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進入廟內,景陽宮內十分寬敞,大廳的兩側牆上,有大型的泥塑壁畫,地上則是舖上明亮的地磚.在大廳中央擺放了二張祀桌,再過去則是景陽宮的總爐.
景陽宮的前殿掛著宮燈 景陽宮 康趙溫府元帥.
大廳內有用欄杆圍起來一個內殿,欄杆外則是擺放一張祀桌供信眾使用.
景陽宮內除了一般的運籤外,還有眼科藥籤,大人及小兒藥籤,在醫藥發達的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景陽宮神龕內供奉的主神是 康趙溫三府元帥.兩旁協祀為,龍邊 福德正神,虎邊 註生娘娘.兩側鐘鼓樓廂房還有供奉 中將軍及 地藏王菩薩.
有關 康趙溫三位元帥的由來有一段非常傳奇的故事.據廟內沿革所註:
清朝雍正六年,立秋之後,笨港溪兩岸盛行疫癘,夭折死亡,喪兒失怙,日有所聞,呻吟哭泣之聲不絕於耳,人間悲慘之事莫此為甚,當時醫學尚未發達,遭此災難,驚慌失措,家家籠罩在恐懼焦慮的日子裡,在束手無策之餘,唯有轉而禱告上蒼庇護,祈求神明靈佑。付思上蒼有好生之德,必不忍坐視黎民悲慘之苦,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時值農曆九月十日傍晚時分,天上驟然烏雲密佈雷電交加,繼之豪雨傾盆直至午夜,溪水高漲雨猶未停,人心惶惶,大家終夜不敢入寢,屋前宅後徘徊跺步,仰首望天悲命運之舛戾,嘆人生之苦難此難道天將亡民者乎!非也,迨至三更過後子丑時辰,大雨悠然而止夜色深沉,但見溪北附近,頂蔦松東北角處,毫光直沖牛斗,明照數丈方圓,持續約有一更時刻始漸消失,當日”即九月十一日”東方微白,附近居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即不約而同奔往頂蔦松東北角溪灘之處,察看跡像,此時驚訝之聲此起彼落,原來該處竟漂來茅屋一間,屋後七棵槺榔樹成七星之狀臨風護立,茅屋內三尊神像栩栩如生,神像各身披紅綾一幅,墨書:「代天巡狩康-趙-溫元帥」字樣,大家目睹此景況,異口同聲皆謂:此蒼生有難,天神駕臨護佑之象也!於是眾人磕頭拜之再三,祈求疫癘早日遏止,全家平安,是日鄰里相傳,朝拜者絡繹不絕,從此疫癘消於無形,歡樂再度呈現人間,居民莫不感恩載德,每年農曆九月十一日奉為聖誕佳辰,崇拜祭祀香火鼎盛遠近咸知。
正殿神尊
康府元帥開基神尊
康府元帥鎮殿神尊
趙府元帥開基神尊
趙府元帥鎮殿神尊
溫府元帥開基神尊
溫府元帥鎮殿神尊
而庄內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比較平淡一點,也比較合乎常理.據傳清康熙39年(西元1700年)時期笨港溪(今北港溪)做大水漂來康府元帥等神尊,擱淺在槺榔樹下,並且在夜晚發出紅光.後經由庄民發現並請至民宅供奉(由庄民請示降駕後才知神尊名號),後來降乩指示(專長於出押煞符)一同來協助保佑地方,至清朝雍正六年
(西元1728年),當時流行瘟疫,逢康府、趙及溫府元帥等代天巡狩解除災難賜藥方(據傳此藥方為桑皮及洛神),村民就此永保安康建草寮供奉誠心參拜.
在景陽宮康趙溫元帥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槺榔樹,還在廟後.不管故事的真假如何,不過舉目四望,附近都是農田視野很好,好像也只有廟後這邊才有槺榔樹.
據說廟後的槺榔樹,從清初至今,已有約三百年壽.還有大學教授特地跑來研究,為何樹齡最多四十年的槺榔樹,竟然在這裡可以活到那麼久.而且為了蓋廟,硬是把槺榔樹埋深約一個人高(即原本的樹根,因廟墊高被埋約一人高),依然活得好好的.
景陽宮廟後的槺榔樹常有新生小株,庄民有時想把它挖回去種,據說從來沒有人種活過,只有這邊的槺榔園才有機會存活,真是太神奇了.
每年農曆的九月十一日,是康趙溫元帥的聖誕,也是景陽宮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另外雲林地區每五年科年有迎五年王的習慣,也都合併於同一天舉行.景陽宮是一間很有特色廟宇,顧廟的叔伯對人也很親切,另外順便提醒一下來景陽宮參拜的朋友,記得要到廟後的槺榔園參觀一下.
圖文轉自~清靜齋,水林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