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51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87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在線上
|
古代的太魯閣族以狩獵為生,後來漸漸轉為以農耕為主。早期太魯閣族的農業生活,是在山坡地選擇一塊可種植的土地來開闢,但先要砍伐山坡地上的原始叢林(rnaaw)、雜草(sdsudu)、藤蔓(whwahir)、及芒草(bbhngil)等讓其曬乾後,先設定開墾範圍,在四周圍清除二公尺寬的空地作為隔火界(lmahang),然後開始火燒整地(焚墾lmaung aji uri o psqama)。四、五天冷卻後,持刀、斧將未被燒燬剩餘的樹根、樹枝及石頭堆置於田裡作安堰(smsakis),以防水土流失,以待播種。太魯閣族是父系的社會結構,女主內男主外。因此家務的分配,婦女負責織布、煮飯、釀酒及照顧孩子;而男人則負責打獵、蓋房子、及比較粗重工作。食物簡便,爐灶豎立三個石頭(rqda),置鍋其上,從事烹煮。煮熟後,鍋子端放置矮木架(gukut)上,全家圍集,以手抓食。因爐灶豎立的三個石頭置於父床與母床之間的地板中央,亦可在晚上睡覺時,有取暖功能。所使用的器具,簡單實用。台灣的生態環境豐富﹐原住民各族群﹐在千百年來﹐與自然密切的互動下﹐發展了根植於大自然的文化。太魯閣族日常生活用具之一般特性與意義﹐逐一的說明﹐使太魯閣族豐富的物質文化形貌﹐及其與周遭環境和社會生活的緊密關係﹐加以呈現﹐認識太魯閣族的習俗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而認識太魯閣物質文化之基本特性﹐發現族人利用物質文化﹐來呈現人與人、人與環境及人與超自然的關係﹐構築特有的習俗與生活方式。依據﹐耆老們(田信德(80歲)、許通益(72歲)、吳金成(70歲))(以上耆老受訪日期:2005年3月中旬。地點:秀林鄉公所族語研究室。採訪記錄者:金清山)的說法:太魯閣族的物質文化分為:飲食慣習用具、住屋、農具、生產活動用具、紡織、編織及裝飾藝術、搬運用具及容器、祭儀用具、武器、樂器、及交換物質等。
轉自: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