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赤塗崎這個地名,在乾隆年間的古地圖中,就已經出現。可見二百年前的先民,就已經觀察到緊臨著橋頭村的赤塗崎,所蘊藏土質的特點。
分析起台灣舊地名的沿革,背後總有多種的形成因素,但就赤塗崎這個老地名而言,很明顯的,是以其八卦山台地之基層岩盤--頭嵙山層上所覆蓋的紅土台地堆積層土質,及地勢高起的丘陵地二大特色為主。因此,充分傳達出紅土台地堆積層的黏土,與橋頭村磚瓦窯業發展的緊密關係。
赤塗崎在當地有另一土名,即為「牛埔山」,原為墳場,也是放牛吃草的地方。早期村民為了燒製磚瓦,長久大量取土的結果,對花壇鄉臨近八卦山脈的地貌,影響頗巨。例如:現在長昇國宅的位置,原本也是一座山。當初,游老先生綁(租)來作為磚瓦燒製的用土,經過陸續取用,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才完全剷平;最後變成住宅用地,興建起了國宅。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赤塗崎。到了日據時期,日本人到赤塗崎設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就地取土燒製紅磚。當時,就已引進德國人於1865年發明的「霍夫曼窯」,也就是俗稱的「八卦窯」,採半自動化的輪燒方式生產紅磚。「台灣煉瓦株式會社」設立的年代,據游清泉老先生的回憶,好似在他十歲左右,也就是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同一時期,橋頭村居民的燒磚方式,仍然維持「目仔窯」的傳統燒製方式,用螞蟻雄兵奮勉不懈的精神,對抗日本人的先進生產窯燒方式。直到民國49年左右,橋頭村村民游鬧熱先生,才嚐試仿「八卦窯」建造所謂的「圓窯」,作生產方式上的改善。直到民國52年左右,橋頭村磚瓦窯業者,才有能力建造「八卦窯」。然而,距離「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民國20年左右興建的第一座「八卦窯」,已有30年的時光了。到了民國63年左右,進一步地引進「隧道窯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更加刷新生產紀錄,達到每天生產20萬塊磚。這是每天生產4萬塊的「八卦窯」、每天2萬塊的「圓窯」,以及一天僅產5、6千塊的「目仔窯」所望塵莫及的。光復以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由台灣工礦公司接管,沒多久就歇業不做。現在的赤塗崎,只剩下殘缺的一小部份山屏,彷彿描畫著當初未開發前的原始模樣,依稀可讓人追思想像未開發前的牛埔山情景。如同長昇國宅的興建一樣,赤塗崎上別墅新舊林立,儼然像是花壇鄉的小天母。而原來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八卦窯窯址,近年來則以工業用地分割陸續出售。在橋頭村老一輩的村民眼中,真可謂看盡人世間滄海桑田般的無常變遷。
來源:半線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