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0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5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泰山是五嶽獨尊的東嶽,其神以“大帝”稱之,地位顯赫。歷代帝王、朝廷或巡守、或封禪、或神、或褒封,奠定了泰山神——東嶽大帝在道教諸神中的崇高地位,“被供奉為神靈界的王者”。正史中有許多關於東嶽大帝的記載,東嶽廟也遍及全國大多數地方。
本文將從泰山神——東嶽大帝信仰的起源、東嶽大帝的身世和職司、對泰山神的祭祀和褒封以及東嶽大帝信仰的影響等問題入手,從東嶽大帝信仰具體而微地反觀道教神仙信仰與自然崇拜的關係,及這種信仰對於人類社會進步所產生的積極意義。
管孔之見,就正于方家。
一、 東嶽大帝信仰源于對泰山的自然崇拜
在歷史上,泰山神的形象主要是東嶽大帝的形象。泰山神屬道教的自然神,源于自然崇拜。在遠古先民的眼裏,自然界是一個充滿神靈的世界,崇拜自然神靈是他們與自然溝通的途徑,這構成了先民社會生產和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眾多的自然崇拜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大山崇拜。
泰山就是“大山”。古時泰與太、大相通,泰山也寫作“太山”,按《說文解字注》的解釋:“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泰山又稱為“東嶽”,《岱史·形勝考》引詩注云:“嶽言山之尊也。東方主天地生氣,以方位別五嶽,是為天之東柱。”泰山還稱“岱山”、“岱宗”,“固謂夫出震配乾萬物始代,儲坤蟠亙五嶽惟宗。”在古人心目中,泰山是萬物交代的群嶽之長。
古人對泰山的崇拜,大概是取決於人類生產、生活對它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尚書大傳》中引孔子所說:“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四方皆無私與焉。出雲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樂於山也。”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山林之饒,水泉之利”,“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財用也”;另一方面,泰山又能“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按照萬物有靈的觀點,泰山神之“神”的涵義為“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故而理所當然地受到先民的崇拜和祭祀。
礻
泰山崇拜還與天地崇拜、方位崇拜緊密相連,這也是泰山神信仰的重要內容。《尚書》中說,舜“肆類於上帝,禋于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上帝”即最高天神,“泰山”則為“六宗”之一。古人認為,泰山峻極,離天最近。按照“山嶽則配天”的觀念,作為“東天一柱”的泰山,正是陰陽始代、天地交泰之地。故而早在三代以前就在泰山極頂“古登封台”“燔柴以祀天”。進而又演化出泰山神乃“天帝之孫”的信仰,泰山崇拜與天地崇拜的結合便愈加密切。
泰山在五嶽中位於東方,《岱史·形勝考》引詩注云:“東方主天地生氣,以方位別於五嶽,是為天之東柱”。《文獻通考》也指出:“岱廟東嶽,以其處東,北居寅醜之間,萬物終始之地,陰陽交泰之所,為眾山之所宗主也。”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古有日出扶桑之說。東方,按五行屬木,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仁”乃天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於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天地大德”、“帝王出生騰飛之地”。
因此,泰山崇拜可以說是多種原始自然崇拜的混合和集中表現。發展到夏商周三代中國古代宗法性宗教時期,泰山神逐漸人格化,此時的“神”的涵義正如孔子所言:“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首為神。”
二、泰山神東嶽大帝的來歷和職司
關於泰山神東嶽大帝的來歷,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太昊說。道經《洞淵集》云:“太昊為青帝,治東岱,主萬物發生。”《枕中記》亦云:“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二是金虹氏說。《神異經》稱:“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東嶽帝君也。”《東嶽大帝本紀》、《歷代神仙通鑒》亦持此說。
三是盤古化身說。《述異記》言:“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秦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月,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五運歷年記》也稱:“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
四是上清真人說。《文獻通考·郊社》中說:“五嶽皆有洞府,上清真人降任其職。”
五是山圖公子說。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天地宮府圖》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三十六小洞天,第二東嶽泰山洞。周圍一千里,名“蓬玄洞天”,由山圖公子治理。
六是天帝之孫說。《孝經援神契》謂:“泰山,一曰天孫,言天帝之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說,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此外,泰山神還有黃飛虎說(出自《封神演義》)、圓常龍說(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及泰山地區部族首領少昊說(呂繼祥《泰山民俗》)等。
以上諸說中,太昊說、金虹氏說、少昊氏說,若明若暗地顯示了泰山信仰源起的軌跡——泰山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結合,由單純的自然神向人格神的過渡,人格化的泰山神與人同形同性。而盤古化身說,把泰山與神話裏開天闢地的創世主盤古聯繫在一起,意在表明泰山信仰源遠流長及聲名的顯赫,似亦無更深的層次結構。天孫說,正是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相通的神地所在,泰山神為天帝之孫,正是“泰山”與“天”關係的形象化。而上清真人及山圖公子說,則似乎完全是後世道教希圖將泰山這一山林之神改造成到“道教神仙”(仙真)的努力。至於黃飛虎一說,雖為小說虛構,但在民間流傳很廣,其內涵不必深究。
關於東嶽大帝泰山神的職司,大致可以概括為:興雲致雨,發生萬物;通達天庭,固國安民;統領鬼魂,決人貴賤;延年益壽,長生成仙。
(一)泰山神能興雲致雨,主陰陽交代萬物發生。《春秋公羊傳》有記載:“山川能有潤千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爾!”所以後代的祈雨活動,除了祭天外,在諸山之中,最重視的就是泰山。興雲致雨和萬物生長相關,故而泰山神又主管著萬物的生長。更重要的是,泰山位於“萬物始終”、“陰陽交泰”的東方,所以“主萬物發生”,是萬物生長的源泉。
(二)泰山神乃天帝之孫,主更替王朝、穩固江山。幾千年來,“泰山安則四海皆安”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一點突出表現在歷代帝王的封禪和祭祀活動中。凡改朝換代王者易姓、天降祥瑞國家升平,或者天災人禍動盪不安等情況,帝王必定或巡狩、或封禪、或祭祀,以期溝通神意,上承天命,固國安民。
(三)泰山治鬼,主人生死貴賤。泰山治鬼說大約始於漢代。《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說:“中國人死者,魂歸於岱(泰)山地也。”泰山地府在蒿裏山,漢朝《樂府歌辭·蒿裏曲》就有“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的詩句。記述泰山神東嶽大帝管理陰曹地府的文獻資料不勝枚舉,如《雲笈七簽》中稱:“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祀廟是所宗者也。”《五嶽真形圖》載其職責,“定生死之期,兼注貴賤之分,長短之事。”
(四)登泰山封禪,延年益壽,長生成仙。戰國秦漢時期,信奉方仙道的方士們紛紛到泰山修煉求仙。“仙”與“山”有密切的聯繫,《說文》:“ (即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從山。”《釋名》說:“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治字人傍山也。”其次,帝王封禪求仙。漢武帝時,“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漢武帝深以為然,曾先後七次到泰山行封祭天以求國泰、以求長生。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所鑄一鼎的鼎銘即曰:“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第三,對普通百姓來說,上泰山,見神人便可長壽萬年。據羅振玉《遼居雜著》所記西漢的《泰山鏡銘》曰:“上泰山,見神人,食玉英,見灃泉,駕蛟龍乘浮雲,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長命,壽萬年。”可見,在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心目中,都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泰山主長生的信仰觀念。
由自然崇拜過渡到一種精神上的信仰和依託形式,泰山神信仰不僅與政治權力相聯繫,而且與靈魂不滅及來世觀念相結合,進入了宗教階段,人們對它的信仰具有了豐富的倫理意義和人文色彩。
三、泰山的祭祀和歷代褒封
泰山神信仰不僅在道教神仙信仰中擁有崇高地位,還隨著社會發展廣泛地與王權政治發生了聯繫。從單純的自然崇拜,遞延出代表國泰民安重大義理的絕對權威和象徵。這一權威和象徵突出體現在對泰山及泰山神的祭祀儀典和歷代褒封上。
祭祀泰山起源很早,《山海經》中,已多有祭嶽的記述,但尚沒有形成一種儀式化的典禮。作為較為定型的儀式化的祭山典禮,首見於三代帝王的“巡狩”。其後,不斷地發展成為系統的祭祀禮制,成為封建時代統治王朝國家典制的重要內容。
(一)巡狩
巡狩(巡守),最早的記載見於《虞書·舜典》,文曰:“肆類於上帝,禋于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複。”《越絕書》也說:“禹巡狩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審銓衡,平斗斛。”可見巡狩是帝王加強統治的一種政治儀典,帶有政治視察性質。其間,要接見諸侯,考核賞罰,統一制度,拜訪老人,觀察民俗,宣揚教化等。
巡狩一般在天下太平的時候進行。《白虎通》說:“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才巡狩“考禮義,正法度,同律曆,稽時月”,以加強統一。
據記載,巡守時二月至東嶽,五月至南嶽,八月至西嶽,十一月至北嶽,表現出時令與方位的對應,這或許是“五行”說的先聲。
帝王之所以祭四嶽,《禮記·逸禮》指出:“所以至四岳者,盛德之山,四方之中,能興雲致雨也。”帝王山祭的形式,主要有“柴”和“望”兩種。“柴”就是“燔柴以祀天”,即在山頂上舉火祭天。“望”,就是“望秩以祀山川”。“望”指不親至,遠望祭祀;“秩”,指祭祀的等級標準,如“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巡狩大典標誌著人與山關係的功利化、秩序化。巡狩將政治教化與泰山神相結合的基本形式,為帝王封禪奠定了基礎。
(二)封禪
封禪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宗教典禮,而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卻是由巡狩發展而來的。在封建社會,它是國家最為隆重的神學和政治大典。所謂“封”,即是在山頂上築一圓丘,密封玉牒祝文,以祭天;所謂“禪”,即是在山下築一方丘,以祭地。《白虎通》解釋說:“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封即是“增高”,禪即是“廣厚”,增高以報天,廣厚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封禪大典的實質,即溝通天意,上承天命。
封禪之說,最初見於《管子·封禪篇》,管仲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自上古伏羲氏到周朝七十二家封禪泰山的帝王中,較為著名的有炎帝、黃帝、顓頊、堯、舜、禹、湯、周成王等。有確切記載的第一個到泰山封禪的帝王是秦始皇,之後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等先後封禪泰山。雖然封禪是祭天,不是祭泰山神,但封禪可以說是泰山信仰的特殊形態。
帝王封禪是有條件的。據《史記·封禪書》載:一是受命于天,易姓稱王者。二是天下太平,有祥瑞出現。如《呂氏春秋·應同篇》所言:“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比先降祥於下民。”三是帝王應為功高德厚者。封禪作為“統和天人”的盛典,表明統治者更為自覺地利用泰山,借泰山神道設教。在這一過程中,泰山神由一般的自然神人格化為有帝王之尊的神靈,泰山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了。
(三)神祭
從宋真宗封禪之後,就再無封禪,但金、元、明、清對泰山的祭司都仍在繼續。《金史·禮志七》載:“大定四年(1164)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昭以典禮……立春,祭東嶽於泰安州……”《元史·祭祀志五·嶽鎮海瀆常祀》曰:“至元三年(1266)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正月東嶽……,三月南嶽……,六月中嶽……,七月西嶽……,十月北嶽……”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在五嶽之中,東嶽泰山已失去往日突出的地位,祭祀泰山,已與其他山嶽並無本質差別。明代祭山川海瀆,帝王並不親至。明太祖、成祖、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均曾遣官致祭泰山。另外,在京都還設有山川壇,專祀山川。清代沿襲明制,仍在地礻氏壇兼祭山川海瀆,同時也遣官致祭五嶽。此外,帝王在外出巡幸時,也往往附祀山嶽神。康熙帝“南巡江浙,五至泰安,躬祀岱嶽。”乾隆帝十一次到泰山,祀嶽神。其《謁岱廟作》詩描述其祭神動機:“肅拜無私禱,抒誠心始安。”一是為民祈福,一是求得心裏安定。明清兩代,在對名山大川的關係上,泰山神的政治色彩明顯淡化,不再以帝號相稱,而恢復其自然神的面目。
關於泰山神敕封“東嶽大帝”及歷代褒封問題,各種史志碑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泰山神最初以樸素的自然神的形象出現,泰山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結合,產生了部族首領——太昊氏(或少昊氏)的形象。封禪的興起,又促使泰山信仰與天地信仰相聯繫,泰山神又成為“天帝之孫”,且地位越來越高。漢明帝永平年間被封為“太山元帥”,魏晉時期稱“泰山府君”。特別是唐代以後,伴隨著帝王們到泰山封禪告祭,泰山神不斷被加封。據《唐會要》記載,武則天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泰山神為“天中王”;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禪泰山時,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最後一位封山泰山的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先是詔封泰山神為“仁聖天齊王”,其後又加封為“天齊仁聖帝”。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春二月,元世祖再加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聖帝”。至明代,這種情況才發生轉變,太祖去泰山神歷代封號,關於去封號的原因,《明太祖封東嶽泰山神碑》的解釋是:“因神有歷代封號,予起寒微,祥之再三,畏不敢效。蓋神與穹同始,靈鎮一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後土,為人君者何敢預焉!懼不敢加號,特以‘東嶽之神’名其山。”從這段碑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儼然帝王之尊的泰山神又複歸山神自然神格的傾向。明清兩代歲多有祭祀泰山,但從未再加封神號,泰山政治色彩逐漸淡化,而神學氣息越來越濃。這是人格化的“東嶽大帝”向自然神“東嶽泰山之神”的最終複歸。
四、東嶽大帝信仰的影響
泰山神東嶽大帝信仰對泰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首先,由於“泰山安則四海皆安”的觀念深入人心,歷代帝王祭祀封禪泰山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有深遠的影響。泰山神不斷加封與歷代帝王到泰山封禪告祭有著密切聯繫。帝王們之所以一再加封泰山神,一是表明他們是“受命於天”的帝王,即所謂“君權神授”。以康熙帝為例,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鞏固他們在漢族人主體的中原的統治,康熙帝派人航海測泰山的發源,並親著《泰山龍脈論》,稱泰山發源於長白山,為“受命於天”入主中原尋找神學依據。二是“誇示內外”。這在宋真宗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澶淵之盟”後的宋真宗為了擺脫國內外的壓力,選作祥瑞,封禪泰山,又借封禪成功加封泰山神,其目的就是“因封禪以鎮服四海,誇示夷狄”,鞏固政權。三是借東嶽大帝主生亦主死,執掌人間地府,主人貴賤高下、壽祿厚薄、善善惡惡、生死短長,而神道設教,來引導百姓“棄惡揚善”、“多積陰德”,進而穩定社會,鞏固江山。
其次,泰山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東嶽大帝信仰有促進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再者,古人認為,“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魂神歸泰山就是歸泰山神管轄。這是一種“落葉歸根”思想。泰山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心目中的神山,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象徵,落葉歸根的傳統文化、心理積澱應該說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東嶽大帝信仰促進了泰安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泰安城的興起,與歷代帝王祭祀封禪泰山息息相關。唐代以前,泰山腳下僅是一個鎮級治所,稱岱嶽鎮。宋開寶五年(972)徙乾封縣於此, “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曰奉符,廢齊阜昌之初(1130)改為軍,曰泰安,本朝開國六十有八年(1182)升之為州。”一般來說,政治的中心,也往往是經濟的中心、文化的中心。從明朝張岱的《岱志》記載:“離州數裏,牙家走迎,控馬至其門,門前馬廄十數間,妓館十數間,優人寓十數間。向謂是一州之事,不知其為一店之事也。到店,稅房有例,募轎有例,納山稅有例。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賀,到山者迎。客單數千,房百十處,葷素酒筵百十席,優傒彈唱百十群,奔走支應百十輩,牙家十餘姓,合計入山者八、九千人。”泰安城內“欞星門至端禮門,闊數百畝,貨郎扇客,雜錯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此外,神誕廟會,作為集宗教信仰和商業貿易為一體的特殊的經濟現象,也為經濟和民俗文化的豐富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追根溯源,宋大中祥符年間開始的慶賀東嶽大帝聖誕的活動,為東嶽泰山廟會的正式定制奠定了基礎。宋、元、明、清延至民國,東嶽廟會千年興盛。從以宋代為背景的《水滸傳》中的有關描寫中可窺廟會興盛之一斑:“原來廟上好生熱鬧,不算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接天下香官。到菩薩聖節之時,也沒安著人處,許多客店,都歇滿了。”明代東嶽廟會依然影響甚大,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卷七引許彬《重修蒿裏山祠記》載:“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屬東嶽帝君誕辰,天下之人不遠數千里,各有香帛牲牢來獻。”至於清代的泰山廟會,清人唐仲冕在《岱覽·岱廟》中有記載:“廟城宏敞,每年祈賽雲集,布幕連肆,百劇雜陳,肩摩趾錯者數月。舊傳三月二十八日為嶽帝誕辰,是日尤勝。”
東嶽大帝信仰對文化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郭沫若曾指出:“泰山是中華文化的局部縮影”。在這個“縮影”中,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形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表現有兩點:一是正史中有許多關於泰山神東嶽大帝的記載和遍及全國各地的東嶽廟。一是歷代文學藝術作品也往往涉及東嶽大帝。如《搜神記》、《冥報錄》、《集異記》、《續夷堅志》、《剪燈餘話》、《水滸傳》、《封神演義》、《耳食錄》、《金屋夢》等等都有泰山神東嶽大帝的描述;詩詞歌賦、戲曲以及遊記散文、民間傳說涉及到泰山神的更是不勝枚舉。泰山岱廟天貺殿內的《東嶽大帝啟蹕回鑾圖》場面恢宏、構圖精巧。至於民俗文化,泰山神——東嶽大帝信仰的影響和貢獻就更大了。泰山地區的民俗以泰山信仰為主導,以對泰山神和碧霞元君的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彙。尤其是對地府、人間、天庭三重空間的信仰格局,使該地區歷代都保持了頗具規模的香社組織、祈福還願的香客隊伍。因此,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測的特點,歷來為民俗研究者所重視。
泰山神東嶽大帝由於泰山的特殊地位,經歷了由自然神而人格神又自然神的變遷過程,這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是比較特殊的。這個歷程典型地、具體而微地反映了在自然崇拜基礎上道教神仙譜系的形成過程。對於泰山神信仰的研究,不僅對促進泰山道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認識道教神仙信仰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也是不可或缺的。
註釋
引自:福井康順等監修之《道教》第一卷
引自《岱史》
引自:《白虎通》
引自:《禮記·祭法》
引自:《春秋公羊傳》
引自:《禮記·祭法》
引自《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引自《虞書·舜典》
引自《禮記·鄉飲酒義》
引自《國語·魯語下》
引自:《史記·封禪書》
語出《虞書·舜典》
引自:《清史稿·禮志八》
引自:《後漢書·烏桓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