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齋醮焚香的象徵意義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1 01:14: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齋醮焚香是道教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通過叩首焚香、拈香禮神等儀禮行為,賦予香以道德、無為、自然等靈性,作為奉道者心 志虔誠的象徵,向上天神靈送去奉道信仰的信息,以求通真達靈,迎請天界仙真下降,以求祈福攘災,保信眾平安,具有極大的宗教意蘊,值得深入探討。   

稽首禮太上,燒香歸虛無,  

自劉宋以來,這句著名的玉京山步虛詞,伴隨著舒緩悠揚、縹緲優美的步虛聲韻,在神聖醮壇詠唱不息。道教舉行齋醮法事,開壇必先燒香,儀式中的讀經行道、齋戒禮誦、講說祈告、朝真役將,都要拈香、焚香。道教認為齋醮法壇的拈香禮神,是通真達靈的媒介之物,可以使香氣上達天界宮闕,迎請上界的神靈仙真下降。道教齋醮焚香之法具有象徵意義,其宗教意蘊值得探討。   

一、道教齋醮焚香的由來   

祭祀焚香,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祭祀焚香之俗,周人以香煙降神,是在祭壇焚香,使馨香之氣達於空中,供上界神靈歆饗。西周宗廟祭祀的焚香,就是用香蒿沾上油脂,與黍稷拌合燃燒,讓香氣彌漫神廟空間,使神靈聞到香氣,從而降臨饗享黍稷。漢代已通行香爐焚香,漢武帝宮中有臥褥香爐、被中香爐。《殷芸小說》記載長安巧匠丁綬,“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能自然轉動。”宋周{火軍}《清波雜誌》記載,成都藥市有一銅鼎,“以數爐香環此鼎,香皆聚于中”,時人稱為“聚香鼎”。   

先秦焚香祭祀之俗,為道教齋醮科儀所繼承,《老君音誦戒經》的諸多科條中,就有道士三上香祈願,齋日六時燒香的規定。唐代道士的修持,己有常對天尊燒香行道的內容。道教齋醮法壇的祭祀活動,香是必不可少的信物,祭祀的目的旨在向神靈祈求禱告,而燒香就有通真的功能。道教認為燒香之理,屬於五行中火之性質,燒香者以誠心,憑藉香煙火炁而上達天界。齋醮祭祀之香有各種雅稱,道教說香有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 慧香、超三界香。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解釋太真天香八種說: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 蒼如近 君,凡身不犯諱。四香合和,以歸圓象,何慮祈福不應。妙洞者,運神朝奏三天金闕也。靈寶慧者,心定神全,存念 感格三界,萬靈臨軒,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運神合道,不可闕一,即招八方正真生炁。靈寶慧光,即此道也。以應前四福應於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無為之 純誠也。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  

此太真天香八種的名稱,將香視為通神達靈的信物,向上天神靈送去的信息。賦予香道、德、無為、自然等靈性,作為奉道者心專虔誠的象徵。科儀中高功 運香開啟,通誠奏對之際,就要存想八種太真天香,運香與存神相互配合,象徵香煙已經通達真靈,道教懺儀一開始,就是將太真天香敬獻諸神靈。  

道教稱香為靈香、寶香、真香、信香、名香。道教水火煉度奉獻諸天無價名香是:返魂名香、返生名香、妙洞真香、天寶名香、蘇合名香、嬰穀名香、七寶名香。各種讚美香的祝文、咒語,竭盡敷陳之能事,表現了道教豐富的想像力。在齋醮科儀文書中,以《廣成儀制》的詠香文最具特色。如在《度人大齋一過集》 中,高功三焚名香,拈香說文:   

夫此香者,根盤三島,葉覆十洲。經雨露以栽培,靈枝挺秀,散雲煙而繚繞。法篆通真,特焚金鼎,上達蓮台,供養東方多喜國土玉寶皇上、慈悲救苦天尊。  

夫此香者,山嶽含英,乾坤植本,秀凝五葉之芳,瑤林獨擅,妙葉九真之瑞,仙品特稱。敬焚金鼎,上達神台,供養東方飛天大聖、無極神王、諸靈仙眾。  

夫此香者,性含太素,質本常清。非空非色,秀鐘仙島之奇;至妙至靈,景絢彩雲之瑞,恭焚金鼎,上達殿庭,供養冥京第一殿秦廣大王、泰素妙 廣真 君。   

在《祀供匡阜正朝全集》中,高功三禮熏香,吟誦曰:   

此一分香者,生於深山,長在曠野,巧匠造就,羽客采來。焚時千真雲臨, 處十方霧集。炷入爐中,端申供養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變天尊……   

二分香者,出於洛陽,采自壺丘,造成真香,迎迓列聖。臣今信手拈來,焚於鼎內,敬申供養六天洞淵大帝伏魔上禪天尊……   

三分香者,聚於藥室,采自良工,造成信香,價值萬頃。臣今沐手拈來,焚於爐內,端申供養和瘟教主匡阜真人……   

道教齋醮用香頗有講究,醮壇焚百和香、降真香等,不得燒檀香、安息香、乳香。醮壇以降真香品位最高,認為是祀天帝之靈香,可以上達天帝之靈所。元陶宗儀《南村綴耕錄》卷29《降真香》載:   

道家者流,為人典行醮事,曰高功。其有行業精白者,則必移檄南嶽 魏 夫人,請借仙鶴,或二隻,或四隻。青鸞導衛,翔鶩澄空,昭揚道妙,往往親見之。   

椐《本草綱目》記載,這種降真香產于黔南(今貴州南部),是名貴之物。道教認為仙鶴降臨醮壇,齋醮功力極為靈驗,所以醮壇常用降真香拌和其他雜 香,燒煙直達上天,以召仙鶴降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五說:“降真香,乃祀天帝之靈香也。”明永樂十七年(1419),明成祖欽賜武當山宮觀香燭燈 油,其中降真香就有二種:三斤重的三千四百七十七炷,二斤重的二千五百四十一炷。 道教還曾使用一種山水香,宋陶穀《清異錄》載:  

道士譚紫霄有異術,閩王昶奉之為師,月給山水香焚之,香用精沉,上火半熾,則沃以蘇合油。  

宋代百官赴景靈宮行香,已經成為朝廷儀禮制度。由於道教祭祀必焚香,在歷代文士的詩文中,香與祭祀已成為詠誦的題材,這裏試舉幾例:  

唐王昌齡《題朱煉師山房》詩曰:  

叩齒焚香出世塵,齋壇鳴磬步虛人。  

唐許渾《茅山贈梁尊師》詩曰:  

種花春掃雪,看 夜焚香  

唐李中《遊北山洞神官》詩曰:  

羨師向此朝北斗,一炷清香午夜焚。

元趙孟頫《寄題杜尊師白雲庵瓊秀亭》詩曰:   

清齋誦道德,焚香降神仙。   

清初文士李雯作《中秋夜燒香曲》,被時人譽為輕盈瀏亮之作。   

二、齋醮法壇的焚香科儀   

科教宗師杜光庭說:修齋行道,以燒香燃燈最為急務。道教舉行齋醮法事,三上香是必行的科儀。高功以一縷香煙,作為通神召靈的媒介。高功拈香時,要默念咒文,以內在意念,與拈香動作相配合。各種科儀常用的祝香神咒是: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   

手執玉爐,心存九天。  

真靈下眄,仙旆臨軒。  

令臣關告,逕禦三天。  

齋醮中的三上香貫穿儀式始終,以各種方式重複奉道的主題。道教的“三”表生萬物,作為多數的象徵,此是向三清尊神祈求禱告之意,三上香各有意蘊:一撚上香願達太清境,二撚上香願達上清境,三撚上香願達玉清境。高功法師在三上香時,要恭身執簡,口念密咒:

香乃玉華散景,九炁凝煙,香雲密羅,徑沖九天。侍香金童,傳言玉女,為臣通奏,上聞帝前,令臣所啟,鹹賜如言。   

《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介紹了三撚上香法。以初撚上香法為例,其科儀程式是:高功法師宣朝科至初撚上香,登天門至三寶前,瞻仰大珠玉光,紅雲杳靄,望元始天尊降臨法座,有上千神真拱衛簇擁。高功法師叩首焚香,降清微之炁,下降身中,默念祝香神咒:   

臣今初撚上香,結成雲華蓋,願達玉清聖境,供養大羅元始天尊,朱陽九霄,鬱靄元明,靈鳳朱祥,上騰玉京。願此丹懇,隨煙迅升,急急如律令!   

然後高功以玉清秘章祝上,並存想三清,降下真光,流射一身。道教還有易名三上香的頌詞,共有四則,供高功醮壇唪誦。第一則的初撚上香文說:   

志心初撚上香,香至混元宮,遍混元三境成雲蓋,供養混元三境尊。   

《廣成儀制》收錄的《度人題綱上部左右案全集》,三上香已衍化為詩體頌詞:   

稽首先天一炷香,香雲繚繞遍十方。   

此香願達青華府,奏啟太乙救苦尊。   

《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的玄教祝頌門,還有十二月朔望祝香文,供每月朔望祝香之用。此外還有閏月朔望祝香文、歲旦祝香文、冬至祝香文、各宮觀大殿晨夕祝香忤悔文,以供醮壇選用。

齋醮法壇要設置禦案,此禦案又稱洞案,洞是通的意思,意指通真達靈焚香之所。根據不同的科儀,洞案或置於玉清聖位之前,或置於三寶聖位之前,所以齋醮科儀的《散花詞》說:   

洞案爐煙起,無為道德香。   

科儀中高功至洞案前三上香,焚通真符,存想青黃白三色雲炁,從身中自頭頂而出,三色炁結成華蓋,上達三天。與洞案香區別,在科案前焚的香,稱為本位香。在齋醮法壇上,高功要恭對神真,朝奏科文,科文語言應準確無誤,故須按科文朝奏,但高功在神真前要執簡正立,不能手執經卷,所以設科案專門置放科文。科案設于高功所立位次之前,故稱本位,科案是一橫幾,比較窄小,僅供置放科書。如果科案過大,壇場狹窄,就不便置放。因此科案只適宜置放手爐,高功用手爐上香,就稱為本位香。高功在本位前三拜,跪執手爐,默念三上香密咒,三上香密咒是:  

空因色顯,心以香傳,  

心之所達,非火非煙。  

令臣關啟,逕禦九天,  

真靈歆格,不假言宣。  

道教舉行黃 齋儀,高功在“發爐”儀節之後,要至三清禦位上香,三清御座前,各燃一爐靈香,尤其是太清前烈火豐香,香煙不絕如縷,道教認為香煙微眇,不能超真達靈,而豐香煙炁猛烈,可一舉上達天神。高功在行“出官”科儀後,要上手爐香,用龍頭書刀開啟章函,叩齒三通,默念密咒。然後從函中取出章文,在香上度過,叩齒三通,又默念密咒:   

五色之煙,沖章上天,  

五色之炁,沖章達帝。  

下官故炁,不得妄幹,  

急急如律令!  

宣章結束後,高功將章文在禦案香上熏過,叩齒二通,行遣章科儀,再封章入函,至焚燎所焚章。在道教齋醮法事中,還有上“香關”的科儀,所謂“香關”,是由香官使者送達天曹門下的關文。黃籙齋儀的香關文說:  

本壇昨據齋主某人,開建無上黃大齋幾晝夜。以今滿散,祗設三界清醮若干分位,昭謝玄恩。今則醮禮周圓,所有陳獻進狀公文車馭之儀,仰仗神威,逐一呈獻,須至關發者:一進狀青詞若干,封印全,謹上詣三天門下云云某處。一都疏獻狀若干,金錢雲馭之儀,上奉三界與醮高真聖眾,右關。監醮香官使者、直日 受事功曹,請齎捧前去,以時上達,立伺感通,故關。  

此對香的解釋,後演化為齋醮科儀的贊香韻文,在施食科儀中,高功吟誦祝文:  

道香德香無為香,無為清靜自然香。  

寶香焚在金爐內,香雲繚繞達上蒼。  

在《廣成儀制》中,有三上香供養道經師三寶的贊文:  

道香德香無為香,香雲浮蓋,遍滿十方,香供養道寶。  

真香戒香自然香,香雲繚繞,遍滿十方,香供養經寶。  

無為三界及惠香,香炷金爐,遍滿十方,香供養師寶。  

道教齋醮有先齋後醮的儀格,齋後建醮以酬謝神靈,醮儀中要行初獻、亞獻、終獻,此三獻儀式都要先上香。  

道教認為仙境難通,以香為信。當代道教的齋醮儀式,上香仍是重要的科儀。各種齋醮法會,上香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在《上祖師表》中,高功吟誦的是《香花送》:  

香花送使者早登程,寶馬金鞍空碧羅。  

祥雲繚繞大羅天,傳使早登程。  

施食科儀的法壇,要在焰口臺上設香爐,鬼王案桌上點三炷香,孤魂案上每一孤魂前點一炷香。在舉行薩祖鐵罐施食祭煉科儀中,高功開壇要向太乙救苦天尊焚香,在具職之後,高功恭對三清,詠唱《三炷香》,第一首為:  

稽首先天一炷香,香煙繚繞遍十方。此香逕達青華府,奏啟尋聲救苦尊。……  

唐宋元明時期道教齋醮通行三級壇法,即依次設外、中、內壇,高功從中壇升天門,進入內壇,有上十方香的儀格。上十方香的順序,是早朝從東方開始, 宿朝從北方開始。上十方香表示焚香示信,讓香煙周遍十方,十方香的行香秩序,是根據黃簡文拔度罪根威儀。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說法師上十方香時,還要與存想相配合;法師存想心無外思,內無雜想,“只見目前皆是真光梵炁、紫碧之炁,彌滿前後,一切不思,直上十方香,方方真炁下映,與香煙接於炁中。仿佛見無鞅真聖官君,細雨密霧,來降各方。次至洞案前,見香成五色功曹符吏在空中,己身恍如升上三天,親見三清、玉帝。”此時作為通真信物的香,象徵著已將天界凡間溝通。  

當代臺灣道教齋醮的拈香程式為上五老香、三大道香、三上香。上五老香時,其順序視朝科而定,早期以東方、午朝以南方、晚朝以西方、宿朝以北方為始。早朝先上 東方香,自有宗教義理,道教認為東方屬卯,位在震方,木旺春盛,所以早朝從東方開始上香,這明顯是上香古法的傳承,此上香具有多種意義的象徵。  

《水滸傳》第七十回載梁山英雄聚會忠義堂,宋江以從前乒刃到處,殺害生靈,無可禳謝,欲建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遂商議選定四月十五日為始,建七晝夜醮事。《忠義堂石碣受天文》載此齋醮法會,其中開壇科儀首先就是拈香:  

宋江、盧俊義為首,吳用與眾頭領為次拈香。公孫勝作高功,主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與那四十八員道眾,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滿散。宋江要求上天 報應,特教公孫勝專拜青詞,奏聞天帝。每日三朝,卻至第七日三更時分,公孫勝在虛皇壇第一層,眾道士在第二層,宋江等眾頭領在第三層,眾小頭目並將校都在壇下,眾皆懇求上蒼,務要拜求報應。   

道教拈香有講究,拈香須用左手,道教認為左手是淨手,而右手常接觸穢物,不可拈香。按正一燒香威儀,拈香要用三指,科儀中的燒香都是三次,三上香、三獻,此三指拈香法亦有象徵意義。  

三、道教齋醮靈香的製作與香器  

道教齋醮的靈香,被列為香、花、燈、水,果五供之首,認為可降天地,致萬神,禳災禱福,所以道教祭祀用香,要專門合制而成。早期道教齋醮用香,曾經以白茅作為通靈的信物,《洞神八帝元變經》說:   

壇上白茅為薦,置興文興成、興松興明、興兒興敘、興進興高,凡召役鬼神及祈禱,皆用此香,此香鬼神之所歆向,餘香非是所用也。  

除了選用山中的白茅為香品外,唐代齋醮使用的香品有五香:沉香、薰陸、白檀、青木、丁香,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 略說》,闡釋五香之義蘊,認為五香表示撤五薰之炁,降五方之靈。南宋景定元年(1260),廬山太平興國宮為國家設齋醮,朝廷賜奉安禦香,香品有沉香三十兩,箋檀香、降真香各十斤。大 型齋醮的祭祀用香,須使用專門合制而成的信靈香,此信靈香就是降真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五介紹信靈香的製作,其香品配方是:降真、郁金、沉香、速香 各五錢,霍香八錢,槁本、甘松、白芷、陵零各一兩六錢,大黃、香附、玄參各二錢。這些香品配方取之于中華本土,而西域傳來的安息香、乳香、檀香,為道教齋 醮法壇忌用。道教合制信靈香要選擇地點,更要講究時辰,其製作方法是:   

於甲子前一日,在靜室合香之所,置五子牌位,即甲子之神、丙子之神、戊子之神、庚子之神、壬子之神,要燃香燈供養,要求做到潔淨。甲子日備齊香品 配方,丙子日碾成細粉,戊子日拌和,庾子日製成香丸,供於天壇之上晾曬,壬子日裝入葫蘆掛起。合制信靈香的過程,要選擇專門的五天時日,前後需要三個多月 才能製作完畢。經過這一番精心製作的信靈香,實為香中之極品,以後每至甲子日,還要焚一丸以祀天。在南北朝道經《赤松子章曆》中,甲子、丙子、戊子、庚 子、壬子,是上章的吉日,道教合制信靈香選擇此吉日,亦具有時間的象徵意義。  

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說祭祀用香,如果是從市井購買而來,須一一用新盆清水浸洗,屏去一切塵垢。因為市井買賣場合,世俗之人信手拈弄香,難免粘觸腥穢,如果祭祀前不浸洗,則會褻瀆神靈。如果道觀自己製作合和香,一定要逐味淨洗焙乾,然後用新刀砧細切,洗刷碾臼,碾成細粉,才可合制。道教燒香頗有講究,燒香時不可與人談話,不可用口咬香,燒香不用灶火,香灰不用灶灰,香火內切忌有穢物,以免褻瀆神靈。按照《正一威儀經》的正一燒香威儀, 祭祀的香奩爐挾匙盤灰炭等香器,需要經常清洗處理。道教齋醮法壇一般有六執事,即高功、都講、監齋、侍經、侍香、侍燈六職。侍香負責料理爐器,如法供祀醮 壇香火,恒令煙氛氳,保持靈香芬芳不斷。道教的《醮壇清規》有侍香失職的懲罰條文,如果醮壇香煙熄滅,罰侍香四十拜。如侍香臨時燒香,手忙 足亂,不合醮壇規矩,要罰十拜。   

唐代道教宮觀建有燒香院,安置幾席床座,專門為羽化的道士燒香。道教宮觀丹陛的兩旁,多置有銅鐵鑄成的龜鶴爐,此爐就專門用於焚香。道教認為:在 龜鶴爐中焚香,可以通仙靈,香氣可達上蒼。醮壇香爐形制各異,多繪有吉祥圖案,頗具藝術特色。唐代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記載道教香爐有 十五種相:雕玉、鑄金、純銀、石、鑄銅、柔鐵、七寶、雕木、彩畫、純漆、瓷作、瓦作、石作、竹作、時作,香爐的大小隨意,爐身雕刻有舞鳳盤龍,飛雲卷霧, 或作成蓮華千葉的香山,或雕鏤隱起,或樸素平縵。香爐的足有三足、六足、九足、獨足,形制各異,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 略說》記載:唐代金仙 、玉真 公主受 法壇的香爐,就有盤龍香爐、舞鳳香爐、瑞葉香爐、祥花香爐、蓮花香爐、芝草香爐,與香合香奩,郁用純金純銀製造。科儀文書常稱香爐為玉爐,上香也 稱為上玉爐香。  

在齋醮法壇上,作為祀神之信物的靈香,千百年來香煙縈繞,不絕如縷,昭示著道教的神仙信仰。從古至今,無數太上之弟子,恭對祖師,叩首焚香,表達 通道之赤誠。民間那眾多崇信道教的香客,為朝山進香,不遠千里,爬山涉水,奔赴名山宮觀,燒香敬神,祈求賜福消災,保佑平安。江南茅山的香期廟會,歷時一千多年,屆屆香客雲集,盛況經久不衰,反映了道教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宮觀香火是否旺盛,已成為道門興衰的象徵。  

文出:紫雲居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31 21: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