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藏輯要》是一部道教叢書,收書種數僅次於《正統道藏》。關於此書的編者有兩種不同說法:
(1)清康熙年間(1662—1722)彭定求輯;
(2)清嘉慶年問(1796—1820)蔣元庭輯。
《道藏精華錄》載稱,蔣元庭刻板于京師(今北京),後送板南歸,又北上,逝世於京,故外間傳本甚少。四川省圖書館藏《道藏輯要》系嚴雁峰家藏本,是《重刊道藏輯要》的底本。此本只避康熙、乾隆等諱而不及道光以下,當是蔣元庭刊本。還有,《道藏輯要》原序採用扶乩降筆的力式,假託呂洞賓“命第一覺壇詣弟子編纂《道藏閡要》——書,付諸剞厥”且所收《大洞玉經》卷首有所謂“燮元贊運孚佑帝君重刻《大洞玉經》敘”,而“燮元贊運”四宇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奉旨依議加贈給呂洞賓的.因此《道藏輯要》應編纂刊刻於這之後。從所收書還可考見蔣元庭屬柳守元天仙派中人,自稱“廣化子惠覺”“或“守中氏”,位後高官而從事乩壇活動。書多出自覺源壇,蔣元庭就活動於其中。因此《道藏輯要》的編纂人應是蔣元庭。
《道藏輯要》是線裝書,共218冊,按二十八宿作字型大小分集,輯錄道教典籍297種。其中輯自明《道藏》204種,《道藏》未收的書93種。卷首有所謂呂洞賓序、觀音大士弁言、鐘離權序、蘇題序,都是乩壇降筆。又有凡例十二則。
《道藏輯要》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成都二仙庵道藏經流通處重刊,這就是《重刊道藏輯要》。據成都二仙庵住持閻永和稱,光緒十八年(1892)之前,原書板已焚為灰燼,閻永和首倡重刊,後來得到新津彭翰然資助、井研賀龍襄校而刊成全書。重刊本完全按照原本的式樣,但有“增刻”“續刻”字樣的都是原本所沒有的。此書每頁10行,每行23字。較原本增加了17種((續編子目)說增加了20餘種,此按實際刊入數計),共收314種道書.集成244冊(根據四川省圖書館藏)或32套245冊。值得一提的是,此書印本稍有出入。例如一種印本有“光緒丙午年重到,板藏成都二仙庵”等字,還有雲龍圖題識“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接著有1906年彭瀚然序和原版書序等,“凡例十六則”中三則屆新增。另一印本卷首內容很多,從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十五日“上諭”到雍正帝制《三教語錄總序》都是朱字刊印;另有間永和《重刊道藏輯要緣起》、彭瀚然《重刊道藏輯要弁言》和賀龍襄〈校勘道藏輯要書後〉等等以及各種書目。這個印本是劉咸所舊藏本。現在二仙庵經板已有殘損,近年巴蜀書社借用翻印。日本于1971年也發行了影印本。
《道藏輯要》所收《道藏》中的書不完全按照原貌轉錄,有的書刪略很多(如《雲笈七簽》)。它的主要價儀在於增加了《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所沒有的100餘種道書(包括重刊本續入的部分),這部分絕大多數是明清時代新出的著作。其中的丹書尤多;還突出了盛行於明清時代的呂祖祟拜和乩仙信仰,收入了許多“孚佑上帝”、“八洞仙祖”、“三山留史韓湘”、“ 文昌帝 君”等等乩仙之作。對於這類作品應當仔細甄別,以免將作者搞錯。然而反過來說,通過這些作品也有助於瞭解明清時代、尤其是清代的世俗化道教神仙崇拜和道士、士大夫的乩壇活動,因此是有參考意義的。三教合一也是《道藏輯要》的突出特徵,除了卷首各序和附錄之外,所收明伍守陽撰《仙佛合宗語錄》就是一個例證。書中還收入了《 張三豐 先生全集》《重列本增人》、清張持真輯《懺法大觀》、《陰鴛文注》、柳守元撰《道門功課》、問永和輯《二仙庵碑記》(新增)等等,涉及面比較廣泛。這些使得《道藏輯要》堪稱為“續續道藏’,對於研究明清道教信仰、南北宗派、內丹方法、功課戒律、扶乩活動及三教合流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