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道家思想所表達的環保觀念非常明顯。環保是人對待周圍環境的態度。環保意識的出現,是人經過對大自然萬物的存在與人自身存在的關係有了認識以後,省覺到必須要對大自然作出環境保護,自身存在的理想環境方能出現。這裡涉及了兩種環保態度:其一是功利主義,另一是認知天人合一而作出對大自然的感通。道家的環保意識建立在後者,而這一切都可從老子的玄論中看到。
凡玄都是辯証的。辯証又衍生兩個相反並相生的概念:即有此必有彼,有好必有壞。玄又隱藏著平衡觀念:有這麼多的好處,必隱藏同樣多的不好處。《老子》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1]說明了道有雙重性,而這個雙重性又必存在於玄的結構裡。人對道有感通,可以感悟道的隱顯兩面。在人的“常無欲”狀態下,人能夠感悟道在默默無語之中作出不斷創生的工程的偉大。另一方面,在道所顯現的有形世界中,人的天賦智慧通過對萬物造化的觀察,又明白到人自身有改造環境的能力,進而使自身擁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老子稱這兩種同時存在的雙重性為“玄”。 [2]玄是自然界的本質,萬物的生化本來如此。人和萬物在自自然然的演化下共存共亡。自然無為就是萬物的存在模式,若人類要改變任何存在模式而導致另類發展的話,便是“凶”,問題便會不斷湧現。[3]人欲可以無限擴張,在人對大自然的態度中,這種有為的改造會使本來玄性平衡的自然狀態出現偏離。老子針對這種過份的有欲所帶來的惡果,延伸至“少私寡欲” [4]、“復歸於樸” [5]、“道法自然” [6] 等第二層次的討論。
如果把“玄”作簡單的理解,就是平衡。人與其他生物、植物、甚至任何一個存有共享大自然所給予萬物的存在條件,人類又不會干擾其他存在物的玄性存在模式,就是“和”。 [7] “和”是共存的基本條件,人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人與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8]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我們若使自己生活得美好,必須要維護大自然各種存有的存在模式。王弼注老子云“於自然而無所違” 、“在方而為方”、“在圓而為圓”,是說人不應改變自然的本來面目。文明是一種譏諷:人運用自己的智慧改造環境、改善生活,但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的文明已不經不覺地導致自然環境劇烈變異,在方不見方,在圓不見圓。試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所吃的西瓜,已有方形的人工栽培。與其說這是科技文明帶給我們多姿多采的世界,不如說這將為人類造就多一項破壞自然的惡果。人類改變了大自然的動態平衡模式,自然就要面對這個改變所帶來的後果。細菌、病毒的變異、厄爾雷諾現象等等,已不僅是天文或醫療科學專家所必須關注和研究的事,而是每個普通人正在焦慮的隱性恐懼。還有“九一一”的人為災害,更隱藏著文明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 --- 文明進步可使本來樸素自然的環境改造到令人更覺舒適的美好家園,科技文明也能直接破壞人類美好家園而頓時一無所有,科技文明給生命帶來無形的威脅和焦慮。“九一一”所帶來的訊息,其實不限於一種經濟文明的破壞,或簡單的、政治上恐怖主義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科技文明已普遍地摧毀自然的動態平衡,人為對自然所造成的變異已到極點,大自然正在反饋人類並帶給人類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有一種危機意識。這種生態平衡的反作用,已由自然生態平衡滲入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所遭遇到的禽流感及SARS疫潮也會不斷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便是人類的科技文明:人要吃得美味,不擇手段地運用科學飼養法為禽畜注射藥料,加促其他生命尋找更適合自己生存的變異,造成能夠反饋這種文明的自然新力量。老子提到“五味令人口爽” , [9] 目的叫人減損其過盛的“有欲”,盡量回歸到“無欲”而樸素的自然狀態。因為,人必須依循著玄的大道過活才合於道。《黃帝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明顯針對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提出了警號。我們要警覺的是,天地、人和萬物在“和”的狀態下,才是理想的存在模式;在“玄”的狀態下,才有美好家園。《玉樞寶經贊》云“天地瘟蠱,瘵疾大苦。禍有其由,亦人自取”,自然所帶來的瘟疾災害,多半人為而已矣。 [10]
因此,我們對待瘟疫的方法,似乎不應該是西方的醫療科學---針對病毒變異所衍生出來的新型態去尋找另一種新的藥物予以?制;因為,病毒是一種生命個體,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它的存在之所以成為“毒”,只不過是相對於人的存在並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已,若倒過來看,人也可以被看成是這些小生命的“病毒”,因為人類不斷地殺害它們的“家族”。本來,“天生天殺,道之理也”,[11]天地間的事物有其生?機制,是玄;無奈,人的天賦智慧卻不斷盜取萬物的生存權利。在各種生物互相制衡的動態平衡中,人類面對外來病毒的侵襲,固然具備抵禦病毒侵襲的能力,那就是免疫機制。這個免疫機制是自然的,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本具的,我們不須強化它,也無須減損它。病毒對抗生素及類固醇的生態改變也是自然的,人類無止境地發明新藥,對待無止境的病毒變種,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乎?[12]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的“更美好”,在禽畜的飼養上加上藥物;並在對待新病毒侵襲的科目上,研製更?的“毒藥”,最後導致更?病毒的出現和人類自身的滅亡!對於病毒的回饋,就是《陰符經》所言的“人,萬物之盜”。一切回饋人類的災難是人類促使的,回饋也是自然的事。自然界只有如此,一切生態的造化才能得到平衡,有生必有?,有所奪必有所與。這是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