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管子》也為我國養生學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思維方向。它把心放在身體之最高位置,心是主宰九竅以至體內運化輸佈之最高機關,心以道主之,而九竅則跟循其理而運化:「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14] 又說「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15] 相對地說,心之主宰以無為為之,其他身體機能則跟循這個無為的師令有為地執行。這種形上形下的貫通,為後世以心性修煉來達致存養生命的追求奠定穩固的基礎。[16] 這種思想體現在《黃帝內經》及基礎的中醫理論之中。[17] 更值得注意的是,《管子》提到「精」和「氣」兩觀念,認為氣是形軀身體的存養要素,[18] 精則是氣的基礎物質。[19] 從人的構造來說,「精」和「氣」率先被引用作變現的基礎元素,「精」更比「氣」細微,是「氣」的組成要素。其實,「精」之觀念遠自新石器時代已有,它是很古的思想,古人認為萬物皆有精,古人佩玉是反映了其對精的看法,玉為積精最多的物質,考古發現玉在遠古已被人喜愛。「精」和「氣」這兩個重要觀念都被日後道教經典所發揮,例如東漢《太平經》就有「愛氣專神重精」,《老子想爾注》和《河上公章句》均主張精氣神合一,明顯把「道」與「氣」等同,並作為萬物造化的基本要素;[20] 再往後可見五代陳摶提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確立內丹修煉圖式。[21] 另外,《管子》把人之生成寄托於天地的造化,即精與形的和諧結合才得以生成,謂「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22] 很明顯,人之長壽之道,必在「和」的狀態下,加上心的無為主導下完成。在這個系統下,不單是人如此,萬物亦同,「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23] 所以說,「氣」與「精」兩個觀念,與道在衍生萬物的時態非常接近,進而言之,「氣」可以說是道的別稱,故云:「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24] 由於「化不易氣」,人在內丹工夫下的形軀變易,就是氣的造化而已。所謂聖人,是指此「精」「藏於胸中,謂之聖人」。[25] 得道者,也就是內蘊這顆精氣。此精氣說,成為稷下道家的思想特色,並為後世道教徒修煉上提供實實在在的追求對象。
透過精氣神的開展,道教內煉工夫掌握了以精氣神為核心的哲學支柱,給予實際修行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依據。《黃庭經》就藉著存思工夫去體會人體內在精氣神的演化,例如「泥丸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26] 腦部泥丸宮由「精根」煉至泥丸之「神」,都承著精氣神三層演煉的工夫。葛洪對形神的理解更明顯在精氣神的基礎發展出來,他說「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27] 形軀在精氣神三層演煉上放置於最低層,神為主宰,氣為能動之源,形只不過是精的累積。陶弘景提出「仙是鋳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28] 認為通仙包涵了精氣神之互相轉化,最後能達致心神層面上的感通活動。孫思邈也用這種理念,認為「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29] 漸漸「神氣」成為生死的決定因素,身體要由神氣護命,神氣需要形軀依附,演變成「性命雙修」的主流系統。
傳統所謂「性命雙修」,指「修性」與「煉命」共同兼顧。「命功」是指形軀的鍛鍊,把世俗的形軀通過有系統的的鍛鍊程式作出轉化,質變而為純陽之體。「性功」又有兩重意義。其一是,相對於「命功」的物質性陳述 [30] 而提出對心性的修煉,主要是通過心性工夫去重現先天本有的道德主體;[31] 另一種說法是,在靜功打坐過程中,採取無為功夫,以體內性光滿注為究竟,不講求「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32] 等跟隨體外大宇宙的變化而作適當的工夫調整。[33] 這個性命雙修的實踐模式,在唐末五代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兩師徒大力提倡,至北宋演變為偏重「性功」為主的北宗 [34],及側重「命功」為主的南宗 [35],各顯特色,再細分而為東南西北中等支流。在明清之際,性命雙修仍是主流意識,只是性功較為流行。
內丹道發展至性命雙修,是宗教修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和總結。中國幾千年文化在形而上及形而下兩大思想傳統的帶領下,形與神的關注與及兩者之間的貫通在思辨上從未休止,從修行到體道,氣是形與道的中介物質,煉氣可以轉變形質,又可以借元氣的得著而體道,修氣即修道。元氣自身,又是人先天本源之性所現處,此無污無染之先天一炁,隨著性光所現而為修性之究竟。體道的最後階段可成仙,然而,成仙卻消融了形與神兩者的分歧,性要借命來依附,命要得性才有靈,[36] 成仙是有無相即、性命相即、形神相即及身仙相即。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形上形下,在道教性命雙修的實踐上,成為可貫通的、可落實的型態,本體與現象本身,再不是截然分割的關係,煉氣就可以實現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更重要的是,道教藉著性命雙修,得到安身立命的落實,煉氣得道,既保存宗教性的高遠超越,又具備現實性的親切可靠,在養生的層面上,又不會太高深莫測,人人皆可成仙,人人可盡天年。
[14] 見《管子‧心術上》。
[15] 同上。
[16] 譬如性命雙修的傳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之重要的部份,心性修煉與形軀之鍛鍊二而一、一而二,不可或缺。心性修煉為形上境界之追求,而形軀之鍛鍊則為物質上的變異,屬形下;性命雙修是傳統文化中具形上形下相貫通特色。
[17] 中醫認為情志可以生病,《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則下安」及「主不明則+二官危」,可以理解心在人體的主要位置。
[18]《管子‧心術下》:「氣者,身之充也。」
[19]《管子‧心術下》:「一氣能變曰精。」《管子‧內業》又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20] 《老子想爾注》有「道氣常上下,經營天地內外」。《河上公章句》有「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可以知道,此兩種道教經典經已繼承前人有關「道」、「氣」和「精」的觀念。
[21] 陳摶在華山刻「無極圖」,分五層,由最底層「玄牝之門」開始,教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以「煉虛入道」臻至與道同體的境界。此精氣神三者,成為後世內丹思想的基本修煉對象。
[22] 見《管子‧內業》。
[23] 見《管子‧內業》。
[24] 同上。
[25] 見《管子‧內業》。
[26] 見《黄庭內景经‧至道章第七》。
[27] 見《抱朴子內篇‧至理》。
[28] 見《華陽隱居集》。
[29] 見《存神煉氣銘》。
[30] 「命功」以轉化形軀為目的,《靈寶畢法‧中乘長生不死》有「體色光澤,神氣秀媚,漸畏腥穢以沖口腹,凡情凡愛心境自除,真氣將足而似常飽,所合不多,飲酒無量,塵骨已更而變神識,步趨走馬,其行如飛,目如點漆,體若凝脂,紺發再生,皺臉重舒,老去永駐童顏,仰視百步而見秋毫,身體之間,舊痕殘,自然消除,涕淚涎汗,亦不見有,聖丹生味,靈液透香,口鼻之間,常有真香奇味,漱津成酥,可以療,人疾病,遍體皆成白膏,上件皆玉液還丹煉形之驗」,都指出丹道在物質性的形軀有其客觀上的証驗。
[31] 道教所講的「道德主體」,是根據老子道德論,是本源清淨、無為本有的自然,與一般儒家所講之仁義有所不同。
[32] 《鍾呂傳道集‧論四時第五》:「鍾曰:『身中用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蓋以五臟之氣,月上有盛衰,日上有進退,時上有交合。運行五度而氣傳六候。金、木、水、火、土,分列無差。東、西、南、北、中,生成有數。煉精生真氣,煉氣合陽神,煉神合大道。』「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是鍾呂丹道在造命上的工夫,一般以此為「命功」修煉上的特色。
[33] 例如《太乙金華宗旨‧逍遙訣》便認為「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此與《靈寶畢法》以午時離卦交媾龍虎,咽津勒陽關有別。
[34] 北宗乃王重陽所創。
[35] 南宗由張伯端開立。
[36] 呂祖《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達命宗,迷租性,怕似鑒容無寶鏡。」
轉自袁康就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