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先天易、後天易與氣功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5-18 20:23: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氣功鍛煉的功法機理與易經原理關係至為密切。易經中有先天(伏犧)八卦與後天(文王)八卦的卦位排列之不同,所謂‘先天易’與‘後天易’之區別,二者之關係如何?眾說紛紜,未衷一是。明瞭其間關係對於掌握氣功原理亟為必要,本文試為之釋,就正於方家。

  一、先天易之緣起

  宋代之前,易經的傳注而刊行的典籍中未見有先天易與後天易之名,亦未見有先天八卦(包括六十四卦)與後天八卦(包括六十四卦)之別的卦點陣圖。至周敦頤、邵雍的著作《易通》、《皇極經世書》中始見之,而周、邵的學術淵源都來自陳摶(希夷)。朱震在《漢上易傳·進周易表》中說:‘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漢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朱在《表》中提出宋代《易》學的傳授系統,把陳摶作為宋代易學的宗祖,尤其是將象數學的新成就:《先天圖》、《太極圖》、《洛書》、《河圖》都歸之名下。

  朱彝尊又追溯陳摶的學術淵承,乃祖於東漢魏伯陽,他在《太極圖授受考》說:

  ‘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環者四,供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爾,相傳摶受之呂喦(洞賓),喦受之鍾離權,權得其說於伯陽。’

  先看周敦頤的太極圖與陳傳的無極圖(太極即無極)之關係,據明末黃宗炎著《易圖明辨》之說明,作圖一如右(圖左箭號由下而上及文字說明乃陳摶無極圖;圖右箭號由上而下及文字說明乃周敦頤之太極圖)。圖一

  黃氏說:‘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其最下圈名為元牝之門。元牝即穀神。牝者竅也,穀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以生,是為祖氣。……提其祖氣上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又其上之中分白黑而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又使復還於無始而為最上之一圈,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蓋始於得竅,次於煉己,次於和合,次於得藥,終於脫胎求仙。真長生之秘訣也。’黃氏之說,皆符合陳摶刊於石之無極圖之文。

  黃氏又說:‘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在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更最上圈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更其次圈取坎填離之名曰陽動陰靜。……更第三圈五氣朝元之名曰五行各一性。……更第四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更最下圈元牝之門之名曰萬物化生。’

  周敦頤這一創造性的更改而成的太極圖說,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理論,影響十分深遠。此說,著重闡發宇宙生成論,從天地、萬物、直至萬物之靈的人之生成過程,並由宇宙觀直至人生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理學的理論柱石。朱熹在《周子通書後記》說:

  ‘《易通》大抵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決道義、文辭、利祿之取捨;以振起欲學之卑陋。至論所以入德之方,經世之具,又皆親切簡要,不為空言,顧其宏綱大用,既非秦記以來諸儒所及;而其條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學者所能而窺也。’

  周敦頤在其《太極圖·易說》中說:

  ‘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云,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氏此一‘易說’,亦非是獨自發明,大半乃吸取道教典籍中的養分。《道藏》第百九六冊《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中有《太極先天之圖》,該圖作如下說明:

  ‘粵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氣,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極之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也。“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言萬物皆有太極、兩儀、四象之象。四象、八卦具而未動,謂之太極。太極也者,天地之大本耶!天地分(即分之於)太極,萬物分天地,人資天地真元一氣之中以生成長養。觀乎人,則天地之體見矣。是故師言:氣極則變,既變則通。通猶道耶,況“反者道之動”,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與為天下母。母者道邪!至矣哉,道之大也,無以尚矣!’兩者對比,可知周氏《易說》乃脫胎於此,兩說皆論及宇宙、萬物與人類的生成之源,歸結為太極乃‘天地之大本’,祇是周說把‘太極’改為‘自無極而為太極’,即後來朱熹所說的‘無極而太極’,它纔是周說的原文原意,而‘自為’二字,乃修國史者所增,而‘為前賢所累,啟後學之疑’,請求刪改而未得(詳見朱熹《讀濂溪傳》)。朱說確有見地,因周說原文中有‘太極本無極也’之句,兩句乃同一意思,無極即太極。無極、太極、道、一,都是同義語。為了避免把‘太極’(或道)看作一個有形的具體的東西,故又稱之為無極,稱之為‘無極而太極’。如果加上‘自為’二字,即容易引起誤解,把‘太極’看作一具體而有形的東西,‘而為無極’,則似頭上安頭,在‘太極’之上再找個‘無極’,確屬‘有累’;‘無極而太極’,更具辯證法,‘親切渾全’!不要小看周說在‘太極’之前所加的三個字,他把《老子》與《易》的宇宙生成論說活了,也說得更‘全’了!

  上述張其炎《太極圖辨》中又說:

  ‘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圖》。’(按此圖存於《道藏》,與張所說的圖一,大同小異。)這就是說在陳摶之前的隋唐之際,已有《太極先天圖》,它已在民間的方士、道士中流傳,而此圖及其說明,都可在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得到說明印證。朱彝尊所述的太極圖授受師承,由陳摶而呂喦而鍾離權,‘權得其說於伯陽’亦確然有見。鍾離權非直接師承於伯陽,而是‘得其說’,即伯陽似有《先天太極圖》及說之作,雖然傳世無其明文之作,很可能是伯陽之作在民間道士、方士中流傳而佚其名。上述可見,《先天太極圖》與先天易學與魏伯陽有極密切的學術淵源關係。

  二、《周易參同契》與先天易

  被後人一致尊奉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毫無疑義是氣功(即修煉內丹)的不朽經典,氣功的功理、功法即蘊涵在此書題上,故先釋之:

  魏伯陽在其書中寫了專篇《三相類》而自解題,揭示其書的宗旨主題。曰:‘《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氾濫而說,纖微未備,闕略彷彿,今更撰採,補塞遺脫,……故復作此,命《三相類》,則大易之情性盡矣。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道大,後嗣宜遵。’這裡的‘參’兼有‘三’而相參和之義,‘三’即‘三相’、‘三條’、‘三道’,即大易、黃老之道、爐火之道。同、通也;契、合也。《周易參同契》即周易與大易、黃老之道、爐火之道相通而合於一(道),即三相而一類(‘三相類’),‘三道由一,俱出徑路’、‘三條’‘同出異名,皆由一門’。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云:

  ‘大矣哉,道之為道也,生育天地,長養萬物,造化不能逃,聖人不能名,伏犧由其度而作《易》,黃老究其妙而得虛無自然之理,爐火盜其機而得燒金乾汞之方。……雖分三道,則歸一也。’又清朱駿聲《參同契序》云:‘參者,三也,天地人三才也;同者,合會也;契者,大凡也。言人身與天地三而一,是書約舉其要最也’。(《傳經室文集》)此說亦非無稽,而是指其實質,‘舉其要最’,亦可供參究。

  先說‘爐火’,即煉丹(金丹、外丹)術。前漢煉金丹盛行,以為服食‘金丹’可長生不老,成為神仙。漢武帝時就集合了不少的煉丹方士煉長生不死藥,新垣平、齊人少翁、公孫卿、欒大、李少君等,皆以‘黃冶’貴幸,‘賞賜累千金’《漢書·郊祀志下》,李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壽。……於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丹沙諸藥為黃金矣。’(《史記.封禪書》)。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漢書·淮南衡山濟北五傳》,《淮南萬畢術》(或《枕中鴻寶》)記載了,煉丹術藥,該書落入劉向手中,向‘獻淮南《枕中鴻寶》范秘之方,令尚方鑄作,事不驗,更生(尚)坐論。’(《漢書.五行志下》)儘管服食‘金丹’可長生之事,非但‘不驗’,而且多喪生,然至東漢仍煉者不絕,不斷積累煉丹經驗。魏伯陽是反對服食金丹的,因為‘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泥汞相煉飛,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認為煉金丹是‘耗火亡資財’,而服食金丹更是‘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有人認為《參同契》是煉外丹之書,這是與伯陽原意背道而馳的。該書祇是氣功鍛煉(內丹)之書,其指導思想乃‘以類相求’,養生必須‘同種’、‘同類’纔有效果,‘易施功’!而服食與人體不同種類的‘金丹’,冀望長生不老則如‘去冷加冰,除熱用湯’必然‘愈見乖張’,因‘藥物非種,各類不同’!即使是請黃帝看火,仙人燒火,甚至虔誠設壇立廟,以麟鳳脯臘,供奉燒香長跪,向鬼神哭求禱告,而冀望煉就‘金丹’是‘猶和膠補釜’一場空!

  伯陽認為要求得人體的健康長壽,祇能採取同種同類的氣功鍛煉方法,‘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即以人體的先天元氣(真汞)制服後天陰精(真鉛)。但煉外丹的經驗和知識(即爐火之道)可批判地吸取。其取有三:一是改‘抽鉛納汞’而為‘取坎填離’,即水火交濟的‘運河車’呼吸法;二是掌握烹煉的‘火候’,即進陽火、退陰符及時而得法;三取鼎爐之義,以下丹田(中土)為爐,以上丹田(百會)為鼎,以人身為鼎爐而煉凝內丹。北宋張平叔《悟真篇》得《參同契》之真趣,作詩曰:‘休煉三黃與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澤底日紅陰怪膠,山頭月白藥苗新;時人要識真汞鉛,不是凡砂及水銀’。

  次說黃老。該書取自老子《道德經》之言不勝枚舉,如穀軸、籥,動靜,有無,雌雄、母子,復歸於無極,致虛極,抱一,如嬰兒等等,茲舉其與氣功及先天易關係尤著者略予詮釋。

  ‘黃老用究’、‘黃老自然’,即以黃老之道參究養生金丹凝煉之理,該理必須符合黃老自然之道。‘為無為’乃自然之道之要義,氣功鍛煉要以‘意’導引而‘為’,即形、氣隨‘意’之導引而行(如運河車、意守),但又不能‘刻意’、‘執著’而為,而必須‘自然’、‘寬鬆’之‘無為’。‘為無為’是十分辯證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萬物之‘一’,即道,即‘有物混成’的渾沌之氣。它是有無的統一體,所謂‘有’乃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之物,如天、地、人等萬物;所謂‘無’乃與‘有’相對之概念,是指具體物之‘有’的前身狀態,即非有該物之前的東西,因為任何具體物(有)都是生成而來的,都有其生成的過程,如呱呱墜地為‘有’,而十月懷胎即為其‘無’,這就是‘有生於無’。‘無’並非絕對的虛無,唯因肉眼未能見到具體物(有)之生前狀態,而稱其‘無’,然它卻是‘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信驗)’,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大象無形)’的‘惚恍’狀態。

  這渾沌之氣的‘一’生‘二’,‘二’即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二生三’即陰陽二氣相交而為‘和氣’(‘沖氣以為和’);‘三生萬物’,即陰陽之‘和氣’而生萬物。天地也是由‘混成之物’而生的。老子之書就是講宇宙、萬物的生成(生化)論,這‘先天地生’之道,即為先天易之由來。易、老同源,但黃老之道更多講‘萬物生成之理’的先天易之道。

  ‘復歸於無極’,‘無極’即道。氣功鍛煉要‘致虛極、守靜篤’,因為‘萬物並作’、‘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故‘吾以觀復(亦是先天易‘復’卦為‘一元之始’之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曰天、曰道、道乃久。(十六章)道為無極,故‘復’歸於無極。此即先天太極圖(或無極圖)的‘無極而太極’之‘天道’,乃天地、萬物生成之源頭。

  三釋大易。既稱《周易參同契》,乃以《周易》為主,為何又別稱《大易》?此二者有何區別?《三相類》云:‘歌敘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旨趣、一統共論。’三聖即伏犧、文王、孔子,文王易即周易(‘後天易’),伏犧易即先天易,孔子祇是作‘十翼’之‘傳’,其間‘旨趣’有別而須‘察’,然而三者卻‘一統共論’,皆合於道。據此,可知大易即包括先天伏犧易與後天文王易。然在《參同契》中則更多談到‘先天易’,漢代之易側重於談‘天道’的象數學,後來被稱為先天易的內容主要是談天道的象數學,該書稱‘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這‘度’多為象數之‘度’,故該書主要以‘先天易’與‘周易’參同。因《周易》主要以占筮卦象而告以社會、人事之吉凶,而關於自然之天道與萬物生成之理卻談得不多,唯在‘十翼’傳中略論及之,這在漢代已不能適應農業、手工業生產與人類之生產(包括醫藥保健、養生、生育)之需要,故漢代為適應兩種‘生產’發展之需要,而大力加強天文、律曆、醫藥的研究,並取得長足的進步,如《黃帝內經》把陰陽五行論與易經、天文、律曆、人體生理等結合為一整體的醫學理論,該書至今仍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在各類學科發展的同時,作為各學科的研究工具及其量化的科學內容之數學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的數學名著。這些自然科學的成就都可在漢代象數之學裡得到反映,這是由於漢代‘獨尊儒學’的‘經學’之時代特點所決定的,它把一切科學成就都納入‘經學’的支配之下,尤其是歸於‘究天人之際’的‘群經之首’的《易經》名義之下。正是這些自然科學的成就而促使象數易學的發展,從而有先天易學的內容,然在漢代尚未有正式的先天易學之名,至宋代邵雍始稱其學為先天象數之學,始有先天伏犧易,後天文王(周)易之名。

  漢與先秦一般皆認為伏犧作八卦,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的《周本記》、《日者傳》,《漢書》的《藝文志》、《揚雄傳》,《參同契》皆主此說,其說比較符合人類認識發展史,且周易以蓍筮,纔有‘九六’之義,因其用蓍,纔有‘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繫辭上》)之事;而商代乃用龜蔔,視鑽灼之龜甲裂紋而定卦象,商易(歸藏)乃屬伏犧八卦系統,與周易占筮自是不同方法。然亦有主張伏犧自重為六十四卦,如王弼。這恐是漢代有了伏犧六十四卦之後方可依託而稱之。退一步說,即使伏犧‘自重’之,但如何‘重之’?如有可能‘自重’之,亦祇能以已成的三畫八卦以不同的排列而重之,決不可能有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為十六、為三十二、為六十四的‘重法’,如邵雍的‘加一倍法’所成者。現在所見的伏犧六十四卦圖,乃邵氏的‘加一倍法’所成,這必須有漢代象數學的發展與老子的宇宙生成論之後纔能有的事,如果把數千年自然科學、人類認識發展的成果,說成是古已有之的神明之創造,祇能是‘托古’幽情在作怪,有人甚至把電腦二進位的原理也說成是伏犧已明之,則更是非夷所思矣!

  《參同契》包含先天伏犧易之內容:

  (1)納甲說。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云:‘魏君以一月之間月形圓缺,喻卦象進退,自初三為一陽(‘震庚受西方’),初八為二陽(‘八日兌受丁’),十五則三陽盛而乾體就(盛滿甲東方’),十六則一陰生(‘巽辛見平明’),二十三則二陰生(‘艮值於西南’),三十日則三陰全而坤體成(‘坤乙三十日,東方喪其明,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注:括弧中為《參同契》原文)胡煦《易學須知》云:‘須知納甲之談,皆聖人日月交光之旨,用以明易。……其妙既與先天卦象相同,其時亦與先天卦位相准。’

  (2)十二消息卦(辟卦)。

  《參同契》曰:‘交易更盛,消息相因,終坤始復,如循連環。’消為太陰(陰長)之卦,息為太陽(陽生)之卦,伯陽以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亦喻一日十二辰,以知進陽火退陰符之煉功時辰與掌握火候。第一,復卦()五陰一陽,陰氣已極,陽氣復生,一日之中,當夜半子時火候初起也,一年之中應十一月,周以十一月為正息卦,以夜半為朔。……第十二,坤卦()六爻純陰,亥時退六陰符候。

  (3)卦氣說(六日七分法)。顏師古注《漢書·京房傳》引康曰:

  ‘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司之官,所以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坎,冬至;離,夏至;震,春分;兌,秋分。)用事之日。’所謂卦‘氣’,事以風雨寒溫為候,氣有昇降,陽昇則溫,陰昇則寒,‘寒溫隨卦而至’,二至二分稱為四時,坎離震兌稱為‘四正’卦,由‘四正’至四時,乃反映四季氣候寒熱溫涼之變化,於氣功、醫藥關係密切。《參同契》引卦氣說用於氣功鍛煉之火候。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復冒陰陽之道,猶工禦者化繩墨,執銜轡,正規矩,隨軌跡,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俞琰《易外別傳》曰:

  ‘《參同契》以乾坤為鼎,坎離為藥,固以其餘六十卦為火候,一日有十二時,兩卦計十二爻,故日用兩卦,朝‘屯’則暮‘蒙’,朝‘需’則暮‘訟’,以至既濟,未濟一也。’

  十二消息卦與卦氣說乃在先天伏犧易六十四卦圖的基礎上形成的,屬先天易之內容。

  (4)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

  《參同契》云:‘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即洛書)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天地人)。’這是運用河圖、洛書之數於陰陽五行的生剋關係,以指導氣功鍛煉,又云‘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混合),列為龍虎,龍陽數奇,虎陰數偶。

  肝青為父,肺白為母,心赤為女,腎黑為子,子五行始,脾黃為祖,三物一家,都歸戊己(中央土)。’這裡講三物歸一(即先天太極圖中的‘三五歸一’)成丹的原理。丹(朱)砂屬火,火是木的精英;黑鉛屬水,水是金的元氣,因此水火相交而成物,金木相並而成器。金能生水,水能藏金;木能生火,火內含木,此即陰陽‘互宅互根’。金水木火為四象,四象混合後分為二,金水合而為龍,龍為陽,陽數奇,木火合而為虎,虎為陰,陰數偶。在氣功(內丹)修煉中,龍代表元神,又代表性,性屬木,木位東方,於卦為震,木色青,故稱青龍;虎代表元精,又代表情,情屬金,金位西方,於卦為兌,金色白,故稱白虎,通過真意溝通,使金木交合為一,則龍虎自伏而成丹。天有五行,配人五臟,在內丹修煉中,水火是主藥,木屬陽,木能生火,稱為父;金屬陰,金能生水,稱為母;水為金所生,故稱子;而火為木所生,故稱女;金與木皆生於土,故稱為祖。天地生成之數起於一,五行迴圈之生始於水,天一生水,而水為金之子,故子為五行的開端。金水合一在體內為元精,木火合一在體內為元神,土自為一,在體內為真意,‘三五歸一’而成丹。河圖、洛書在《周易》中祇知其名,而不知其數;陰陽五行在《周易》中並未與八卦相配,在易傳中亦祇偶而言及。

  而此二者在先天易中則數明位實,且配成系統。

  三、先天易、後天易與氣功

  先天之名,上述在《老子》書中的‘先天地生’為‘先天’的名義之一。又《文言》曰: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王宗傳釋為:‘時之未至,我則先乎天而為之而天自不能違乎我;時之既至,我則後乎天而奉之而我亦不能違乎天’。據此,‘先天’乃為物之未生,時之未至而為之者、生之者;‘後天’則為物之已生,時之既至之後而為之襄助,使事物更完善成長者。《周易折中》則云,先天易為體,後天易為用,兩者關係是體用關係。‘先天__後天所以相為經緯,異而同,二而一者也。’又說‘河圖之數表先天易之象’、‘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先天圖易簡渾涵,得畫卦自然之妙。’而‘洛書之數表後天易之象’、‘洛書以五奇數統四耦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又‘後天圖精深切至,於周易義例合者為多,其理尤可信也。’然而仍未能揭示它們的本質之所在,亦未能解釋何以兩者卦位排列不同(有三節之差)的根底所在。現據前人成果尤以現代氣功學成就而嘗試論之,先天易乃反映萬物(包括人)生成之理,後天易乃反映人的生命之道。兩者之間卦位排列之不同,乃反映天象‘五象’、‘六氣’與地形‘五形’、‘六氣’的運行狀態之差別。在闡釋之前,先畫圖二,以見其大略。

  先天伏犧八卦是反映天體黃道圈的運行(即太陽視運動)的情況,反映天象‘五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加北辰)‘六氣’(三陰三陽)的運行變化,即反映天球陰陽(光)的變化。是地球萬物(包括人)的‘生成之理’(見圖二) 圖二河圖生成數(外點者)與先天伏犧八卦圖(中)圖三洛書之變數與後天八卦圖

  後天文王八卦是反映天體赤道圈的運行情況,由於自地平面看赤道圈便相對接近地面,可象徵為大地的平面,故它反映地形‘五形’(金木水火土)‘六氣’(風熱暑濕寒燥)的運動變化,即反映地面的‘寒熱’即‘熱’(風暑燥濕祇是‘熱’的不同功能形態)的運動變化,成為人的生命之道。’

  由於‘天道速、地道遲(緩)’的現象,而造成天氣陰陽之極與地氣寒熱之極相差三節,即天地之氣候相差三節。先天伏犧八卦以冬至(陰之極)與夏至(陽之極)的‘二至’,春分與秋分(皆陰陽平均)之‘四正’(‘二至’加‘二分’)為支柱;而後天文王八卦則以‘四立’,即‘立春’(寒之極)、‘立夏’(寒熱平均)、‘立秋’(熱之極)、‘立冬’(寒熱平均)的‘四維’為支柱。此二者之差別,即天地二氣之差別,‘四正’與‘四維’相錯,其間恰好皆有三節之差,此即先、後天八卦的卦位排列方位不同的機制所在。

  文王八卦的剛柔象數恰好反映了‘洛書’的寒熱象數。‘洛書’寒熱象數由東北極寒到西南極熱,文王八卦亦自東北艮土(寒)到西南坤土(熱);‘洛書’象數寒熱平均之處在由西北到圖四洛書象數消長圖(圖中正數、奇數為陽,負數、偶數為陰,‘四正’中的1、3、7、9陽奇數,略去與之相配為10的陰奇數,-9,-7,-3,-1,‘四維’中的-8,-6,-4,-2陰偶數,略去與之相配為10的2、4、6、8陽偶數。)東南,而文王八卦亦自西北戊土(乾金)到東南己土(巽木),二者也寒熱平均。此四象即地之‘四維’,是文王八卦的支柱,是大地上區分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區分點,故‘洛書’的寒熱象數是文王八卦的精神。在洛書象數之內,祇有(-1∶9)和(-9∶1)說明陰(暗)陽(光)之變的天數,它在洛書象數內,祇能起到一種‘虛張為經’(《靈樞》)的作用,而其他象數(2、8)、(3、7)、(4、6)則是象數的具體起作用的內容,說明寒熱之變,全部屬於‘房昴為緯’(《靈樞》)。太陽給大地是陽光熱輻射,射到人身上感到的是‘熱’,這光轉為熱的現象,即表現為:在河圖中由陰(暗)陽(光)抽象出陰陽之道,而在洛書中,陰(暗)陽(光)之數(1、9)與寒熱之數(2、8),(4、6);(3、7)又和諧地配合一起,以陰(暗)陽(光)之數為經,而以寒熱之數為緯(見圖四),由於地之熱乃天體之光轉化而來,而由天氣陰陽(光能)轉化成地氣寒熱(熱能)時,就存在著三節之差。對植物而言,‘光合作用’是其生命之源,‘光’對它有決定性意義;可是對人體而言,最直接影響的是‘熱’能而不是‘光’能,人可一週不見陽光,卻不能一週不吃飯,故後天文王八卦所反映的洛書之寒熱象數成為人體‘生命之道’的根由,光是體(為經),熱是用(為緯),故先天易與後天易為‘體用關係’,‘又是同而異、二而一’!

  由於天地對應,天象五行,即天象四象繞天體中心軸的代表北辰旋轉,按順時針方向轉,所謂‘天氣右行’;而地球四形(木火金水)繞地軸的代表北極旋轉,按逆時針方向轉,所謂‘地氣左行,從而形成地五行與十天干相對應,即五行各與‘一分為二’的十天干相配,即東方甲木乙木,南方丙火丁火,西方庚金辛金,北方壬水癸水,中央戊土己土,而其中的戊土己土各自在赤道上僅占一點,不占弧度,故‘土不主時’(參看圖二)。戊土己土代表中土,它是大地剛形(西北)與柔形(東南)的實際觀察點。由於剛燥之氣起於‘秋分’,其時濕氣始退、燥氣初起,因之,剛燥之形(草木枯落),卻是‘秋分’三節過後的‘立冬’,纔得以充分表現出來;而柔濕之氣起於‘春分’,其時,燥氣始退,濕氣初起,因之柔濕之形(草木萌芽),則是‘春分’過後之節的‘立夏’,纔得以充分表現出來。這就是‘萬物之生始於氣而成於形,故生數皆氣,而成數皆形。’(胡煦《易學須知》)此即後天八卦與先天八卦的卦位排列不同的機制所在。

  由於天體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的地軸相對應,同處在一直線上,天軸與地軸各自與公轉軌道成交斜66.5度夾角,其傾向性相同,而天體北辰是天體中心軸的代表,地球北極則是大地中心軸的代表,此兩個中心軸又在同一直線上,故此即成為天地人三者集中交會的軸心,此即‘先天太極圖’中所謂‘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的理論根據所在。《周易折中》說:‘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於心’,‘天地之理盡在其(心)中矣’

。此心即天地中軸之心,人心乃其所生成,此即天地人(三才)的陰陽消息盈虛同源同步而相應之機。

  先天易與後天易對於氣功關係極大,無論何種功派都是據其原理,而其功理、功法與目標,乃使後天返於先天;人生後為後天,但生前在母胎之中為先天,因頭朝下,腳朝上,靠‘胎息’(通過臍帶聯結母體)而得生命,氣功即以‘意’引而逆行之,使腎水沿督脈逆行而上至‘百會’,又從‘百會’使心火沿任脈逆行(火原炎上)而下至下丹田(臍內與中脈交會處,即兩腎之間的‘命門’)使‘水交相濟’之和氣(元氣)凝而成‘丹’,即恢復‘胎息’的功能。陳摶在修煉的大般若洞頂刻下‘人人’直徑兩米的大字(洞在四川安嶽縣赤雲鄉境內),所謂‘兩個人字顛倒顛,認著便是活神仙’。‘人’表‘後天’,‘人’表‘先天’,認著這兩字,即‘後天’之人經過氣功鍛煉而返回‘先天’‘胎息’之‘人’,俱備‘胎息’功能,便可長生而為活神仙。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慈濟宮’中有北宋吳真人(吳)的煉功‘心’字石,泉州市紫帽山金粟洞周圍亦有繁數的‘心’字石,當地傳說:‘誰能尋到九十九塊“心”字石,便成活神仙’。‘心’(意為心中之火下行)字乃提示‘胎息’功法要訣,可謂煉功一字訣。

 
文出: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5 20: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