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4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論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29 19:31: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北宋出現了一部丹經《悟真篇》。後人捧著它,注經授徒,結友聚派。至南宋後期,《悟真篇》丹法勢如燎原之火,蔚為壯觀。《悟真篇》在修煉者心目中的地位,扶搖直上,一直飆昇到與《參同契》並駕齊驅的崇高地位。就好像天上同時照耀著兩顆太陽,地上並肩矗立著兩座珠穆朗瑪峰。與此同時,《悟真篇》的作者張伯端漸漸步入神壇。元代,《悟真篇》丹法派被稱為金丹南宗。南宗的‘聖經’理所當然地是《悟真篇》,南宗的祖師無可爭議地是張伯端。

一、張伯端的生平

  《悟真篇》前有《自序》,《後序》也是張伯端親筆。欲知張伯端生平,《自序》和《後序》最為可靠,可惜過於簡略,留下許多空白。從這兩篇序我們僅知,張伯端字平叔,又名用成,天臺人(今浙江天臺山一帶)。他博學多才,自幼涉獵三教經書及各種學問。他閱盡丹經,遍訪秘訣。熙寧二年(1069年)隨龍圖陸公入成都,遇異人將秘訣傳授給他。熙寧乙卯(1075年)撰《悟真篇》,元豐改元(1078年)發誓不再講授《悟真篇》。後人尊稱張伯端為悟真仙翁、紫陽真人等。《三洞群仙錄》(1154年)、南宋數家《悟真篇注》的序跋和注文、元代《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署名張伯端撰的《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清代《臨海縣誌》、《浙江通志》、《續文獻通考》等收錄了張伯端的傳記和事跡。空白填補了不少,但多傳會發揮之辭,且互相抵牾之處甚多。

  有兩個問題很重要,特別需要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張伯端的生卒年。

翁葆光《悟真直指詳說》稱張伯端於元豐五年(1082年)屍解,閱世96歲。依此推算,張伯端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張用成傳》稱張伯端住世99歲。依此說和西元1082年屍解之說推算,張伯端生於雍熙元年(984年)。上述兩說和兩種生年的推算,許多人都沒有懷疑過。

  柳存仁先生打了個大問號。其主要考辯可歸納為三點:第一,陸思誠《悟真篇記》說龍圖公陸詵薨於成都後,張伯端失去依託,祇好轉徙秦隴。過了許久,到河東投靠了馬默若張伯端卒於西元1082年,他要到80多歲纔隨龍圖公入蜀,事馬默則90多歲了。如此高齡仍被任用,已是可疑。據《宋史·馬默傳》,馬默在河東任轉運使大約是西元1086年以後的事。若張伯端已於西元1082年作古,怎麽能在西元1086年以後事馬默?更是可疑。第二,翁葆光《悟真篇注疏序》說陳達靈之祖與張伯端同學。現存陳達靈為翁葆光《注》所作的序撰於西元1174年。如果張伯端生於西元987或公元984年,則意味著他出生近二百年後陳達靈作序,以此推算他和陳達靈之祖不可能是同輩人,不可能同窗共讀。第三,《張真人本末》說張伯端於政和中(1111年~1117年)謁黃冕仲。若張伯端卒於西元1082年,死後謁黃冕仲也是不可能的事。柳存仁先生懷疑卒於西元1082年的傳統說法有誤。他推測張伯端約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左右,卒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五年)左右。以上見柳存仁《張伯端與悟真篇》。

  柳存仁先生的推測合乎情理。我曾對其推測稍加調整,將張伯端的生年向前提25~30年,卒年再向前提10~15年。取其兩端,則推測張伯端生於慶曆六年(1046年),卒於紹興十五年(1145年),活到了南宋初。依此檢驗兩篇序言、《悟真篇記》和《張真人本末》等記載,會得出張伯端入成都遇異人時23歲,29歲撰寫《悟真篇》,32歲發誓再不傳人,40歲以後事馬默,66歲以後謁黃冕仲等年齡,似乎更有可能。

  第二個問題是張伯端有沒有親自創建派別。

張伯端在《後序》中說師父曾告誡他傳法要慎重,祇可傳授給為他解韁脫鎖者,其他人皆不可。張伯端解除名籍心切,遂撰寫《悟真篇》向人傳授。有很多人向他求教,但這些學生在他三遭禍患時都不能保護他。這時他纔記起師父的告誡,發誓不再講解《悟真篇》。可以想見西元一零七八年他大約三十歲時沒有創立傳授和實修的團體。據說西元一零七八年後他傳馬默、石泰、劉廣益等人(見下文)。是否有其事,難以說清。但可以斷定:一則《悟真篇》的傳授沒有中斷;二則由於早期都是私下秘傳,修煉者不多,故影響很小。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曰:‘張子野人身披百納,自成都歸於故山……從淤之士,叢然而至’。以《悟真篇記》驗證可知這段話有問題,張伯端即使歸故鄉,也不是自成都歸。另外,在故鄉收徒之事,別無記載,也沒有留下這些弟子的姓名、著作或事跡,此事難以確認。北京白雲觀存有一部手抄本《諸真宗派部簿》,抄寫人系白雲觀道士梁至祥,抄於西元1926年。《總簿》沒有說明抄自何處。該《總簿》記載明清時期道教八十六派的取名排輩用字。第七十九派為紫陽派。其曰:‘張紫陽真人於雍熙年(1174年~1190年)間,在台州府天臺縣崇道觀留傳’。張伯端沒有活到宋孝宗雍熙年間。從時間上講,回鄉之事並無可能。

  結論是張伯端生前頭頂上什麽桂冠也沒有,屬於社會底層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之列。他甚至過不上小人物的平靜生活。他以戴罪之身,在人生道路上寂寞地漂泊四方,不知所終。他雖然弟子眾多,卻沒有享受過弟子前呼後擁的風光,沒有親自建立學派或教派,《悟真篇》在張伯端生前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二、《悟真篇》丹法的流傳

  張伯端的頭頂上在死後卻罩上了真人、祖師等光環。他獲得了不朽,實現了極高的人生價值,為那些被歷史遺忘得幹幹壈壈的達官貴人望塵莫及。他之所以如此幸運,唯因‘立言’即留下了一部《悟真篇》。《悟真篇》於張伯端生前在民間默默而緩慢地流傳,為日後輝煌保存了火種。

  《悟真篇》在張伯端身後逐漸響亮開來。宋元兩代刊行了大量《悟真篇》注疏和傳法著作。

  它們往往自述傳法系譜,其他文獻也偶有記敘。這些敘述既有虛構,也不乏實錄。虛構中有時也包含著歷史真實的影子,大體上反映了《悟真篇》丹法流傳的軌跡。一些學者和本人已對這種軌跡進行過勾勒追溯。現對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作一些調整和補充,將張伯端身後南宋金元時期《悟真篇》丹法的流傳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宋高宗、孝宗時期,西元1145年~1189年),出現注疏與學派。

是誰最早注釋《悟真篇》,已不可考。現存最早的《悟真篇注》距我推測的張伯端去世時間不過幾年,由葉士表(字文叔)撰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葉注闡發清修丹法。

乾道九年(1173年)翁葆光闡發陰陽丹法的《悟真篇注》問世。翁葆光,字淵明,號無名子。據說劉廣益將丹法傳翁葆光,馬默幾傳將《悟真篇》祖本也傳到翁葆光。

  翁葆光的注產生了較大影響,有陳達靈傳、戴起宗疏其注。淳熙元年(1174年)陳達靈說:西山許真君成仙之日,曾預言1240年後五陵之內將有八百人成仙,以豫章江中生成大洲徵兆。現在,預言的時間到了,徵兆也出現了,‘五陵之內坐進此道者,非悟真的子,即悟真的孫’。根據陳達靈籍貫武陵和講述西山許真君預言,疑五陵為武陵之誤,蓋指今江西省餘千縣武陵山一帶。這段話大概透露了三個歷史資訊:一是在江西形成了《悟真篇》傳法學派;二是張伯端已被奉為祖師;三是這一學派打起壈明道的旗號。

翁葆光系譜如下:

  關於張伯端傳劉廣益,再傳翁葆光,陳達靈《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序》曰:‘一傳而廣益子出焉,再傳而無名子出焉’。戴起宗注這兩句話曰:‘劉永年自號順理廣益子。於紹興壬午年中刊行《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自序》云:“……紹興戊午(1138年)嘗遇至人親授口訣”’。龍眉子《金液還丹印證圖後識》引其師若一子的談話,若一子曾聽老師翁葆光說:吾師乃廣益順理子劉真人,紹興戊午(1138年)劉遇張伯端而得其道,紹興中我受劉真人之教。劉永年被後人列為‘南七真’之一。

  關於劉廣益傳陳達靈,陳達靈和翁葆光傳白雲子,白雲子嘉泰甲子(1204年)《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序》曰:‘紫陽仙翁陳公親傳悟真適孫無名真人釋義,密以見授’。是說陳達靈將翁葆光丹法傳給了白雲子。陳達靈為翁葆光《注疏》撰序,翁葆光《自序》說,陳達靈曾說其祖與張伯端同學,陳達靈之道與張伯端相同。其暗示二人出自同門。

  關於翁葆光、盧公授若一子,再三傳至王景玄,龍眉子《金液還丹引證圖後識》說:翁葆光於淳熙十六年(1190年)授若一子,若一子於庚申歲(蓋是說慶元庚申歲,1200年)又受教於劉廣益另一弟子盧公。若一子於嘉定庚子歲授龍眉子。按嘉定無庚子歲。嘉定或為嘉熙庚子(1240年)之誤。卷前王景玄(字啟道)圖題曰:‘此圖系先師玉蟾親受,得祖師龍眉子親筆圖述’。《後敘》曰:‘其題圖首者王君啟道,即金蟾子玉蟾仙嗣也’。

  2.張伯端__馬默__張公履__陸師閔__陸思誠__翁葆光

據陸思誠《悟真篇記》,馬默字處厚,扶風人,張伯端在河東為他工作。馬默被召,臨行時,張伯端將《悟真篇》授予他,希望他廣為傳播。馬默任司農少卿。南陽張公履坦夫為寺主簿,是陸詵的女婿。馬默以為坦夫能知《悟真篇》的丹法,將書傳給他。坦夫復將書傳給陸師閔。師閔曾進寶文閣待製。他將書傳給兒子陸思誠,思誠字彥孚。後此本為翁葆光所得。

  第二階段(宋光宗、甯宗時期,西元1190年~1224年),《悟真篇》廣泛流傳,教派形成。

  如前所述,這一時期翁葆光系繼續傳授。此外出現了袁公輔、子虛子等注《悟真篇》。

  袁公輔《悟真篇注》撰於西元1202年,子虛子《悟真篇注》已佚。戴起宗《悟真篇注疏後記》說他見到流傳的翁葆光《悟真篇注》的另一版本,該本有子虛子題年為淳熙改元(1174年)的《序》,並增加了子虛子的注。戴起宗指責子虛子妄注,指責其撰注的時間不會早於嘉泰甲子(1204年)。

  該階段,石泰系傳到白玉蟾。《悟真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廣泛流傳,蓄勢待發。恰好雷法派道士白玉蟾應運而生。留元長《海瓊問道集序》說白玉蟾‘踏遍江湖,名滿天下,其從之如毛’。許多雷法都吸收丹法。《悟真篇》丹法經白玉蟾雷法派弘揚,勢發如噴。白玉蟾教派既是雷法派,也是《悟真篇》丹法派。與此教派同時,《悟真篇》的散修者和學派仍大量存在。

  據彭耜撰《海瓊玉蟾先生事實》,白玉蟾瓊州(今海南省瓊山)人,生於紹熙甲寅(1194年),原名葛長庚。母改嫁,過繼為白氏子,改名白玉蟾。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閱眾甫,號海瓊子,又號NEE43庵、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事陳楠為師後,棄家出遊,收徒傳道。有文彩,精於丹法、符籙,多異行奇跡。紹定乙丑(1229年)卒於盱江。詔封紫清真人,世稱紫清先生。白玉蟾著作頗豐,除丹經、文集外(見下文),還有《上方鈞天演範真經》、《海瓊白真人語錄》四卷、《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注》二卷、《靜余玄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分章證誤》、《玉隆集》六卷、《上清集》八卷、《武夷集》八卷等。白玉蟾被後人排於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之後,尊稱為‘南五祖’之一。

石泰系譜如下:

  關於張伯端傳石泰,《薛紫賢事跡》說:張伯端於成都遇異人後,被鳳州太守判刑發配,徒經邠境,於村肆飲酒遇石泰。石泰向邠守說情,免去張伯端的徒刑。張伯端為報答,傳授丹法與石泰。又說石泰字得之,號杏林,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人。有《還源篇》,署名石泰著。

  關於石泰傳薛式,《薛紫賢事跡》說,崇寧丙戌歲(1106年)寓縣青鎮聽講佛事,遇石泰,拜其為師。又說薛式字道源,陝府雞足山人。曾為僧,法號紫賢。戴起宗《悟真篇注疏後記》說人們把翁葆光的注誤為薛紫賢的注,並將薛的名字訛為道光。有《還丹復命篇》,署名薛道光著。《還丹復命篇》宋欽宗靖康丙午年(1126年)薛道光自序說,他於宣和庚子歲得至人口訣。此說與《薛紫賢事跡》所說時間不一樣,並且沒有說到遇石泰的故事。

  關於薛式傳陳楠,有《翠虛篇》,署名泥丸陳真人撰,書中的《羅浮翠虛吟》說:道光禪師薛紫賢授予他《歸根復命篇》。書中又說陳楠,號泥丸,又號翠虛道人。穎川人。《靜余玄問》說陳楠是惠州人,或是衡州人。

關於陳楠傳白玉蟾,署名陳楠的《羅浮翠虛吟》曰:‘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吾將蛻形歸玉闕,遂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署名陳楠的《丹基歸一論》曰:‘故作《丹基歸一論》,以付學者白玉蟾’。陳楠有詞曰《真珠NC1B1·贈海南子白玉蟾》。白玉蟾《謝張紫陽書》也說:‘頃年泥丸(即陳楠)師挈(玉蟾)至霍童洞天,焚香端拜杏林祖,毗陵祖’。

  關於陳楠傳鞠九思等,陳楠有詞曰《水調歌頭·贈九霞子鞠九思》,知鞠九思號九霞子。陳楠有詞《鵲橋仙·贈蟄虛子沙道昭》,知沙道昭號蟄虛子。

  《陳楠傳》曰:‘翠虛度弟子三人:鞠九思、沙道昭、白玉蟾’。

  關於白玉蟾傳彭耜、彭耜傳孟煦,見《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孟煦於宋理宗寶慶改元(1225年)撰《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自述其世居西蜀,嘉定戊寅遊於福之三山,彭耜將白玉蟾所授《金華沖碧丹經》授予他,後又有蘭元白將丹法傳授給他。

關於彭耜傳蕭廷芝,蕭書《大道正統》曰:‘廷芝忝出鶴林先生門下’。蕭廷芝,字元瑞,號紫虛了真子。述《金丹大成集》。彭耜,字鶴林,三山人。除輯白玉蟾語錄、丹經外(見下文),還撰《道德真經集注》十八卷、《道德真經集注釋文》一卷、《道德真經集注雜說》二卷等。陳致虛將南宗五祖改為‘南七真’時,彭耜被列入。

  關於白玉蟾傳留元長等,見留元長集《海瓊問道集》、洪知常集《海瓊傳道集》和彭耜集《海瓊白真人語錄》等。

  關於白玉蟾傳碧虛子,碧虛子《親傳直指序》尊稱張紫陽為祖師,自述晚年遇白玉蟾授予他大道之要,又遇安然居士作諸章贈予他,始得白玉蟾丹法妙旨,然後著《親傳直指》授徒。

  關於白玉蟾傳王金蟾、王金蟾傳李道純一系,柯道沖《玄教大公案序》曰:‘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實庵苗太素師事之,心印其要……門弟子王誠庵輩集成編’。誠庵王志道、唐道麟、王主敬從義三序接其後,皆稱苗太素為師。王志道序撰於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

  關於白玉蟾授桃源子,桃源子和菜隱先生授王慶升,王慶升述《三極至命荃蹄》說:他獲遇紫清先生弟子桃源子,執弟子之禮,嘉熙庚子年(1240年)受內丹之訣。他按照口訣修煉有效果,但兩次都因故半途而廢。他在永嘉又遇見菜隱先生,菜隱先生於淳祐癸卯(1243年)、甲辰(1244年)先後兩次向他傳授火候,他終於貫通。桃源子,王慶升書中稱其為姚師果。菜隱先生,王慶升為書中稱其為楊師古。王慶升,字果齋,號爰清子,鮚州人。除《三極至命荃蹄》外,還撰《爰清子至命篇》二卷,自序撰於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

  關於鞠九思傳朱桔,再傳鄭孺子,《朱桔傳》說:朱桔為鞠九思弟子,朱桔有弟子名鄭孺子,號翠房。

  第三階段(宋理宗至宋亡,西元1225年~1297九年),新派別和新著作大量湧現。

  1.前述白玉蟾系的幾部丹經《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三極至命荃蹄》、《爰清子至命篇》等為本階段的著作。

  2.前述白玉蟾系的李道純,宋末元初人,生於1219年,卒於1296年。其傳法應是本階段的事。道純字元素,一說字純素,都梁(湖南武岡縣)人。號清庵,又號螢蟾子。著《中和集》、《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清靜經注》、《道德會元》等。李道純丹法融彙南北二宗,認為玄關即一中字,被後人稱為中派。

  李道純弟子眾多,人稱四方聞之踵門而請益者不可枚舉。關於李道純傳柴元皋等,見《清庵螢蟾子語錄》。該書由門弟子柴元皋、定庵趙道可、知堂實庵苗善時、甯庵鄧德成、蒙庵張應坦、損庵蔡志頤署名編輯,嘿庵廣蟾子至元戊子(1288年)《序》講述拜師經過。書中載道純與弟子無庵、復庵、昔庵、素庵、月庵、濟庵、息庵、退庵、靜庵、一庵、隱庵、虛庵、惟庵、程潔庵等問答唱和之辭。

  3.夏元鼎著《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

夏元鼎,字宗禹,號云峰散人。永嘉人。自青年時起二十餘年間,先後入三位將帥的幕府,奉檄來往於燕齊和遼、金境內。還不到五十歲,棄官從道,秘受丹訣等。於1226年至1228年間撰丹經。又撰《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和《入藥鏡箋》等。

  4.陳顯微著《周易參同契解》三卷。

鄭伯謙《周易參同契解敘》稱,陳顯微,字宗道,維揚人,號抱一子。嘉定癸未(1223年)遇至人於淮之都梁,得金丹之旨。以親身修煉的體會,撰《周易參同契解》,由其弟子希微子王夷等於端平改元(1234年),淳祐乙巳(1245年)為之刊行。又撰《立聖篇》、《顯微卮言》、《抱一子書》等。

  5.黃自如《金丹四百字注》。

《金丹四百字注》署名NB643江蘊空居士,黃自如自序撰於淳祐改元(1241年)。

永嘉周無所住述《金丹直指》,自序撰於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自序稱,淳祐二年赤城林自然授他丹法,又拉他拜林之師李真人為師。周無所住又向得張伯端傳授的宗陽碧虛方先生請教。隨後同僧圓燦一起在白雲庵修煉,與張伯端《金丹序》和陳楠《翠虛吟》相印證。是知周無所住與林自然共以李真人為師,周氏又以方碧虛為師。僧圓燦與周氏共修,亦可列於方氏名下。

  迴陽子林自然述《長生指要篇》,自序說其師為西蜀陸公真人。周氏《金丹直指序》稱林自然之師為李真人,不姓陸。林自然《長生指要篇》自序落款為‘三山迴陽子林自然’,周氏《序》稱‘赤城林自然’,林自然兩處籍貫不同。但兩序皆撰於淳祐十年(1250年),所述授受時間亦相合。疑李陸二姓和三山赤城二籍貫,蓋傳聞而生歧誤。今暫將二處林自然視為一人。

  7.霍濟之《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

霍濟之,字巨川,毗陵人。《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序跋說,霍濟之的高祖霍端臣事宋徽宗時,與方士往來,獲世傳《金丹圖》。方士稱其為陳希夷妙訣。林靈素稱其為陳希夷心傳之書。嘉定中,霍端之曾孫霍懷,據武當山赤腳陳真人所傳丹法,在《金丹圖》上增注口訣。霍懷之子霍濟之刊行。據序跋可知,刊行不遲於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玉淵子劉子澄序指出該《口訣》源流出自《悟真篇》,綱目與周敦頤《太極圖》不異。

  李簡易,字公明,號玉溪子,後人尊稱為玉溪真人。宜春人。據《玉溪子丹經指要》和《養生秘錄》二書的序跋及正文說,李簡易之祖曾遇純陽真人和劉海蟾,受教於藍養素。但其祖並未向其授丹法。李簡易兩遇至人傳授丹法。一說遊南嶽衡山遇至人授張伯端丹訣。有人說他一百零五歲時仍很健康。宋理宗景定四至五年(1263~1264年)間,他纂集自己的注釋和論述,名曰《玉溪子丹經指要》,凡三卷。其中包括《悟真篇指要》、《張紫陽贈白龍洞劉道人歌注》、《規中圖》以及其他。後人輯《養生秘錄》,其中有《玉溪子丹房語錄》等。

  王珪,字君璋。其跋稱嶽素蟾、彭沖陽、胡古蟾為李簡易弟子。王君璋受教於嶽素蟾,嶽不敢以師自居,令王禮李簡易之像為師。

  9.《真仙秘傳火候法》。

該書不署作者,無序跋。疑其為南宋時人所著。書中有《方便真人露火機》一篇,其師因其盡明天機,方便後學,為其書此篇名。以此,我姑且稱之為方便真人。

  10.張伯端……白衣道者__鄭德安

鄭德安撰《金液大丹口訣》,署太微洞天白衣道者授,沖虛妙靜甯真子鄭德安序。可知白衣道者為鄭德安之師。序中奉張伯端為祖師,引《悟真篇》。無白衣道者姓名。二人蓋南宋時人。

第四階段(元代,西元1279年~1368年),南北合流成為趨勢。

  本階段新著作繼續問世,《悟真篇》丹法的發展保持著強勁勢頭。其中南北合流的勢頭最強。

  1.俞琰著《周易參同契發揮》、《黃帝陰符經注》、《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注解》、《玄牝之門賦》等。

  俞琰,亦作俞琬,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生於寶祐元年(1253年),卒於延祐元年(1314年)。宋亡,隱居不仕,通丹道,精於《周易》。參以劉海蟾、張伯端、薛道光、陳楠等人著作撰《周易參同契發揮》九卷,其他著作還有《周易參同契釋疑》、《席上腐談》、《易外別傳》等。

  2.陸墅《悟真篇注》。

陸墅,字子野。蓋元人。

  3.戴起宗《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

戴起宗,字同甫,號空玄子,集慶人。其《悟真篇注疏序》自述曰:‘餘自延祐癸亥紹興路儒學教授,年五十有二矣。’又稱他於至順辛未夏,遇師得訣,撰《學仙破惑》、《學仙正宗》、《悟真篇注疏》等。《悟真篇注疏》卷七自述還注《參同契》。其《序》撰於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上溯五二年,則知戴起宗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

  4.牧常晁撰、黃本仁編《玄宗直指萬法同歸》七卷。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三記牧常晁自述,他修禪和學仙都是少時讀佛書和丹經而自悟,所讀丹經即《悟真篇》。後又遇至人付以火候之妙。《玄宗直指萬法同歸》署名為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門人一山黃本仁編。卷六有詩題至元甲午(1294年),知二人皆元人。該書所述內丹術,多三教相參,南北兼通。

  5.儲華谷注《周易參同契》三卷。

《注》中引《悟真篇》,讚張紫陽,以南宗丹法注《參同契》。據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考證,張伯端被後人加上‘紫陽’之號的時間,在西元1169~1327年間。以此推斷,此《注》當撰於南宋元代間。

  6.陳沖素撰《陳虛白規中指南》二卷。

陳沖素,號昇真玄化洞天真放道人虛白子,武夷人。書中引《悟真篇》、《復命篇》、杏林、白玉蟾等,承襲南宗丹法。最遲引到南宋末玉溪子李簡易。陳沖素蓋元代人。

  7.《悟真篇》丹法與全真道丹法的合流,前述李道純、牧常晁表現得比較突出。但是,人多勢眾、頗具影響的還數陳致虛一系。陳致虛系譜如下:

將數種資料綜合起來看,陳致虛的丹法受自三途:一是馬丹陽至趙緣督一條線,二是石泰傳趙緣督一條線,三是青城老仙親授一條線。所以陳致虛兼受《悟真篇》丹法和全真道丹法。不知青城老仙主何種丹法。

  第一條線,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一說:呂洞賓傳丹法予王重陽,王傳馬丹陽,馬傳黃房公宋德方,宋傳太虛李玨,李傳紫瓊張模,張傳趙緣督,趙傳陳致虛。

  第二條線,清代仇兆鼇《悟真篇集注卷首》引宋濂溪曰:‘緣督於芝山酒肆,遇石杏林,授以九還七返之道’。

  第三條線,陳致虛《上陽子注悟真篇序》曰:‘致虛首聞趙老師之旨,未敢自足。後遇青城老仙之秘,方知陰陽造化、順則人、逆則仙之理……且青城翁授仆真訣,既而囑曰……’。青城老仙屬於何派,不明。

  關於陳致虛授徒,陳致虛在《上陽子注悟真篇序》中說,他承師授之後,第一個傳授的弟子是至陽子田至齋,後來又相繼教授了一百餘人。《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十一、十二有陳致虛給諸弟子的信,是知他的弟子除田至齋外,還有初陽子王永田、一陽子潘太初、九宮碧陽子車蘭谷、宗陽子明素蟾、玄陽子歐陽玉淵、復陽子歐陽玉田、全陽子周草聰、心陽子余觀古等。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說:宋德方,名有道,字德方,號黃房公,能興雲披雲,時號披雲真人,沔陽府人。馬丹陽授他金丹火候秘訣,曾隨丘長春赴雪山見成吉思汗,元世祖、元武宗皆加封號於他。後以至道授李玨,宋德方則不知所終。一說在燕京長春觀坐化。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說:李玨,字雙玉,蜀之崇慶府人。得道後,改名棲真,號太虛。修金丹,祈雨有驗。以道授張紫瓊。入青城,莫知所終。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說:張模,字君范,饒州德興人,後改名道心。

李玨見其向乞丐施錢,遂授他丹法。張模後將丹法授趙緣督。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說:趙緣督,名友欽,字緣督,饒郡人。幼有山林之趣,精通天文、地理、術數。得張模授金丹大道後,著《仙佛同源》、《金丹難問》等。後將道術全部傳授給陳致虛。

  陳致虛,字觀吾,號上陽子。編《悟真篇三注》,集翁葆光、薛式二注,並加以己注。撰《上陽子金丹大要》一六卷、《上陽子金丹大要圖》、《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上陽子金丹大要仙派》。

  三、《悟真篇》丹法派並入全真道

  自南宋末年始,有人編造金丹系譜,把張伯端等‘南五祖’納入鍾呂金丹派,與王重陽及七真並列為兩大分支,平分秋色。他們說這兩大分支都是由鍾呂金丹派前四祖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傳下來的。編造者非是一人,相互間略有差異。

  蕭廷芝《大道正統》編系譜說劉海蟾分傳張伯端和王重陽,張氏順傳至彭耜,王氏分傳七真。有學者推斷《大道正統》撰於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

  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卷前有《混元仙派之圖》,以鍾呂金丹派系譜為上源,系譜接下去包括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包括張伯端順傳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一系,還包括其他一些內丹家,組成一個總系譜。

  柯道沖《玄教大公案序》的說法與蕭廷芝同。其曰:‘劉(海蟾)南傳張紫陽五祖,北傳王重陽七真’。王志道的序寫於泰定甲子(1324年)。

  陳致虛《金丹大要》卷一說:劉海蟾傳張伯端,又有翁葆光等注《悟真篇》;呂洞賓傳王重陽。張伯端比王重陽低了一輩。在《上陰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中陳致虛又說劉海蟾授董凝陽、張紫陽。在《上陽子金丹大要仙派》中,陳致虛為經懺開列了應拜請的眾神仙,將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五人列於鍾呂金丹派五祖和北七真之後。

  這些所謂南北合宗的系譜都是閉門造車、向壁虛構的。宋元時期《悟真篇》丹法的傳人們編造這些系譜,傍靠全真道,大概有三個實用目的。第一是為了舉起鍾呂金丹派的旗幟,以吸引更多的信眾。第二是為了將鬆散的傳授關係凝聚成比較緊密的宗教派別。

  第三是借全真道貴盛,以提高《悟真篇》丹法修煉者的地位。南宋後期,北方蒙古貴族統治下的全真道曾貴極一時。元朝一統後,全真道曾遭焚經之難,低落了一段時間,但不久即重振旗鼓。《悟真篇》丹法修煉者們編造系譜,廣為宣揚,目的終於達到了,他們逐漸地被視為全真道徒,被稱為南宗。原來的全真道則相應地被稱為北宗。

  四、《悟真篇》丹法流傳的原因

  《悟真篇》丹法能夠在宋元兩代造就聲勢浩大的南宗,自有其本身的優勢。再加上外部因素推波助瀾,其法遂如火如荼。  

  《悟真篇》丹法的優勢有以下突出三點:

  (一)承襲鍾呂金丹術。

  鍾呂金丹術以道家哲學為理論支撐,《悟真篇》丹法也不例外。張伯端在序中尊崇黃老,稱內丹法為《道德》、《陰符》之教。《悟真篇》中多處借助《道德經》道生萬物、返命歸根、道法自然和《莊子》均齊物我的思想,以《陰符經》三才盜、運機於心的思想為指導。

其曰:‘《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銓’。

  鍾呂金丹術繼承《周易參同契》,張伯端在《悟真篇序》中也明確表示丹法以《周易參同契》為祖。《悟真篇》的內容確實遠承《周易參同契》的火候理論和符號系統。

  張伯端說他在夢中受真人傳授《指玄篇》。無論他夢見的是陳摶還是呂洞賓,都是向世人暗示《悟真篇》丹法屬於鍾呂金丹術。

  張伯端沒有獲鍾呂親授,所以他祇說成都遇異人,祇說夢中受《指玄篇》,並不直接提鍾呂。《悟真篇》中《西江月》第十三首讚鍾呂開創內丹功法。這首詞可能為後人所增,不足為證。陸思誠《悟真篇記》說張伯端在成都所遇異人是劉海蟾,也根據不足。但是,所謂石泰一系幾代傳人都大膽地公開稱引鍾呂。

  石泰《丹髓歌序》引鍾離的話說:‘所謂四大一身皆屬陰也’。

《還源篇》說‘呂承鍾口訣’。薛道光《還丹復命篇》說‘呂公曾道別無真’。陳楠《翠虛篇》收了一首詞,題曰《真珠簾·贈海南子白玉蟾》,其曰:‘知否?那兩個鍾呂是吾師友’。

  俞琰說署名石泰、薛道光、陳楠的丹經皆為白玉蟾偽作。這至少說明白玉蟾明確地將《悟真篇》丹法歸於鍾呂金丹派。署名白玉蟾的《快活歌》曰:‘大道三十有二傳,傳到天臺張悟真,四傳復至白玉蟾’。所謂三十二傳,是從鍾呂更向上溯。白玉蟾《傳道集》述近幾代系譜為‘正陽真君、純陽真君、海蟾真君、紫陽真人、杏林真人、道光真人、泥丸真人、玉蟾真人’。白玉蟾的弟子們對接續鍾呂系譜也津津樂道。

  更有三位《悟真篇》丹法傳人引用鍾呂比白玉蟾還要早。他們是葉士表西元1161年注《悟真篇》引用鍾離權的詩,翁葆光西元1173年注《悟真篇》引用鍾離權、呂洞賓詩詞,述劉海蟾故事,袁公輔西元1202年引用鍾離權、呂洞賓詩詞。

  《悟真篇》丹法本繼承鍾呂金丹法,後與接續鍾呂金丹法的全真丹法互相影響,故白玉蟾將《悟真篇》系譜上接鍾呂,後又有《悟真篇》丹法派傍靠全真道,皆有內在依據。

鍾呂金丹術綜合了中國古代各種內丹術,理論成熟,方法規範,五代以來成為內丹術的主流。《悟真篇》丹法出自主流,以鍾呂金丹派為號召,容易受到歡迎。

  (二)吸收儒佛二教心性之學。

  張伯端主張三教混一同歸,表現為其丹法貫徹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原則。為了貫徹這一原則,張伯端在書寫了《悟真篇》正文八十一首律詩和十二首《西江月》之後,又草歌頌樂府及雜言作為附錄,專述性功。附錄闡述的性功吸收了理學和禪宗的思想內容,教人明心見性,煉神還虛。

  宋元時期,中國哲學已進入深入探討心性學的更高階段,理學和禪宗正盛。《悟真篇》以儒佛二教性功為輔,自然能夠提起儒生的濃厚興趣,連一些佛教徒也受到吸引。

  (三)以通俗語言入詩詞。

大部分道經喜愛使用通俗語言,如《太平經》採用了一些七言歌謠,老媼可解。道經還有採用當時盛行的文學體裁進行創作的傳統,如《周易參同契》採用的四言、五言、雜言詩體和騷體,就是東漢通行的文學體裁。《悟真篇》發揚了成功的經驗,正文採用近體詩和詞的形式,而且語言通俗。這是《悟真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引人之處。

  語言通俗,不像《周易參同契》的文字那樣晦澀難明,則易懂、易讀、易聽,易於文化不高的人接受。這裡說的易懂不是說懂隱語的謎底,是說懂隱語的謎面。破謎底不是語言是否通俗的問題,是符號轉換的秘訣問題。律詩和絕句在唐代經歷了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期,詞在宋代已經成熟,故而《悟真篇》的表達形式為宋元文人喜聞樂見。既要將丹法用各種比喻講圓滿,又要合乎詩詞格律,確實需要深厚的文學功底。張伯端寫詩填詞,得心應手,也會使一些人生出佩服之心。由於格律嚴格,使近體詩和詞的聲韻具有音樂之美,在宜誦易記方面超過口訣和偈語,也有利於《悟真篇》在民間的傳播。《悟真篇》的語言和體裁,使它如虎添翼。

  雖有如此優勢,《悟真篇》問世的頭一個世紀內卻步履維艱,默默無聞。這大概與張伯端的社會地位低微有關,無人識玉,十九世紀法國後印象主義畫派三大代表人物之一、荷蘭畫家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與之有些相像。但寶玉脫塵,祇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一個世紀後,人們終於對《悟真篇》刮目相看了。

  《悟真篇》終於被人奉為‘聖經’,與時代亦不無關係。首先,宋室南遷後,亡國之恨,離鄉之痛,盤踞在南宋許多軍民的心頭,總也撫不平,抹不去。而南宋統治者卻苟且偷安,醉生夢死,使許多人心灰意冷,大失所望,遂將目光轉向自然山水,轉向內心世界,轉向天上仙境。如張元幹《漁家傲·題玄真子圖》曰:‘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吳潛《水調歌頭·焦山》曰:‘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這些會使渴望在內丹修煉中得到精神解脫的人增多起來。元代不少漢族人不滿蒙古貴族統治,或隱遁,或玩世不恭,也會有人對內丹產生興趣。如俞琰就是拒不仕元的退隱者。其次,北宋時期一些符籙派上層道士生活腐化,專橫跋扈,造成當時和南宋不少人對符籙派道士反感,也促使不少人放棄求神,而求諸個人內丹修煉。另外,兩宋之際道教處於又一次大變革的時期,如善書《太上感應篇》引起積善度世、自力通道方式的興起,金朝統治下的北方出現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教,龍虎山天師道中興,等等。這些都可能是把《悟真篇》推出水面、促其風行的外部原因。當然,修煉成仙的傳統影響也一直在起作用。

注釋:

參閱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1輯,第33~34頁。1994年。
《道藏》第2冊1020下。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道藏》第5冊383下。
《道藏》第2冊986下。
《道藏》第2冊911下。
《道藏》第2冊1024上中。
《和風堂文集》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1輯,第35頁。
《道藏》第4冊363上。
轉引自李養正著《道教概說》,第387頁。中華書局,1989年2月第1版。
參閱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489~51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王沐《悟真篇淺解》,第361~369頁。中華書局,1990年10月第1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3卷,143~180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1輯,第31~39頁。拙文出現了一些排版錯誤,個別錯誤比較嚴重。
葉士表《悟真篇注》單行本已佚,其內容保存在《悟真篇(彙注)》中(《修真十書》卷26至卷30,《道藏》第4冊711中~750上)。戴起宗《悟真篇注疏後記》曰:‘葉文叔《注》在紹興三十一年辛巳(1161年)’(《道藏》第2冊1025下)。
其注《悟真篇》,單行本稱《紫陽真人悟真篇注釋》,凡三卷(見《道藏》第3冊1上~32上)。其末尾稱《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被人從《注釋》割裂,誤為另一書(見《道藏》第2冊1019中~1030上)。又陳達靈傳,戴起宗疏其注,稱《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凡8卷(見《道藏》第2冊910上~968中)。又有陳致虛集《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凡5卷,題薛道光、陸墅、陳致虛注(見《道藏》第2冊970~1019上)。其中的薛道光注實為翁葆光注。他為自己的《悟真篇注》寫的序是在乾道九年(1173年)。
《悟真篇注疏序》,《道藏》第2冊911上。
《道藏》第2冊911中。
《道藏》第3冊109上。林靜《後敘》稱劉廣益蓋即白龍洞道人(《道藏》第3冊109下)。《張用成傳》曰:‘其弟子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白日飛昇,即建康府劉斗子也’(《道藏》第5冊384上)。王沐先生據此認為劉廣益與劉永年為二人(王沐《悟真篇丹法源流》,《悟真篇淺解》第367頁。中華書局,1990年10月第1版)。
《道藏》第2冊1023下。
《道藏》第3冊109上中。
《道藏》第3冊103下。
《道藏》第3冊109下。
《道藏》第2冊968下~969中。
翁葆光《悟真篇注疏序》,《道藏》第2冊912中。
戴起宗《悟真篇注疏後記》曰:‘宋嘉泰壬戌(1202年)袁公輔斥文叔注疏混淆難考’(《道藏》第2冊1025中)。單行本已佚。其內容保存在《悟真篇(彙注)》中(《修真十書》卷26至卷30,《道藏》第4冊711中~750上)。
《道藏》第2冊1026中下。
《道藏》第33冊140上。
《白真人集》卷1,1正~6反。同治戊辰重鐫本。留元長《海瓊問道集序》‘疑其家於襄沔’(《道藏》第33冊140上)。
《道藏》第2冊1024下。另《靜余玄問》說石泰是常州人(《道藏》第32冊411上)。
《道藏》第24冊212上~215上,《道藏》第4冊609上~613上。
《道藏》第2冊1024中下。
《道藏》第2冊1025下。《靜余玄問》稱薛式為毗陵師,說他是閬州人(《道藏》第32冊411上)。
《道藏》第24冊191。《還丹復命篇》中的《丹髓歌》,又為《修真十書》卷七收錄(《道藏》第4冊628上~630上),末尾多一篇署名石泰的序。《還丹復命篇》宋欽宗靖康丙午年(1126年)薛道光自序說,他於宣和庚子歲得至人口訣。此說與《薛紫賢事跡》所說時間不一樣,並且沒有說到遇石泰的故事。
《道藏》第24冊202下~211下,又《道藏》第4冊613。
《道藏》第24冊205中。
《道藏》第32冊411上。
《道藏》第24冊208上。
《道藏》第24冊208中。
《道藏》第4冊625下。
《道藏》第24冊208上中。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道藏》第5冊385下。
二卷,見《道藏》第19冊159中~160下。
《道藏》第19冊159中~160下。
鄧錡撰《大洞真經三解》卷前,《道藏》第12冊186中下。
見《修真十書》卷9至13(《道藏》第4冊633中~656中)。
《海瓊問道集序》稱白玉蟾為師,署名紫元子留元長(《道藏》第33冊140上中)。《海瓊傳道集序》稱白玉蟾為師,署名刀圭子陳守默、紫芝子詹繼瑞。《序》又稱《傳道集》為白玉蟾之徒洪知常刊,洪知常字明道,號坎離子(《道藏》第33冊147下~148上)。《海瓊白真人語錄》4卷,由白玉蟾眾弟子記錄編輯,他們署名為鶴林彭耜、紫壺道士謝道顯、福州天慶觀管轄兼都道正紫光林伯謙、虛夷趙汝澮、紫樞林時中、芝房吳景安、玉靈鄧道甯、玉華陳彌隆、紫NE029趙收夫和煙壺葉古熙等(見《道藏》第33冊111中~139下)。
《道藏》第4冊378下。
《道藏》第23冊889上。
《道藏》第4冊939上中下。
《道藏》第24冊195下。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道藏》第5冊386下~387下。
參閱蕭天石著《道家養生學概要》,第128~130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道藏》第23冊722上~762中。

真德秀《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序》撰於寶慶三年(1227年),曹叔還、張宓子伏二《序》皆撰於紹定初年(1228年)(《道藏》第3冊32中~33上)。樓昉《黃帝陰符經講義序》撰於寶慶二年(1226年)(《道藏》第2冊721中~722上)。王九萬《後序》撰於次年(1227年)(《道藏》第2冊735上中下)。留元剛《雲峰入藥鏡箋序》撰於宋理宗寶慶丙戌年(1226年)(《道藏》第2冊734上)。
《道藏》第20冊271下。
《道藏》第24冊161上。
《道藏》第24冊90下。
《道藏》第24冊294下。
《道藏》第4冊956上~969中。
見《道藏》第4冊404中~421下。
見《道藏》第10冊716下~727上。有學者說李簡易不屬於南宗法系(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494頁),此說值得商榷。
《道藏》第4冊421中下。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之傳授圖將王君璋列於嶽素蟾下(《道教研究》第1輯,第37頁),今將王直接列於李簡易下。
拙著《道藏分類解題》,第319頁。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道藏》第4冊934中下。
《道藏》第4冊969下~973上。
關於全真教是否修煉內丹,參閱拙著《關於早期全真教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第52~57頁。
《周易參同契發揮》9卷,見《道藏》第20冊192中~261下;《黃帝陰符經注》,見《道藏》第2冊829下~833上;《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注解》,見《道藏》第2冊887上~890中;《玄牝之門賦》,見《道藏》第20冊321下。
《道藏》第20冊194上。
單行本已佚,其內容保存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中。
為翁葆光注,陳達靈傳,戴起宗疏。
《道藏》第2冊910中下。
《道藏》第2冊959下。
《道藏》第23冊928上。
參閱拙著《道藏分類解題》,第52頁。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張廣保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第七零頁。三聯書店,1995年4月北京第1版。
《道藏》第20冊297下~312上。
《道藏研究》第1輯,第31~33頁。1993年。
我撰提要和解題,說儲《注》不早於宋神宗時,儲蓋為北宋末或南宋初人(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第75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拙著《道藏分類解題》,第311頁。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當改正。
《道藏》第4冊384下~391下。陳沖素蓋元代人。
在拙文《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中的此系統傳法圖中,應為‘王NFDB5’的地方被雜誌誤排為‘王珪’(見《道教研究》第1輯,第37頁)。原稿寫的是‘王NFDC1’。蓋因NFDC1珪二字形似而誤排。當改正。
《道藏》第24冊2下。
《道藏精華》第6集第1冊,第20頁。自由出版社,1978年8月再版。
《道藏》第2冊972上。
《道藏》第2冊872上。
《道藏》第24冊40下~49上。
《道藏》第24冊76中。
《道藏》第24冊76中下。
《道藏》第24冊76下。
《道藏》第24冊76下~77上。
見《道藏》第2冊968下~1019上。
以上四書見《道藏》第24冊1上~80中。另有《修煉須知》,與《上陽子金丹大要》卷7、卷8同,缺《脫胎換鼎須知》一節(見《道藏》第24冊142下~149上)。
《道藏》第12冊186。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3卷,第38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道藏》第4冊404中~405中。
《道藏》第23冊889上。
《道藏》第24冊2下。
《道藏》第24冊74下。
《道藏》第24冊78中下。
王沐《悟真篇淺解》第123頁。
王沐《悟真篇淺解》第47頁。
王沐《悟真篇淺解》第158頁。
《道藏》第2冊969上。
《修真十書》卷7,《道藏》第4冊630上。
《道藏》第24冊214下。
《道藏》第24冊193上。
《道藏》第24冊208中。
《席上腐談》卷下,王沐《道教五派丹法精選》第4集,第555頁。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道藏》第33冊153中。
《道藏》第33冊151上。
留元長《海瓊問道集序》述呂洞賓、劉海蟾、張伯端至白玉蟾系譜(《道藏》第33冊140中)。詹繼瑞《海瓊傳道集序》述鍾離權到白玉蟾系譜(《道藏》第33冊147下)。《海瓊白真人語錄》卷3述鍾呂傳道故事(《道藏》130上中下)。
《修真十書》卷28,《道藏》第4冊732下,735中。
《悟真篇注釋》、《道藏》卷上,3~3下,10下,卷中,14中,16中,18上,22上,25中。
《修真十書》卷28,《道藏》第4冊737中、734下。
《悟真篇》各注本之間附錄的歌頌樂府及雜言,數量眾寡懸殊。最少者無附錄,最多者四四首(篇)。拙文《禪宗思想對〈悟真篇〉的影響》認為《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所輯三十二首蓋為《悟真篇附錄》(《道藏》第2冊1033下。拙文見釋永信、吳立民主編《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87~501頁。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唐宋詞鑒賞辭典》,第1282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唐宋詞鑒賞辭典》,第1956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7 04: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