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6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2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神在宇宙中有祂的計畫。從歷世歷代一直到永世裏,神所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照著祂的計畫。而祂的計畫都是要藉著人來作的,並且是要作在人身上。因此,所有為祂所造,以及蒙祂救贖的人,都是祂所要得著,為要完成祂計畫的人。
弟兄姊妹,不要以為神今天用你是一件偶然的事,神用你完全是出於祂豫定的計畫。凡為祂所用的人,都是圈在祂計畫的範圍裏面的人。因為神的計畫乃是在人的身上得以完成,所以祂用人的限度就極其廣大。今天在地上的人,只要是一個國家的國民,他就在那一個國家用處的範圍之內。同樣的,只要我們是神國的人,也就在神國用處的範圍之內。
神的呼召
每一個蒙恩得救的人,都有被神使用的地位和可能。但是神為著要在人的身上確定他的用處,所以每一個為神用的人,不僅是為神所造、蒙神救贖,並且為神所召。神所以造人、救人,為的是要用人。不過憑著人的感覺說,創造和救贖在人的身上,還都不能確定神在他身上的用處,所以神必須再加上呼召,用意就是確定神在人身上的用處。換一句話說,在我們的感覺裏,總以為主雖然創造我們,並且救贖我們,但是還不一定用我們。只有當我們清楚得到主呼召的時候,纔能確定的說,主是要用我們。所以神的呼召對我們來說,乃是祂使用我們的確定。
現在的問題就是:神到底有沒有呼召我們?或者說,我們怎樣知道神呼召我們?
神的眷顧
今天在基督教裏面,常以為要明白神的呼召是一件很難的事。那知道這件事並不太難。我們只要問問自己,從我們得救的那一天起,直到現在為止,有沒有這樣一次,在我們裏頭,覺得要為主用?裏面有一種極微弱的聲音,或是極輕微的感覺說,主要用我們?只要我們有一次這樣的感覺,就該知道這就是主來呼召我們。請你記得,在每個人裏面,那一個願意為主用的心,都是主極大的工作。這工作比主創造我們的工作還要大。主創造我們的工作,遠不如主在我們裏面,給我們一個願意為主用的心工作大;主每次這樣在人裏頭作工,就是主莫大的眷顧。換句話說,這也就是主臨到人,主來訪問人。我們原來是連主都不要的人,那裏會有心為主用?如今我們裏面竟然會有這個為主用的念頭,就證明必定是主的眷顧,是主的恩典臨到了我們。
六千年來,神曾經千萬次、無數次的臨到人、眷顧人。可惜今天在教會中,這種感覺未能得到彀多的啟發。神常常臨到人,但是卻常常給人擺在一邊。不要以為說,必須從天上發聲如雷,或者遇見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所遇見的大光,那纔是神的呼召。實在說來,我們裏面那一點點微小的聲音和感覺,就原則說,與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所得的呼召一點兒沒有兩樣。就如同我們早晨看見微弱的太陽,和中午看見強烈的太陽,光熱程度雖有差別,太陽卻仍是一個。同樣,神呼召人有時也有超凡的情形,但通常祂都是很自然的臨到人、眷顧人。當神的眷顧臨到人的時候,就是人為神用的確定和開始。
出代價答應主的呼召
我們前面說過,主的眷顧是人為主用的開始,這一個責任百分百是在主那一面。主若不眷顧,我們就沒有辦法。但是聖經另一面給我們看見,除了主的眷顧之外,在人這一面也有我們該盡的責任,那就是出代價。無論是舊約的摩西、大衛,新約的保羅、彼得等人,他們都是蒙主眷顧而出代價的人,保羅在大馬色路上給主遇著時,主並沒有立即把能力、啟示、恩賜給他,只叫他進城去,在城裏有一位小門徒亞拿尼亞,要來告訴他該作的事。以後保羅所以能為主大用,乃是因為他肯出代價。主那一面一直有眷顧,他這一面一直出代價。所以要為主用是開始於主的眷顧,但能為主用卻在於我們肯不肯出代價。
人若答應主的呼召,他所出的代價,實在是無限的。沒有一個人在今天能說,他出的代價已經彀了。連保羅也是一直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直到有一天連命都捨了。保羅到了寫提後四章的時候,可以說他的代價差不多都出完了,但是他仍舊往前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主的眷顧,並且我們所蒙到的眷顧都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在主手中的用處卻有差別,這就是因為我們出的代價不同;保羅出的代價比別人更多,所以他的用處比別人更大。雖然說,主要憐憫誰就憐憫誰,但這話的意思是指還沒有蒙眷顧的那些外邦人說的,就如同法老這樣的人。我們這些蒙恩的人,已經是蒙主眷顧的人了。所以現在我們不是蒙眷顧不蒙眷顧的問題,乃是肯不肯出代價的問題。我們在主手中的用處,就看我們出的代價如何。出的代價多,用處就大;出的代價少,用處就小。
六千年來的眷顧已經彀多了,叫主歎息的就是我們出的代價太少!所以今天主的工作進展緩慢,主還不能馬上就來。聖經明顯給我們看見,主是一直等人來出代價,答應祂的使用。以賽亞六章八節的話,我們領會得實在不彀深。那裏的含意是說,主在宇宙中有一個大的心願,要等候人來答應祂的呼召。祂在每個時代都要作工,但是缺少人答應出代價。甚麼時候在地上,有一個人肯出代價答應主的使用,祂就必定使用他。人的答應有多少,主的使用也就有多少。
上山的意義
聖經裏面記載,第一個上山的人就是挪亞。他是在方舟裏面,經過洪水而達到亞拉臘山上。洪水的審判不重在審判罪,乃重在審判頂撞神的世界。挪亞的上山,就是象徵從審判裏出來,脫離一切反叛神的情形。當他到了山上,一切反叛神的情形都成為過去了。所以聖經中說到人在神面前上山的意義,第一就是脫離背叛。整個世界都落到反叛神的裏面去,只有上山的人是從反叛中出來。第二就是從死裏復活,高升到天上。挪亞上山以後,因為是脫去了背叛,並且是死而復活,結果就能在一個新時代裏,代表神在地上的權柄。所以挪亞上山的意義,就是代表所有後來的人在神面前上山的意義。每次神要人上山,都是要人脫離背叛,經過死而復活,而在地上代表神的權柄。這是人上山意義的總綱。
但是以後在聖經中的上山,還有一面的意義,就是得著啟示。從亞伯拉罕上摩利亞山起,直到約翰在拔摩島上的上山止,都是重在啟示。亞伯拉罕上摩利亞山,雖然是為著奉獻,但是最終還是為著啟示,叫他一面認識神是耶和華以勒,一面認識神在地上的工作。因為神在那裏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是祂在地上要作的工作。此後摩西、以利亞他們的上山,也都是得著啟示。到了新約,主帶門徒們上山,也是為著啟示。最後約翰在拔摩海島的上山,更是為著得到啟示。約翰的上山,就把上山的意義完全說出來了,就是脫離背叛,死而復活,完全在地上代表神的權柄,並且得到極奧祕的啟示。
上山而得到啟示的意思就是說,要得到啟示,就必須出代價。換句話說,上山就是出代價。馬太五至七章山上的教訓,是接續在會堂的教訓之後的,也是在會堂的教訓之外的。會堂的教訓是平常的、普通的,是許多人聽見的;但是在會堂教訓之後,主就上了山。在山上的教訓是天國的教訓,是高的,是專一的,是只有少數跟著主爬上山而到主跟前來的人,纔能聽見的。上山,就是出代價;到主跟前,就是親近主。歷代很少人能領會馬太五至七章的教訓,因為很少人肯這樣出代價。我們若要得啟示,就必須下決心,肯出代價,裏面還要親近主。這是上山得教訓的基本條件。亞伯拉罕、摩西、主的門徒們,都是這樣出代價親近主,而得到啟示的。尤其是約翰在拔摩海島上,更是當他出代價,並在主日親近主時,得到啟示的。所以我們今天都應該學習這一個功課。
福音書中的代價
福音書裏多次題到主呼召人。認真的說,主的呼召還不重在叫人得救,大部分都是重在叫人跟隨主。就像『來跟隨我』,『要撇下一切跟隨我』,『要變賣一切,來跟隨我』,『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這些聖經節,還有許多其他地方的聖經,都給我們看見,跟隨主的人要出的代價是多麼厲害。
在福音書裏,主向我們蒙召的人惟一的要求,就是撇下一切。『一切』就是『所有的』。有五千的出五千,有五萬的出五萬,這兩個都是出了一切的代價,在主看,他們出的代價都是相等的。那一天主稱許投下兩個小錢的寡婦,因為她是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所以不一定投錢最多的人纔是出代價,乃是投上一切的人纔是出代價。主從來不計算我們出了多少,主乃是計算我們是否出了一切。
福音書裏所要求的『一切』,乃是我們原有的一切。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房屋、買賣、學問、地位、名利、愛好、雄心、習慣、性命,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福音書裏所要求的代價。比方:今天我們還有許多人,沒有完全斷絕親人的關係。這不是說要在作人上斷絕關係,乃是在心情上斷絕關係。總括一句說,要把我們原有的一切都撇下,這是主最厲害的要求。
無論甚麼時候,你一碰著主,主就定規向你有要求。沒有一次你真摸著交通,而主沒有要求的。主對我們所付上的代價,是永不會滿足的;祂一碰著我們,就向我們有要求。主最明顯的同在,就是當祂向我們有要求的時候。就我們而論,當我們失去交通的時候,纔沒有感覺到主的要求。但就主而論,只有等到新天新地時,主向我們纔不再有要求。今天是主用人的時候,是主要得著人來為祂作工的時候,所以今天主一直向我們有要求。而且每次在交通裏的要求,都是很細微的,以後逐漸的越要求越大,越要求越深,越要求越厲害。我們若把要求的感覺壓下去,那是最喫虧的事。那就會叫我們失去交通,並且久而久之,主在我們身上走不通,就只好轉到別人身上去。我們若答應主的要求,學習順服,肯出代價,越過就越有敏銳的感覺;學習到一個地步,幾乎整天都會感覺到,主一直向我們有要求。
我們若是不答應主的要求,不肯出代價,就會有兩個結果:第一,就我們而論,是憂憂愁愁的走了;第二,就主而論,主在我們身上就不能顯出用處來。所以弟兄姊妹,寧肯順服錯了,也不要不順服;寧肯順服太過,也不要順服不及。另一面,我們若答應主的要求,也會有兩個結果:第一,滿有喜樂;第二,顯出用處。
我們要看見,為主用的基本條件,就是答應主的要求。這樣的人,即使道理明白得不多,還能為主所用;即使禱告不多,也還能為主所用。因答應要求出代價而得的能力,往往遠勝過禱告多時而得的能力。答應要求出代價而得的能力,也常常遠勝過聖靈澆灌的能力。今天許多人注重聖靈澆灌,卻沒有看見當日五旬節得到聖靈澆灌的人所出的代價是多大。他們是撇下一切,來到耶路撒冷樓上的人。今天許多人想要得著聖靈澆灌,卻不學習出代價的功課。所以許多工作是作了,卻看不見工作持久的存在。要工作能存在,作工的人非學功課不可。工作能存留多少,是看作工的人功課學了多少。工作的能力,是在於學功課。要學功課,就必須出代價。人在主面前的用處,是根據他在主面前出的代價有多少。誰都羨慕保羅、彼得這些人在主面前的用處,卻忽略了他們在主面前曾經付出極大的代價。今天我們在主面前若沒有多少用處,惟一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肯出代價,不肯答應主的要求,不肯撇下我們原有的名譽、學問、地位、前途、和我們的一生。因此我們沒有多少主的同在,也難得在交通中遇著主,自然在主的面前就沒有多少用處。
腓立比書中的代價
腓立比三章的代價,和福音書的代價不同。福音書的代價,是我們原有的一切;腓立比三章的代價,乃是重在那些能叫我們事奉主的一切。例如腓立比三章的『萬事』,就是我們在事奉上所有的『能』。我們能事奉、能講道、能作見證、能探望、有口才、有經歷,這些都是腓立比三章所要求丟棄的東西,腓立比三章乃是追求經歷基督,得著基督。保羅是丟棄萬事,為要得著基督。換句話說,就是丟棄叫他能事奉神的那些『能』,為要得著基督來作他的『能』。我們的能力,我們的口才,我們的道理和信息,都要摔在一邊,讓基督來作我們的能力,作我們的口才,作我們的信息。只有這樣出代價,纔能得著基督。
舉例來說,比方我們常常出去探望,慢慢的對探望的事就學會了,就以為有經歷了。但是這一個探望的經歷,若是不肯為基督而丟棄,結果探望就不能叫我們經歷基督。因為我們一直保留我們的『會』,基督就沒有法子進來。當我們丟棄自己經歷的時候,以後再去探望,就不再靠自己的『會』。從前是把『會探望』當作有益的,如今因基督卻把牠當作有損的。雖然我『會』,卻把『會』丟棄如糞土。這樣就換來基督,經歷基督。
腓立比三章的代價,並不是一個基督徒開頭和初期的代價。基督徒開頭的代價,乃是福音書的代價。腓立比書的代價,是在福音書之後的。沒有出過福音書代價的人,絕不能出腓立比三章的代價。福音書的代價,是用不著資格的,是開頭的。腓立比三章的代價,卻是有資格的。人在福音書裏出了代價,纔能在使徒行傳裏有事奉。人在使徒行傳裏有事奉,纔有經歷,纔有資格出腓立比三章的代價。人出了福音書的代價而有事奉的經歷,如果他一直保留著這些經歷,不肯丟棄,結果就沒有新鮮的經歷,就不能更多的經歷基督。所以保羅說,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從前的經歷不管怎樣好,都是背後的東西,都要把牠忘記。即使從前講道救了三千人,也要把牠丟棄如糞土,纔能得著活的基督。已往的經歷若不丟棄,就不能經歷基督,就沒有新鮮的經歷,在事奉上就沒有新的用處。有的人在主面前的用處是陳舊的,不彀活,就因為他不肯出腓立比三章所說的代價。
腓立比三章的代價,就如同亞伯拉罕把以撒獻在祭壇上。以撒原來是神所應許的,是從神得來的,但還得擺上。照樣,連我們已往在主面前所學的功課,都得擺上;這就是腓立比三章的要求,這一個要求是更高的。福音書的代價,乃是初期跟隨主的人,在開頭所付上的;到了腓立比書這裏,這一個人已經有相當的事奉,也相當認識主、相當屬靈、相當有得著、相當有經歷了;這時,腓立比三章就要求他把這些『相當』丟棄。這些『相當』雖然都是好的,都是以撒,卻都是背後的東西,所以必須忘記,必須當作代價付出去,纔能有新的經歷。我們必須這樣,在事奉上纔會有新的用處,有活的用處。
啟示錄裏的代價
聖經另外一處說到出代價,就是啟示錄三章十八節。這裏題到三個『買』:要買火煉的金子,要買白衣,要買眼藥。這些『買』都是代價的問題,都是主吩咐我們出的。
這裏的金子重在神的性質,神的成分。老底嘉的教會裏面泥土多、金子少;換句話說,在他們中間,神之外的東西太多,神自己的成分卻太少了,所以主就勸他們買金子。這裏的白衣,白是指純潔、不雜,衣是指生活為人。所以白衣的意思,就是生活為人顯出神自己的純潔。第三件說到眼藥,就是要擦眼睛。因為眼睛有病,看不見光,所以要買眼藥來醫治,眼睛纔會明亮。在正常的情形中,基督徒裏面的性質該是純的,外面的生活該是潔白而又明亮的。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買,需要我們出代價。-受
來源:水流職事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