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科學與人文是人類理解世界的兩種方式,它們如人的雙腳、鳥的兩翼相互依存。科學需要人文關懷,人文也需要科學提升,科學與人文的互攝產生了“科學文化”這種嶄新的文化形態,憑以消解科學異化與人文浮躁的社會現象。當我們洞悉到這場正在靜悄悄進行的深刻的文化革命時,發現當代新道家思想就是對這種時代課題回應的思想結晶,是科學文化理念的典型形態。[1]
當代新道家與時代“心心相應”
大凡偉大的思想都是為解決時代提出的問題而誕生。早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何去何從的歷史轉捩點,老莊為首的先秦道家適應了人心思定的需要,構建了以道為核心、以道法自然為玄旨、以天人合一為目標的大道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當代世人,尤其是當代新道家們不無憂慮地思考自身未來,反思以道德淪落為特徵的社會危機和以科學技術異化為特徵的科學危機,意識到人類的發展付出了“人與自然分離”而呈現失根狀態的巨大代價,其後果不僅體現在生存環境的危機,更體現在精神的危機,因此尋找一種既能推動社會進步歷史持續發展,又能使人成為人的嶄新文化模式,以解決社會問題;探索一種既能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物質手段,撫慰、彌合人與自然隔閡,為科學的發展開闢新路徑的全新科學範式,以化解科學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學與人文的對話與交融成為時代的鮮明特色。以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為首的當代新道家們他們立足自身的科學領域,傾心思考人類未來,發現了中國道家豐富的現代價值。
董光璧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社會、世界的終極關切首先發現了當代新道家們的卓越的思想貢獻。他先是謹慎地設問:“在這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危機中,當代新道家的出現,是否預示著一場新的文化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並進而明確鏗鏘有力地斷言:“我確信重新發現道家具有地球船改變航向的歷史意義。黃士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黃顏色和藍顏色調和出綠色,將產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綠色文明。”〔2〕
何為“當代新道家”?“我把那些基於當代新科學的世界觀向東方特別是道家某些思想歸複,而提倡一種科學新成就為根據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新文化觀的學者稱為‘當代新道家’。”〔3〕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當代新道家”:
首先,當代新道家具有新科學的世界觀。何謂新科學觀?概而言之,是隨著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產生而打破牛頓精典力學為主導的傳統科學範式,正在構建中的新範式的特徵是:1、從部分到整體轉換。在舊範中,整體的動力學被理解部分的性質,即從部分的屬性中可以瞭解整體的動力學。在新範式中,部分和整體的這種關係被倒轉,部分的性質只有通過整體的動力學才能得以理解。而且從最終意義考慮,部分根本就不存在,被我們稱之為部分的東西僅僅是在一個不可分離的關係網上的一個模式或節點。2、從結構到過程的轉換,在舊範式中,過程是由基本結構之間力相互作用決定的。在新範式中,每種結構都被看作是一個內在過程的表現。整個關係網是內在的動力學的。3、從客觀到“認知科學”的轉換。在舊範式中,科學描述被認為是客觀的,即獨立於人類觀察者和認知過程,在新範式中,認識論——對認識過程的理解——必定被明顯地包含在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中。認識與實在密切相關,認識不可以避免地成為科學理論的一個整合部分。4、從“建造”到作為知識隱喻“網路”的轉換。在舊範式中,知識被比作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為基礎組成的建築物。在新範式中,這種建造觀念已由網路的觀念所取代。既然我們把實在看作是一個關係網絡,我們描述也必然形成一個概念和模型的相互聯繫的網路,其中無基礎存在。5、從真理到似真描述的轉換。在舊範式中,科學家追求科學知識的確實性,而在新範式中,科學不涉及在描述一被描述現象之間精確對應意義上的真理。只討論對實在的有限度和和近似的描述,科學絕不能提供任何完備而確定的理解。〔4〕
其次,他們發現新科學觀同東方哲學尤其是中國道家思想有某種程度的吻合。東方哲學更注重直覺、頓悟、整體系統,而且把人與物處於平等地位,從而消除認識中的“情感”隔閡。從而呈現一種客觀地認識事物的努力。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李約瑟稱之為“自然主義哲學”與現代哲學有精神上的暗合。因為現代科學進入渺觀和脹觀,那些無法直接觀測到的物件,抽象的思想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或者說科學出現了哲學傾向。恩格斯就指出“必須用思維,因為原子和分子等不能用顯微鏡來觀察的,而只能用思維來把握。”〔5〕而古代的自然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如宇宙的起源問題,生命的起源問題,以及人類的起源問題,也就是現代科學重新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們說“研究問題的‘哲學化’,很自然地會引起現代科學家對古代哲學,尤其是對古代東方哲學的共鳴。”〔6〕
其三,當代新道家的思想指向是構建一種新文化觀,這種文化觀是建立在當代科學以及社會的發展雄厚基礎上,面向未來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普適的文化觀。“當代新道家的重大意義在於,它自覺地引導著一種世界意義的文化革命。”〔7〕這也是時勢使然。時勢就是“斯諾問題”,即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以及東西文化的隔離,必須產生一種新思想、新觀念,從而從理性上思維上化解隔離的思想依據,建立起融通的途徑。薩頓呼籲:“人們必須找到把科學和我們文化的其他部分結合起來的方法,而不讓科學作為一種與我們文化無關的工具來發展。科學必須人性化。”〔8〕我們認為先秦道家思想正是彌合“兩種文化”分裂,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樑,事實這種傾向已經在嶄露。我們認同湯川秀樹在呼籲合理利用原子能的時候說:“看來任何根本問題的辦法也必須同樣從人們自己的頭腦中得出。”〔9〕那用什麼樣的思想觀念來武裝人們的頭腦,具有大同、大和思想的道家文化無疑成為整合文化、優化思維、調整行動範式的具有指導性意義的範本。
當代新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意涵的擴展
以上是當代新道家的當代性所展現的基本特徵,由此可見,當代新道家的思想精神內涵已經基本明確,思路已經開通,方向已經明朗,體系框架正在孕育中。但是作為一項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文化工程是巨大的、開放的系統,目前對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少數學者中,遠未成為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學者的共識。這不僅與思想體系本身的建構有關,更與社會背景有著密切聯繫。只有當它成為社會主流的意識,那麼我們才會說以當代新道家為核心的科學文化體系才能真正形成,也才能充分施展它的社會功能。那時的當代新道家基石將可能更雄厚而寬廣。正如董氏所說:“因為在定《當代新道家》時我有意把它限制在同科學有關的方面,其實,新道家的意義遠非如此。”〔10〕他這樣做是個很好的契入點,這樣可先在學術界形成廣泛共識,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從各個角度充分探索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與世界意義。就當代的研究狀態而言,有從建築學、農學、養生學、數學、物理學、哲學、美學、教育學、倫理學、中醫、文學藝術以及管理、軍事、環保、宗教學等方面多層面寬領域多角度地深入研究道家優秀思想之於中國、之於世界的意義。這一努力本身不是誰或那些崇道抑儒的人所為,而是道家思想中的精華確實對時弊是一劑對症的藥方,這是道家思想本身決定的,非人力所為。因此我們認為將來構建框架結實、內容充實、繼外開來的當代新道學是當代新道家的未來理論形態。
“我們堅信對歷史的回憶可以提供對現實理解,可以為未來提示啟示。對古希臘文化的回憶曾經導致近代文化的誕生。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全球性的轉折時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回憶很可能會成為人類走向未來開闢新的道路。”〔11〕回憶是一種契機,是一種引子,是激發靈感的維納斯女神,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就是在社會與科學危機下迷茫困惑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參照系,藉以思索未來,藉以評判現在,藉以吸取前進的力量,藉以明確前進的方向,當代新道家已經不是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現代化,是有著二千年科學文化底蘊的新道家思想,它們在心脈和精神靈魂上是相連的,或者說是當代的接力。我們無意于頌古非今,而是本著古為今用的思想來發掘歷史,思索現在,展望未來。“東方傳統文化中長期被忽視的道家思想的生態智慧被重新發現,……這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分離’向‘人與自然和諧’的複歸。這種複歸是東方傳統文化的一種世界性的復興,又是一種新啟蒙運動。因為這種複歸要求,對已經成為傳統的‘人與自然分離’的現代社會,進行自我批判。但是,這種自我批判的任務不是埋沒理性和科學,而是發展、完善理性和科學。但是,現代科學不一定總是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有種種跡象表明,現代科學的思想基礎可能取法中國古代哲人的某些思想。現代科學觀在某種程度上向道家思想的複歸,表現了道家思想現代性和世界意義。”〔12〕
有必要說明的是“當代新道家”並不是他們自稱,或有什麼機構來組織,他們甚至彼此不認識,但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以自身的言行“已經並且還在自覺地塑造著當化新道家的形象”〔13簡要講就是他們具有類似道家的視角與追求,心境與思想。他們還是星星之火,但是我們相信符合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一定會成為燎原之熊熊烈火(三昧真火),雖然可能會有曲折。將來只要具有道家氣質,以道家理念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那些人,都是當代新道家的基本組成部分,然後自覺不自覺地發揮著它的輻射作用。
董光璧與他的當代新道家思想
董光璧先生的道家思想集中體現在他闡發《當代新道家》一書中,當然也散見於一些論文中。他是通過發現“當代新道家”的道家思想而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1)道實論是類似老子“道”的科學實在觀,一種實在與規律一體的潛在觀;同時實在性孕育著(2)生成論,類似老子的生成觀,強調以“產生”和“消滅”或者“轉化”闡述變化。認為道是有無統一體,“無”是指道的質樸性,“有”指“道”的潛在性,從無到有的創生,有回復於無,這就是(3)“循環論”,老子“道”的迴圈原理為建立宇宙整體的大循環提供了原型。道有象物精信,它的迴圈動力在道本身,因此克服了生物進化論和熱退論矛盾具有“回天”之力。(4)“無為論”思想要人們順其自然,也說是說按規律行事。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為當代人思考的主題。老子“無為”的古老格言又煥發新的啟示。〔14〕總而言之,“無”的科學意味著世界觀的轉變,從構造論的機械觀到以“道”為代表的生成論的生態觀的轉變。除此之外他認為道家思想本質上自然人文主義,是科學人文主義的初期形態。因為董氏認為“當代新道家的實質在於,把中國古代道家的自然人文主義發展為一種科學人文主義,體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統一。我認為這種新道家思想,不僅是解決當代世界的文明危機的一條出路,也是重整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可取方案。”〔15〕他自述自己發現當代新道家的歷程,指出“當代新道家”的動因。他的科學研究受馬赫和愛因斯坦影響,形成“研究科學的歷史是為了理解它的現在和探索其未來發展的道路。因此潛心尋找古今相通和東西契合的交叉點就十分必要了。”〔16〕於是發現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異化較為理性的科學人文主義者首先發現“道家人文主義與當代科學人文主義的一致性,即中國古代道家的思想的現代性及其世界意義。”〔17〕並稱讚這是一場新啟蒙運動。
當代新道家眼中的道家思想
當代新道家眼中的道家指的是這些學者在各自領域對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重新詮釋,當代演繹而成了道家思想現代版,從而帶有相當的現代性與世界意義。
(一)李約瑟的道家情結與大科學文化理想
李約瑟自稱“名譽道家”,並皈依了道家,取字“丹耀“,號“十宿道人”和“勝冗子”,道味十足!中國認同並感激他,不僅因為他向外國介紹了中國,而且是因為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及其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其中有著與中國近4年的全接觸!感性與理性上就有了較準確把握的可能,事實也是如此,當然失誤之處在所難免。
李約瑟是在研究中國科技史的過程中,認識道家思想,也就是說他在對中國基本無所知的情況下機緣巧合地迷上了漢學,又在因緣和合下產生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興趣。在研究中確定了道家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主要地位。這是因為“李約瑟堅持認為,在古代中國人中道家的自然知識最廣博。道家文獻不應被神秘主義地闡釋。道家的自然知識被興盛的儒家學派埋沒了。李約瑟把這種倫理學派淹沒自然主義哲學學派的原因歸為漢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李約瑟相信,在中國發展近代科學失敗的原因應該歸結為,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以及環境不同於歐洲,而完全不是中國人對科學有什麼固有不適應。”〔18〕這是與李約瑟有過學術探討的傅斯年歡送李歸國的告別辭。當時李約瑟還沒動筆創作《中國科學技術史》。
當然李約瑟不是為傳播道家思想而創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他的創作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通過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理解中國人的世界觀,闡明他有關世界科學發展的思想。”〔19〕李說:“當然,今天的態度科學絕對是國際的。……只有一個國際的人類科學,它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在將來也只有一種可能的方式,人類通過合作發展科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和西方是兄弟。”其中閃現著道家精神的光輝:無待、大和、玄同思想。如果說此時影響是潛在的,那麼,到了晚年,他自己歸納的哲學思想中就充分地體現道家思想已經成為他觀察分析問題的基本視角與準則。(1)人類社會的進化一直是逐漸的,但真正的增長在人類關於自然的知識和對外在世界的控制方面;(2)這個科學是個終極的價值,它有應用形成不同文明的今天的統一;(3)沿著這個進步過程,人類社會朝著更大的統一、更複雜和更有機的方向發展。〔20〕
李約瑟是以儒道對立的思路來闡發道家思想。“後來的儒家思想變得僵化成一個經院哲學的東西,而道家反對他們的那些度張。道家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心渴望從整頓社會秩序回到自然界的沉思。……這種精神安靜(注:莊子的“正靜”)來自對自然功力的一種沉思,由於一種估價而順從自然,這種思想今天仍然是科學世界觀的一個因素。對於消除對未知事物的恐怖,它為研究未來事物並且最後地控制已知事物鋪平了道路。”〔21〕李在《科學技術史》第二卷導言明確他對儒道關係的認識:“我們從儒家開始,以示尊崇,因它在後來一直支配著整個中國的思想,雖然它對科學的貢獻幾乎全是消極的。從儒家很容易轉向它的勁敵道家。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裏斯多德以前的希臘思想相媲美,而且成為整個中國科學的基礎。其所以有必要強調常被人們所忽視的這兩家的政治對立方面,是因為儒家思想是承認封建社會的,而道家則強烈予以反對。”〔22〕這一點董光璧的認識或許更客觀點;他從儒家倫理價值的科學化可能出發,肯定應該將道德納入科學規範。儒家思想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並不排斥主要在外部文化條件方面的努力,並認為儒家理性與價值合一的生態自然觀、自然與人文統一體的學問觀、歸納與演繹結合的治學方法論,術理與致用並重的學術目的論,都為後現代科學(科學的未來發展)注入價值。“注入了儒家的仁家的科學精神將體現科學與人文的最高精神境界。”〔23〕李約瑟主要傾心於道家的“有機自然觀”,他對道家有機自然觀在養生方面(如房中術)中的體現是較為關注。“道家的肉體不朽是中國思想整個有機特性的一個側面,它沒有遭受歐洲那種典型的神經分裂症,即一方面是脫離不了機械唯物論,另一方面又脫離不了神學的唯靈論。”〔24〕這也就流露出李約瑟從道家來拯救陷入機械唯物論和唯科學主義西方科學的用心。
總之,李站在西方與東方參照的視角,從而把握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文化的發展的新模式。“在某意義上講,道家的全部思想是一種力場的思想。一切思想都根據它們自己定位,不用任何指示,也不需用任何機械的強迫。”並且預言“引導其(注:近代科學)前進的笛卡樂,牛頓機械論觀點,不能持久地滿足科學的需要,把物理看作是對更小的有機體之研究和把生物學看作對更大的有機體之研究的時代必將來到。那時,歐洲並且整個世界便能利用一種利用非常古老的、充滿智慧並且絲毫沒有歐洲特色的思想模式。”〔25〕為中國科學預設了未來,為世界科學預測了前景。同時他在面對“反科學”與“對抗文化”構建自己的科學文化觀:人類離不開科學,科學需要文化導引。這種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家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我們決沒有對科學——作為一種最高文化的組成部分,喪失信心。並且我們相信科學對人類所作的有益的貢獻遠勝於它的危害。確實,從最初發現火開始,科學的發展是一個包括人類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故事,而決不能分離成不能比較的斯本格勒式的文化實體。同時,過於明顯的是,近代科學與技術不論在物理學、化學還是生物學的領域裏,現在每天都在作出各種對人類及社會有巨大潛危險的科學發現。對它的控制必須主要是倫理的和政治的,而我將提出也許正是這方面,中國人民中的特殊天才,可以影響整個人類世界。”〔26〕
(二)湯川秀樹的道家體驗與文明憂思
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據他自述認為關於粒子的科學思想是深受老莊思想的啟發的結晶。作為一位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淵源的亞洲國家的科學家,而且他從小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有著相當的修養,並且喜愛老莊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對他而言是激發直覺思維產生靈感的重要捷徑。“我幼年時候讀過《西遊記》,後來讀了《莊子》,讀這些作品使我得到一個印象,即中國人是有高度想像力的”,〔27〕“我特別喜歡莊子;他的作品充滿了比喻和佯謬,而且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這些比喻和佯謬揭示在我面前的個充滿幻想的廣闊世界。”〔28〕湯川秀樹深諳直覺思維的機理,“如果我回顧歷史,我們就出現在二千多年前在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區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或哲學家,他們教給人們大量利用類比或隱喻。在我看來,他們似乎不但用它來勸說別人,而且也用它來找出他們前所未知的真理。”〔29〕而直覺對抽象來說具有先導性,而且抽象不可能單獨起作用。在任何富有成果的科學思維中直覺和抽象總是交相為用的。但直覺思維是長期積累,而它的創造力又是潛伏。十分欣賞《莊子·秋水》中的“知魚樂”一節,自稱更“傾向於莊子所要暗示的東西”。〔30〕類似於科學假設說的努力,因為他不懷疑未經證實的東西也是一種科學態度。而惠子類似於傳統科學的實證主義立場。或許是因此之故,湯在思索基本粒子問題時,回憶起《莊子·應帝王》中倏與忽拜訪混沌的寓言。於是將倏、忽當作基本粒子看待,而把混沌的無序狀態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來的時間和空間。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基於自己親身體驗科學經歷和心路歷程,他明白科學將來發現的方向,他斷言:“當我們考慮到將來時,肯定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希臘思想仍然是科學思想發展的唯一源泉。東方產生過所有各種的思想體系。印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也同樣如此。中國古代哲學家沒產生純科學。這一點到目前正可能還是事實。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將來還會這樣。”〔31〕
湯對老莊思想確立有著獨特的理解,就拿第一章來說:“他是這樣翻譯的:”真正的道——自然法則——不是慣常的道,不是公認的事物秩序。真正的各稱——真正的概念——不是慣常的各稱,不是公認的名稱。”〔32〕這種“比較自由的思維方式,超出了儒家學說強加給人類思想和行為的那種死板框架。”〔33〕他甚至用之詮釋現代物理學,“在伽利略和牛頓於十七世紀發現物理學的新‘道’之前,亞裏斯多德物理學就是公認的概念。當牛頓力學就成為唯一得到公認的概念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就是從超越“慣常的道”並發現新的‘道’開始的。今天,這種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形式下的新‘道’已經變成‘慣常的道’了。甚至象第四維和幾率幅這樣奇特的概念,現在也幾乎變成慣常的了。找到另一種慣常的道和另一些非慣常的概念的時間已經到來了。如果照此理解,那麼,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說的這些話就會獲得一種非凡的新意。”他作為一個具有創新品格的科學家,具有一種衝破傳統科學範式的勇氣與睿智,也是老子之道以變為不變的思想的魅力所在。這也是現代科學關注道家的原因之一。因為不論是科學革命還是科學漸進發展,否定思維都是創造新的重要源泉。
湯讚賞道家思想還在於老莊思想為人類文明指引的一條光明的道路。“在老子和莊子那兒,自然界卻一直佔據著他們思維的中心。他們論證說,脫離了自然界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且人對自然界的抵抗力是小得可憐的。”他不無憂慮地看到人類有著沉沒到科學文明這種人類自造的第二個自然界中去的可能,就有著類似淪為“芻狗”命運的威脅!
作為一名科學家,他更深地感到更嚴肅地思考科學之於人類的關係。他說不但要認識外部世界,而且要理解人的內心世界。而且應該保持這兩方面的平衡。因為科學分化獨立以及機械人使人性面臨喪失的危險。因此在觀念理性入手,確立對這類方面的關注,“通過這些努力來拯救我們自己以避免我們的理性在未來世界中被喪失或被分裂的危險。我相信,這就是人類從現在起必須走的道路,我個人確信,這就是現代人的真正智慧。”〔34〕這也說就是道家思想之於現代社會的重要啟迪之一。他驚歎著:“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或者這樣說更為正確:老子當時就已發現了一種趨勢,這種形勢雖然表面上完全不同於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形勢,但事實上二者都是很相似的。可能正是這個原因,他才寫了《老子》這部奇特的書。不管怎麼說,使人感到驚訝的是,生活在科學文明發展以前某一時代,老子怎麼會向近代開始的科學文化提出,那樣嚴厲的指控。”〔35〕“老子則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36〕
晚年的湯更感老莊思想是異常現代化的。這不僅它對科學觀的轉向啟發,更是對人類發展的道路轉向的引導。道德正經不能被排斥於科學之外,美好的時代存在於全人類心中的良心和良知的作用而造成的。總之,湯是在科研實踐中和探索科學技術合理運用的社會實踐中感受到道家思想的現代性。
(三)卡普拉與道家生態智慧的發現
卡普拉的道家情結主要源於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的科研經歷。他學生時代的時候受他哥的影響關心東方思想,他首先接觸到的是印度思想和禪宗,也正是此兩者使他感覺到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之間存在著平行關係,並於一次粒子實驗中,發現粒子運動似乎是在跳濕婆舞,“突然我產生一個清晰的頓悟。我絕對肯定地懂得了我一直想要發現的物理學和神秘主義之間的平行,我也認識到我最好投入到這種平行的徹底探索,並且寫本關於它的書。”〔37〕他真的這樣做了,從此就轉入這方面的系統研究。於是他就自然地發現了更有深刻智慧的道家思想,他稱讚道家:“在諸偉大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迴圈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38〕卡普拉從事於理論物理的研究而這是與道家思想的某些特徵一定會發現最多相似的領域。現代物理學的科研實踐告訴他,當我們深入物質的內部時,自然界並不是呈現為相互分離的基本建築材料。”而是表現為各部分組成部分的各種關係的網路。這種關係也包括觀察者,它構成了觀察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任何原子物件的性質都應該理解為這種物件與觀察者相互作用的結果。”〔39〕物理學進入一個主客交融階段宣告主客兩分的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在中國思想中也有同樣的觀點,他們把事物看成永遠流動的道的暫時階段,他們更看重事物彼此之間的關係而不歸結於組成它們的基本材料。”〔40〕如此西方科學關注道家思想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卡普拉不僅發現道家思想在內的東方思想與現代物理學所揭示的狀態的一致性外,他還發現東方思想所追求的頓悟、直覺,也是現在科研所應該關注和汲取的重要方法。他承認“對於自然的細緻觀察和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結合起來的就使道家的聖賢獲得一些深刻的洞察,並為現代科學理論所證實。”〔41〕(P87神)而道家由於對手因襲的知識和推理抱不信任態度,認為僅靠認識是認識不了道的,直覺的智慧才能突破理性思想領域的局限性和相對性。被卡普拉譽為物理學第三次革命的傑佛瑞·丘的靴絆假說,其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宇宙被看作是相關事件的一個動態的網。這個網的任何一部分的性質都不是基本的,它們依賴其他部分的性質,並且它們的關係的全面和諧決定於整個網的結構。這種思想一定意義上就肯定了直覺思維的合法性與必然性,也只有從直覺的角度才能從具體的局部中超脫出來而達到整體性的把握。同時在這個網的結構中,“人與其他形式的生命一樣,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他們的智慧意味著這個整體也是有智慧的。人被看成是宇宙智慧活生生的證明。宇宙在我們中間一直重複它創造形式的能力,並通過這種形式意識到它自己。”〔42〕這種因為“自發是道的行為原則,因為人的行動也應該遵守道所運行的方式,因此自發也是所有行動的特點。……這就意味著要信賴一個人的直覺的智慧。這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就象變化的規律是我們周圍的所有事物所固有的一樣。”〔43〕
其二,卡普拉的道家情結已經深深地溶入了他的生活。成為他行動的準則。他說:“在那時,我的生活和工作風格極大地被道家哲學影響。我力圖增強我的直覺覺察並認出‘道的圖像’;和實踐無為的藝術,即不做“反事物天性的事”,不過分強求等待合適的時刻。“就如在尋找顧問一事上,實踐這種信仰,他如願地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像我一樣是反叛者和改革家”〔44〕他選擇用道家的方法來生活工作可見道家思想在他心中的份量,當然這也源於他所理解道家之道的科學性。他認為中國哲學具有高度的社會意識,各學派都在以各種形式關心社會生活、人的關係,道德價值和政治,並且追求達到和宇宙的神秘統一。“按照道家的觀點,當人們按照自然的秩序地採取行動並信賴他們直覺的知識時,就會獲得人類的快樂。”〔45〕卡普拉欣賞這種對自然的的尊重,而且也看到道家在努力“重新獲得被社會戒規所破壞的那種原始、自然性。”〔46〕
而且卡普拉還發現道家認識到“變”是自然的根本性質,而且“變”是對立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延伸到社會,“道家聖賢認識到善和惡的相對性,認識到一切道德標準的相對性,就不再一味追求善,而努力在善與惡之保持平衡。”〔47〕卡普拉感到社會也應該如同自然中所呈現的那種和諧關係發展。於是他致力於一種世界意義的文化革命,因為這是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所必須的。為此他還組織了“榆樹林學社”。我感到要達到這樣一種動態平衡需要有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和經濟結構,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我們整個文明的生存能否生存下去也許也就取決於我們能否進行這種變革。它最終取決於我們採納東方神秘主義某些陰的態度的能力,要有體驗統一自然和協調生活的藝術。”〔48〕我們相信道家思想啟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能夠成為未來世界文化追求的模式,這也是一種東西文化平衡的模式,一種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平衡的模式所應擁有的文化觀和思想依據。
當然這樣的科學人文主義還有許多,如玻爾發現他的“互補原理”與中國道家太極圖有著不謀而合的神合。惠勒的“質樸性原理”與道家的“無”也有著共通之處。普裏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在《從混沌到有序》引用莊子的問天。認為中國道家上具有“自組織”和“自發運動”的思想,因此他也樂觀估計,“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跡像是,科學觀現在能夠把與其他文化傳統相聯繫的觀察能力集合起來,因此能夠促使這世界的經歷了不同進化路徑的各部分相互尊重和理解。”〔49〕:霍金的“宇宙創生於”與老子宇宙生成論有著奇妙的吻合。老子道家的思想從遠古走來步入科學殿堂,成為科學學說爭奇壯鬥豔的智慧源泉!還有奧本海默,“我們所要作的發現是古代智慧一個例證,一種促進和精細化。”玻爾說,“為了與原子理論的方程作一類比……(我們必須轉向)這樣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如來佛與老子這樣一些思想家就遇到了這類問題,就是在存這幕壯觀的戲劇中,如何使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的身分能夠協調起來。”海森伯也看到。“它表明在東方傳統中的哲學思想一量子力學的哲學本質之間有著某種確定的聯繫。”〔50〕
當代新道學對構建中國科學文化的理性嘗試
道家文化是具有世界品格的文化,具有明顯的適應現代化,推動現代化,歸納而言克服現代化缺陷的特性,它因此具有世界性,有可能成為一種普世的文化模式包括科學的、人文的共同範式。這主要是因為“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為核心,以開發人類的心靈潛能為目標,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辯證規律乃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來就是一種世界文化。”〔51〕為此有必要在當代新道家所開創的這種理解道家思想與當今世界的關係基礎上,由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有較高修養的學者擔當起構建起當代新道家思想的體系理論形態——當代新道家學的重任,這一點胡孚琛先生也已經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在《21世紀的新道家文化戰略——中國道家文化的綜合創新》一文中既熱情謳歌了道家文化之於人類的重要意義,又理性地闡述道家文化所包容的具世界性的豐富而深刻內容。我們也可以把他視為當代新道學家(當代新道學的開創者)已不同于董氏“當代新道家”重新發現了道家,當代新道學家已經在從事建設當代新道學的偉大工程的艱巨工作。
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路而言,構建當代新道學的主張具有理論合理性和現實可行性。首先,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建設現代先進文化不但必須根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上,而且必須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過程的現代化詮釋,當代新道學就是這樣一種努力。而轉化過程中結合時代需要統攝各種異質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熔於一爐,構建“體格健壯、肌肉豐滿”的當代新道學體系。嚴複在評點《道德經》時就指出道家思想現代價值的一個方面。“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君主之利器其惟儒術乎!”就科學這方面而言,當代新道家已經作了充分闡述。胡氏認為:“新道家的宇宙圖式,消除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心和物(包括能)的對立,給出了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發現宇宙中早已隱藏著出現生命和心靈的潛在把握,這必將對本來的科學發展帶來新的動力。”〔52〕而且道之有無的統一性與轉化性,這種“新道學的智慧不但激發人們不斷改變這些公設或假設,不斷地轉換角度去思考思考問題,而且還要求”以內丹學心靈修煉的方式徹底拿掉這些公設,直接進入道的境界,從而超越現象感知虛無。”〔53〕
民主與科學雖然在“五四運動”是就提出來了,然而由於歷史的任務在於救國圖存,這種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努力並沒有真正貫徹到底。但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當今中國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又承受著艱巨的挑戰。民主與科學旗幟不僅要繼續高揚,而且要切實地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轉化,建設起適應時代需要的先進文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科學文化——當代新道學。
就構建方法而言,以立帶破,破立結合,“立就是要創造性地詮釋道家文化並汲取東西方各種異質文化的精華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家,破就是要揚棄儒學中的封建宗法觀念,化腐臭為神奇,取其人文思想和進取精神融入新道學之中。”“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創立新道學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的惟一可行的21世紀文化戰略。”〔54〕
其一,開闊胸襟。學習道家心懷宇宙,關注蒼生,無私大公的寬廣胸懷,學習道家以自然為最高原則,充分發揮人性,發揚個性,心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品格。學習道家柔弱勝剛強,不爭善勝,委曲求全的頑強意志和生存智慧,學習道家反中求正,中和為度,生化不息的靈活思維,這是塑造跨世紀人才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開拓新道家前程的重要心理素質。
其二,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同樣適用於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背離了中華民族的道統是民族的災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很大原因就是道統的綿延力在起作用。我們也知道“道”是規律和價值的統一,遵道貴德就是道統的核心,道統精髓兼具宗教哲學、科學之優於一體。既有宗教般的終極關懷;又有哲學般的理性智慧;還有科學還求真務實精神,是真善美的概括。然而在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學的衝擊下,經濟建設中心論下,道統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卻失落了。沒有高舉中華道統的慧劍,“生存危機”與“意義危機”才有消除的著手處,具體講就是道與德的理性與悟性。因此在當前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浪潮下,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尤其要將中華傳統文化源頭的《老子》《莊子》《論語》《易經》《黃帝內經》等列入提高國民主要是高校學生人文修養的必修課。楊叔子院士的研究生、博士生都要背《老子》甚至《論語》,這是提高中華民族創造力,重塑唐宋雄姿,實現民族復興的內在需要。要引導學生克服那樣脫離甚至拋棄傳統也能成才的片面想法,培養具有科學修養,又有人文涵養,並能實現雙向互動的新型人才。
其三,樹立文化革命引導科學革命的觀念。在這個科技文明的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誠然無錯,但作為智力社會(資訊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的社會功能在逐步由物質生產力功能轉向文化功能。文化力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靈魂。也是只有注重科學的文化功能,才能在建設現代化中克服科技的異化,同時為迎接後現代社會到來的法寶。
其四、挖掘《道藏》精華,為新道家構建各積累充實的資料。《道藏》與《大藏經》、《四庫全書》都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因其卷秩浩翰,研究《道藏》需代代相傳,而且應組成學術共同體。對《道藏》進行整理訂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發研究工作,這是構思當代新道學不可或缺的環節和步驟。“中國的根柢在道教”(魯迅),“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55〕應由德高望重、學術精深的道學者牽頭集結有識之士弘揚道統的各方人士,如此中華道統將會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方可有期。
其五,注重哲學訓練。當代新道學的根基就在於道體論,自然觀、宇宙論及其者體現出的形而上學的整體、變易和生成之道。把握它無疑是需要較強的思辯能力,對中國哲學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西方哲學家都有所掌握,方可形成準確而深邃的觀點。黃友敬先生深得探老之妙徼,總結探老之難的主客體八方面,應是當代新道學建設中注重把握的問題。〔56〕概而言之,要力求在心境上,思維上,方法上,環境上創造條件。
就當代新道學的功能而言,它將成為世界語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點,既可為中國文化的根基,又可為嫁接外來文化之砧本,還是世界各種異質文化的交彙點。這是由道家學說所蘊含的最高超越性、最大的包容性,以及由此生成的超前意識。它能夠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重新融彙為一體,打通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社會倫理之間的壁壘,填平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鴻溝,將人類把世界的所有知識變成一門“大成智慧學”,向最高的“道”複歸。〔57〕
就當代新道學的理論構架而言。其一,完備優越的文化觀。它是建立在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的基礎上,又超越它們,是貫穿這五方面的主線,起著引導、激勵、溝通,從而實現整體優化,呈現文化的優越性。其二,系統自主的社會觀。當代新道學的核心思想是建構一個模擬自然界或者說人體生命的自組織、自調節的最優的自動化系統,天地人道共融的自然主義社會。是自然的人道主義,是人道的自然主義,個人的自由與道的運行實現了協並。其三,尊道貴德的倫理觀。以對道法則的遵循為最高德性,是真善美的源泉,是對人性完整的最好的維護,這種倫理觀以自我的良知覺悟為前提在社會展開為中和、公正、純真、誠信、儉樸、寡欲、重生、慈愛、善良、寬容、忍讓、謙柔等行為特徵。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其四,修身養性的個體生命觀,道家十分注重修身而達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妙界。生命達到最高的自由和愉悅。道家認為個體是整體的縮影,通過個體的修持是能夠進入“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體驗到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喜悅和暢快,感到人生最大的滿足,人生最大的圓滿,進入“天和”、“天樂”的境界。其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道家自然觀是自然人文主義,是對自然的尊重,認為尊重自然是尊重人本身,愛惜自然就是愛惜自身,輔其自然才能安平泰。人與自然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人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使自然人化;另一方面自然作用於人,人學習自然的“智慧”,提高人的素質和人的本質力量,使人自然化;既不是人統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統治人,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滲透。
當代新道學是繼當代新道家基礎上提出的復興古代道家思想的理性嘗試。旨在為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未來命運走向提供一種終極旨在消除兩種文化的分裂和東西隔閡給社會乃至世界帶來的許多不安定因素;形成建立一種兩種文化共融,東西順暢對話交流的文化模式和運作機制,它可以無不涵蓋,起到一隻無形的手的作用,使自然、社會、人良性互動的目的。
由此可見,道家思想的當代解讀使其蘊藏的科學理念與人文品質成為解決當代科學與人文分裂帶來危機的有效辦法,因此我們稱當代新道家思想是科學文化魅力的展現。
參考文獻:
〔1〕參閱拙文:《先進文化視野中的科學文化》,石油大學學報,2002(2);《構建科學文化學的幾點思考》,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2(3);《靜悄悄的革命――科學文化理念的興起》,龍岩師專學報,2003(1);《後現代主義視野中的科學文化》,石油大學學報,2004(2)
〔2〕〔4〕〔7〕〔19〕董光璧,當代新道家〔M〕,華夏出版社,1999,P4、P70-71、P22、P35
〔3〕〔13〕〔15〕〔17〕董光璧,當代新道家與道教現代化〔A〕,羅嘉昌、甯繼傑主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P1〕、P2、P1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P182
〔6〕王淼洋,比較科學思想論〔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P310
〔8〕喬治·薩頓著,陳恒等譯,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M〕,華夏出版社,1989,P141
〔9〕{27}〔28〕〔29〕〔30〕〔31〕〔32〕〔33〕〔34〕〔35〕〔36〕湯川秀樹著,周林東譯,創造力與直覺〔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P150、P43、P44、P88、P53、P51、P46、P47、P166、P73、P59
〔10〕〔14〕〔16〕董光璧,我為什麼寫《當代新道家》〔J〕,華夏文化,94(3)
〔11〕董光璧,“道”的幽靈與“無”的科學〔A〕,葛榮晉主編,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P304
〔12〕董光璧,道家思想後現代性和世界意義〔A〕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P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