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0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5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新埔
在鳳山崎溪北岸,原屬平埔道卡斯族之區域,稱「吧哩嘓」之荒埔地。清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平埔族竹塹社頭目衛阿貴,由竹北一堡舊社沿鳳山崎溪開拓吧哩嘓荒埔而遷居此地。乾隆四十九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之客家移民十餘戶約三十人,遷來此地與平埔族雜居,遂形成一小市街,因為是較慢開發之新開拓埔地,故命名為「新埔」。
湖口
原稱為「大湖口」,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簡稱為「湖口」。新莊溪上游支流將湖口台地切割成槽狀之楊梅地塹,並形成一連串之「窩」、「湖」地形,而位於接近出海口之處者即為「湖口」。因此地昔日隨處皆為湖水,此庄又恰恰位於大湖口邊,故以「大湖口」為此地命名。而「大湖庄」之名,首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之《台灣府志》。此外,鄉內尚有許多與湖水有關連之地名,例如「番仔湖」、「頭湖」、「三湖」、「四湖」、「羊喜窩」、「南窩」、「糞箕窩」等等皆是。相傳在清道光年代之前,大湖口附近之湖水逐漸乾涸而形成陸地,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噶瑪蘭通判姚瑩之《台北道里記》中有記載:「大湖口,又名糞箕湖,涸湖也。」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