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1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6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是一種崇奉多神並主張人能修煉成仙的宗教。它從天人一體同源的思想出發,從人自身來追尋生命無限存在的可能性,既注重人當下的現實生命的質量,更希望採用種種特異的方法來延長人的生命,甚至於達到長生不死。因此,從道教的終極理想看,它必然飄逸著一種超世脫俗的精神,但從實現終極理想的途徑看,它的實證性又必須落實到現實的生活之中。唐末五代時著名的“道門領袖”杜光庭(850~933年)曾對道教的哲學理論、思想源流、修道方法、齋醮科儀、神仙信仰等作過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總結性研究,由此而成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墉城集仙錄》中曾借“聖母元君”之口,對如何契道而成仙的方法與途徑作了細緻的解釋,並兼及到了對道教神仙信仰與道教法術關係的探討。
杜光庭曾說:“道之無形,用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人能學之,則變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簡而易矣。功術之秘者,唯符、藥與氣也。”在他看來,道雖然是無形的,但人卻可以憑藉著特定的方法和途徑,通過修真悟道來消除時空對生命的限定,使個體生命與道相契而實現生命的超越。因此,在杜光庭的道教仙學中,除了有對形而上之道的信仰之外,也有一些可操作性的“法”與“術”。所謂“法”就是修道的具體方法;所謂“術”就是修道的特殊技巧。他說:“道者,虛通之至真也;術者,變化之玄伎也。” 如果說,“道”是“法”與“術”的核心與靈魂,那麼,“法”與“術”就是傳播和實證“道”的手段或工具,所以在道教中也常有“法術”或“道術”的說法。“道”是恒定不變的,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法術”或“道術”則會應人們的需要和技術的發展處於不斷的變化和完善之中,從而形成繁多的種類,由此而使道教神仙信仰與道教法術構成了一與多的關係。
杜光庭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仙道多途的思想,對唐末五代道教仙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所包含的對人的現實生命的看法,今天讀來仍能給人以啟迪。
在道教仙學中,人的身體相對於天地大宇宙而言,被視為是一個複雜而奇妙的微觀小宇宙,杜光庭曾用金木水火土風來解說身體這個小宇宙,他說:
木神為肝,火神為心,土神為脾,金神為肺,水神為腎,風神為膽,六家共成人身,故有五臟六腑,九宮十二室,四肢五體,三膲九竅,百八十關機,三百六十骨節,各隨而居之,故能動作、視息、飲食、語言,別好惡,知是非也。一家不和,即為病矣。人生各有歲月日時,隨其所屬星宿,以定其貧富貴賤,生命長短焉。然六家之物,有合則有散,有生則有死,有成則有敗,有盛則有衰,此物之常數也。身有應敗之患,神有應散之期,命有必盡之勢,甚可畏也。
人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生命體,對於具體的修道者來說,抽象的理智不足以概括豐富的生命體驗,仙學的普遍原則一旦為具有獨特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經歷的個體之人所踐履就會表現出一種相對性──仙道多途。
杜光庭通過“神仙之道百數”來說明“證道雖一,修習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數,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為真人之友,成為天地之賓,倏忽而龍駕來迎,參差而雲駢遐邁者,則穀希、長裏、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書稟籙,陰景煉形,靈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則五老、上帝、四極、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誠不易,試難不移,目注□邱,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黃觀、韋道、微傅君之例是也。況複大洞七變,八稟三圖,胎精斑符,隱芝曲素,玉精金液,黃水秘符,赤樹青英,環剛絳實,白羽皇象,九轉八瓊,服之而化鳳化龍,餌之而為金為玉,複有金鐺玉佩之訣。三皇八景之文,華丹素奏之靈,神虎金真之要,飛行之羽,超虛攝空,流金之光,攝神制逆,翱翔則翠羽元翮,控禦則飛蓋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虧毫髮。三十七色之所授,漸備羽儀。至或降九錫以騰淩,踐七試而貞介,資師秘訣,證自我心,歷象不能易其堅,雷霆不能駭其聽,富貴不能惑其志,聲色不能誘其衷,此則我命在我,長生自致。
“得道成仙”是修道者的終極目標,它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理想,希望無限地延長生命,以至於長生不死。這也是道教對人類的最大誘惑!問題在於,需要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與途徑才能實現即世而超越的理想呢?這裏,杜光庭以優美的文字描繪了修道的各種方法與途徑。他認為,修道者根器有異,身體有別,成仙之途亦當有殊,而絕不拘於一法,取於一術,至於在“神仙之道百數”中選擇哪一種道術來進行修煉,則應當由修道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由於道本身既廣大又精微,人的生命既複雜又奇妙,因此,杜光庭所闡述的“仙道多途”與他對人的理解密切相關。正如當代基督教神學家麥奎利所說:“神學話語所構築的任何景象,都是深深地植根於人在歷史和具體生存中所擁有的經驗之中的。” 杜光庭認為,人無論是聖賢,還是愚賤,無論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社會地位是如何的不同,其身心活動的時空領域都是廣闊的。人既是社會群體中的人,又是自然的個體之人,人既有生物性的情欲,又有與生俱來的道性,人所具有的多面性之間又有著難以割裂的內在統一性。因此,道教只有提供不同的“修證之理”,才能滿足修道者多方面的需要,才能對廣大信眾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吸引力。正是從此出發,杜光庭希冀通過宣揚“仙道多途”,既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也以此來推動道教仙學的發展。他說:
夫立功之義,蓋亦多途,或拯溺扶危,濟生度死。苟利於物,可以勸行,或內視養神,吐納煉藏,服餌道引,猿經鳥伸,遺利忘名,退身讓物,皆修道之初門也。既得其門,務在勤久,勤而能久,可以積其善功矣。
杜光庭生動地詮釋了道教的修道是圍繞著內以養生、外以度世而展開的,具有自利利他的特點。作為社會的人,他應當以自己的道力“拯溺扶危,濟生度死”來有利於社會,作為個體的人,則應當通過“內視養神,吐納煉藏,服餌道引,猿經鳥伸,遺利忘名,退身讓物”等身心的修煉來優化自己的生命。同時,杜光庭也指出,以上各種道術僅為“修道之初門”,修道而能夠得道的關鍵還在於入門之後“務在勤久,勤而能久”。
杜光庭列舉了當時道門中主要採用的修道方法,對仙道如何多途又進一步作了細緻的解說,以為人們的修道提供指導。他說:
大道好生,誘人垂法千門,煉性萬行。修心因悟乃修,因修乃證。修證之理,泛舉其綱,則有吐納元和,咽漱雲液,茹松食柏,絕粒餌芝。或隱朝上清,密伺玄斗。或五金八石。或水玉流珠,陰鼎陽爐,五華九轉。或素文丹等籙,檄召鬼神,金鈕青絲,質盟天地,則有正一道德,升玄洞神,靈寶明真,三清眾法並革。凡登道證品升真,又有奔二景,朝五辰,據極攀魁,騖綱飛紀,吞日咽月,制魄拘魂,八道望雲,九真受事,升玄臥斗,方諸洞房,左右靈飛,陰陽六甲,三部八景,二十四真,存服三元,注想三一,紫房黃闕,降景朱嬰。紫虛南嶽之篇,青童東海之訣,內視五藏,下制六天,導引吞符,禦風養氣,騰舉之道,溢於真經。或修勵一門,便可得道,遂能拔玄祖於長夜,飛我身於太虛,瞬息而歷九陔,那[f1若士顧面而周六合,豈讓鴻蒙而世之大迷,不能耽味,即曰神仙之事,非積學可求。
杜光庭在此羅列的“修證之理”可謂琳琅滿目,有行氣、服食、辟穀、存思、注想、內視、拜神、金丹、符、導引等。他以大道“垂法千門,煉性萬行”來彰顯“仙道多途”,以說明修道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修勵一門“,但神仙之事,絕非積學可求,必須“因修乃證”。
在杜光庭之前,道教中對修道成仙一般有四種說法:一曰飛升,二曰隱化,三曰屍解,四曰鬼仙,都比較注重追求肉體的永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肉體永存僅是人們所期望實現的美好理想,理想並不等於現實,這就使得人們會對道教信仰持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敬而遠之,從而在客觀上制約了道教仙學的發展。杜光庭雖然也依照傳統的說法把修道成仙的品秩分為四種,但卻對其中的鬼仙作了新的詮釋。他說:“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穀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化托象,蛻蟬飛”;第四種就是“得為鬼仙”而入仙界者:
又有積功未備,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棲獨煉於己身,善行不加於幽顯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極以其推誠,限盡而終,魂神受福者,得為散爽之鬼,地司不判,鬼錄不書,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然後升陰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入仙階矣。
這裏所強調的實際上是生前行善,死後成仙。“這對於道教的神仙思想來說,無疑是一個發展。它既克服了以往只講即身成仙,白日飛升,事實上不能兌現,雖然借造神話傳說,也令人難以信服的困難;又解決了由於成仙的要求太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只有極少數所謂秉賦特殊或前世在天上掛了號的人,才被說成能升入天界的這一困境。現在杜光庭明確倡導在生行善,死後成仙的說教,雖然在生行了善,死後能否成仙,仍無從證明,但卻容易吸引那些相信靈魂不死的人,且又簡便可行。這就更有利於道教的廣泛傳佈和發展。”顯然,杜光庭的這種成仙的理論,不僅簡單易行,而且還可以給那些熱切期望成仙者以一種精神上的安慰,鼓勵他們不要因為神仙高遠而失去信心,放棄努力。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此,則善不徒施,仙固可學,功無巨細,行無洪纖,在立功而不休,為善而不倦也。休習之志,得不勖哉?”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細究杜光庭的著作,就會發現,他雖然強調“仙道多途”,但他的著作卻很少涉及金丹、符等道術,對如何煉氣也沒有作細緻的說明,而是從“理身之道,先理其心”出發,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強調人需要心性的修煉,通過“性命雙修”來達到長生成仙。他說:“明者返伏其性,以延其命;愚者恣縱其欲,以傷其性。夫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勤而煉之,所以營生以養其性,守神以養其命,則離苦升樂,福祚無窮矣。且人之生也,皆由於神,神鎮則生,神斷則死,所以積氣為精,積精為神,積神則長生矣。”杜光庭通過“明者”與“愚者”的對比不僅強調了性命雙修的重要性,而且也展示出性命雙修不只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問題,而是一種全方位的生命修習。因此,杜光庭對仙道多途的強調最終落實在性命雙修上,從而使道教神仙信仰與道術的關係變得更為具體、明確。
需要指出的是,杜光庭的道教仙學僅停留在對神仙靈異的描述上和對得道成仙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理論探討上,並沒有像同時代出現的鐘呂金丹道及後來的全真道那樣,將形而上的哲學之思落實在形而下的修仙之術上,建立起以“性命雙修”為主要特徵的內丹心性學。但從歷史上看,杜光庭對心性修煉的強調,從人的內在心性中去尋找人與道相溝通的途徑,這在客觀上推動了“以身為爐鼎,心為神室”的內丹心性學在唐末五代的迅速發展,並在宋代以後成為道教思想與實踐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又促進了道教仙學思想持續的發展。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重溫道教的神仙思想,分析道教信仰與法術的關係,可以得到很多啟示,例如,至高的神仙也是人通過修煉而成就的,因此,人們應當熱愛生命,積極探求生命的奧秘,通過效法自然不斷地提升人生的境界。古老的神仙思想必然而且能夠進行現代轉換。轉換的契機就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和具有切實有效的生命修煉方法的建立。
注釋:
《墉城集仙錄》卷一,《道藏》第18冊,第167頁。
《墉城集仙錄》卷一,《道藏》第18冊,第167頁。
《墉城集仙錄》卷一,《道藏》第18冊,第166頁。
《墉城集仙錄·序》,載《全唐文》卷九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冊,第4303頁。
參見孫亦平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3頁。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冊,第494頁。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十四,《道藏》第14冊,第383頁。
《墉城集仙錄·序》,載《全唐文》卷九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冊,第4303頁。
卿希泰著《中國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1頁。
《墉城集仙錄·序》,載《全唐文》卷九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冊,第4303頁。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十九,《道藏》第14冊,第404頁。
《墉城集仙錄》卷一,《道藏》第18冊,第16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