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6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0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白玉蟾作為金丹派南宗教團的實際創始人,在宋代道教發展史上佔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擬就白玉蟾生卒年月、丹道養生思想及其特色進行考述,發幽抉微。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教正。
一
關於白玉蟾的生卒年月,道書記載不一。其弟子彭耜所撰《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云:
先生姓葛,諱長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閩清人。母氏夢食一物如蟾蜍,覺而分娩。時大父有興董教瓊琯,是生於瓊,蓋紹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
根據這一記載,白玉蟾本姓葛,祖籍福建閩清縣,生於海南瓊州,出生時因母夢食一物如蟾蜍故以玉蟾取名以應夢。後父亡,隨母改嫁雷州白氏,遂‘改姓白,名玉蟾,字以閱眾甫,號海南翁,一號瓊山道人,一號蠙庵,一號武夷散人,一號神霄散吏,一號紫清真人,自謂同紫元紫華先生’。按照彭耜說法,白玉蟾生於紹熙甲寅即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這一生年說法為學術界所沿用。然而根據署名為‘滇西弟子彭翥竹林謹識’的《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蹟三條》記載,白玉蟾則生於紹興甲寅歲三月十五,並云白玉蟾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時年四十二,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已五十八,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時年六十四。
玉蟾本姓葛,大父有興,福州閩清縣人,董教瓊州,父振業,於紹興甲寅歲三月十五,夢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產子,母即玉蟾名之以應夢。稍長,又名長庚。祖、父相繼亡,母氏他適,因改姓白,號瓊琯。彭竹林乃清代乾隆年間人,曾參與重刻白真人文集。按彭竹林對白玉蟾事跡的考訂,白玉蟾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四年即公元1134年。這比彭耜的說法整整將白玉蟾的生年提前了六十年。那麼究竟那種說法更可靠呢?這需要結合白玉蟾卒年的考究和他的一些詩詞來加以判斷。
至於白玉蟾卒年,道書記載則更是撲朔迷離。《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稱白玉蟾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縱遊名山莫知所之,或云屍解於海豐縣。’另據《海瓊玉蟾先生事實》記載,白玉蟾曾多次解化又復現:
十月先生至臨江軍慧月寺之江月亭,飲酣,袖出一詩,與諸從遊談,未及展玩,已 ND4BE 身江流中,諸從遊疾呼舟人援溺,先生出水面,搖手止之而沒。洪都之人皆謂已水解矣。是月,又見於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嶺,返三山,復歸於羅浮。紹定己丑冬,或傳先生解化於旴江,先生嘗有詩云:‘待我年當三十六,青雲白鶴是歸期’。以歲計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見於隴蜀,又未嘗有死,竟莫知所終。
根據這一記述,白玉蟾卒於南宋理宗紹定二年,即公元1229年。關於這一問題,《中國道教史》第三卷中曾做過認真辨析,認為白玉蟾在世並非傳聞的三十六年,而很可能活到八九十歲。NB03C 推斷白玉蟾很可能於元初尚在世。這一分析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筆者也認為,象白玉蟾這樣一位精通丹道養生的高道,區區三十六歲就早夭,似乎令人難以致信。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筆者認為極有可能是彭耜將其師的生年誤記了,白玉蟾的生年應是紹興甲寅即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而不是紹熙甲寅(公元1194年)。理由如下:
其一,彭耜作為白玉蟾親傳弟子,他對白玉蟾晚年行蹤應當是清楚的。他在《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中有多次提到白玉蟾解化之事,但祇有一次有明確年月記載,即紹定己丑冬解化於旴江。如果這一記述是可靠的話,那麼白玉蟾在紹定己丑冬解化時已在世九十六年。這與白玉蟾詩文‘苦苦誰知苦,難難也是難……雖是蓬頭垢面,今己九旬來地,尚且是童顏’相吻合,不存在三十六歲早夭的矛盾。
其二,姑且不論白玉蟾於紹定己丑冬水解一說是否可信,我們將白玉蟾生年確定為紹興四年也與道書中的其它一些記述相符。在現存白玉蟾詩文中有一些有明確署名並標明紀年的文字,例如題為‘大宋丙子閏月七月二十四日鶴奴白玉蟾焚香稽首再拜’的‘謝仙師寄書詞’,內云:‘玉蟾素志未回,初誠宿恪自嗟蒲柳之質,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如有神仙之分,嫩 NF8F4 再黑,始歸道德之源。嘆古人六十四歲,將謂休得先聖八十一章來受用……’今查中國歷代紀年表,大宋丙子的可能年份有三個,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南宋寧宗嘉定九年(1216年)、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根據上述詞文中‘幾近桑榆之年’來推斷,白玉蟾此時巳年屆古稀晚年,故可推斷這首‘謝仙師寄書詞’撰於南宋寧宗嘉定九年。從紹興四年至寧宗嘉定九年約八十一年,這與詩文中‘嘆古人六十四歲,將謂休得先聖八十一章來受用’的抒懷相符合。
其三,如果可以認定白玉蟾生於紹興四年,那麼彭耜所記載的白玉蟾九十六歲時於紹定己冬在旴江水解一事當為可信。因為雖然道書中又多次提及後來有人在隴、蜀等地又見遇白真人,但對白玉蟾紹定二年以後的行蹤都缺乏確切的描述和證據,祇能以‘又未嘗有死,莫知所終’來圓場。這多半是出於神話白真人道法高超而虛構出來的顯化神跡,對此就連彭耜本人也模稜兩可,常常閃爍其詞,所謂‘先生亦頗厭世而思遠遊,其存亡莫得而曉也。’ 類似這種解化後又顯化的神跡在道書屢見不鮮,似不足為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白玉蟾生年當為南宋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卒於南宋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住世凡九十六年。
關於白玉蟾的事跡和行狀,南宋嘉定丙子年(公元1216年)曾任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的翁蘇森在《跋修仙辨惑論序》中有一段精煉的概括,云白玉蟾師事陳泥丸‘九年學煉金液神丹、九還七返之道、虛坎實離之術。蓬頭赤足,其右耳聾,一衲百結,闢穀斷葷,經年不浴,終日握拳閉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風顛,性喜飲酒,落魄不羈,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參受大洞法籙,奉行諸家大法,獨於雷法尤著驗焉。嘗自稱玉府雷霆吏,至如驅邪治病之間汲汲焉如拯饑溺。舊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訣也,廣閩諸處多有刊行。’武夷山沖佑觀是宋代道教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的發祥地之一,白玉蟾曾在觀內與弟子們談玄論道。上述這篇由沖佑觀主管所題之‘跋’,文末有嘉定丙子中元日的明確年月記載,故可認定作者乃白玉蟾同時代人,其對白玉蟾生平事跡和思想特點的概括、總結是比較客觀和全面的。
二
‘外丹難煉而無成,內丹易煉而有成’的修煉方法論。唐宋時期,道教外煉成仙模式發生動搖,逐漸由外煉成仙模式轉換成內修成仙模式。這一變轉情形在白玉蟾修道經歷中也表現得十分典型。白玉蟾認為‘學道之士,必修金丹’這裡所說的金丹包括內外丹術。白玉蟾內外丹兼修NB03C 曾熱衷於外丹燒煉,自云‘半生立志學鉛汞,萬水千山徒辛苦。’白玉蟾文集中有不少煉丹詩就是明證。
武夷結草二年餘,花笑鶯啼春一壺,流水下山人出洞,巌前空有煉丹爐。
得訣歸來試煉丹,龍爭虎戰片時間,九華天上人知得,一夜風雷撼萬山。
白玉蟾的金丹派南宗教團中還有外丹煉養著作秘傳,今《道藏》收錄之《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二卷就是一例。《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卷上題為‘海瓊老人白玉蟾授,三山(福州別稱—筆者注)鶴林隱士彭耜受’,卷下則題為‘白鶴洞天養素真人蘭元白授,門弟子西隱翁辰陽孟煦受’。據西蜀孟煦所作《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披露,此乃‘偶於嘉定戊寅間遊於福之三山參訪鶴林彭真士’時,‘彭君攜出玉蟾白真人所授傳法書數’,內有一書‘即號《金華沖碧丹經》’。但‘是書於探鉛結胎分明,法象並火符缺欠’似不完整,後孟煦於‘嘉定庚辰年間復遊至白鶴洞天遊山’際遇蘭姓元白老人,得授‘秘要隱書法象九轉神丹’,‘大 NF67A 皆與彭君相類,運水火法象全殊。’遂成完壁。這位神秘的元白老人,孟煦認為‘元白老人者即玉蟾之化也。又見白雲覆嶺正顯,師化古仙蘭公之姓耶’。孟煦兩次得受秘傳的時間分別是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和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從時間上推斷,此時白玉蟾已八十五、六歲,尚在世。故孟煦所言並非完全不可信。從孟煦遊白鶴洞天遊山所描繪的地理環境來看,很可能就是武夷山的天遊峰,其中有許多景觀與天遊峰相符合。晚年白玉蟾極有可能隱居於武夷山並終老於此。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一部外丹著作,尤其是書中對外丹燒煉的鼎器裝置、製作有詳盡說明和圖示,例如卷上有‘外鼎’的製作及‘圖’,卷下有‘鍊鉛汞歸祖既濟圖’、‘鼎器圖’、‘鉛汞歸根未濟圖’以及煉製還丹第一轉至第九轉的具體操作和每一轉(相當於現今化學合成每一分步反應)的鼎器圖,鼎器圖既有圖示又有文字說明,是我們 NB327 解宋代道教外丹燒煉儀器設備的珍貴資料。從這部丹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白玉蟾一系的南宗教團在外丹術上的水平是很高的,書中許多結構十分複雜且製作精巧的水火鼎器就是明證,其製作原理的科學性和使用功能的多樣性(具有保溫、昇華、冷凝、循環作用等)令當今化學家嘆為觀止。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雖然主要是一部外丹經書,但也涉及內丹內容。關於這一點,孟乃昌先生已注意到了。經筆者對經文的研讀,又發現一些新的材料。《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卷上除了論述‘樂物’、‘神室法象’、‘外鼎’、‘運水火符候’及‘再水火斷魂法’外,還有‘滿庭芳’、‘沁園春’二則丹訣,其內容乃是借外丹術語來闡述內丹修煉訣要,茲錄如下備考。
滿庭芳:玉液金膏返還胎質,全憑離坎施為。天魂地魄金室互相依運,用中黃神水,回環轉萬象,同歸華池畔。通天徹地,五氣合中基。玄關雙閉,固兩般孔竅,金木交馳鍊成戊己,產出紫金芝……
沁園春:要做神仙鍊金液七返九還,但女歸乾金公在坎,玉罏熾火金鼎煙寒,鉛裹淘銀,砂中煉汞,神火華池上下間,中宮裡有一條徑路直透天關。提防金水交環,運陰火陽符不等閑。看白雪輝天,黃芽滿地,龜蛇廝抱,烏兔相攀……
滿庭芳和沁園春這二則丹訣實際是利用外丹符號的具象性特點來描繪、象徵內煉的過程和景象。例如,華池原本是外丹術中盛有濃醋等溶劑的溶解槽,白玉蟾這裡則用之表示‘心源性海’,其‘丹法參同七鑑’就釋云;‘心源性海謂之華池’。神水在外丹術中原指用硝石所化三十六水,具有很強的氧化性之水溶劑。而這裡白玉蟾則用於指代內煉中的心性,云‘性猶水也,謂之神水’。另據白玉蟾的‘性命之圖’,神是性,氣是命;性屬離,命屬坎,分別用符號日和月來表示。故滿庭芳前半部分表達的是白玉蟾的一個內丹修煉基本思想即性命雙修,所謂‘全憑離坎施為’;在性命兼修的同時更重心性之修煉,所謂‘用中黃神水,回環轉萬象,同歸華池畔’。滿庭芳後半部分則表達了內煉的要訣諸如水火相濟、五氣朝元等等。同樣沁園春中的白雪、黃芽也類似,用於指代內煉中的‘虛室生白’、‘心地開花’之類的特殊景象,茲不細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斷定白玉蟾是一位內外丹兼修的丹家,這種內外丹兼修乃是白玉蟾一系南宗教團的傳統。這從孟煦《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中也透露一絲馬跡。文中蘭元白先生對孟煦‘行持為功,內煉為道’的做法表示異議,告誡道‘行持內煉皆非至道’,並強調‘內以玉鉛玉汞,外以金液金膏,一般調制,火候兩途’。
在白玉蟾的門弟子中也不乏內外丹兼修者。例如白玉蟾的弟子太平興國宮道士洪知常,‘字明道,自號坎離子,於內外二丹留意久矣’,這表明洪知常受其師影響也對外丹燒煉感興趣。
由於外丹燒煉是建立在‘假外物以自堅固’的金丹理論之上的,因此白玉蟾的外丹修煉同其他外丹家一樣,雖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冬至煉朱砂,夏至煉水銀’,但仍然難以取得固形昇虛的成效。白玉蟾本人也經歷了外丹燒煉的失敗痛苦,他所寫的‘煉丹不成’詩就形象而生動地刻劃了這種心情。
八兩日月精。半斤雲霧屑。輕似一鴻毛,重如千秤鐵。白如天上雪,紅似猩猩血,收入玉葫蘆,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風雷,煙氣滿寥泬。這般情與味,啞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無使心惱熱。要整釣魚竿,再斫秋筠節。
白玉蟾歷經艱辛煉得‘白如天上雪,紅似猩猩血’的丹藥,眼看就要成功,然而沒料到‘夜半忽風雷’致使‘煙氣滿寥泬’而功虧一匱。面對挫折,白玉蟾表現出毫不氣餒的精神,依然‘要整釣魚竿,再斫秋筠節’。白玉蟾這種屢敗屢試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屢試屢敗的嚴酷現實也使他對外丹成仙模式產生了懷疑,從其所作的《雲遊歌》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雲遊難,雲遊難……偶然一日天開眼,陳泥丸公知我懶,癸酉中秋野外睛,獨坐松陰說長短。元(原)來家裡有真金,前日辛勤枉用心,記得長生留命訣,結茅靜坐白雲深……
在其師陳泥丸的開導下,白玉蟾已意識到一味憑藉外丹服餌難以致仙,明確指出‘外丹難煉而無成,內丹易煉而有成’。這一修仙思想是對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外丹‘易遇而難成’、內丹‘難遇而易成’思想的繼承和發揮。
現存白玉蟾文集中有不少告誡修仙之士要注重自身內金丹修煉之語:
世人若要煉金丹,祇去身中求藥草,十月工夫慢慢行,祇愁火候無人道。
玉蟾曰:大丹妙藥,至靈至神。非世間金石草木黑鉛水銀,亦非罏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質可見之物。蓋靈丹妙藥乃是生天生地之祖,無形無影,難執難見,隱於空洞玄牝之中。惟有神仙參透陰陽造化,旋斗歷箕,暗合天度,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方得元始祖化為黍米,降見浮空,採而服之,還元接命,以作長生之客。
可見,白玉蟾後來的修仙方論已從內外丹兼修轉向以內煉為主,他甚至將‘妄惑服煉草木藥石’的行為斥為‘皆是胡為,去道遠矣’,視燒煉外丹為‘雜徑歧途’。這種轉折對白玉蟾內煉養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三
白玉蟾南宗教派中秘傳有九鼎金鉛砂汞之書、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訣、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對道法多有發明。從師承來看,‘白君得之陳泥丸、陳得於薛道光、薛得於石泰、石泰得於張平叔、張得於劉海蟾、劉得於呂洞賓。’這一傳承關係表明,白玉蟾的丹道養生思想是金丹派南宗丹道思想的承續。但白玉蟾作為南宗教派的實際創始人,其內煉養生思想又有其獨創和特色之處。
1.‘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
白玉蟾的內丹煉養理論以性命雙修為圭臬,強調‘性與命合則長生’: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與月合則常明,性與命合則長生。
白玉蟾在‘性命日月論’中對性命雙修的必要性和意義作了深入闡釋,為此他還構勒出一‘性命之圖’加以展示。
白玉蟾在強調性命雙修的同時,更力主心性修煉。他認為煉形修命的最終目的也在於‘煉形以養神,明心以合道’。這是因為‘形中以神為君,神乃形之命也;神中以性為極,性乃神之命也。’祇有注重心性之修煉,纔能‘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達到‘歸根復命’。
白玉蟾認為心性修煉在修道養生中極為重要,他指出:‘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換句話說,‘至道在心,心即是道’,‘丹者,心也。’白玉蟾在‘東樓小文’中對此作了闡釋:
是故形以心為君,心者身之舍,心寧則神靈,心荒則神狂。虛其心而正氣凝,淡其心則陽和集。血氣不撓,自然流通,志意無為,萬緣自息。心悲則陰氣凝,心喜則陽氣散。念起則神奔,念住則神逸。夫人之一身,其心之神,發於目而能視,視久則心神離……氣聚則飽,神和則煖,所以道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也,氣即命也。心淨則氣正,氣正則氣全,氣全則神和,神和則神凝,神凝則萬寶結矣。
白玉蟾從形與神關係、靜心凝神的生理功能等方面論述了心性修煉的重要性。
為了突出心性修煉的意義,白玉蟾甚至提出‘一切惟心’、‘萬法從心生’的‘心法’主張:
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語嘿與動靜,皆法所使然。無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無疑,法法皆心法。
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
這就是說,一切道法皆是心法,內煉的效果、法術的靈驗皆取決於心法。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白玉蟾視心性修煉為大道至要,而將房中、叩齒、吞精、咽氣諸術歸於旁門小術。
錯認黃泥喚作金,容成三峰學御女,採精吸血兼服乳。大道本來無陰陽,勞形著相徒自苦,叩齒吞精咽氣聲,轆轤空動髑髏形,妄將口鼻為元牝,漫說金精肘後盈,鼻頭閑息空畫餅……
白玉蟾認定心即是道法之所在,‘此心心外皆妖術’,所以將開頂、宿龜、吞精之類的小術歸為‘三千六百旁門術’。
那麼如何纔能達到調心、制心呢?白玉蟾引譚真人之語,指出調心之要關鍵在一個‘忘’字:
譚真人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祇此忘形二字,則是制心之旨。
據此,白玉蟾還繪製了一幅‘三關之圖’:【見圖】
白玉蟾認為忘形二字是制心之旨,但忘形並不是最終目的。他說:‘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
,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就是說心性修煉不僅要忘形還要忘心,最終要漸入‘對境無心、對心無境’心境俱忘的狀態。這種狀態,白玉蟾稱之為‘純陽’:
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
在白玉蟾看來,內丹煉養祇有修到當此之時,纔能使三屍消滅,六賊乞降,身外有身,最終‘虛空粉碎,方露全身也’。
正是在這種‘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指導下,白玉蟾將內丹煉養步驟總結歸納為十九要訣,茲錄‘丹法參同十九訣’如下:
一 採藥:收拾身心,歛藏神氣
二 結丹:凝氣聚神,念念不動
三 烹煉:金液煉形,玉液保身
四 固濟:忘形絕念,謂之固濟
五 武火:奮迅精神,驅除雜念
六 文火:專氣致柔,含光默照 溫溫不絕,綿綿若存
七 沐浴:洗心滌慮,謂之沐浴
八 丹砂:有無交入,隱顯相符
九 過關: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十 分胎:雞能抱卵心常聽,蟬到成形殼自分
十一 溫養: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十二 防危:一念外馳,火候差失
十三 工夫:朝收暮採,日煉時烹
十四 交媾:念念相續,同成一片
十五 大還:對景無心,晝夜如一
十六 聖胎:蟄其神於中,藏其氣於內
十七 九轉:火候足時,嬰兒自現
十八 換鼎:子又生孫,千百億化
十九 太極: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採藥、結丹、固濟、武火、沐浴、防危、大還等內煉環節的實質在於‘煉心’工夫。
2.破除‘泥文執象’的丹訣觀
道教內煉必須依據一定的丹訣來進行。白玉蟾針對已往丹家‘互立一說,各執一見’,在丹訣術語上‘名既不一,事復多端’之弊,指出內丹修煉不可拘泥於丹訣卦爻法象:
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為丹訣,以長生不死之意,以淑人心,其實一理也……在天則為日月星辰,在地則為禽獸草木,在人則為夫婦男女。以易道言之,則乾坤坎離也;以五運言之,則金木水火也;以藥物言之,則鉛銀砂汞也;以丹道言之,則龍虎烏兔也。用之則有壇爐鼎灶之名,行之則有昇降交合之象,體之則有浮沉清濁之變,則之則有陰陽寒暑之候。聖人故曰採以藥物,煉以火候,結而成丹,超凡入聖。
白玉蟾認為內煉養生雖有日月、龍虎、鉛汞、坎離、壇爐鼎灶、昇降沉浮之類繁多的術語,但這些都是丹家觀物取象、以象徵手法來形容內煉的過程,故雖然名稱各異但金丹之道其實一理也,‘不過曰陰陽二字’。所以修習丹法運用口訣時要做到‘取之於內而不泥其內象,取之於外而不求其外物’,‘眾楚不可一齊,要在吾所遇、所傳、所得如可耳。’也就是說內丹煉養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際煉養效果,切不可偏執一詞以至‘泥文執象’而不撥。白玉蟾指出:
今夫知金丹之妙也,夫何用泥象之安爐,著相而造鼎。謂如黃芽白雪,非可見之黃芽白雪;神水華池,非可用之神水華池。喻之為鉛精汞髓,比之為金精木液,何處烹偃月之爐?何處煉朱砂之鼎?知此則曰日烏月兔也,天馬地牛也。
也就是說內煉口訣中的安爐、造鼎、黃芽白雪、神水華池皆是借用外丹有形之物來象徵和比喻。為此,白玉蟾還總結歸納出‘丹法參同二十貫穿’作為內煉養生的一條訣要,即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為山河草木;在人為夫婦男女,在易為乾坤坎離;在象為龍虎烏兔,在數為九三二八;在藥為鉛銀砂汞,在醫為燥濕寒溫;在內為經絡營衛,在外為皮膚毛血;在形為心腎肝肺,在時為陰陽寒暑;在運為金木水火,在用為精神魂魄;在道為隱顯動靜,在物為壇爐鼎室;在妙為虛無自然,在方為東西南北;在色為青紅黑白,在景為春夏秋冬。這種在丹訣上反對‘泥文執象’的認識,有助於破除內煉的玄秘性和繁瑣習氣,發揮南宗丹法的養生保健作用。基於破除‘泥文執象’的丹訣觀,白玉蟾創製了道教內丹史上別具一格的鉤鎖連環經。茲節錄如下:
太乙元君曰:金丹即是汞,汞即是鉛,鉛即砂,砂即金,金即錫,錫即水銀,水銀即青金,青金即白金,白金即黑金,黑金即黃金,黃金即紫金,紫金即河車,河車即黃芽,黃芽即白雪,白雪即玉符,玉符即神水,神水即華池,華池即青龍,青龍即白虎,白虎即朱雀,朱雀即玄武,玄武即勾陳,勾陳即黃房,黃房即真土,真土即戊己,戊己即金木,金木即水火,水火即卯酉,卯酉即兔雞,兔雞即烏兔,烏兔即龜蛇,龜蛇即馬牛,馬牛即乾坤,乾坤即坎離,坎離即雌雄,雌雄即夫婦,夫婦即子孫……赤子即聖胎,聖胎即三關,三關即金液,金液即玉液,玉液即刀圭,刀圭即丹田,丹田即絳宮,絳宮即泥丸,泥丸即氣海,氣海即腎,腎即心,心即道,道即法,法即術,術即虛無,虛無即自然,自然即運用……元始即一氣,一氣即虛空,虛空即虛無,虛無即混沌,混沌即金丹。
鉤鎖連環經乃白真人為弟子講演丹法之書,此經集中體現了白玉蟾在丹法上反對‘泥文執象’的丹訣觀,令人別開生面,對南宗丹法也多有發明。
當然白玉蟾的內煉養生思想遠不止這些,其它諸如內煉養生與外法驅邪(雷法)相結合、融通
三教、和光混俗等等也是其特色所在,限於篇幅,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另文探討。
注 釋:
《海瓊玉蟾先生事實》,《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自由出版社印行,第29頁,下同。
《海瓊玉蟾先生事實》,《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0頁。
參見有關白玉蟾詞條,《中國道教》第1卷,東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341頁;《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頁。
收入《海瓊白真人全集》卷1,文末云:‘按以人紀仙,祇得其居世靈異之跡,以仙紀仙,始詳其生平學道之真,並其既仙之後,出沒隱顯者,亦非仙莫誌也。故摘仙史三條以入本集,使後人得以考云。’《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62頁。
《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跡三條》,《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41頁。
清乾隆年間王時宇所撰《重刻白真人文集敘》也持這一說,‘海瓊白真人,瓊山五原人也,生於紹興甲寅,迄今六百餘年。’見《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七頁。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道藏》第5冊,第386頁。
《海瓊玉蟾先生事實》,《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5~36頁。
《中國道教史》第3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第120~121頁。
《水調歌》,《海瓊白真人全集》卷9,《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194頁。
《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卷6,《道藏》第4冊,第626頁。
古人常用桑榆來喻晚年,三國魏曹植有詩云:‘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海瓊玉蟾先生事實》,《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8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8《附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154~155頁。
今《道藏》中所收《海瓊白真人語錄》之《武夷升堂》即是白玉蟾師徒於沖佑觀參究丹法的語錄,由門人煙壺葉古熙等輯錄。
白玉蟾一生融通三教,和光混俗,交遊頗廣。自云:‘能吟、能畫、能琴、能酒者,能丹灶、能內煉、能知兵、能符水、能醫卜者,是皆餘四方之所交。彼不傲乎林邱則隱乎朝市’。《海瓊白真人全集》卷2,《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275頁。
詳見拙作《道教醫學導論》,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146頁。
《海瓊問道集‧金液大還丹賦》,《道藏》第33冊,第146頁。
《修真十書上清集》,《道藏》第4冊,第783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6,《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826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6,《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827頁。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上,《道藏》第19冊,第161頁。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下,《道藏》第19冊,第162頁。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道藏》第19冊,第169頁。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道藏》第19冊,第160頁。
孟乃昌指出:‘儀器為外丹術所用,但亦不應單純視為外丹,已經為內丹觀點修飾過了。’《周易參同契考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頁。
《丹法參同七鑒》,《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31頁。
《性命之圖》,《道藏精華》第十集之十(下),第1229頁。
據白玉蟾《攢簇五行圖》可詮釋,《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28頁。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傳》,《道藏》第一九冊,第159頁。
《海瓊傳道集序》,《道藏》第33冊,第147頁。
《贈潘高士二首》,《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500頁。
《煉丹不成》,《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501頁。
《修真十書上清集》卷39,《道藏》第4冊,第780~781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9,《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94頁。
張伯端《悟真篇序》云:‘有易遇而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如煉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以至服煉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夫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道藏》第4冊,第711頁。
《修真十書上清集》卷39,《道藏》第4冊,第783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10《指玄篇注》,《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410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10《指玄篇注》,《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416頁。
《紫元問道集序》,《白真人集》卷八《附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152頁。
白玉蟾‘題張紫陽薛紫賢真人像’云:‘昔李亞以金汞刀圭火符之訣傳之鍾離權,權以是傳呂巌叟,巌叟以是傳劉海蟾,劉傳之張伯端,張於難中感杏林石泰之德,因以傳之,泰……授之於蜀僧道光,光之門有行者道楠,號為陳泥丸即先師也。’《海瓊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58~959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3,《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409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十(下),第941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3,《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76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9,《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94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3,《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76~377頁。
‘鶴林傅法明心頌’,《海瓊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80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4,《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642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26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26~1972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42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2,《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上),第345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9,《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32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22~923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23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22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939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9《丹訣》,《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234~1235頁。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7,《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下),第1011~101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