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東以楠梓仙溪劃界,西以烏山山脈為屏障的一帶地區,昔日被稱之為「羅漢門」,此地於清領初期實為台灣府治(台南)東界之重要關門所在,當時駐防台灣府的千總及把總,亦遞年輪防之。此地方原本是由平埔族民首創開拓活動之緒端,直至清康熙中葉以後才逐漸由漢人移民陸續拓殖完成。而此地地名原本為平埔馬卡道族之語,後來則以漢字近音翻譯為「羅漢」,之後又再加上「門」字,藉以表示當地本為「關門」之意。
原本佔居今日路竹鄉大社、下社附近的平埔馬卡道族大傑顛社(此社曾受到荷蘭人之教化影響),於鄭時遭到強力之驅逐,於是不得已只好退居於東方大小岡山之山後地區,後來又再受到遷移進此地方的福佬移民不斷侵佔,於是再遷居至羅漢內門里(今日內門鄉附近),這是其最初之根據地。清康熙中葉,新港社(即今日之新市鄉)及關帝廟街(即今日之關廟鄉)舊社附近的平埔西拉雅族新港社,受不了漢人移民的不斷侵略,而翻越過烏山而西南進入羅漢門,奪取先住的大傑顛社之地,大傑顛社則再退卻至東南方的羅漢外門里(今日之旗山鎮附近)。當時,隔「大崎」一嶺分為「內門」與「外門」二大區域,內門的區域以今日內門鄉的「內埔」、「中埔」、「外埔」等地為中心地,外門的區域則以「北勢」(屬於今日之旗山鎮)、「施里」(今旗山)等地為中心地,其餘皆屬尚未開拓之荒蕪地帶,當時移民人數約僅僅少數二百戶而已。然而此地域佔有天然之地利,《台灣縣志》中記載道:「其地四壁皆山,中開平疇,以形家之說較之,則邑之庫藏也。」因此移民之移殖逐漸增加,直至清康熙末年以「羅漢門莊」為當地之總名稱,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等人倡亂時,實以內門之一隅(今日之內門鄉內埔)為策亂中心地,而終使全台淪陷。然而此地亦經常成為附近無賴遊民潛跡窩逃之區域,其橫肆之擾亂往往及於附近之平埔族。
清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西元一七六○年)台灣知縣劃定移民及平埔族之境界,在內門的區域,以今日內門鄉內埔以北,在外門的區域,以今日旗山鎮以北,定為隸屬於平埔族之埔地,不准漢人移民私購越墾。然而直至日本治台之時,此地仍為匪徒肆虐之巢穴地。清乾隆三十年十月(西元一七六五年),台灣知縣特別為保護平埔族而發不知示禁中便記載道:「社差不法,招引白役數十人及廳差民壯,日夜居住在寮,覬覦蕃婦,並設賭擾社蕃。」又清道光中葉,台灣道同卜年的〈時事論〉中亦記載道:「羅漢門介居台鳳二區之間,該處有內門外門二處。歷來南北之匪徒勾結滋事,即由此門往來,實居中扼要之區。而二邑交界之處所,又犬牙相錯,鳳山所轄之旗尾、月眉、瀰濃等莊,逼近內山,匪徒之眾。」後來立里,稱為「羅漢內門里」及「羅漢外門里」。
來源: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