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6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0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尊道貴德、是老子的基本思想和主張。當代新道家學者宮哲賓先生站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在他的專著《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裏,將老子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概括為“唯道論”。宮哲賓先生的這一概括,既是對老子思想的深刻認識,也是將老子思想當代化的重要成果,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根據這一重要概括,沿著他的思路,進一步談談老子“唯道論”體系的基本內涵。
一、宇宙自然之道
宇宙自然之“道”是“唯道論”最本質的內涵。什麼是宇宙?宇宙一詞來源於《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宇宙又可叫世界。世界一詞來源於佛教《楞嚴經》說:“世為流遷,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可見,宇宙、世界都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在《老子》裏,老子將宇宙或者世界這種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本質狀態叫作“道”。這是老子對宇宙或者世界最根本的認識和概括。老子的宇宙自然之“道”是怎樣的呢?
1、宇宙自然之“道”是物質的。這裏的物質概念,比傳統教科書的物質概念更具有寬泛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一種混然形成的物體,它在天地之前就產生了。道這種物體所包含的內容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在這裏,老子由“象”說到“物”,由“物”說到“精”,由“精”說到“信”,一層深一層揭示了道之為物的多層性和多樣性。不僅如此,老子還指出了道的根本屬性,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第14章)可見,道是無形、無聲、無名之物。一這個“無”字。這裏的“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態。這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道的根本屬性。
2、宇宙自然之“道”是運動的。道的運動性在第25章中有比較集中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在這裏,老子用“周行而不殆”一語,高度概括大道運動的永恆性。同時,還用“大”、“逝”、“遠”、“反”具體描述了道的不同運動狀態,其中的“反”,是說無論道怎樣運動,最終必然返回到本源。這裏所揭示的正是宇宙自然的特點和規律。
3、宇宙自然之“道”是辨證的統一體。在老子的眼裏,道生萬物,萬物皆為辨證的統一體。如第2章說:“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已。皆知善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些事物,有自然的,也有社會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不管是什麼樣的,它們都不能單獨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的辨證統一物,包括人類的命運也是禍福相依的統一。
老子這些話告訴我們,世界上能夠讓我們感知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相對的東西都是表面的,表面的現象都是暫時的;人們對待社會和生活,應當抓住本質的、永恆的東西。這個本質的、永恆的東西就“道”。這裏所表達的雖然是最樸實的辯證法思想,但是,留給我們的卻是認識宇宙萬物和社會人生最根本的啟示。
4、宇宙自然之“道”是自我生成的。道先於天地,並且產生萬物。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在老子的觀念裏,它不是神創的,也不是簡單的由幾種物質構成的,而是自然生成的。最典型的論述是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說,道一產生就是一個混沌的無極,由一個混沌的無極而產生陰陽兩儀,由陰陽兩儀而產生天、地、人三才,由天、地、人三才而產生萬物。萬物都是陰陽相抱負,由真氣沖激而形成的調和之物。這段話揭示了宇宙和萬物生成的過程和規律。老子的這種宇宙生成論是經得起時間和科學檢驗的。今天的“宇宙爆炸論”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著它的科學性。
5、宇宙自然之“道”是可以認識的。道的本質是無形無象而永恆運動的。它能夠被人類認識嗎?老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說:道,可以叫作道的時候,已經不是常道了;道之名,可以確定名稱的時候,已經不是常道之名了。道無形無名時,是形成天地的原始;道有形有名時,是生化萬物的母親。如果經常保持沒有欲望的狀態,就能觀察到道的無窮奧妙。如果經常處於有欲望的狀態,就只能觀察到道的有限範圍。這兩種情況,同出一個本源而名稱不相同,同一個本源叫做“玄”。“玄”中之“玄”,這是一切奧妙的總法門。
在老子看來,“道”雖然是宇宙的本體和萬物的本源,是“眾妙之門”的“玄之又玄”,但是,它是可以認識的。認識的方法就是“觀”。這個方法,不是常規意義的觀看、觀察,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以自身生命體悟和觀照宇宙萬物及其本源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基礎之上的。“天人合一”觀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全息自然,是縮小了的宇宙;自然、宇宙則是擴大了的人,人天一體,所以,人觀自身,就可以觀萬物,觀自然,觀宇宙。這種方法與西方的邏輯分析和實驗等“外求法”不同,是一種“內求法”,也可以勉強稱之為“直覺”。這種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入靜”,消除雜念,去掉欲望,保持內心的虛淨,使人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程度,並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的觀照世界,認識萬物,感悟和提升生命境界。傳統道家把這種方法稱之為“修道”,他們把自己修道的場所稱之為“道觀”就是因老子之“觀”而名的。當然,由於“入靜”、消除雜念、克服欲望、內心虛淨的程度不同,人們認識宇宙萬物的也就有不同的結果:即“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因為有“其妙”與“其徼”的不同,就有多姿多彩的世界,也就有千差萬別的人生。
可見,老子的宇宙自然之“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和存在的本質,“萬有唯道所生”、“萬有唯道所成”、“道在萬有之中”、“萬有唯道所主”①這是“唯道論”最本質的內涵。這種“唯道論”,不是傳統教科書的“唯心論”,也不是傳統教科書的“唯物論”,而是超越於二者之上的、具有樸實辯證法精神的、中國最傳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為人處世之“道”
老子論宇宙自然之“道”,是為了教化世人“唯道是從”,順任自然,循道而行。這種為人處世之“道”是老子“唯道論”最具普遍意義的內涵。可以說,《老子》一書的全部落腳點,就是為了教化世人,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做什麼人呢?善人。做什麼事呢?善事。
請看他的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說,最善的品行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居位善要象水一樣處於低下的地方;心靈善要象水一樣深遠,待人善要象水一樣仁愛,說話善要象水一樣誠信,為政善要象水一樣清明,處事善要象水一樣有能力,行動善要象水一樣把握時機。只因為水不爭鬥,所以沒有過失。老子尚水,是因為水最具道的特點,有“七善”之德;老子論水,是希望世人象水一樣為人處世。老子圍繞“善”講了一系列的為人處世之“道”。下面簡單的列舉幾個方面。
1、輕名薄利,知足不貪。如第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46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是說,輕名薄利可以長保,知足就能常樂。
2、處弱、處下而不爭。如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如第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老子的不爭,不是消極等待,自甘落後和墮落;而是求得自保,以免適得其反,自招其損。更重要的是,老子的不爭,是不要違背客觀規律去爭,不要超越客觀條件去爭,不要盲目的去爭,有為的去爭,而是要順任自然,要遵循客觀規律,在不爭的過程中達到爭的目的。第 22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都是說,因為它不去爭鬥,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和它爭鬥。可見,老子的不爭,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3、誠實守信。如第62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意思是說,漂亮的語言只可以炫耀,尊貴的行為才可以做人的榜樣。又如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的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論述,其目的都是為了教化世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4、少私寡欲。如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又如第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第19章說得更明確和直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純樸,減少私心,消除欲望。這裏宣導的是一種大公無私的精神。老子的這些主張在今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人人都能夠減少一些私心,弱化一些欲望,擴大一些愛心,增加一些公心,這個社會就會減少勾心鬥角,減少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就會和睦得多,社會就會和諧得多。
老子圍繞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留給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比如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告訴我們,克服困難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特別是“抱怨以德”,更是做人的大智慧、高境界。
比如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這裏講的是做事要事先謀劃、處理問題要抓住關鍵、發展事業要抓好基礎的道理,這些都是事業的成功之道、成功之秘。
又比如第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有三件寶貝,經常保持著:一是叫慈愛,二是叫儉樸,三是叫不敢與天下的人爭先。這些為人處世之“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這些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一部《老子》,篇篇都閃耀著為人處世的智慧,句句都是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
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就是“德”。它是人類“唯道是從”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這是老子對所有人的希望。所以說,為人處世之“道”是“唯道論”最具普遍意義的內涵。
三、治國理政之“道”
如果說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對普通大眾說的,那麼,治國理政之“道”則是對統治者而言的。這些統治者在《老子》中常常被老子稱為“聖人”。如第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第66章說:“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種“聖人”與儒墨諸家的“聖人”不同,它是老子所嚮往和提倡的能夠治國理政的理想人格。老子的治國理政之“道”也就是“聖人”之道。這是“唯道論”的主體內涵,其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1、治國理政的核心是愛民。在《道德經》裏,老子對治國理政最強調的就是“愛民治國”。他在第10章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治國必須熱愛人民,能夠不知道嗎?老子在這裏用的是一個反問句,如果我們從語法的角度來看,反問句起的是強調作用。可見老子對治國愛民的重視。愛民不是施捨,而是滿足老百姓的心願。他在第49章裏指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段話的主旨就是,治國者必須代表老百姓的意志和願望,把老百姓的心願作為自己的心願,而不能有治國者個人的私心和欲望。
2、治國理政要尊重人。所謂尊重人,說到底就是尊重人的地位、尊嚴和權利。我們知道,在對待人的地位的問題上,儒道兩家是有區別的。儒家雖然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但是主張的是“家國同構”,它並不重視甚至忽視個人的權利、地位和尊嚴。道家主張的是“人天合一”、“身國一理”,把人的權利、地位和尊嚴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如第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你看,在老子的眼裏,人的地位與自然是同一的,與大道是同等的。人有多大呢?有地那麼大;有多高呢?有天那麼高;有多深遠呢?有道那麼深遠。
不僅如此,老子還有“民推民選”的思想呢!他在第66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這段話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老子提出了什麼樣的人可以做統治者和由誰決定統治者的問題。老子的觀點很明顯,就是由天下的人民推舉,推舉人民滿意的人來為政治國。這些思想還具有當代民主的意義呢!
3、治國理政要讓人民過幸福安樂的生活。他在第80章所描述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圖景就是老子的理想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當然,這段文字世人多有非議。有人認為是復辟倒退思想的體現。如果我們換一種立場、觀點和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老子在這裏展示的是一幅人民安居樂業、民風淳厚樸實、人際關係和諧、世道太平的社會理想圖景。這種生活圖景是老百姓所真正嚮往的。
同這個思想相對應,老子主張輕賦薄稅,反對增加人民的負擔。他在第75章裏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意思是說,人民之所以饑餓,是因為站在人民之上的為政者各種雜稅太多,所以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於治理,是由於為政者強征他們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所以沒有辦法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視死亡,是由於為政者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和生存了,所以人民就不重視死亡。歷史證明,統治者對百姓食稅太多,就是與民爭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太重,無異於奪民之命,最終官逼民反,造成天下大亂,甚至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
4、治國理政要維護社會公平。
老子的公平就是以平等態度的對待百姓。第49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就是說,對善良的人,要善良地對待他們;對不善良的人,也要善良地對待他們,這就得到了真正的善良。對誠信的人,要對他們誠信;對不誠信的人,也對他們誠信,這就得到了真正的誠信。
老子反對人為地製造不公平。第3章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散。”在這裏老子既主張對人要公平,不要有賢與不賢之分;也主張對物要公平,不要有貴與不貴之別。
老子這種社會公平的主張,是他根據觀察“天道無親”、“天地不仁”的基本特徵提出來的。如第77章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這段話由“天之道”到“張弓”再到人事,所論述的主旨就是公平。他的公平觀包含著三個內涵。一是所謂公平,不是一律“貧窮”的絕對平均主義,而是有“多餘”和“不足”的差別;二是所謂公平,不是通過消滅“有餘”來達到公平,而是主張“有餘”的補助“不足”的,這種補助,用今天的話來說,不是“殺富濟貧”,而應該是“稅富濟貧”;三是公平是自然的、無為的,而不是人為的,刻意的。它的形成就象拉弓一樣,弓一拉,高的自然低下去,低的自然張起來,自然形成一個基本的圓。這樣形成的圓就和道一樣公平,這樣的公平就和道一樣自然。
5、治國理政還要處理好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老子的基本主張是反對戰爭,主張和平。老子是極力反對戰爭的,即使是打仗,也要“以奇用兵”(第57章),因為這樣死傷的人少,破壞的程度低。即使是正義之戰,對非正義方或戰敗方也應該“以喪禮處之”、“以悲哀泣之”(第31章)。對於國家之間,包括大國和小國之間,老子主張平等相待、和平相處,而且互利互惠。如第61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這是說:大國要象江海那樣善於處於下流,成為天下人的母親,成為是天下彙聚的地方。雌性經常以安靜戰勝雄性,因為靜就是處下。所以大國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可以獲取小國歸順;小國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就可以獲取大國的庇護。所以有的是以謙下來獲取別國,有的是以謙下取利於別國。大國不過要同時護養小國的百姓,小國不過想容入和依附別人。大國和小國都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但是大國還是應該處於謙下的地位。老子的這些外交思想,對於當今中國所走的和平發展之路,對於人類的構建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治國理政要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個方法問題,更是個境界問題。對於治國,老子特別主張無為而治。第57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裏的“我”是老子站在統治者的立場用第一人稱所指代的統治者。
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為,他首先主張的是“唯道是從”、遵循規律、順其自然而為。如第37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勿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如以靜,天下將自定。”其次主張的是按照“百姓之心”而為,反對統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民。如第65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遺憾的是,歷代統治者沒有記住這些為政治國的至理名言,經常強姦民意,折騰百姓,運動群眾,留下了千古遺恨。
老子十分推崇“無為而治”的統治者。如第 17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說:最好的侯王,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侯王,百姓親近而且讚譽他;再次一等的侯王,百姓畏懼他;最次的侯王,百姓輕侮他。可見,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治國的高境界。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是統治者成功應用老子這種治國智慧的結果。西漢的文景時期,統治者應用黃老之學,實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唐代的初唐和盛唐時期,統治者也是尊李聃,興道學,實行無為而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具活力的大唐氣象。就連上個世紀的美國總統雷根在國會演講時也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句,體現了西方政要對老子“無為而治”理念的認同。
四、延年益壽之“道”
延年益壽之“道”是老子“唯道論”中最難理解的內涵。如果說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希望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唯道是從”、合於“道”而德高望重,那麼,延年益壽之“道”則是希望人們在生命本質上“唯道是從”、合於“道”而生命長存。這是老子的生命觀。老子在第33章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在第59章說:“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的這種生命觀是他根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天關係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法則而提出來的。
實踐這種生命觀的方法就是修道修德,或者說修身養性。這就是老子在第54章所論述的:“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可以說是老子留下五千多言的根本目的。怎麼修道修德?《老子》中多有論述。
如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虛淨達到極點,守靜到達極止。各種景物一起產生,我便觀察它們循環往復的變化。萬物紛紛芸芸,最後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本根。返回到本根叫做靜,這就叫做回復本命。回復到本命就叫常道,知道常道叫作“明”,不知道常道而妄動就會出兇險。知道常道就能容納一切,能容納一切就能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能做侯王,做侯王就要符合道,符合道就是得道,得道就可以長久,終身沒有危險。這裏介紹的方法可以叫做“守靜”。“守靜”就可以使人由後天返回到先天,使生命的本體與自然的本體即“道”相合,從而達到延年益壽和生命長存的目的。
又如第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求學的人要一天天增加知識;修道的人要一天天減少私欲。減少了還要減少,以至達到“無為”的境界。達到“無為”的境界就沒有不能做成的事情。這裏介紹方法可以叫做“損”,即減少私心欲望,消除妄知妄見,使本心顯現,與道相合,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境界當然包含了生命長存。
老子還論述了修道修德的基本效果。如第50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是說:聽說善於調養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進入軍隊不會被鎧甲和兵器所傷,犀牛沒有物件使用它的角,老虎沒有辦法伸出它的爪,兵器沒有地方容納它的刀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使他死亡的地方。就是能夠改善和增強人體的功能。如第55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意思是說,含德很深厚的人,好象初生的嬰兒。馬蜂蠍子毒蛇不會刺他,猛獸不會抓他,兇惡的鳥也不會去啄他。他筋骨柔弱而不僵硬。古今內丹家們的實踐證明,修道修德確實可以使人具備超過常人的體能和功能。
現代科學的許多研究也證明,道德高尚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在他的《腦內革命》的著作中系統地揭示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認為,道德高尚助人為樂的“利導思維”能夠促進人的腦垂體自行分泌出一種快樂荷爾蒙而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道德低下的“弊導思維”則使人的腦垂體自行分泌出一種高於蛇毒的“去甲腎上腺素”而嚴重損傷人的身體健康。
老子的生命觀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後代道家學者以老子的這種生命觀為根據,在實踐中創立了內丹學。內丹學以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為圭皋,以人體為鼎爐,通過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與轉化,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煉虛合道的次第,最終達到提升生命而超凡入聖的境界。對於內丹學,當代道學家胡孚琛教授有著深刻的論述:“內丹學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是一種綜合道、釋、儒三教文化的宇宙論、人生哲學、人體觀、修持經驗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又是一項為探索生命奧秘,開發精神潛能而修煉的人體系統工程。”②他還滿懷信心的指出:“內丹學的研究是打開宇宙虛無世界,打開人體生命和心靈之秘的鑰匙,內丹之謎的揭開必將給現代宇宙學、生理心理學、心身醫學、腦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我相信,內丹學的西傳必將引起一些宇宙學家、醫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的注意,從而調動東西方學者的智慧共同攻開人體生命科學前沿的堡壘,為全人類造福。”③
老子“延年益壽”生命觀的意義,就在於引導世人珍惜生命,追求長生不老的生命境界。當代高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對人類基因的破譯,為老子的這種生命觀作出了科學的詮釋,為我們實踐老子的生命觀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實現人類的長生不老提供了科學的可能。
總之,不管是為人、治國還是修身,老子都主張“唯道是從”,其目的就是使宇宙萬事萬物合於道而“得一”。這就是老子在第39章論述的圖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這是說:從前有得一的傳說,天得一就清明,地得一就寧靜,神得一就靈驗,穀得一就充盈,萬物得一就生長,候王得一天下就安定。“得一”就是得道。老子在這裏描寫的是一個道布天下、世界太平、社會祥和、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美好圖景。這幅圖景,為後人追求人類大同的社會理想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可見,老子留下五千言,創立“唯道論”,旨在啟示後人認識宇宙,順任自然,反樸歸真,無為而為。最終引導人們由“認識宇宙,順任自然”的必然王國昇華到“反樸歸真,無為而為”的自由王國。
注釋:
①宮哲賓《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p12——p14)
②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內丹(附錄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742
③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內丹(附錄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