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廈門道教和民間信仰述議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5-27 18:24: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內容提要〕

  廈門的民間信仰至為繁盛,形式多樣,有顯著的特點。本文以民間信仰是道教的形態立論,較全面地論述了廈門的道教和民間信仰。全文分下列六個方面:一、道教與民間信仰結合;二、天帝崇拜;三、地衹祭祀;四、人而神與神而人;五、道教和民間信仰與佛教;六、結論。作者強調,廈門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千姿百態,反映出廈門人信仰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本文〕

  一般所說的道,是指道家和道教。道家形成於先秦的老子、莊子,到了秦漢之際與北方的黃帝崇拜相結合,稱為黃老之學,是漢初社會上最有影響的思想,不久便與儒、佛一起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道教是由原始宗教的巫術和戰國秦漢以來的神仙方術發展而來的。最早的道教是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張角等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道陵等創立的五斗米道。到了魏晉南北朝,道教在與佛教抗爭中,運用道家的理論,尊崇老子,並吸收佛、儒的某些成分,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道教以道為最高本體,由道生元氣,元氣生天地、陰陽、四時、萬物。它的基本追求是長生不死、羽化登仙,通過對精、氣、神(三奇)的認識,達到所希望的境界。其道術主要有煉丹、服氣等。唐朝皇帝與老子(李耳)同姓,道教得到朝廷的提倡,居儒、佛之前。唐朝以後道教的發展,一是全真道,為金人王重陽所創,分龍門、華山等七派,藉醫藥、內丹以養性,從寧靜中與自然和諧,出家住道觀、吃素、不結婚等;二是正一道,由早先的五斗米道,匯合上清、靈寶、淨明諸派而成,其首領稱天師,藉符籙、咒文等手段來控制和發揚人的生命力,信徒多在家,可結婚,定時吃素和舉行儀式。明清後,道教趨於衰落。

一、道教與民間信仰結合

  道教是有組織的宗教,它有一定的教團組織和專門教職人員,有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科儀。在現階段,可以把政府認可的正式宗教外的民間拜神活動歸為民間信仰。民間信仰是民間自發的拜神活動,一般無固定的教團組織。有的也形成某些科儀,卻是鬆散的,自行其是的,有認可而無制度。可以說,民間信仰是不成熟的宗教。道教是中國自創的宗教,源於民間信仰,是在民間信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宗教派別。道教和民間信仰在一些基本點上是共同的,都相信冥冥中有超自然的神力,並把人生的希望寄託在這些神靈的恩賜上。具體講可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他們的理想世界都是雙重的。一是希望現實世界是公正、和平的,人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和災害。二是希望有仙境,長生不死,或者成仙。

第二、它們的道德規範基本一致,如道教的十善多與民間信仰合。十善是:孝順父母、忠事上師、慈心萬物、忍性容非、諫諍蠲惡、損己救人、放生養物、種樹架橋、興利除害、教化未悟等。

第三、社會上崇敬的各類人物,經過民間信仰的神化,不斷加入道教的神譜。因此,民間一些自發的宗教信仰活動很自然地以道教的形式表現出來。

  最能說明道教和民間信仰相結合的,是宋代同安吳信仰的道教化。吳‘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醫德高尚,無問貴賤,悉為視療’,因此受到周圍民眾的愛載。他死後,‘遠近鹹以為神’,‘爭肖像而敬事之’,即在家中設肖像靈位祀之。接著,把奉祀活動推廣到社會,‘即其地祠焉’,鄉之父老稱其為‘醫靈真人,偶其像於龍湫庵’。他們於吳生前修道煉丹之聖地——龍湫坑建祠奉祀。龍湫庵是青礁慈濟宮之始。真人,一般是指道家、道教修真得道之仙人。莊子說:‘關尹、老聃,古人博大真人哉!’道經有謂,真人職治地,位在‘大神’和‘仙人’之間。唐朝以來,帝王為扶植道教,曾將某些社會歷史名人、道士賜授真人,如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等。宋朝道士張伯端號紫陽,世稱紫陽真人。元世祖封道士邱處機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南宋時即敕稱吳廟宇為宮,即慈濟宮。同時,又為吳編造出一系列道教教化故事、經文、科儀等,如《保生大帝真經》、《大道真經》。吳真人廟作醮時,多請在家道士主持儀式。例如,鼓浪嶼的興賢宮、種德宮和湖裏禾山鎮的東福宮、興隆宮,分別請過道士吳永發、黃思源、王成族、林文禮,東渡鎮豪沙宮、篁津宮請過道士蘇天助等。這些在家道士為信眾添油寫訴(捐獻)和作法,如步罡踏鬥、念動真言、吹動法咒語等。於是,一般就把吳真人視為道教中的神仙。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賜吳曰大道真人。此前不久,河北劉德仁創大道教,後稱為真大道教。按吳為人處世,如‘不茹葷,不受室’等,與大道教戒律頗相似,因此有人疑其為大道教。

  類似吳信仰在廈門一帶盛行的還有女神媽祖(天妃)信仰,更能說明民間信仰與道教的因緣關貘。《宋會要》記載:‘張天師祠,一在莆田縣巖潯山江口澳,漢天師張氏別祠。’張天師即張道陵,道教的早期創始人之一。此祠中即有祀媽祖。莆田人在廟中附祀:‘寧海鎮順濟女神廟靈惠夫人’。這是民眾自發地把媽祖與道教聯繫在一起的。明初,一些道教經典把媽祖說成是太上老君派至人間拯救苦難的神靈。‘爾時,太上老君在無極界,觀見大洋溟渤,河瀆川源,四海九江,五湖水澤,蛟蜃魚龍,出沒變化,精妖鬼怪,千狀萬端。有諸眾生,或以興商買賣,採寶求珍,出使遐荒,交通異域;外邦進貢,上國頒恩;輸運錢糧,進納貢賦;舟船往復,風水不便,潮勢洶湧,驚濤倉卒,或風雷震擊,雨雹滂沱。其諸鬼神,乘此陰陽變化,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殺傷,無由解脫。以至捉生代死,怨怒上衝,何由救免?於是,無濟真人上白天尊曰:“鬥中有妙行玉女,於昔劫以來,修諸妙行,誓揚正化,廣濟眾生,普令安樂。”於是,天尊乃令妙行玉女降生人間,救民疾苦。’這是道教主動把媽祖拉入自己的隊伍以壯大聲勢。隨之,便有《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的出現,成為道教的一部經典。

  道教是多神教,其眾多神仙散佈在各個領域,而各路神仙又枝杈橫生,諸如天地人各界都有其從屬的神鬼,形成其神系組織網路。列簡表如下:

道——元始天尊(盤古真人)——玉清——玉皇——上清—太清—天—人—伏羲、黃帝、老子—道家——地—道教一般來說,民間信仰沒有形成為一套神仙系統,某一民間信仰只是對某一神仙予以崇奉。道教把諸神仙分散到種種宗教社會,形成為不同的民間信仰,給予那些下層社會的人們某種文化精神上的需要和享受,這些信仰活動多出於責任、感激、報答、請願、希望等,反映出人們的寄託依賴心理。

  基於上述,廈門道教和民間信仰相結合的特點,難分難解,下面把它們合在一起論述,按上列道教神仙架勢分天地人三大類。

  二、天帝崇拜

  祭天帝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起初,人們認為從天上(空中)下來的自然力如風雨、雷火等決定人的生死。這種至高無上的主宰者被視為天帝或昊天上帝。‘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其佐五帝’。唐賈公彥說:‘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可見,天帝是統轄一切的最崇高最偉大之神。

  道教認為,由道而元(真)氣,產生元始天尊(盤古古真人),居天的最高處大羅天中玉京三宮之上上,為最始最高最尊者,其一氣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而三清之最上者為玉皇所居。玉皇被推為‘萬天帝主昊天金闕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簡稱玉皇大帝、天祖公、天公等,其總管天神、地衹、人鬼,三才道之一切都由其來決定。因此,廈門地區普遍信仰玉皇大帝。

  在廈門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九日普遍隆重舉行祭‘天公生’活動。方誌曰:‘(正月)初九日,各廟燔柴,名曰祭天。’各家各戶,早在初七日就開始製米龜、圓、‘牽’,蒸發甜、鹹粿。到初八日晚夜幕降臨之際,朝天擺上八仙桌,沒庭院的擺在窗邊。桌上擺上十一碗幹鮮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龜、粿等,有的供葷菜,用雙份的三牲或五牲;放置幾雙筷子,燒上三支香,點上一對紅臘燭。準備好要燒的金紙,較平常紙大,四方形,粘刷金箔,擦以花油。蓋有‘福祿壽’圖印,折成金圓寶狀,俗稱‘天公金’。擺好所有的供品,一家老小男女點香拜天公。到了初八日深夜十一時,子時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開始燒‘天公金’,放鞭炮,為玉皇祝壽。有的祭完後還要再放鞭炮以表謝意。在‘天公生’這天不得曬女褲、倒馬桶,以示尊敬。‘天公生’成了文明節。正月初九日,其‘九’,代表大數、多數的虛數,也是極數、最大數。明王逵說:‘神明隆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素問·三部九候》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經於九焉。’俗謂天高‘九天’、地水‘九泉’、疆廣‘九域’、水深‘九淵’等,故以‘九’形容玉皇之誕辰。

  和國內一些地方一樣,廈門地區一些人家除夕也祭天公。人們在自家廳內祖宗牌位或神龕前,擺上八仙桌,桌前圍著刺繡吉祥圖案的紅裙,桌上擺滿與‘天公生’類似的供品,有的還放一大壺米,上面有銅錢、紅蛋、芋頭、碗糕等。筵碗裏有魚,象徵‘年年有餘’。有的門口排上天公燈,上面書寫‘祈求平安’和‘心’字(一心誠敬)。家族成員依大小長幼向祖宗和對天(面向天井空中)跪拜大禮,拜天祀年,燒天金,祈求天公體察民情,降福施恩於民,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吉祥,人夀年豐。各店輔多在正月各自擇日舉行‘做天香’(設天香清醮)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讚筵、巡境,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廈門郊區一些人家,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清早,舉行送神(主要是灶神)上天節。天公是上天至高無上者,總管天地人,派遣各路神仙至人間代行其意。灶神是被派至人家的,隨時記錄每家的功過,故稱為每家的司命者。天公規定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回天庭向天公彙報各家善惡,以予獎懲。戶主希望其神只講好話,祈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此傳統可溯源於孔子。據《論語》載:‘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又有謂此節日百神有事上帝,畫輿馬儀從於楮(俗稱草鞋甲馬),具牲饌焚而送之。至正月初四日,乃迎之再舉行如送時之禮,叫做接神。民間送神供品要有糖和雞。作糖塔,塔謂登高上天。雞作牲禮,又有引帶路之意。

  此外,還有許多‘天公日’,如農曆正月初一‘敬天公’、初一和十五日‘點天燈’,結婚‘拜天公’,豐收‘謝天公’。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俗謂天神下降,監察一家善惡,設香案於神前’。同安城內朝元觀之玉皇殿內有天公像,一年到頭行香者絡繹不絕,都認為天公輕慢不得,更不能褻瀆!

  同安區五顯鎮北辰山有十二龍潭,因山泉流瀑長期衝擊峽谷注成十二個水潭而名。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大旱,知縣譚維鼎‘齋戒沐浴,率屬虔禱’,碰巧天下大雨,‘澍雨疊沛,四郊沾足,歲以大半’;邑人李春芳、劉存業便在臨潭一石磯上鐫‘瓶台霖雨’,下有劉氏《詠瓶台霖雨絕句》:‘碧水澄潭漾太清,忽聞雷雨動歌聲。山靈未必知天意,自是賢候格上誠。’此外,同安西大帽山有豪山龍潭,南宋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到此‘禱雨立至’;南宋同安知縣鄭公顯,仿朱熹之舉,率員‘豪於潭,是夕雷電交作,俄大雨注’;清同安知縣唐李本等也到豪山禱雨,得雨後在‘祈雨道場’石上刻‘維嶽出雲’,還捐俸倡修劉塘通灌口驛道中的‘喜雨橋’。這些遺址今存,成為旅遊點。由上可知,在同安歷史上向天公‘祈雨’的信仰至為濃厚。在天災人禍面前無能為力之時,人們只好禱告蒼天,祈求天公恩賜。

  曾厝垵有慈安殿,是1982年重建的,未說明來歷,內塑紅臉有鬚像,曰玄天上帝,應是天神類。其一聯曰:‘慈念無差德配玄天,安然無事普照上帝。’

三、地衹祭祀

  廈門有很濃厚地信仰城隍神的傳統。城隍本是防禦敵人攻擊的城壕,由於古代官吏和百姓認為它能禦災捍患而有功於民,故神化祭祀之。古人視城隍神有護國安邦、罰惡除凶、調和風雨、管理死者亡靈的作用。南宋真德秀說:‘城隍之有神,州郡之有守,幽顯雖不同,其食於民,則一也。夫既食民之食,則當憂民之憂,此某於今茲之旱,所以惶懼怵迫,也有求於神也。’這是地方官代民向城隍神祈雨。城隍神又叫城隍爺,源於蠟祭八祀中水庸之祀。水庸神職守城池。水即隍,庸即城,六朝即有稱城隍神。宋把祭祀城隍神列入祀典。元代有叫都城隍,似是全國城隍神之總管者。明朝封京城城隍為王、府曰公、州曰侯、縣曰伯,皆設壇祭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把城隍神列為道教重要神衹之一。

  廈門被視為泉州南方門戶,於明初即有建城,稱為鷺城,意為鷺門之城。誌書曰:‘廈門城,在嘉禾嶼。洪武二十七年江夏候周德興造。週四百二十五丈,高連女牆一丈九尺,窩鋪二十有二。門四,東曰啟明,西曰懷音,南曰洽德,北曰橫樞。各建樓其上,徒永甯衛中左千戶守官軍守禦。’大概在今工人文化宮一帶,文化宮後面還殘存一段城牆。

  廈門歷來有城隍廟三座。一是原在今工人文化宮對面的廈門郵電大樓和思明人民醫院處。‘城隍廟與武廟相連,祀城隍之神’。此城隍廟於1966年被毀。據調查,‘城隍廟正面朝海,即在今古城西路思明人民醫院之東面,原來地勢較高,有十個左右臺階,上之大門,有左邊的燒金爐,以及立於石埕上的三塊一丈多高的古代石碑,碑座為長方形有凹槽的石塊,城隍廟大廳(廟的主殿)很大,後面直達今郵電大樓。在城隍廟大廳中,正中後祀城隍爺正金身,前有大塊玻璃遮住,不讓信徒朝拜觀看;玻璃前有江頭相公立相二尊(境主?),前為城隍爺二金身、三金身二尊,均坐像,前為供桌,左右有文武判神像立像二尊,大(哥)爺、二(哥)爺神像立像二尊。在左右後邊,有十二司官(十二生肖)青石雕立像共十二尊,分立於兩邊台座上,每邊六尊。在稍後處為一些雜神神象。……遭破壞(後),所有神像石刻不知移到何處,僅和尚“烏師”之女曾將三金身帶往內地;劉瑞雲及其鄰人曾把城隍廟內拜天公供桌下的石條取回當納涼乘坐用。’‘烏師’是住在廟內的和尚(道士)。

  二是在今市區南華路處。其處為龍海人吳天發由其住宅撥建的,擬進一步擴建。據說,吳氏小時生病,在龍海城隍廟得到保佑,感念城隍功德,於1980年發此大願。廟門朝向大海,上額曰‘廈門城隍廟’,門兩端柱上有油漆對聯曰:‘舉念奸邪任你祈求無益,存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門中繪武將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左右為執拂文官或太監形象;內中為城隍坐像,貘參考安溪城隍所造,作戴冕帝王相,雙手執笏。左右為文武判官的立像。左右壁繪有大(哥)爺、二(哥)爺像,右前為簽詩處,貘採用霞浦的城隍廟者。最近,廟前豎一石碑,碑曰《重刊廈門城隍廟碑記》,廈門歷史學會撰文。其曰:‘古城隍乃歷代民眾祭祀之城市守護神。當外敵入侵時,尤為凝聚民族精神之象徵,多伸民眾推崇忠臣烈士功績卓著正直者充任,如明代鄉賢洪朝選、抗英民族英雄陳化成歿後均被尊為城隍神。故城隍並非完全虛構之神靈。研究城隍歷史文化以昇華傳統的民族精神,提高崇敬先賢的意義,可以瞭解城市設置、變遷、發展的歷史,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廈門城隍廟早已頹毀,僅存碑記一方,因風雨剝蝕,多有脫落。吳君天發熱心保護歷史文物,捐資重刊,其精神可嘉,謹此附記。廈門歷史學會,1997年仲秋立。’

  上述南華路城隍廟處,似原未有城隍廟興廢。上引《重刊碑記》中謂‘僅存碑記一方’,此碑現存廈門博物館內,觀其碑文,似是指上述今文化宮處已毀之城隍廟。其碑文中有曰:‘廈門為泉郡貳守駐鎮之地,例應立廟。但前此未築城,祀典尚闕。至洪武二十七年,江夏候周德興相度地勢而廟始立,更張不知凡幾。(國朝)定鼎以來,修葺亦無碑記可考。迨嘉慶元年,介眉裘公視廈防篆,睹廟貌傾頹,捐廉作倡,好義者爭趨恐後,遂複葺而新之,兼以廟後空地蓋殿,祀如來像,為住持焚修之所。歷今三十餘年,廟貌仍複剝落,殊不足以安神靈而肅觀瞻,不及此更新則凋敝彌甚,勢必功倍而費益多。余於辛巳冬來蒞茲土,每當瞻拜之餘,思維前規而未遑將事。今秋乃不得與諸紳士謀議及此,諸紳士亦僉頌神功,願襄厥事,爰鳩工庀材,剋日營建。始事於乙酉孟冬,事於丙戌仲夏。既落成,諸紳囑餘撰記以告諸將,因紀立廟始末,勒石廟中。……’此為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十日泉州總捕廈防分府長白晉亭昇實所撰。

  其三,是在集美後溪霞城公路北。由此霞城城隍廟分靈出臺北霞海城城隍廟。因此,一九九一年,臺北霞海城城隍廟主持陳明正(已故)之妹陳文文等捐資五百萬元,修復了集美後溪霞城城隍廟。此城隍廟原面臨大海,故今廟內右牆下置有‘臨海門’大石刻。石刻右上方刻‘欽命總督福建部院少保兼太子太保尚書李奉旨’;左刻‘欽命鎮守福建同安等處地方總兵官提督施琅、總督標後督造官付將黃順同安縣知縣、參將學成世保、同安鎮標原付將關魁、督工由白礁巡察張恩榮,康熙六年八月日建’。廟中祀有臺胞塑贈的城隍等像(塑贈還有文武判官、黑白無常五大神象)兼祀閻王及牛頭馬臉神像。中有幾案,中空擬請同安呂厝祖師公;左陪祀‘老祖(師)’;右陪祀清水祖師,中有大香爐,前有方桌、簽詩筒,內共三十支,係老和尚瑞宗師遺留。大門,原皇帝賜五門,現改建成三門。廟中前凸出似拜亭,有大石香爐,供祀拜者用。據說原有對聯‘任世間計較終歸無益,到此地是非總有分別’等未複刻。據記載,同安城隍廟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368年)知縣徐遠爽建,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知縣周岱明重修。未知此是否指上述霞城城隍廟。

  廈門地區往昔擔任地方官吏卓有成績死後被尊為城隍神者多之,如同安人陳化成,曾任江南水師提督,奉命鎮守吳淞炮臺,身先士卒,英勇抗敵,屢次擊退英軍戰艦的進攻,終因寡不敵眾,又無援兵,年近七旬之老將中彈壯烈犧牲。為感激他保護大上海(城),被塑為金身,祀於上海城隍廟中。此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奉為城隍神的人。

  廈門地區城隍神之祭祀活動,一般在農曆二月二十九日、三月初一和二日三天內進行,叫作醮。又十二日二十五日為大爺、二爺生日,亦需作醮三天。其他神則只由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等,燒壽金,沒有具體時日規定。

  廈門地區也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信仰土地公(土地神)。此神源於古代信奉的社神,唐宋以來歸入道教神仙譜系。在城市從屬於城隍神,在野外從屬於山川神。古代的社祭等,即祀土地神。土地神的稱號曰‘福德真神’或‘福德正神’。其本尊有一神,有的地方也塑夫婦二神。

  廈門人普遍作普渡,即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中元地官校人善惡,地獄赦罪,故又稱鬼節。普渡源於佛教之盂蘭盆會。據佛書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之母因生前不捨給遊方僧飯吃而犯了罪,死後淪為餓鬼。日犍連求佛拯救,佛叫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供養僧眾,使母解脫。佛教據此興起盂蘭盆會。在這一節日裏,寺院舉行誦經法會或舉辦水路道場(對餓鬼施食、超渡鬼魂)活動。由此便演化為民間的普渡。整個農曆七月為普渡節,月初為地獄開門,月終為地獄關門,十五日為最高潮。一般是祀已故親人亡靈,為之超度。各家各戶皆備辦菜肴祭祀祖先。在這個月內,不辦喜事,新亡者也不‘引主’。據說,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散鬼,可獲得赦罪,到人間享受普度祭祀。清末廈門詩人王步蟾曰:‘地獄果真誰解脫,虛傳赦罪是中元。’就是說,如果真有地獄開門,那麽誰看到有的人家的亡者被放了回來呢?普渡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八日再普渡一次,稱為‘重普’。

  由普渡便引發出普遍的迷信鬼神。人死了要作大功德,請和尚開冥路、打地獄、造皿盆、演目連救母戲等。上引王步蟾詩曰:‘茫茫冥路請誰開,地獄何曾打得來?更造皿盆弄鐃鈸,憑他禿子賺錢財!’‘濫呼巫覡作師公,步步栽花總是空。蠱惑愚夫與愚婦,翻誇符籙有神通。’‘師公’指道士。

  死生事大,故人死是大事。廈門地區普遍為死者做法事,希望死者在‘陰間’生活好,更不致於墜入地獄。人死後停放的位置要在廳堂的左邊。若死在外邊,屍體絕對不能再進家門。請道士作法事,未入殮(蓋棺)前‘開鬥書’、‘辭生’,入殮後‘收烏’(禳壓)。這時要焚燒大量‘庫銀’(金楮、冥鏹),作為死者的‘冥資’,即生活費和買通神衹求保佑費。並紮‘紙厝’,即為其安排住宅。還作‘牽’,樁是紙紮的圓柱狀三層平頂塔,各層有鬼卒,由孝眷牽轉,邊牽邊哭叫亡靈,意為把亡魂從底層援至二、三層。還有由道士‘引召靈’的。做功德最重者是‘搭壇’。壇上所供奉的神像有三清天尊、雷神、太乙、南斗、北斗諸星君,地府有十殿閻君、城隍、判官、土地、鬼卒,場景有地獄、鬼門關、望鄉台、奈何橋、孟婆亭、輪回轉世等。由道士誦經,嗣子手提引魂幡在道士後。作功德簡繁,視出資多少為轉移。有的因家宅狹小,改到城隍廟裏去舉行。功德做完,翌日出殯。還特別強調墓地的風水,風水的好壞會影此家後嗣興旺發達或式微不振。有的華僑客死海外,也請道士做‘引水魂’儀式,即引渡死者在異鄉的亡靈返歸故土。先把死者穿過的衫褲冠履一套,用竹竿裝置於溪濱水中,由道士‘引魂’後,再把這些衣物放入紙轎中抬回家中,然後同紙厝一起燒化,即可成功。

  廈門港有金王爺宮,被尊稱為海口宮。漁民出海必先向‘金王爺’抽籤獲准,得到一張蓋有大印的神符船才能啟航。船回來如遇到不吉利事,船不得駛過龍王宮,只能停在港外。船在海上如撿到認為不好的東西,返港時必須祀田頭媽。元宵節要在圓山宮、福海宮點大燭、乞壽龜、演社戲等。在海上,每艘漁船都要在男睡倉供奉關帝聖君。漁民還組成‘王爺會’,專門辦理三年或五年一度的迎神賽會,到寺宮裏跳神遊街。因此,廈門港宮廟最多,諸如福海宮、圓山宮、田頭媽、龍王宮、釣曹王宮、鉤釣王宮、金王爺宮、大人宮、會福宮、太平殿、福佑殿、龍山殿、安慶堂、安定堂、福庵廟等,真是百步一廟、千步一宮。

  著名學者唐君毅說:‘中國人的宗教動機充滿了現世的精神,……所以財神和觀音才成為通俗的崇拜物件。中國人除了拜天之外,特別崇拜土地。他們崇敬閻王更甚於玉皇,因為天與現實生活的關貘不似地與現實生活的關貘那樣直接。天必須依賴土地才能生產萬物以養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社稷才普遍的有人崇拜,每一個村莊又都有土地公廟。每一縣更有一個城隍爺,便是因為城隍爺統治了當地的那片土地,對於當地百姓的生活有直接的關貘。拜閻王的人之所以比拜玉皇的人多,真正的原因便是玉皇只統治天上,而閻王不只是統治人,還統治冥間。’

  四、人而神與神而人

  由人至神之崇拜,廈門地區最為普遍。特別是對一些卓著的賢能者,因為生前為人謀了福利,死後民眾懷念其功德,塑金神立廟崇拜。其認識論的根源,是人們把美好的理想和人格典型化,形成個崇高的偶像作為榜樣,叫人們學習,向他看齊,即再由神至人,成為人的崇高人格之典型。

  這種崇拜,在廈門地區最為典型者是吳崇拜。廈門地區有的信巫不信醫,就把他尊為醫神。

  吳,宋代福建安溪人。他立志以醫濟世。傳說他先拜師蛇醫,後得西王母的擊魔祛癌、銅針刺穴、三五飛步等術,煉丹採藥,為人治病。為救治閩南流行的瘟疫,跌崖身亡。民眾於廈門青礁立廟祀之,曰醫靈真人。民眾俗謂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其信仰遍及閩臺地區。今廈門地區與臺灣合建有吳真人研究會,已開數次兩岸吳真人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集《吳真人與道教文化》、《吳真人研究》等五六種。

慈濟祖宮有東南西北四座,即青礁東宮、白礁西宮、溫厝北宮、後山尾南宮,除白礁西宮在今漳州龍海角美外,其餘三座都在今廈門海滄,今南宮尚未修復,東、北宮修復後香火旺盛。

  青礁東宮建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當時即是五殿皇宮式。1991年刻立的《重修青礁慈濟東宮碑記》曰:‘保生大帝吳真人諱,北宋名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有利於民,民間信仰,尊為神明,澤佈閩台,遠及海外。青礁慈濟宮(東宮)為崇祀大帝之祖宮,肇始於龍湫庵之祠祀。南宋紹興辛末(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立廟;乾道丙戌(1161年),賜額“慈濟”;淳佑辛醜(1241年),敕昇慈濟宮。殿宇壯觀蔚然。東鳴嶺下右有岐山,左有龍湫,洞天福地,廟食千年。嘉定己巳(1209年),吧國(今印尼)緣在襄助重建。後曾修葺。至光緒丙申(1896年),則折平,依照舊制而重建於茲。百年日久失修,棟宇傾頹。適值臺灣台中市元保宮管理委員會主任賴煥章先生、……先後重建後殿,繼則重修中殿、前殿及拜亭。’現在,青礁慈濟東宮是一座造型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飛簷交錯的皇宮建築。

  溫厝慈濟北宮,始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幾經滄桑,殿宇危傾。1996年重建。現三殿宮宇飛簷翹角,面貌絢麗,金碧輝煌。木刻石雕,規模雄偉。大殿內正中供奉吳真人,陪者東為唐代孫真人、西為晉代許真人,以及三六官將。

  據調查,廈門地區(包括同安區)有吳真人宮廟五十四座,可見信仰之廣泛和深入。廈門地區四十座:鼇山宮(後蓮鄉蟹仔嶼渡上)、寶海堂(溪頭社)、慈濟宮(城西門外,今國貿宿舍址)、潮海宮(灌口鎮)、洞賢宮(溪岸)、丹霞宮(廈門城西門外)、洞源宮(原廈門道署前)、福海宮(曾厝垵)、福海宮(廈門港)、鳳山宮(今外清巷三號之一有遺址)、福壽宮(打鐵路頭左邊)、鳳儀宮(火燒街頭)、高明宮(東邊社)、懷德宮(石埕街頭)、和鳳宮(鳳凰山下島美路頭後街)、篁津宮(官任村)、會靈宮(澳溪村)、豪士宮(西邊社)、淨聖堂(後厝社)、鷲峰堂(西邊社)、昭惠宮(倉裏)、靈惠宮(鬥涵)、美仁宮(尾頭社)、南壽宮(廈門城內)、青龍宮(馬柱)、青礁慈濟宮(海滄鎮院前村東鳴嶺下)、前園宮(本部巷二號)、壽山宮(吳厝巷)、天長二媽宮(霞溪路)、萬壽宮(後崎尾)、西庵宮(西門城內)、玄妙宮(橋仔頭)、興賢宮(鼓浪嶼巖仔山腳)、擁湖宮(曾厝垵)、圓山宮(廈門港)、迎祥宮(黃厝保)、養元宮(戶部衙邊)、養真宮(內關帝廟邊)、種德宮(鼓浪嶼內厝澳路)。同安區十四座:朝元宮(大同鎮朝元村)、大帝宮(馬巷鎮沈井村)、大道宮(大同鎮同魚館)、大元殿(西柯鄉瑤頭村)、東嶽行宮(大同鎮嶽口村)、龍虎宮(大同鎮溪邊街)、靈鷲堂(大同鎮古莊村)、龍騰宮(新店鎮劉王店)、龍涎廟(新圩鎮古宅村)、妙建庵(大同鎮霞露街)、奇江亭(西柯鄉下頭山村)、天壇宮(大同鎮洋阪村)、武德宮(新店鎮洪厝村)、西亭宮(大同鎮西安街)。這些宮廟有的今已圯。

  對於上述這些吳真人宮廟,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略加說明。譬如曾厝垵的福海宮,規模相當可觀。清鹹豐七年(1857年)刻立的《重修福海宮碑記》曰:‘福海宮之作逮至遠代,相傳武烈尊侯坐石碑自海浮至本社口不去,鄉人異之,相與立廟,並祀天上聖母,保生大帝。其廟背山面海,神靈赫濯廈地,官商舟艦鹹設醮祈安,每大彰報恩。康熙、乾隆等年間損壞,前後重修,備極巍煥。……今又重修落成。’1981年刻立的《福海宮第三次重修碑記》中有謂,‘今得保持歷代文物遺跡,重振武烈尊侯,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大聖爺、大廳爺、玄天上帝、諸佛’,‘神靈煥發金光,庇佑萬民’。大殿正中供奉保生大帝,東南角供奉娘娘生窪,西南角供奉大爺、二爺、東北角供奉大廳爺,西北角有位缺供。其一聯曰:‘福地靈通神庥昭禾浦,海天清晏母德紹湄洲。’曾厝垵西邊社有一座鷲峰堂,亦主要供奉吳真人。有三塊重修石碑,分別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和一九九四年所刻立。其道光石碑曰:‘吾鄉建鷲峰堂,以祀吳真君友列神,啟自宋代。’大殿正中供奉保生大帝,東是天上聖母,西是娘娘生窪。其一聯曰:‘聖帝施恩庶民感德,威鎮西濱百世漂香。’

吳本尊為醫神,到元明清時代便被看成是無所不能的保護神。廈門一些民眾相信,其是一個有求必應的神靈,因此吳的宮廟香火極盛。只要有了吳的保佑,就不怕各種妖魔鬼怪。不僅如此,吳的侍從之神也很威靈,許多神仙都附在吳名下。且看這大張神譜:‘神妹吳明媽;神妹夫王舍人;江仙江少峰,同安縣令;張聖者,同安主簿;黃醫官;程真人;鄧仙姑;鄧天君;連聖者;劉海王;孔舍人;炳靈官;馬迦羅;劉天君;王靈官;李太子;何仙姑;殷太子、張真人。殷、古、宋、孟、岳、辛、高、二李、周、江、党、黑、康弼、田直、龐、楊、王、黃諸元師,及各將,皆先後從遊,今繪像廟中配享。’這一大系列的神仙,原是同安等地聖賢,隨著吳信仰的昇高,便都納在吳的旗幟下,形成吳神系,實現人們的美好願望。

  廈門地區普遍信仰王爺,俗稱瘟神。相傳瘟神為唐時死難的三百六十位進士,實際上大都是歷代忠烈之士和神話人物,有的則為乩童扶鸞時所編造出來的。

  此外,曾厝垵之倉裏社有一座昭惠宮,又稱黃聖寺。其大殿供奉之神靈,正中是黃聖帝,黃白鬚;東是聖母;西是王公;最前有下壇爺。其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之《重修昭惠碑誌》有曰:‘吾昭惠宮祀黃聖帝、關帝君,自道光癸巳年端月建宮以來,神明佑吾鄉人及海外眾弟子,安居樂業,世代傳衍。’據殿壁所貼告示,黃聖帝壽辰為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其一聯曰:‘徇齊敲敏聰明懋鍾聖德,宮室舟東黻冕賴民以生。’廈門地區的媽姐崇拜,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媽祖原名林默娘,生於唐宋間,福建莆田人。傳說她能踩波踏浪,救濟遇難漁民和商船,稱神姑。她於莆田湄洲島湄洲峰羽化昇天,年僅二十八歲。後立廟祀之,稱為天妃、天後、娘娘等。莆田湄洲島、泉州兩地天後宮為其祖廟。在閩臺地區極被崇拜。

  廈門地區的媽祖神廟有數十座。例如,曾厝垵臨海處之聖媽宮,廟雖極小而香火卻至為旺盛。旁有戲講臺,是當地人們文化活動的中心。該宮僅一小石殿,高不及人,闊僅見方。殿內無塑像,僅一小木牌書曰正祖。殿內和其門口有供桌,上有香爐等。祀拜者不能進殿,或因殿內太小不能立人,皆在門外拜祀。殿前石柱書有數聯,如曰‘聖媽威靈千秋敬,正祖功德萬代頌’、‘媽聖功勳高,赫鎮闊海疆’等。祀拜者所送錦旗排滿涼亭,皆書‘金玉滿堂’、‘有求必應’兩句。其《聖媽宮碑記》中未說明此宮建於何時,僅謂‘本宮歷代相傳,屬海內外香客信奉,香火旺盛。近年承蒙各界信士資助,於1988年建涼亭、化裝室、金爐,……’

  廈門地區類似媽祖的神靈崇拜有蘇臣。據雲:‘神蘇姓,名碧雲,貘福建同安縣人。生於明季天啟年間,讀書樂道,不求仕進。晚年移居海島,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歿後,於海面屢著靈異,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歲閩省巡洋,偶遭危險,一經呼禱,俱獲安全。’因此,清代閩南一帶的船NF9A1商民,也和供奉媽祖一樣供奉蘇臣。清穆宗同治年間(1826—1874年),出使琉球的冊封正史趙新為蘇臣請封。

  五、道教和民間信仰與佛教

  廈門道教和民間信仰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與佛教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和道行是相通的。例如,吳的道行就似佛教的菩薩行。他施珍贈藥,妙手回春;他有求必應,不為名利所動。在生活上他持齋戒殺,不結婚,為救民獻出了生命。他是個典型的大慈大悲的佛教菩薩行者。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在吳真人信仰中盛行的《保生大帝真經》,多抄自佛書《心經》等,作為吳真人宮廟舉行法事的規範。《保生大帝真經》所列舉的德行,如‘十惡五逆:不忠不孝,無禮無義,不敬三寶,不知佈施,不行方便,多做惡業,殺害眾生,淫盜貪嗔,結諸罪網,撓亂國土,人王匪正,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是致擾攘,無辜橫死。……孚惠真君,觀音化身,慈悲普濟,隨念降靈。……昔日觀音應化身,法除渤海眾魔精。’這顯然是把吳的道行看成是與佛教觀音一樣。正規道教崇拜中也有觀音,如北京的白雲觀中就供奉觀音像。吳信徒想像其是觀音化身,就把他與觀世音聯繫在一起。

  諸神合廟。萬壽宮,在市區文灶,為明代所建。今祀如來、城隍、媽祖等諸神像。宮中除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祀佛之外,農曆十月初十日亦祀城隍。大觀院,原名本然寺,在市區將軍祠,據說已有幾百年歷史,大門石刻對聯曰:‘入門莫道禪寺小,進步方知法界寬。’寺內祀三佛(釋迦、阿彌陀、消災延壽百師佛)、觀音、韋陀、迦藍、地藏王,以及城隍、吳英等。養真宮,在市區廈禾路南內關帝廟邊。建於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58年),黃應鼇募緣重修。清德宗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山佛乘老和尚迎呂府仙祖居此,為開山第一世祖。歷祀媽姐、吳真人、呂先祖(即呂祖,其與關帝、朱衣神、魁星、北斗合稱‘五文昌夫子’。文昌帝君是掌管文教和人間祿籍之神)俗譏為‘排佛教招牌,賣道教香火’。上述吳真人祖宮——青礁慈濟東宮、白礁慈濟西宮,以及廈門港的福海宮,其後殿都安奉著佛祖和觀世音菩薩的塑像。

  宮廟由和尚住持。例如,雷音殿,三十年代住僧人真禪等三人;內武廟,三十年代住僧人覺淨等二人;興賢宮,民國時請過清智法師主持;青礁慈濟宮,幾年前請過釋傳建在宮中主持法務。此外,武聖廟、普佑殿、福河宮、塘邊宮、壽山宮、碧山巖等,歷來大部分時間曾由菜姑住持。

  現在廈門知名之萬石蓮寺,其早期可能是道觀。萬石巖上有一石刻為明人黃克晦所撰。其曰:‘結伴遙尋太乙家,巍峨萬石映彩霞。’‘太乙家’是宮觀名,說明在黃克晦所生活的明代這裡有道觀。

  六、結語

  上面簡述的廈門的道教和民間信仰,可以充分看出廈門人神靈世界的林林總總,千姿百態,反映出了其精神境界和思維特徵。廈門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寄託,不同職業的人各有保護神,如天帝、城隍、水神、醫神等。眾多的宗教信仰形態,不僅和平共處,還相互友善和融合。和尚能當道長,道士也做方丈。釋迦、老君、保生、天後可以同住共祀。這種相容並包的精神是先進的,是廈門文化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廈門民間信仰的多樣性也反映出其整體性,它們都是中國道教的不同表現形態。也正是這種整體性,顯示出廈門民間信仰的特點。像崇敬保生大帝,在廈門宗教信仰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並流佈臺灣,成為溝通兩岸的一位影響很大的神衹。廈門民間信仰的個性沒有離開中華民族宗教信仰的大傳統,它不僅與全福建相一致,也與全中國相一致。



注釋
以上見《祠祀》、《禮俗》,《同安縣誌》卷22、24。
《藝文誌》,《海澄縣誌》卷22。
《人物》,《漳州府誌》卷50。
《莊子·天下》。
《太平經》卷42。
參見陳全忠《吳真人信仰與道佛兩教的關貘》,《東宮禮讚》第52頁,廈門海滄青礁慈濟東宮管委會1995年印。
羅耀九《吳神化的宗教意識探源》,《吳真人研究》第61頁,鷺江出版社1992年版。
李獻章《馬媽信仰文獻資料》,1990年印。
《天部》,《初學記》卷1。
《周禮·天宮·大宰》賈公彥疏。
《風俗誌》,《鷺江誌》卷5。
《蠡海集》。
《論語.八佾》。
以上參見顏立水《從‘祈雨’看古代官員的‘敬天’思想》,《閩台玉皇文化研究》156頁,香港閩南人出版公司1998年版。
《東順正西明烈明德王祝文》,《西山先生真文公全集》卷50。
《官府》,周凱《廈門誌》卷2。
陳國強《廈門城與廈門城隍》,《福建史誌》第89頁,1996年12月增刊。
張傳興《福建各地的城隍廟》,《福建史誌》第65頁,1996年12月增刊。
《鷺江雜詠》,王步蟾《小蘭雪堂詩集》。
參見陳複授《漁港滄桑》,《天風海濤》第96—97頁,廈門廣播電臺1983年印。
《中西哲學比較研究集》第222頁,臺北正中書局1843年版。
詳見方文圖等《廈門地區吳真人宮廟調查報告》,《吳真人研究》第206—213頁,鷺江出版社1992年版。
楊峻《白礁誌略》卷1。
趙新《續琉球圖誌略》卷2。
《華嚴經》。
《四神誌略》、《敕水咒》,《保生大帝真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8 03: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