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4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白玉蟾及其門人的‘三教合一’與朱熹理學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5-20 15:47: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國古代學術發展至宋代,進入了自先秦諸子百家之後又一個高峰時期。其主要標志是,儒、釋、道從相互鼎立逐漸走向相互融合。宋代的武夷山可謂是當時儒、道相互融合的一個縮影。先是朱熹立足於武夷山,融儒、釋、道於一爐,集理學之大成;後有白玉蟾修道於武夷山,承張伯端‘三教合一’,融儒、釋、道於一體,成為金丹南宗的實際創立者。白玉蟾之門人頗多,影響甚廣。其再傳弟子、元代全真教的代表李道純繼承和發展白玉蟾的‘三教合一’,使道教之發展進入新的境界。



  白玉蟾自亡命之武夷,曾師從於陳楠學道,而其道術又可追溯至北宋的張伯端。白玉蟾的弟子陳守默、詹繼瑞曾說:‘昔者鍾離雲房以此傳之呂洞賓,呂傳之劉海蟾,劉傳之張平叔,張傳之石泰,石傳之道光和尚,道光傳之陳泥丸,陳傳之白玉蟾,則吾師也。’

  張伯端的《悟真篇》之重要自不待言,然其精彩之處乃在於力倡‘三教合一’。他說:‘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於詳者。……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張伯端的‘三教合一’論對後世道教思想之發展影響頗大,並成為白玉蟾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

  與道教倡導‘三教合一’的同時,融儒、釋、道於一爐的理學亦開始逐漸形成。作為理學開山祖師的周敦頤,雖無公開宣揚‘三教合一’,但其奠基之作《太極圖說》無疑淵源於道教。此後的程顥、程頤直至朱熹,雖在口頭上不乏排佛抑道之言論,但在實際上卻是在融三教為一。

  就朱熹及其理學與佛教的關係而言,朱熹早年‘出入於釋、老者十餘年’;雖後來棄佛歸儒,但其仍經常出入於武夷山及其附近的佛寺,與僧人交往頻繁;其理學在形成過程中受佛教的影響是可以肯定的,猶以對‘理一分殊’的闡述最為顯著。朱熹用釋氏所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闡發他的‘理一分殊’,並認為,‘理一分殊’是‘那釋氏也窺見得這些道理。’此外,朱熹在理氣、理事關係上,在心性論以及修養方法上,對佛教思想也多有吸取。

  就朱熹及其理學與道教的關係而言,朱熹長期生活在被道教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的武夷山。他會道士,宿道觀;甚至在他所建武夷精舍裡還專設供道士居住的寒棲館。關於其理學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范壽康先生列五項事實以證明:‘(甲)朱子對《河圖》、《洛書》極為推崇’,‘(乙)朱子對所謂《太極圖》以及陰陽、五行等,也甚重視’,‘(丙)朱子對於《先天圖》以及象數之學亦認為具有學術上的價值’,‘(丁)朱子對於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曾加校正,寫成了《周易參同契考異》一書。他對於《參同契》所說也頗感興趣,並施以注釋。(他對該書,自署崆峒道士鄒訢著)’,‘(戊)朱子對《陰符經》也寫成了一部《陰符經考異》。(他也自署鄒訢所著)’。

  白玉蟾的生卒年歷來各說不一,大約在朱熹之後歸隱於武夷山。有詩《自讚》:‘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正是在理學氛圍十分濃厚的武夷山,白玉蟾繼承張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並結合朱熹理學加以發揮。



  朱熹晚年其學被斥為‘偽學’,其人被視為‘逆黨’;直至其去世十幾年後,方解‘偽學’之禁。對於朱熹,白玉蟾懷有十分崇敬之意,有《朱文公像疏》:‘天地棺,日月葬,夫子何之?梁木壞,太山頹,哲人萎矣!兩楹之夢既往,一唯之妙不傳;竹簡生塵,杏壇已草。嗟文公七十一祀,玉潔冰清;空武夷三十六峰,猿啼鶴唳。管弦之聲猶在耳,藻火之像賴何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恍兮有像,未喪斯文。惟正心誠意者知,欲存神索至者說。’有《讚文公遺像》:‘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松竹,落日鳴蟬。’還有詩《題精舍》:‘到此黃昏颯颯風,巌前祇見藥爐空。不堪花落煙飛處,又聽寒猿哭晦翁。’據白玉蟾的弟子留元長所說,白玉蟾‘三教之書,靡所不究。每與客語,覺其典故若泉涌然,若當世飽學者未能也。’故而能融儒、釋、道於一體,採擷各家之所長。他曾說:‘道、釋、儒門,三教歸一,算來平等肩齊。道分天地,萬化總歸基。’ 他甚至說;‘今之文人,祇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白玉蟾身處當時理學之中心,較多地受到理學以及他所敬仰的朱熹及其思想的影響,因而使他的思想具有較多的理學色彩。

  白玉蟾說:‘人身中有內三寶,曰精氣神是也。神是主,精氣是客。……萬神一神也,萬氣一氣也;以一而生萬,攝萬而歸一,皆在我之神也。人之一念,聚則成神,散則成氣。’ 在這裡,他似乎是用朱熹的‘理一分殊’闡釋神是主、精氣是客,神是一、精氣是多。在神和氣的關係上,他還說:‘神即性也,氣即命也。’在此基礎上,白玉蟾進一步提出‘心’、‘形’概念,並闡述神、心、氣、形之間的關係。他說:‘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形以心為君,心者,神之舍。……道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者,形之具。’他還說:‘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又說:‘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學道先從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這裡對心性論的探討與朱熹理學的心性論確有許多相似之處。

  白玉蟾強調神對於氣的主導作用,並進一步指出心對於神的影響。他說:‘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他還說:‘心寧則神靈,心荒則神狂。虛其心而正氣凝,淡其心則陽和集。……心靜則氣正,正則全氣,全則神和,和則凝神,凝則萬寶結矣。’所以,他非常強調心的作用,他說:‘古者有孝心、有誠心、有義心、有慈心、有剛心、有忠心,皆於蠻之間感天動地。蓋其一心之專、一念之正所以然也。’他還說:‘老聃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許旌陽有八寶,曰:忠、孝、廉、謹、寬、裕、容、忍。NFDAE 洞賓有四寶,曰:無妄一也,不貪二也,至誠三也,守一四也。陳泥丸有五寶:一曰智,二曰信,三曰仁,四曰勇,五曰嚴。臨事多變使人莫測謂之智;專心致志守一如常謂之信濟人利物每事寬恕謂之仁;處事果決秉心剛烈謂之勇;謹勿笑語重厚自持謂之嚴。’這裡對心性修煉的強調與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似乎並沒有多大差別。

  白玉蟾還認為,心性的修煉最根本的是‘誠’。他說:‘一念之誠與道合真,故可感召真靈無疑矣。’‘大道獨超乎死生,至誠可回於造化。存乎誠而合道,得是道者皆誠 又說:‘修真之士,誠心以立其志,苦節以行其事,精思以徹其感,忘我以契其真。苟能如此,經云,宇宙在乎手,萬化在乎身。’‘誠’是朱熹所列儒家經典‘四書’中《大學》、《中庸》的重要概念。對此,白玉蟾直言不諱,說:‘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誠而已。’他主張‘啟修仙學道之路,從而建正心誠意之門’。透露出濃重的理學色彩。

  但是,與朱熹融儒、釋、道於一體而歸於儒家之門不同,白玉蟾融儒、釋、道於一體,最終則歸於道教。白玉蟾說:‘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多少是說得好也。後人謂之道、謂之心、謂之性,謂神者、謂籙者、謂一念者,謂法、謂教、謂術、謂情者,嗚呼,枝分派別,豈知乎有物混成者存哉!’他還說:‘有人要識神仙訣,祇去搜尋造化根。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認為虛無是萬物造化之根。所以他主張‘忘’,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祇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淵。’但無論如何,白玉蟾與朱熹都融儒、釋、道於一體,這一點是共同的。



  白玉蟾繼承張伯端‘三教合一’,融理學於一體,這對其後道教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金初出現的全真教以‘三教合一’為特徵,雖與白玉蟾沒有瓜葛,但至元代,全真教的代表人物李道純卻是白玉蟾的再傳弟子。

  李道純承白玉蟾之‘三教合一’,融理學於一體,並作了較多的發揮。對於朱熹理學,李道純主要從太極論、心性論、中和論三個方面予以融合。

  如前所述,周敦頤的太極論原本於道教,後來的朱熹有所發揮。李道純在闡述太極論時,主要是依據朱熹理學的觀點。他在《全真集玄秘要‧太極圖解》中說:‘無極而太極,是謂莫知其極而極,非私意揣度可知也,亦非謂太極之先又有無極也;太極本無極也。達者但於而字上著意,自然見之也。’但在朱熹那裡,‘無極而太極’是指無形的‘天地萬物之理’,而李道純則是指‘虛化神’。他說:‘無極而太極,即虛化神也。物之大者終有邊際,惟神之大,周流無方,化成天地,無有加焉。由其妙有難量,故字之曰神。神也者,其無極之真乎。’

  李道純關於神、性、心、命關係的論述基本上繼承了白玉蟾的觀點而類似於朱熹的思想。他說:‘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精與性,命之根也。……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他還對朱熹的‘道心’、‘人心’之說作了發揮。他說:‘古云常滅動心,不滅照心。一切不動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道心惟微,謂微妙而難見也;人心惟危,謂危殆而不安也。雖人心亦有道心,雖道心亦有人心,係乎動靜之間爾。惟允執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動,危者安平,微者昭著。’

  李道純有《中和集》,對朱熹所定儒家經典之一《中庸》中的‘中’、‘和’作了闡發,其中說道:‘《禮記》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無體,故謂天下之大本。發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發也,故曰和;發無不中,故謂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子思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應變之樞機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動一靜之全體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扁名不亦宜乎哉?’

  李道純對於朱熹理學思想的汲取明顯要比其先師白玉蟾更為積極;而且,道教後來的發展也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與朱熹理學的融合。然而,其源頭自然要追溯到武夷山的白玉蟾。應當說,白玉蟾承張伯端‘三教合一’,融理學於一體,反映了道教後來的趨勢,對道教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注 釋:
《海瓊傳道集‧序》,《道藏》第33冊第147頁。
《悟真篇‧序》,《道藏》第4冊第711頁。
《答江元適》,《朱文公文集》卷38。
《朱子語類》卷18。
範壽康:《朱子及其哲學》,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7~201頁。
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209頁。
《上清集》卷四三,《道藏》第4冊第796頁。
《上清集》卷四三,《道藏》第4冊第795頁。
《上清集》卷四 ,《道藏》第4冊第797頁。
《海瓊問道集‧序》,《道藏》第33冊第140頁。
白玉蟾:《滿庭芳》,《鳴鶴餘音》卷3,《道藏》第24冊第270頁。
白玉蟾:《修道真言》。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1,《道藏》第33冊第111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3,《道藏》第33冊第131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3,《道藏》第33冊第130~131頁。
白玉蟾:《修道真言》。
白玉蟾:《修道真言》。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1,《道藏》第33冊第112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2,《道藏》第33冊第124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道藏》第33冊第136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二,《道藏》第33冊第125頁。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三,《道藏》第33冊第129頁。
《海瓊問道集‧玄關顯秘論》,《道藏》第33冊第142頁。
《全真集玄秘要》,《道藏》第4冊第530頁。
《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第503頁。
《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第483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8 01: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