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6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紫砂壺從被燒造出來的那一刻起,便註定終身與茶結緣,不用來泡茶的紫砂壺就像失去生命的軀殼,沒有任何意義。這一點,在嗜茶者中早已形成共識。但隨著紫砂泥的日益稀少,想要選購一把稱心如意、高檔次、高品位的紫砂壺時,我們才驀然發現,昂貴的價格已經使紫砂壺成為了一種投資品種,即便是數年前花千八百元就可以買到的普通紫砂壺,現如今的價位也水漲船高,飆升至萬元,更不用提名家燒制或年代久遠的紫砂壺了。據《寶藏》統計,目前紫砂壺拍賣成交價最高的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一件清乾隆剔紅饕餮夔龍紋紫砂壺,該件作品以147.7萬港幣成交。因此如何鑒賞、保養紫砂壺,已經上升到了收藏投資的高度。紫砂壺的投資收藏也已成為文人雅士對茶文化的另一種理解,不管深諳茶中之道者如何滔滔不絕的講述對茶道的理解,若無一把上好的紫砂壺,配以絕好的茶葉,這一切都缺乏了底蘊與信服度。愛茶者與賞茶之士可在把玩之間,細品那幽幽茶香,感受那份靜謐愜意。
紫砂壺購買三訣:精、真、准
現今投資紫砂壺,仍以優中選佳為真諦。首先,品種要“精”。大師級作品仍是穩中有升,即使在紫砂壺市場低迷的2001年,當現代名家制的紫砂壺價格跌幅達20%時,大師級作品仍牢如磐石。例如已去世的大師顧景舟的茶壺價格,目前保持在10萬至20萬元。一些現代高級工藝師的精品,市場價格也在萬元之上,但助理工藝師的作品則只有千元左右,兩者的差距猶如天壤。
其次,鑒賞要“真”。絕大多數贗品均是粗制濫造的對象,大量屬於地攤商品,投資者可選擇那些“根正苗紅”的商家或到拍賣行中競拍,風險系數將大大降低。鑒定紫砂壺的真偽,一可從亮色上看,因經人手長期撫摩,面呈現亞光。而新制壺一般質地較疏鬆,顏色偏黃,無光亮的居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蠟或者鞋油打磨上去的。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落款皆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用陽文,字體會因摹仿或顯呆板,或筆劃長短粗細不一。如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最後,行情要“准”。在高端市場上清代紫砂壺仍是市場的主體。從歷年紫砂壺成交情況來看,清代紫砂壺就占了八成,但由於藏家手中的精品壺不願出手,加上明清紫砂壺存世稀少,所以這兩年市場行情較為低迷。盡管2004年紫砂壺市場價位稍有回升,一件“金沙內用”紫砂提梁壺也以5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高居歷年紫砂壺成交價第二,但整體漲幅仍不大,據專家估計最好的行情應該在兩年以後。市場低迷期正是投資良機。與其花高價拍來一把數萬數十萬的明清紫砂壺,倒不如考慮投資價格適中的紫砂壺,比如收藏民國紫砂壺,其價位在百元到萬元間不等,一把民國普通紫砂壺就僅需百元左右,而一些名人手繪紫砂壺,如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手繪紫砂壺一般價格在4萬到5萬間,投資者須謹慎出手,也可考慮收藏一些現代工藝大師的精品。一般這樣的投資週期比較短,投資金額少,但其升值較快,適合短期投資者考慮。
以上所說的也僅僅是選購收藏紫砂壺的三個基本原則,具體怎樣才能準確把握住這三個字,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詳細瞭解。
知壺:紫砂壺的四大特性
中國人對紫砂壺的推崇之情由來以久。紫砂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的範蠡——“陶朱公”,但真正製成壺是在明武崇正德年間以後。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一僧人突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大富大貴了。”其實僧人指的就是紫砂壺的原料。紫砂壺的泥原料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構成,因其產自江蘇宜興,以紫泥為主,故稱宜興紫砂。紫砂泥料是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紫砂壺除由紫泥、綠泥或紅泥單燒造制外,也會以不同成分配比,不同溫度燒制,呈現紫而不 ,紅而不嫣,黑而不墨,綠而不嫩,如鐵如石,被正文於一器,集白美於三停,遠而望之,黑若鐘鼎陳明庭,追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濕性均十分理想,稱其為:“世間茶具稱為首”,並非誇張。
紫砂壺何以受到愛茶者的一再追捧呢?主要是由它特有的性質決定的:
首先,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鏽”,沸水注入空壺,也會茶香氤氳,這與紫砂壺胎質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第二,它的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更無茶具本身所帶的異味,聚香含淑,色、香、味俱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長物志》說它“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第三,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有利於洗滌及保持茶壺自身的衛生。這是由於紫砂壺的陶質壺蓋有孔,能吸收水蒸汽,加速茶水的發酵。
第四,冷熱急變性好,寒冬臘月,壺內注入沸水,絕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傳熱緩慢,握持壺不會炙手。而且還可用文火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開裂。
品壺:泥、形、工、款、功
品一把好的紫砂壺,可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為藝術標准,後一字為功用標准。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一句“玩賞揩摩在人手”就能說明紫砂質表感覺的重要性。紫砂手感不同于其他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細而不膩,而非紫砂物件就如膜玻璃質器物——粘手,近年來時行的鋪砂壺,正是強調這種質表手感的產物。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在存世各類器皿中最為豐富,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從文化角度講,筆者認為古拙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最末。首先紫砂壺是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應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傳統造型,皆是時代衝刷後僅存的優秀作品,以今眼光細細打量,其仍在閃光。
三是“工”:紫砂壺在“工”上,融匯了國畫大寫意的豪放、京劇唱段的嚴謹。在點、線、面三元素上,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無半點含糊。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
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鑒賞紫砂壺款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詩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集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為一體。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在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而且在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賞壺人帶去美的享受。
五是“功”:“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在講究造型的形式美時,容易忽視其功能美。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
選壺:實用、工藝、藝術
紫砂壺將功能性實用品與欣賞性藝術品集於一身,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考量這三方面:
一是紫砂壺的實用性。紫砂壺用於泡茶注茶功能性是優先考慮的。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恰當,高矮得當,大者容水數升,小者僅納一杯之量;壺把便於端拿,重心穩當;口蓋嚴謹,出水流暢;讓品說沏茶可以得心應手。按目前家庭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聚飲,宜採用容量 350毫升為佳,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所以人稱“一手壺”。
二是紫砂壺的工藝性。既是指製作的技術水準,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准則。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包括長短、粗細、高矮、方圓、線條的曲直、剛柔和穩重飽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注意觀察壺面是否圓潤、光滑而又質感。用手觸摸壺內壁,看是否精細,察看壺蓋是否有破損,壺身傾注是否落帽,總體上感覺壺形是否自然。
三是紫砂壺的藝術性。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製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再說陶藝家在其創作中會融入獨特的心裏體會,所以必須能夠抒發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
用壺:五步泡茶法
每個紫砂壺一般只配一種茶,至於配哪種茶,就要視每個紫砂壺的特點,由泥質、大小、造型和開壺工藝等而定。講究飲茶者,大都採用容積一般在800CC-200CC為主多。高壺小,宜衝泡紅茶;矮壺大,宜衝泡綠茶。一般用紫砂壺泡茶的程式為:
溫壺溫杯:將茶壺內外和茶杯用開水燒燙,既可淨壺去黴,又可暖壺醒味。
投茶:觀幹茶形,聞幹茶香,選好茶後用茶抄抄起約茶壺容量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左右的茶葉,投入茶壺。
溫潤泡:把開水注入壺中,然後馬上將水倒出。如果茶湯面上有泡沫,可注入開水至近乎滿瀉,然後再用壺蓋輕輕刮去浮在茶湯面上的泡沫。這道工序目的是洗茶和使茶葉在吸收一定水分厚呈舒展狀態,有利於衝第一道茶湯時香氣與滋味的發揮。
衝第一泡:用綠茶時,注入水溫為攝氏80度為宜;用紅茶、烏龍茶、普洱茶、沱茶時,水溫保持在攝氏90-100度為宜。浸泡約60秒後,把壺中的茶湯倒入放有茶濾鬥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稱公平杯),這叫洗茶;然後把奶杯中的茶分別倒入聞香杯和口杯中,隨之可飲。其後每一泡,浸泡的時間適當延長。茶葉衝6到12泡為宜。泡完茶後,一定要將茶葉從壺中清出,再用開水燒燙。
最後取出壺蓋,壺底朝天,壺口朝地自然風幹,為防止壺口被磨損,可在地上鋪層吸水性較好的棉布。切勿用洗潔精等清潔劑清洗紫砂壺,因為紫砂會吸入清潔劑的氣味從而破壞茶香。
養壺:怡情養性
一把價格昂貴的紫砂壺如不細細養護,其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大打折扣。養壺是茶事過程中的雅趣之舉,其目的雖在於“器”,但主角仍是“人”。養壺即養性也。“養壺”之所以曰“養”,正是因其可“怡情養性”也。
在飲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容易被壺熱蒸發,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壺茶具時,用壺中的茶渣在壺體周身潤擦一遍,既可擦去壺身茶垢結渣痕,又能經濕茶葉水磨,使壺體光潤亮澤。在日積月累的茶汁澆洗滌揩下,紫砂壺才會越發柔和絢麗,人稱此法為“茶湯養壺”。
新壺初用,不免有點土味,可用細紗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後,放如較濃的茶葉水鍋裏煮沸晾乾,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論新壺、舊壺,用開水沏茶後,趁壺體表面溫度較高,可用濕毛巾,或幹淨濕布,擦抹壺體,浮水印旋擦旋幹,反復多次,壺體溫度降後,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於壺體光潤。如此堅持三四月後,新壺大體可發“黯然之光”。
壺的表面會積有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表面經常刷洗,以保持清潔。如此日擦、滌洗,壺的表面會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衝洗而褪去,甚顯高雅品位。亦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壺身揩擦而出現的光,稱為“和尚光”,一經清潔劑洗滌,亮光隨即褪去,露出塊塊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陽羨名陶錄》雲,“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所以,切毋將油污垢物沾上壺身,保持壺的潔淨,才能養好壺。
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養壺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細的粉末,用六層紗布包紮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湯澆在壺體時,紗布球沾上茶湯輕輕順序撫磨壺體使壺體潔淨光潤。在今日,你可採用精細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紗布球,亦可達到同樣理想的效果。
細選茶葉,入紫砂壺潤泡,耳邊是否飄起唐人盧仝的“七碗茶歌”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來源:中國茶葉知識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