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鳥松
此地原稱為「鳥松腳」,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才簡稱為「鳥松」。所謂「鳥松」即為「鳥榕」,《台灣府志》中記載:「榕,鳥啄其實,墜地後生,名曰鳥榕。」據傳於高雄市澄清湖東側,以往有許多紅棕色巨大樹幹的「赤榕」(大葉榕樹),終年有白頭翁、綠繡眼等鳥類於啄食赤榕的果實種子之後,鳥糞掉落此地再生出赤榕樹,因此稱之為「鳥榕」;因河洛語中「榕」的發音為「Ching A」,後人誤為「鳥松」而沿用至今。此鄉古時隸屬於「赤山里」,清康熙中葉以後移民的足跡已踏及鄉內「山子腳」、「夢裡」、「鳥松」、「本館」、「灣子內」等地,清康熙末年由泉州安溪移民吳天來拓成十九灣,清雍正初年再由泉州府同安移民陳元吉開拓崎子腳、大腳腿、田草埔等地。
橋頭
此地位於岡山、楠梓兩地的中間,日時稱之為「橋子頭」,隸屬於鳳山郡楠梓庄,戰後才又分立為一鄉,稱為「橋頭鄉」。原本此地因在橋邊有二、三間小店,供應來往客商之需而稱作「小店仔街」,其名首見於清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出版的《鳳山縣志》,即當時已形成一小型街肆。之後又為了引中崎溪之水以灌溉仕隆一帶的水田,便在今日橋頭村與橋南村之交界處開鑿一條大圳,並且建造一座橋,取名為「橋仔頭」,例如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中便有以下記載:「小店仔橋,在小店仔街,木樑長二丈許,輿馬可通,俗呼橋仔頭。」亦即「橋仔頭」之地名源自此俗稱。橋頭鄉位於後溪與典寶溪之間,原本屬於岡山街,由於當時必須經過二丈長的小橋才能到達店鋪,故舊稱此地為「小店仔橋」,清初康熙年間形成「小店仔街」,俗稱為「橋仔頭」。鄉內「鳳橋宮」,奉祀媽祖,創建於清乾隆六十年(西元一七九五年)。此地方依製糖業之勃興而逐漸趨於殷賑。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