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士受籙必須選擇天下高道明師,所以道士受籙並不拘於一地,多是遍年名師,參受法籙。徐鍇《茅山道門威儀 鄧 先生碑》記載:茅山道士鄧紫陽于咸通元年(860年),少小投茅山太平觀柏道泉為弟子,六年後乃披度為道士。鹹通十二年(871年),到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籙。乾符三年(876年)至茅山太平觀三洞法師何元通進授中盟上清法籙。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僅在唐高宗年間,就授長安、洛陽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餘人道籙。
歷史上晉唐諸位皇帝都受經籙于茅山。唐代茅山上清法籙,是最具有影響、傳播最廣的法籙。到宋代形成三山符籙一統天下的局面。茅山、龍虎山、闔皂山都設有傳籙壇,主為四方道士授籙。宋代龍虎山設立授籙院,彭城道士劉歸真遠行千里,赴龍虎山受正一法籙。宋仁宗年間,龍虎山道士王守和在京傳授法籙,形成街坊沸騰的盛況。宋代法籙傳佈盛行,宋仁宗興趣所至,甚至將鎮國璽文也篆刻成“帝籙”二字。
南宋曆元,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閣皂山( 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 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併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 十二種符。
受籙須有登壇三師,即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三師登壇依法傳度授籙,受籙道士即步入道階,名籙神真之境。
道士授籙後,即有職券牒文,上書道士所得法職及所籙神界,這就是職牒。職牒時間上是道士修道行法的憑證。
在道士受籙儀式上,受籙道士要呈上請籙法詞。《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記載了請受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的法詞,原文如下:
維某年歲次某月某朔十五日某辰,某鄉貫居住奉道信士某詞:
稱本命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建生,上屬北斗某星君主照,即日謹呈法信,叩頭恭齎法信,扣頭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拜受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一階,敬奉修行。伏以聖威不武,感而遂通,道化難堪,叩之必應。叩拜九清之帝命,下統三界之神兵。位鎮北方,功高九有,佐天輔國,宣化施仁,上協帝心,下符民願。某夙依真造,叨處人寰,輒稽金石之言,恭請神仙之籙,起居夤奉,晨夕熏修。伏望慈仁,許垂開度,一身五體,敢怠初盟,九族全門,終依寶蔭。某無任懇禱之至。謹詞。
這首請籙法詞,先述授籙時間,授籙人名字、籍貫、生辰八字,至何師門下授何法籙,正文敍述此籙的法力,表達恭受法籙之誠心。毫無疑問,這是一首標準的請籙法詞。
自祖天師創教以來,道士授籙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自金元全真道興起,全真道士通行授戒,正一道士則恪守正一受籙古風。元大德八年(1304年)龍虎山張天師統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正一道風大振,授籙弟子扁及天下,經籙授受方法更加完善。當代臺灣道教保存有63代天師張恩溥傳授的經籙,全宗經籙稱《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共有籙、圖、經、文、牒、誥、神像、執照等二百四十三件。由此可見張天師統領三山符籙後,正一道的授籙儀式愈趨複雜。
自龍虎山張天師統領三山符籙後,一般均由歷代天師主持授籙科儀。臨壇籙生授籙後,即按照正一道傳統的法派,輩份取法名。明清時期的龍虎山師傳法派又稱“三山滴血派”,這時的三山指龍虎山、茅山、武當山。該法派的傳授系譜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複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元蘊,
高宏鼎大羅,武當與興振,福海啟洪波,穹隆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收籙道士即按此系譜取法名,當代大陸受籙道士二十八代的已經不多了,在世的基本都是正一的高道,如上海城隍廟的主持陳蓮笙大師、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協會長、茅山的黎遇航大師(已羽化)。基本都是二十九、三十代。著名的有中國政協常委、中國道協副會長張繼禹、龍虎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茅山的袁志鴻,武當山王光德(已羽化)等。
龍虎山張天師法派授籙,按《天壇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職,並頒發職牒、符籙,同時發給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權杖、令旗、桃符劍等法器。
《天壇玉格》是明清正一道受籙的科儀經典。按《天壇玉格》的授籙儀式,籙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加授《上清三洞經籙》、《上清大洞經籙》。受籙道士方可稱法師,從此名籙天曹,能夠代天說法,主持齋醮法事。
1946年以來,正一道授籙中斷四十餘年。1991年10月3日至9日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海外和臺灣地區的道友授籙,舉行過幾次儀式。1995年下元節,中國道教協會正式在龍虎山舉辦首次國內授籙活動。這次授籙,恢復了傳統的組織制度。全部儀式經歷了啟師、 拜鬥、傳度、齋供、上表、送聖等。同時,也依據傳統,在授籙儀中設傳度師、監度師、保 舉師;並設立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和護道大師。
目前,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也將舉辦授籙儀式 。
來源: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