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安平街位於安平港頭,為荷蘭時修築Zeelandia城,鄭成功時設安平鎮,清領初期亦襲用「安平鎮」之名,而駐紮副將之地,故其起始之開闢時間甚早,並素來作為安平港之主腦地區,商業活動極為昌盛。此地原本稱為「市仔街」,因是安平鎮之所在地,故稱為「安平鎮街」。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中曾記載道:「市仔街,在效忠里,即安平鎮街」。
從古時台南城大西門外而至安平街之間的道路,實際上是由浮復之地所造成,以前十分迂曲低濕而不穩定,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台灣道夏獻綸認為有修路的必要性,於是發用官貲施工,先在道路兩側開鑿魚塭,再利用堆積餘土作為主要行路。
清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台灣道劉璥更開修大路,終於造成可提供車輛行駛之完整道路。而此兩地間的通路則以沙堆連接,故一遇風雨侵襲,則屢屢使人車貨物難以行走通過,於是由當地富商紛紛捐資,於半途一側修建一亭,取名為「半路亭」以做為人車避雨棲息之所在地。又所謂的「台南運河」,漲潮時則可賴以搬運貨物。
昔日台南地方一帶的海岸線,彎入東方約長達一里,市街則面向海洋而成一內港,「安平街」的所在地實際上便是內港之外的一島嶼,亦即荷蘭人所習慣稱呼的「Ta-uan」,乃修築「Zeelandia城」之地。自「一鯤身」起,至南方二層行溪的河口之間,如聯珠般散佈著七個小島嶼,依次而命名為「二鯤身」、「三鯤身」、「四鯤身」、「五鯤身」、「六鯤身」、「七鯤身」,正因其形狀恰巧如同浮出海面的鯤身一般,故名。而所謂「鯤身」,即一般所說的鯨魚、大魚。至於安平鎮則位於「一鯤身」與「二鯤身」之間的縫隙處,《台灣府志》中記載道:「一鯤身,與安平鎮接壤,自七鯤身至此,山勢相聯如貫珠,不疏不密,雖在海中,泉甘勝于他處,多居民。距里許,為二鯤身,有居民。再里許,為三鯤身。又里許,為四鯤身。又里許,為五鯤身。又里許,為六鯤身。又里許,為七鯤身。七峰宛若堆阜,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生荊棘,望之鬱然蒼翠,外為大海,內為大港,採捕之人多居之」。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