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3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名山巨構——武夷山沖佑觀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5-19 18:24: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武夷山是道教第十六洞天,亦即昇真化玄天,為天下道教二大秘密洞天之一,道書云:‘登仙者,須在天台注冊,武夷換骨’。又是道教南宗文化奠定發展之地。沖佑觀座落武夷山大王峰下;歷史上觀名幾度更改,有天寶殿、武夷觀、會仙觀、萬年宮、沖佑觀、沖元觀之稱。由於該觀是武夷山最大的宮觀,因此常被人稱為武夷宮;爾後演變成所在地的地名。

  武夷山沖佑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時,派使臣用乾魚祭祀仙人武夷君。《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誌》均記載,漢武帝元朔年間(公元前128~123年),‘(祀)武夷君用乾魚,……令祀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壇旁’。而後擴建的沖佑觀其中的子建築中,就有‘漢祀亭’、‘拜章台’,此建築專為每歲中秋日祭武夷君而設。

  武夷山沖佑觀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5年),建於一曲洲渚,稱‘天寶殿’,用以祭祀武夷君。五代閩王王審知曾賜錢增飾,易其名為‘武夷觀’。南唐寶大二年(944年),唐元宗李璟弟弟李良佐辭榮入道,入武夷修煉;元宗下詔:‘敕有司創建宮觀’,移‘洲諸間’於今址創建。賜額將武夷觀改為‘會仙觀’,並將方圓一百二十里的整個風景區‘賜與本觀護蔭’。在金陵鑄造千餘斤銅鐘,水運航海入閩送往武夷會仙觀。明‧徐表然《武夷誌略》中尚保留《南唐御貼》:

  敕建武夷山昇真玄化洞天,武夷觀可改賜‘會仙’為額。仍令所司日下準備禾植,別擇高爽清淨去處,鼎新刱造,照依降去式格,務要簡樸,其山方圓一百二十里,與本觀護蔭,並禁樵採張捕,違者所司按法施行。寶大九年二月□□日。

  由於皇帝弟弟住持,‘會仙觀’聲譽甚隆,為世所瞻,因此李良佐被奉為沖佑觀‘開山之祖’。李良佐(?1986年),字玄輔,性沖淡。保大八年辭榮入道入武夷居焉。冊封‘演道沖和先生’,居武夷闡揚道教三十七年,於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從化於觀之清虛堂;其弟元真適至,藏蛻於觀後。(清‧董天工《武夷山誌》。

  宋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為會仙觀御書‘沖佑’之額。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下詔‘宏廣觀基,增修屋宇’至三百餘間,‘賜田百斛’。紹聖二年(1095五年)十月,有群鶴自天而降,集於庭院三日,宋哲宗又下詔擴建宮殿,並將觀名正式改為‘沖佑觀’。後京師旱,迎仙蛻祈雨有應,元符元年(1098年),賜錢八十萬,又賜建陽田十頃。此後,南宋紹興(1131~1161年)、紹定間(1228~1233年)‘俱賜田增修,三賜璽書護持,蠲免糧差’。(明‧徐表然《武夷誌略》)紹定二年(1229年),由被宋理宗拜為‘金門羽客’的著名道士江師隆主持重加修建,‘增廣殿宇、堂、廚、廊、廡一新’。僅宋代皇帝頒賜祭祀武夷君前後達三十三次,自乾興迄熙寧末,遣使降香投送金龍玉簡就有二十次。沖佑觀還是宋朝帝王們求福祥、祈嗣、保國泰民安場所。‘宋嘉熙元年(1237年),歲次丁酉某月朔日,嗣天子臣伏為,保延國祚,恭祈嗣續,敬香信,祈建沖科;命道士二十一人,於建寧府武夷山昇真玄化洞天沖佑觀,啟建靈寶道場一晝二夜,滿散設醮三百六十分位……’。(清‧董天工《武夷山誌‧祀典》)自唐宋以來,歷代朝廷、士宦賜贈田產累計共有一萬一千餘畝。沖佑觀在南宋已成為天下六大名觀之一。

  元朝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沖佑萬年宮’。明朝又改稱為‘沖元觀’。正統四年(1439年)正月遭受火災,接著又遇兵燹,宮觀頹敗。天順至成化年間(1457~1487年),屢有增修,但規模已不如從前。弘治末年(1505年),道士詹文皓募捐增修。嘉靖四年(1525年),又受火災。第二年由本觀提點詹本初主持創復,依次鼎新擴建了玉皇閣、十三仙殿、三清殿、法堂、山門、兩廊,耗費浩繁,費二年之功始成。沖元觀煥然一新,冠冕宏敞,允稱‘名山巨構’。整個宮觀結構是:座北朝南,以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向均勻對稱,南北中軸線布局,正中前方是牌坊,依次是洞天門、望仙橋、拜章台、二門、漢祀亭、三清殿、賓雲亭、玉皇閣和法堂,另有東西二廊、東西二道院。廊外分別為持正院、賓雲院、中和院、正普院、集賢祠、觀妙堂、桔隱堂、清虛堂、竹間軒、舉子倉等諸多子建築物。這些子建築物簇擁著主建築三清殿,猶如眾星拱月。洞天門上懸‘昇真玄化洞天’匾,門旁有坊,上懸宋學者遊九言手書的‘武夷山’三字。二門上有皇帝御書‘敕賜沖佑觀’匾。漢祀亭、拜章台是每年中秋佳節舉行祭祀武夷君之場所。

  萬曆三十年(1602年)五月,明神宗下諭賜武夷山沖佑觀《道藏》一部,共四百八十函,庋藏在主殿三清殿內,並在香案前豎石碑刻記載。其《敕諭》稱:‘武夷山沖佑觀住持及道眾人等,朕惟《道藏》一書,乃黃帝、老子以來諸高士名流元言法旨……’。(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封》)

  清以後,由於道教衰微,沖佑觀受到影響,但清初還有一定規模,‘路接仙源步步幽,瓊宮肅穆枕丹邱’。(清‧潘耒《遊武夷宮》)‘萬木幽深處,琳宮此地開’。(清‧李永錫《宿武夷宮》)至乾隆初(1736年),宮觀已傾圮大半;後雖偶有增修,但宮觀難免頹敗。至民國,住觀道士已大量減少,但仍可維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省政府主持修復三清殿,改為中山堂,佔用大部分宮殿改做它用。爾後,道士將玉皇殿等道房改為觀,立三清、武夷君、十三仙等神像,其時尚有一定規模,神像高達五米,甚有氣勢。‘文化大革命’中道教活動因受沖擊而被迫中斷,神像全被砸毀,觀室被佔用做茶葉收購站。八十年代初,三清殿改為‘名家讚名山’陳列室,內設‘國際蘭亭學院’。並重新修復玉皇殿,改為‘朱熹紀念館’。千年道教名觀四分五裂,面目全非。沖佑觀是道教南宗文化傳播地,在海內外有深遠影響,自武夷山風景區對外開放以來,到武夷山朝山進香和進行道教文化研究考察的學者不計其數,對沖佑觀闢為它用,都表示異議與疑惑;希望能恢復它原有風貌,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發揮它應有作用。


參考書目: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 
明‧《道藏》卷之三十一 
明‧徐表然《武夷誌略》 
清‧《歷代神仙通鑒》卷七、卷十五 
清‧張琦《建寧府誌》 
清‧董天工《武夷山誌》 
現代‧《中華道教大辭典》 
現代‧《武夷山市誌》 
現代‧方彥壽《武夷山沖佑觀》 
現代‧趙勇《知古之謎》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7 14: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