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信仰背景
中元節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
其宗教祭典卻涵蓋整個農曆七月。
其發源本來自道教地官大帝誕辰,於農曆七月釋放地獄鬼魂的傳說。
又結合佛教目連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蘭盆會」。
長期以來係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種儀式,為超度無主孤魂,
台灣俗稱「拜好兄弟」的節日。
而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
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
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歷史沿革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
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
雙方因祖籍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蘭傳入的
北管音樂團體也因分為西皮及福路,
西皮以堂為稱號供奉田都元帥,
福路以社為號供奉西秦王爺,除一般拼陣外也發生集體械鬥情形,以致今日兩者以旭川河為其分界處。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杭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
「老大公」 ,合葬祭祀。
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
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
1856年(咸豐六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
輪值字姓
自咸豐年間開始,即由基隆當地十一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稱為「十一字姓」。
傳說經由抽籤決定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韓藍、賴、許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
1954年,基隆李、郭、黃、王、曾、楊、柯蔡、邱丘、蘇周連、鐘蕭葉、白、余徐塗、董童等字姓宗親組成「聯姓會」,要求加入輪流主普,共十二單位輪值。1981年,李姓、郭姓脫離聯姓會加入主普;1985年,黃姓亦加入主普。
因臺灣人以「黃尾」之稱,覺得不吉,經協調後,改成今日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韓藍、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起燈腳
電燈普及後又有人稱「開燈夜」,
又稱「陰光照路」。
每年輪值主普宗親會,於農曆七月之前一、二週會於各主要街道懸掛平安燈。
基隆各陰廟於農曆六月最後一日夜間交子時分,點亮「普渡公燈」,直到七月底。
漢人傳統相信幽冥中陰暗無光,點燈乃為返回人間的孤魂野鬼照路,
也稱「老大公燈」、「七月燈」、「鬼提燈」。
是夜,主普宗親先在三姓公廟祭拜點燈、開龕門,而後前往老大公廟祭拜,夜間十二點廟埕前所建的燈排、燈樓會全部亮起,所有燈籠由善男信女敬獻。
老大公廟整建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普宗親會執事、各宗親會執事、基隆市長、市議會議長、中央民代一同與祭。
基隆地區如獅球嶺三姓公、佛祖嶺義勇祠、西定路金斗公廟都保持類似的習俗。
舊俗中,部份人家也會在自家屋簷下點起「普渡公燈」,近年已漸漸式微。