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赤崁樓位於古時台南城大西門之內,俗稱為「縣口街」,即明朝永曆四年(西元一六五○年)荷蘭人建築「Provintia城」之地(在荷蘭語中,「Provintia」為「天意」之義),古來中國人多習稱此為「赤崁樓」或「紅毛樓」。所謂「紅毛樓」乃是指其為紅毛人(荷蘭人)所興建之城樓之意;至於「赤崁樓」之名稱,在《台灣縣志》中有以下記載:「赤崁樓,在鎮北坊,明萬曆末荷蘭所築,北山面海,與安平鎮赤崁城對峙,以糖水糯汁,擣蜃灰,疊磚為垣,堅埒于石,週方四十五丈三尺,無雉堞,南北兩隅瞭亭挺出,僅容一人站立,灰飾精緻,樓高凡三丈六尺有奇,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其下磚砌如巖洞,曲折宏邃,右後穴窖,左後浚井,前門外左復浚一井,門額有紅毛字四,精鐵鑄成,無能辨,因先是潮水直達樓下,閩人謂,水涯高處為墈訛做嵌,而台地所用磚瓦,皆赤色,朝曦夕照,若虹吐,若霞蒸,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崁」。
又清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巡台御史范咸的〈赤瓦歌序〉中亦記載道:「台屋瓦皆赤,下屋牆垣接砌無不紅者,此赤崁城所由名也。」但此記載應是先拘泥於「赤崁」之漢字字義而牽強附會的解釋,其實「赤崁」之名應是翻譯自原佔據此地方的平埔族之社名,早見於荷蘭人築城之前的中國文獻之中,例如明朝之《會典》,便曾記載永樂宣德年間三保太監赴西洋水程條云:「赤崁汲水」。後來荷蘭人亦承襲使用此一地名,而稱其為「Saccam」、「Scakam」、「Zaacam」等等。
根據荷蘭人的紀錄,「Provintia城」位在高地,得以鳥瞰下市街,修築有四所五稜磚廊,以供護城之用。市街的下部面海之所,尚設置有二所五稜廓,有其他主宰的邸宅倉庫及各種的建築物。此等建築物接連城壁,或特設有牆壁以環繞之。而市街在不過距離城牆的外廓半里之處,其結構十分完整,當時已有中國的富商及荷蘭人的商賈數人於此地棲息居住。城的前面有港灣,各種船隻可以接近,並時常碇泊有中國船隻。
荷蘭人退出台灣之後,鄭成功以此地為火藥軍器的儲存所。清廷領台之後,台灣道特派手兵看守之。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發生朱一貴之亂,朱黨乃取門額之鐵字而鑄製兵器。以後,此地又屢次遭到地震之破壞,屋宇傾歪,四壁毀裂,唯有周垣堅固如舊。清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年),台灣知縣魯鼎梅嚴加關鎖,歲時為灑掃,准觀覽其勝概。清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台灣知縣潘慶辰又就舊址興建文昌閣以及海神廟,並且在文昌閣的右方,購置民屋,修築蓬壺書院。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