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中國古代的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和加曲法。後一種,有畫蛇添足之嫌,說明瞭中國酒麴法釀酒的影響根深蒂固 。
自然發酵法:
葡萄酒無需酒麴也能自然發酵成酒的。從西域學來的葡萄釀酒法應是自然發酵法。唐代蘇敬的《新修本草》雲:“凡作酒醴須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來就生長有酵母菌,可將葡萄發酵成酒。
元代詩人曾寫過一首詩,記載了當時的自然發酵法:
翠虯天橋飛不去,頷下明珠脫寒露。
壘壘千斛晝夜春,列甕滿浸秋泉紅。
數霄醞月清光轉,濃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快瀉宮壺香,春風吹凍玻璃光。
甘逾瑞露濃欺乳,曲生風味難通譜。
加曲發酵法: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以來用曲釀酒,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釀酒時必須加入酒麴,再加上技術傳播上的障礙,有些地區還不懂葡萄自然發酵釀酒的原理。於是在一些記載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畫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釀酒專著《北山酒經》中所收錄的葡萄酒法,卻深深帶上了黃酒釀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氣上,用杏仁五兩(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過,幹,去皮,子),與杏仁同於砂盆內一處,用熟漿三鬥,逐旋研盡為度,以生絹濾過,其三半熟漿潑,飯軟,蓋良久,出飯攤於案上,依常法候溫,入曲搜拌。該法中葡萄經過洗淨,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為一種配料。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並米同釀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區仍在採用。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寫到: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並米飲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文出:福山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