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4-20
- 最後登錄
- 2025-3-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0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220
- 相冊
- 3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四大元帥
又稱“護法四元帥”,為道教護法之神。分別是馬子貞、趙公明、溫瓊、康妙威四位元帥。
道教從北宋到南宋有很多派別,各有各的法術,所重視的神將各自不同。元、明文學作品如《西遊記》、《封神演義》、《平妖傳》、《三寶太監西洋記》、《四遊記》等,收錄了許多元帥神──即溫、關、馬、趙、殷、王、鄧、辛、張、龐等元帥──的故事。當時很多人認為這些是道教神將的代表,而祂們的故事、名字、形象都有差異。
《封神演義》雷聲普化天尊聞仲的部下,共二十四位, 有 鄧忠、辛環、張節、陶榮、龐洪、劉甫、苟章、畢環、秦完、趙江、董全、袁角、李德、孫良、栢禮、王變、姚賓、張紹、黃庚、金素、吉立、余慶、閃電神(即金光聖母)、助風神(即菡芝仙)
《北遊記》玄天上帝共收了三十六員元帥: 萬法教主神功妙濟許真君、海瓊白真君、果嚴教主濟微傳教祖元君、洞玄教主辛真君、清微教主魏元君、混元教主路真君,都掌金輪如意趙元帥,關羽封為顯靈關元帥,龍興王、田華封為苟、畢二元帥,亀、蛇封為水火二將,張健封為盡忠張元帥,龐喬封為混炁龐元帥,副應封為糾察副元帥,正一靈官馬元帥,朱彦夫封為管打不信道朱元帥,催、盧二將軍,李伏龍封先鋒李元帥,兩田封降妖辟邪兩元帥,鄧成、辛江、張安封為鄧、辛、張元帥,汪無別、寧世誇、封為汪、寧二太保,劉俊封為玉府劉天君,雷瓊封為威靈瘟元帥,石成封為神霄石元帥,廣澤封為風輪周元帥,謝仕榮封為火德謝元帥,離婁、師曠封聰明二賢,康席封為仁聖康元帥,高員封為降生高元帥,孟山封為酆都孟元帥,王鐵、高銅封為虎丘王、高二元帥,王忠封九州豁洛王元帥,雷公封為九天霹靂大將軍,楊彪封為楊元帥,殷高封為地司太歲殷元帥,鐵頭封為猛烈鐵元帥,朱佩娘封為雷都電母,朱孛娘為月孛天君。
雜劇《太乙仙夜斷桃符記》的太乙仙也用五雷法作法驅邪, 有 上界元始天尊、三清四帝、五師六神、侍香金童、傳言玉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東斗五星、西斗四星、十二宮辰、二十八宿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雷霆大將、主行利兵、鄧、辛、張、陶四大元帥、龐、劉、苟、畢四大元帥、神霄雷符馬元帥、金輪如意趙元帥、神霄無拘溫元帥、馘魔上將關元帥、本壇攝令城隍、土地等神
〈上清天蓬伏魔大法〉和〈混元飛捉四聖伏魔大法〉屬於天心派法術,有北極驅邪院四聖與天罡大聖,唐、葛、周三將軍,崔、盧、鄧、竇四將等。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代表神霄系法術,所重視的是鄧、辛、張、苟、畢等雷部天君。但神霄派法術有許多派別,如「八卦洞神雷法」系重視龐、劉、陶天君;「南宮火府」系統以吳、宋、劉、楊元帥為中心;「太乙雷法」系重視丘、王、孔、林、謝等諸元帥;「金火天丁」系則以張天君為主;還有「九州社令」系也採用很多元帥神; 酆都系、地祇系重視溫、關、張、趙等元帥。而馬靈官、王靈官、殷元帥也有相近的性格,這些元帥本來屬於地獄的「鬼官」,如關羽、張巡等一類,盡忠行義而死的人物較多。
〈清微玉宸錬度奏申文檢〉乃是上奏三清、玉帝、紫微大帝的文檢。上奏的儀式需要請神將幫助,這裡所舉的神將即是如此:陽雷神君-苟留吉 ; 陰雷神君 畢宗遠; 火鈴大將 劉明; 焚炎符使 楊傑; 解冤符使 顓惡; 陽神 何昌; 陰神 喬荀; 鄷都追攝元帥 關羽; 地祇上將 溫瓊;
清微派的神系,有很多元帥神: 元始北極天王天雷轟元-鄧雷君; 北極安景令王地雷鎮玄-辛雷君; 暘谷太霞靈王水雷環運-張雷君; 九斗陽芒流金火鈴威雷浮光-劉天君; 三山木郎大神皓靈-荀神君; 上清璇天刑令大神樞機-竇真君; 神霄玉部陽雷陰霆西極上將神變-留真君; 沖天明道執法仁聖應元真君飛捷-楊符使; 飛天妙道威化聖仁神烈真君焚炎-楊符使; 妙道沖儀聖仁通華真君雷霆捷疾-朱符使; 景靈通道仁聖元妙真君飛捷-楊符使; 承天沖和保生聖元明道真君九天沖虛飛雷-安符使
金輪執法 趙元帥
鄷都馘魔 關元帥
地祇上將 溫元帥
急報無佞 康元帥
地司猛吏 殷元帥
巨天力士 孟元帥
太一 王天君
樞靈 劉大神
總真 龔使者
混元都統靈官 馬元帥
欻火律令大神 炎帝鄧天君
正令大神青帝 辛天君
行令大神暘谷 張天君
神烈 苟、畢二雷君
流金火鈴 劉天君
捷疾焚炎 楊符使
昌陽閃爍 呉、王二使者
太玄左右 烏、塗二神君
翻解冤結 顓使者
主水主火 王、趙二將軍
神虎 何、喬二大聖
三元 五道大神
《靈寶大法》的神將有北極四聖和唐、葛、周三元將軍。雷部,只有「五方五雷使者」、「雷公電母大神」、「社令雷神五雷直符張使者」。北極驅邪院官將吏兵有崔、盧、鄧、竇四將; 梅仙考召院本有潘、耿、盧、査四將。
天心派的神將有天罡大聖和三十六將, 北極四聖、天罡大聖、六甲六丁神等 :
都天捉鬼大將 陳希
雲路追捉大將 孫常
天司檢會大將 王和柔
飛天捷疾大將 許遜
驅遣精邪大將 趙充
天醫治病大將 周洪
斷除癨痢大將 趙剛
解禳呪誓大將 王國賢
保護患人大將 由虁舉
直日捉邪大將 元廷臣
《上清北極天心正法》神將:
都天執邪大將 張廷中(披髪大紅袍金甲仗劍)
橫天殺神大將 朱子真(披髪青袍金甲執索)
衝天攝神大將 蘇成力(披髪黃袍金甲持劍)
金天火輪神將 鄭天英(披髪皁袍金甲持杖)
飛空金聖大將 趙天正(披髪白袍金甲執枷)
炎空飛輪大將 王火光(披髪緋袍金甲持火輪)
飛霄滅邪大將 劉次神(披髪紫袍金甲握刀)
丹青聖神大將 胡中元(披髪皁袍金甲執杖)
安神定魂大將 居子鎮(披髪緋袍金甲仗劍)
追魂歸魂大將 杜剛志(披髪青袍金甲執刀)
禁法神通大將 姚堯真(披髪綠袍金甲仗劍)
追魈捉魅大將 許天信(披髪黃花袍金甲持刀)
跳山入海大將 袁通靈(披髪青袍金甲仗劍)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有:
總監大將軍 王文宣 ; 統兵大將軍 丁仲珪 ; 主水大將軍 王燕
主火大將軍 趙仲明 ; 主風大將軍 馮浩 ; 主雲大將軍 董隆
主炁大將軍 翟德 ; 主雨大將軍 丁宗成 ; 主殺大將軍 蔣德友
主生大將軍 劉通 ; 主病大將軍 丁宗晟 ; 捉鬼大將軍 馬勝
縛邪大將軍 陳猛 ; 考鬼大將軍 莊德降 ; 破廟大將軍 趙侯
伏魔大將軍 元真 ; 縛龍大將軍 應宿元 ; 捜奸大將軍 丁友忠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有很多雷神。
東方雷霆風雨雲電之神 呼風亞 咄遮黎 义鳩羅
南方雷霆風雨雲電之神 氷鳩鸕 煖炎寮 石阿雄
西方雷霆風雨雲電之神 榮耀靈 朗重延 閃鳩陀
北方雷霆風雨雲電之神 盧刑猛 橫天霸 釗振鳩
中央雷霆風雨雲電之神 孫真耳 多伯言 旭執圭
四大元帥,是用來驅邪禳災的四大神將,在民間頗受人們信仰。道教中建醮盛會或者普渡祭場內,四大元帥可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紙糊神祇,用以維持醮場或祭場的清淨,防止邪魔外道入侵破壞。
四大元帥的版本有很多種「溫康馬趙」或「康、趙、劉、林」 ..
分為乘騎動物的四騎與不騎坐動物的四大金剛兩類,每類分別有黑臉、黑身、執鞭、騎虎的趙元帥;白臉、白身、托盤、騎獅的高元帥;綠臉、綠身、執槌、騎象的康元帥以及紅臉、紅身、執劍、騎豹的溫元帥。
溫元帥本名溫瓊、溫皇,是泰山神,亦屬東嶽大帝的部將之一。其樣貌「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長袍花一簇。硃砂發梁遍通紅,青面獠牙形太毒。祥雲靄靄離天宮,狼狼牙妖精盡伏。」溫元帥守護東方,身著金甲背五峰,坐騎銀象、綠臉三目紅鬚,雙手持金槌,怒目威嚴。
康元帥本名康席、康妙威,根據《北遊記》所記載,康元帥曾為西安府中的妖怪,係龍馬之精所轉世,於仁聖巖一帶興風作浪,而後被玄天上帝收服,受玉帝敕封為「仁聖康元帥」。康元帥鎮守南方,身穿金甲背五峰,騎黃豹,赤臉黑鬚,單手持劍,威武端正。
馬子貞元帥, 本名馬靈耀,佛教稱為華光佛, 道教稱作五顯靈官馬元帥、馬靈官、三眼靈光、馬天君等。相傳馬元帥原為火之精,擁有長槍、風火輪、三角金磚為法寶,在玄天上帝收服之下,被稱封為正一靈官馬元帥。馬元帥守衛西方,身穿金甲背五峰,騎赤獅,白臉黑鬚,右手持劍,善目端正。一般廟宇稱為五顯大帝, 有四次轉世之說。 第一世原蹟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的法堂前,一盞蓮花油燈,每日煌煌聽經問法,燈花堆積日久,經釋迦牟尼如來佛祖 為其做法,化成人身,名妙吉祥。妙吉祥因放出三味真火,焚死獨火鬼,因而觸犯佛規,犯下天條,佛法難容,釋迦牟尼如來佛祖遂賜祂『五通』;一通天,天中自行;二通地,地中自裂;三通風,風中無影;四通水,水中無礙;五通火,火裏自在。又用手法一指頂門,賜祂一個天眼挪門,可見三界之事。 第二世:以五通火光,自半空中,飄飄而下,投胎到馬耳山馬氏金母身上,馬子貞誕生於周靈王十五年(西元前五五七年),臉有三眼,生下三日,即驍勇善戰。斬龍王,除水孽,放走風、火二妖,並取走紫微三官大帝降魔金鎗,被紫微三官大帝用九曲珠鎮住而亡之。 第三世:再投胎出生於斗梓宮赤鬚炎玄天王之家,臉上有三眼,左手掌上有一個『靈』字,右手掌上有一字『耀』,取名為三眼華光天王,靈耀。拜大惠盡慈妙樂天尊為師,經通風雷龍蛇,御鬼安民之術,後奉玉帝敕飲令,掌理風火,玉帝再賜祂左印右劍,掌管南天門之事。金刀鍊成一塊三角金磚為法寶。收火丹、風輪、火輪。玉皇大帝封華光天王為火部大元帥、明輔大元帥。收千里眼、順風耳。收火漂。托夢,在千田國,國王為祂建廟,立祀是曰『天王祠』;因而在千田國顯赫佑民,享受人間香火。 第四世:『五通』共化為一胞胎,一粒肉球樣,在中界南京徽州府婺源縣,蕭家莊九月二十八日子時,投胎轉世,剖開肉球現出五兄弟,取名為大帝,蕭顯聰。第二大帝,蕭顯明。第三大帝,蕭顯正。第四大帝,蕭顯直。第五大帝,蕭顯德。一夜天賜五貴子,又生一女,取名瓊娘。五兄弟名號『聰.明.正.直.德』。其排行第五大帝,蕭顯德,就是世所崇敬之五顯大帝,也是一般廟宇供奉的主祀神。
趙元帥,名朗一,字公明,號永昶,秦時避居山中,精修至道,功德圓滿,玉帝封為神霄副將。俗稱武財神的趙公明,亦稱玄壇元帥。根據《北遊記》記載,趙公明本為黑殺神,後受玉皇大帝冊封為高士神趙府大都督金輪如意執法趙元帥。趙公明護衛北方,身批金甲背五峰,坐騎黑虎,黑臉黑鬚,手持竹節鐗,怒目展威儀。
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元帥,其中四位,即康、趙、劉、林四大元帥,輔佐上帝公鎮護宮闕、保佑生靈。劉、林元帥之生平事蹟,僅傳其為玄天上帝之副將,輔佐玄天上帝求道,護衛得道昇天,圓滿有功,玉帝封為神霄副將。
農曆七月十九日,為康元帥、趙元帥之聖誕日
農曆十月廿一日,為劉元帥、林元帥之聖誕日。
在五朝醮祭間,舉行道教科儀,為了營造神聖性,會懸掛道教至高神三清道祖、玉皇紫微二帝、四府、北帝天師、護壇等宗教卷軸,搭配紙糊的宮殿神像及斗燈、法器、科儀桌、八卦毯等物,進行「結壇」布置。
內壇分三清壇及三界壇兩個部份。三清壇在神龕前方,掛有玉清、上清、太清的神像畫軸,後方置有一座紙糊的三清宮,同時在太清道德天尊的神位之前,供奉一尊紙神像。在三清案前為科儀桌,桌上擺設有小型神像畫、法器、祖師神位,以及經童、懺童、劍童、印童、功曹表馬(黃)等五尊紙神像。接著以三清為中軸線,兩旁分別掛上玉皇紫微二帝、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南斗天尊、北斗天尊、四府尊神(天京、地府、水國、陽間),以及溫、康、馬、趙元帥等眾神畫軸。而這左右兩班的醮壇畫軸前,也出現四尊功曹表馬(黑、白、紅、綠),為紙糊紥結。
一般外壇設置於廟宇周邊或相關醮區,首先在鎮市周邊設立東、西、南、北四個大型外壇,並且在醮境內的各庄頭中,再設六十餘個分壇,由玻璃纖維、夾板、竹材搭建而成的臨時性醮壇有天師壇、北帝壇或是觀音壇、主醮壇。
三清壇的對面屬於三官壇,三官壇以一座頂桌上的紙糊宮殿作代表,上面標示三界亭,為三官大帝及其聖殿的象徵。在三界亭左右兩側,分別掛有天師及北帝的畫軸,並在神案前供奉著張天師與玄天上帝的紙神像。張天師紙神像之相貌呈真人狀,身著絳衣、頭戴插鉚道冠 ;玄天上帝紙神像為白面蓄鬚,頭戴金冠、身著金甲、手執寶劍。
廟門外(三川殿)的中央位置是大士爺紙糊神像, 背對內壇而立,大士爺又稱焦面大士、普渡公,在民間被視為觀世大士的化身,因此在大士爺頭上站著一尊觀音大士。民間深信大士爺具有鎮壓與督視孤魂野鬼的力量,其紙糊神像主要用於建醮及中元普渡等場合;樣貌為:「高一丈餘,頭生雙角,身穿紅甲,青面獠牙,火炎舌頭,頭出一尺餘長。」,在大士爺的正後方有普渡山或稱大士山、普陀山。設置有觀音大士、善財龍女、葦陀伽藍,以及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小型紙人。紙糊普陀山於醮典法會的功能,在於表現觀音大士現身普陀山靈場說法,以及普亡魂渡眾生的象徵。
相傳大士爺是古代蚩尤, 當時蚩尤作亂, 與黃帝多年戰爭, 軍民傷亡慘重, 屍橫遍野, 幽魂驚怪於天下, 軍師風后建議黃帝, 宜祭祀東嶽泰山王與蚩尤, 以安寧天下幽靈, 於是黃帝封蚩尤為鬼王,東嶽泰山王則是治天下鬼怪之冥府大帝,, 至此每年七月陽罡之月, 民間都會大祭天下幽靈,而有中元普渡的節日, 至佛教進入中國, 尤恐普渡之日, 幽魂出來享祭後,不願回歸陰府, 而危害人間, 於是在鬼王蚩尤的紙像頭上, 安置觀音像, 成為現在大士爺的名稱由來。
大士爺前放立五名手執令旗,呈白、黑、黃、綠、紅等五色童子的紙糊神像,其名五方童子。具有引領五方亡靈來到普渡場,以及鎮守五方的功能。除了大士爺、虎爺,還有山神及土地神紙糊神像。土地神, 騎黃虎,白面長鬚呈老人扮相;山神騎青獅,紅面呈武將裝扮,具護衛壇場、守護當境的意義。
另外,列於山神土地兩側的四尊帶騎神像分別是溫、康、馬、趙四名道教中重要的護壇官將造型。這四座紙糊神像安置於廟門前的外側空間。護法官將為道教神明譜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上述的四騎紙糊神像外,有的加上朱衣公[ 朱熹? ]、金甲神、雷公、雷母、風伯、雨師或是八仙等,以達到莊嚴壇場壯大聲勢。
除了上述神像外,在廟埕空間中還出現六丁神、六甲神的醮典糊紙,以及羅列於廟埕右方的翰林院、同歸所、招待所、沐浴亭、金銀山等作品。所謂的六丁神、六甲神,以及神虎爺, 皆設置於燈篙的下方,象徵著外壇的守護,其與醮典中常見的平安軍作用相近。六丁六甲即為天兵天將之意,在《搜神記》中出現「元始命玉皇上帝陣詔,喝玄武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
六甲神身著金甲背五峰,紅臉無鬚,右手持劍,隨侍於神虎爺右側。六丁神,身披金甲背五峰,綠臉無鬚,左手持劍,立於神虎爺左側。居中的神虎爺,又稱神虎大將,具鎮壇及維護普渡秩序之意義。神虎爺通稱為喬、何元帥,是不同於佛教盂蘭盆會普渡時所常見的大士爺。神虎爺的造型與六丁六甲近似,黃臉無鬚,雙手雖無持物。
安壇次日,先將紙墨筆硯,排於六甲壇下。婆子起首,腳踏魁罡二字,左手雷印,右手劍訣,取東方生氣一口,念通靈呪一遍,焚符一道。蛋子和尚和左黜都依著婆子行事。……如此七七四十九日,紙墨筆硯俱靈,然後商議召將。……婆子道:「正要與你細講:有內將,方可召外將。鄧、辛、張、陶、苟、畢、馬、趙、溫、關,此外之十將也;眼、耳、鼻、舌、意、心、肝、肺、脾、腎,此內之十將也。」
天師再上七七四十九張桌兒上去。……只是自家披著髮,仗著劍,躡著罡,步著斗,捻著訣,念著咒,瞌踏了一會。卻又取出那個令牌來,拿在手裏,連敲三下,喝聲道:「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壇!」敲了三下令牌,急忙裏把個飛符燒了兩道,猛聽得半空中划喇喇一聲響,響處吊下了四位天神。長有三十六丈長,大有一十八圍。只是第一位生得白白的,白如雪,一稱元帥二華光,眉生三眼照天堂,頭戴叉叉攢頂帽,五金磚在袖兒藏。火車腳下團團轉,馬元帥速赴壇場。第二位生得黑黑的,黑如鐵,鐵作幞頭連霧長,烏油袍袖峭寒生。濆花玉帶腰間滿,竹節鋼鞭手內擎。坐下斑斕一猛虎,四個鬼左右相跟。第三位生得青青的,青如靛,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佛袍花一簇。朱砂髮梁遍通紅,青臉獠牙形太毒。祥雲靄靄離天宮,狠狠牙妖精盡伏。第四位生得赤赤的,赤如血,鳳翅綠巾星火裂,三綹髭須腦後撇。臥蠶一皺肝膽寒,鳳眼圓睜神鬼怯。青龍刀擺半天昏,跨赤兔壇前謾謁。原來面白的是個馬元帥,面黑的是個趙元帥,面青的是個溫元帥,面赤的是個關元帥。這四位元帥齊齊的朝著天師打了一個恭,齊齊的問聲道:「適承道令宣調吾神,不知那廂聽用?」
資料來源:國家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