馬教廷的政治生活。這樣的腐敗、黑暗,好不令人悲痛啊!

文藝復興的教宗、碧嶽二世、保祿二世和西斯篤四世在位時暴露了羅馬教廷的黑暗面,我們也許很不以為然,從護教的觀點來看,我竟然在暴露教廷的無能和貪婪、徇私和放蕩、墮落和腐敗,這恐怕不好。我原先也考慮是否輕描淡寫一下,不必舉出那麼露骨的例子,但是經過考慮之後,我決定坦白地說出當時的真象,好使各位明白,並且可以清楚地看出,耶穌基督才是教會的創立者,耶穌基督才是教會的保護者,我們的教會是來自天主自己,而不是人類。人為的因素造成教會的俗化、腐化,令人汗顏悲痛,但是天主子耶穌會有能力引導教會從腐朽中蒙受救恩,得到淨化與重生,人類的歷史有多長,聖教會也會迄立多久,這是我們所深信不疑的,也是聖教會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世俗政權的原因。

下面繼續要介紹幾位文藝復興時代的教宗,他們當中有的生活放蕩腐化,教廷黑暗消極的一面比起以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仍然採取據實介紹的路線,然後,您將體驗到天主子耶穌、我們聖教會的頭,要如何地引領自己的教會,從罪惡、從黑暗中走向救恩,走向聖化。

接著,我就來為各位介紹繼教宗西斯篤四世當選教宗的依諾森八世,依諾森八世當選,背後還有一段可恥的陰謀。經過情形原來是這樣的,在西斯篤四世去世之後,有兩個人想要爭奪教宗的寶座,在選舉的過程中,完全暴露了樞機團惡劣的精神和手段。想要當教宗的人,一個是教宗加里斯督三世的侄子羅特利哥波爾琪亞,另外一個就是教宗西斯篤的侄子求良諾羅弗來。求良諾考慮到自己還年輕,只有四十一歲,自己當教宗的時機尚未成熟,他需要的是一個會依賴他聽他話的教宗,所以他就轉了個方向,去支持一位來自熱那亞的樞機西波。求良諾採用了卑鄙的手段,讓西波當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竟想出書面賄賂的方式,也就是凡投西波一票的樞機,可以表明自己的意願,這些意願將來一定會實現,結果西波果然當選,取名為依諾森八世。他的任期從西元1484年到1492年。像這種公開賄選的非法行為,在教會史上還真不多見。

依諾森八世既然是以賄賂獲得選舉,在他的領導下,羅馬教廷的黑暗也就可想而知了。服務于教廷的人員又良莠不齊,其中竟有公開售賣神職,或是偽造文書以廣賜恩惠的事。舉個例子吧,竟然有人假冒教宗的名,特准教士金屋藏嬌。至於樞機團也多為世俗的利欲薰黑了良心道德,專以俗世的名利為重,置教廷的名譽於不顧。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依諾森八世的任內,發生那些令後世悲痛的事。相傳依諾森八世個性仁慈,意志非常脆弱,在他進入神職以前,已經有兩個非婚生下的孩子,一男一女,依諾森設法讓自己的兒子娶到佛羅倫斯的羅蘭佐美迪奇的女兒為妻,有人說這是一個政治婚姻,為的是要和佛羅倫斯的美迪奇言和。這件事因此成了史無前例的笑柄。羅蘭佐美迪奇也因此向懦弱的依諾森八世要求一個特恩,為自己十三歲的兒子若望美迪奇求得了樞機的榮譽和名份。這椿婚事以及教宗外孫女的婚事,都先後安排在梵蒂岡宮內舉行,其鋪張的程度,與俗世皇家的婚姻比較,毫無遜色。依諾森又把自己弟弟的非婚生子擢升為樞機。像這樣公開而毫無廉恥的事,竟然出現在聖教會的中心──羅馬教廷,其影響道德的衰落,可以想見。著名而德高望重的艾基迪樞機目睹了當時的情形,寫下了辛酸的字句,他是這樣寫的:依諾森八世是第一位公開展覽他的孩子、公開主持孩子婚禮的教宗,但願這件空前的事,將來無人仿效。依諾森八世也不能遠避義大利的戰爭和紛亂的政治,在眾多使聖伯多祿的寶座蒙羞遜色的教宗當中,依諾森八世正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於他庸弱無能的個性和他所造成的諸多笑枘。其實,真正該受譴責的應該是教宗西斯篤四世的侄子求良諾樞機,他只憑著一己的利害關係,把這位庸碌的人物舉上教宗的寶座,並且在依諾森八世的整個任期內,完全操縱著他的行動。依諾森八世在位八年,一方面加速了教廷的腐敗,一方面也喚醒了有識之士竭力呼籲教會要改革的必要,但是改革的時機並沒有成熟,教會還得遭遇更大的災難。

教會所遭遇的更大的災難就是亞歷山大六世,他是教會歷史上最不稱職的一位教宗,二十五歲時,被他的舅父加里斯督三世擢升為樞機,後來西斯篤四世又任命他為波多的主教。他雖身任神職,但一直都過著放縱情欲的生活。他1470年和一位曾經結過婚的羅馬女子同居,過著一種婚姻生活,同時還維持著他不合法的關係,他這種放蕩的行為是大家早已知道,碧嶽二世也曾經懇切地責備過他。亞歷山大六世甚至在他當上教宗以後的任期內,還生了一個兒子。既然明知他是這麼一個放蕩的人,怎麼可能被選為伯多祿的繼承人呢?原來,他當選的經過是這樣的。亞歷山大六世在當選以前名叫羅特利哥鮑奇亞樞機,也是羅馬教廷的副秘書長,他向選舉他的樞機們行賄,獲得了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這項選舉本身是合法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有投票權的樞機們缺乏責任感和道德勇氣,這也是歷史上所從未見到的。亞歷山大六世的任期是從西元1492年到1503年,教宗的四個孩子都在教宗父親的宮廷內長大,長子放蕩淫亂,一如其父,被暗殺而死。亞歷山大六世最喜歡這個兒子,愛子死亡令他悲傷不已,他也在這事上看出天主的懲罰。他發表了一份致王侯和教友的信函,表示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人們並沒有看出他有什麼改變。亞歷山大六世為了能和那不勒斯維持同盟關係,並且保持教皇國的安全,於是為他的兒女安排政治婚姻,借著他的婚姻政策,亞歷山大不但為兒女做了打算,而且也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因為這項婚姻政策,亞歷山大將羅馬教會帶進了義大利戰爭。

西元1503年,亞歷山大六世在一次宴會中,因食物中毒,得了瘧疾而去世,亞歷山大在教會史上固然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臭名,但在他的任內,對藝術而言,倒是留給我們一筆豐富的遺產。他命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重建天使堡教堂。這座著名的建築物直到今天還巍峨屹立在羅馬,波爾琪亞宮廷內的壁畫,以及米開蘭基羅的痛苦聖母大理石雕像,都是千古傑作。亞歷山大不惜耗費錢財,美化梵蒂岡宮和羅馬各教堂,一五零零年聖年,朝聖者的捐款大多用在聖伯多祿大堂的重建。一四九九年,亞歷山大曾頒佈一道詔書,恩准為重建聖伯多祿大教堂而捐獻的人,能獲得大赦,從此產生了多種弊端,終於導致馬丁•路德起而抗議。

經過亞歷山大六世11年公開的腐敗生活,連樞機團也感覺到必須推選一位在道德上是德高望重的教宗,結果選出了一位年邁多病的教宗碧嶽三世。他是一位沉靜虔誠的人,就任以後,他公開宣佈說:“我將是和平的教宗,我也要革新教會。”很不幸的,他在位還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兩個星期以後,召開選舉大會,求良諾樞機認為他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公開宣佈他渴望能夠戴上教宗的冠冕。而在那時候,求良諾實在也是樞機中的佼佼者,選舉大會只舉行了幾個小時,就選出他為教宗。他就是西斯篤四世的侄子,也就是教宗朱利二世。他登上教宗的寶座以後,立刻頒佈公告,嚴格禁止在選舉教宗時的一切買賣行為,這一個公告,無疑的,是對他自己往日行徑重重的一擊。朱利二世當選時已經六十歲,年輕時進了舅父的修會方濟會,當舅父當選為教宗西斯篤四世時,他很快地被擢升為樞機,他的私生活並不比別人平淡,他有三個女兒,也是一位戰士與政客。在西斯篤四世的任內,他當過統帥,指揮過遠征軍旅。他一手控制依諾森八世,安排依諾森當選教宗。他曾和法王查理八世以及沙伏納羅拉共謀反對亞歷山大六世。

朱利二世的一生並不清白,他登基以後,一心一意只想做教宗,他希望再一次高舉教宗到獨立強大而光榮的地位,他認為,獨立強大而光榮的宗座,對完成教會精神的神聖使命,是一種必要。朱利二世是一位誠實的信者,他給當代人的影響都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朱利二世不是聖人,可確實是一位偉人,在他的心中,沒有詭詐卑鄙的念頭,他的憤怒會叫周圍的人感到害怕卻不會引起不滿,他像李爾王,是一位十足的君王,就像米開蘭基羅所雕的巨人,他具有無限的毅力和決心,他可以隨機應變,運用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的確是當代最標準的馬基亞維利主義者,法國的路易十二世,或西班牙的斐迪南都不是他的對手,就更不必說義大利的政客了。

朱利二世的任期是從1503年到1513年,總共十年,羅馬教宗的政治權在這段期間達到了高峰。朱利二世被稱為政治教宗,他最終目的是要在羅馬教宗的旗幟下,看到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第一步是要鞏固教宗國。他以利誘、以武力,甚至以暗殺,剷除了許多好戰分子,第二步是征服威尼斯。1509年,朱利二世參加岡佈雷同盟,目的是要瓜分威尼斯。在阿那代羅之役中,威尼斯被聯軍擊敗,同盟各國分別佔領岡佈雷條約劃分的土地,教宗國的失地也全數收回。朱利二世達到目的之後,立刻又將矛頭指向法國,他不願意看見法國的勢力在義大利過份囂張,所以他先秘密地和威尼斯簽訂和約,然後再利用同盟之間相互的猜忌,一五一一年組成神聖同盟,以驅逐法國。法國也就在各方面的緊逼之下,在一五一二年退出義大利。他又繼續想辦法對付西班牙,他曾感慨地說:“只要天主能讓我多活幾年,我就能夠使那不勒斯脫離西班牙了。”但是,天主卻沒有給他時間,一五一三年,教宗朱利二世與世長辭。

朱利二世是一位名實相符的政治教宗,以政治的力量來重建教會的領導地位,而他在藝術方面也有不可泯滅的貢獻,他任用藝術大師米開蘭基羅、拉斐爾、布拉曼德等人從事美化梵蒂岡的工作,策劃聖伯多祿大教堂的重建工程,總而言之,經過朱利二世十一年的努力,羅馬已經成為西歐的藝術殿堂,而教廷也成為義大利半島的政治重心。

文藝復興時代的教宗依諾森八世、亞歷山大六世和朱利二世三位教宗,他們相繼當選。在他們就任的期間, 當時教廷內部的腐敗是很明顯的,依諾森和亞歷山大兩位教宗私生活腐敗的情形,嚴重影響到教廷的道德和聲望。朱利二世終於在政治上重振了羅馬教廷的領導地位,在文藝方面也有著不可抹滅的項獻。從他到奧十世,都有哪些貢獻?管理教廷的情形等等。

文藝復興時代的教會,教會所真正需要的是道德的革新,朱利二世和他的前任教宗,全都忽略了這一點,朱利二世在位的十一年內忙於南征北討,戰爭占去了他整個的時間和精力,總而言之,朱利對重振教會聲譽的看法,是政治的而不是道德的。一五一年朱利宣佈召開第五次拉特朗大公會議,這個會議除了避免教會再次分裂的危機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具體表現。朱利去世時,拉特朗大公會議還正在開會中,教會應該革新的呼聲從世界各地傳來,對這些呼聲,羅馬教宗似乎還抱著不聞不問的態度。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朱利二世的繼承人利奧十世。

利奧十世相當幸運,亞歷山大六世所恢復的教宗國,由朱利二世善加管理和努力擴展,而利奧十世從朱利的努力下偷取了一部份聲譽。利奧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幸運,他是佛羅倫斯的羅蘭佐美迪奇的兒子,童年時代受過很好的教育,西元一四八八年,當他十四歲時,他的姊姊嫁給了教宗依諾森八世的兒子,他也就在這時候被升為樞機,三十八歲時被選為教宗。當他被選為教宗時,還不過是個輔祭,所以連著接受神父和主教的神品,然後才舉行教宗的加冕就職典禮。我們知道佛羅倫斯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而他父親美迪奇又不遺餘力的推行文藝復興,利奧從小生長在宮廷裡,所以自小就養成了對文藝的愛好,尤其愛好音樂、詩文和戲劇,他對任何學者也都有求必應,凡是給他獻詩獻文的都能獲得金錢的酬報,他身邊常帶著一個紅色的絲絨袋,裡面裝滿了錢幣,隨時準備分贈給向他有所求的人,因此也有了“太陽王”的名號,而梵蒂岡教廷經常有音樂演奏會,甚至他身邊還有樂隊,隨時待命表演,他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卻不知道如何去應付他所活著的年代,相傳說,他被選為教宗後,就曾對他的弟弟說,“天主既然給我教宗的職位,就讓我好好地享用它吧”。他雖然在道德方面從來沒有什麼玷污,在教宗的任內,他虔誠地完成宗座的職守,但是他在教廷內的私生活,卻看不出他有內修的精神。每一年的秋天,他總率領浩浩蕩蕩的打獵隊伍,離開梵蒂岡宮出外去打獵,而那個村莊就可以獲得比豐收之年更多的利潤。教宗利奧君王一般慷慨,已經流於揮霍,不到兩年,前任教宗留下來的積蓄已經花光,他花掉了三代教宗的錢,一是吝嗇的前任教宗所留下的財產,二是當時教廷每年固定的收入,三是將來要為他清償債務的繼承者的收入,使得教廷的財務頓時陷入枯竭,他為了繼續完成伯多祿大教堂的建造工程,也就不得不頒佈大赦,結果是導致北方有了大變亂,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張貼神學論題,引發出一連串的宗教革命,在朱利的時代,教會的病勢已經很重,但是尚未病入膏肓,到了利奧十世的時候,已經是無藥可救了。然而當時的羅馬教廷對這個情勢並不重視,在歡笑與舞蹈聲中,蹣蹣跚跚地走向深淵。利奧十世不僅是耗盡了教廷的財源,而且也失掉了朱利第二辛苦得來的政治資本,利奧十世一直自稱為“和平的教宗”,為了和平他不惜犧牲一切,法王路易十二在一五一五年去世後,由年僅二十歲、野心勃勃的法蘭西斯一世繼承王位,他立刻採取武力行動,想要奪回路易十二所失掉的米蘭公園,一五一六年米蘭公國戰敗,與法國簽訂《永久和約》。法蘭西斯一世佔領了米蘭,他的下一步就是向南攻取那不勒斯,而教宗國就是他的必經之地。利奧自知不能用武力與他對抗,於是改用外交智慧好能取得法蘭西斯的歡心,利奧一方面承認法王在米蘭的既得主權,一方面又任命法王為羅馬教宗和美迪奇家族的保護人,利奧還在當年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條約,除了很少的修改之外,幾乎全照一四三八年法國所公佈的《布林熱國是詔令》,把法國境內許多重要城鎮神職人員的委任權交給法王,法王也就從此成為法國教會的統治者,這個條約一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才失去效力。當然造成了法國教會更走向獨立,同時也因為高級神職,像主教、修道院院長是由法王任命,被任命的又多為貴族的子弟,結果,造成了法國的神職界分成高低懸殊的兩個派別,彼此之間逐漸發生了妒嫉和誤會。不過,從教會的角度來平心而論,1516年所簽的條約,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這話怎麼說呢?那就是在宗教革命以後,法國的教會沒有如同日爾曼或英格蘭一樣受到嚴重打擊,還得歸功於法國政府有力的措施,這話又怎麼說呢?因為法王既然成為法國教會的統治者,就政治立場來說,他是不願意和羅馬斷絕關係的。他也不願意容忍天主教的信仰受到任何改變。到以後的法國亨利四世在即王位之前,原是改革派的新教徒,但他當了法國國王之後,就改信羅馬天主教,這可以說是一五一六年的條約逼使他不得不如此,這個條約能夠產生如此有利於教會的效果,原不是利奧所能預料得到的,當他與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條約時,他唯一所顧慮的是如何平安無事地維持教皇國的現況和美迪奇家族的利益。

從教宗尼各老五世到利奧十世的九位教宗,我們通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教宗,因為西元一四五零年之後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已經進到它的黃金時代,而從事推動這項文化運動最熱心的是羅馬教宗。這一段時期也是義大利政治最緊張的時期,先是弱肉強食,各城邦採取向外擴展的政策,來鞏固各自的勢力和利益,繼之是法國軍隊入侵,使義大利各城邦在強敵壓境之下,尋求為自身最為有利的關係,羅馬教宗以教宗國國王的身份,被逼捲入這種政治和戰爭的漩渦中合縱連橫,從事各種政治上的活動,因此,羅馬教宗又有“義大利君主”之稱,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夠統治整個兒的義大利半島,而是因為他們和其他義大利的獨裁者一樣,以平等地位來分治義大利半島。

推動文化和從事政治活動,很明顯的,都不應該是羅馬教宗的本來任務,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地熱心而又不遺餘力呢?這當然是歐洲局勢,尤其是義大利的政治局勢所促成的,中古時代的那種基督教共和國的觀念早已成為過去,西歐的幾個重要國家,都在忙著發展自己的命運,像日爾曼正忙著如何為哈布斯堡王朝奠定基礎,法國正處在百年戰爭之後,百廢待興,忙於法國本身的統一工作,而逐漸的走向專制王權,而百年戰爭以後的英國呢,因為戰敗而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土地,引起國內貴族不滿,導致三十年之久的薔薇戰爭,最後才由享利•都鐸建立專制王朝,至於伊比利半島,也從分裂步向統一,從消滅回教國家而走向純基督教國家。這些國家實際政治的發展,歷代的羅馬教宗不能不清楚認識並坦白承認,基督教共和國的理想,已經根本不可能實行的了。

既然如此,唯一可以採取的政治路線就是和這些國家妥協,基於現實政治的原則,羅馬教宗也只好忍痛默認與法國之間的有傷教會權益的布耳熱國是詔令,以及和日爾曼之間的維也納協定,退守義大利,因為這裡是他權力的根據地。可是,在當時的義大利,政治上是一片混亂,不能不採取合縱連橫的政治手腕,在這種情形下,羅馬教宗被迫於情勢而不能以領袖自居,只有和其他的領袖一樣平等對待,變成了義大利的眾位君主之一了。在政治上,羅馬教宗固然是已經失去了他的領導地位,但是,他畢竟還是羅馬傳統的繼承人,而羅馬也是基督教會的中心。因此,從教宗尼各老五世開始,列代教宗都推動文不遺餘力,一時之間,藝術家和人文學者從四面八方蜂湧而至,羅馬也就逐漸成為義大利的文化中心,一直到現在,我們還非常幸運地可以瞻仰這群文藝復興的天才大師遺留給我們的遺產。這時代的羅馬教宗對文藝的貢獻確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幾位教宗,他們不論是為保護教會俗世的利益,或是為推動文藝來美化梵蒂岡教廷,這些教宗都給人一個很壞的印象,那就是,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非常非常的世俗化的一面,很明顯的,他們已經把本末給顛倒了,他們所做的,和教會需要他們做的,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無論是教宗的政治權力,或是一座外表雄偉富麗的教堂,都只不過是教會應用的手法,而不是他刻意去追逐的目的啊。文藝復興教宗,他們竟然錯以方法為目的,以俗世的價值來替代精神價值,這也正是當時的教會所面臨的真正危機,它的嚴重性遠遠超過亞威農流亡或是西方教會大分裂,因為這兩者都只是暴露出教會在組織上的弱點,而教會的世俗化所暴露的,確實是教會在思想上的偏差和精神上的缺陷。也就難怪在教宗尼各老五世繼承教宗職位後的七十年,馬丁•路德宣導改革宗教時,立刻獲得四方共鳴,宗教革命一發不可收拾,這並不是出於少數改革者個人的天才,而是在已經世俗了的羅馬教廷,已經失去了它反擊的力量了。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6 13:4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