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地名之產生,每與當地之歷史地理有關。如本地早期開發,先是由吳姓墾首至此,而命名為吳厝庄;開墾初期設隘禦防生番侵害,在隘界築土石為台,派隘丁防守而形成聚落,故得稱為登台或丁台。諸如類似地名,本省到處可見,莫不與其初期拓墾有關。故對於舊地名之探討,極具其歷史意義。
一)貓羅堡:因貓羅社所在地而得名,包括今本區及彰化縣芬園鄉全部,與彰化市、烏日鄉之一部,早期轄有十六庄,即今本區之阿罩霧、北溝、大坑口、柳樹湳、吳厝、萬斗六、丁台、南勢仔莊等。芬園鄉轄內之社口、竹林、大埔、舊社、下茄老、縣莊、同安厝、大竹圍莊等。彰化市境之內、外快官、田中央莊等。烏日鄉境內之溪心壩、客哩、同安厝莊等。
(二)阿罩霧:因本地早期有土著族社(Ataabu)音譯而得名。民國九年,廢「阿罩霧」改稱為「霧峰」,或謂附近山峰多霧籠罩故名。乾隆五十一年大里林爽文抗清事起,翌年福康安駐軍丁台,圍攻大里杙。事後林家後代移墾阿罩霧莊,而形成後來聞名全台之霧峰林家。同治年間,林家後裔林文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日據時期,林獻堂獻身民族運動,創設台灣文化協會,因而名噪一時。
(三)柳樹湳:今本鄉北柳、南柳二村。因早期該地多柳樹,且草湖溪附近湳地土地鬆軟而得稱。雍正年間,有客籍移民至此開拓,惟當時番害不戰,遂設官隘於此,後來又置汛防,而形成早期中部之大聚落。
四)吳厝:今本鄉四德、五福二村。四德村昔稱四塊厝,因早期開拓時,由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乾隆年間,晉江人吳洛以「吳伯榮」墾號,築萬斗六圳,灘田千餘甲。
五)丁台:今本區丁台、南勢等里。雍正年間,大埔縣人曾、何、巫等姓移民入墾丁台、柳樹湳一帶。雍正十三年十月內山生番出而肆殺庄人,嗣設隘防番,築土台配置隘丁,而形成後來漢人村莊。
六)萬斗六:今本區萬豐、舊正、峰谷、六股等里。地名由來於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萬斗六社之所在地而得名。雍正十三年,漢人移民在此附近開拓,並設隘防番侵害。乾隆五十三年設屯番之制,撥予北投小屯,做為養贍埔地,所屬貓羅社屯丁四十五名。道光三年,萬斗六社、北投社、
岸西社、阿里史社、南北大肚社族人遷入埔里,為中部平埔族大規模入墾埔社之嚆矢。
來源:台中市霧峰區公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